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说课课件(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合集下载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课件(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目标制定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方案四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再逐滴加入盐酸。
学习过程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目标制定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较优方案:现象较明显
NaOH溶液
酚酞 溶液 溶液变红 盐酸
溶液变成无色
课外活动 除了显色反应外的其它方案
方案一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目标制定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中和反应微观 实质的理解
突破难点的关键: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目标制定
学习过程板书设计主要环节来自所用方法设计意图
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兴趣
宏 观 探 制定方案:四种方案的设计 究
情境导入:了解胃酸过多可服用斯 达舒缓解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能 否反应? 作出猜想:两种猜想
遇问题 氢 氧 化 钠 与 盐 酸 反 应 了 吗?
作猜想
定思路 新物质 生成
寻方法
找方案
反应了
盐酸 减少
反应物 减少 没反应
氢氧化 钠减少
选用酸 碱指示 剂……
学习过程 选用紫色石蕊为指示剂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目标制定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选用无色酚酞为指示剂
学习过程 方案三
在盐酸中加入酚酞溶液, 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越及时学习效果越好。
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目标定制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三依据:课标、教材、学情
依据 课标 依据 教材 依据 学情
目标制定
教材内容 学情分析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03
CATALOGUE
中和反应的原理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性质
酸具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性质,通常表现出酸性。
碱的性质
碱具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性质,通常表现出碱性。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为:HCl + NaOH → NaCl + H2O。
中和反应的本质是酸中的氢离子(H+ )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 生成水。
02
在实际生活中,中和反应也有广 泛的应用,如处理酸性反 应原理及其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 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
学会分析和解决酸碱 中和反应的相关问题 。
02
CATALOGUE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重要性
中和反应的定义
01
02
03
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反应过程。
《酸和碱的中和 反应》说课完整 公开课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 课程介绍 •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重要性 • 中和反应的原理 • 中和反应实验 •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中和反应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化学中的重 要概念,对于理解化学平衡、酸 碱度以及化学反应原理具有重要 意义。
06
CATALOGUE
中和反应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和反应面临的挑战
实验操作难度大
中和反应实验涉及到精确 的酸碱滴定,对实验条件 和操作要求较高,不易掌 握。
理论理解难度高
酸碱中和反应涉及到的化 学原理较为复杂,学生不 易理解。
《中和反应》微课一等奖课件
D.盐酸溶液中只含有氢离子、氯离子 (水分子)
谢谢观看!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Leabharlann 中和反应第1课时 中和反应
课前准备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学习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氢氧化钠溶 液润湿的风车
红色
? 红色消失 无色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之间发生了化 学 反应。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注意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KOH +HCl=KCl+H2O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探究结果:中和反应的实质
是酸中的H+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了H2O
H++OH- = H2O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
间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B.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C.两种溶液混合前后,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之间发生的是什么反应?
NaOH+HCl=NaCl+H2O
思考
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吗?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由金属离子(NH4+)和相应的酸 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如 2HCl + Ca(OH)2= CaCl2 +2H2O
比如: NH4NO3、
H2SO4 + 2 NaOH = Na2SO4+2H2O NH4Cl等
HCl + NaOH = NaCl + H2O
谢谢观看!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Leabharlann 中和反应第1课时 中和反应
课前准备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学习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氢氧化钠溶 液润湿的风车
红色
? 红色消失 无色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之间发生了化 学 反应。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注意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KOH +HCl=KCl+H2O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探究结果:中和反应的实质
是酸中的H+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了H2O
H++OH- = H2O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
间反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B.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C.两种溶液混合前后,钠离子和氯离子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之间发生的是什么反应?
NaOH+HCl=NaCl+H2O
思考
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吗?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由金属离子(NH4+)和相应的酸 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如 2HCl + Ca(OH)2= CaCl2 +2H2O
比如: NH4NO3、
H2SO4 + 2 NaOH = Na2SO4+2H2O NH4Cl等
HCl + NaOH = NaCl + H2O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完整公开课PPT课件
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 题和建议,课堂氛围热烈。这表明学生们对课程 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 。
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环节,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程中,部分学生在理解酸和碱的分类和性质 时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内 容的讲解和练习。
课程大纲
01
02
03
04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和离子方程式
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和 速率变化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
02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酸的定义
01
酸是一种化合物,它在溶液中电 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
02
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硝酸等 。
碱的定义
碱是一种化合物,它在溶液中电离时 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中和反应的过程
总结词
阐述中和反应的过程
详细描述
中和反应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酸和碱互相碰撞并形成盐和水;然后,生成的盐和水会离解成正离子 和负离子;最后,正离子和负离子会结合形成盐的沉淀物或水。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词
介绍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细描述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其中,HCl和 NaOH分别代表酸和碱,aq表示水溶液,箭头表示反应方向,NaCl表示生成的盐,H2O表示生成的 水。
化学物质。
环境监测
通过检测水体中的酸碱度,可以判 断水体的质量,为环境保护提供依 据。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 题和建议,课堂氛围热烈。这表明学生们对课程 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 。
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环节,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程中,部分学生在理解酸和碱的分类和性质 时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内 容的讲解和练习。
课程大纲
01
02
03
04
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和离子方程式
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和 速率变化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
02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酸的定义
01
酸是一种化合物,它在溶液中电 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
02
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硝酸等 。
碱的定义
碱是一种化合物,它在溶液中电离时 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中和反应的过程
总结词
阐述中和反应的过程
详细描述
中和反应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酸和碱互相碰撞并形成盐和水;然后,生成的盐和水会离解成正离子 和负离子;最后,正离子和负离子会结合形成盐的沉淀物或水。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词
介绍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细描述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其中,HCl和 NaOH分别代表酸和碱,aq表示水溶液,箭头表示反应方向,NaCl表示生成的盐,H2O表示生成的 水。
化学物质。
环境监测
通过检测水体中的酸碱度,可以判 断水体的质量,为环境保护提供依 据。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
酸+ 碱
盐 +水
中和反应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
反应。
问题 探究
教学过程——〈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及时练习】
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CO2+2NaOH=Na2CO3+H2O 不是中和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 不是中和反应。
教学过程——〈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蘸少量的食醋
醋酸
涩味消失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
知识 回顾
教学过程——〈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提出假设】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 察:无现象 问题生成: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应了、没反应)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重视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学生发展 为本”的核心理 念
让学生主动 体验探究中 和反应滴定
让学生了解 中和反应在
生活中的应用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基
评价方式
本
理
念
教学模式—“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
预习检测, 问题生成
合作学习, 交流展示
振荡
振荡
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 →→ 溶液变蓝色→→→→→→ 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 →→→→→→ →→ 溶液变红色 →→→→→→ 溶液变紫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改进
手持设备labquest
电磁搅拌站
数字化实验系统 pH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滴数传感器
三.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中和反应的研究学会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 提升分析、 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字化实验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
突破难点
15毫升硝酸钠溶液中 不断加入氯化钾溶液
硝酸钠 溶液
设计意图 拓展视野,推进思维,认识中和 反应本质是酸中的氢和碱中的 氢氧根结合成水并放出热量。
完成 建构
4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 2.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
建构概念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收获
学会探究、学会思考
感悟思想、掌握方法
效果
掌握知识、提高效率
1.感受该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借助指示剂说明两者反应的客观事实,并通过蒸发 方法验证生成物。 3.感受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思路
该实验在教学中 可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1.该实验观测到温度变化量非常小,且学生无法体验到热量是 由于酸中的氢与碱中的氢氧根结合所产生的。 2.反应的生成物水只能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猜测,很难通过 实验的事实进行验证。
提出新问题
稀盐酸
突破难点
氢氧化钠溶液
数字化实验系统
情境 再深入
3
通过pH传感器从溶液中氢氧根 的含量变化情况推测水的生成 通过温度传感器观测反应过程 中热量变化与反应进程的关系
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
1.感受科学技术进步对学科所起的作用。 2.引导学生再认识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 应过程,用数据和图象佐证水的生成、 热量是由于两者反应产生的。
情境 深入
2
线索1 产生新物质
寻找线索
设计方案
线索2
设计意图 1.感悟化学思想,学会 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2.在此过程中初步建构 中和反应的概念
寻找线索
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2
交流评价
情境 再深入
3
问题1: 如何验证水的生成? 问题2: 热量是否由化学反应而产生的?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的建构。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生成物的验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情境深入
情境再深入
完成建构
1 2 3 4
POE教学策略
预测
观察
解释
教学过程
情境 引入
1
学生实验1
氢氧化钠与 盐酸的反应
设计意图
发现:肉眼观测无明显现象, 感受到有微弱的温度变化。
引发思维冲突,提出问题: 两者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情境 再深入
3
15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断加入稀盐酸
突破难点
分析与解释
1. pH=7附近的 溶液中既没有氢氧化钠,
也没有盐酸,推测出氢氧根和氢结合成水。 2.温度曲线最高点和pH=7附近体积数据一致 说明放热的现象是化学反应所放出的。
情境 再深入
3
氯化钾 溶液
NaOH + HCl → NaCl + H2O
中和反应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二学期 5.1生活中的酸和碱
教材分析
中和反应
奠定学习基础
现象与分析交织
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的性质
学情分析
已知 未知
酸碱性与酸碱度 酸、碱的概念
如何判断无明显现象 的化学反应的发生 中和反应的原理
实验学习
二.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中该实验的设计意图
推进思维、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