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理论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汉译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月亮和六便士》的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月亮和六便士》的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
修辞上: 例 3: 原 文:“He must be as mad as a hatter,”exclaimed the Colonel.( 毛 姆 ,1919/2016:61) 傅译:“这人简直神经失常了,”上校 大声说。( 傅惟慈,2003) 李译:“他肯定是彻底疯掉了。”上校 宣布说。(李继宏,2016) 原文“as...as...”是比喻句标志词组,指 “像 ... 一样 ...”。但两位译者并没有拘泥于 原文修辞结构,刻意译为“像帽商一样疯狂”。 而是更忠实于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把握住了 着重点在于“mad”。因而傅译和李译都省 略了不是重点的“hatter”,并使用四字词“神 经失常”和“彻底疯掉”形象地展现出了上 校对“He”也就是原文男主人公抛弃家庭 和事业独自前往异国追求艺术梦这一行为的
(一)从语言层面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 词汇上: 例 1: 原 文:You are a dreadful sentimentalist, my poor friend.( 毛 姆 ,1919/2016:178) 傅译:你真是个可怕的感伤主义者,可 怜的朋友。(傅惟慈,2003) 李译:你真是多愁善感得可怕,我可怜 的朋友。(李继宏,2016) 原文是个简单句。两个译文的主要不同 在于对原文“dreadful sentimentalist”词汇的 处理上。文学翻译家傅惟慈采用直译的翻译 方法译为“可怕的感伤主义者”,形容词修 饰名词,译文即准确表达了意思,也忠实于 原文的形式。而作家、翻译家李继宏则采用 意译方法,译为“多愁善感得可怕”。译者 在词汇上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而选用 不同词汇来达到各自的目的。在例 1 中,傅 译“感伤主义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风味, 直译有利于将更多英文词汇引入中国;李译 “多愁善感”又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让读 者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因此,在目的论 指导下,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达到了译 者的目的,为各自译文增添不同的风采。 句法上: 例 2: 原 文 :The artist, painter, poet, or musician, by his decoration, sublime or beautiful, satisfies the aesthetic sense. ( 毛姆 ,1919/2016:1) 傅译:一个艺术家——画家也好,诗人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英文中文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英文中文

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英文中文The novel "Moon and Sixpence" by W. Somerset Maugham is a timeless classic that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art, and the pursuit of one's passion. The story follows the life of Charles Strickland, an unconventional and enigmatic artist whose decision to abandon his comfortable life in England for a bohemian existence in Paris ha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Through Strickland's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artistic exploration, Maugham delves into themes of creativity, sacrifice, and the clash between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individual desires.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是W·萨默塞特·毛姆的一部不朽经典,探讨了人类本性、艺术和追求激情的复杂性。

故事讲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生活,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神秘的艺术家,决定放弃在英格兰舒适的生活,选择在巴黎过着波西米亚的生活,这一决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斯特里克兰德的自我发现之旅和对艺术的探索,毛姆深入探讨了创造力、牺牲和社会期望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aspects of the novel is Strickland's relentless pursuit of his artistic vision, even at the expense of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etal norms. His uncompromising commitment to his craft leads him to abandon traditional notions of morality and propriety, causing upheaval in the lives of those around him. Through Strickland's character, Maugham challenges readers to question the limits of artistic freedom and the ethics of pursuing one's passion at all costs.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一点是斯特里克兰德对自己艺术愿景的不懈追求,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关系和社会规范。

目的论视角下《月亮与六便士》中文译本两种译者风格之对照

目的论视角下《月亮与六便士》中文译本两种译者风格之对照

目的论视角下《月亮与六便士》中文译本两种译者风格之对照作者:李思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09期《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该书问世之后,以情节入胜与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

《月亮与六便士》也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傅惟慈先生1997年的译本和刘永权先生2016年的译本略有不同。

在此,笔者选取这两个版本译文的几个相同段落,以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在词汇的选择以及感情的传达等方面,对两种译文做一个简单的对比评析,分析两个译文的翻译风格,为今后的新译提供参考。

一、概述目前,《月亮与六便士》在我国出版发行的译本很多,本文选取傅惟慈先生和刘永权先生的译本进行比较。

英语句子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且逻辑关系严谨,而中文表达则用词简练,但内容丰富,因此,在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不断地斟酌词汇的选择和读者的接受能力。

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其提出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及语篇语言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其发展与完善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莱斯作为德国功能目的论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在批判地汲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为目的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莱斯认为,“翻译行为是由目的来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

众所周知,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以目的论三大原则为指导,从目的论视角对《月亮与六便士》的两种译文进行简单评析。

二、段落对比评析对比评析的段落主要选自《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第二十九章内容。

在段落章节的选取过程中,首先仔细分析了原文全文和两部译文的全部章节,并做了一个数据分析,该章节的对话部分占到该章节全部内容的74%左右,心理活动描写占到该章节内容的21%左右,动作描写只占到5%左右,也就是说,该章节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占到了绝大部分。

《月亮和六便士》两个汉译本对比分析

《月亮和六便士》两个汉译本对比分析
傅译:这些画中人物有时候 在教堂门口台阶上闲立,有时候 在一片晴朗无云的碧空下的柏树 丛中戏逐,有时候在有文艺复兴
7琐
感 因此7
文者


中7 译者的 体
和译格得
二•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 译 动的 体7
体的
7
文的
者7
人 文 的 动者7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
者文 地位 一
象7
翻译主体才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和
7
译者 体
性是
译 体的译者
译对象的
下7
译 的而 译 动中

能动性7 译者 体性的特
译体
的文
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
域风情,毛姆的作品之所以能长
盛不衰,除了情节上的引人入胜,
故事的异域背景也不可或缺,毛 姆对异域生活有着岀色的描绘,
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持久的魅
力,他的许多作品异国情调浓郁,
这是
读者的 原因
一。⑹阿《月亮和六便士》的两个中
文译本极具代表性,傅惟慈先生
的译文多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而李继宏的译文更通俗易懂,归
性。BCD碎严对文学翻译而言7译者对
I研I究#1
|20何&&夂学教育
翻译、原作、译本功能、读者等的
认识不同和译者个人的审美取
向、学识修养等的不同又会不同
程度地影响译者的翻译,译者因
此受到来自语内、语外,自身的、ຫໍສະໝຸດ 外在的等各方面的影响。而这些
影响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动态地
影响着译者功能的发挥。”阳'&)《月
以下
(1)The Prime Minister
out of office is seen, too

月亮与六便士moon and six pence中英文摘抄

月亮与六便士moon and six pence中英文摘抄

I tell you I’ve got to paint. I can’t help myself. When a man falls into the water it doesn’t matter how he swims, well or badly: he’s got to get out or else he’ll drown.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

我由不了我自己。

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c12)He seemed really to be possessed of a devil, and I felt that it might suddenly turn and rend him.It reminds you of a placid rivulet, meandering smoothly through green pastures and shaded by pleasant trees, till at last it falls into the vasty sea; but the sea is so calm, so silent, so indifferent, that you are troubled suddenly by a vague uneasiness.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

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

But a fever in my blood asked for a wilder course.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In my heart was a desire to live more dangerously. I was not unprepared for jagged rocks and treacherous shoals if I could only have change-change and the excitement of the unforeseen.只要我的人生能有变化——变化以及无法预见的未来带来的兴奋刺激,摆在我面前的就算是怪石嶙峋的山崖和险象环生的滩涂,我也愿意去闯一闯。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月亮与六便士》两中译本比较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月亮与六便士》两中译本比较

和原作者以及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等领 了许多中译本。李继宏译本出版于 2016年,张白
域,却忽略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桦译本出版于 2017年。在《月亮与六便士》的众
的另一个翻译的主体———译 者 的 研 究。与 此 同 多汉译本中,李继宏译本是讨论较多的译本之一,
时,传统译论还将原文、原作者视为绝对权威,提 张白桦译本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发行,荣登亚马逊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月亮与六便士》两中译本比较
张露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中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
者的主体性经常遭到忽视。20世纪 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出现,译者主体性才越来越受到重
视。文章拟从语义理解、翻译策略和译本翻译风格三方面比较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具有代
睹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苦与恶,在创作时仍然保 主性和创造性,对原文不断作出新的阐释,寻找原
持冷静的态度,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淋漓尽 文的意义,从而赋予原文新的生命。本雅明认为,
致地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讽刺了当时西方社会畸 翻译不是复制、解释或模仿,译文和原文没有相似
形的人际关系、上流社会的穷侈极奢,揭示了下层 之处。原文与译文,仿佛是父与子的关系。译文
表性的中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语义理解;翻译策略;译本风格;《月亮与六便士》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8)02-0072-04
纵观整个传统译论史,研究大多集中在原作
小说问世后,在文坛轰动一时。在中国,涌现

英语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英语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英语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English Answer:"The Moon and Sixpence" by W. Somerset Maugham is a captivating and introspective novel that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the pursuit of art, and the sacrifices one must make to achieve their dreams. The protagonist, Charles Strickland, undergoes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as he abandons his conventional life and embarks on a solitary journey to pursue his passion for painting.Maugham's skillful storytelling unravels Strickland's inner turmoil and motivations with remarkable precision. The novel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 as Strickland struggles to reconcile his newfound artistic obsession with his former responsibilities as a husband and father. Through Strickland's journey, Maugham rais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art, the role of the artistin society, and the sacrifices that true devotion to one's craft may entail.The novel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rich symbolism and metaphorical language. The moon, a recurring motif, represents Strickland's elusive artistic aspirations and the unattainable nature of his desires. The sixpence, on the other hand, symbolizes the mundane and conventional life that Strickland leaves behind. Maugham's use of imagery and symbolism creates a vivid and evocative atmosphere, enhancing the novel's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Furthermore,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 compelling character study that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Strickland's personality. Maugham presents a nuanced portrait of an artist who is both driven and flawed, capable of great passion and selfishness. Strickland's journey is not without its struggles and setbacks, but his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and single-minded pursuit of his artistic vision ultimately elicit both admiration and empathy from the reader.Through its exploration of art, sacrific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Moon and Sixpence" resonates deeply with readers of all backgrounds. Maugham's skillful writ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continue to captivate audiences, making the novel a timeless classic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中文回答:《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于1919年出版。

副文本视域下对徐淳刚《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的解读

副文本视域下对徐淳刚《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的解读

··2022年3月第19卷第3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9No.3Mar.2022作者简介:翟文慧(1996原),女,山东淄博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短篇小说家。

他的作品以朴素的叙事风格和对于人性的敏锐观察和理解著称。

英国作家、评论家西里尔·康诺利曾这样评价毛姆:“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世界……这毫无疑问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一旦我们走进这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是怀着快乐的、永远回到家的感觉。

”在中国,《月亮与六便士》[1]自汉译本推出以来便受到了众多中国读者的喜爱,因而不断地再版,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译者翻译,至今已有50多个中文译本,毛姆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英国作家,《月亮与六便士》汉译本的成功同时为毛姆其他作品的汉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好的接受环境。

至今,《月亮与六便士》有很多不同译者的中文译本。

其中,徐淳刚是唯一一个诗人译者。

作为入选作家榜的经典文库图书之一,徐译《月亮与六便士》在2017年创下了第6印,10万册的好成绩。

荣获2017豆瓣阅读销量桂冠和2018Kindle 电子书销量总榜第1名,读者好评如潮。

另外,译者徐淳刚在2020年还出版了毛姆《人性的枷锁》的中文译本,仍旧赢得了读者的一致称赞。

因此,对徐译《月亮与六便士》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中国,《月亮与六便士》有广大的读者群体,自然也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月亮与六便士》汉译本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对傅惟慈译本的译文风格研究[2]、从某一西方理论视角下对比两个汉译本的研究[3][4]、基于译者主体性对不同汉译本的比较研究[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理论和角度分析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中文译本。

《月亮和六便士》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

《月亮和六便士》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

病狂英语S论版R3CRAZY ENGUSH PRO《圬亮和六便士》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侯晶(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摘要:近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新译本日渐增多,然而译文质量参差不齐。

本文选取代表译著傅惟慈版本和新近出版的詹森版本,围绕第一章内容,比较两个译本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分析译本中的漏译和误译,以期为今后新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毛姆;简洁度;漏译;误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38-3 doi: 10. 3969/j. issn. 1006-2831.2018. 04. 0562016年,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 姆(18*74-1965)的作品进人公版领域,新译本日渐增多,其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仅在豆瓣网上就能搜索到近 30个版本,译者多达15人。

译作中,我国近代文学翻译 家傅惟慈的翻译流传最久、知名度最高,而2016年出 版的詹森版本近来也得到读者认可。

两个译本各有千 秋,前者用词考究、内蕴深邃,后者自然流畅、通俗易 懂。

本文将围绕《月亮和六便士》第一章内容,比较傅 惟慈和詹森两个译本,探讨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表现 出来的不同语言风格,着重分析两者较明显的漏译和误 译,以期为今后新译提供翻译策略和参考。

1.语言简洁度毛姆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作品的语言不仅丰 富、通俗易懂,而且诙谐、幽默,富于表现力,并以简洁 、明晰为其特色”,文风如“金刚刀切割”般干净利落。

在翻译作品中体现这一点,能更好更忠实地反映出毛姆 作品的魅力。

Pi 1 : Charles Strickland lived obscurely. He made ene­mies rather than friends.傅:讲到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生前知道他的人 并不多。

从翻译美学理论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汉译

从翻译美学理论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汉译

语言新探从翻译美学理论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汉译李新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结合的一门新学科,该学科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形式的词汇、句子、语段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月亮与六便士》两个经典译本中审美信息的表现,以期为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语言形式;审美信息;《月亮与六便士》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也是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交流传递。

翻译和美学的结合由来已久,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并提出了“翻译绕不开美学”的观点。

2011年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系统阐述的翻译美学思想发展,并从语言审美,翻译审美、文化与审美等方面对翻译美学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毛姆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自译介到中国后,深受国内众多文艺青年的青睐,其汉译本近年也新增了近10个版本。

新译本的出现,对于原著和读者都有极大的益处,一方面原著作品的思想精髓,文化内涵可通过新译本,从不同的叙述视角和不同的语言阐述方式传递给读者,另一方面,新时代的读者往往有一套他们熟悉和喜欢的语言系统,如词汇的选择,语言叙述的方式和角度等,读者中有很多推崇经典的译本,但也有不少读者偏好接近他们时代的优秀译本。

《月亮与六便士》取材于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叙述了平凡的中年证券经纪人为响应内心呼唤,抛弃完美的生活,冲破世俗羁绊,追逐绘画理想的故事。

毛姆的作品结构严谨,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叙述引人入胜,译者要将小说的特点用另一门语言充分展现在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面前,实属不易。

上世纪80年代,翻译家傅惟慈的经典译本自出版后,便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新一代译者詹森2017年新译本因简洁优美并带有时代特征的语言风格,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两位优秀的翻译家成长在不同的年代,他们不同时代审美理念和意识的差异也体现在他们的译文中。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Moon and Sixp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Moon and Sixp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would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of visionary expect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o realize the fusion of horizon between the target reader and the translated version,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horizon better.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ssues and the layout of the paper, by and large. The second chapter refers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t home and abroad, Maugham’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 the plot and writing style of the story, the Chinese versions ofThe Moon and Sixpenceand its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book. The third chapter principally involv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mak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of thesetwo kinds of translation in aspects of vocabulary, syntax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Various examples are cited.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section of thispaper.Due to the author's limited ability and insufficient appreciation, improvements should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degree. Som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orks.

归化与异化理论下《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对比研究

归化与异化理论下《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对比研究

归化与异化理论下《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对比研究作者:和丹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8期摘要:《月亮与六便士》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

迄今已有多个广受好评的中译本。

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角度,以《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和徐淳刚中译本为例,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来分析译作对原著内容与风格的还原与再现程度。

关键词:归化;异化;《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月亮与六便士》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原本平凡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优越的生活与妻儿,追求艺术,追求生命价值的故事。

迄今,《月亮与六便士》已有多个中译本,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对著名翻译家傅惟慈的中译本和刚刚荣获波比小说奖的徐淳刚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翻译研究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经常被译者所关注与采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对傅惟慈和徐淳刚的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有必要性。

一、归化与异化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可最早追溯到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的翻译方法,即:“译者尽可能使作者不动,让读者靠近作者;译者尽可能使读者不动,让作者靠近读者“1。

在此基础上,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的概念。

韦努蒂认为归化和异化关系着译文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他认为归化法是以民族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来塑造外国文本的,认为通顺的翻译,归化的翻译意味着译者要采用透明,通顺,隐身的方式使原语中的异域特点最小化,使译文读起来不像是翻译而像是创作的作品。

而异化指的是“选择一种外国文本并采用一种偏离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的翻译方法,将读者带入异域情景”2。

由此可见,异化策略在翻译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语言在语言,句式,语法及文化上的特色,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原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本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刍议

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本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刍议

收稿日期:2020-8-5作的思想内涵、精神气质和审美旨趣等不可言说的部分。

英国翻译理论家Tytler(1907)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中第二条认为,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即好的翻译能够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作风格,以确保目标读者可以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风格是什么以及风格是否可以翻译一直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问题。

风格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译者一直在努力使风格翻译成为可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科学和理论指导。

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原作风格的再现。

但是,由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翻译界尚未就风格的翻译达成共识。

由于难以再现风格,一些译者认为文学作品中的风格是不可翻译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家和杰出翻译家刘宓庆(2013)在标记理论和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在《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风格标记理论的概念,将风格标记系统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大类,根据语言学观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科学地显示了风格的可翻译性,并提供了一些再现风格的具体方法,用于指导跨文化翻译实践,使译本的语言风格能被有效区分。

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 本跨文化传播策略根据风格标记理论,本文拟从形式标记中的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和修辞标记,非形式标记中作者的表现法、作品的内在素质、作家的精神气质、审美主体几个方面,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探讨《月亮和六便士》傅惟慈经典中译本如何在风格标记理论指导下实现风格再现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1 形式标记策略形式标记(formal markers),也被称为稳定特征,主要用于音形变异等直观性的稳态结构分析,由下面几个类别组成:音系标记、语域标记、章法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刘宓庆,2013)。

2.1.1 语域标记语域,即语言根据使用场合、情境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语域包含三个社会变量,分别是语场、语旨和语式。

月亮与六便士英文读后感50字

月亮与六便士英文读后感50字

月亮与六便士英文读后感50字英文回答: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 novel by W. Somerset Maugham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Charles Strickland, a successful London stockbroker, who abandons his family and career to pursue his dream of becoming a painter in Paris. The novel explores themes of art, passion,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Maugham's portrayal of Strickland is complex and nuanced. He is a driven and passionate artist, but he is also selfish and ruthless. He is willing to sacrifice everything for his art, including his family and his own happiness.The novel is a powerful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art and the sacrifices that artists are willing to make. It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art, literature, or the human condition.中文回答:《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一部小说,讲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一个成功的伦敦股票经纪人,他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去追求成为一名巴黎画家的梦想。

月亮和六便士(译文经典)

月亮和六便士(译文经典)
月亮和六便士(译文经典)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说
艺术家
画家
译文
艺术
英国
月亮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我的便士捡够了,想抬头看会儿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英国画家是 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原本是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却迷 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并最终选择弃绝文明世界,远遁到 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后 世震惊的艺术杰作。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的人生际遇,毛姆深入探讨了艺术的产生 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目录分析
1
Digital Lab 简介
2
文前
3

4

5




九 七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1
十八
2
十九
3
二十
4
二十一
5
二十二
1
二十三
2
二十四
3
二十五
4
二十六
5
二十七
1
二十八
2
二十九
3
三十
4
三十一
5
三十二

从关联理论角度浅析人性表述的翻译——以《月亮和六便士》两岸译本为例

从关联理论角度浅析人性表述的翻译——以《月亮和六便士》两岸译本为例

语言从关联理论角度浅析人性表述的翻译——以《月亮和六便士》两岸译本为例吴阿敏 何固佳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

笔者以萨姆赛特•毛姆作品《月亮和六便士》大陆和台湾两个中译本为语料,运用关联理论对两译本人性表述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对比两个译本翻译方法的不同,探讨同宗异枝的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关联理论对人性表述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为了实现原作者预期的交际效果,人性表述翻译应该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在推理识别信息意图时距离相等。

关键词:关联;人性表述;认知差异;翻译对比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人性复苏所带来的弊端,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在社会舞台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观念在人们的大脑中生根发芽。

这期间的艺术家们批判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出现了以英国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他们揭露出当时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性的阴暗面,丑恶面。

毛姆是文学史上一位居显著地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反映人性的作品,揭露社会的弊端,体现出人性的诸多方面,其中《月亮和六便士》就是有代表的一部著作。

在我国,关联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理论引入阶段(1988-1993),发展成熟阶段(1993-1997),修正完善阶段(1997-2005),创新繁荣阶段(2005-) (孙千惠 2015)。

总体上,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表现为宏观上的理论构建、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和微观上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王建国 2005)。

国内外广大学者致力于关联理论解释各个领域的翻译,但究其对人性表述的翻译并未得到相应的深入思考。

文献资料表明,关于人性的研究多从哲学角度出发,尚未发现对其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

长达六十多年的分隔,海峡两岸受政治、历史、地理、思维、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双方在翻译人性表述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存在一些差异。

对比研究大陆和台湾两种汉译本人性的表述的翻译对人性的认知与发展有着进步的意义,而且对加深海峡两岸文化理解,促进文化沟通也有积极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

《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

Apr. ,2021Vol. 40 No. 42021年4月 第40卷第4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刘艳丽1,刘畅2(1.郑州轻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 2.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学院,英国纽卡斯尔NE17RU)摘 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对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三个中译本分别从语义阐释、文化层 面的传达、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实例论证,以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对比分析表明:语义阐释方面三位译者都基本传达了原作的信息,但也有稍微欠缺的地方;文化层面虽然都传 达出了原作的信息,但不同时期的译者对一些形象的翻译处理不同;语言风格上体现出了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期的译者风格更为相近;从翻译策略上来看,为了增加意义完整性、呈现出形式上的美感或者达到形式 对等,不同译者用了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月亮和六便士》;译者主体性;译本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4 - 0082 - 04一、《月亮与六便士》原作以及所选译本介绍《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最重要的 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于1919年问世。

小说中的英国画家以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一名原本成功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人届中年后逃离世俗,弃家出走,追求绘画理想,并最终 选择弃绝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最 后在那里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的氛围,创造出令后世震惊的艺术作品的故事。

作品就个性与天才、 艺术家与现代社会、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引人 深思的探讨。

《月亮和六便士》译本繁多,在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981年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傅惟慈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95年、1997年及2003年再版了该译 本。

从美学角度解读《月亮与六便士》

从美学角度解读《月亮与六便士》


他 ,就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也不再有保
证 ,而 他 却 毫 不 惧 怕 ,毫 不 犹 豫 。他说 “我 画 画 ,我 身 不 由 己 。一个 :
水 里 ,他 得 好 不 好 没 关 系 ,反
他得 ,不然就得 。”对 世 俗 拋
弃的
底 ,也是因为对于内心真正
的渴望
,这 特 兰这个
物 画 像 显 得 复 矛 盾 :他 自 私 ,冷
。他极 买斯特
兰 的 画 作 ,他极
他的妻子、
们 他 看到的斯特 兰 作品中的美,他也第一个对斯特 兰
的绘画作品进行
辞的 。尽
这些
甚 微 ,他却从未 。
从对斯特 兰画作的
、宣
、 ,到 来对 特 兰本 生
活上的 ,他 所 做 的 这 一 切 ,虽然看 滑 稽 、无 ,虽 然 给 自 己 的 家 庭 带
画。
种种 和 ,依然坚
世 俗 看 来 不 可 理 喻 的 追 求 和 自 我 ,最
终在生命的尽头,画 了 内 心 看 到 的 景
致 和 感 受 ,最 终 得 偿 所 愿 。
关 于 《月亮与
' 的主题,解读
多 种 ,不 是 理 想 与 ,艺 与 生 活 ,
社 会 与 自 我 ,还是 与 理 智 的 冲 突 ,
,绝 ,他 物 质 、外界
,甚
,这 些 都 是 他 身 上 不 为 世 俗 所 看 好
的方面;他 巴 黎 ,马 赛 , 提 ,住
所 ,也
,他 身 处 在物质文
明最低限,
的作
却愈发

或许如文中所说:
“我们每个
独地生活在世界
上。
在一座铁 ,只
一些符号与 流 ,但这些符号并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美学理论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汉译作者:李新荷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0期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结合的一门新学科,该学科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形式的词汇、句子、语段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月亮与六便士》两个经典译本中审美信息的表现,以期为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语言形式;审美信息;《月亮与六便士》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也是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交流传递。

翻译和美学的结合由来已久,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并提出了“翻译绕不开美学”的观点。

2011年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系统阐述的翻译美学思想发展,并从语言审美,翻译审美、文化与审美等方面对翻译美学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毛姆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自译介到中国后,深受国内众多文艺青年的青睐,其汉译本近年也新增了近10个版本。

新译本的出现,对于原著和读者都有极大的益处,一方面原著作品的思想精髓,文化内涵可通过新译本,从不同的叙述视角和不同的语言阐述方式传递给读者,另一方面,新时代的读者往往有一套他们熟悉和喜欢的语言系统,如词汇的选择,语言叙述的方式和角度等,读者中有很多推崇经典的译本,但也有不少读者偏好接近他们时代的优秀译本。

《月亮与六便士》取材于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叙述了平凡的中年证券经纪人为响应内心呼唤,抛弃完美的生活,冲破世俗羁绊,追逐绘画理想的故事。

毛姆的作品结构严谨,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叙述引人入胜,译者要将小说的特点用另一门语言充分展现在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面前,实属不易。

上世纪80年代,翻译家傅惟慈的经典译本自出版后,便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新一代译者詹森2017年新译本因简洁优美并带有时代特征的语言风格,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两位优秀的翻译家成长在不同的年代,他们不同时代审美理念和意识的差异也体现在他们的译文中。

一、翻译美学理论中国近代的翻译家傅雷提出了译者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强调了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积淀的重要性。

1984年,张成柱在《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一文中指出美学原理对文学翻译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1]。

1985年,张后尘在《试论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原则》中从局部美和整体美的统一,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文字和音韵美的统一等方面出发,指出美学原则与理论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2]现代翻译美学理论的构建者刘宓庆先生认为,翻译美学就是翻译学的美学模式,如同语言学模式、符号学模式,都是翻译学的模式之一。

翻译美学模式是翻译学基本模式中的核心模式[3]。

简而言之,翻译美学就是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规定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月亮与六便士》汉译本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文学作品翻译与翻译美学理论的结合,无疑会让译本增色许多。

本文以两个经典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形式的词汇、语句、语段方面对比分析这部小说的两个中译本当中的翻译美学理论的体现。

二、语言形式美语言美学理论认为语言审美信息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五个层级中,即语言文字层级、语音结构层级、词及语句层级、语段和篇章层级以及超语言层级。

这个结构中每一个层级所承载的审美信息构成了语言中的综合审美信息结构。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和系统的语言,各自的审美价值有不少差异,译者在把原文转换成目标语言时,应从五个层次出发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的审美价值观,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甚至重新创造文学作品中的美感。

本文研究的两个经典译本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

(一)词语对任何文本的审美解构都始语言文字层级,而词语又是构成整体篇章的基本单位,是承载审美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单位,同时还是意象美的基本构建材料。

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时,譯者有多种选择,或是华丽、绚丽,或是朴实、简单,而更重要的要意高、格高。

例如:I do not speak of that greatness which is achieved by the fortunate politician or the successful soldier;that is a quality which belongs to the place he occupies rather than to the man;and a change of circumstances reduces it to very discreet proportions.傅译: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4]詹译:我所说的非凡,并不是走运的政客或成功的军人所具有的那种;他们那非同寻常的品质,与其说是自身的禀赋,倒不如说是因了他们所处的位置。

一旦时过境迁,其不同凡响也就大打折扣了。

[5]这个句子是毛姆对于世俗中的“伟大”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两位译者文字功底都非常深厚,很好的传递了原文的思想,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选词方面的精心。

“discreet proportions”愿意是“占的部分变少了”,结合语境作者表达的意思是这些原本伟大的人的影响力变小,甚至微不足道了。

傅选用了“黯然失色”,而詹则选用了“大打折扣”,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黯然失色”更能体现出美感。

“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读者在阅读时会有一种画面感:一个光鲜亮丽,志得意满的人突然失去了权势或财富之后落魄的场景。

同时“黯然”,也体现了一个人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黯然失色”既传情又达意,相比之下“大打折扣”则显得有些平淡。

(二)句子汉语句法的结构美要借助汉字在结构上的视觉结构美和听觉节奏美来表现,这是汉语行文基本的审美表现法。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借助排比、复迭、对称、对仗、对应铺陈等修辞手法来强化文中的审美信息。

例如:they are like poor wantons attempting with pencil,paint and powder,with shrill gaiety,to recover the illusion of their spring.傅译:他们有如一些可怜的浪荡女人,虽然年华已过,却仍然希望靠涂脂抹粉,靠轻狂浮荡来恢复青春的幻影。

詹译:他们就像可悲的放荡女人,试图靠描眉画鬓、敷粉施朱、靠尖声浪气,浅薄轻狂找回幻灭的青春。

译文中傅用并列的两个四字格结构的词语“涂脂抹粉,轻狂浮荡”将“with pencil,paint and powder,with shrill gaiety,”精确而简练的表达了出来,句式对称工整;而詹译文则用了四个四字格结构的词语“描眉画鬓、敷粉施朱、尖声浪气,浅薄轻狂”进行翻译,这样的结构除了让读者感觉到语义上的准确之外。

更感觉到了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愉悦,句子除了工整还有听觉上的节奏感。

纵观整部译作,这样的句法处理方式不胜枚举。

(三)语段语段由句子或句群组成,相对于语句,语段承载着更多的审美信息,它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能构筑尽可能多充实、丰满的“综合语言审美信息结构”,翻译美学理论从七个维度去阐述这个审美综合体,分别为:语音美、词语美、句子美、情感美、意象美、风格美和超语言审美。

所有七个维度的审美诉求都集中于一个目的;语言表达效果,即情感和意义表达的最大化。

例如:I live on an atoll,a low island,it is a strip of land surrounding a lagoon,and its beauty is the beauty of the sea and sky and the varied colour of the lagoon and the grace of the cocoa-nut trees;...,with the blue sky overhead and the rich,luxuriant trees.It was a feast of colour.And it was fragrant and cool.傅譯:我的住家是在珊瑚岛上,是环抱着咸水湖的一个低矮的环形小岛。

那地方的美是海天茫茫的美。

是湖水变幻不定的色彩和椰子树的摇曳多姿。

......那里是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翦凉爽的空气。

詹译:我登上了一个环状珊瑚岛,一个低矮的小岛,一圈陆地环抱着潟湖,它的美是大海长天之美,是潟湖的多彩和椰子树的优雅之美。

而斯特里克兰住的地方所具有的是伊园之美。

啊,但愿我能使你们领会到这里的无穷魅力。

它远离红尘独处一隅,顶上是蔚蓝澄澈的天空,周围是葱番郁的树木。

色彩千变万化,香味芬芳郁,空气凉爽清新。

上述的译文都体现出了各个维度的审美信息,如詹译通过对仗的句式“它的美是大海长天之美,是潟湖的多彩和椰子树的优雅之美。

”翻译了原文中的并列意群“its beauty is the beauty of the sea and sky and the varied colour of the lagoon and the grace of the cocoa-nut trees”;用排比的句式“色彩千变万化,香味芬芳郁,空气凉爽清新”处理了“It was a feast of colour.And it was fragrant and cool.”这都是形式结构的强化;语段中的意境美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摇曳多姿”、“变幻不定”等词所勾勒出来的意象,令人心驰神往。

不同维度的审美信息的体现,构成了语段的审美综合体。

三、结语翻译是文本从一种语言文化语境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基于自身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经验,从形式、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转换,最终实现译文的完美适应整合。

翻译美学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审美信息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接受程度,决定着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1]张成柱.文学翻译中的美学问题[J].外语教学,1984 (2):46-52.[2]张后尘.试论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原则[J].中国翻译,1985 (10):5-7.[3]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毛姆著,傅惟慈译.月亮与六便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毛姆著,詹森译.月亮与六便士[M].北京:万卷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