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
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
在这三次贬谪中,第一次贬谪最让苏轼措手不及。
当时,苏轼担任湖州知州。
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忌恨苏轼的盛名,一心想把苏轼扳倒,不过他们从苏轼的政绩中又挑不出什么毛病,便从苏轼的文字中寻找把柄,并罗列出“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若干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宋神宗对苏轼处以死刑。
随后,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个多月的刑讯逼供,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最终,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判决。
由于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爱戴他的地方百姓为之伤心落泪,朝野中那些正直的官员们,包括虽已退休在家、但仍有政治影响力的王安石,也纷纷上书劝谏,为苏轼鸣不平。
最终,苏轼得以免除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作为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本期节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黄州惠州儋州。
09 黄州惠州儋州《唐宋八大家之韩愈》01 考试进行时02 理想照亮现实03 敢问路在何方04 沙场初点兵05 敢向皇帝说不06 一介书生单刀赴会《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01 :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02:朋友一生一起走03 :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04 :破解一道无解之题05:动物开口会说话06:小人物大道理07:与大自然对话《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1这个宰相不寻常02 不做京官为哪般03 给力的基层一把手04 中看不中用的京官05 百年帝国烂摊子06 挑兵挑将费精神07 北宋百年第一札08 讲课也能惹出祸10 不能承受青苗之轻11 从变法到变脸12 十大罪状三不足13 熙宁新法一二三14 一张画击倒王相公15 东山再起也枉然16 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17 说不尽的王昭君18 翻案诗文第一家19 拗相公与司马牛20 不是冤家不聚头21 可怜人间四月天22 千秋功罪任评说《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01:醉翁之意在哪里02:偏向虎山行03:他动了谁的奶酪04:提前开始的决战05:清醒的醉翁06:费力反而不讨好07:忠臣反被忠臣害08:科举文章怎么写09:后浪如何推前浪10:力断皇帝家务事11:花甲之年惹绯闻12:卖油翁的境界13:六一居士的六个“一”14:退而未休名千古《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1:人见人爱苏东坡02 :自古英才出少年03:忧国不谋身04:浪漫的实干家05:十年生死两茫茫06:苏门六君子07:海内存知己08:布衣之交。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
小练笔
《康震讲苏轼》第二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作为我
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他的才华与个性都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一集中,康震详细讲述了苏轼的人生与文学成就,让我对他的了解更加全面。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他早年的诗文即显示出他对自然的痴迷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康震告诉
我们,苏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百态,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满
了真实而深刻的感悟。
苏轼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之作,他通过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刻地抒发了
对人生的感慨。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价值,更是对后人
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康震还讲述了苏轼的丰富才华,除了文学之外,他还精通书法、
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的书法作品雄浑有力,笔力遒劲,给人一种强烈
的冲击力。
而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最为出色,他以笔墨勾勒出奇
妙的山水风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苏轼的多重才华让我深感敬佩,
他以他的艺术作品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
术的高峰。
总的来说,《康震讲苏轼》第二集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苏轼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不仅令人赞叹,更在文学与艺术领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他的才华与坚持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身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苏轼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原创版)
目录
1.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的感受
2.对苏轼的认识和理解
3.对苏轼作品的欣赏
正文
最近,我观看了《康震讲苏轼》第二集,深感受益匪浅。
节目中,康震教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苏轼形象,让我对这个中国古代文化巨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不仅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斐然,而且在书画领域也有极高的造诣。
观看节目后,我对苏轼的才华和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是一个正直、豁达、坚韧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任天由命,随遇而安”,这使得他在遭受政治打压、生活困苦时,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创作出许多传世之作。
在节目中,康震教授对苏轼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了作者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作者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则通过作者与友人在赤壁的游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表现了他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他的才华、为人以及人生哲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第1页共1页。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1: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1:人见人爱苏东坡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百姓的知心朋友。
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他感染着、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大家解读苏东坡身上蕴藏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原创版】
目录
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
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4.苏东坡的影响力
正文
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曾在一次讲座中,详细地讲解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
他表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诗词歌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他的歌赋深情款款,婉转动听,他的散文小说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人性。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人们的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他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寻找乐趣,善于从人生的挫折中寻找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苏东坡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故事,他的诗词,他的人生,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是中肯的,他充分肯定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指出了苏东坡的影响力。
康震评说苏东坡 名著要点归纳
《康震评说苏东坡》复习资料一.作者简介:康震,男,1970年3月出生。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中共党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章节内容简介:(一).少年成名只因苏母去逝,此类考试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宋朝三百年中考中制举的才四十人左右,而苏轼的文章再次得到了主考官甚至当朝皇帝宋仁宗的肯定。
(二).步入仕途的顶头上司是凤翔知府陈公弼。
陈公弼对苏轼非常严厉,这对苏轼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苏法。
苏轼不主张变法,最后宋神宗分别派他去颍州担任知州及杭州通判。
后在徐州、密州(三).大难临头为了躲避是非,苏轼在地方担任了八年行政首长,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却招到了反对(四).潇洒东坡“苏东坡”名字的由来源于在白居易诗《东坡种花》,当时苏轼给一块贫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五).赤壁绝唱(六).东山再起坛好友王安石,两人一笑泯恩愁。
后宋神宗批准他到山清水秀的常州居住,任团练副使但(七).知难而退一的“苏堤”据说是清淤的泥土所筑起来的。
(八).一贬再贬高太后去逝后,宋哲宗任命苏轼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家事,尽量为当地百姓造福,除了农业生产,还给他们讲学。
(九).巨星陨落元符三年,宋哲宗崩逝,宋徽宗赵佶继位,排挤新党蔡京等人,重新任命旧党,同时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十).天伦之乐轼在梦中见到了她写下了令人伤感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王闰之虽烧了苏轼诗文手稿,但在黄州期间,却充当了苏轼种田的好帮手。
经去世,只有坚强的王朝云陪伴左右。
(十一).手足之情苏洵共有三男三女,苏轼排行老五,苏辙排行老六。
在民间的传说中,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与秦观结婚。
这其实是不存在的,苏小妹的原型应该是苏轼的三姐八娘。
苏轼(十二).东坡印象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讲苏东坡第一章主要内容
康震评说苏东坡第一章讲的苏东坡少年成名。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那么,制科考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考试制度,而苏轼兄弟在这场制科考试中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少年成名的苏轼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吗?。
百家讲坛-苏轼02-初出茅庐
苏轼02.初出茅庐画外音:苏轼科场拔得头筹后,便步入了仕途。
然而,初出茅庐,苏轼就遇到了麻烦,他为什么刚刚穿上官服,就与上司发生了冲突,到京城做官后,他为什么又与当朝宰相针锋相对?苏轼的宦海生涯究竟是惊心动魄还是平淡无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品读苏轼,探明他鲜为人知的为官内幕。
上一讲说到,苏轼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二十多岁的苏轼即将走进官场、步入仕途,那么初出茅庐的苏轼在应试时一举成名,在官场上会不会一帆风顺呢,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与历史上的文人从政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他的为官之路到底是平坦还是坎坷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与我们一起品读苏轼,探秘他鲜为人知的为官之路。
十集系列节目《苏轼》第二集《初出茅庐》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明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
凤翔府,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凤翔市(县),他这个官的意思就是协助凤翔府的知府,也就是凤翔市(县)的市长处理公务,大体相当于凤翔市(县)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签书凤翔府判官,办公厅主任这个职务不是随随便便给的,那得有相当的资历才能担任,苏轼能够在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走入仕途就得到这个官职,原因大家都知道,因为他的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异了,所以当这个官。
是啊,成绩优异给了个重要的官职,接下来就看你怎么做了。
苏轼是打定主意,决定打响人生的这第三炮,也得来个一举成功。
可这个时候有一件事让他吃不下饭,怎么回事?他跟他这个顶头上司不对付,关系处理得很紧张,他的顶头上司是谁?凤翔府的知府,凤翔市的市长陈公弼。
你想苏轼是干什么的,他是办公厅主任,他天天都跟市长打交道,跟他的关系处不好那不是添堵吗?陈公弼是个什么人?又黑又瘦的小老头,面若冰霜,不苟言笑,铁面无私,那些王公大人见了他都顺着墙边走,年轻人看见他就害怕,苏轼是什么性格,好嘛,性格本来就很开朗,豪放、外向,想到什么我就说出来了,可是这个陈公弼才不管你是什么第一名第二名,你到了我这凤翔府你就好好地做你的主任科员,做你的科长,别一天到晚在我这跟前摆你这点小小的资格。
康震评说唐宋诗人的诗句
康震评说唐宋诗人的诗句哎呀呀,康震老师那可真是厉害得很呐!他对唐宋诗人的诗句评说简直太精彩啦!就比如说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康震老师就能给你讲出好多背后的故事和深意呢!你想想看,这是多么豪迈自信的一句话呀,好像李白在大声喊着:我就是这么牛,钱没了又怎样,我肯定还能挣回来!这就好比一个勇敢的战士,丝毫不畏惧困难和挫折。
还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康震老师能让你感受到杜甫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这不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孩子,想要给他们最好的庇护嘛!康震老师对唐宋诗人诗句的评说,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他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比如说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哇塞,康震老师一讲解,你就能体会到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宁静的山水之间,多惬意呀!这就跟我们周末去郊外放松,啥也不想,就静静享受大自然是一样的感觉呀。
再看看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康震老师会告诉你这里面蕴含的生活情趣。
可不是嘛,春天来了,鸭子最先感受到江水变暖,这多生动有趣呀!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能最先发现那些小小的美好和快乐。
康震老师的评说让这些唐宋诗人的诗句活了起来,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
他让我们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多听听康震老师的讲解,那简直是一种享受!他能让我们在这些诗句中遨游,感受古代的魅力,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真的,不骗你!听康震老师评说唐宋诗人的诗句,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康震教授在评说唐宋八大家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根据康震教授的评说,整理出一份读书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一、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1.唐宋八大家概述康震教授认为,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们在文学上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2.各大家文学特点(1)韩愈:以道自任,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2)柳宗元:擅长寓言,寓意深刻,讽刺性强。
(3)欧阳修:文章平和醇厚,注重情感抒发。
(4)苏轼:才情横溢,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5)苏洵:文章纵横捭阖,善于议论。
(6)苏辙:文章稳健扎实,富有哲理。
(7)曾巩:文章严谨,注重实际。
(8)王安石:文章议论风生,提倡变法。
二、读书笔记1.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通过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的文章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重视思想性:唐宋八大家认为文学应具有教化作用,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2)注重情感表达:他们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追求形式美:在文章结构、辞藻、声韵等方面,唐宋八大家力求达到和谐统一。
2.唐宋八大家的人格魅力唐宋八大家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他们敢于直言,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后世的影响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通过康震教授的评说,我们对唐宋八大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文学智慧,还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简介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作品涵盖诗、词、散文、骈文等多个领域,尤以其豪放洒脱的词作和清新自然的散文著称。
康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对苏东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本文将从康震的角度,探讨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苏东坡的文学魅力苏东坡的文学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情实感苏东坡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能够深入人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不回避人生的苦难和痛苦,也不回避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豪放洒脱的风格苏东坡的作品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他善于用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他的散文则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宽广胸怀,令人耳目一新。
3. 文学才华的多样性苏东坡既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和散文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文学领域,展现出他广博的文学才华。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词作婉约动人,表达了深情厚意;他的散文则充满了智慧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苏东坡的代表作品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其中几篇著名的作品:1.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描绘了北方草原上的狩猎场景。
词中展现了苏东坡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感觉。
2. 《赤壁赋》这是苏东坡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文章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了苏东坡对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的赞美。
3.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作,是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创作的。
词中表达了苏东坡对赤壁之战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的思考。
总结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回复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回复"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苏东坡:文学巨擘与人类思想的守望者苏东坡,这个名字如同一颗闪亮的明星,照亮了中国文学的漫漫长夜。
他身世坎坷,历经风霜,但却倾注着无尽的热情和才华,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在康震先生的长篇讲座中,他向我们详细阐述了苏东坡的一生,深入剖析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让我耳目一新,在康震先生的精彩讲述下,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这位伟大的文化传承者。
康震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苏东坡的身世背景。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文人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独具慧眼,早有文名。
然而,他的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
先是因为他的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名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被朝廷解释为对政权的讽刺,遭到贬谪。
这段历史描写了他的痛苦经历,引人深思。
康震先生解析道:“苏东坡这段贬谪经历,更凸显了他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品性,在政治的漩涡中仍能保持清醒。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执着,令人感叹不已。
苏东坡的诗词才华更是世人皆知。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灵逸、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
康震先生在讲座中分析了苏东坡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使我们对他的创作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康震先生先介绍了苏东坡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宵节夜晚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男女之间的那份深情厚意,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激发了我们对浪漫与诗意的向往,也折射出了苏东坡作为文人,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随后,康震先生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寻。
康震先生解读道:“明月虽然是一个飘渺的目标,但是苏东坡通过这样的形象描写,让我们明确了追求理想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咏物诗人,更是一个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人。
康震先生还仔细讲解了苏东坡的《赤壁赋》。
这篇文言小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亦成为苏东坡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作。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实用版】目录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4.苏东坡的诗词欣赏正文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苏东坡,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却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度过了艰难岁月。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诗词、散文、书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他的诗词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又有婉约柔情的味道,其中《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
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出色,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也是康震所赞赏的。
他坚信“人生如梦”,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世事。
他在政治上坚持正义,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展现了高尚的品格。
在生活上,他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的心态,从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康震特别欣赏苏东坡的诗词,认为他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犹恐匆匆说不尽。
”则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总之,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充满了敬意,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内容简介: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陈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前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苏轼才华横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行政首长、益州知州张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人本为政见不合的“对头”,老死不相往来,却因为苏轼的出现而摒弃前嫌,并且竭尽全力,扶持和奖掖苏轼这个晚生后辈。
在苏轼成才的的道路上,张方平和欧阳修,就是两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地方,让这两位引路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全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4、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写300字的小练笔
【实用版】
目录
1.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的简介
2.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3.苏轼的诗词欣赏
4.对苏轼的认识和感悟
正文
近日,我观看了《康震讲苏轼》第二集,深感受益匪浅。
节目中详细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让我对这个历史名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多次因言论失宠,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然而,这并没有击垮他的信念,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苏轼的诗词作品,无论是豪放派的诗歌,还是婉约派的词,都表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诗词中,既有咏史抒怀的长篇史诗,又有描绘田园风光的小令,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在节目中,康震教授详细解读了苏轼的一些经典诗词,如《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理解,还流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我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观看《康震讲苏轼》第二集,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无疑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词作品,既传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页共1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康震讲苏东坡的好段
摘要:
1.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
2.苏东坡的文学成就
3.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4.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特点
5.康震讲述的苏东坡的好段
正文:
康震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在讲解苏东坡时,对苏东坡的评价非常高。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有着非凡的成就,而且在散文和绘画等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基础。
他坚持“任天由命”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种境遇,都能泰然处之。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和禅宗的影响,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特点鲜明,他的诗以豪放、奔放、直率为特点,词则以婉约、柔美、深情为特色。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展现出他的博大胸怀和卓越才华。
康震在讲解苏东坡时,特别提到了一段苏东坡的好段。
这段文字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名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句话表达了苏东坡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他既看到了世界的瞬息万变,又看到了万物的永恒不变。
他以这种
独特的视角,去探索人生、探索世界,展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康震对苏东坡的评价极高,他认为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人生态度、哲学思想和诗词创作特点,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学习。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_读后感700字
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_读后感700字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_读后感700字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康震讲苏东坡》有感_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听了《百家讲坛》的康震老师讲苏东坡,我深深地被吸引,迫不及待买了本《康震讲苏东坡》,再次走近苏轼。
看了这本书,我如同穿梭到了北宋,亲眼看到了苏东坡的生活,亲耳听见了宋神宗在上朝时的怒吼……他原是宰相王安石的知己,是皇后的信任者,也是当过距离宰相一步之遥的官员。
他是谁?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词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是唐宋八大家的三位,由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苏东坡是哥哥,他的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为了什么?他觉得,这个轼是马车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
可是,车只要没了轼,很快就散架了。
所以东坡的父亲希望他的这个大儿子就像这个轼一样,永远地装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永远也不屈服,就给他起名为:苏轼。
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都有谁。
曾巩,欧阳修,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
其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三位,就是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
欧阳修是一座大山,山间林泉磊落,万木竞秀,生机勃发,郁郁苍苍;王安石是一团烈火,敢于烧毁一切落后陈腐,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至于苏轼,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他是少年成名,人家考中科举的人都五六十多岁了,何况他们哥弟俩,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介: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陈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前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苏轼才华横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行政首长、益州知州张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人本为政见不合的“对头”,老死不相往来,却因为苏轼的出现而摒弃前嫌,并且竭尽全力,扶持和奖掖苏轼这个晚生后辈。
在苏轼成才的的道路上,张方平和欧阳修,就是两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地方,让这两位引路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全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写的什么意思呢?不是写鹭鸶的吗?鹭鸶是水鸟,冬天的时候,这鹭鸶从水里头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渔人忽惊起”,这渔人受了惊吓站起身来的时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么景象?“雪片逐风斜”,正是漫天大雪,这个雪片随着风走,“逐风斜”,一阵风吹过来,本来是风吹雪片的,他说是雪片逐风而去。
你看,大家能想到这个场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飘飘,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师给你出了个范文,写了一首诗。
苏轼举手发言,说先生这诗写得确实挺好,写得真不错,可是,我觉得你这个雪片没有归宿,随风而去,没根,不好,我看要改它一改。
刘老师说那你打算怎么改呢?他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蒹葭”是什么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就是芦苇,说“雪片落蒹葭”不是很好吗?茫茫的大雪,一片一片地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这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刘老师一听:你姓苏是吧?你爸是苏洵我认得。
刘老师说你说得好,我当不了你的老师。
这当然是老师谦虚的话,毕竟他是个小孩。
但是由这个小例子能看出什么啊?苏轼在很小的时候,他的这个诗才,他对于事物的描写的这种能力、这种敏锐的程度,就已经很高了,这是天赋英才,没法子,打小就聪明。
这说明你要成才底子得好,底料得高级,生就聪明。
光聪明还不行,我们知道有很多聪明人是很讨厌的,净显摆自己。
苏轼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聪明,而且气质不同凡响。
这何以见得呢?他不是后来被贬到黄州了吗?被贬到黄州之后,黄州这个地方除了长江水,没什么好看的,他弟弟苏辙去黄州探望他的时候,两个人就在黄州周围有一座山叫西山,他们到西山上去玩儿,两个人去玩,他陪他哥哥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时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苏辙在他的回忆当中是这么说的,说我小时候,他比他哥哥就小三岁,我小时候跟在我哥哥屁股后头去玩的时候,我看到过那时候我这小哥不同凡响的风采,这是他大了以后的回忆,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辙《栾城集》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卷起来,撩起衣襟,噌的一下就先跑上去,看见水爱,看见山也爱,要有那个好风景的地方,他半天爬不到那地儿去,到不了那地方,回到家来怅惘数日,好几天心里头就不高兴,这说明苏轼是一个什么呢?非常热爱山水的人,从小的时候就这样。
接下来写得更绝,说“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苏辙《栾城集》要是他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间,在泉水的旁边,“翩然独往”,一个人很潇洒地、飘然地就去了,到那儿去怎么办呢?看见那个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个松子掉下来,他捡一颗松子或捡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地、非常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个小神仙呢。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他不光聪明,而且有一种飘逸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文人气。
这也是什么呢,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得注意孩子从小的气质的培养很重要。
如果他小时候老注意你发工资,这就比较麻烦,你知道吧?他就老注意这些方面。
苏轼他从小在四川这个地方,在眉山这个地方,虽然算不上是绝佳的风景,但是此人却有着不凡的气度,这也是从小的气质,这是一种养成。
这是苏辙回忆他哥哥,这两点:一个是从小聪明,再一个是从小气质非常地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
解说: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
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长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苏轼胆子非常大,勇于质疑。
就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小时候(苏轼我刚才说了)不是他也上小学吗,他上学的时候正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我们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说过,欧阳修那时候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变法改革。
这变法改革当时“庆历新政”期间出了几个很有名的人物,像范仲淹这我不用说了,韩琦、富弼还有欧阳修,当时这个变法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们原来也讲过叫石介。
石介当时为了歌颂这几个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庆历盛德诗》,歌颂他们怎么怎么好的我们就不细说了。
这首诗当时流传很广,这诗是在京城写的,你想京城当时在开封,那离眉山十万八千里呢。
这么说吧,眉山相对于当时的京城,那就是一个小小的小地方,穷乡僻壤。
这诗流传到那儿,流传到那以后,苏轼的老师(他不是那个刘老师了)就拿到了这个之后就给先生们在这传着看这首诗。
苏轼当时年龄很小,几岁的孩子,他就在旁边偷偷地看,老师没给他看,他偷偷地看,他看的时候就问老师,他说这个诗里边写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老师一看挺可笑的,你问什么人?反正没你。
老师说这些人你没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没什么用,你也不懂。
要是一般孩子遭了这个抢白之后就说那算了,不懂,老师说没用,那我是听话的孩子,我们都是三好学生,就不用问了。
苏轼没有,苏轼的原话是说:“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说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人,就是天上的人,神仙,我没必要知道。
如果他们都是人,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老师一看,说是,他们不是神仙,他们确实是人,你有权利知道。
就告诉他了,全都告诉他了。
苏轼后来回忆说,那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时在朝廷里边有范仲淹,有欧阳修这些正人君子,那时候我就知道。
所以后来他到京城去赶考,考科举的时候见到欧阳修,他们之间能结下很深厚的友谊,当然是忘年交了。
后来欧阳修是他的老师,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小的时候在学习上主动性非常强,胆子很大。
敢于质疑。
你想在那个时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不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这能看出他在天性里边,有一种主动性的这样一种个性。
咱们说在北宋的时代,其实不光是在北宋,就包括在唐宋时期,四川这个地方是“天府之国”,自成一统。
它跟中原地区不但距离远,人家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自古进川和出川都是走的水路,但是这也能说明四川和中原地区距离远,交通很不方便。
你想苏洵带上他的两个儿子到京城去赶考,这是对他们来讲很大的一件事情,那等于是乡巴佬进京赶考,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你得见到很多大官,很多大文人。
我跟你说,苏轼虽然当时是个乡下小子,他还真不怕这个。
他父亲带着他们俩先去了成都,当时叫益州,益州的知州叫张方平,也是大文人。
见到张方平之后,有一天张方平就问苏洵,问他们的爸爸,说你们家孩子现在在看些什么书啊?苏洵就照实回答说他们打算再看一遍《汉书》、班固的《汉书》。
张方平这个人不得了,大家对他不了解,此人记忆超强。
从小家里穷买不起书净借书看,只看一遍,过目不忘,当时就能把书给人还了。
张方平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说怎么叫再看一遍《汉书》,这玩意儿看一遍就够了,没必要再看第二遍。
你说老苏能说什么呀,老苏回到家就告诉他这大儿子苏轼说,人说了,只看一遍就行了,有点看不起那意思,说这怎么还看第二遍。
苏轼说你没告诉他吗?有人还要看第三遍呢!告诉你,《汉书》我都看过三遍了。
我们知道苏轼看《汉书》是超过三遍的,这并不等于说苏轼不聪明,而是苏轼要告诉他说你聪明这不错,可是我的刻苦也是一种天才,你能刻过我吗?作为一个少年,当时苏轼还不到二十岁,这就是说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他是有勇气的。
面对权威的那种不大和谐的评价他也有自己的主张,这个很难。
我们现在一般你碰到一个学问家或者碰到一个前辈,“老师,应该怎么读书啊?怎么才能学好?”他会给你说一、说二、说三,我们一般都拿一本就记下来了。
我们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听了各种各样数不清的杂七杂八的讲座,都说我们能让孩子学好,拿本就记就记,记完回来,就告诉孩子说应该像他这么学。
苏轼不弄这个。
你看一遍就行是不是?对不起,你说我看两遍,我还看第三遍呢,而且我看这三遍是真有效果。
所以你注意,独立性的思考,不依附于权威的思考,有质疑的勇气,这是我们以前对苏轼不了解的地方。
我们总觉得苏轼很快乐,很渊博,很聪明,过目不忘。
错了,他的刻苦的精神也是异乎寻常的。
所以你看我们前面说了他聪明,他气质不同,而且他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态度。
解说: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读书人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私塾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这样的教育未免有些刻板的地方,而少年儿童正是天真烂漫、喜爱嬉笑玩闹的时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让天赋异禀、敢于质疑的苏轼健康成长呢?苏轼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什么样的环境呢?雅趣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