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了解第三代头孢菌素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以利其合理应用。方法登录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相关期刊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以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溶血性贫血多见。结论临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时,应注意其在血液系统中的安全性问题。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凝血功能障碍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effect on coagul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 in hematological system induced by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to benefit their rational use. Methods By retrieving relative period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Text and Wanfang database, the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of ADR in hematological system induced by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were collected for conduct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DR in hematological system induced by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ceftriaxone, cefoperazone, cefotaxime mainly blood coagulation disorders or hemorrhage. Conclusion When using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in clinic,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the blood system should be paid high attention to.

Key Words: cephalosporins; Coagulopathy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大多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发,90年代后广泛用于临床。虽然目前头孢菌素已发展至第四代,但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且性能稳定,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及毒性较低,故受广泛欢迎。目前,用于临床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达10多个品种,如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但因其可以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出血的报道近年逐渐增多,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应当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1]。

1 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作用机理

1.1 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

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水平降低有关[2]。维生素K是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必需的辅助因子,参与凝血酶原前体中谷氨酸的γ-羧化反应。许多学者认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除杀死致病菌外,对一些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的正常细菌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引起低凝血激酶原血症,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

1.2 抑制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包括粘附、凝集、释放等效应,二磷酸腺苷(ADP)、α-肾上腺素、胶原等是诱导血小板凝聚的激动因子。测定出血时间、

血块退缩试验,以及ADP、α-肾上腺素和胶原诱导血小板的凝聚试验可判断血小板的功能。体内试验和离体试验均证实,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离体试验中所需的药物浓度更高。

2 第三代头孢菌素体外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试验

薛静[3]等人通过体外加入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氨噻肟的对常规凝血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头孢曲松钠在700mg/L 时P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400mg/L时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孢哌酮钠在400mg/L时P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头孢氨噻肟在700mg/L时P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0mg/L时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代头孢菌素血浆中Fbg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其研究表明,血浆中3种药物在不同浓度时,PT及APTT时间有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延长更加明显,说明控制严重感染时,大剂量、长时间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患者凝血功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刘云芳[4]等人通过体外加入法研究大剂量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统计处理并分析显示,血浆头孢哌酮浓

度为350ug/ml,PT值APTT值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头孢哌酮浓度在3500ug/ml以上时,对PT实验产生极显著性干扰(P<0.001);在8000ug/ml以上时,对APTT实验产生极显著性干扰(P<0.001)。不同浓度的头孢哌酮血浆PT,APTT凝血实验检测结果值与其浓度成直线相关关系。大量文献认为头孢哌酮通过抑制和杀灭肠道正常菌群,导致Vit K合成障碍,引起Vit K依赖性凝血功能障碍[5]。此外,头孢哌酮可能主要由于呈剂量依赖的对骨髓抑制而诱导血小板产生减少。头孢哌酮含有甲噻四唑基团(NMTT)侧链能直接抑制微粒体的羧化活性或VitK氧化还原酶,影响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羧基化,引起依赖VitK凝血因子缺乏[6]。头孢哌酮及其制剂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报道率最高[7]。头孢噻肟钠在实验的各不同浓度(175-8000ug/ml),其PT,APTT,Fbg测定结果均与对照组无差异。

3.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高龄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穆静[8]等人通过对5例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高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86±2.6)岁,并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激性出血的可能,记录患者用药后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和转归以及用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bg)等指标的测定结果。其记录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从开始使用头孢菌素到临床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间为5-12d,平均(8.4±2.6)d,主要表现为呕血、血尿、黑便、创面渗血。轻度者仅表现为镜下血尿,重者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患者同时出现

痰中带血、肉眼血尿和褥疮创面渗血。高龄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进食困难、摄入不足、肾功能减退,使用头孢菌素后会使血药浓度迅速增加,在大剂量给药、长时间使用后会更加明显,继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和临床出血,影响预后。

4.讨论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凝血功能的影响与患者本身的状况有关,老年人、营养不良、伴有肝、肾功能障碍时凝血障碍发生率大为增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还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临床医师要对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引起充分的重视,并在用药前后及疗程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发现异常时立即停药或补充VitK,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是完全可以防治的,固不影响该类药物在多数患者中的应用。

5.参考文献

[1] 魏开敏.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致出血倾向.中国医药指南.

[2] Bang Nu & Kammer PB:Rev Intect Dis 5 (suppl 2):S 380,1983.

[3] 薛静,王鑫,王少华,张立,宋琳娜.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天津医药 2002 2(2):89-90.

[4] 刘云芳,杨舒.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 7(4):118-119.

[5] Sherchuk Ym. Intect Dis, 1990, 12:1109-1126.

[6]胡丕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外国药学.抗

生素分册,1990,11(2):116.

[7] 段丽芳,张卫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小板减少2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 8(4):313-314.

[8] 穆静,安磊,王晓伶,杨玲. 高龄患者应用头孢米诺钠致凝血功能障碍.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0 14(15):125-126.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药物对血液检验的影响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而且有些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也不清楚。有的改变是因检验过程中化学反应被干扰;有的则反映特殊器官受损,如肝肾;有的病人代谢功能特殊,对某一化合物的形成或排出呈现加速或迟滞;其他如结合部位的竞争,降解酶的激发或抑制等。由于药物成分复杂,此资料仅供参考。 一、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 致贫血药物 1. 肯定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药物:氯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博来霉素、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有机砷类。 (2)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3) 抗癌药: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甲氨蝶呤、长春碱、长春新碱、白消安。 (4)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乙琥胺。 (5) 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 (6) 抗甲状腺病药: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卡比马唑。 (7) 抗疟药:阿地平。 (8) 其他药物:氯丙嗪、甲丙氨酯、利眠宁、乙氨嗪苯、甲苯、三硝基甲苯。 2.可能引起贫血的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 (2) 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 (3) 抗癫痫药:扑米酮(去氧苯比妥)、三甲双酮。 (4) 抗疟药:氯喹。 (二) 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

1.致白细胞生成减少的药物: (1)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芥、塞替派、白消安、乌拉坦、丙卡巴肼、多潘等。 (2) 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 (3)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等。 (4) 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依地尼酸(利尿酸)、汞剂等。 (5) 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甲氧苄青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B等。 (6) 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等。 (7) 其他:氯苯那敏(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 2.致白细胞破坏增加的药物 (1) 解热消炎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保秦松等。 (2) 抗生素:乙氧萘青霉素、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双氯西林、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氯霉素等。 (3) 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地西洋(安定)、地高辛等。 (4) 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等。 (5) 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 (6) 其他: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三) 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药物 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都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些药物一般均先引起白细胞减少,继而使血小板减少,最后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白细胞的寿命为4天,血小板为9天,红细胞为120天。 (1) 致再生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化学品:氮芥、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甲氧芳芥(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唑嘌呤、甲氨蝶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 (2) 引起骨髓再生不良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氮、氯丙嗪、甲巯咪唑、苯妥英钠、乙氧萘青霉素、乙琥胺、保泰松、吲哚美辛、氯苯那敏等。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五),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通常分为: 1.内源性凝血途径; 2.外源性凝血途径; 3.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 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原(Fbg,FI)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纤维蛋白的形成。 三、抗凝系统

第三代头孢菌素(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第三代头孢菌素(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第三代头孢菌素是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进入临床并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头孢菌素相比,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高度耐酶、对细菌外膜穿透力强、对组织穿透力强、血清和组织药物浓度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对人体毒性低以便必要时可加大剂量使用。本药药物多数具有上述特点,临床常用的品种有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等。 其抗菌作用特点是①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强,明显超过第一代和第二代;②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③抗菌谱广,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③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可在各组织、体腔、体液中达到有效浓度。 二适用范围临床用于重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特别是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对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且病情危重者,均应及时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可在各组织、体腔、体液中达到有效浓度,故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胆道、腹腔、胸腔、盆腔、骨关节、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重症感染。 三不良反应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其他头孢菌素相仿,主要有过敏反应、凝血功能障碍、戒酒硫样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方面。 1.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荨麻疹、瘙痒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凝血功能障碍 可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导致出血。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与抗凝药、溶栓药、非甾体抗炎药等合用时,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3.戒酒硫样反应 用药时若饮酒,由于药物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醇转为乙醛后难以进一步代谢,造成乙醛蓄积体内,引起面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大汗、视物模糊、低血压、呼吸困难、神志模糊等反应。并非所有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均会导致该反应,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哌酮最容易导致该反应。 4.消化系统反应

凝血与抗凝血题题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单择 题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 A.血小板 B.FⅦ C.FⅫ D.FⅢ E.凝血酶 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 ( ) 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 A.PC B.AT-Ⅲ C.肝素 D.TFPI E.PS 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 ) A.FⅧ B.FⅨ C.FⅩ D.FⅪ E.FⅫ 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 ) A.ADP B.凝血酶 C.TXA2 D.PGI2 E.肾上腺素 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 ) A.5-HT B.纤维蛋白原 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 E.凝血酶敏感蛋白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 ) A.AT-Ⅲ B.α2-AP C.PC D.C1抑制物 E.HCⅡ 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 ) A.PGI2 B.NO C.ADP酶 D.APC E.HS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 ) A.TXA2 B.NO C.TM D.TFPI E.PC 10.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 ( ) A.FⅡ B.FⅢ C.FⅤ D.FⅦ E.FⅩ 1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 ) A.FⅡa B.FⅤa C.FⅦa D.FⅨa E.FⅪa 12.APC的作用不包括 ( ) A.水解FⅤa B.水解FⅧa C.水解FⅡa D.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E.灭活PAI-1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 ) A.FⅧa B.FⅨa C.FⅩa D.FⅪa E.FⅫa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 ) A.激肽释放酶 B.FⅪa C.uPA D.凝血酶 E.FⅫa 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 ) A.FⅪa B.FⅩa C.FⅨa D.FⅧa E.FⅦa 16.不受Vi t 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Ⅹ C.FⅦ D.FⅨ E.FⅢ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 ) A.FⅡ B.FⅢ C.FⅣ D.FⅤ E.FⅦ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 )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19.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 )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头孢菌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 氨基头孢烷酸(7 -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头孢菌类药物以其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其中又以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内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报道最为普遍,已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据调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 2.2%、1.8%、1.3%。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中,头孢噻肟占17.7%,头孢哌酮占1 3.3%,头孢曲松占11.3% [2]。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近年来,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故对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 )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1例60岁女性患者,因胆囊炎、多囊肝合并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bid,3天后查血常规示Hb 72g/L,BC 3.8×109/L,PLT35×109/L。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用利血生,5天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因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故在应用时尤应注意。 1.5 二重感染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的日趋广泛,由难辨性羧状芽孢杆菌过度生长所致的伪膜性肠炎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头孢哌酮、头孢他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为:1.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代略强,限制超过第三代,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较第二、第三代弱,但头孢唑林是此类中抗阴性杆菌活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有血药浓度高、分布广泛、半衰期长等优点。2.对青霉素酶稳定,但对b-内酰胺酶稳定性远较第二、第三代差,可为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b-内酰胺酶所破坏。 3.对肾有一定毒性,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或强利尿剂合用毒性增加。 4.半衰期短,0.5-1h,脑脊液中浓度低。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1.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活性较第一代略差或相仿,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一代强,较第三代弱。对多数肠杆科细菌有相当活性,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绿脓杆菌无效。2.对多种b-内酰胺酶较稳定。3.对肾毒性较第一代小。头孢呋辛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b-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血药浓度高,能渗入痰液、骨组织和炎症脑脊液,肾毒性小,为第二代头孢菌素应用较多品种。此类品种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克洛等,还有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相当于第二代的头孢菌素抗菌谱。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为:1.对革兰氏阳性菌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较第一、第二代弱;对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流感杆菌、淋球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2.对b-内酰胺酶高度稳定。3.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炎症脑脊液中。4.对肾今本无毒性。此类头孢菌素品种最多,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甲肟、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匹胺、头孢地尼、头孢他美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显示广谱抗菌活性,与第三代相比,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特别是对链球菌、肺炎球菌有强大活性。头孢匹罗对链球菌、肺炎球菌有很强的活性,对一般头孢菌素不敏感的粪链球菌也有较强作用,以上四代头孢菌素抗绿脓杆菌作用均与头孢他啶匹敌。对1类b-内酰胺酶(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稳定。对1类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对肠杆菌属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此类品种有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克定、头孢唑兰等。

白及煎剂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玻片法)

白及煎剂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玻片法) 1.【实验目的】 了解止血药对动物凝血时间的影响; 掌握止血药的实验方法。 2.【实验材料】 器材:注射器、粗天平、灌胃针头、载玻片、毛细管、眼科弯镊、大头针、秒表(可找可以读秒的数码仪器或设备代替)。 药品与试剂:100%白及水煎液,生理盐水、苦味酸(标记用)。 动物:小白鼠(18~22g),雌雄不拘。 3.【实验方法】 (1)取小鼠称重和标记后,随机均等分为甲、乙两组。 (2)甲组按0.2ml/10g体重的剂量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乙组按0.2ml/10g体重的剂量给予100%白及水煎液灌胃。 (3)灌胃30min后,用毛细管从小白鼠球后静丛取血(方法:左手抓住鼠两耳之间的头部皮肤,使头固定,并轻轻向下压迫引起头部静脉血液 回流困难,使眼球充分外突,致使眼底球后静脉丛充血,右手取一内 径为1mm的毛细管,沿着内眼眶后壁刺入,向眼内角和喉头方向前进 约4~5mm,轻轻转动再缩回,血液则自然进入管内)即有血液流出, 于载玻片滴一滴血,血滴直径约为5mm,立即用秒表计时。 (4)每隔30s用清洁大头针自血滴边缘向里轻轻挑动一次,并观察有无血丝挑起。从采血开始至挑起血丝止,所历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5)记录凝血时间,作均数显著性测验。 4.【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如下图:

1).本实验情况符合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 检验方法进行均数显著性测验, 由公式 ,V= n 1 + n 2 - 2 得出,本次实验数据显示甲、乙两组小白鼠凝血的时间一致,未能达到所做实验的目的,即未能通过数据大致地证明白及煎剂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也即未能间接地证明白及有熟练之血之功效。因此本次实验的数据记录有误差存在的可能。 2).可能原因:①考虑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小组擅自决定每隔10s 用清洁大头针挑动待测血滴;②但是实验所处的实验室温度可能有所偏差;③缺乏一个小鼠凝血的普遍时间的预实验;④用清洁大头针挑动待测血滴的时间间隔过长。 5.【注意事项】 (1)凝血时间可受室温等因素的影响,以室温15~20。C 较好。 (2)每次挑血滴时,不应从各个方向多次挑动,以免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时 间。 (3)挑血滴间隔的时间应准确,动作要快而细致并要求注意观察。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浅谈药物性质特点 原文再续后书接上一回。大家好,上一次陋识(这是我的笔名大家喜欢不?)向各位汇报了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的一些特性,这次陋识向各位师长前辈们总结一下第二代头孢类药各自的特性与各自在化学结构上的异同。谢谢。在分析其构效关系之前先和大家一起轻轻地回顾一下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一些共有的特点: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较第一代略差,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则明显增强,且部分药物对厌氧菌有效。 ?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优越,表现在: (1)抗β-内酰胺酶 (2)抗菌谱较第一代头孢菌素广 常见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呋新(酯)、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其实是属于头霉素类抗生素。但因二者抗菌谱与二代头孢菌素相似而将其划分一类。头霉素类当然还有头孢米诺,而它是类似第三代因此将在以后再详述。下面就以常见的二代头孢菌素作构效关系方面的作汇报。 首先 头孢克洛 头孢克洛是礼来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上市的第二代高效口服头孢菌素,该药由于疗效显著,并以口服门诊用药的优良性能而嬴得了市场,连续数年创抗生素销售额第一的纪录。想必读者看见它的化学式多少有点熟悉,对,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就是头孢氨苄C-3位被一个卤元素—氯所取代的头孢氨苄,所以头孢克洛的别名叫头孢氯氨苄。在上一篇文章已向大家介绍了头孢氨苄3位取代的优势,它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抗生素效力和药代动力学的决定基团,而该药的氯原子取代给头孢氨苄带来了更优良的药代动力学方面的改进,由于氯原子的亲脂性比甲基强,口服吸收比头孢氨苄更有优势,能使头孢克洛的血药峰值提前到达,血浆蛋白结合率比头孢氨苄提高约10%,抗菌效力更强,因此而嬴得了当时口服抗生素的销售王位。而且屹今为止在我国克洛的销量占口服头孢类的比例仍是较高的,但遗憾的是其抗菌谱方面则没有太大的改进。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唑肟、头孢特仑酯、氟氧头孢、头孢泊肟酯、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头孢他美酯、头孢地尼、头孢妥仑匹酯来源:上海市医师协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法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来源:上海市医师协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 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是杀菌剂,它对DNA的螺旋酶有抑制作用.较老的喹诺酮类,萘啶酸和西诺沙星,仅对肠杆菌属有作用,而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绿脓杆菌或厌氧菌无作用.而且细菌能很快产生耐药;仅用在尿路感染中.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格帕沙星、司帕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托法沙星、洛美沙星等。此类抗生素严重的不良反应少见.约5%的患者有胃肠道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腹泻,白细胞减少,贫血,皮疹和光敏感少见.有些影响到腱鞘炎,包括跟腱断裂,与氟喹诺酮的应用有关.肾毒性少见.少于5%的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通常表现为轻度头痛,睡眠障碍,眩晕或情绪改变.癫痫少见,但这些药物在有抽搐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患者中应避免使用.目前氟喹诺酮对于儿童和孕妇是禁忌 使用的,但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伊诺沙星(程度较轻),环丙沙星和其他氟喹诺酮类可提高茶碱水平.洛美沙星是氟喹诺酮类中最易引起光敏感者.含有镁或铝的抗酸药在服用喹诺酮类4小时内使用,会干扰其吸收.司帕沙星和格帕沙星不能与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每种药日剂量的规定,按规定服用一次药就是1个DDD,DDD越高,说明用药的合理性就越差。我国40DDD的要求是指每百人每天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这也是WHO的标准。据了解,现在我国医院抗菌药物平均使用频度达到81DDD,要达到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

头孢类药物一 二 三 四代特点及种类

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等优点。 笫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60年代初开始上市的。从抗菌性能来说,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敏感的菌主要有β-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但肠球菌耐药),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不同品种的头孢菌素可以有各自的抗菌特点,如头孢噻吩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优,而头孢唑林则对某些革兰阴性菌有一定作用。但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革兰阴性菌对本代抗生素较易耐药。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产气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头孢硫脒除外)等微生物无效。 本代抗生素中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口服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等均已少用或不用。 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Ⅰ) Cefalothin Sodium (Cephalothin, Cefalotin) 别名:先锋霉素Ⅰ、头孢金素、头孢菌素Ⅰ、噻孢霉素、西保力新、头孢霉素钠。 头孢噻啶 Cefaloridine(Ceporin,Keflodin) 别名:先锋霉素Ⅱ、头孢利素、头孢娄利定、头孢菌素Ⅱ、西孢娄里丁、先锋芦里丁、吡噻孢霉素。 头孢来星(Cephaloglycin) 别名:先锋霉素Ⅲ、头孢甘酸。 头孢氨苄 Cefalexin(Ceporex,Keflex) 别名:头孢菌素Ⅳ、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苯甘孢霉素、西保力、头孢立新。

凝血与抗凝血题题

19.使AT- m 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一、单择 题 1. 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血小板 B.F 皿 C.F 辺 D.F 皿 E.凝血酶 2. 正常时表达TF 的细胞是() A. 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 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3. 局部组织损伤后TF 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4. TF-皿a 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5. 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 6. 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 E.凝血酶敏感蛋白 7. 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8. 使AT- m 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9. 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10. 激活的蛋白C (APC )可水解() 11. APC 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12. APC 的作用不包括() D.限制F Xa 与血小板的结合 13. 可使PK 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14. 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15. 激活TAFI 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16. 不受Vi t K 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 第十 ——早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A.F H B.F X C.F W D.F K E.F m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 APC 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A.F H B.F m C.F W D.F V E.F W 18.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促进DIC 发生的原因是()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A.PC B.AT-皿 C.肝素 D.TFPI E.PS A.F W B.F 匡 C.F X D.F 刃 E.F 辺 A.ADP B.凝血酶 C.TXA2 D.PGI2 E.肾上腺素 A.5-HT B.纤维蛋白原 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 A.AT-皿 B. a2 -AP C.PC D.C1抑制物 E.HC n A.PGI2 B.NO C.ADP 酶 D.APC E.HS A.TXA2 B.NO C.TM D.TFPI E.PC A.F H B.F m C.F V D.F 叽 E.F X A.F Ha B.F Va C.F 叽a D.F Ea E.F 幻a A.水解F Va B.水解F Wa C.水解F Ha E.灭活 PAI-1 A.F Wa B.F Ea C.F Xa D.F ^a E.F 刘 a A.激肽释放酶 B.F 刃a C.uPA D.凝血酶 E.F >a A. F 刃a B. F Xa C. F Xa D. F Wa E. F 叽a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相关报道表明,在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抗感染药在其中所占的品种和几率都很大,其所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甚至严重性的出血性疾病越来越被临床关注,当人体内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1时,可确诊为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我们也常常忽视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和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出血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血导致死亡。 抗菌药物的抗凝血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两性霉素B、 氯霉素。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应常规检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 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影响VitK合成: 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出血。VitK1-来源于食物(40%-50%)、VitK2-肠道合成(50%-60%) ●影响谷氨酸Y-羧基化反应: (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头孢米诺、氟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美唑、头孢甲肟、头孢尼西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N-甲基硫四氮唑侧链基团,这种结构与谷氨酸相似,可直接干扰维生素K参与谷氨酸Y-羧化反应,导致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出血。) 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一、减少血小板 二、抗血小板聚集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吸收 四、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一、减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磷

头孢克肟为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

头孢克肟为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 头孢克洛属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头孢丙烯干混悬剂为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地尼为第三代头孢菌素 1、常用的第一代头孢有:先锋4号即头孢氨苄,为口服剂型; 先锋五号即头孢唑啉钠,仅为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用; 先锋六号即头孢拉啶,有口服剂也有针剂; 其他的第一代头孢还有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等。至于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等均已少用或不用。 2.临床应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品种有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常用名有西力欣)、头孢替安等。 3.常用的第三代头孢有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常用名有罗氏芬、菌必治)、头孢哌酮钠(即先锋必)、头孢他啶(即复达欣)、头孢克肟(即世伏素)等等。 4.笫四代头孢菌素为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新品种如头孢匹罗(Cefpirome)等,它不仅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性能,还对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所以称为第四代头孢菌素。现在国家也明令使用药品的化学名,所以头孢类药物的名称将统一使用头孢**了。 第一代:头孢噻吩钠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 头孢硫脒头孢克罗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 头孢匹林头孢替唑 第二代: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钠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丙烯头孢尼西

第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 孢替坦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地秦头孢噻腾头孢地尼头孢特仑头孢拉奈拉氧头孢头孢布烯头孢米诺头孢罗齐 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唑南 第一代对G+及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强,对G-不敏感;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比较差,肾毒性较大 第二代对G+有较好的作用,对G-作用比第一代强,部分对厌菌有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较小 第三代对G+比第一、二代弱,对G-比较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更高,肾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结G+、G-均有高效抵制力,对绿脓杆菌作用显著 注G+、G-为革兰氏阴阳、阴菌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与对比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与对比 头孢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高效抗生素,其特点为抗菌谱较广,对厌氧菌有高效;引起变态反应一般比青霉素低,约为青霉素的1/4,特别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比青霉素少,使用较安全;对及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比多数半合成青霉素稳定;它的作用机制和青霉素类相同,也是阻碍转肽化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以达到杀菌目的。依其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4类,即第一至第四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为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葡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杆菌、奇异杆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为,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G金葡菌较第二、第三代强;对各种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远较第二、第三及第四代差;对肾脏具有一定毒性,与氨基甙与氨基甙类抗生素或强效利尿剂合用时会加剧其毒性作用。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70年代中期开发。本类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及抗菌谱较第一代广,特别是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优于第一代,包括第一代无效的肠杆菌属、吲哚阳性变形菌属、嗜血流感杆菌和某些拟杆菌属等。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为,对革兰阴性菌和多数肠杆菌属细菌同具相当活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较稳定;对第三代耐药的雷极变形杆菌和普鲁威登菌均相当敏感;对肾脏毒性小;对绿脓杆菌无效。属此代的有:头孢呋辛钠、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美唑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系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开发。本类头孢菌素性能稳定,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毒性也较低。本类头孢菌素的特点为,抗菌活性强,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有效;对绿脓杆菌、产碱杆产碱杆菌、沙雷菌和肺炎克雷白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不如第一代;有一定量能渗入炎症脑脊液中;对肾脏基本无毒性。比较常用的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系80年代中期后开发。本类头孢菌素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多数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甙类抗生素。已用于临床的有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等。

凝血机制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分,(见图1)。抗凝系统不仅包括抗凝因子,还包括纤溶系统。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壁内膜光滑。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于血管壁内表面的机械屏障膜,是维持血液流动状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内皮细胞之间的粘合质紧密相连,与内皮细胞一起发挥着阻止血细胞渗出血管外的屏障作用;内皮细胞下层的结缔组织(如胶原、弹力纤维等)结构完整,能维持血管壁一定的张力。此外,内皮细胞还通过产生促凝因子,如组织因子,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或产生一些抗纤溶因子,如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使已形成的血栓不被溶解。内皮细胞不仅参与了止血,还对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起到调节作用。 1.内皮细胞的促凝血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的IV和V型胶原以及微纤维暴露,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TXA 2 ,vWF还可加强 血小板的粘附。vWF是因子VIII的辅助因子,最初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经糖基化后水解成为成熟的亚单位。它是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中介物。内皮细胞分泌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是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强激活剂,诱导血小板与炎症部位的内皮细胞粘附,同时还能趋化白细胞穿过单层内皮细胞;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血管紧张素II、组织胺、ATP、缓激肽、凝血酶、肿瘤坏死因子和血管加压素等都 能刺激内皮细胞合成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环素(PGI 2 )则抑制其合成。 2.内皮细胞的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聚集时会释放出ADP和ATP,ADP可促进血小板聚集,ATP则舒张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其表面酶,快速改变血小板释放的ADP和ATP,将之转化为AMP和腺苷,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内皮细胞还 能以花生四烯酸为原料合成PGI 2,很强地抑制血小板的功能。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能调节PGI 2 的合成和释放, 活化的补体成分,腺嘌呤核苷酸,血管紧张素,缓激肽等都可促进内皮细胞合成PGI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子,纤溶酶可抑制PGI 2 的合成。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起到抗凝作用。内皮细胞还可分泌血栓调节蛋白,它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血液凝固系统。首先它可作为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辅助因子,其次它可抑制凝血酶对大分子凝血蛋白的酶解作用,另外它所含的氨基半乳糖聚糖可加速AT-III 灭活凝血酶,从而发挥其抗凝作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纤溶系统的关键酶之一。它可由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近年来,有报道,纤溶酶原和t-PA集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可提高纤溶活性。凝血酶、丁酸等可使t-PA在内皮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增高。 二、血小板的作用 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其完整性,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止血时,首先是受损的血管壁发生收缩,使局部血液流动变慢或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在vWF因子存在下迅速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此时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由正常的圆盘状态变为圆球形,伪足突起,血小板发生聚集(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由纤维蛋白原介导发生互相粘附、聚集),此为血小板第一相聚集,激活的血小板便发生释放反应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其中许多物质,如血小板的ADP等,可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变性成为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构成了初期止血的屏障。与此同时,由血小释放和激活许多促凝物质参与血液凝固反应。血小板膜磷脂表面提供了凝血反应的场所,血小板第3因子在凝血过程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合成释放的TXA2和5-HT促使进一步收缩,血小板收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0538348.html,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锦锐穆万洋李蔡华邓小倩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对于机体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0例纳入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大量输血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少量输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输血后 1d,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给予大量输血干预,会对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输血量。 【关键词】严重创伤;大量输血;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276-02 输血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手段之一,更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干预措施。但是从严重创伤患者输血情况分析来看,对于大量输血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大量输血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如果对于输血剂量控制不当,不仅影响临床救治效果,还会进一步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对此,为了探究大量输血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8月,选择严重创伤患者60例(包括高坠伤、车祸伤、刀刺伤、产后大出血等)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岁-70岁,平均(49.24±5.82)岁;就诊时间为1h-5h,平均(2.10±1.57)h。将其分为两组,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 (P>0.05)。

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哪些

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哪些 大家都听说过头孢,头孢是非常常用的一类消炎药物,很多人在日常感冒,或者嗓子发炎时都会选择使用头孢类药物去缓解。那么需要注意的是,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人需要谨慎服用头孢类药物,防止过敏现象的产生。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第三代头孢菌素究竟都有哪些。 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 哌酮,共同特点有: 1. 对G+菌抗菌活性弱于一、二代,对G-杆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作用强。 2.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 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4. 半衰期长,分布广。 5. 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肺炎为首选。 头孢噻肟: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菌谱比头孢呋肟更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更强,但对阳性球菌不如第一代与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仅有低度抗菌作用.抗菌谱包括嗜血性流感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杆菌克雷白产气杆菌属及奇异变形杆菌、奈瑟菌属、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敏感菌的感染,如呼吸道、五官、腹腔、胆道、脑膜炎、淋病、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创伤及术后感染、败血症等。婴幼儿不能肌内注射。

对青霉素过敏及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长期用药可致二重感染,如念珠菌病、伪膜性肠炎等,应予以警惕。头孢曲松:该药品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抗菌活性,抗菌谱包括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气肠细菌、变形杆菌属、双球菌属及金葡菌等。 该药品对β内酰胺酶稳定。 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的脑膜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腹膜炎、泌尿系统感染、淋病、肝胆感染、外科创伤,败血症及生殖器感染等。已作为治疗淋病的第一线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