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思维和想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一、思维的一般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个别部分,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个别部分,或在思想上 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的联系或关系。 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的联系或关系。 综合是指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 综合是指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 或个别的联系、关系联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 或个别的联系、关系联合起来, 体的过程。 体的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的思维加工方 式。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 把对象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点,把对象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水平和凭借物的不 一般将思维分为以下三种。 同,一般将思维分为以下三种。 1.直观动作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二)根据思维的方向不同,思维分为以下两种。 根据思维的方向不同,思维分为以下两种。 1.发散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是指根据已 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 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 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 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 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 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 流畅性。(2 变通性。 。( 独特性。 (3)独特性。 2.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 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它与发散思维 相对应,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 相对应,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 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 的收敛性思维。 的收敛性思维。
二、思维的种类
(四)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新颖性的不同,思维 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新颖性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思维, 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没 有进行明显的改组, 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的思维。 的思维。 2.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改组, 创造思维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改组,并创 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的结合是其主要形式。 的结合是其主要形式。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是指有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 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 事物的通常功能, 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 功能。 功能。 5.动机与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弱与问题解决的关 可以描绘成一条“ 型曲线” 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型曲线”。 6.个性特征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间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间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去处理事情或情境的过程。 去处理事情或情境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一个人一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一个人一 系列有目的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系列有目的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具有三个条件:一是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具有三个条件: 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指向性); );二 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指向性);二 必须是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操作系列性); 必须是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操作系列性); 三必须有认知活动的参加(操作认知性)。 三必须有认知活动的参加(操作认知性)。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区别)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区别) 感知觉:直接反映,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 1、感知觉:直接反映,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 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对信息进行加工。 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对信息进行加工。 感知觉: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2、感知觉: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思维: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思维: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感知觉:感性的认识, 3、感知觉:感性的认识,是借助于形象系统对直 接作用与感官的事物进行反映,反映范围很小, 接作用与感官的事物进行反映,反映范围很小, 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思维:理性认识, 思维: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概念系统对客观事物 进行反映,它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映范围很大, 进行反映,它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映范围很大, 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二、思维的种类
(三)根据思维的逻辑不同,思维可分为以下两 根据思维的逻辑不同, 种。 1.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从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入手, 分析思维是指从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入手,遵循一 定的逻辑规则和步骤,根据一定的前提去推理, 定的逻辑规则和步骤,根据一定的前提去推理, 得出新的判断,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得出新的判断,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获得科学结论 的思维。 的思维。 2.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逻辑过 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 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 直觉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 直接性。( 。(2 直觉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直接性。(2)突 发性。( 。(3 猜测性。 发性。(3)猜测性。
二、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有意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 想象和无意想象。 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 自觉进行的想象。 是有预定目的、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地 产生的想象。平时我们睡眠中的梦, 产生的想象。平时我们睡眠中的梦,则被 视为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视为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一、思维的概念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其次,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其次,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语言是交流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 思想的工具) 思想的工具)
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语言是符号, 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语言是符号,
三、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四)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五)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
1.提供感性材料 1.提供感性材料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 变式” 充分利用“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正确下定义 5.正确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3.爬山法 3.爬山法 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 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 是缩小, 是缩小,而是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 差异, 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的总目标。 的总目标。 4.手段 手段— 4.手段—目的分析法 5.逆向搜索法 反推法) 逆向搜索法( 5.逆向搜索法(反推法)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联系)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联系) 感知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感知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 维的源泉和基础, 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 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过程 想象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源自文库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关 系。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 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 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 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 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第三节 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 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像的加工方式: 想像的加工方式: 1.黏合 1.黏合 2.夸张 2.夸张 3.拟人化 3.拟人化 4.典型化 4.典型化
想象的作用: 想象的作用: 首先,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 首先,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 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第三,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第三,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预见、补充、代替) (预见、补充、代替)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1.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 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 2.明确问题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与 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 的具体方案提出假设和设想。 的具体方案提出假设和设想。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 检验假设是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它是问题解 决的最后步骤。 决的最后步骤。
是物质的;思维是反映形式,是观念的。 是物质的;思维是反映形式,是观念的。
(2)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从构成要素来看, (3)从构成要素来看,语言中的词与 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从规律的性质来看, (4)从规律的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 结构与思维规律之间虽有联系, 结构与思维规律之间虽有联系,但不 是一回事。 是一回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迁移作用(已有知识经验) 2.迁移作用(已有知识经验)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3.原形启发 原形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 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或现象叫做原形。 或现象叫做原形。
一、思维的一般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 而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认知方式。 而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认知方式。 概括是在思想上根据抽象得出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 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征,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四)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是在思想上把抽象概括获得的概念、原理、 具体化是在思想上把抽象概括获得的概念、原理、 理论运用到具体特殊的事物或活动中去的认知方式。 理论运用到具体特殊的事物或活动中去的认知方式。 系统化是思想上把客观事物的知识要素分门别类地 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统一完整的系统的认知方式。 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统一完整的系统的认知方式。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式方法 1.算法式方法 依据正规的、 依据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的方 法,具体的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 方法都算出来, 方法都算出来,再从中确定哪一种为正确 答案。 答案。 2.启发式方法 2.启发式方法 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 方法。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