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第二节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体系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一、生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卒年月:1776-1841 家庭经历:早年家庭不睦,偶遇佳偶,无
子而专心研究哲学。 1794年夏,赴耶拿大学求学,成立“读书
会”,研读康德的作品,反对老师费希特的观 点,而主张经验主义。
二、课程论
1.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 验和兴趣相一致。虽然这种经验是杂乱 无章的,但却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 础。
2.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 经验的兴趣—有观察自然的愿望 • 思辨的兴趣—喜欢思考问题 • 审美的兴趣—对各种现象愿意进行艺术评价 ➢ 同情的兴趣—愿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 • 社会的兴趣—愿与社会上较广泛的人接触, 以尽公民职责 • 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所信奉的教派
• 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 教学和综合教学。
2.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学阶段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心理特征 注意
期待 探究
行动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提示新 教材
谈话、问答等
作出概括、结论、 定义、原则等
实际应用(练习、 习题等)
意识阈:一个观念若要由完全被抑 制的状态进入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 过一道阈限,这便是意识阈。
统觉发生的条件是兴趣,正是兴趣 赋予了统觉活动以主动性。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德育论
➢ 教育的两种目的: •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
的目的,这一目的要求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 以便适应分工日细的社会。 • 必要的目的: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 最为基本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 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 一目的要求培养儿童的五种道德观念。
3.文化纪元理论与儿童课程设置 ➢ 文化纪元理论:感觉-想象力-理性 ➢ 儿童发展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
期,青年期 • 婴儿期的主要任务:身体养护与感官训练。 • 幼儿期的主要任务: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 童年期和青年期的任务:发展理性。
三、教学论
1.统觉过程与教学方法
• 统觉过程: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 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教育性教学原则 •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
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 学’一样” •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 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 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
管理与训育——管理论
• 管理是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 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目的是进行某 些恶行的预防。
二、心理学基础 •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 心灵在最绝对的意义上是一块白板,一切
观念毫无例外地市时间和经验的产物,同 时,它可借助于表象而与外界发生作用。
统觉理论
• 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 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 度能唤醒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 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 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 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 统觉团;如果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 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 地位。
• 管理方法—威胁、监督、命令和禁 止、惩罚,并以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慈 爱为管理的辅助方法。
• 训育是指由目的地进行的培养,其 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 训育包括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 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 训育的六种方法:维持的训育,起 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 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二、主要著作:
• 《普通教育学》(1806) •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
第二节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 手段和障碍。”
一、伦理学基础 ➢ 反对宿命论和先验主义,提出培养五种道德观念: • 内心自由—使个人的欲望服从理性 • 完善—有正确的辨别力和坚强的意志 • 仁慈/善意—与他人意志相协调,避免冲突 • 正义—实行法治,人人安分守己 • 报偿/公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赏罚分明
1797—1799 在瑞士任家庭教师 ,积累教 学经验。
1799年 往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 1802—1808 哥丁根大学,研究哲学与教育学。 1809年 哥尼斯堡大学接替康德的哲学与教育 学讲座,创办师范生Seminar。 1810年建立教学论研究所。 1816年建立教育研究所代替教学论研究所。 1824年离开哥尼斯堡大学。 1833年回到哥丁根大学教学。 1841年因病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