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统编教材 历史
中职统编教材《历史》是一套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该套教材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册,重点介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
该套教材的编写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史实和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同时,教材还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设置了多种栏目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使用该套教材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认真备课,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 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 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重视对学生历史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中职统编教材《历史》是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优秀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教案-2024鲜版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两部分,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 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
络和基本情况。
教材选用建议
在使用教材时,建议结合中职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对教 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同时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和延伸。
2024/3/27
6
02
2024/3/27
22
过程性评价在《中国历史》中应用
课堂表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如提问、讨论、 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 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
2024/3/27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 况,包括作业质量、提 交时间等,以评估学生 的学习进度和自主学习 能力。
小组合作
重点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西 晋的短暂统一、南北朝的对峙
与交流等。
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地图解读、小组讨 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 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 成就,掌握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对外交 流情况。
15
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决策过程和启动情况, 评价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分析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成效,探讨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 面的作用。
对外开放与加入世贸组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加入世贸组织 的情况,评价其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方面的作用。
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
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前言在各行业迅速数字化的今天,教育也不例外。
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电子课本,以替换传统的纸质书本。
作为重要的历史学科,中国历史同样可以适应数字化趋势,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的相关内容。
电子课本的优势相对传统纸质书本,电子课本有以下优势:1.便捷。
电子课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
而且还可以搜索关键词快速定位,不用费时翻找。
2.环保。
使用电子课本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对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
3.交互性强。
电子课本可以融合各种媒介格式,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
4.更新快。
使用电子课本可以更快地更新最新的内容,不像纸质书本需要重复印刷。
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的内容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包含了以下主题: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2.秦汉的大一统和长期统治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辽宋金元的政治、经济、文化4.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5.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1840年以后)其中,每个主题包含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特点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具体使用方法使用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也很简单,只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下载电子课本。
学生可以在学校教育平台或课程网站上下载相关的电子课本。
2.安装电子课本应用程序。
学生需要按照应用程序的安装指引安装电子课本应用程序。
3.打开电子课本并查看相关内容。
学生通过应用程序打开电子课本即可查看到相关主题、章节、内容等。
4.交互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课本内嵌的各种多媒体资料、练习、小测等进行交互学习。
后续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本也将不断更新、完善。
其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方向包括:1.VR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调研报告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调研报告作者:***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24期摘要:為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现状、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等情况,在全省13个设区市范围内对中职历史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在线访谈。
通过调研发现,中职历史教师对课标理解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把握及学业质量评价方法是落实课标的难点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课标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调研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C-0009-04*本文系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研制项目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2-06-05作者简介:许萍萍,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历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
为全面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提高江苏省职业学校历史教学质量,提出政策建议。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公共课教研室统一策划下,面向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师,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开展教学调研。
一、调研设计问卷发放226份,回收226份,有效回收率100%。
访谈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在全省13个设区市每市遴选5位,共计65位历史教师参与。
参加访谈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职称涵盖初、中、高级,所在学校分布于城市或农村。
(一)调研对象接受问卷调查的226位历史教师中,专业背景为历史学科的占55.31%,非历史学科的占44.69%。
其中历史专业背景的教师任教15年以上的,占22.12%;非历史专业背景的教师从教历史1年以内的占23.45%。
近1/3的被调研教师从教历史在5年以内,且为非历史专业背景。
中级职称83人,中学高级职称92人,正高级职称1人,中级以上职称占77.88%。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中毕业或者具备中等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课程和培训,培养学生具备特定职业技能的教育层次。
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各国纷纷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以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
1.课程设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明确规定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这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2.教学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明确规定学生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既包括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要求,也包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胜任特定的职业工作。
3.教学内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规定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4.评价方式: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评估。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实践任务、项目展示等形式,评价标准应该与教学目标一致。
5.师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规定教师的师资要求,包括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等方面。
教师应该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
6.实践环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实训等形式。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特定职业工作的能力;它可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它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对接。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并且加以认真执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等职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教职成〔201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我部2001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我部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检查评估,对不达标的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加强建设、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等措施,限期达标,切实改变部分地方中等职业学校散、小、差的状况,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年七月六日附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第一条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促进学校建设,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依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置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符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达到《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法人登记。
第五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具有学校章程。
学校章程包括: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产和财务管理、学校章程的修订等内容。
第六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
其中,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
第七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并有适当比例的兼职教师。
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
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
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
准确把握中职历史课程标准适应新要求搞好历史教学
准确把握中职历史课程标准适应新要求搞好历史教学王昌军(临沂市理工学校,山东临沂277700)[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注重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应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业评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职课程标准;新要求;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0-0088-02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开齐、开足、开好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落实国家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历史课程的新要求,增设历史课程。
历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这是中职历史教学的新起点,我们只有认真研读、准确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才能搞好中职历史教学工作。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这就确立了历史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地位。
2019年12月,习近平主席视察澳门濠江中学时强调:“学校的历史课必不可少,而且要学习正确的、全面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应该负主体责任,把这份历史责任担起来,久久为功。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史育人,立德树人: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究
以史育人,立德树人: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究摘要:中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我国现行的中职历史教育体系中还存在的诸多的问题。
本文在探讨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举措,为中字历史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建议,帮助立德树人目标切实的落地,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重视和使用评价机制;发挥激励作用教学方法的充分使用,丰富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
关键词: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技术人才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加民族自信和道路自信,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在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的要求以及党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在2020年推出,里面明确提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历史学科培养目标上都是发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但中职学校与普通学校由于学校性质的不同,其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存在着差异。
因此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技术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彰显素质教育,突出中职特色,是目前中职学校历史学科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历史成为职业高中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表明其对职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职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真正的去认同我们这个国家,认同我们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摆脱西方话语权;而学习世界历史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魅力,开阔自身的眼界和视野,用整体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变化历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中汲取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为自己未来的人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浅析新课标视域下中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浅析新课标视域下中职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发布时间:2023-01-31T02:32:18.54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8期作者:杜振姬[导读] 针对中职历史课程主要存在问题,依据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开展主题式整合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百年党史教学和融入职教特色教学这四方面对中职历史课程教学合理有效设计进行浅析探讨,以期能够提升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为中职学生打造一个乐学、好学、善学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综合核心素养提升。
杜振姬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东省广州市 510440摘要:针对中职历史课程主要存在问题,依据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开展主题式整合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百年党史教学和融入职教特色教学这四方面对中职历史课程教学合理有效设计进行浅析探讨,以期能够提升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为中职学生打造一个乐学、好学、善学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综合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中职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中职历史课程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 ]通过中职历史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全局性和发展性思维,形成正确的三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提升综合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的国际视野,更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积极思考和应对。
因此此课程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普通高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纵观多年来历史课程教学,许多教师未能花费时间心思改进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模糊不清,忽略对学生历史核心学科素养的培养,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简单重复的识记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正确宏观的把握,缺少历史思维发展动态性去看待问题,不能较好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更为甚者部分教师还运用传统填鸭式说教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更难提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
本文立足新课标对中职历史课程教学进行设计研究。
一、中职历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经过问卷调查和实际教研发现,当前中学历史课程存在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守旧、部分学生的兴趣低下、忽视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目标、任务《历史》是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性教材,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学大纲,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的精神编写而成。
其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初学者掌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及现状,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教材适于安排12周,平均每周二学时,共计24学时。
考试为笔试。
各学校不同专业也可根据专业计划灵活调整,调整学时时请考虑课上实训时间的安排,以保证课上讨论、练习的时间,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尽量充分利用每单元的经典、故事等,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练习的主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程基本内容《历史》全书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为中国古代史,主要介绍远古、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以及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为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国共对峙的十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第三章为中国现代史,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中国的外交以及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四章为世界古代史,主要介绍古代亚非文明、古代西方文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中古欧洲社会。
第五章为世界近代史,主要介绍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沙皇俄国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以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第六章为世界现代史,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根据课程的需要,每单元除编排了基础知识外,还编写了与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以及同步练习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课上讨论、课后练习,能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分析与运用能力。
中职中国历史 第一章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概况 教案
中职中国历史第一章五代十国时期社会概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荡情况。
2. 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能够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动荡。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状况。
三、教学内容1.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的结束和隋唐帝国的衰落。
- 具体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十国分立的政治格局。
- 各国争霸和相互纷争的局面。
3. 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军阀割据和民不聊生的情况。
- 社会安全问题和民生困境。
4.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 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挑战。
5.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状况- 文化交流和文人墨客的活跃。
- 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重要概念,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概况。
2. 图表分析法:使用适当的图表和数据,展示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入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原因和影响。
4. 观摩实例:通过观摩历史文物和文学作品,感受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氛围。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展示了解的图表和数据等。
2. 书面作业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社会概况的文章,体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及参考书:中国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文献。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社会概况和历史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亲身感受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遗迹。
3. 设立历史文化研究小组,开展相关研究和学术活动。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类课程标准(之四)
第三部分 _ ;i
教学 内容 与要 求
一
,
业遭德 与厥 业指导
教学 容要 求 :教育 学 生了 懈职
_ 个性 、职业 选择 、职业理 想 的基
冀 一 监 职业 索质 、职业 道 缚 、职业 l i l l i l |l 本 识 s要 求 。抬 导学 茔提 高暇 业道德 实践 能 九 ,根据 场需 求
- 舞 誊 自主择业 、创 业 和职业 生涯 设计 - 麓 。 誊 ≯。能力 。培 养学 生 树立正 确 的职业 曩 0 理想 ,初 步养 成适 应职 业 要求 的 行为 习惯 ,激 发学 生提 高全 面 素
质的 自觉性 。 二 、 《 学基础 知 识 》教 学 哲
( )牢 固树立 德育课 是学校 一 德育工作主渠道 的观念 ,在 实践教 学中弱化德育课 的学科化 ,强化育
第二部 分
一
课 程教 学 目标
目标。 三 、 《釜 与政 治基础知识 》教 学 内容要 求:通过经济 笪济
、
世界 观 、人 生观 、价 值 观教 育 ,要 突 出人生 观 教
育 ,使学 生形成科学 的人生观 。
基础知识 的教 育 ,使学生明确我 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的所有
二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 美德教育 ,要突 出职业 制基础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特征 ,了解我 国进 行经济 道德教育 ,使学生树立从事 职业工作 的信心 ,提高职业素养 建设 的基本方针 和政策 ;能够初步分析 和说 明常见 的社会经
体 ,以艰苦奋 斗教 育为 主线 。使学 生成 为爱劳动 、肯 吃苦 、 课程性质 中等职业学 校德育课是学校德 育工作 的主渠道 ,是各专 会创业 的技能型职业人才 。
中职历史拓展模块上册(第4版)电子书
中职历史拓展模块上册(第4版)电子书一、中职历史拓展模块的开发与应用现状《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探索有效运用历史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拓宽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渠道,促进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拓展模块作为历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调查表明,中职历史拓展模块的建设与应用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本模块没有统一参考建设范式,学校缺乏主题文化引领课程建设,以及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该课程开发价值指向不明、内容零乱、质量不高以及评价方式呆板化等问题。
基于此,应积极有效探索中职历史拓展模块的开发与应用,始终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导向,推进历史供给侧课程结构改革,凸显该课程拓展性、选择性、活动性以及实践性等校本化特色。
坚持以学为本,积极开发和应用适合中职学校专业需要、学校特色以及职业发展的课程资源,合理编制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方式,打造高品质历史课堂,实现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之目标。
二、中职历史拓展模块的开发与应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求,“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
为回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行动要求,提高中职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的,笔者对历史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该课程拓展模块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一)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构建专题学习内容拓展模块课程要更好地体现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职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开发优化优质课程资源。
根据中职历史新课程标准关于拓展模块要求,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实际,开发适合专业需要、学校特色以及职业发展的课程资源,形成以活动为载体的小专题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深度学习,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
(2024年更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
(2024年更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2024年更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目标本文档旨在提供2024年更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以确保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获得准确、全面和有意义的知识。
课程目标1. 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3.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和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尊重各种历史文化。
课程内容本课程标准将按照年级划分,每个年级的内容都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发展。
小学1. 学前历史启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基本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
2. 古代历史: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演变。
3. 近代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4. 世界历史:介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
初中1. 中国古代史: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包括秦汉、三国、隋唐等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 中国现代史:学习中国现代历史,包括晚清时期的民主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等。
3. 世界古代史:介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如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世界近现代历史,包括世界两次大战、冷战时期和当代国际关系等。
高中1. 中国历史概论:学习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
2. 世界历史概论:介绍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包括主要文明的兴衰和重要历史事件。
3. 中国历史选修: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中国历史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某个朝代、某个历史事件等。
4. 世界历史选修: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世界历史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某个文明、某个历史事件等。
课程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等。
中职历史课标2023
中职历史课标2023
2023年中职历史课标是《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通知》和《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修订的,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课教学。
该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增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系统设计了历史课程结构,构建了历史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实施、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1。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历史课程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参考课时36课时三、课程目标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四、设计思路(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二)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特点。
(三)尊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四)科学合理设定本课程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
五、内容纲要(一)教材编写建议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实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效地体现历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适应中职历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使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提供的优质教学用书。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要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同时,历史教科书要注意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历史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重点围绕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叙述、辅助栏目的设置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
中职二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中职二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
2. 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实。
3. 培养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远古人类社会和奴隶社会- 人类的起源与迁移-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 奴隶社会的显著特征和历史意义2. 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巩固-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巩固与衰落3. 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 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艺术4.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割据和文化繁荣-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5. 唐宋时期的盛世与繁荣-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文化艺术的辉煌与科技发展的成就-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演变和对中国的影响6.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与封建专制- 明代的政治改革与社会运动- 清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和文化成就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
2. 组织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3. 分组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研究和讨论特定的历史问题,并向其他小组汇报成果。
4. 多媒体演示: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事件和文物,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期中与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教师将根据教学计划提供相关教科书给学生。
2. 多媒体设备:教室应配备多媒体设备,以便进行多媒体演示和展示历史图表等。
3. 历史文献:教师将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历史课,每节课5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
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通过历史学习,知道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进行历史的学习与探究,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通过历史学习,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
史料实证是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实及进行历史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历史学习,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阐释是进行历史叙述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与方法。
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事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能够依据事实与史料进行历史叙述,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以及职业发展中的问题。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
通过历史学习,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结构根据课程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特点,尊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合理设定本课程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
(一)课程模块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指的是“中国历史”,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
教学时数不低于36个学时。
2. 拓展模块指的是“世界历史”,是旨在满足学生在“中国历史”基础模块学习基础上,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选修内容。
教学时数建议为36个学时。
各地与各校也可根据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学生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实际等,科学设计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
(二)学时安排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课程内容教学时数课程内容教学时数中国古代史15 世界古代史8中国近代史12 世界近代史16中国现代史9 世界现代史12 总计36 总计36四、课程内容(一)基础模块基础模块为“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
本模块共有16个学习专题。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
100多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逐步发展,出现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经济文化、中外交往成就卓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中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国近代史始自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亡。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列强侵略,救亡图存,开启民主革命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于1945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巩固了新生政权,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出现过失误和挫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迈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1. 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知道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夏、商、周的更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
2. 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建立与巩固知道秦的统一,理解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及其意义;知道汉朝巩固统一和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与艺术成就。
4.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社会经济、民族交往、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的成因。
5.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知道辽、宋、西夏、金的政权并立;认识宋代经济的发展;了解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与文学艺术成就。
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潜伏的危机知道明清王朝的更替;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史实;知道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
7. 精湛的古代工艺知道古代的著名工匠、经典工艺和有代表性的工艺精品,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8. 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知道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知道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局限性。
9.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初年的社会知道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实并理解其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概述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新文化运动,探讨其对思想解放的影响。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知道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意义;了解国民革命;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知道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史实并认识其意义;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感悟长征精神。
11.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道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列举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了解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主战场的作用,以及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2. 人民解放战争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概述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3.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基本史实;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了解“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认识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历史意义。
1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和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5.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概述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认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6. 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了解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认识职业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了解代表性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识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二)拓展模块拓展模块为“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本模块共有12个学习专题。
世界古代史从人类的出现,至公元15世纪末期,其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早期的文明诞生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后来逐渐扩散。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文明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各具特色,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初,终于19世纪末。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彼此隔绝的状态。
资本主义在西欧产生并逐渐发展,向世界扩展。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