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

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三、教学流程主题一、硝酸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I复习和预习模型认知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IV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识水平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1.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的角度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硝酸的化学性质主题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P81-82 有关内容:(1)综合评价人类固氮活动的利与弊。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一氮地循环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二氮地性质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闻得到吗?(1)氮气地物理性质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2)3)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三氮地固定阅读材料:粮食危机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氮地方式有几种: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地特点: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本节小结:分析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地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1)2)3)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课后自我评价:。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掌握氮的固定及氮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2)通过介绍生物固氮、氨气的工业制取等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难点:(1)如何实现氮及其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引入】常见的生活现象——焚烧麦秸1.请同学们观看PPT上的两幅图片,它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烧麦秸)2.焚烧麦秸的时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3.请你根据麦秸中所含的主要元素,猜测可能是哪种元素导致的?(N元素)【过渡】打开课本。

1.回忆含N元素的纯净物有哪些?(NH3、N2、N2O、NO、NO2、N2O4、HNO3)2.这些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一样吗?(N-3H3、N02、N+12O、N+2O、N+4O2、N+42O4、HN+5O3)【提问】由此可知,N元素在物质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游离态和化合态【过渡】那么,麦秸中的N元素从何而来?(土壤——化肥——化肥厂——空气(N2))回忆一下,N2的有关性质。

【讲授】N2 (无色、无味;ρ近似空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非常稳定) 稳定的原因:N2是双原子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

对于氮原子而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2、5,故需得到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所以,它们分别拿出三个电子和另外一个N原子共用,它们之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所以非常牢固。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临沂第二中学杨庆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知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掌握了非金属碳的性质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待学习的知识: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和氮的固定
待发展的认知: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魔鬼谷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的物质,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NO和NO2,通过实验探究NO和NO2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解释雷雨天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而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通过学习,了解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1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引入】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

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小草长得更茂盛了,叶子绿油油的,花儿竞相开放,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本节内容《氮的循环》.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 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复习,学生能归纳总结氨和铵盐的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通过知识梳理,学生能归纳总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总结出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思路。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展示汇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对氨与铵盐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道综合实验题既能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又能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不灵活、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得分率,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其次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3重点难点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自主学习
要求:a. 课前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复习教材P76-79内容;
b. 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填空;
1.氨
①物理性质: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水溶性。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学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氮的循环》第一、二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一、二课时教案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 NaOH 溶液
3. 强氧化性:
[思考 3]: (1)从 NO3-中 N 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 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 Cu 和 C?
[实验 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 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1)化工原料;(2)化学试剂。
施用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用;埋在土下以保
持肥效。
[课堂小结] 学生整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C,沸点 83 oC,密度为 1.5g/cm3,通 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 68%~70%,质量分数在 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 1] 1. 酸性:(通性) 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2. 不稳定性: [思考 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
要成分——铵盐的主要性质。
[演示实验 3] 加热氯化铵固体。
[演示实验 4] 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掌握氮循环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如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氨的合成与分解等。

(3)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包括氮气的固定、氨的转化、硝酸盐的生成和利用等。

(2)氮循环中重要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和意义。

(2)探讨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氮元素相关的图片,如含氮化肥、蛋白质食物、雷雨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氮元素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引出氮循环的主题。

2、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5 分钟)讲解氮在大气中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以及在土壤、水体中以硝酸盐、铵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氮的存在形式。

3、氮的固定(10 分钟)(1)介绍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讲解自然固氮的方式,如雷电固氮和生物固氮。

以雷电固氮为例,解释氮气和氧气在雷电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

对于生物固氮,通过举例说明某些微生物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

4、氨的转化(10 分钟)(1)讲解氨的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2)介绍氨在工业上的合成方法(哈伯法),以及氨的用途,如制造化肥、制冷剂等。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体会氮的固定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饥饿非洲难民,介绍全球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突出化学肥料的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肥料之一:氮肥占有重要作用。

空气中含有大量氮气,如何把氮气转化为氮肥,被人类利用?【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板书】1、生物固氮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图片展示】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图片。

根瘤菌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为植物吸收,促进生长。

【讲解】植物只能吸收化和态的氮,所以使用的氮肥,必须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

【讲解】 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2、人工固氮【板书】N 2+ 3H 2 2NH 3 【强调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讲解】NH 3然后利用生产氮肥,目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人工固氮生产的氮肥。

【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氨的合成。

【图片展示】新疆“魔鬼谷”,并加以介绍。

【联想·质疑】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板书】3、高能固氮【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演示实验】模拟高能固氮过程。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3NO2+H2O=2HNO3+NO【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自然引出这节课关于氮的循环以及氮的氧化物的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充分学习到到氮的氧化物的知识。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较为简单,理论性知识较强,对于氮的循环的过程,如果单纯的依靠老师讲的话,缺乏趣味性而且会比较枯燥,所以在循环过程这个环节,把时间,问题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讨论,然后上台展示,学生都比较活跃,收到的效果也不错,这样更加丰富了学生关于氮的知识,对于氮的氧化物有关性质,采取了演示实验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效果较好,最后通过一个思考题串联了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课后反思本堂课尽管精心准备,但依旧存在诸多不足,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

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

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

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统,伤害植物,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形成雾霾。

当然面对当前严重的空气污染我们也在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积极的治理,例如利用NO 和CO 催化剂作用下产生无害的CO2 和N2。

另外NO 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 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 ,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观看NO2 与水反应视频影像,直观感受NO 、NO2 部分物理性质,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化学性质。

【讨论总结】反应现象,涉及到的反应
现象 a.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气体
b.集气瓶中水面上升到原体积的约三分之一处
c.让集气瓶内无色气体接触到空气,又变成红棕色
d.向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结论 a.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同时生成酸性物质;
b.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化学方程式2NO+O2 ==== 2NO2
3NO2+H2O ==== 2HNO3+NO
(2)生物固氮
图片展示:结合初中生物学习简单说明。

练习题
2、人工固氮
(1)工业合成氨
可逆反应: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特点: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生成物同时存在
【想一想】向一个密闭容器中投入1molN2 和3molH2,能否生成2mol 的NH3?
氨合成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氨合成工业的发展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
2、氨合成工业的发展使炸药的产量大大提高
哈伯: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思考讨论学习知识的目的:向着造福自然和人类的方向发展。

【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引导分析】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 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 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 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有关方程式如下:
N2+O2 ==放电2NO;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2)仿生固氮
图片展示,简单介绍。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