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心城市相对于区域经济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大面积土地、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资源等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中心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中心城市带动带动区域经济周边发展。

信息技术在世界广为传播,在经济地位支持下,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经济手段调节资源运用,调节物质关系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大更强更好,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中心城市调节各种部门在市场经济各部门,各分配的比例,调节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生产的集散地,在区域经济中,中心城市体制较完善,政治政府组织比较完整,中心城市发展和辐射区域经济,调节中心城市与辐射的区域社会再联系再生产,调节区域经济结构,协调着经济平衡关系。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提供生产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齐全,许多企业聚集在一起,各种经济信息灵通,提高了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中的效率。

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实施中心城市战略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心城市带动着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二中心城市适应着区域经济的生产力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生产力是相适应的,中心城市生产力水平,它的经济效益和影响效益愈高,中心城市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运用手段打破城市传统体系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1]。

中心城市有能量,是社会化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生产精细化,部门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相对简单复杂的系统,通过中心城市建立区域网络经济体系,调节区域经济结构,中心城市作为服务中心,管理全球和后勤体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看,例如某市是东风公司的故乡,某区是东风商用车生产总地和生产厂家所在地,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西部是城市发展的中心和重点,东风大部分商用车在该区,并且生产产值大部分来源于该区,城市西区有两个水厂,一个清水加压站,风神大道贯穿此区域,开发整理条件好,招商引资区域优越,目前,东风汽车公司与瑞典合资合作,汽车零部件成为企业重要资源,该市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很好,交通发展拉近了该市与区域的距离,激发了该市发展活力,由该市引进知名的集团,拉动着区域产值,营造区域发展血液,充分认识区域发展优势。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标要求】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结合案例,分析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城市体系。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功能。

人地协调观:综合分析区域城市群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必备知识·归纳】1.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2.城市在区域中的功能:(1)城市功能: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主要功能: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3.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5.城市等级与城市体系:(1)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2)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微思考】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

该描述体现了济南和区域之间的什么关系?提示:济南为区域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区域为济南提供市场、劳动力等。

【典型考题·剖析】(2021·天津等级考)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

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此时独个城市单个自我发展的理念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推动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通过布局城市群建设来提升区域空间的整体承载力并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域相邻的多个城市集合所形成的城市群,成为推进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群就是以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向周边城乡镇村辐射,主要依托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设相对完备的交通条件,网络通信建设等基础设施,形成在空间范围上紧凑、经济联系上紧密,在人口、产业、经济等方面相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集合体。

在城市群的联体建设中主要突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利用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的经济布局,根据其内部的集聚生产、分工协作等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值,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最终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来推动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群建设的必然性由于我国城市布局以及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已形成南北地区、东西部地区鲜明的经济差异。

为了使地域经济发展均衡,近年来,我国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导向,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大力促进南北、东西部经济有机协调发展。

一个高度协作的城市群可以均衡各类资源,强化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均衡的区域产业经济,使它们能够产生“1+1>2”的集群效应,从而使城市走入良性循环。

在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群的建设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被越来越多寻求良好发展的区域所重视。

尤其对于地处内陆的西北地区来说,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相对落后的治理理念,使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使区域协同发展,国家在顶层设计中提出要大力、深层次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要满足此项要求,核心就是要以城市群建设为首要目标,尽快形成有效经济圈,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 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 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 城市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是大量农民和乡村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城市聚居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当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和技术都会得到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就会增强。

农村人口被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城市的就业机会会更加丰富,令城市的经济活动有了强大的支撑,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城市化可以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城市化过程中,技术转移、知识传播、社会资源整合等也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城市化过程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有效的资源和信息流通,可以让投资者更好的把控形势,同时还能让企业们更好的整合相关技术资源,帮助企业更有效的运作,从而拓展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 城市化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城市化还能够创造更多如建筑业、服务业等就业机会,通过实施城镇化进程就能够改善乡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增加乡村人口就业机会,减少农村迁移城市的人口压力,使乡村和城市的工作机会更加平等,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

4. 城市化可以带动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也使得城市周边地域得到更多机遇,带动周边地域的经济发展。

例如,外部投资就可以给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带来发展,因为外资带来的技术、资金、品牌等资源都可以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得以实现,而城市的发展也可以“热带”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结论以上就是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看,城市化的进程可以让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所提升,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乡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状况,让区域经济有更多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区域经济才会更加可持续,才能够提高整体水平。

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城市发展一直被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变得更加明显。

首先,城市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城市落地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这些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劳动力涌入城市。

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还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

城市作为一个集聚人才、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地,可以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创新平台。

当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在城市中相互融合和协作,创新活动和技术进步就会得到推动。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可以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和价值链,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城市发展还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城市通常拥有更健全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并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和物流网络。

同时,城市还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方面的改善为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然而,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发展可能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

一些大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而一些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发展滞后。

这种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可能会导致资源流失和人才流失,加剧不平衡发展现象。

其次,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环境压力和社会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密集和土地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同时,城市发展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就业压力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解决。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论文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论文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城的经济中心,与一般城市相比,其有显著的特征,并具有极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是区城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聚集效应;扩散效应1引言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如何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佩鲁等人提出通过增长极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心经济城市凭借各种优势发展成为区域中的增长极,并通过发挥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在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区域发展当中,由于不平衡增长模式的存在,集中投资可以产生高的投资效果,促进各类产业迅速发展。

把投资集中在一个中心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增长,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聚集地,进而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影响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如今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

佩鲁在《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一文中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

佩鲁从技术创新、资本的集中和输出以及聚集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个中心也会导致其他中心的出现,这些中心之间借助物质和智力交往而相互联系,进而会使增长极所在地的整个经济状况改观。

2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中心城市在整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它实际上就是增长极理论中的增长极。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显著的特征:经济规模大、聚集程度高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在所属区域内占据较大的份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城市可以聚集和整合经济发展的资源,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

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不同于传统规模上的简单扩张,而是充分利用城市的产业聚集和要素配置辐射功能,重点整合做强区域经济。

如,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长江三角洲,是由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群组成的。

(2)城市的极化效应,可以加速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是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的聚集地,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资源地。

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等新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依赖于中心城市的支撑。

中心城市的水平越高,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动力就越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就越大。

(3)城市可以创造和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充分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乐业才能安身立命。

从全球来看,就业被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

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不仅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满足城市居民的就业愿望,而且能够带动区域范围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就业。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是指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用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解析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城市规划和的策略、结构、标准、规范,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服务。

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标往往是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个谚语“城市是国家的心脏,而区域经济是城市的心脏”。

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反过来,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也有重要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活力。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改变经济结构上的单一性和不平衡性,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

第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引导城市和农村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城市和农村之间达成合作和共赢。

这样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经济的平衡。

第三,地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对实施区域创新策略的必要途径。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协调,推动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不断推进、持续进步。

城市规划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其原因在于:第一,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把城市规划得美观和宜居,而更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可以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当地的经济活力,并且在此关联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城市向未来发展。

第二,世界上很多繁荣的城市往往看起来精良完美、不断发展的关键是他们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和发展的。

当地政府制订出科学、符合规律的城市规划方案,将能够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相关产业、解决社会就业等各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可持续进行。

第三,城市规划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区域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人们从农村和其他地区流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城市的发展刺激了投资和创业的活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同时,城市还提供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其次,城市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集聚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中小学、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城市的医疗服务也更加先进和便捷,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此外,城市还提供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安全保障。

再次,城市作为文化繁荣的中心,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城市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博物馆、剧院、音乐会和艺术家工作室等。

这些资源吸引了艺术家、文化从业者和文化爱好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城市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城市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还具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是政府的决策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承担了重要的政府职能。

城市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中心。

城市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最后,城市还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中心。

人们在城市中相互接触、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社会交往和信息流动,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总结起来,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文化繁荣的中心,推动了区域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城市还具有政府决策、创新发展和社会互动的功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城市作为一个地理和人口集中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还是创新与创业的聚集地,能够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下面将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聚集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探讨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拥有更完善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和信息交流,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与交易。

城市的交通枢纽、港口和机场等能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方便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此外,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等,也能满足人们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城市的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城市内的企业密集,产业链条完整,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城市还能够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

城市的产业集约化和多样化,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迁徙到城市,促进了人口红利的释放和经济增长的加速。

第三,城市作为人才聚集的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城市以其优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流入,形成了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地。

优秀的人才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增强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同时,城市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职位,吸引了大量的就业者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人才流动和集聚也带来了人际网络的形成,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播,形成了创新和创业的氛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如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孵化器等,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人力支持。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聚集、扩散作用(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

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

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

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

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城市化:理论与框架

城市化:理论与框架

人 口的集中, 但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人 口集中都是 “ 经 然发生变化 ,而城乡一体化就在这样 的资源流动过程中 得 以实现 。 济人”追求分工合作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理 l选择 , 生 而经济资源的集约利用正是产业集聚诸多功能得 以顺利
实 现的重要机制 。 2 人 口聚集 的规模化 。 然产业 集聚是 城市产生 与 、 虽 不 断演进 的关键 变量 ,但只有 在产业集 聚过程 中出现 的 人 口大规模集 中才是城 市形成 的核心 内容 。从 分工 的角 度考虑 ,产 品 、服务 的种类 以及产 品 、服务 之间交换 的
市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于我国城市化实践,就可以使我国的二元城市化模式得到很好 的解释。
[ 关键词] 城市化;动力机制;二元模 式
[ 中图分类号]2 0 [ F 9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0 5 38 20 )0 —0 4 —0 10 - 9 0(07 5 o8 6
日 益频繁, 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 定、 固
活动的聚集体。一方面,城市的形成与演变是在特定的
伴随这一过程 ,城市人 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 口中的比重 区域中完成的,城市的发展轨迹当然也就要受制于区域 迅速增长 , 城市区域规模不断扩大 ,传统的农业逐渐被 的总体发展格局,而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程 现代化的农业所取代 ,农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 度上是依托城市进行的。从经济社会发展史来看 , 城市 是一个 历史 的范畴 ,是 社会生产 力发展 到一定 阶段 的必 然产物。正是城市的出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 降, 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生产各 频率是人们选择居住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一个 自 自足 生产 中心。区域中的第二产业主要集 中在城市 , 给 2 城市是 的农业社会当中, 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散性以及较少的产 种工业产品,满足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品种类使人们会理 l地选择分散居住的模式 ,因此此时 区域 的流通 中心。在城市中汇集着众多的商业企业 ,它 生 的社会生产 和生活具有 明显 的封 闭性 特征 ,区域空 间结 们依托城市开展批发 、零售和进出口业务 ,组织区域 内 构处于分散状态 , 各个居民点之间在人员 、物质、信息 等方面的交流不多,道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低而且 的商品流通 ,实现各种各样的供需关系 , 使区域的生产 与生 活能够 顺利进行 。( )城 市是 区域 的服 务与管理 中 3 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行使行政管理 ,维持区域的经济和社 会秩序 , 保障区域的正常发展。( ) 4 城市是区域的人力 资源培育中心。城市中集 中了区域的各层次教育和培训

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作者:刘奕含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07期摘要:大城市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敏和及时的经济信息,发达的科技力量,方便的交通通讯网络,在一个地区和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性的地位,特别是其中的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原有功能的同时,赋予了的新功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调节中枢、服务中心。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地位与作用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1 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1.1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现代技术发展使得一件商品有可能被分解为很多不同的部件,而这些不同部件又可以在世界上数以千计的地方被生产制造、然后在并不生产任何部件的地方组装成型。

一件商品被分散制造的结果是制造技术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把世界合并为一个以城市为主导的统一的制造体系。

而这种极度分散的生产体系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分配其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个环节,使分散在各地的经济活动变得有序化。

这种管理机构所承担的职能决定了他们越来越趋向于中心城市发展。

1.2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经济调节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既包括在经济规律支配下,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所发生的自我调节,还包括人们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而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来调整各种经濟要素在社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调节各种物质利益关系。

区域经济的运行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中观层次,其复杂而庞大的体系要求采用各种手段,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使区域经济的运行保持平衡,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很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

其经济结构既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它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又无可置疑的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简答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简答

六、简答:1.“数字城市”具有哪些重要功能?答:(1)发展经济功能,即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强化服务功能,即为市民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条件和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进管理功能,即以高科技手段为主进行管理并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

(4)科学规划功能,即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5)依法治市功能,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6)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即综合利用各种城市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答:综合化和分化。

3.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化和分化综合与分化是现代科学分展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全方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理论进行全面解释,更不可能用单一学科理论提出的对策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学科、每一种理论又都在不断深化、细化,在具体解决某个单一问题、单一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科学在发展中综合和分化并存的这种特性区域经济学也是一样的。

4.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将呈哪些重要特点?答: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21世纪世界经济将呈现如下特点:(一)经济全球化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

主要表现在:(1)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2)各国都把世界市场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3)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4)国际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全球性联系越来越密切;(5)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全球化;(6)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

总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1)区域经济集团将遍及全球,跨区域多边合作由“松散型”向“深层次联合”发展;(2)区域经济集团仍以发展水平和程度相近的国家为主,南北型区域性集团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3)区域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所在的区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城市与区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区域的整体格局。

从经济层面来看,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城市通常拥有较为集中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些优势使得城市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产业集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些沿海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发展了出口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仅自身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分工合作,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的消费市场也为区域内的农产品、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空间,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流通和经济循环。

区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市场支撑。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腹地市场。

周边农村地区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原材料等基础物资,同时也是城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区域内的其他城镇和乡村则形成了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承接区,为城市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空间。

此外,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也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

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城市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够吸引人才和企业入驻,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在社会层面,城市发展对区域的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一方面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

城市的发展还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向周边区域传播,改变着区域内居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也对区域内的居民产生了辐射作用,促进了区域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种创新机制作 用下 , 城市化 与区域 经济发展互动 前行 。城市化 与区域经 济发展 的互动 关系表现为二 者的相辅相成 , 即区域经 济发展带动城 市化 进程 的加快 , 而城市化进程 的加 快为经济发 展创造有利条件 。
城市化作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的重 要推 动力 , 可以通过
论观点 , 可总结以下几点区域发展存在的现象 场经济发展 在区
村和 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明程度不断提 高 、 不断现代
二、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与 城 市 化 进 程 互 动前 行
也就是城 乡一体化 的过程 。 有限的, 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 , 并获得尽 化 的过程 ,
的其中一个方面 。由于诸如 结构调整方式 不合理等因素 , 城市 化进程并不能平稳前行 , 时常遭受各方面的阻 碍。同时 , 区域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
2 城 市化 的 本 质 、
随 着改革 向纵深推 进 ,国内很 多区域 实现经 济跨越 式发
展,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 快 。区域经 济发展与城市化 是中 国市场化改 革进 程的具体体现 。在改 革进程 中 , 史原 因一直 历 以来牵绊着 经济的发展 , 二元经济结 构矛盾一直存在 。发 区域
经济发展 中的突 出问题 。区域 经济发展 的差异 } 生引起了区域经 济发展的 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 导致一 些突 出问题解 决起来极 其棘 手。
来 , 国城 市 化 进 程 取 得 了 重 大 进 展 , 长 期 以 来 一 直 受 区域 我 但 经 济发 展 不 平衡 的制 约 。基 于 此 , 文 从 区域 经 济 学 角 度 出发 , 本
区域 经济学理 论认为 , 由于 地理 等因素 的影响 , 各个 区域 的资源禀赋不尽相 同。另外 , 其他 诸多因素 的协 同作 用导致了 区域 间发展 的不平 衡 , 同时也 给城 市化进程带来 了阻碍 。由于

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滕旭荣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㊁着眼全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㊂2020年11月,党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㊁南充㊁万州㊁黔江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 双核”辐射,联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党中央㊁国务院对川渝地区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㊂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利他作用,有利于优化川渝地区城市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城市规模经济集聚辐射带动效应㊂但对比川渝两省市区域中心发展现状,重庆市内2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黔江的区域集聚辐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以更好地联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区协调发展㊂一㊁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基础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有成渝地区,三峡工程建设最大贡献也属成渝地区㊂自国务院2011年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出经济总量提升较快㊁产业质量体系更优㊁协同发展趋势向好,是引领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㊂(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从经济总量看, 十三五”时期,万州㊁绵阳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万亿,年均增长9.9%,高于其他地区增速2.2个百分点㊂其中:绵阳突破3000亿级,宜宾㊁南充㊁泸州㊁达州㊁乐山均达到2000亿级㊂从开放发展看,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美元,年均增长8.3%,绵阳㊁泸州㊁宜宾㊁万州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深度融入中欧班列成渝通道体系㊂(二)产业体系明显完善从产业集聚度看,电子信息㊁高端装备制造㊁汽摩整车及零配件㊁能源化工㊁现代医药㊁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500亿元, 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均高于两地平均水平㊂从科技创新看,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综合保税区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㊂(三)区位优势明显突现十三五”时期,8个区域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立与成都㊁重庆㊁西安㊁贵阳㊁昆明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通道,绵阳㊁南充㊁宜宾㊁泸州㊁达州㊁万州㊁黔江等支线机场已开工国内主要城市航线200余条,覆盖国内主要城市㊂伴随渝西高铁㊁城南达万高铁㊁渝昆高铁㊁渝湘高铁等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完善㊂(四)协同发展明显加快党中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后,区域中心城市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围绕科技创新㊁产业协作㊁要素互通㊁服务共享㊁社会共治等方面先后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协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㊂绵阳市与成都㊁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推动成绵㊁绵德一体化发展;泸州市与成都市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㊂二㊁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重庆市的万州㊁黔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2个区域中心城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对比看,明显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短板㊂0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经济首位度不高万州和黔江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7.2%㊁17.7%,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4.6个㊁6.6个百分点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对比看,万州经济总量低于绵阳市涪城区,黔江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最小的㊂(二)科技创新力不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市近1.1个百分点,较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低0.1个百分点㊂重大科技装置匮乏,科技创新中心㊁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有一定差距㊂(三)政策支持度不够囿于直辖市行政管理体系,万州和黔江已没有地级市在财政㊁土地㊁金融等资源要素调配能力,加之市级对中心城市缺乏专项支持,万州和黔江2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于四川区域中心城市㊂加之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相比,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没有三峡后扶政策的托底支持,渝东南地区仅此一项每年少获得上级专项转移资金10亿元以上㊂(四)区域联动性不强市级层面缺乏对渝东北㊁渝东南片区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指导,特别是渝东南片区各区县地理位置相邻㊁资源禀赋相近㊁经济发展层次相当,区县之间缺乏产业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布局同质化重,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旅游联动发展程度不高㊂三、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六个建议黔江是42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范围区县中接受 双核”辐射带动最弱,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区县,必须按照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赋予黔江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的新定位,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在用好外力㊁增强动力㊁激发活力㊁挖掘潜力㊁聚集合力㊁甘下苦力上久久为功,以只争朝夕㊁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一)用好外力,推动规划定位政策落地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㊂争取国家尽快设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提高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黔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㊂争取将万州至黔江高铁㊁广垫忠黔㊁黔恩遵昭等铁路纳入国家 十四五”规划实施,支持黔江区域综合交通枢纽㊁铁路物流中心㊁公路物流中心㊁航空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节点建设㊂二是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㊂指导黔江高质量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将黔江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范畴统筹,并赋能黔江培育壮大新材料㊁消费品等产业和尽快落实 三峡电”等低成本电力配额;加快筹建武陵山绿色生态科技银行和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投资公司,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黔江中心城市建设;市级每年定额安排黔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帮助黔江统筹用于机场㊁消防救援㊁医疗卫生等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支出,提高黔江对周边区县转移人口承接力㊂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㊂围绕发挥旅游㊁教育和医疗 三个集散”功能,通过TOD㊁REITs等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㊁濯水康养旅游度假区㊁中医药大学㊁黔江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中心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㊁辐射力㊂(二)增强动力,推动产城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㊂以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有序承接成渝地区转移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㊁延伸新材料㊁茧丝绸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大健康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㊂二是着力壮大山地特色农业㊂深度融入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肉食品基地㊁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㊂提速建设蚕桑产业示范园,高标准建设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㊂巩固烟草产业基地,加快完成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㊂三是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㊂以濯水5A景区和7个4A景区旅游方阵为依托,持续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文化㊁城市㊁商贸㊁工业㊁农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㊁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㊂四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2025年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㊁30万人优化中心城市能级,强力推动黔江城市大峡谷㊁高铁站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产㊁城㊁景 三融合”,旅游㊁教育㊁医疗 三集散”,宜居㊁宜业㊁宜游 三适宜”,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促进更多产业和11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人口向黔江集中㊂(三)激发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一是优化拓展空间布局㊂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合理扩展,将城区规划面积按2025年30平方公里㊁居住人口30万人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未来产业㊁人口等集聚提供空间保障㊂优化构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高标准高品质抓好高铁站场区域开发,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吸引力㊁宜居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中心城区成为人口集中㊁产业集聚㊁功能集成㊁要素集约的核心区域,打造武陵山区高铁经济示范区㊂规划建设重要中心镇,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套,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的集聚辐射作用㊂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 新城做加法㊁老城做减法”总体思路,推动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向新城集聚,推动城市实现更有效益㊁更具特色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㊁人文品质㊁生态品质㊁生活品质,使中心城区成为 峡谷城”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㊂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㊂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先行示范㊁重点帮扶㊁平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㊂依托交通廊道㊁轨道网络㊁产业集群㊁河流水系和旅游资源,以规划新理念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阿蓬江 一江两岸”美丽乡村示范走廊,有序推进一批美丽小城镇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承接中心城区㊁辐射乡村的总服务器㊁总引擎作用㊂(四)挖掘潜力,推动绿色创新开放发展一是着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㊂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㊁林长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持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㊂争取在全市率先开展地票生态功能试点和碳汇交易,完成森林指标交易5万亩以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㊂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㊂积极争取支持黔江加快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争取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黔江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㊂深化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协作,将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重庆高新区 飞地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㊂三是着力建设对外开放高地㊂加快拓展黔江海关功能,争取在黔江开展铁路货场甩挂业务,开通航空口岸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㊁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业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及成渝地区汽摩㊁装备㊁电子信息等配套产业,力争 十四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企业达到15家以上㊂(五)聚集合力,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一是深化川渝协作发展㊂加强与四川相关市(区)县合作,围绕产业协作㊁文旅融合㊁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与南充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动落地㊂二是深化渝东南协调发展㊂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构建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精品㊁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带,联手建设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㊂三是深化武陵山区联动发展㊂支持黔江加强与湘鄂渝黔周边城市互动合作,联动恩施㊁张家界㊁铜仁㊁湘西建立重大事项区县长共商机制和全国人大代表协商机制,合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㊁生态环保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层面尽早出台湘鄂渝黔革命老区 十四五”发展规划㊂四是深化对口协作发展㊂持续深化中信集团㊁山东日照市和重庆高新区等全方位定点对口协作,在巩固脱贫成果㊁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努力打造对口协作新范例㊂(六)甘下苦力,推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一是弘扬新时代 黔江精神”㊂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杰出贡献者,让 宁愿苦干㊁不愿苦熬”的 黔江精神”在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实践中再出发㊂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各项定位政策落地,持之以恒 常思考” 深研究” 勤对接”,以 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紧盯不放,按照事项化㊁清单化㊁责任化㊁时限化要求,常态化抓好跟踪落实㊂三是褒扬敢担当精神㊂褒扬能吃苦㊁乐奉献㊁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有人干㊁敢于干㊁能干成的干事创业环境㊂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责任编辑:马 健21。

论城市经济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论城市经济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经 济圈 。
等级规 模 的 城市 , 托 一定 的 自然 环境 条 件 , 依 以一 个 或 两个特 大城 市作 为地 区经 济 的核心 , 助 于现代 化 借
的交通 工具 和综 合 交通 网的通 达性 , 以及 高度发 达 的 信息 网络 ,发生 与发 展 着城 市 个体 之 间 的内在 联 系 ,
f e e l 9 No 2 G nm 7 . N ̄ )
论城 市经济 圈在 区域发展 中的作 用
薛艳 梅
( 中师 范大 学 城 市 与环境 科学 学 院 , 湖 北 武 汉 华
[ 摘

407) 309
要 ]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发 展 , 市 之 间 协 同 、 动 发 展 成 为 加 快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 重 要 手 段 , 中心城 市 随 城 联 以
城市 经济 圈充 分发 挥 市场 对 资源 配 置 的基础 性作 用 ,
打破 地 区 分割 、 乡 分割 格 局 , 进 区域 产业 合理 布 城 促
概念本 质上 是相 同 的 , 它们 是 以 中心城 市 为核 心依 托
城 市间 的关联 、 作 而组 织起 来 的 具有 功 能一 体化 的 协
为 , 市经 济 圈是 以经 济 比较 发达 并具 有 较强城 市 功 城 能 的中心城 市为 核心 , 同具 有经 济 内在 联 系和地 域 相 邻 的若 干周边 城镇 所 覆 盖 的区域 共 同组 成 的 , 经 济 其 吸引 和经 济辐 射力 能 够达 到 , 能促 进 相应 地 区经 济 并 发 展 的最 大地 域 范 围 。 [ 士谋 把 城 市群 定义 为 , 1 姚 在 特定的地 域范 围 内具 有相 当数量 的不 同性质 、 型 和 类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城市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体系。

通过城市群的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和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2. 创新驱动:城市群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创新合作和竞争,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3. 城市间协作:城市群之间通过合作和协调,可以共同应对区域性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

城市群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4. 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群可以作为城乡发展的纽带,通过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总的来说,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

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

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

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

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

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升级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升级与调整,这样城市经济也就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以至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传递区域内各个地区,为区域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创新功能
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创造能力,是各种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或首播地,是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或示范地,其创新功能主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

因此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区域的各项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研究机构和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信息渠道通畅,创新意识很强,对区域的全面创新和快速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特别是像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战略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同时后工业社会日渐来临,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中心,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更趋重要。

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心城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四、龙头作用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凭借各种优势通过聚集作用,进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提高城市经济效率,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具体体现为:
一、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示范效应。

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对区域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固定资本、人才资源、技术、信息、产业等向周边乃至全区域的辐射,带动了整个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发展。

三、协调周边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与合作。

城市能够协调、监督与控制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运行状况,通过统筹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平衡与治理,进而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可以通过多种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给予影响,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博士学位论文
升区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并将有力地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同时,长江三角
洲区域投资环境出现的均质化倾向,吸引外资和迎接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推动
区域加速整合莫定了坚实基拙.苏浙沪三地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已经运作多年,
成效显著,正在向制度化和更深更广领域延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框架正在
探索和形成之中。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已初具规模。

加快区域整
体发展也已成为这一区域苏浙沪三省市的共识。

在我国经济出现区域化发展的态
势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
极,而且还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为我国经济全面进入区
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大都市圈发展战略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
发展的模式选择,学术界和实际部门都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当前,进一步认
识其积极意义,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其运用
于区域发展实践,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十分重要阴。

(二)问题揭示与对策建议
长三角地区历来具有相对深厚的市场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态向着轻
工业化和制造业的方向不断发展,而且不断增加对服务业、高科技领域的投入与
增加。

因此,这一区域所面临的问题与老东北工业基地是明显不同的。

长三角面
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持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可持续发展”包含很多层含
义,一是要克服并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这个问题在所有区域都是普
遍的,但长三角的特殊性在于还必须注意经济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协调。

只有
建立健全了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社会教育制度体系,长三角的各个新兴产
业才能顺利发展,传统产业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从而实现整体上的发展。

二是
要正确认识其他地区的后发优势与自己在国家政策扶持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四]。


观而言,长三角地区是在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得到明显发展的,其中
与国家长久以来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一直到第三阶段末,事实上国家对长三
角的扶持,特别是政策倾斜都是不断强化的。

但从第四阶段开始,扶持体系发生
了变化,中部需要崛起、西部需要开发、东北需要振兴,因此就政策扶持或倾斜
的预期来说,长三角不再占据优势。

从而,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在新的政
策扶持体系下,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涵。

以上各个因素将对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协调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经济区
域是差距主义发展模式的产物,经过后两个阶段的发展,社会情势与经济发展本
身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因此,长三角要实现更新、更高、更优的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各个区域协调主体面临的问题有:在机构设置上,主要是进一步淡化行
政机构体系的设置束缚,彻底改变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区域
为主导,全面更新区域经济协调主体的机构设置。

随着社会中间层组织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1051。

7.1,2长江三角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一)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综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苏浙沪三省市经济发
展历来存在着紧密联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早出现区域化的地区.
从发展现状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具备了从地区经济区域化发展走向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有利条件.目前,苏浙沪三地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各自特色。

江苏省以乡
镇企业为主要特色的集体经济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速增长后,在新世纪,依托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掀起了新的发展高潮;浙江省以民营资本为主要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在产业和行业内部形成了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呈现出产业或行业的簇群化发展趋势;上海市的国有经济通过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资金和技术引进、以及城市功能的改造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三地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为发挥各地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和协作莫定了基础。

从市场化进程看,苏浙沪地区市场发育已经相当完善,这类市场包括金融、产权、技术、商品和人才市场等.全国十大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六个。

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为区域经济整合创造了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区域内高速公路建设已形成网络,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工程建设将打通整个区域沿海通道,为长江三角洲北翼发展提供更大机遇.以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为核心,连同上海外高桥码头、宁波北仑港、长江口沿岸港口将形成远东最大的深水组合港群。

这都将进一步提转型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研究
在协调客体问题上,主要的问题是加强生态、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引入高标准的协调主体行为的环境评估等级制度。

在协调进路问题上,除了进一步实现协调战略的优化与升级之外,最重要的问题是实现协调手段的高科技化和高智能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