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的毒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理:主要是 Hg2 + 与蛋白质、酶中- SH 结合形成硫汞键- SHg-。 三大特异症状: 1、 汞毒性“易兴奋” 2、 “震颤” 3、 “口腔炎”:汞线
(二)无机汞化合物
无机汞化合物(如汞的硫化物、氯化物、氧化物等)只有 离子态汞才能被吸收(通过胃肠道和呼吸道)。
汞离子进入血液后很快分布全身,转运积聚于肝脏和肾脏 ,并由尿排出体外。 二价汞离子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故对脑危险性 较小。 由于无机汞不易被吸收,一般不造成肝、肾的损害。但如 果在短期内摄入大量的无机汞或误食含汞物质,可引起急 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症状,如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
六、金属对健康的危害
1、慢性中毒:如水俣病、痛痛病。 2、致癌作用: 可致癌的金属有As、Cr、Ni、Cd、Be 3、致畸作用:甲基汞已经确定为人类致畸物,金属汞 尚不知 4、变态反应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般发生在其他毒性之前,是
一个重要的早期毒性作用指标。
第二节

一、汞污染的来源环境中汞甲基化和生物富集 (一)来源: 氯碱工业、塑料工业、电器工业、油漆工业、农药 、 造纸;
初期分布于肝、肾、脾、肺、脑,再分布到骨骼、
毛发、牙齿,以磷酸铅Pb3(PO4)2形式沉积下来。 铅90%以上在骨骼内,2%在血液中。一般认为软组 织铅能直接引起毒害,硬组织具有潜在毒作用。 (三)排泄和蓄积
主要经肾脏由尿排出,食入的铅基本由粪便排出。
蓄积:美国由婴儿到中年肺铅和肾铅均增加 3 倍,骨 铅增加10倍。 半衰期——血铅18d,软组织20d,骨骼21y。
(四)毒作用机理
1、 与含-SH的蛋白质和多肽结合
2、 与酶蛋白中的-SH结合
3、 与细胞膜中一些组分的-SH结合
4、 甲基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第三节

一、铅污染的来源
铅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0.0016%,是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重金属元素。 铅具有密度高、熔点低、柔软易加工、耐腐蚀性等优良特 性,在许多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 世界上铅的消耗约 560 万吨。其中 40% 用于制造蓄电池, 20% 以烷基铅的形式加入汽油中作防爆剂, 12% 用于建筑 材料、 6% 用于电缆外套, 5% 用于制造弹药,另有 17% 用 于其它用途。 但是仅有四分之一的铅被回收再利用,其余排放于环境中 ,造成环境铅污染。
(六)毒作用机理 1、影响卟啉代谢—— 贫血。卟啉代谢紊乱
是铅中毒主要的和较
早的变化 贫血的机制:
(1)铅抑制血红素合
成——低色素贫血 (2)溶血:铅抑制红
细 胞 膜上的 ATP , 引
起红细胞 Na + 、 K+ 、 H2O流失。
低色素贫血
2、 损害神经系统 伸肌麻痹:铅抑制肌磷酸激酶,磷酸肌酸合成受阻, 导致肌肉失去收缩的动力,或引起神经和脊髓前角细胞变
(2)元素的种类 不同金属盐类吸收率相差很大 不同金属元素吸收部位不同 (3)胃肠道的pH
胃:金属(经胃酸)→ 氯化物 → 与配体形成复合物
小肠:碱性。已形成复合物的可被吸收,未形成的可形 成不溶性复合物被排出。
(4)其他因素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粘膜竞争金属元素、膳食成分、金属 间的竞争抑制作用等 2、经呼吸道吸收 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和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可经呼吸道吸收。 金属蒸汽不易溶于水,可直达肺泡,透过气血屏障。
四、铅的毒理作用
(一)急性中毒 症状:贫血、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肾损 害、肝损伤等
(二)慢性中毒(空气中0.05-0.08mg/m3)
主要症状:
1、血液:
(1)贫血,面色黄或灰白色(“铅容”),心悸气短,疲劳。 铅能影响卟啉代谢,卟啉是血红蛋白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当机 体接触铅中毒后,影响了与 δ-氨基乙酰丙酸 (δ-ALA)转变为卟胆
• 人类活动以来全球估计已向环境释放了30亿吨的铅,其 中95%以上是人为造成。
• 主要来自含铅矿山、冶炼企业的“三废”,特别是尾砂。 其它工矿企业含铅废气(包括微粒)的排放和汽车尾气 (包括气溶胶铅)是大气中铅的重要来源。
• 现在环境中的铅水平是工业革命前的几百倍,现代人骨 骼中的铅负荷量是史前时代的500倍。
毒性作用:
1、 神经系统损害:
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脑细胞与甲基
汞、乙基汞亲和力很强,在大脑感觉区和运动区蓄
积量较高,可引起感觉异常、运动失调、语言障碍 、向心性视野缩小、听力障碍。 机制: (1)影响乙酰胆碱合成,抑制兴奋传导 (2) 溶解细胞膜
(3)与脑组织中的缩醛磷脂结合 2、 致畸作用
第六章 重金属的毒性
第一节 概述
一、概述 金属:
从BAt 左侧
重金属:
比重>4.0:
比重>5.0:
60种元素
45种元素
金属与人体的关系
二、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 ★天然污染 ★人为污染
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迁移:
水、食物链(逐级浓集放大)
转化: 甲基化:如Hg、Pb、As、Se、碲、钛、锡等 氧化还原 形成螯合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可增强在水
二、铅的理化性质
重金属,熔点327℃ ,铅加热至 400~ 500℃ 时,铅蒸气逸 出,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为Pb2O,(铅烟)500℃以上时, PbO,Pb2O3,Pb3O4,铅氧化物。
三、铅的代谢
(一)吸收
主要从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和皮肤。 进入消化道的铅有5-10%被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经门静脉 到肝脏,分别进入血液和胆汁 —— 肠道,随粪排出;一部分 进入血液。
(五)体内蓄积 人体内有固有的金属贮存库 —— 骨骼和蓄积机制 ——MT 。 效应:预防急性中毒的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释放 入血引起毒效应。 五、金属的联合作用
拮抗作用机制: 1 、影响吸收和转运: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盐或复合物或 水溶性化合物;竞争载体蛋白 2、相互置换和竞争大分子活性位点 3、诱导合成MT(金属球蛋白)
三、汞的代谢
(一)吸收
金属汞——蒸汽形式,易溶于脂肪,经呼吸道,速度很 快,吸收率为76-85%,甚至100% 无机汞——消化道吸收15% 有机汞——消化道(甲基汞达90%)、呼吸道(80%) 、皮肤吸收
(二)分布
汞→肝细胞、红细胞→Hg2+→
+血浆蛋白→结合型汞
+含-SH小分子化合物GSH→扩散型汞
含汞“三废”; 化石燃料(煤、石油); (二) 环境中汞甲基化和生物富集 1、 汞的甲基化:有氧、无氧条件下均可发生,各种形 态的汞均可形成甲基汞; 2、 汞生物富集
二、汞的理化特性
原子序 80,原子量 200。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银白色( 水银)。 汞及汞化合物:挥发性; 汞齐:K、Na、Au、Ag、Zn、Cd、Sn、Pb等 有机汞:脂溶性 无机汞:一价、二价
金属汞:58d
四、汞的毒理作用 (一)金属汞
常以蒸气状态污染空气,因此常常是以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元素汞易溶于脂质,故能很快地通过富于脂质的细胞膜而进入 血液,输往红细胞和其它组织。 元素汞可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脑组织中的元素汞 被氧化转化为二价汞离子后,就很难逆向通过血脑屏障返回血 液; 因而形成汞离子在脑组织中的积累,这一性质对脑组织损害起 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慢性中毒首先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 原因。 主要造成脑损伤。
64.9%~99.5% 。
2、神经系统: 早期:神经衰弱综合症,小儿可见多动症。 人体的
中枢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总管,它的机能状态在铅中毒病 程中起主导作用。铅可使形象化智力、视觉运动功能、记忆
、反应时间受损,语言和空间抽象能力、感觉和行为能力改
变,出现疲劳、失眠、烦躁、头痛及多动等症状。 中度以上的铅中毒者,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 严重者甚至损害桡神经或脊髓前角细胞,导致“铅麻痹”, 引起非对称性腕下垂,伸肌无力;晚期铅中毒严重者可因中 枢神经发生器质性病变而引起中毒性脑病,如颅内血管痉挛 促使脑血管发生早期硬化。
性,使伸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
脑部损伤: ( 1)损伤血脑屏障,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导致 脑水肿和脑出血,高血压脑病。 (2)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铅可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摄取,还可影响受体
中的溶解度
四、金属的代谢
(一)吸收
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其次呼吸道,再次皮肤
1、经消化道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可溶性金属盐类:被动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 转运经肠微绒毛质膜进入;由微
绒毛底端经微胞饮作用进入
不溶性金属盐类:吞噬作用;直接吸收
影响因素: (1)元素的化学形式 化学形式决定脂溶性和溶解度,脂溶性强和水溶性强的 元素的无机盐类易被吸收
3、经皮肤吸收 一些脂溶性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通过表皮吸收。一些水 溶性金属化学物可通过毛囊、皮脂腺、汗腺进入血液。
(二)转运
主要介质是血液: 游离状态 与血浆成分结合 吸附在红细胞膜上或进入
金属与血浆成分的结合:
1、与血浆中低分子成分结合
2、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
3、与特殊蛋白或转运蛋白结合
3、消化系统:典型病状腹绞痛
在铅毒的作用下,可能发生肠胃机能一系列的变化。铅可 抑制胰腺功能,增加唾液腺和胃腺的分泌。 同时,铅会与肠道中的硫化氢结合,使硫化氢失去促进肠
蠕动的作用,导致顽固性便秘。
4、其他:
铅可损害肾脏近端小管和肾小球细胞,使肾小球滤过率增 高,肾小管重吸收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铅中毒性肾病,如 肾原性高血压,蛋白尿。 铅可抑制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合成,导致肝脏生物转化作 用受损,降低肝脏解毒功能。 铅还可影响人类生殖功能,使精子畸变;母体铅可经胎盘 影响胎儿发育,致使胎儿发生畸形,对人类的繁殖造成严 重危害。 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感染的的抵抗力下降。 小儿铅中毒可见长骨骨詬密度增加带。
成人每天由空气中吸收的铅在肺内沉淀吸收率为 25%~30%。
呼吸到肺中的二氧化碳遇水生成碳酸,促进铅的溶解和吸收 。铅还可以被呼吸道中的吞噬细胞很快带进血液。 人体经皮肤吸收的绝大部分为有机铅,游离铅及其无机化合 物一般不能由皮肤侵入。
(二)分布
血铅+红细胞 → 非扩散铅(90%)
+血浆蛋白 → 结合性铅(可扩散铅:通过生物 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原、类卟啉转变为原卟啉及原卟啉与亚铁wenku.baidu.com成正铁血红素等过程
,导致血红蛋白形成障碍,引起铅诱发贫血。铅诱发贫血常见于 铅作业工人及儿童,特别是儿童。
( 2 )点彩红细胞增多。铅还抑制红细胞膜上 Na+-K+-ATP 酶和
抑制磷酸戊糖旁路导致溶血。居住在工业区和重交通区的孩子平 均 血 铅 量 为 218~679ug/L 。 血 铅 水 平 >100 ug/L 人 口 比 例 为
汞的分布:肾>肝>血液>脑>末梢神经 甲基汞:肝>脑>肾>血液 肾:皮质中较高 脑:金属汞、甲基汞都能通过血脑屏障,甲基汞
能通过胎盘屏障
(三)排泄与蓄积 排泄: 蓄积:
肾——由尿排泄
肝——胆汁——粪便
Hg总半衰期70d
甲基汞:血—50d 240d 无机汞:40d 脑—
肠粘膜脱落
各种腺体、毛发、指甲
(三)有机汞化合物
苯基汞和烷氧基汞:在体内易形成汞离子。 短链的烷基汞(甲基汞、乙基汞),其C—Hg键很牢固,不 易降解,在体内以分子形态发挥作用。例如甲基汞,水俣病 的病因,80%经肠道吸收。甲基汞在体内经生物学转化为二 价汞离子(其过程还不明了),但是甲基汞在生物体内转化 率是非常缓慢。 甲基汞在人体内的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顺序为:脑>肝>肾>心 >肺, 脑中汞含量最高。损害最为严重的部位是小脑和大脑两 半球,特别是枕页,脊髓后束以及末梢感觉神经在晚期也受 损。另外,甲基汞还是一种对机体有强烈生殖毒性的物质。
(三)分布 初始: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 再分布:取决于与器官亲合力大小 分布特点与金属的侵入途径、溶解性、化学形式、 代谢特点、毒性性质及器官特点有关。 (四)排泄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胆汁随粪、经肾由尿、经肺随呼 吸等途径排出体外。 重金属在指甲、毛发中的含量较高,可用来监测环 境中重金属的污染和人体负荷。
(三)生殖毒性与致畸作用 据 动 物 实 验 ( 大 鼠 短 时 间 接 触 小 剂 量 0.002-
0.2mg/kg),Pb可引起大鼠生殖腺异常,流产等。
致畸:铅中毒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单体畸变 率增加。作业女工中发生死胎、流产畸形较多. (四)致癌作用 可引起肺癌、肝癌等。 (五)环境铅污染引起铅中毒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