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5版毒作用机制

第四章 第5版毒作用机制
(一)促进毒物分布的机制 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肝窦、肾小管上皮细胞 专一化的膜转运—离子通道 细胞器内的蓄积—溶酶体 、线粒体 可逆性细胞内结合—黑色素
(二)妨碍毒物分布的机制 血浆蛋白结合—使不能透过毛细血管 专一化的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 贮存部位的分布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非靶部位) 从细胞内排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化学毒物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过程) 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性 细胞功能失调、损伤 ③ ①


细胞修复功能失调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毒物的吸收:暴露部位(皮肤)—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 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消除:从胃肠道吸收的化 学物—胃肠道粘膜细胞、肝脏、肺—体循环

部分消除
二、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二)解毒作用

排除终毒物或阻止其形成的生物转化过程称为解毒。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一般而言,无功能基团的化学物如苯、甲 苯 以两相方式解毒。 2.亲核物的解毒 亲核物一般通过在亲核功能基团上的结合反 应来解毒。 3.亲电物的解毒 亲电性毒物解毒的一般是与巯基亲核物谷胱 甘肽结合。
4.自由基的解毒
自由基的类型
在与生物体有关的自由基中,最主要的是氧 中心自由基,这类自由基持续不断地在机体 内产生。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个术语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不仅包括 氧中心自由基如O2-•,和〃OH,而且也包括 某些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如H2O2、单线态 氧和HClO,甚至还包括过氧化物、氢过氧化 物和内源性脂质及外来化合物的环氧代谢物, 因为它们都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 团。
自由基的来源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如: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从还原酶接受一个 电子。
2. 亲核外源化学物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丢失一 个电子,后者可形成含氧自由基
如:氢醌(亲核外源化学物)连续发生两次单电子转移产 生半醌自由基与含氧自由基。
3. 电子向分子转移引起的还原性键均裂
如:四氯化碳从细胞色素P450或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获得一 个电子,还原脱氯,生成CCI3. ;H2O2均裂产生HO· 。
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
羟基 巯基 ε-氨基 胍基 咪唑基等
碱基 核糖 脱氧核糖 磷酸脂
3.去氢反应
如内源性巯基化合物(R-SH)在自由基作用下去氢形
成巯基自由基(R-SH.) 。
4.电子转移
外源化学物使Hb分子中的Fe2+氧化成Fe3+ ,引起高铁血 红蛋白症,如亚硝酸盐。
5.破坏酶促反应
(四)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内质网是细胞蛋白质和脂质合成、加工、折叠和运输的 重要场所,内质网在外来因素刺激下发生应激反应。
特异性分子伴侣:糖调节蛋白78
(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 介导内质网应激的跨膜蛋白(三个): 肌醇需求酶1(inositol-reguiring enzyme1,IRE1) 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 (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 PERK) 激活转录因子6 (the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 ATF6)
一、反应类型
1.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 终毒物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以氢键与离子 键等非共价结合方式与内源性分子结合。 被结合的内源性分子有:

毒性作用机制课件

毒性作用机制课件
5.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
性异常反应。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的特点:
▪ 影响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 缩短寿命。
▪ 功能容量降低。 ▪ 外加应激代偿能力降低。 ▪ 某些不利环境影响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 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
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4.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ity): 也称变态反应(a11ergic reaction),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 疫反应。
特点:1.涉及群体,如一组动物或一群人; 2.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效应,又称为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 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
反应,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②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 亚临床改变; ④ 临床中毒; ⑤ 甚至死亡。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 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resistance):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 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 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与制订安全限 值的重要依据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3.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 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阈剂量 (threshold dose)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LOAEL,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

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

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毒物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的作用是一种破坏性的过程,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的毒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四个方面介绍不同毒物对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

1. 呼吸系统的毒作用机制许多毒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呼吸系统对其产生影响。

其中,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常见的毒物。

尼古丁会导致肺部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导致气喘和呼吸困难。

此外,尼古丁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压,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消化系统的毒作用机制消化系统是人体吸收营养的重要系统,毒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对其产生不同的毒作用机制。

例如,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毒物,进入体内后会被胃和肠道吸收。

酒精会抑制酶的活性,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此外,酒精还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损伤胃粘膜,导致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3. 循环系统的毒作用机制毒物进入体内后会通过循环系统散布到全身,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重金属铅是一种常见的毒物,可通过吸入、摄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体内。

铅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同时,铅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 神经系统的毒作用机制神经系统是人体的调控中枢,很多毒物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毒品海洛因可以渗透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依赖性和中毒效应。

海洛因会在大脑中引起强烈的快感,破坏大脑的正常神经递质平衡,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和运动协调能力受损。

总结起来,毒物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毒作用机制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毒物对不同系统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但都对人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毒物对人体的毒作用机制有助于人们认识到毒物的危害,从而减少接触或摄入毒物的机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因此,应当提高公众对毒物的认知,加强毒物相关知识的宣传,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减少毒物对人体的伤害。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11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与高分子血浆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影响 扩散。
2. 专一化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胎盘屏障阻止亲水 性化合物 3. 贮存部位分布:铅取代羟磷灰石中的钙离子沉积在骨骼、 氯代烃蓄积脂肪细胞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金属硫蛋白与镉结合 5. 从细胞内排出:mdr编码的P蛋白将化合物泵回细胞间隙
很容易与谷脱甘肽反应而解毒
30
(二)解毒
4. 自由基的解毒 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解除HO〃,预防HO〃毒作用的 最有效办法是阻止其产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31
(二)解毒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硫氧环蛋白,蛇毒 6. 解毒过程失效 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3
阐明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1)解释描述性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
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小的药物和工业 化学物,以及开发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杀虫剂等提供 依据; (2)有利于对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及人类某些疾病重要 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4
毒物在体内的可能毒性过程
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根据引起细胞应激的原因不同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的差异: • 热应激(heat stress); •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 缺氧应激(hypoxic stress);
• 内质网应激(endophasmic reticulum stress); • 遗传毒性应激(genotoxic stress)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PPT课件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PPT课件

• 脂质过氧化损害
• 蛋白质的氧化损害
• 核酸的氧化损伤
自由基可称“万恶之源,百病元凶”
自由基形成 增加
机体抗氧化 功能下降
超过了 机体清除能力
自由基过多
自由基
过多
适量
.
机体损害作用
发挥重要生理功能
(如免疫和信号转导过程1)9
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处 于动态平衡中,因此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
37
气湿:
高气湿,尤其是伴随高气温的高气湿环境,可使 经皮肤接触吸收的化学物吸收速度加快。因为高气 湿环境汗液蒸发困难,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加强, 脂水分配系数较低的化学物也易吸收。此外化学物 也易于粘着皮肤表面,延长接触时间。
.
38
气压:
高气压与低气压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引起外源 化学物的毒性改变,例如在低气压(如高原)条 件,士的宁的毒性降低,但氨基丙苯毒性增强。
.
8
影响酶的活性
与酶活性中心的金属离子结合 与酶激活剂(金属离子)的作用
氟中毒,F-可与Mg2+形成氟化物,使Mg2+失去激活磷酸葡萄糖变 位酶的作用(肝脏合成糖原)
与辅酶结合:
铅中毒是辅酶ⅠⅡ合成减少,抑制脱氢酶活性
与酶的底物发生竞争性抑制: 与底物结构相似 抑制酶的活性: 直接与酶结合
.
28
二、机体因素
.
29
1 种属、品系和个体
不同种类动物对毒物的反应 同种动物对毒物的解毒能力也存在着品种的差异 个体差异
.
30
❖种族(ETHNICITY )
INTRINSIC
Genes
EXTRINSIC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毒作用机制课件

毒作用机制课件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23
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
许多外源化学物可通过不同途径形成自由基,但其中最 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循环。
氧化还原循环:外源化学物通过加入一个电子而还原为不 稳定的中间代谢产物,随后这个电子转移给分子氧而形 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中间产物则再变成原化学物。
(2)主要的活性氧 ①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基本特点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一种弱的氧化剂,能氧化某些分
子如维生素C和巯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强的还 原剂,如还原细胞色素C。 B、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增毒途径
❖一是导致过氧化氢的形成,然后生成羟自由基。 ❖二是产生过氧亚硝基(ONOO-) ,最后生成二氧化氮
脂质等反应,或者严重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导致机体结构 和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2、终毒物的来源: 外源性化学物的原形:如CO,重金属等; 外源性化学物的代谢物,即代谢活化:如正已烷、四氯
化碳的活性代谢产物; 活性氧与活性氮: ① 内源性物质的产物: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肉毒毒素是一种锌依赖的蛋白酶,能水解胆碱能神经元的 神经递质分泌过程中的一种融合蛋白,阻断神经递质乙酰 胆碱的释放,引起瘫痪。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36
三、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终毒物与内源性分子反应,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对靶 分子产生影响,引起靶分子的功能失调和结构破坏。
通常由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催化。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24
醌类:醌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发生氧化还原循环的化学 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抗肿瘤的药物。如丝裂霉素、阿霉素、 博莱霉素等均能产生ROS。

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此外,醛类产物也能与蛋白质中Cys的-SH反应,使蛋白质 失去活性。
.
27
丙二醛与蛋白质分子的交联
O
C-H
H2N
链内交联: CH2
+ C-H
H2N
P
O
CH - NH
CH
P
CH = N
O C-H
链间交联: CH2
+ 2 P – NH2 C-H
O
丙二醛
蛋. 白质
CH – NH – P1 CH
CH = N – P2
R1
R2 O
-CO-NH-C-CO-NH- + •
自由基
蛋白A
-CO-NH-C- C-NHH
蛋白B
R1
-CO-NH-C-CO-NH-
R2 O
-CO-NH-C - C -NH•
H
交联物
.
26
对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损害
② 终产物丙二醛(MDA)可与蛋白质分子中的NH2作用导致 多肽链的链内交联或链间交联。
环内过氧化物自由基
. 丙二醛(MDA) + 短链的酮、羧酸或烃2类4
链启动
LH
+ 其他产物
O2,水解或热裂
环内过氧自由基
环化作用
LH
链扩展
LOOL
LOOH
+ L·
链终止
脂质(花生. 四烯酸)过氧化的总过程
25
对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损害
① 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L·、 LOO·、 LO·可作为引发剂通过抽 氢使蛋白质变成自由基,后者可以引起链式反应,导致蛋白 质聚合,使蛋白质的运动和功能受到限制。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
糖、金属离子、水
.
5
.

第章毒作用机制

第章毒作用机制
终毒物是最终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 终毒物可以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终毒物常常是母体化合物,也可以是其代谢
产物。也可以是内源性分子。
1.2 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直接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过荷。如过多的糖对 肾功能的影响。
在靶部位直接与靶分子作用,影响组织器官 功能。如河豚毒素阻滞运动神经的钠通道。
的所有成分;单线态氧主要作用于DNA中的鸟嘌呤; 氧自由基可使DNA断裂;过氧化氢只参与DNA损伤过 程。
5 毒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指毒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与机体内重要的 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膜脂质)以共价键结 合成稳定的复合物-加合物。
共价结合的特点是永久性地不可逆地改变了内源性 分子的结构。从而损伤内源性大分子的功能。
存在下,催化过氧化氢和有机氢过氧化物还原为水 或醇和水,同时将GSH氧化为GSSG; 谷胱甘肽还原酶:在NADPH存在下将GSSG还原为GSH。
4.3 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当体内自由基的产生超过机体抗氧化防御能 力时,即可产生自由基损伤,从而引发疾病 或中毒。
自由基对体内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包括: 4.3.1 脂质过氧化损伤 4.3.2 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4.3.3 DNA的氧化损伤
在靶部位与靶分子作用后产生连锁反应,导 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和结构损伤。如化学毒 物引起癌变等。
2 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2.1 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2.2 对生物膜上酶活性的影响 2.3 对生物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2.1 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对机体内的生物转运、 信息传递及内环境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2023年毒作用机制相关知识解读

2023年毒作用机制相关知识解读


缺氧应急:

诱导血管生成、铁代谢、糖代谢
合成、加工、折叠、运输

遗传毒性应急:

预防与应对遗传物质DNA免受损伤的防御网
络系统

25
• 二、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 细胞受信号分子所调节,它激活与传导网络所联 系的细胞受体,而信号转导网络将信号传递给基因 的调节区域和(或)功能蛋白。
•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detoxication of toxicants with no function groups)
• 含功能基团产物+内源性酸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或氨基酸
• 2、亲核物的解毒(detoxication of nucleophiles):一 般通过在亲核功能基团上的结合反应来解毒如羟化的化合物 通过硫酸化作用、葡萄糖醛酸化作用。
fatty cayl CoA oxidase 均可产生ROS • 膜酶活性:lipoxygenase、cycloxygenase •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 • 过氧化酶体 • 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能生成ROS • 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
10
• 亲核物的形成(formation of nucleophiles)
• 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硒化氢是由亚硒酸盐与谷胱甘肽或 其他巯基反应形成的一种强亲核物
• 一、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形成

formation of redox-active reactants硝酸盐

肠道细菌还原、 亚硝酸酯或硝酸酯

谷胱甘肽 、亚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

最活泼的代谢物是缺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如亲电子物或中性物,或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化学毒物不可逆地影响机体功能和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接触途径和程度。对于有害或毒性作用的 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评价特定化学毒物潜在危害的基础,对于了解毒性本质机制也较有价值。毒作用机 制研究内容包括:毒物如何进入机体,怎样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怎样表现其有害作用及机体对损害作 用的反应等。 掌握化学毒物毒作用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毒作用机制了解,可 阐明描述性毒性资料;估计化学物所致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建立预防或解毒措施;设计危害较小的药 物和工业品;开发对靶生物具有强烈选择性毒性的农药。化学毒物毒性机制的阐明有赖于基础生理和 生化过程包括神经传导到脱氧核糖核酸(DNA)修复的深入了解。不断地研究毒作用机制毫无疑问可使 人们了解更多毒性的本质。
第二节 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细胞表面及各种细胞器的表面都覆盖着特殊的膜状结构,称为生物膜。如质膜、细胞膜、核膜、
Create PDF with GO2PDF for free, if you wish to remove this line, click here to buy Virtual PDF Printer
二、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由于潜在毒物的数目巨大和生物机体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只有极少数可能的毒作用已阐明。据现 有知识,毒物进入机体后产生毒性可能的途径如图 4-1 所示。 图中所示,为毒物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并最终引起 毒作用的过程。图中介绍三种途径导致毒作用: 最直接的途径,即 化学毒物在机体重要部位出现,而不与靶分子作用。例如,过量的糖 进入肾小管。 较为复杂途径,毒物进入机体后,抵达靶部位,与靶 分子相互作用,导致毒作用。例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进入机体, 抵达运动神经元,与 Na+通道相互作用,使 Na+通道阻塞,抑制运动 神经元的功能。 最为复杂的途径,需要许多步骤。首先,毒物分布 到靶部位(步骤 1),在此,终毒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步骤 2), 引起细胞功能和域结构的紊乱(步骤 3),启动分子水平、细胞或组织水平的修复机制,当毒物所致紊乱 超过修复能力,使修复功能失调或丧失,毒作用就发生(步骤 4)。组织坏死,癌的形成皆为经 4 个步骤 产生。 按照导致毒作用的途径和较为公认的中毒机制,本章重点介绍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包括对 细胞内钙稳态、酶或受体的影响,毒物所致氧化损伤及毒物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当然,关于中毒机 制还有许多假设和理论,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机体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等,将在本书其它 章节述及。

毒理学课件:毒作用机制

毒理学课件:毒作用机制
1
圖 醌還原過程涉及氧化還原迴圈
1
吸煙可產生自由基
我國約有3.3億煙民,占我國人口的25%,占世 界吸煙人數的1/3.
目前已鑒定出香煙中含有化學物質近5 000種, 每支香煙煙氣中約含有7×1014個自由基。 煙氣中的自由基被認為是煙氣中的三大殺手 (自由基、亞硝胺和苯並[a]芘)之一。
1
(4) 自由基的危害
1
2) 羥基自由基(•OH)
·OH是活性氧中毒性最強的一種,比高錳酸鉀的氧化性還 強,是氧氣的三電子還原產物,反應性極強,它幾乎可以 和所有細胞成分發生反應,對機體危害極大,但壽命短.
生成羥基自由基的反應(Fenton反應)
Fe 3+ + O2¯• →O2 + Fe 2+ Fe 2+ + H2O2 →Fe 3+ + OH + •OH O2¯• + H2O2 →O2 + OH + •OH
(二)毒物進入體循環前的消除 首過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經胃腸道吸收外源化學物通過門靜脈系統首先達到肝 臟,進行生物轉化後,再進入體循環。
胃腸道黏膜也起一定的消除效應
1
二、從血液迴圈進入靶部位
(一) 促進毒物分佈到靶部位的機制
(1)毛細血管內皮多孔性 肝竇和腎小管周毛細血管
1894年,法國人HJH Fenton發現
(1) (2) (3)
1
(3)自由基的來源
內源性 1)呼吸爆發 2)新陳代謝 即人體 生化反應產生。從大氣 吸進O2,與食物消化後 進入血液裏的葡萄糖進 行化學反應,產生ATP。 正常生化過程中,常有2 % 左右的氧誤入歧途, 變成化學性質極其強烈 的氧自由基。

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

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

各系统的毒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接损伤作用:如强酸或强碱可直接造成细胞和皮肤粘膜的结构破坏,产生损伤作用。

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产生特征性生物学效应。

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毒物可以多种方式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例如,有些海产品毒素和蛤蚌毒素均可通过阻断易兴奋细胞膜上钠通道而产生麻痹效应。

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通过干扰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作用以影响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

例如,铁在血红蛋白中的化学性氧化作用,由于亚硝酸盐形成了高铁血红蛋白而不能有效地与氧结合。

毒物ADME过程:包括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从血液循环进入靶器官、增毒与解毒等步骤。

这个过程中,毒物可能经过肠上皮细胞、肝细胞的毒物转运蛋白转出细胞(肝胆排泄),或者在接触部位(如皮肤)被细胞代谢。

干扰细胞调节功能和细胞修复功能:毒物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调节功能和修复功能,导致细胞功能障碍或细胞死亡。

请注意,具体的毒作用机制可能因毒物的种类和靶器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指的是毒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具体方式和过程。

毒素的作用机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细胞膜损伤
某些毒素具有破坏细胞膜的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或死亡。

这种机制通常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内代谢失调等问题。

2. DNA损伤
一些毒素可以直接干扰细胞DNA的稳定性,导致 DNA 损伤。

这会影响细胞的复制和修复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

3. 蛋白质修饰
某些毒素可以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这种方式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异常。

4. 抗氧化能力降低
一些毒素可能会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增加,破坏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进而损害细胞结构和功能。

这种机制会引发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5. 代谢亚健康
毒素可以影响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干扰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转,最终导致代谢紊乱和疾病发生。

结语
毒素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毒素可能采用不同的作用方式。

了解毒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中毒事件。

在使用化学品或食品时,应当注重毒素的潜在危害,以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系统本身产生;
外来化合物的代谢产生。
2015-1-16
26
生物系统产生自由基的主要途径

胞浆中的小分子:胞浆中的小分子通过自氧化使 O2还原产生 氧自由基。如儿茶酚胺、黄素类、四氢碟呤类、醌类等。 胞浆蛋白质:某些胞浆酶如黄嘌呤氧化酶可通过酶促循环产 生ROS。 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能生成ROS。 主要是O2.-。
(一)终毒物的概念
1、终毒物的概念

终毒物是指与内源性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 脂质等反应,或者严重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导致机体结构 和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① 外源性化学物的原形:如CO,重金属等;
2、终毒物的来源:
② 外源性化学物的代谢物,即代谢活化:如正已烷、四氯
化碳的活性代谢产物;
2015-1-16 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两个增毒途径
2015-1-16
22

C、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消除过程。
在水溶液中O2.- 通过歧化反应消除,产生H2O2和O2,反
应由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化。 O2.- + O2.- +2H+ SOD按辅基不同分为2类: H2O2+O2
Cu/Zn-SOD: 存在于真核生物的胞液中。
共价结合 (covalent binding) 去氢反应 (hydrogen abstraction) 电子转移 (electron transfer) 酶促反应 (enzymatic reaction)
2015-1-16
33
1、非共价结合

非共价结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
24
羟基自由基(.OH)
羟自由基是化学性质极强的自由基,能与任何生物分子
反应。 半衰期短(不到1μs),作用直径很短(3nm)。 与.OH相比,O2.-、H2O2的反应性弱,但它们有较长的寿 命,因此它们能与远离自由基产生部位的分子反应。
2015-1-16
25
(4)自由基的来源

机体内自由基的来源: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羟自由基 碳酸盐阴离子自由基 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 三氯甲基自由基
(2)活性氧
① 活性氧的概念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也称反应氧族, 是一个集合名词,不仅包括氧中心自由基,如超氧阴离 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也包括某些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 如过氧化氢、单线态氧和次氯酸,甚至包括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和内源性脂质及外源性化学物的环氧代谢物。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团。
③ 阳离子亲电物的形成多是化学键异裂的结果。如碳翁 离子、氮翁离子、金属离子如二价汞离子。
2015-1-16 12
形成亲电物增毒的物质
2015-1-16
13
2、 亲核物的形成
在毒物的活化机制中,亲核物形成比较少见。
苦杏仁经肠道细菌β-糖苷酶催化形成氰化物; 丙烯腈环氧化后与谷胱甘肽结合形成氰化物。
2015-1-16
11
(2)、亲电物的形成
① 外源性化学物通过插入一个O原子而产生。O原子从其 附着的原子抽取一个电子使其具有亲电性。如醛、酮 、环氧化物、亚硝基化学物、亚砜物的形成等等。 ② 共轭双键形成。外源性化学物形成共轭双键后,通过 氧的吸电子作用而被极化,使得双键碳之一发生电子 缺失,成为亲电物。如α 、β -不饱合醛和酮、醌、醌 亚胺等的形成。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第二节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第四节 修复障碍
2015-1-16
2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一)毒物的吸收
(二)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消除
二、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一)促进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此外,辅因子,如辅酶A、吡哆醛也能成为毒物靶点。
2. 靶分子的属性 作为靶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反应性和空间构型,允 许终毒物与其发生共价或非共价反应。
2015-1-16 32
二、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② ③ ④ ⑤
非共价结合 (noncovalent binding)
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循环。

氧化还原循环:外源化学物通过加入一个电子而还原为不 稳定的中间代谢产物,随后这个电子转移给分子氧而形 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中间产物则再变成原化学物。

通常由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催化。
2015-1-16
28

醌类:醌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发生氧化还原循环的化学 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抗肿瘤的药物。如丝裂霉素、阿霉素、 博莱霉素等均能产生ROS。 硝基化合物:苯的硝基化合物如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以及 硝基杂环化合物包括呋喃妥因、呋喃西林、氯霉素和甲硝 唑等。 双吡啶化合物:百草枯、杀草快等除草剂通过氧化还原循 环, 在植物中生成大量的O2.-,并通过SOD的作用形成H2O2, 由于植物缺乏过氧化氢酶,单靠GSH循环无法处置高水平 的H2O2,导致许多酶失活,引起植物死亡。
Mn-SOD: 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
2015-1-16
23
过氧化氢( H2O2 ): 歧化反应的结果, 任何产生O2.-的系统也将产生 H2O2由于。H2O2 是一种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 在缺乏过渡金属离子时是相对稳定的。
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将其分解
成水和氧。
2015-1-16


(1)自由基的概念
(2)活性氧
(3)自由基的来源
2015-1-16
16
(1)自由基的概念

自由基的概念:

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 或离子。
自由基的特点: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反应性极高,半减 期极短。 近30年来,自由基在肿瘤、老化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9
2015-1-16
(二)终毒物的形成
1. 亲电物的形成
2. 亲核物的形成 3.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质的形成 4. 自由基的形成
2015-1-16
10
1、 亲电物的形成
(1)、亲电物的概念


亲电物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它带有一部分或者一个完整的正电荷,能通过与亲核物 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效应。
③ 活性氧与活性氮:
④ 内源性物质的产物:
7
2015-1-16
终毒物与其来源
2015-1-16
8
3、终毒物的类型

外源性化学物经代谢活化后,最常见的是转化为以下四 种产物。
① 亲电物; ② 亲核物; ③ 自由基;
④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毒物引起的毒效应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靶位点的浓 度和持续时间。

2015-1-16
20
② 主要的活性氧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基本特点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一种弱的氧化剂,能氧化某些分 子如维生素C和巯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强的还 原剂,如还原细胞色素C。
B、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增毒途径
一是导致过氧化氢的形成,然后生成羟自由基。
二是产生过氧亚硝基(ONOO-),最后生成二氧化氮 和碳酸盐阴离子自由基。

2015-1-16
40
三、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终毒物与内源性分子反应,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对靶
分子产生影响,引起靶分子的功能失调和结构破坏。
①靶分子的功能失调 ②靶分子的结构破坏
2015-1-16
41
靶分子功能失调
1. 某些毒物模拟内源性配体,活化靶分子。
如吗啡可以激活鸦片受体;
佛波酯和铅激活蛋白激酶C。 2. 更多的情况下,毒物则是抑制靶分子的功能。 河豚毒素、蛤蚌毒素抑制神经细胞膜上钠通道开放; DDT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则抑制钠通道关闭。


2015-1-16
17
自由基的种类

自由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A、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
B、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 C、以氢为中心的自由基; D、以硫为中心的自由基; E、以氮为中心的自由基;
F、过渡金属离子:

其中,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是氧自由基。
2015-1-16
18
常见的自由基

终毒物与靶分子交互作用触发毒效应,需考虑以下方面:
① 靶分子的属性; ② 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③ 毒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2015-1-16
31
一、靶分子的属性
1.
常见的靶分子 所有的内源性分子都可能成为毒物的靶点,但最常见
的靶点是:
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 小分子中膜脂质最常见。
3、去氢反应

中性自由基能从内源性化合物中去除H原子,生成新的 内源性自由基。
① 从DNA分子的脱氧核糖中去除H,产生C-4’-自由基, 是DNA断裂的最初步骤; ② 从脂肪酸去除H产生脂质自由基,能够启动脂质过 氧化降解。 ③ 从巯基化学物中去除H,形成巯基自由基;
2015-1-16
38
4、电子转移: 如化学毒物能够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II)] 转变成 三价铁[Fe(III)]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如亚硝酸盐、苯 胺等。
2015-1-16
35

一般来说,软亲电物较易与软亲核物结合;硬亲电物较 易与硬亲核物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