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_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_王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
——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
SEARCHING AND TRANSFERRING KARST TYPES IN KARST AREA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王红1李效梅1单晓刚2
Wang Hong, Li Xiaomei, Shan Xiaogang
摘要/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域类型,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寻找地域类型,并对地域类型转换做一次尝试性分析。
关键词/喀斯特地域 类型寻找 类型转换
ABSTRAC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ypes of Karst areas in Guizhou,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typology to find out areal types, and makes a trial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eal types.
KEY WORDS/ Karst areas, type search, type transfer
贵州省发育了地球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达13万km2 [1],几乎可以见到全球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地貌形态而闻名于世,如果以喀斯特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作为石山县的标准来衡量贵州,则贵州省86个县(市),就有69个属于喀斯特石山县[2]。
可以说贵州省是“喀斯特王国”,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成分有49个,其中世居有17个民族,在贵州有253个民族乡,13973个村寨[3],由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居住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形式,因与喀斯特环境协调,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和民族特色原始古朴而保持至今,为美丽的喀斯特奇山秀水深深地打上了明显的文化和历史印迹。
如何把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民族建筑形式展现给大家,并用建筑语汇描述,是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并重点从原型的寻找和类型的转换入手来进行研究。
所谓类型学可以简单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类型则是描述这组对象普遍形式的类特征,而原型与类型相似,是类型的原始表象。
建筑类型学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学派较多,总的来说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想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类型学[4],从广义上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的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的特征的,都是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范围,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研究的焦点,去寻找原型。
1 喀斯特地域原型寻找
对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如何寻找原型呢?如何描述它形式的类特征,即形式类型?我们可以依据形式类型的层次性进行分类,概括的说,喀斯特地域原型可以分为“物”的层次和“心”的层次,二者层次的表现形态,具有新地域主义的观点显性与新理想主义隐性特征,因此寻找原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在地域中寻找“物”的显性关系,在聚落中寻找“心”的隐性关系。
1.1 在地域中寻找——“聚落形态”与空间和环境关系
建筑的类型得以延续有赖于聚落的整体性,而聚落的形态得以延续依赖于地貌空间的生态系统性,“物”的层次可以从地貌空间类型,聚落形态类型和地域建筑类型3种层级展开。
1.1.1 地貌空间与聚落格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9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4A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5005);贵州大学特色专业基金(2009061)作者单位:1 贵州大学土建学院(贵阳,550003)
2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1)
收稿日期:2011-05-05
1 贵州省喀斯特峰林地貌
2 贵州省喀斯特峰丛地貌
贵州省几乎所有的聚落都处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而峰林与
峰丛是构成喀斯特环境的主要地貌形态特征,而且峰丛和峰林等
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峰林是相互独立或基部低矮单体的成群
山峰,而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岩溶山峰,三五个单体山峰,丛拥在
一个岩石基座上(图1 、2)。
一般峰林是在喀斯特山地区海拔较低的边缘,与盆地接壤,
当盆地被峰林群环绕时,形成峰林盆地。
而峰丛位于喀斯特山地区海拔较高的中心部位,在该中心部
位,当峰丛狭长排列,就形成峰丛谷地,当峰丛环绕封闭时,就
形成峰丛洼地,当峰丛被河流深切割而形成“U”型峡时,峰丛
和峡谷就组成了峰丛峡谷[5]。
以上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空间类型,它们以各自优势风貌
为主导来吸引人类,满足了不同民族的居住习惯,导致了4种聚
落格局1):
1) 峰林盆地聚落:土地肥沃,深受所有民族的喜爱,产生了
许多规模较大的聚落(图3)。
2) 峰丛谷地聚落:聚落只能沿峰丛带状排列,阡陌相连,适
合于布依族的居住习惯(图4)。
3) 峰丛洼地聚落:由于湿度高,空间封闭,聚落隐蔽,适合
于侗族的居住习惯(图5)。
表1 石头寨和屯堡的结构与建筑类型石头寨和屯堡的结构石头寨和屯堡的建筑类型
石头寨与屯堡:它们分别起源于贵州黔中布依族镇宁自治县扁担山和安顺市云峰盆地,寨与屯堡内都有公共活动的石砌块广场和庭院,由步道廊贯通连接,它们以围墙或坊间为边界,寨内的建筑主要为石板房和少量的碉楼,文庙,祠堂等。石板房:顶为石板,墙体结构为干栏式木框架镶石板,后演变成以石条或石块砌墙。
碉楼:高于一般的民居,墙体厚实坚固,开窗较小,居高临下地防御建筑。
城楼与城墙:城楼设在城上用来瞭望的楼台,是城堡主城的一部分,城墙属于城市(城)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
坊间:是一种围“圈子”、作“界线”的房子,是有边界的复合空间。
步道廊:两边有高墙的走廊,高墙耸立,是一种狭窄空间。
4) 峰丛峡谷聚落,满足苗族择险而居,随险就势的习惯(图6)。
1.1.2 聚落形态与石漠环境
这4种聚落的空间内,都存在一种共同的喀斯特景观现象,
碳酸盐岩石出露较广,也称石漠化环境。为防止石漠化扩展,聚
落以岩石加工成建料,石块砌墙,坚挺敦实,犹如浮雕;石板铺顶,
层叠有序犹如鱼鳞,这种地方材料和石漠化环境共同作用,在不
同的空间格局里,形成了特有的喀斯特“乡土聚落形态”, 有的飘
洒雅致、有的平和朴实,有的挺拔险要,构成了强烈的地方性,
建筑的独特性,边缘性和多元一体的明显特征,逐渐地发展成一
套地方语言,直接反映出地方材料所必然形成的地方特色,使其
具有全国任何一个区域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
1.2 在聚落中寻找——“建筑原型”与文化和历史关系
“心”的层次,可以从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两种层次展开,地
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历史传统是对地域文化的再
现,再现地域文化的延续性。
所以,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层次存在“隐性关联”,为此
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在地域文化深层面上寻找历史传统建筑的
原型(表1)。
1.2.1 建筑原型与地域文化
喀斯特得天独厚的地貌生态位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居住
3 峰林盆地的布依族村落(贵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 5 峰丛洼地的屯堡聚落(贵州安顺市云峰寨)
4 峰丛谷地石头寨(贵州省黄果树景区扁担山) 6 峰丛峡谷的苗族山村(贵州贵阳市花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