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细致的拟定和分析,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分析技术和仪器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1.1 分析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精密天平的使用和误差分析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2.1 样品制备和前处理2.2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2.3 分离与富集技术3. 分析方法与仪器3.1 光谱分析技术3.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3.1.3 质谱分析技术3.2 色谱分析技术3.2.1 气相色谱法3.2.2 液相色谱法3.2.3 离子色谱法3.3 电化学分析技术3.3.1 电解池和电解过程 3.3.2 电极和电流分析法3.3.3 电位滴定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和指导原则4.2 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4.3 分析报告撰写要点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与学习1.1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理论1.2 示例分析过程和实例分析1.3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2. 实验教学2.1 实验操作的演示与指导2.2 学生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2.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定3. 课堂讨论与互动3.1 学生发表课上或课后作业的讲解与探讨 3.2 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3.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六、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50%。
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3. 成绩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学术报告撰写能力等。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公共课)课程名称(中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分析化学实验部分课程属性公共基础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分析化学实验》学时学分:总学时72 总学分 4.5 实验学时28 实验学分 1.5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二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的科学,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必备工具,被称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和科技工作者的眼睛,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核心科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在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高等农业院校单独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分析化学导论、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处理、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吸收光谱法和分离分析法,以准确的量的概念介绍常用分析方法的分析原理、分析条件、分析仪器、方法特点、适用范围和典型应用。
实验课程包括称量操作、容量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计离子计操作、光度分析操作、分离分析操作和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电位分析、光度分析及分离分析方法综合实验及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应用能力、独立的科研能力,并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本课程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演示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四个层次。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观摩教师演讲或实验录像学习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法。
操作实验是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范。
综合实验是给出实验原理、内容和方法并提出注意事项等,由学生完成实际样品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任务。
设计实验是给出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拟定操作步骤、按教师认可方案进行实验。
基本要求是: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构造、计量性能和操作规范及常规维护方法;掌握各种重要分析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能够顺利完成分析实验并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基本达到分析结果准确度要求;能够结合专业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设计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和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学会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合理解释实验结果,并能处理实验中的一般事故。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B》是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分析化学的延伸和深化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能够熟练进行常用分析方法的应用与探讨,并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方法的分类与应用等;2.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静态与动态平衡、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等;3.学会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4.能够熟练运用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5.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并准确分析结果和数据处理;6.能够熟练使用分析仪器和设备,并能进行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分析化学发展及方法分类-分析化学的历史发展-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2.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化学计量学基础-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3.分析化学实验操作与技术-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技术-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分析实验的设计与操作4.分析仪器和设备-基本分析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分析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技术5.分析结果与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授课结合实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并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处理实验数据。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分析化学B》,主编XXX,出版社:XXX。
2.参考书目:六、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情况等。
2.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形成性评价:通过定期的小测验和课堂回答问题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在现代科学教育中,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分析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制定一份全面且科学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化学实验的技巧;2. 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分析化学实验;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基础知识1.1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与意义1.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3 分析化学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知识2. 分析方法2.1 传统分析方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2.2 仪器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2.3 分析化学中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3. 分析实验操作技术3.1 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3.2 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知识,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安排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五、考核评价1. 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的写作和实验操作技术的评估。
2. 理论考核:包括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丰富全面。
2. 教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
3. 教师团队: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化学教学经验。
七、教学评价与改进1.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馈,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教学改进。
2. 加强与实际应用领域的联系,开展实践课程,提高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八、总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可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 课程类型:必修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
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准确树立量的概念,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分析化学课程由于课时的减少和内容的调整,现在主要侧重于化学分析定量部分的教学。
安排了十一章相关内容,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概论、误差理论、四种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
重点讲授误差理论、四种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
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掌握: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组分分析和结构分析。
理解: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2分析方法的分类§1-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分析化学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基本要求:掌握: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以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有效数字的意义,数字修约规则及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初步掌握:算术平均值、绝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的计算,应用t分布表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方法—Q检验法。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药学>专业(中专)<药物制剂>专业(中专)<医药商品经营>专业(中专)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科学。
本课程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1、明确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在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了解分析天平的构造和原理,正确掌握分析天平的称量技术。
3、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表征,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熟悉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沉淀平衡和质子理论。
掌握这些理论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5、掌握各种分析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正确掌握分析操作。
6、了解仪器分析在分析工作中的意义,熟练常用的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分析仪器的使用。
7、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其发展史。
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 , 将分析化学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懂得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方法的分类。
3、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4、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三、教学建议:结合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药物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来讲述绪论。
第二章分析天平与称量一、教学要求:1、了解各类分析天平的构造原理,熟悉使用分析天平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2、掌握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了解其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3、了解灵敏度、稳定性、示值变动性和不等臂性的概念。
4、熟悉实验室规则。
二、教学内容:1、分析天平的分类,原理和构造。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课程目标1.认识和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术;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掌握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分类(2)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技术(3)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评价2.常用的分析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1)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2)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滴定法、电化学方法等)(3)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4)质谱分析法(质量光谱、质谱法等)3.分析化学实验技术(1)标准曲线的建立和应用(2)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3)实验安全与仪器操作规范4.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应用(1)环境监测与分析(2)生物医药分析(3)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测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3.讨论和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经验和思考问题;4.案例分析和实践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撰写实践报告。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参与度、实验报告和课堂作业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进行考核;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24学时,实验教学占12学时。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分析化学教程》参考书目:1. 《分析化学基础》2. 《分析化学导论》3. 《现代分析化学》总结:此份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重要要素。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目的和任务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分析化学已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
成为提供有关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是高等学校中理、工、农、医等许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学习本课程,自始至终要牢固树立“定量”概念,明确了“定量”概念,就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定量”概念,就能理解分析的有关理论,定量方法和实验技术。
并对各章内容提纲挈领举一反三。
由于学时数的限制,本课程目前仍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
成分分析主要讨论定量分析部分,即测定物质各组成部分的含量。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学时分配(一)绪论(1学时)1、主要内容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的进展。
2、重点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
3、教学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明确分析方法的分类,展望分析化学的进展。
(二)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4学时)1、主要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重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3、教学要求了解分析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的规律,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掌握误差、偏差有效数字等重要概念。
(三)滴定分析(2学时)1、主要内容概述;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标准溶液;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2、重点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浓度表示及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3、教学要求了解滴定分析中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等重要术语及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英文名称: 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课程编号: A081530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 独立设课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化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 42;课程总学分: 1.5;实验课总学时: 42 ;实验课总学分: 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 第二学期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二、课程简介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即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实验, 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 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
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 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
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
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 树立“量”的概念, 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 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
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900030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应用化学专业必修3. 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5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4.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64,学分为4.5. 建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高等数学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计划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基本内容: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分析化学方法的类别。
第二章定性分析计划学时:3基本要求:1.掌握定性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了解鉴定反映的灵敏性和选择新的意义。
2.掌握灵敏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
3.了解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的特点。
4.熟悉常见阳离子的分析特性。
5.理解组试剂的作用,掌握阳离子分组的条件。
6.掌握阳离子的系统分析原理。
7.掌握常见阳离子的主要鉴定反映。
教学重点及难点:阳离子的系统分析原理基本内容:1.定性分析的任务与方法。
2.定性分析对鉴定反应的要求。
3.分析反应进行的条件。
4.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
5.分别分析与系统分析6.常见阳离子的分组7.第一组阳离子分析(盐酸组 Ag+、Hg22+、Pb2+)8. 第二组阳离子分析9.第三组阳离子分析10.第四组阳离子分析11.第五组阳离子分析12.阴离子分析特性与初步实验13.阴离子的分别鉴定14.了解阴离子的分析特点。
15.掌握阴离子分析的初步实验内容与方法,主要鉴定反应进行分别鉴定的方法。
16.试样的物理观测和准备。
17.初步实验18.阳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及分析概要19.阴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及分析概要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计划学时:8基本要求:1.掌握误差和偏差的意和表示方法,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意义与关系。
2.掌握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掌握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4. 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用算规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1.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区别和减免2.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联系与表示方法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4.数据处理和有效数字的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
基本内容:1.误差及其来源系统误差、随机误差2.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与准确度、偏差与精密度、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3.可逆值的取舍4.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5.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6.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思考题:P26:1;7;10;11;12;P26:2;10;16;17;20;25;27;29。
第四章滴定分析概述计划学时:3基本要求:1.了解滴定度分析法的特点和类别。
2.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初步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有关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浓度表示,并能熟练地运用滴定分析中基本的定量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基本内容:1.滴定分析的实质和方法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的方法和方式2.滴定分析过程被测溶液、标准溶液、滴定指示剂、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村定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基准物质、浓度的标定及计算思考题:P26:18;19;20;21;P27:12;14;16;19;21。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计划学时:12基本要求:1.掌握酸碱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近似式和最简式)。
2.掌握酸碱滴定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重点掌握强酸、强碱相互滴定和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线,既掌握化学计量点及±0.1%准确度(滴定突跃),pH值计算。
3.掌握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与选择原则。
4.掌握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多元酸碱能否被分步滴定的判据。
5.掌握几种常见缓冲溶液的配置方法,了解缓冲范围和缓冲容量的概念。
6.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质子条件式的写法及根据质子条件式计算水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各类酸 ( 碱 ) 溶液中[H+] 的计算及其滴定可能性的判据;化学计量点 pH 和突跃范围 pH 值的计算 , 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基本内容:1.酸碱平衡中各型体的分布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酸的浓度与酸度、酸度对各型体分布的影响2.酸碱平衡中pH的计算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条件(可以酸碱反应得失质子总数相等,直接写出质子条件);强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一元弱酸(碱)溶液的计算;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两性物质溶液的计算。
3.缓冲溶液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4.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5.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强酸强碱滴定: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指示剂的选择、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一元弱碱、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酸碱滴定中二氧化碳的影响。
6.应用及计算实例思考题:3;5;7;11;P83:1;3;6;7;9;11;12;13;16;20;22;24;26。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计划学时:8基本要求:1.了解EDTA及金属离子配位的特点。
2.了解副反应、酸效应、配位效应、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等概念。
3.掌握金属离子能够对准确滴定的判别式,根据酸效应曲线掌握滴定金属离子最高允许酸度的计算。
4.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5.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了解配位滴定各种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6.掌握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MY 络合物的特点,络合滴定原理和滴定过程中 pM 的计算,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曲线;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和混和金属离子分步准确滴定的判据;指示剂的僵化、封闭、变质现象与消除。
理解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其中以控制酸度进行选择滴定为重点。
基本内容:1.EDTA的分析特性离解平衡、分布图、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2.配位平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位反应中副反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3.EDTA滴定原理滴定曲线、酸效应曲线4.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条件与选择5.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控制酸度、掩蔽法、选用其他滴定剂6.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及计算。
思考题:P130:1;2;7;12; P132:2;3;5;7;9;13;14;15;16;18;19;20;21。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计划学时:8基本要求:1.了解条件电极电位的意义与应用。
2.了解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了解选择指示终点的适当方法。
3.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原理、有关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及应用。
4.掌握化学计量点电位(对称电对参加反应)及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原理及对平衡常数的要求;滴定过程中计量点电位及突跃范围的计算;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有关电对的电极电位,并据此判断反应方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反应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
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及选择原则;主要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在学习氧化还原平衡的基础上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主要应用和有关计算,特别是关于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基本内容:1.条件电极电位2.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与程度、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因素、衡量氧化还原反应程度的标志(lgkΔE)3.滴定曲线4.氧化还原指示剂5.氧化还原滴定的主要方法(应用及计算)思考题:P170:1;2;6;8;13;15;18;22;23;24;27。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计划学时:2基本要求:1.方法特点2.银量滴定确定终点的方法摩尔法、佛尔哈德法、发扬斯法3.应用与计算掌握摩尔法、佛尔哈德法和发扬斯法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莫尔法(重点)、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各方法的原理(包括标准溶液,确定终点的方法)、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提高方法准确度采取的措施。
思考题:P213:27;28;29;30;32。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计划学时:7基本要求:1.了解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沉淀形成过程,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3.掌握晶形沉淀与非晶形沉淀的形成条件。
4.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量分析法基本概念;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要求;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类型和形成;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沉淀条件的选择;滴定条件和结果的计算。
基本内容:1.重量分析概述对沉淀形式的要求、对称量形式的要求、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3.沉淀的纯度影响纯度的因素、共沉淀与后沉淀4.沉淀条件的选择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思考题:P210:1;4;6;12;18;20;23;25;26。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计划学时:6基本要求:1.理解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意义。
了解摩尔吸光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2.了解选择显色剂的原理及及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3.掌握目视比色法;初步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光吸收定律、吸收曲线、工作曲线及其应用;提高吸光分析法选择性和准确度的主要途径;吸光分析法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基本内容:1.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的分析法和仪器3.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与分析条件的选择4.比色分析分光光度分析的应用思考题:P238:3;4;5;6;7;8;11;13;18。
第十一章※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计划学时:4基本要求:了解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教学重点及难点:常用分离富集方法的分离原理基本内容:1.概述2. 沉淀分离法3. 溶剂萃取分离法4. 离子交换分离法5. 液相色谱分离法思考题:P305:1;3;5;9;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