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论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论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论述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是社会发展一个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与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向前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也向前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同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孕育出来的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正是运用唯物主义的这个规律来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的。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是从封建社会中孕育出来的,并最终取代了封建社会。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开始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封建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论文 从经济危机透视资本主义发展
从经济危机透视资本主义发展摘要:分析当今世界近百年来的几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是经济危机的起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由此,经济危机的无法摆脱,表现出来的不只是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生产相对过剩,更是整个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即发展轨迹上看生产力尚有发展空间,但发展趋势上来说,必然是要灭亡的。
关键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矛盾不合理趋势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基本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管窥之,便是资本主义腐朽垂死的不可逆转性。
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
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
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
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
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度的恐慌和混乱。
反思这场经济危机的起源,不外乎社会生产发展较快,但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没有提高,由此带来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恶性循环,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
再追根溯源,为何社会生产增长但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顾及劳动者的利益。
即是马克思由对剩余价值来源过程的考察,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由资本的嗜血本性决定的。
为了更多地生产剩余价值,为了尽快地发财致富,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不惜利用各种手段创造财富,疯狂而残酷地剥削工人,而此次危机正是资本主义贪婪实质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思想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思想摘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重要思想,本文从扬弃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消亡的必然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自身对束缚其发展的因素的扬弃,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阻碍社会进步甚至会导致倒退的因素。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私有制《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正如文中所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1](P.79)资产阶级打破了一切旧的社会关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其生产资料私有的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共产主义的实现目标是一致的(一)资产阶级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概括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P.76),它推翻了封建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的种种桎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这种力量也是资产阶级生存的内在要求。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1](P.77)这是资产阶级不同于以往那些“工业阶级”的基本特征,正因为资产阶级善于通过技术的发展改进生产工具,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才能为它自身的存在开辟道路。
可见,资产阶级维护本阶级生存利益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不断地提高生产力。
因此,资产阶级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它内在本性的要求,而事实上它也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P.78)诚然,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从未释放出如此强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向人们展示了强大的生产效率,而创造出这种令人惊叹地发展速度的经济形式则是为我们熟知的商品经济,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思想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思想摘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重要思想,本文从扬弃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消亡的必然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自身对束缚其发展的因素的扬弃,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有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阻碍社会进步甚至会导致倒退的因素。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私有制《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正如文中所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1](P.79)资产阶级打破了一切旧的社会关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其生产资料私有的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共产主义的实现目标是一致的(一)资产阶级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概括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P.76),它推翻了封建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中的种种桎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这种力量也是资产阶级生存的内在要求。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1](P.77)这是资产阶级不同于以往那些“工业阶级”的基本特征,正因为资产阶级善于通过技术的发展改进生产工具,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才能为它自身的存在开辟道路。
可见,资产阶级维护本阶级生存利益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不断地提高生产力。
因此,资产阶级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它内在本性的要求,而事实上它也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P.78)诚然,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从未释放出如此强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向人们展示了强大的生产效率,而创造出这种令人惊叹地发展速度的经济形式则是为我们熟知的商品经济,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结课小论文
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本位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最大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这就使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而避免这种混乱最终只有一个办法,即用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
他们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存在价值;但在另一方面,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而且,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向我们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现阶段,国际形式非常复杂,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存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大多数。
而且,国家经济繁荣,国民生活富裕。
所以社会上经常会出现“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论调。
不过,这些声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看来,都是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的人所发出的。
因为,资本主义越繁荣,这说明其离灭亡就越近。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等一系列国家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正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
当然,一些人看到我们国家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的提高就乐观的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将到来也是盲目的。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一种社会形态的灭亡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况且现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马克思看来还没有到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地步,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说明其本身相对于原有的社会形态更加的坚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必然是漫长而艰辛的。
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不能超前建立一种社会制度,也不能阻止落后的社会制度走向灭亡。
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关键词:矛盾、代替、必然性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就会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最终退回历史舞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句非常著名的话,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的命运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历史辩证法所决定的,世界上至今没有绝对神圣永恒不变的东西。
资产阶级能否定封建主义和颠覆社会主义,他们也阻止不了人们顺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对资本主义并且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原来用来反对封建主的武器(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生产方式和其社会制度)现在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呢?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矛盾并不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以及由这个矛盾所产生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产出产品的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
那么什么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呢?什么是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产出产品的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呢?举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资本主义生产中产生的“剩余产品“剩余资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是这个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资本主义解决这一组矛盾的方法就是:“扩张”。
对内进行工业化扩张,对外进行殖民和贸易扩张,以消化“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也是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迅速推广、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最后,也是最大的发展机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的空间就一步一步的缩小了;目前的工业化进程正处于全球化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最长、最大的扩张阶段,也是最后的扩张机会;随着生产社会化向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空间必然进一步的收缩。
马原论文《如何消灭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题目: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消灭资本主义院系:数学科学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5年12月06日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消灭资本主义内容摘要:消灭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主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然而,对于马克思为什么主张消灭私有制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却不尽一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四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出消灭私有制是出于伦理道德的诉求,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制度基础,因而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消灭剥削和不公正。
关键词: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面对当今许多人还是喋喋不休地反复念叨150多年前马克思无情鞭挞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论点,闭着眼睛依据马克思主观预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最终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的发展结果,结合眼前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以后所出现的许多似乎难以忍受的社会弊端和坏的方面,认定马克思的预言还能够实现,并以此为据,激烈地反对和坚决地否定当今中国社会深入进行资本主义化改革开放。
这些人们忽略了一个非常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当初指望消灭资本主义,推翻世界所有国家的资产阶级统治以便消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来源及含义资本主义(英语:Capitalism),亦称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业经济,是人类协作的扩展秩序。
其特色是私人拥有资本财产(生产资料),且投资活动是由个人决策左右,而非由国家所控制,经济行为则以寻求利润为目标。
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资料创造利润。
商品和服务借由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
一般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坏之后成为了最主要的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一词也被许多人用在形容历史上不同的人、时、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以外,也有福利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打着资本主义称号的经济模式。
浅析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浅析资本主义必将灭亡摘要: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两个必然”。
《共产党宣言》中详细阐述论证了这“两个必然”。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资本主义终将衰弱直至灭亡,本文通过展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从两组个矛盾作为出发点,来论述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由资本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
关键词:资本主义灭亡必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文主要从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和阶级关系的两个主要矛盾上展开,来阐述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一、消费与生产间的矛盾。
消费与生产间的矛盾又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总是在本企业内部千方百计地加强管理,严密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企业的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但资本的私有性却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割裂开来,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弱肉强食,相互竞争。
这种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严重程度,必然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同时,在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盲目扩大的趋势,而社会消费能力即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缩小,这就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严重失调,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为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质前提。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
浅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马克思论文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摘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等三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正文从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的。
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市劳动的社会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
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
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
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不再是小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不仅社会分工更加深化和细化,形成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且生产商品的活动已经由有一定规模的、有严密内部分工的企业有组织地进行。
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仍旧是私人财产。
这样,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也就会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论社会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灭亡
论社会主义发展与资本主义灭亡摘要: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而改造世界的能力却放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我们认识到: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推翻了资本主义,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力量便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规律阿尔温·古尔德纳说:“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因为它抹杀了社会规律的实现特点,否认了革命在社会变质中的作用,否认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比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生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便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问题,从而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渐渐随着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了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述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如列宁所指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推荐下载】5000字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灭亡
5000字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灭亡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5000字资本主义论文。
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产生的理论依据 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有规律地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在相关著作中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最大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由此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个人企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序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生活消费资料购买能力相对缩小。
由此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从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极度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 [1]这种危机的最终避免只有一个办法,即用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对立简单化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他们为了谋取高额剩余价值,不得不招募大量的雇佣工人,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通过法律、权力、资本等等使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农民、妇女甚至儿童走进工厂,为了生计而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遭受非人的剥削与压迫。
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快速增值中,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却不断积累,激化,对抗,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3、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的论断“两个必然”理论即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觉得,资本着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占领者整个统治地位。
这样越是霸权的地位,越是容易发展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况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暴露出了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他越是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属性,,他的基本矛盾就越是暴露。
相反的是,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成功。
“两个必然”就是这样的规律。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崩溃一样,在历史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两个必然”就植根于历史过程本身,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而资本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
具体来说,资本的价值增值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第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第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学生:XXX(XX学院XX级XXXX班,学号XXXXXX)摘要:“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虽然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所以资本主义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两个必然”核心科学性客观性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哪里自然科学是用来解释自然的,社会科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的,自然和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应用自然科学实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目的,这样的自然科学就为大家所公认,而在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由于社会本身是人构成的,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改造中利益被剥夺的阶级就不会承认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真理、是科学,反而会把一些宗教迷信说成是真理,把一些伪理论、伪科学说成理论、科学,反动阶级永远不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社会真理总在进步阶级手里,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就是这个道理。
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力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他们也更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也不是没有曲折,不会永远持续增长,因为它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牵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层面揭示了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深刻原因,而且重视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机器大工业下诸如固定资本更新等体制、技术层面的一般原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各种条件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危机产生的土壤也不可能根除。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全面解读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里欧•帕里奇的文章说,马克思甚至还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出了解救“药方”。
马克思开出的第一个“药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可避免会导致社会的疏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赤裸裸的个人利益和金钱交易,两极分化令社会涌现大批无家可归的贫困者。
这种赤裸裸的疏离和剥夺也会使社会中各成员起来进行斗争,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制度,这也是马克思开出的最为激烈和彻底的一个“药方”。
马克思开出的第二个“药方”是号召金融市场的公有化,“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共产党宣言》)。
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有关资本主义的荒谬性,甚至已超越了金融领域。
马克思的第三个“药方”是提倡打破“以资本主义市场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逻辑,转而利用国家集权的机构解决诸如气候变化等问题。
最后,在第四个“药方”中,马克思呼吁世界各经济体,为了应付目前的金融危机,应以团结一致的行动取代钩心斗角。
但与此同时,新的变革却必须从各国内部做起。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及其反思摘要:“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 已经濒临了死亡的边缘”。
从斯大林时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教科书和世界共产主义者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上述论点,至少仍信誓旦旦、义正言辞地宣告“资本主义是必然灭亡”的,虽然它的终期不定。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论述入手,从现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性存在规律和历史决定论的角度来反思。
关键词: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反思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描述(I)、资本及资本主义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是明确的。
在他那里,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因为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
2[2] 首先,资本是物,包含了上述提到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
其次,“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
”3[3]再者,资本体现了物与人的结合,以恩格斯的话来说,“资本和劳动是一个东西”4[4],资本家以支付工资的方式使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资本的增殖奠定了基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是以货币、商品这两种形式交替出现的。
“因此,资本作为整体是同时地、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不同阶段上。
”5[5]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资本就存在了。
“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
6[6]由此可看出,资本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的物化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础上的。
“社会关系的物化意味着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对人的支配和控制”7[7],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而关于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
当我们考察马克思的著作时,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似乎并没有单独用过“资本主义”一词,而是以“资本主义+其它”的形式出现的。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浅谈资本主义未灭亡的原因和本质一、资本主义仍未灭亡的原因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使其正在加速走向灭亡。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国家却在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巩固了统治,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现在,至少是当下,已经出现了胜利者的姿态,它曾经看上去已经被送进了垃圾箱,今天又从历史的垃圾箱里钻了出来,在这个地球上又重新挺拔起来,而且在用各种新的方式表现自己”。
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社会财富极大增加。
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起来。
这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再生产的所有各阶段,并遍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进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表现在:1.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制度方面的新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股东和经理的分工,这样能让具有专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经营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使决策更科学。
并且通过出卖股份给雇员,使企业成为雇员持股性质,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看作是“参与人”,以此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利益的转移”。
2. 分配关系领域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要求分配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分配也要社会化,在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方面,资本家在保证自己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变化分配制度,比如在产品分配上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在产品再分配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措施。
客观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论作为历史必然产生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
论作为历史必然产生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内容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本文从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等方面论述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性。
关键字:资产阶级历史必然灭亡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宣布:“随着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它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取代资产阶级。
对此,邓小平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立传的总趋势。
”○2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作为历史必然而产生并灭亡的资产阶级呢?首先,我们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来谈论这个问题。
十四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在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慢慢显现。
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七到十八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的势力不断壮大,英国、法国、美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当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原来的经营方式。
当○1《共产党宣言》第3版,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2引自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时,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爆发,工业革命席卷了全球,更进一步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增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都社会化了),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转归全社会所有,并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却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并不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就必然要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认为,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是产生现代社会借以运动并在大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8、442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总是在本企业内部千方百计地加强管理,严密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企业的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但资本的私有性却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割裂开来,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弱肉强食,相互竞争。
因此,整个社会生产陷于无政府状态。
这种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严重程度,必然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同时,在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盲目扩大的趋势,而社会消费能力即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缩小,这就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严重失调,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早在18世纪的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初期,就曾发生过多次局部性危机。
但这个时期爆发的危机,还不具备周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摘要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等三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正文
从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的。
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市劳动的社会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
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
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
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不再是小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不仅社会分工更加深化和细化,形成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且生产商品的活动已经由有一定规模的、有严密内部分工的企业有组织地进行。
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仍旧是私人财产。
这样,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也就会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
其次,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资本累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露了资本主义失业想象的本质,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资本积聚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后,而引起的资本总额扩大和生产资料、劳动力的积聚。
也就是说: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而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
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其内在动力、无情本主义竞争则是外在压力。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是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的趋势: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
(加剧社会两极分化)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形成深刻的矛盾。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因此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加强了各国间的。
经济联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最后,无产阶级最终取代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实现历史赋予它们的伟大使命,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
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决定性手段,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强大动力和杠杆。
无产阶级专政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最终消灭一切阶级的重要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的是现代雇佣劳动制度,存在着残酷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一个表面上自由、平等实质上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
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剥削压迫制度也给人类尤其是工人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的最后
形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否定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因素正在它的内部日益成长起来,并将最终突破资本主义的外壳。
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