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的题画诗

浅谈苏轼的题画诗

浅谈苏轼的题画诗内容摘要:苏轼的题画诗共计157首,内容丰富。

这些诗不仅反映出苏轼其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其实也让我们窥见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看到宋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人生――高雅的艺术爱好;平凡的交际应酬;以及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与趋于平实的审美风貌。

题画诗是文人感受世界的媒介,是文人交际往来的媒介,亦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雅俗人生媒介题画诗,狭义的定义,即画幅完成之后,题写在画上的诗作;广义的定义则既包括在画内的题诗,也包括画外因画作引发的评论、记事、抒怀等各类诗作。

按广义的分法,苏轼的题画诗,计102题157首。

苏轼的题画诗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等各类,内容丰富,素来颇受人重视。

最早的一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收录唐宋以来咏画之作近八百首,其中以苏轼最多,共146首;清陈邦彦等编选《历代题画诗类》录诗8962首,其中两宋题画诗1189首,114人,而苏轼居冠,109首。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主要从苏轼诗画理论观、艺术观、审美等层面做了诸多阐述,然对绝大多数文人而言,功名、仕途,或者说治国平天下才是士大夫文人的最高理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是文人调剂生活、修生养性、抒发情感的工具与载体。

看苏轼的题画诗,倒也不妨换一个角度,看看生活中士大夫文人的交际、雅趣与情感情绪,从这些题画诗去窥见苏轼生活的另一面。

一.赏画题诗――文人高雅的艺术爱好琴棋书画,无疑是高雅的兴趣爱好。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消遣方式相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却反倒是显得高雅有追求得多。

大量的时间,会被文人用来研究琴棋书画,亦或者品茶听曲、游览山水、吟诗作词。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旧时的文人也是在阶级批判论中应该遭到批判的特殊的贵族层,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出仕官员,他们既不从事农业劳动,也不考虑生计手段,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便是读书做官,获取功名利禄。

而在中国旧社会,这些追求功名的男子们应该也是与家务活完全无缘的,他们可以说是彻底的脑力劳动者,这也使得他们需要不断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以满足生命的归属感与意义感。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苏轼绘画特征1.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苏轼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风景的气势和神韵。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常常通过借景增幅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此外,苏轼的山水画多用意象化的手法表现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之美。

2.人物画的生动表现除了山水画外,苏轼还擅长绘制人物画。

他对人物的描绘非常有生命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人物画常常注重人物形态的自然流畅,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真实而栩栩如生。

3.草书的独特风格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草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苏轼的草书字形奔放、洒脱,富有灵动的生命力。

他注重在草书中体现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情绪的宣泄,使草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成为一种传递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

二、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1.对古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古人艺术情有独钟,他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吸取他们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深入研究古代绘画理论,尤其对大家谢赫心仪,这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文学与绘画的结合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对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文学情感,通过文字补充绘画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和文学相得益彰。

3.追求心灵自由与审美追求的统一苏轼的艺术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论苏轼绘画审美观

论苏轼绘画审美观

论苏轼绘画审美观作者:冯帆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

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关键词:文人画;形似;绘画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62-02一、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一)北宋绘画及文人画状况概述北宋开国伊始,画院中人物画尚为重要地位,是因为要求绘画要起到一定的政治和宗教的“宣教”作用,出现了一批工笔画人物的画家,如王拙、武宗元、高益、高文进等人。

北宋初年,帝皇们除了对上述具有“宣教”功能的绘画乃继续加以扶持之外,宫廷内用作“赏悦”的绘画亦颇为流行也就是从五代沿袭而来的“黄派”花鸟画的“富贵”体貌,占据了画院中的主流地位。

直到北宗中期,催白在画院中的“变法”而崭露头角,才使两宋宫廷花鸟画开始具有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和风貌。

其代表作《双喜图》。

《双喜图》中表现出对木坡草为微风吹扬起来的动势,对应着神态极为生动真实的禽兽形貌“写实”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期宋代士人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的矛盾,他们的心灵在艺术中渐渐地浮现出来,于是有文人书画的出现。

文人画家的异军突起,以北宗后期的苏轼、文同、米芾、李公麟等人,到南宋的米友仁、杨补之、赵孟頫、郑思肖等,把某些较特殊的题材如文同画竹,苏轼画怪石,李公麟画人,宋迪画松,米点山水…妙处在意之所到而不可模拟,超越形式,法无定法,一切皆从胸中流出,不求形似,笔墨的个性化和画的简化赋予一些新的涵义和形式,造成了一种绰号“墨戏”的“前卫”艺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探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探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

【美术理论研究】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诗的崇拜有增无减,认为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情感、理想抱负、人格品性的一种方法。

在苏轼之前,汉代王充、西晋陆机、唐代张彦远都曾将诗和绘画联系在一起,或是为了达到教化功能,或是为了提升绘画作品地位,从而批判诗歌的地位,然而这都没有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诗与画的正确关系。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他认为王维诗歌的创作悄无声息地渗透了王维的绘画美学思想,我们在读“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时,身临其境般处在一个萧瑟清冷的情景中。

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王维自然清新的文人画风,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而“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能使我们从画中感受到画家内心孤傲的心境以及超凡脱俗的禅学思想,诗人用诗将画中的美学意境表达出来。

王维独创的山水画“禅境”的艺术美学风格,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画中有诗”。

这才是一幅真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探析苏轼绘画美学思想殷盛凤姝摘要:苏轼曾这样评述王维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美学角度极大地肯定了王维的艺术美学。

诗人将所观景物富于情感,转化为表达情境的诗歌,而欣赏者又能够从绘画作品中感受他的美学思想。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往今来,人们大多从王维的诗和画的角度来分析该理论。

文章尝试以“诗画本一律”的原则入手,从苏轼的诗画艺术作品出发,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学理论及思想,感受他的绘画美学造诣。

关键词:绘画;诗画一律;美学思想;苏轼的好画,能够暗示或启发欣赏者写出这种绝美的诗句。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柳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认为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之美,无需多少技巧与表现方式雕琢成一幅“画工画”,是一种浑然天成、平淡自然中夹杂含蓄的光,有着内在精神或是气节,追求清新自然之美,如同“玉”的美一样。

苏轼的绘画观点

苏轼的绘画观点

苏轼的绘画观点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艺术家。

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还对绘画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热爱。

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绘画的赞美和观点。

苏轼对绘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绘画应该从写实中追求表现的艺术,同时也注重意境和精神的表达。

苏轼认为绘画应该追求写实和表现的艺术。

他在《东坡乐府》中写道:“我即不画山水,亦不作文。

但才子与佳人,不离其室。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的观点,他认为绘画应该通过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表现手法,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

他追求绘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希望通过绘画来传达他对自然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苏轼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精神表达。

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写实,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答琴师》中写道:“古人写意犹写形,今人写形不写意。

胸中无事亦无物,一曲高歌一曲哀。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的观点,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意境的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还注重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认为绘画是一门需要技巧和才华的艺术,艺术家需要通过绘画技法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他在《石灰吟》中写道:“画工画好,画巧画高。

画巧者,画中有画;画高者,画外有画。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技法的重视,他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应该具备技巧和表现力,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境界。

苏轼的绘画观点是追求写实和表现的艺术,注重意境和精神的表达,同时也注重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通过诗词和评论来表达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对后世绘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古代,对于现代绘画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苏轼的绘画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创新绘画艺术。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和绘画背景入手,探讨了苏轼绘画的技艺特征、题材取向、风格特点以及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苏轼的绘画作品富有诗意和情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追求表现简洁而自由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苏轼的艺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审美情感与生活体验的融合。

在绘画史上,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关键词】关键词: 苏轼, 绘画, 艺术家, 生涯, 背景, 技艺特征, 题材取向, 风格特点, 艺术思想, 艺术追求, 独特魅力, 影响, 地位, 绘画史1. 引言1.1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散文被传颂至今,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他的绘画才华使他在当时的艺术圈内声名远播。

苏轼在文学和绘画两个领域都有着非凡的造诣,他通过绘画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其文学作品,但在质量和影响力上却同样引人注目。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不仅令人钦佩,也启发后人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1.2 苏轼绘画的背景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和政治家,其绘画才华也备受世人瞩目。

苏轼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而他的绘画才华同样值得一提。

苏轼的绘画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涉足绘画领域。

苏轼学习绘画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他对文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人雅士的文学与绘画双修的追求。

苏轼画画的评论

苏轼画画的评论

苏轼画画的评论苏东坡在两首折枝花鸟画的题赞当中写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在诗中,苏轼十分精辟地表达了他的审美理想。

苏轼认为,绘画和诗歌在创作上有着共同地规律,诗歌和绘画都是遵循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原则,都重视写意和精神理念的传达,强调认识、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但是不会拘泥于客观世界,不即不离,从而做到对外在形象和内在理念的完美统一。

诗歌和绘画从观察外物到表现物象都要求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它们所追求的最后境界都是“天工与清新”,“天工”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说要符合大自然的造化,与外在物象有会通之处,那“清新”就是要摆脱人为的繁琐和刻意,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被一些人解读为苏东坡不推崇形似,甚至反对形似、遗弃形似,实则非也。

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当中写道:“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豪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在这首诗当中,素数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了画家所画的作品。

状如幽人之竹,貌若处女之花,鸟雀翻飞,花雨摇荡,这样美好的画面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自然物象。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作品并不是标本式的,僵死的外形,而是形神的高度契合和统一,更能充分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结构。

苏轼批判了当时很多人持有的庸俗幼稚的审美观念,尖锐地指出了如果以形似作为评价画作优劣地标准,那么这一见解和儿童涂鸦“像不像”的审美观念便别无二致。

他要求人们要突破“论画以形似”的审美藩篱,走出“赋诗必此诗”的牢笼,由形而神,形超理得,进入神韵妙生、天工清新的艺术境界。

苏轼在《净因院画记》当中认为,对于客观物象的认识应该知其“形”,更应该明其“理”,特别是对“无常形”者,更是不可不谨。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作者:高雨洁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3期摘要:苏轼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和书法上登峰造极,在绘画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从诗画相通、绘画创作以及绘画评论三方面对苏轼绘画的美学思想进行详细分析,论证苏轼在绘画方面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苏轼;绘画;美学思想;诗画相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才,在仕途上,苏轼每到一处地方当官便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的百姓;在散文上,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诗词上,苏轼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丰富了词的意境,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书法上,苏轼用笔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在绘画上,苏轼画风超然,善画枯木、怪石和劲竹,代表作有《枯木怪石图》,其《苏东坡集》对后世的绘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诗画相通的美学思想(一)诗画本一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此之前,绘画的工作通常是专门交给工匠去完成,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绘画也在文人阶层流行起来,其中王微所作的《叙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绘画的地位。

到了唐朝之后,绘画迎来了繁荣时期,绘画大家张彦远顺势提出“书画同体”的论点,更进一步提升了绘画的地位。

在宋朝,苏轼在“书画同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画一律”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肯定了绘画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文人骚客寄托心中抱负、抒发心中情感的一种高雅艺术,《诗经》也被列入“五经”之中。

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首次将诗和绘画放在一起论述,他认为在教化方面绘画要隐晦许多,并不像诗歌那样容易理解。

西晋时期,陆机将绘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并产生了诗画相通的相关论述,他认为诗歌具有“宣物”的作用,能通过言语表达诗人的感情,而绘画则有“存形”的功能,能够通过形象的方式表露画家的思想,虽然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最终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功用。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是苏轼在南宋时期的一篇文论作品,其中探讨了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强调了二者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绘画与文学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审美标准上,苏轼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倡自然与真实的描绘。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有灵感和自由,反对过度的规范和约束。

苏轼在文字中通过细腻的笔墨表达绘画的意境,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见解。

其绘画美学思想影响了后世文学与绘画创作,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强调了艺术的自由和灵感,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了文学与绘画的跨界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绘画美学思想、文学与绘画交融、审美标准、艺术创作、意境、影响、当代艺术创作、跨界影响。

1. 引言1.1 介绍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的背景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是一部以谈论绘画美学为主要内容的随笔文集,通过对绘画艺术的探讨展示了苏轼在艺术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深厚造诣。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对绘画美学的思考和理解极具深度和广度,对后世文学与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苏轼将文学与绘画并列,探讨二者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他认为文学和绘画都是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具有相似的创作性和表现手法。

苏轼深信“文字可画,画亦可文”,强调了文字和绘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倡导了文学与绘画的交融。

苏轼在《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对绘画美学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独特的艺术观点和审美理念。

他强调了艺术作品应具有情感共鸣、传达情感和意境的能力,追求自然真实和情感真挚,注重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

1.2 探讨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在文学与绘画交融中的重要性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深厚绘画造诣的文人。

他的作品《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探讨了他对绘画美学思想的独特见解,这些观念对文学与绘画的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作者:魏智子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01期诗与画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艺术家抒情写意的产物。

“题画诗”是贯通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原本独立的文字(诗)和形象(画)关联起来,以诗画一体的形式共同传递出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

本文以“苏轼的题画诗”为探究对象,从其内容、意涵等方面,进一步展现苏轼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追求。

以期从苏轼的题画诗中,深切感悟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继而对他的画品、文品、人品建构更整体的联结与思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画为无形之诗,诗即有声之画。

语所难显,则以画形之;图有见穷,则以诗足之。

诗画结合的“题画诗”是随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宋代之前,极少有人在画作题字,大多数画家会在较为隐秘的角落写上姓名,并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

但是,自宋代开始,文人画的萌芽和兴起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在画作上题写跋文或诗句,苏轼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千百年来,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超然豁达的千古风流之气度更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的典范。

从苏轼生活的时代来看,可谓是文化巨匠辈出之时,一方面宋朝历代帝王都喜爱收藏和创作书画,使画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文人阶层也积极参与到书画艺术的创作中,画家与文人的频繁互动,使画家通晓文学,文人也懂得画理,所以当时的画家非常热衷于将诗词与书画相结合。

苏轼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率先提出了“士人画”的绘画理论,进一步推動了诗词创作与绘画品评的融合,同时,苏轼改变传统的题画诗形式,他创作的题画诗摆脱附属品的地位,一跃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式,作为文人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于画作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与前辈、好友之间深切情谊的真实记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绘画
美学思想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绘
画美学思想。

他强调“其一,写作必须有美学意义,这是典范。

另外,写作应该根据物质性和审美性结合而成,以便表达作者的想法。

”他
强调,“绘画应该保持真实,但又不能就此满足于表象,避免脱离审
美价值观;重视其造型形态,当然要做到流畅、用线、结构、气势来
表现人物形象;绘画应该既要保持有表现力又要保持尊重原貌的真实性。


此外,苏轼也非常关注艺术审美的体现,他提到:“造型美学观
念要与针砭萃出的真实相结合,才能有效的传达创作者的态度,同时
也要有一定的变化,以使作品更有趣。

”这里苏轼指出,审美不应该
仅仅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是要结合真实,较好地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并以自然艺术的形式更好地表现出来。

最后,苏轼强调,“有必要在审美上坚持造型的规律,表达的精准,变化的完整,以及主题的贯彻,这样才能达到更优化的艺术表达
效果。

”通过这些思想,苏轼对绘画美学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对绘画
的审美表现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主张,绘画,既要遵循绘画的规则,
又要注重艺术审美,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表达
出来,以表达天人合一的艺术意境。

浅析苏轼的“尚意”美学与文人画观

浅析苏轼的“尚意”美学与文人画观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建立了稳定的文官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只重文章,不论门第,大量吸收庶族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

相比唐代的任侠尚武与文化上的开放包容,宋代多了些“郁郁乎文哉”的书卷之气。

六朝时期,南方政府发展了相对落后的江南经济。

随着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江南日渐富庶并且安定。

而“安史之乱”后,北方文人士子南迁,使得江南终于第一次在人口总量上超越了北方。

相对自由的文化氛围,富足而又活跃的经济环境,山林水泽的空灵诗意,孕育和滋养了江南。

感性、清雅、细腻、重直觉的南国趣味取代了粗犷豪放的北方格调。

伴随着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国策的施行,宋代的文化日渐闲散、优雅,并在整体上追求一种重意趣、轻法度,更具生命与性灵质地的审美格调。

所谓“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指的是宋代书法在审美格调上整体区别于唐代的一种风格取向。

其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在文学艺术上的趣味。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仁宗时代的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他在文学、书法、绘画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天赋,无疑是宋代文人的最高代表。

他以潇洒旷达的个性、平淡天真的艺术格调、纵横恣肆的才情在所有领域率意进取,开拓出一种全新的美学取向,并在文艺的诸多领域里高标独立,成为旗帜性的人物。

作为全能型的才子,苏轼于诗、书、画莫不精善。

他的才华广博深厚,又兼具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他的文章汪洋恣肆,风致洒然;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首,《黄州寒食诗帖》享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他的诗歌纵意清奇;他的词清空豪放,伟岸潇洒,一改词坛百年浮华柔美以及小情小调之气,将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怀以词遣兴,气势恢宏,开一代豪放词宗;他画《枯木竹石图》(图1),米芾曾云:“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1]苏轼的画是他文学与书法之外的副产品,是他抒情言志的又一艺术形式。

他曾经说文同:“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

苏轼题画诗研究

苏轼题画诗研究

苏轼题画诗研究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诗歌和绘画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下面是关于苏轼题画诗的一些研究:
诗画相得:苏轼的诗歌和绘画经常相互启发,他的诗歌与绘画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审美统一。

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以山水画为主,其画作充满了诗意,而其诗歌也充满了画意,二者相得益彰。

反映时代特征:苏轼的诗画作品,充分反映了宋代文化和社会的特征。

他在创作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化传统的承续,表现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追求艺术自由:苏轼在诗画创作中追求艺术的自由,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尤其在画作中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和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

彰显个性特色:苏轼的诗画作品,彰显了他个性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特征,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范和人文精神。

总之,苏轼的诗画作品,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其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人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苏轼绘画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浅论苏轼绘画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浅论苏轼绘画的审美观和创作观作者:崔广生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崔广生[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阳泉045200]摘要:苏轼作为宋代的文学大家,除了诗词文赋方面的巨大成就,在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

苏轼在艺术上追求“不拘形似”“得之象外”“文以达心,画以适意”的创作原则,境界上则追求“天工清新”“萧散简远”、反对“雄放”而力求“平淡”的审美情趣,研究苏轼的绘画理论对宋代乃至以后各代的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大有裨益。

本文从创作思想与实践两个方面,从苏轼的画作和论画的诗文入手,对其绘画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苏轼绘画诗画一律画以适意有道有艺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文学成就方面,苏轼可以说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除了诗、词、散文等文学创作,苏轼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善书,尤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为“宋四家”。

现留存的作品有《赤壁赋》《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中山松醪赋》《祭黄几道文》等。

苏轼工于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事物的描画,留下来的著名绘画作品有《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在绘画方面理论颇丰,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例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从创作思想与实践两个方面,从苏轼的画作和论画的诗文入手,对其绘画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苏轼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的点睛之句,已经成为论画与论诗的名句。

天工意为自然形成,无须雕琢,形容技艺高超,清新则是作画或者作诗的审美追求。

苏轼认为作诗与作画的要求和规律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就是都需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苏轼的这种“天工与清新”的审美追求,可追溯至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苏轼诗歌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论苏轼诗歌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
成画幅来看的话, 那么, 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和各自的审美趣味有异, 画面就会呈现出不 同的风貌。有的依类相形, 铺张扬厉, 画面详繁; 有的抓住景物的特点, 有选择地加以描写, 以 少胜多, 画面简括。宋代文人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 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反对矫 揉造作和装饰雕琢。表现在构图上是大笔勾画, 简括、 萧散。苏轼是宋代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 代表, 他的 《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诗云: “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 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澹含精匀。谁言一 点红, 解寄无边春。 ” 诗中不但提出了 “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的精辟言论, 而且更由于诗人 体会到王主簿所画折枝具有巧夺天工、 清新传神之妙, 寓精匀于疏淡之中, 于一点红花现无限 春光, 他大加赞赏, 这体现了苏轼的美学追求。 苏轼描写现实生活景物的诗歌也是如此。试看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 其一) : “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 全诗景物描写宛如 图画, 从构图的角度来看, 首先写远处天上涌来的一片黑云, 再写雨珠、 急风和船只, 寥寥几笔, 就将望湖楼下, 水映着天, 天照着水, 烟雨濛濛的阔大景象勾画出来, 笔墨疏淡而境界全出。 一般地说, 如果景物的画面空间阔大, 那么即使将实际场景中所见的景物较多地布置在画 面上, 也不会给人以闷塞的感觉。苏轼笔下的景物描写, 即使显示浩渺无际的湖水, 展现广袤 无垠的空间, 也没有布置描绘过多的景物, 画面显得疏辽空大。 《 夜泛西湖五绝》 ( 其四) 云: “ 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 轻描几笔, 一幅西 湖月夜图跃然纸上, 着墨不多, 画面愈加显得空阔。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 泉石、 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 而是从全局着眼, 从大处落墨, 写西湖的全貌, 突出其菰蒲无边, 湖 水茫茫, 荷香扑鼻的韵味, 充分体现了诗人是用画家的眼光, 画家的笔法在取舍材料, 悉心安 排, 具有绘画的构图美。 简括, 不等于画面不完整, 苏轼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画面是完整的, 以简淡的笔墨能勾画出 完整的图画, 首先在于苏轼注重景物的整体感。他常以一个诗人所特有的对现实生活的激情 去寻找与他心境相默契的自然景物, 他喜爱大自然, 对生活对自然景物有着深挚的眷恋和热 爱, 无论是山川河流, 还是虫鱼鸟兽, 都能引起苏轼的精神愉悦, 产生共鸣。正因如此, 他才能 以画家的眼光 深 入 细 致 地 观 察 自 然 景 物,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 题西林 壁》 ) 。经过诗人从各个方面、 不同角度的反复观察, 使自然景物成竹于胸、 具有完整的印象, 平常中升华出不平常的新意, 从而于常景常境中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其次, 在于苏轼注重对自 然景物的主观熔铸作用, 强调对自然景物加以取舍。反映事物, 苏轼强调神似, 这在上面提及 的 《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中就可窥见一斑, “ 赵昌花传神” , 对赵昌所画的花能传达出花之 风韵, 大加赞誉, 他已认识到作品要通过典型反映本质, 由形似达到神似境界。于是苏轼以他 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能力, 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最优美、 最典型的境界, 再经过去粗存精的 过程, 塑造出完美的形象。 苏诗的景物描写正像中国画一样, 既生动逼真, 摇曳多姿, 又透剔空灵, 达到了虚与实辩证 统一的境界。

论苏轼诗歌的绘画美

论苏轼诗歌的绘画美

论苏轼诗歌的绘画美
苏轼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深受大众喜爱。

在其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绘画的诠释和热爱。

他运用绘画的技巧诠释出文学的作品,在文字与画面上营造出一片美丽的世界。

苏轼的诗歌中充满了绘画般的细腻,十分丰富的色泽和细节,可以从中感受到苏轼对艺术的深切理解和完美呈现。

他如诗人般精致地写下精美的句子,如画家般对自然场景进行浪漫而生动的描绘。

将绘画技术应用到诗歌之中,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入流畅,更具内涵。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丙辰中秋》一诗,以它笔触柔美、结构严谨、表达情真意切的特点,使其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描写的景物轻轻婉转,显示了苏轼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可以说是一副精美的绘画。

苏轼的诗歌既能够表达其内在思想,也能更好地诠释绘画思想。

在苏轼的文学上,他的诗歌无不体现出绘画的美,充满神气而又宁静,表达出他对生活的美好感受,是一种美学的精神体现。

苏轼的诗歌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除了他所具有的技艺及诗歌情思,其中蕴含着无穷的美好意境,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最能体现出苏轼对绘画真正的热爱。

苏 轼如何通过绘表达哲学思想

苏 轼如何通过绘表达哲学思想

苏轼如何通过绘表达哲学思想苏轼如何通过绘画表达哲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方面造诣深厚,其绘画作品同样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苏轼的绘画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细微变化,通过画笔展现出山水、花鸟等景物的神韵。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能看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和变化无常。

这种对自然的描绘并非单纯的写实,而是蕴含着他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

苏轼强调“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这一哲学观点在他的绘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执着于描绘事物的外在形态,而是注重通过画面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例如,他画中的山水并非仅仅是山川的外貌,而是蕴含着他对人生起伏、世事沧桑的感悟。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不被物质所束缚,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苏轼的绘画还反映了他对“无常”这一哲学概念的认识。

他深知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在他的画作里,或许一片树叶的飘落、一朵云彩的变幻,都暗示着无常的存在。

这种对无常的表达,既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对人们的一种提醒,让人们珍惜当下,不为过去和未来过度担忧。

在苏轼的绘画中,“虚实相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表达。

他巧妙地运用空白和笔墨,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的画面效果。

实处是有形的景物,虚处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虚实的结合,正如人生既有实实在在的经历,也有难以捉摸的未知和想象。

它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苏轼的绘画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上。

他力求在画面中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无论是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安排还是笔触的运用,都体现出一种适度与协调。

这种中和之美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状态的向往,即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内敛,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

此外,苏轼通过绘画表达了对“道”的理解。

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探寻真理和道的途径。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表象的力量,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苏 轼的绘作品如何体现其艺术理念

苏 轼的绘作品如何体现其艺术理念

苏轼的绘作品如何体现其艺术理念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其绘画作品同样展现出独特而深邃的艺术理念。

苏轼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认为诗与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应追求自然天成和清新脱俗的境界。

这种理念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苏轼的画作常常取材于自然山水。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美妙瞬间,将其通过笔墨呈现在纸上。

比如他笔下的山水,并非对实景的刻板临摹,而是经过内心感悟后的再创作。

他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神韵,传达出山水的灵动与生机。

这种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体现了他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理念。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强调“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他认为绘画不应仅仅追求外形的相似,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对象的精神内涵。

例如他画中的人物,往往通过简单的几笔就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在情感。

这种对“神似”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即艺术不应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而应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灵魂。

苏轼的绘画作品还注重笔墨的运用。

他的笔墨豪放洒脱,自由灵动。

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线条的粗细刚柔富有韵律。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笔墨,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意境。

这种笔墨的运用,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他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他以笔墨为媒介,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看法融入到作品之中。

此外,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思想。

他并不沉迷于描绘物质的表象,而是借助所绘之物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比如他画中的一棵松树,可能不仅仅是一棵松树,而是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一幅山水,也许是他对宁静致远生活的向往。

这种将寓意融入作品的方式,使他的绘画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从苏轼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他不受传统技法和规则的束缚,敢于创新和突破。

他将文学、哲学与绘画相融合,赋予了绘画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的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摘要苏轼以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身份,以题画诗的形式对绘画提出了一系列画学主张。

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苏轼的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正是这几方面构筑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转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从图真艺术而转入写意艺术。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才式的人物,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造诣。

苏轼并没有专门地研习过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但他凭借着旷达的本性、高迈的天资,对绘画有着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绘画精神和意境的把握传达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他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但苏轼在绘画史上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创作,而是他对绘画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主张,特别是以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于画之内外的以题画诗的形式提出的绘画美学主张。

这些主张使中国古代绘画史在宋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图真艺术转向了写意艺术的浩浩大流。

题画诗是指欣赏者或画家本人根据画作的题材、内容、意境等有感而发所创作的诗歌。

苏轼的题画诗常常是有感而发,画助诗兴、诗达画境;也常以联系时事而借题发挥,在咏物寄情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的绘画美学主张。

苏轼通过题画诗、跋的形式所阐发的画学主张有许多,如“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所阐发的诗画关系问题等。

而在苏轼一系列画学主张中,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形神观、“诗画一律”及“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淡泊情怀。

一苏轼的形神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首诗很能反映苏轼的审美趣味,尤其是他对“形神观”的看法,即对“神似”的重视。

在中国古代绘画思想中,“形”与“神”是一对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

在战国秦汉时期,绘画美学表现为对物象之形的尊重。

《韩非子》在回答“画孰最难”“孰最易”时,以为画具实际之形的犬马最难,而不具实际之形的鬼魅最易。

到魏晋南北朝,随着玄学的盛行,人的主体意识逐渐确立,绘画中强调传达内在的神情特征,故而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张彦远提出“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等。

到了五代两宋时期,随着禅宗文化的发展,绘画中更强调对“神”的关注,绘画要反映物象之“神”,更要传达画者之“意”,即画者主观的情思。

苏轼的传神论之“神”即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内涵:一个是物象之神,即“常理”,一个是画者之神,即“意气”或“逸气”。

在这一时期,欧阳修主张“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沈括主张“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都表达了重神似的观点。

苏轼重“神似”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这是否意味着轻形似呢?仔细分析苏轼在此诗中的用语,并参以苏轼在其它诗文中对物象之形的态度,会发现苏轼并不轻视绘画中的“形似”。

首先,苏轼十分清楚物象之形的重要性。

苏轼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说文与可曾教过自己写竹的方法,然而自己终不能画出如文与可一般的竹之艺术形象,乃是由于虽“心识其然”而“手不能然”,在《书李伯时山庄图》中也说,“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这说明了苏轼非常清楚写物状形能力的缺乏是艺术进一步创作的巨大障碍。

其次,苏轼重视物象之形,但反对以写形为目的,为写形而写形。

苏轼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传达出画者所思所感,写形是为写神服务,形乃神之基础,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两者不能颠倒。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局限于点滴的形似之中,没有主观的取舍、概括、提炼,“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那么既不能把握住物象之“常理”,也不能传达出画者之“意气”。

为此,苏轼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途径,以助于“绘形”“写物”能力的掌握,并力求在解决物象之形的同时,使形与神在艺术传达中真正融为一体。

苏轼提出的这一方法包括:第一,深入观察,辨风雨明晦,识四时变幻。

若是画人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若是画山水竹木等,则当如文与可画竹般地“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第二,识“常形”与“常理”。

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提出了“常形”与“常理”这一对绘画美学概念。

自然物象无论“有常形”还是“无常形”,只要把握住了物之“常理”,艺术创作就能如文与可画牛“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而违于物之“常理”,便只能如黄筌画雀却不知飞雀之态、戴嵩画牛却不知斗牛之姿,徒令后人耻笑了。

第三,“成竹在胸”。

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深入观察和第二阶段的“常理”把握之后的自然物象,要进而转化为艺术形象,还必须经过心胸的沉淀,使之烂熟于心而转换为“胸中之竹”,方可轻松而整体地实现转换。

第四、“身与竹化”。

物象“常理”的掌握与胸中完整的审美意象的酝酿,对于艺术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想要创作一件神妙清逸的上等佳作,除了上诉两者之外,还需要一种审美创作的精神状态,一种物我融合的精神境界。

故此,苏轼又提出了“身与竹化”的绘画美学观点。

苏轼的“身与竹化”的绘画创作境界应是在高度纯熟的技巧基础上而又对技巧的超越,是轻松自由地对形似的驾驭中对形似的忘却,是在忘却之中对物象之“神”、之“常理”,以及画者之情、之意的自然溟合。

由上可见,苏轼的形神观实是强调神似但并不忽视形似,强调对“道”的表达但并不忽视对“技”的锤炼,这实与中国明清时期一味地重神似而忽视形似的观点有一定的区别。

二诗画一律“诗画本一律”是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苏轼系列绘画美学观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观点。

其实,在苏轼之前即有不少人对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如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说“古贤之遗文,竹帛所载之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推崇文字的教化作用。

西晋陆机则明确指出了书画各自的特点,“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抬高了绘画的作用。

各家专注点虽有所不同,但所论都是基于诗、画两者间的区别。

而到了宋代,关注点逐渐转向了对两者相同点的关注。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审美意境等方面注意到了诗画两者间的相似性。

而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更是完全回避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的不同,而极大地拉进了两者的关系。

除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一语外,苏轼阐述诗画问题的句子还有:《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中的“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等。

在苏轼看来,两者在艺术创作思维、艺术本质以及艺术的欣赏品评等方面是一致的。

在艺术的创作思维上,“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做诗作画都离不开主体神妙的想象力;在艺术本质上,诗是心声,画是心画,诗与画都是人主观情感的外在表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都是同属于心的同体的艺术;在艺术的欣赏品评上,苏轼提出“天工与清新”作为诗与画共同的审美标准,“天工”是指天然或自然,“清新”是指清爽不俗而又有新意,在这里,苏轼将古人对为文做诗的要求“文贵清新”扩展为评价绘画艺术的标准。

基于这三点的一致性,故苏轼提出了诗画相通、诗画一律的观点。

苏轼“诗画一律”的观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诗向画的渗透和画向诗的靠拢。

苏轼此论一出,“画中有诗”真正成为绘画艺术的一种至高境界而受到人们的推崇。

“画中有诗”不仅仅是指画中要有诗的意境,还包括在画上直接写字题诗,以诗文直接配合画面,以诗明画,以画达诗,真正实现诗与画不仅是意境上而且是形式上的结合。

也正是这种结合,使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在宋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之前以图真为主的艺术转向了以依附文学为主的艺术。

三淡泊情怀苏轼《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特奇为作小诗》云“一朵淡黄微拂掠,红魏紫不须看”,认为淡黄胜于红魏紫;在《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中曰“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迩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认为李成山水以水墨写成,空灵淡泊、虚无缥缈,比之于二李的著色山水更有无穷的韵味。

从这些诗句中都流露出苏轼在绘画中力求淡泊的情怀。

这种追求是与整个时代崇雅趋淡的审美精神相一致的,与欧阳修所欣赏的“萧条淡泊”、李公麟所欣赏的“淡毫轻墨,扫去粉黛”等画学主张是一致的。

在宋代,由于诸帝王崇儒尚学、重文轻武,文人们大都有一种自适自足的主动追求,因而在审美趣味上常趋于高雅之志、淡泊之风。

苏轼在文艺众领域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然世外的简古、淡泊情怀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绘画题材上,苏轼的淡泊情怀多与竹、兰、梅、菊、枯木、怪石、丛草等象征士人高洁、淡然的物象联系在一起,故而此类题画诗也最多。

相比而言,以山水为主题材的王维就比以人物为主题材的吴道子更能得苏轼的推崇,涂写自然花草的徐熙就比渲染皇室珍禽的黄筌更能得坡翁的喜爱,而对于一生写竹不已的文同,苏轼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在绘画方式上,苏轼的淡泊情怀更多体现在对水墨写意的推崇上,认为水墨强于著色,写意强于写实,水墨写意更能够与淡泊的追求相联系。

故苏轼有“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墨花》)、“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月”(《次韵吴传正枯木歌》)等诗句。

水墨画自唐代兴起后,其素朴、空灵、沉静的作画特征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渐成风气,但作为绘画表现手段在当时并不普遍。

苏轼对水墨的推崇,进而推动了水墨作画方式和文人写意水墨的繁荣。

至此,水墨幻化无穷、淡逸简古的特性在中国画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客观而论,苏轼的淡泊情怀中免不了低调、感伤的一面,但却不能等同于消极、悲观,而是糅合了绚烂与平淡、雄壮与朴实、人工美与自然美、实相与非相等之后的一种具有佛性圆满的智慧追求,故苏轼淡泊情怀的表象之下,实含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至刚至大之里,故苏轼在《与二郎侄一首》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由此可见,苏轼的“平淡”“淡泊”的内涵实与明清文人所继承和发展了的一味柔弱的“淡泊”内涵有很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重神似而不否定形似的形神观、引诗入画的“诗画一律”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淡泊情怀,实是苏轼一系列画学理论中至为重要的几个观点,也是构成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重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作画虽很早即已存在,但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却是在北宋苏轼的系列画学理论产生之后。

一般来说,文人画的其中几个特点:绘画重神似的功能、绘画淡泊的意境和绘画对文学性的强调,都明显与苏轼的主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