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所蕴涵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

合集下载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篇1论文摘要: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关学特征。

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关、神韵之美、虚实之关、劲力之美等。

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论文关键词:太极拳;传统美学观点;特征1太极拳的思想起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底蕴,太极拳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发展、壮大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1.1易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出自于《易经》。

它将自然规律归纳为“太极八卦”,即“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周易·系辞上》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因此,阴阳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

《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有所改变,它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法和拳术理论等方面。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学院:信息学院学号:1056202姓名:吴雪衡教师:傅海金太极拳论文本学期我体育课选择了武术,实际上是学习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

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使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等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一定程度上面丰富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到大众的喜爱。

现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的目的,也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与终身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我选择这门课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学习一种可以一直练下去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以不出家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跟我们说,学习太极最重要的是要心境。

太极不求打得多快,但是也不是刻意的放慢节奏,而是靠意念,靠着平稳的心境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打完一遍。

一开始,我打得时候就是依样画葫芦,老师做什么,我做什么。

有些时候,动作太快都没领会其中的要点。

有些时候,只注意到结果,而忽视中间的过程。

那个时候很羡慕学过的同学,他们至少知道怎么做,而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

慢慢的做的多了,也就会了。

每次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会先复习一遍,我很多时候都是看着别人才打下来的,根本不记得下面的动作是什么。

看着别人打,自然不会打的很好,有些时候往往是慢半拍的。

而后来听从老师的建议回家看了视频,学着视频里面的动作,跟着视频的节奏,多加练习后,慢慢的自己就可以打完一遍了。

但是就像老师所说的,一旦打得熟练了,速度就会不自觉地加快了,而这也是老师最担心的。

果然,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打得太快,往往比老师预计的时间快了三四十秒。

这一点,我们会在以后的练习中稍加注意的。

大学体育课太极拳论文

大学体育课太极拳论文

大学体育课太极拳论文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现代生活的压力和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练习太极拳。

作为一门大学体育课程,太极拳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学生的品质等方面,探讨大学体育课太极拳的意义。

首先,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对于我们理解其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的拳理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易经,强调阴阳和谐,以柔克刚的原理。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练习者需全身放松,通过调节呼吸和集中注意力,从而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

太极拳强调的是身心合一,通过舒缓的动作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其次,太极拳对健康的影响是大学体育课太极拳的一大重要意义。

太极拳的动作独特而优美,它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增强了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练习者的身体姿势和呼吸控制有助于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还能锻炼肌肉和骨骼系统,并对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舒缓紧张情绪,提高自我控制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因此,大学体育课太极拳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健康。

最后,大学体育课太极拳还有着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意义。

太极拳注重的是内在的修身养性,它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太极拳要求学生坚持练习,并注重每个动作的细节和精准度,这需要学生的毅力和耐心。

太极拳还教会了学生宽容、谦逊和互相尊重的精神,通过和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太极拳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通过舒缓的动作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述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自信1000字

论述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自信1000字

论述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自信1000字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广泛传承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始于明朝,经过多代传承,发展为一种注重身心融合、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法。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的。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方法,可以增强身体健康、提高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价值观。

太极拳深得这些价值观的精髓,体现了对于人性化谐、和乐共处的追求,也强调了以柔克刚的思想,它不仅有着高超的技艺与卓越的功夫,更深层次地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然而然地承载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情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太极拳是一种身心锻炼的方式,在强调身体协调的同时,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平衡与谦逊、包容与和平的推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略,它代表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文化,以及背离武力至尊的中国精神。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武术上的实用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人类精神追求。

太极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国际武术爱好者开始了解和学习太极拳。

总之,太极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柔韧性、诚实、包容与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遗忘自己的文化根基,太极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中国文化复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为太极拳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太极拳毕业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要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张三丰。

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他将道家哲学与武术技巧相结合,创造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来应对外界的力量。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慢功和快功两种,慢功注重内在的调养和修炼,而快功则强调外在的力量和技巧。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呼吸方法和动作流程等。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保持重心稳定,同时保持头部、颈部和脊椎的垂直状态。

呼吸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节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循环。

太极拳的动作流程包括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其次,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可以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和氧气的摄入量。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太极拳的应用领域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许多人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太极拳还被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改善身体功能。

在国际上,太极拳也逐渐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焦虑症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

它以“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特点,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一篇关于《太极拳的传承》的作文。

---**《太极拳的传承》**在古老的东方,有一门艺术,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拳法的流传,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精神的传递。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

它融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无极而生太极”,追求内外兼修,身心合一。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连贯,每一个姿势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不仅被作为武术来练习,更被看作是一种健身方式和精神修养的手段。

太极拳的传承,是一代代太极拳爱好者和大师们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传承的过程中,太极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现代太极拳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陈式、杨式、吴式等,每种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但无论怎样变化,太极拳的核心精神——和谐、平衡、自然,始终不变。

作为一名太极拳的爱好者,我深感荣幸能够学习这门艺术。

每当我站在晨光中,随着悠扬的音乐,缓缓地展开太极拳的动作,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宁静和和谐。

太极拳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太极拳的传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让我们携手,将这份古老的智慧和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太极拳的历史、哲学基础、流派发展以及个人对太极拳传承的感受和认识。

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

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

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

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

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

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

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XXX大学2015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课程名称特色武术(初级)学号XXXXXXXX姓名XXXXXX学院专业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太极文化内涵的阐述,把太极拳和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其中也包括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更为高远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太极与传统文化内涵剖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处世之道与养生要诀,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与瑜伽这一东方文化的另一智慧结晶作比较,得出了太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太极拳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进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太极拳凭借自身独特的吸引力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做到身心兼修,即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内在的神意与内功。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流畅;而内外兼修则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起势于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神意的引领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

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以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

《太极拳论》还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统一性,这里丰富的太极图便是其结晶。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又有活泼自如、循环无碍,以生变化无穷,此为太极拳的“理”。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协调,注重控制呼吸和正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等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思想,而后经过多代武术家的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求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更注重对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柔与刚的转化,这种“阴阳调和”的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而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调理呼吸、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身心和谐的关注。

因此,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魅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壮大,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浅谈太极拳所蕴涵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

浅谈太极拳所蕴涵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

统文化思想论文浅谈太极拳所蕴涵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本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哲学,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文化内涵最浓厚、文化渊源最久远的体育活动之一。

太极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它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矛盾的对立统一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养身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文化”一词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意思为以文德教化之,后来即泛指文治与教化,时至今日,文化正成为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文化中生活,文化统治着整个星球。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孟子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

基于此,“贵和尚中”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更进一步地成为华夏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太极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无论其在道德层面还是在技术理论层面,都能找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它代表着东方文化,《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阳、动静之美感,是太极拳的精致巧妙之处。

它融武术、哲学、医学、养生及其他理论精华于一身。

一太极拳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太极拳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从而达到逐步完善。

太极拳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和谐,所以“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其套路的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轻重、蓄发、进退等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通过长期修炼,能使人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和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

“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即指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可引申为外在的客体世界(天道)和内在的主体世界(人道)的和谐、圆满。

如何通过习练太极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800

如何通过习练太极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800

如何通过习练太极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800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所创。

陈王廷依据《易经》、经络学说、导引养生理论,采武术各家之长,以“太极”命拳名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衍生出了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流派。

太极拳具有修身养性、强健身体、防身自卫等功能,在世界共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共享太极,共享健康”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太极拳在促进文化间交流、互鉴、对话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彰显传统生命健康知识与实践,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国人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极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为人类贡献了一项优秀的文化项目,太极拳做为中国优秀的文化符号之一,传承发展将成为保护太极拳生命力的重要内容。

太极拳主要是靠传承人继承理论和技术,所以优秀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

太极拳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当前的主要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在亲属代际之间进行,师徒传承经由传统拜师仪式确立师徒关系之后进行。

各流派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传承有序的谱系。

在传承过程中,历代积累的拳谱、图谱、口诀是传承的重要依据,拳师们勤于一生的修炼是习练者的楷模,其高超的技艺、经验也是传承的重要内容,而“学拳明理”既是传承的共识,也是传承的目的。

习练者通过全面学习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文化、门规戒律、理论知识和核心技术,感悟中国人的宇宙观,践行中国人传统的养生观。

太极拳的传承保护任重道远,望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大对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的宣传,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培育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体育——论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体育——论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衍生与融合摘要:中国人凡事讲求中庸之道,做事不偏不倚,为人不卑不傲,处事讲究“率性而为(《中庸》第一章)”,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处处坚持正中,正直。

而这些,在同作为中国传统精髓的太极拳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发扬。

关键词:中庸融合太极拳Concerning tai chi chuan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derivative and integration Abstract: Abou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ork in all things Chinese impartiality, are not humble not pride, Nor is the attitude exquisite "(" the doctrine of the first chapter)”, In daily life is, they insisted integrity everywhere. And these, a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ssence with tai chi chuan also got a very good interpretation and carry on.Key word: doctrine mix tai chi chuan1. 太极拳中的太极1.1太极的概论《朱子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

语类》卷七五论道,“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

”总的来说,太极就是包含的宇宙万物的通理,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收放自如,而任意扩展至至大或至小,这就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体育太极拳论文

体育太极拳论文

学院:经管学院学号:1142127 姓名:高馨上课时间:周一5、6节任课老师:傅海金太极拳学习论文太极学说,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

“太极”之意为“至极”,即为世间万物之顶端、之根源。

这一学说源自于《易经》中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也可看出,太极之含义。

在学习杨氏太极拳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强调要集中意念,让身随着心走。

呼吸在太极拳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习拳者的吞气与吐气都与其意念的收放、肢体的动作相关。

不论是练习拳术,还是练习气功,都离不开呼吸。

不过,演练武术,所采用的呼吸与平常人是不同的,它要求有规律地呼吸。

有的采用胸式呼吸,有的采用腹式呼吸,能在意识指导下完成某个运气过程。

拳论曰:“以心行气”,“气沉丹田”,“以气运身”。

这些术语都是前辈练习太极拳的经验,强调了练内气要有主次之分。

“以心行气”,指的是心意为主帅,气为士卒。

“气沉丹田”,强调了气的归宿。

“以气运身”,当内气从丹田发送时,要使内气周流全身。

我在学习太极拳时,会感觉自己的心很静,哪怕天气是如何的闷热,周遭的环境是如何的嘲杂。

学会了太极拳的二十四式后,一个人练习时对肢体的收放都是没有感觉的,仿佛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着走。

我很喜欢闭着眼练习太极拳,这样不会被周围人的错误的动作所影响,可以打出属于自己的太极拳,而且精神上也可以更加集中意念。

太极拳的套路都是以弧线形式进行的,圆润而不失力道,它的独特风格就是用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肉,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绞转,松紧交替的锻炼方法形成的。

太极拳和太极图一样,太极图中没有一棱一角,全是由弧线构成,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以极慢极柔的形式进行的。

我个人觉得太极注重防而不攻,像水一样柔和却可以做到无孔不入。

在这学期对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再对那些武打电影中神乎其神的太极宗师有着疯狂的迷恋,太极是用来修身养性的,而不是用来杀戮亦或是征服的。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39271116 刘盼太极拳既是祖国绚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它又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光耀夺目的明珠。

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灵芝,它既是壮丽山河的一个点缀,又是巍巍大山所养育的一株仙草。

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

下面我们来看看太极拳中蕴含有哪些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

1、太极拳汲取“无极生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作为基本理论。

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静。

太极拳起势,端然恭立,心静神宁,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

太极拳动作的基本特征是圆。

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地变化,螺旋缠丝,无始无终。

这些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

在打拳的过程中要求动中求静,虽动尤静。

这与道家的“抱元守一”,佛家的“禅定”、儒家的修身是相通的。

这也是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

“无极生太极”是太极拳的根本理念,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把握住太极拳的精髓。

2、太极拳内功修炼要求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

抓住丹田练内功。

任督两脉交流,大周天运行。

这与道教内丹修炼是一致的。

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病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3、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是阴阳的变化,直接来自《太极图说》。

太极拳中的动静、刚柔、内外、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柔中寓刚,开中寓合,内外兼修等均体现了阴阳互为其根的太极理论。

太极拳练的是阴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拳。

4、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太极拳又名“水拳”,水虽柔弱,然滴水穿石,水虽无形,却可冲毁坚固的堤坝。

当代太极拳文化内涵及发展

当代太极拳文化内涵及发展

当代太极拳文化内涵及发展【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然后分析了其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接着探讨了当代太极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情况。

还阐述了当代太极拳文化的多样发展路径。

结尾部分强调了当代太极拳文化的丰富性和重要价值,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推动太极拳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太极拳,当代太极拳文化,文化传承,历史渊源,哲学思想,影响,传播,多样发展,丰富性,重要价值,发展前景1. 引言1.1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和传统武术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拳术体系和哲学体系。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它融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武术的技术要领,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太极拳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提升身体素质。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技术和哲学上,还体现在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上。

太极拳被广泛传播和传承,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有人学习和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不仅给人们带来身体健康和心灵满足,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当代太极拳文化内涵的特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更注重身心健康和内在修养。

传统太极拳注重练习者的身体力量和技术水平,而当代太极拳更加强调练习者的身心和谐,注重心态的平和与舒缓。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所谓“太极”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

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1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经络、骨肉、腹(原文来自: 蓬勃范文网: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

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2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从压力罐向四肢分发的过程是,用意识将六分气上流,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达于两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同时将四分气分流往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足达于两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这是气流随着动作的开展、引伸、呼气而运转缠绕到达四梢。
所谓充,就是要求内劲要充满之意。当内气能运行四梢时,还要追求内劲的充满。拳论曰: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怎样使内劲无微不到呢!关键还是意识指导呼吸。通过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鼓荡性逐渐增强,在呼与吸换接时,要有稍微停顿,使丹田腹部充实圆满,浑身上下,就像打足气的气球。有外似棉花、内似钢的状态。此阶段会出现手指尖麻、胀、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的感觉,有气遍身躯的感觉。在推手时,棚劲充足,沾连粘随劲增强,处处能与对方气力相吸合。久练既有抗击力,又有爆发力。
二、太极内劲追求的过程,可用四个宇概括,即通、充、疾、冲。这四个环节是在追求中循序而达到的。
所谓通,就是要求内劲通达四梢。当拳架练习正确熟练后,骨节和经脉畅通,气流运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气”好似一种水,腹式呼吸好似压力器。丹田好似压力容器罐,浑身经脉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较大的管道,心是指导气流的总机关。用心意调整腹式呼吸使内气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荡,加强压力器——呼吸的功能。呼吸要做到:深、长、细、缓、匀、柔,务必与动作合拍。通过呼吸使压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气。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
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
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

浅论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

浅论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

浅论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太极拳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 “太极”是古人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规律的哲理思想。

这种事物的辨证关系思想,也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太极拳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转换过程的规律,它也是自然属性的规律。

太极拳实际上是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太极拳正是“太极”的哲理思想在人身体上的应用。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璨烂的文化,习练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也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

本文试从太极拳的内功、技击和养生这三个特点入手,探讨太极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

一、太极拳内功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习练太极拳内功要站好无极式、注意阴阳变化、兼具形神统一,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即讲太极拳的根本:“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这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老庄思想相一致。

(一)太极拳无极式来源于太极哲理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

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习练太极拳先要站好无极式,周身放松,“洁源清流”。

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

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

太极拳很多的动作都用到划弧,其弧形来自圆。

这“无极”就是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

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也是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

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能领悟太极拳的精髓。

(二)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太极拳理论始终贯穿阴阳变化的理念。

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都是阴阳变化的表现,习练太极拳要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要阴阳变转、方向方位、动分虚实、安舒中正、动静开合、以意行功、空腰松胯、松肩垂肘、手脚结合、虚实渐变、勿有力点等,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绵里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在古代哲理中的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的“阴阳五行说”中可找到解释,即肯定阴阳的普遍存在、肯定阴阳的对立斗争、肯定阴阳的依存互根、肯定阴阳的消长转化过程、肯定物质间相克相生的普遍联系。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第一篇:太极拳论文太极拳的静与动上个学期我的体育课就是太极拳,很幸运这学期我还是选了这门课。

照理说一门课我已经学过了,24式的太极拳套路我也记住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再上一次太极拳课不会有什么意义的。

刚开始时,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我发现学一样东西没有那么简单。

通过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在太极拳中,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内外并修的拳术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受益。

静极生动、柔活缓慢、虚实渐变、刚柔互换、弧线运行、圆活运转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

记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太极拳的描写:张三丰说道:“生死胜负,无足介怀,武当派的绝学却不可因此中断。

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说到这里,神采飞扬,豪气弥增,竟似浑没将压境的强敌放在心上。

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

”跟着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 这是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想不到世间竟会有如此高明的功夫。

”他武功本就极高,一经领会,越看越是入神,但见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精微奥妙,实是开辟了武学中从所未有的新天地。

张三丰道:“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

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

浅论太极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浅论太极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不单可以给人们 带来 身体上 的健康 , 而且还具有修身 养性 、 陶冶
情操的功能。与此 同时 , 太极拳 自身所蕴含的传 统文化 的基因 , 又使得它成为世界人 民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 、 认识 中国传统 文化 、
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 途径 。 因为 , 太极拳是一种追求和谐 的 文化典范 , 是休 闲时代 的必然需要 , 是 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
拳术之妙” 。 对 立 又 统 一 的矛 盾 体 根 据 动 与 静 的交 融 、 刚 与 柔 的相 济 、 虚
1 太极拳 与传统文化 、 哲学思想
“ 中 国 武 术 是 在东 方 特 有 的 文化 哲 学 中孕 育 产 生 、 发 展 广 大
的。 为无论是 中国武术技术从面上的拳法 拳理 、 技法技巧 , 还
是中国武术文化层面 的价值取 向、 精神 内涵 , 无不 闪现 出中国传
统 哲 学 的魅 影 。 ” 而太极拳 以“ 哲拳” 、 “ 文化拳” 而著名 。 缘 由就 在 于,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作为华夏民族 的文化根基 , 一直 引导和影
与实的相生 、 开与合的转换 等 , 构 成了太极拳 阴阳统一的范畴 。
搏击・ 武术科学
2 O { 4 : 1 2 j {
l l毪 镪 i 2期
【 武术文化研究 】
浅 论太极拳 中的中国传统 文化思想
葛 政
( 南京 理工 大学 体育 部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9 4 )
摘 要: 太极拳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武术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 太极拳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研究, 研究得 出: “ 阴阳” 是太极拳基本的哲理思想 , “ 天人合一” 是太极拳典型 的 思想 范式 , “ 贵和持 中” 是 太极 拳独特 的价 值理 念 , “ 克 己复礼 ” 是 太极 拳 的核 心 人 文精神 。 通 过 对太极 拳 的文 化思 想 的认 知 , 对 于理 解 它的文化 特征 以及 其 中的 文化精 神奥 义 具有 重要 的价值 和作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所蕴涵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
【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本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哲学,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文化内涵最浓厚、文化渊源最久远的体育活动之一。

太极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它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矛盾的对立统一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养身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文化”一词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意思为以文德教化之,后来即泛指文治与教化,时至今日,文化正成为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文化中生活,文化统治着整个星球。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孟子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

基于此,“贵和尚中”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更进一步地成为华夏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太极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无论其在道德层面还是在技术理论层面,都能找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它代表着东方文化,《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阳、动静之美感,是太极拳的精致巧妙之处。

它融武术、哲学、医学、养生及其他理论精华于一身。

一太极拳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太极拳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从而达到逐步完善。

太极拳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和谐,所以“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其套路的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轻重、蓄发、进退等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通过长期修炼,能使人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和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

“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即指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可引申为外在的客体世界(天道)和内在的主体世界(人道)的和谐、圆满。

内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则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的生命是在与天地万物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中所形成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在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支撑下,太极拳所表现的整体和谐已超越了一般体育项目所讲的协调。

如太极拳的“掩手肱捶”,只有蹬地、拧腰、转跨、含胸、松肩、出拳在一瞬间同时完成,才能将“松、活、弹、抖”的特点表现出来,真正将劲力贯达拳面。

这种协调是整体意义上的高度协调,是“天人合一”观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

二太极拳体现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我国自先秦以来,认为人体主要分为有形之形和无形之神两大部分,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形神相互依存,“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养身的最终目的。

《太极拳解》中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就是说意为神之用,意到则气到,故“意、气”是沟通“形、神”的着手处。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念造型”使意在形先,意领气,气催形为入手方法,达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而成形神合一的混元整体状态。

精气神具有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精神主宰三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张景岳《类经》,引申出以精气神为基础的合于天道的生命本质观,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调摄情志、形神共养等生命养护的方法。

太极拳的深层内涵体现了自然生命精神,富含韵味无穷的生命意境,“形韵—意,韵—神韵”构成了太极拳生命意境的三层次理论,映射出曲径通幽的意境神韵和自然生命哲理底蕴。

三太极拳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基本理论,以此为行拳的根本。

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

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

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中就涉及了阴阳、动静、屈伸、急缓、隐
现、左右、仰俯、进退、强弱、快慢、远近等十几对阴阳对立的矛盾关系,正是在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中产生了和谐,太极拳家们把这些思想理论与太极拳实践结合而形成了具有深厚哲理的太极拳术。

四太极拳体现传统文化的养生观
事物的运动规律,有正向必有反向,正反两向运动共同组成事物运动的统一体。

太极拳正是通过这种正反运动重新激活长期被抑制的潜意识,释放它们的能量,恢复大脑功能的完整性,发挥人体潜力,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太极拳一样重视神意的反向运动在保健养生中的重要作用,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重视意识从平日纷杂状态而反归于静的反向运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体,并运用阴(神意气)阳(形体动作)相互孕育、相互滋生的整体运动增强内功,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太极拳充分吸纳传统养生术的精华融入拳架之中,胸腰折叠,内气鼓荡,“沿路缠绵,静运无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通过意养于拳,使体内水火交融、阴阳平衡,生命质量得到全面有效提高,从而实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中国的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将气与心结合,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蕴含着生命本原论和道德精神论。

五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重视物体的对称平衡之美、圆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气势之美、神韵之美、意境之美。

被列为国宝之一的中国书画在太极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太极拳在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中,都要求对称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要求所有动作非圆即弧,非顺即逆,螺旋缠丝,裆走下弧,即使倒换重心,也不允许简单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过去,要求拳架外形美与内在神韵美有机结合,不仅每个动作的造型都能给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潇洒而凝重、轻灵而沉稳、舒展而紧凑、圆活而端庄、有理有节、有情有景、赏心悦目、意趣盎然等美感。

中国人在表达审美意趣时具有含蓄、朦胧或虚化的特点,而太极拳所讲究的“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等特点正是体现了一种美的修养和美的境界。

六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身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有人称其为“哲拳”(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刍议《邱丕相》)。

“太极”的含义博大精深,它是蕴含着东方哲学韵味的生命科学,太极拳套路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人们长期修炼,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还能调心、静神、养形、乐群。

太极拳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既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它之所以能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
在于它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它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刘俊华.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修养[j].太极与少林,2005(3):30
[2]祝大彤等.太极内功解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温力.武术的内外兼修和它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j].体育科学,1990(3):12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