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
讲解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知识点
![讲解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4589ee941ea76e58fa04d7.png)
为了能帮助大家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知识点,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比一比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知识点和其他相关复习资料,尽在查字典数学网!请大家及时关注!。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298bdf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9.png)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1通过《比一比》这一节课,我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
《小学数学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
本课的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动物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动物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
一年级比一比数学题
![一年级比一比数学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4361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8.png)
一年级比一比数学题一、比一比的基础概念1. 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正好对完,没有多余的,就说这两种物体同样多。
例如,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也摆3个香蕉,苹果和香蕉就是同样多。
多和少:当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对完后,一种物体有多余的,有多余的那种物体就多,另一种物体就少。
比如左边摆5个红球,右边摆3个蓝球,红球和蓝球一个对一个对完后,红球还剩下2个,所以红球比蓝球多,蓝球比红球少。
2. 比长短直接比较:把要比较的物体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例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短,将两支铅笔的笔尖对齐,看笔尾,笔尾长的那支铅笔就长。
借助工具比较:当物体不能直接一端对齐时,可以借助绳子等工具。
比如比较弯曲的绳子和直的小棒的长短,可以先用绳子沿着小棒摆放,然后再比较绳子的长短。
3. 比高矮直接比较:让比较的对象站在同一平面上,直接观察。
如两个小朋友站在平地上,就能直接看出谁高谁矮。
特殊情况:如果比较的物体不在同一平面,要想办法调整到同一平面再比较。
例如一个小朋友站在台阶上,一个站在平地上,要让站在台阶上的小朋友下来站到平地上再比较高矮。
二、典型题目及解析1. 比多少题目题目:有8朵红花,5朵黄花,红花和黄花谁多?多几朵?解析:首先比较8和5的大小,8大于5,所以红花多。
然后计算多的数量,用红花的数量减去黄花的数量,即8 5=3(朵),所以红花比黄花多3朵。
2. 比长短题目题目:有一根绳子和一根小棒,绳子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解析:可以用绳子沿着小棒摆放,使绳子伸直后一端和小棒的一端对齐,然后看另一端,就能比较出它们的长短。
3. 比高矮题目题目:小明站在凳子上比小红高,小明和小红都站在地上时,谁高?解析:因为小明站在凳子上才比小红高,当他们都站在地上(同一平面)时,小红高。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acdc1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9.png)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
本课的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 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动物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动物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
一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
![一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89763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0.png)
一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一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1《比一比》一课是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
主要是学习探索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为了更加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我采取了游戏比赛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我把孩子们分为两组进行比赛,每次两组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分别从0-9这九个数字中抽取一个数按要求放在数位顺序表上,组成的数大的,那一组能加分,最终看哪一组获胜。
一听说要比赛,个个都非常兴奋,纷纷推荐他们心目的“英雄”上台来抽数、组数,课堂氛围是极度的活跃。
为了让比赛与本课的知识点结合得更加的紧密,我共设计了3次比赛,每一次比赛的规则都各不相同。
第一次:抽到的数按顺序依次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按顺序依次放在千位、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想放哪一位就放哪一位。
在比赛中,我还注意适时的追问,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不忘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们精神都较集中,思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因此一些问题的回答和发现都非常精彩,能一针见血。
如第一轮一组抽到第一个数是9放个位,二组抽到5放个位,显然有的孩子很开心有的显得有点失落,我及时地进行追问:一组赢了吗?孩子们不仅知道还不一定谁赢,还有个别的孩子还能为一组担忧:9被抽出来,等一下就没大数抽了。
在抽完放百位的第三个数时,我又追问:这时能比出胜负了吗?尽管一组是125,一组569相差较多,但孩子们还是能明辨,没到第四位无法比出输赢。
又如在第二轮比赛中,抽到的数先放千位,当第一组抽到8,第二组抽到5时,思维活跃的孩子马上知道,第一组赢了,不用再比下去了。
比赛最激烈的要数第三轮了,因为是自由选择放哪一位,因此下面的孩子也为了本组的胜利一起出谋划策,知道大数要尽可能地放在高位……由于采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因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在回顾比赛过程时,孩子们能自主地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了,较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范文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2b246965ce050877321335.png)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范文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范文设计教法指要解决如何把已经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问题。
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2021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2021范文1教学目标: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
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
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
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
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
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最新4篇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e240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a.png)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最新4篇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能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2)愿意用语言讲述比较的结果,获得探索的乐趣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难点:讲述比较的结果二、活动准备准备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如:铅笔、毛线、积木、宽窄卡纸等三、活动过程(1)导入,孙悟空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小朋友们知道孙悟空吗?孙悟空的金箍棒让它变粗可以变粗,变细可以变细,今天老师也来教你们这种本领幼儿:......(2)观察物体,出示毛线和铅笔,区别粗细老师:看老师手里拿的东西,我们比较一下哪个粗?哪个细?(3)出示彩色卡纸,区别宽窄老师:宝贝们,看下老师手里拿的卡片,我们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宽?哪个窄?A.玩游戏,请小朋友找物体,比一比,说一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粗的或细的?B.再请二组小朋友比较宽窄(引导幼儿说通过比较知道的)C.总结:我们小朋友都很棒,都学习到了像孙悟空一样的本领,知道了我们是通过比较知道粗细、宽窄,能掌握辨别粗细、宽窄的本领四。
活动延伸我们小朋友以后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对物体的粗细宽窄作出对比,回到家里也可以并做好记录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1、课件2、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活动过程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1、出示图片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9637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d.png)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4、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教学准备1、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2、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球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1、找出若干个水果,让学生将它们按大小排列。
2、让学生分组比较大小,找出每组大小的规律(如:苹果比葡萄大,梨比苹果大等)。
3、再把不同大小的球类拿出来比较,让学生总结不同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
4、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如:用自己的目测来进行大小比较,或者用工具(如比尺)来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能够正确对一些简单物品进行大小比较。
2. 表述大小教学方法板书教学法教学准备1、印有数字的卡片;2、三张大图,分别用数字1、2、3表示不同大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1、老师给学生看三张大图,并问学生哪个图形最大。
2、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图形的大小,并将学生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手拿卡片表述不同数字大小的方式。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述,用卡片表示出三幅图形的大小关系。
5、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方式,并将它们列在黑板上。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正确表达数字的大小关系。
3. 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准备1、已经排好序的三组学生;2、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1、让学生按照身高、年龄等因素自愿分成三组。
2、让每组学生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身高、年龄等特征,找出每组相对大小的规律。
3、让学生将他们的食品包装袋按照相对大小排列。
4、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东西等)。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5篇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d3e56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7.png)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5篇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篇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一年级1班__人、一2班__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
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
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
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
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ed545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d.png)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比一比》。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并能够用相应的词语进行描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属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属性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准确比较物体属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尺子、铅笔、橡皮、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如铅笔、橡皮、尺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长短等属性。
2. 例题讲解以比较铅笔为例,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尺子比较铅笔、橡皮等物品的大小、长短,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4.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比较方法和数学语言表达。
六、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主要内容:比较方法:观察、测量、描述数学语言:大、小、长、短、高、矮实物模型:铅笔、橡皮、尺子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自己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描述它们的大小、长短。
(2)找出家中两个大小不同的物品,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的大小。
2. 答案:(1)我的铅笔比同桌的铅笔长/短,大/小。
(2)示例: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提高观察能力和数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模型,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bb12d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7.png)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篇一」板书设计课题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比一比及第6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以及会判断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初步比较物体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五角星、纸袋、各种文具。
卡片。
复习旧知。
数数新授。
教学高矮。
创设情境。
在黑板上方贴一个五角星,下放也贴一个五角星,师:谁愿意把黑板上的五角星摘下来?为什么小朋友只能摘下下面那个五角星,老师能摘下上面那个?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请两个差不多高的同学站在讲台两端,问: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小组讨论,交流比高矮的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比长短。
引导学生观察:看看你桌子上的纸袋里有什么?交流、汇报:有两枝铅笔,两把尺子。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短些?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小组汇报。
比大小。
出示两个球,一大一小,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大小。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比多少。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时和他一样多。
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说出生活中多些、少些、同样多的例子。
课堂活动。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图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课题看一看,数一数教学内容:课本第2、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认数,数数。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人、对物的爱。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10的数字卡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10398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6.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概念。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数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学数学,对于数学的概念和逻辑思维还在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比较,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如水果、玩具等。
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环境要整洁、舒适,桌椅摆放要整齐,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物,如苹果、橙子、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板书,呈现一些比较的例子,如2个苹果和3个橙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引导学生用“比一比”的语言进行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可以是图片配对,或者是选择题,让学生选择哪个多哪个少。
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算一算
![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算一算](https://img.taocdn.com/s3/m/f57329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0.png)
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算一算
摘要:
1.比一比算一算的意义
2.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算一算的内容
3.如何进行比一比算一算的练习
4.比一比算一算对学生的好处
正文:
比一比算一算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比一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大小、数量、长度等,而算一算则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下册的比一比算一算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和理解数字,学会数的顺序和数的对应关系,以及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地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并计算它们的差值。
为了有效地进行比一比算一算的练习,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这些练习题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老师或家长提供的额外练习。
同时,学生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和策略,如先比较再计算,或先计算再比较。
比一比算一算对学生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最后,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
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比一比算一算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e73c2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2.png)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章节,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概念;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对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进行比较。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比较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计数器、图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展示不同数量的水果、不同长度的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比较数量:展示两组水果,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比较,得出哪组水果多,哪组水果少。
(2)比较长度:展示两支铅笔,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得出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
(3)运用比较符号:让学生用“>”、“<”、“=”表示比较结果。
(4)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比较数量:数一数,比多少。
2. 比较长度:量一量,比长短。
3. 比较符号:>、<、=4. 语言描述:哪组多,哪组少;哪支长,哪支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物体的数量,用比较符号表示结果:A. 3个苹果,5个橙子。
B. 8个铅笔,7个橡皮。
(2)比较下列物体的长度,用比较符号表示结果:A. 1支铅笔,1支钢笔。
B. 1把尺子,1把剪刀。
2. 答案(1)A. < B. >(2)A. < B.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比较符号和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一比》课件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一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b6ebad33687e21ae45a9e6.png)
提升点 熟练掌握三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5.比一比,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
五.重的画“√”。 √
易错点:天平平衡时,一个梨和三个桃子一 样重,那么一个梨要比一个桃子重。
作业
知识点 1 比长短
1.长的画“√”。
知识点 2 比高矮
2.高的画“√”。
知识点 3 比轻重
3.重的画“√”,轻的画“○”。
○
○
○
易错辨析
4.最长的画“√”。
辨析:先数一数每个物体各占几格,再比较长短。
归纳总结:
1.比长短:把物体拉直,并把一端对齐,看另 一端的长短,另一端长的物体就长。
2.比高矮:把物体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一端 对齐,看另一端,另一端高的物体就高。
3.比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借助工具 (如简易天平)来称量。
易错辨析 四.长的画“√”。
√
易错点:比长短时,应该将铅笔的一端对齐。
哪个人高?高
最高的画“√”,
的画“√”。
最矮的画“○”。
√
√○
5.杯里水最多的画“√”,最少的画“○”。
√
○
6.重的画“√”。
√
√
7.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
○
小试牛刀 一.在长的后面画“√”。
√ √
二.在高的下画“√”。
√
√
三.重的画“√”。
√
√
二 比一比
比一比
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动物,那种比较大?
探究点 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
长的画“√”。 √
高的画“√”。 √
重的画“√”。
你还能在图上再找一找、 比一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