论舆论监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闻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单纯的政治报道,过渡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社会领域。新闻媒体承担着报道信息、引导舆论以及舆论监督等社会责任。但随着新闻舆论监督范围的不断扩大,新闻自由度也不断扩大,新闻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与社会各方面的纠纷日益增多。舆论监督、新闻侵权及与之相关的字眼也频频见于媒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从舆论监督及新闻侵权二者的冲突关系,以及如何寻求二者之间的衡平进行了探讨,希望能找出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与防止新闻侵权的结合点。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侵权、衡平、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舆论监督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舆论监督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五光十色的新闻侵权诉讼也日益增多,二者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监督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宪法明确赋予的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新闻侵权主要是对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进行的侵权。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既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尽量避免新闻侵权案件的发生,寻求到二者充分结合点,衡平二者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和思考,对舆论监督,新闻侵权及二者的衡平作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对加强和改进新闻监督工作有所帮助。

一、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概述

(一)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定义

舆论监督的本来意义,是指人民大众对各种权利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

众人物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①我们平常所指的舆论监督并非这个意思,由于公众的意见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表达的。因此自然存在的舆论监督也就成为了“传媒监督”。“传媒监督”主要是指公共通过报刊、杂志、书籍、新闻、广告等途径对社会公共事物,公共利益的活动进行监督。所以,目前舆论监督被理解为“是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②其中,“传媒监督”又以新闻舆论监督为主要方式和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通常说的新闻侵权诉讼也是由于新闻舆论监督引起的。

关于新闻侵权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个人认为,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新闻工作者,违反法律规范或者新闻规范,在采访、报道或编辑等过程中故意或过失地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二)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关系

媒体的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直都在大力的提倡舆论监督。其中以传媒为载体的舆论监督,既是监督公共权力,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同时又堪称保障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盾牌”从一定意义上讲,舆论监督是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经由媒体传播而形成的客观效果。舆论的真正使命就在于满足和维护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一切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舆论监督权既然是法律赋予的权力,那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限制,把该权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权力也就发展成为了侵权。新闻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的过程中一旦超越了法定的界限,法律赋予的权力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新闻侵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至少,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没有明确的界定,但这又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法律现象。所以新闻侵权是媒体过失或故意超越法定的界限,侵犯了人们的名誉、荣誉、姓名等民事权利,是新闻媒体过度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而产生的后果。由于没有明确的

法律作保障,“以法律为准绳”境况,决定了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共生”关系。只要一天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二者,那么只要有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侵权就必然伴随而生,唯有变化的也只是数量多少和范围大小的变化而已。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事业与西方的不同,我国的舆论监督往往与国家公共权力联系起来,是我国政党制度政务公开的一种监督手段,进而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体现。这种特殊性又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功能和意义。

1、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需要,能促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还是党的作风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体现

由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广泛性以及及时性等特点,一些严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公序良俗,而又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上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有关部门作出回应,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2003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被当做乞讨人员,遣送收容站,结果却在收容站里死掉了。这一事件经过《南方都市报》报道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应。2003年6月温总理就召开国务院会议并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在这其中,媒体真是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明确了监督批评的民主作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就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件和方针政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里的政治报告中就有规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要求把党内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又提到了舆论监督。2002年党十六大政治报告又指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中央那么重视舆论监督,因为其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足可见其重要性。

2、新闻舆论监督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国家司法权的正当行使。

国家司法权属于公共权力,要使公共权力得以正当、公平的行使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监督系统。舆论监督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