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文章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明显进展,新型城镇化也成为热点话题。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智能信息化为特点的城镇化模式。
这种城镇化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具有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首先,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
城镇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鼓励智能信息化发展,优化城市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型城镇化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其次,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发展。
城镇化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和绿色建设,注重保护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鼓励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社会保障,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最后,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度开发、土地流转、农村人口流失等。
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需要精细化规划,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需要鼓励创新和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走向更加成熟、健康、可持续的道路。
总之,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多方面精细化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市场化、法治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发展速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动力。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型城镇化是指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注重城市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让我们来看看新型城镇化的新在哪里。
一、注重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例如,建设生态园林、绿化景观,推广绿色建筑和新能源科技,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
二、推动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
通过城市扩大、农村改造、乡村振兴等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机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模式。
例如,发展特色小镇、农业观光、乡村民宿等产业,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三、强调社会公平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都能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例如,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倡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倡导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城市运行效率。
通过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生活方式。
例如,推动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五、强调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内涵。
通过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手段,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修缮古迹、保护传统手艺、打造文化名街等举措,让城市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更是一种全面的城市更新和改造,体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使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和城市扩张,而是以人为核心,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流动与聚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人力基础。
过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如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更加有序,不再是单向的农村向城市转移,而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休闲、养老,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资金;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学习后,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带回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产业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
农村则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城市,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同时,城市的工业企业也可以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还提高了城乡产业的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过去,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新型城镇化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修建公路、铁路,让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出去,城市的资源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农村。
完善农村的通信网络,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的水电供应,保障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硬件差距,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浅谈新型城镇化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
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
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以人为本,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是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对象和可持续发展要素,这是毫无歧义的概念。
也就是说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口城镇化承载着释放内需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也就说明了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建高楼大厦,不是建造一个个无人居住的鬼城,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化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单单是房地产化,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新型城镇化是要求现代农业跟房地产业相辅相成。
那么国外在城镇化进程中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以个别发达国家为例,他们的方式主要有:(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
坚持以人为本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民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城市发展与居民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城市的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保障,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城市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注重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
比如,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等,从而让城市居民拥有更加舒适、健康、宜居的居住环境。
三、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居民就业机会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快产业转型,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产业转型,可以让更多的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也可以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
四、注重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平衡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平衡。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但是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居民的利益。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与居民的利益之间的平衡,协调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加稳定。
五、实现城市人口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城市的人口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城市人口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通过规范的人口管理,可以让城市居民有更好的生活与发展空间,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六、推动城市各项规划和建设的协同发展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以协同的方式推进,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推动城市各项规划和建设的协同发展。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各项规划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机、持续、健康发展。
七、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治理责任城市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城市治理的基础。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治理责任。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
城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平衡的城镇化,需要我们发展出一套好的战略和路径。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质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以城市治理和服务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关注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强调城市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城市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增加居民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也关注人口集聚和空间结构。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
其次,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科技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应作为核心推动因素。
二、推进城市化三化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化融合是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三化融合将促进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发展。
三、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如城镇化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域不断延伸等问题。
因此,应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圈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城市化背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城市化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此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在不断加速。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已经超过8亿。
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表明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资源紧张、城市环境污染等。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首先,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改革,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
第三,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把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融合,解决城市人口问题。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制度,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城市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背景链接】一、政策背景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
会议指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
城镇化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将向大家汇报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情况。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它旨在推动人口流动、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展自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超过了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群发展。
通过打造一批重点城市和城市群,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促进城市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2.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的发展效益。
3.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优质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进城的成本,提高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情况。
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2. 城乡差距扩大,农民进城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存在。
3. 城市不平衡发展问题,一线城市过度拥挤与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矛盾。
五、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方向1. 加大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力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制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口的均衡流动。
4.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环境。
以上就是我对新型城镇化的汇报,谢谢!。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而其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镇的品质和内涵。
过去,城镇化进程中可能更多地关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如今,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让人们在城镇中不仅能够获得工作机会,还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这对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
以往,农村地区常常面临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
如今,随着道路的修建和网络的普及,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农产品能够更快捷地运输到城镇市场,农村电商也得以蓬勃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城镇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能够更顺畅地传递到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
过去,城镇和农村的产业发展往往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协同。
新型城镇化注重引导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形成互补互促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城镇的产业可以向农村延伸产业链,将一些加工、包装等环节放到农村,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
通过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新型城镇化还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存在诸多障碍。
新型城镇化通过改革创新,打破了这些壁垒。
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需要推行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生态文明,依托科技智能、创新驱动,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低碳、绿色、智能、环保的现代城市体系。
新型城镇化不再是单纯的推进城市化,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作和共同发展。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困难等。
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理念新型城镇化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要注重城市生态建设,保持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城市。
要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效益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思路新型城镇化要开展低碳发展,推进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应用,通过技术、科学和管理手段,降低城市能耗和环境污染。
要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和交通方式,降低交通拥堵和排放量。
要鼓励低碳生活方式,促进节能减排。
五、新型城镇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
要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积极开展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新型城镇化的智能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要建设智能城市,促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要推行城市智能化管理,加强城市安全监管,优化城市服务和管理,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要促进城市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城市信息和知识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中国大陆推行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旨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定义、背景、目标和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相比,新型城镇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人民福祉。
它强调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协调与统筹。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迅猛发展。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空间扩张过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目标,以解决这些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具体目标包括:1. 优化城乡规划,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2. 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3.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文化等;4.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有以下影响:1.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2. 增加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 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4.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社会有以下影响:1. 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社会福利;3. 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4.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新型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环境有以下影响:1. 推动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2. 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3. 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4. 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平衡。
结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城镇化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论文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通过充分考虑所有受众、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新型的自然、经济和社会风貌,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是要将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并且尊重和尊重居民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新型城镇化更关注当前的居民需求,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资源,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注重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开发,要解决落后地区及其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要严格监管房地产行业,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新型城镇化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要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居民的福祉为本,把新型城镇化融入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统一。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就是要重视人民的福祉,把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效益,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统一。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对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进行充分保护,赋予人民更多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关注城市发展的权利。
比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模式,实行有利于居民的建设规划,改进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过政策手段和科学技术把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推向更高层次,比如公共交通、教育资源、健康设施等,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民的意见和主张。
此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也应加强城市安全,将安全置于首位,以便维护居民的基本权利,防止犯罪及其恶劣影响,控制及一定程度上防控社会矛盾的发生,并积极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城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协调发展目标。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应当加大公共安全的投入,加强政府社会保障的完善,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配套政策的投入,注重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统一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及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及其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通过吸引人才和资金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 提升市场消费潜力城镇化使得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所提高。
随着人口城镇化率的增加,城市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为国内市场的繁荣做出贡献。
3. 推动司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将促使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医疗保障和法律服务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4. 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通过城镇化,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他们可以享受到城市所提供的更多机会和福利,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
二、新型城镇化的影响1. 经济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将促使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从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经济。
这将推动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创新驱动型转型,提高经济竞争力。
2.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例如能源和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减少资源浪费,并改善生态环境。
3. 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城镇化将增加人口流动性,使城市充满生机和多样性。
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融合,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人口流动还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减少农民工迁徙压力。
4. 城乡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强化城乡社会的互动与合作,推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乡村的互联互通将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融合、产城互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城市化程度。
新型城镇化将人作为城市的核心,通过建设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实现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资源、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互通共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3.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向生产、生活、休闲多元化城市转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求将生态优先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提高了城市化程度,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其次,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城市产业的集聚和优化。
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促进城市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通过统筹城市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资源,构建出标准化、智能化城市空间。
提高城市的安全、便利性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形象。
3.促进城市人口转移。
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和投资水平的提高,激发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4.推动城市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内容
新型城镇化内容新型城镇化: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一、优化城市规划,打造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宜居环境。
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使各类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绿化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交通规划,提升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二、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提供全面、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优质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其次,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倡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
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要求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1. 宜居环境:深圳市深圳市以其宜居的环境而闻名于世。
城市规划注重绿化与景观设计,公园和绿地遍布整个城市,为居民提供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深圳市还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和环保措施,致力于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
2. 智慧交通:上海市上海市引入智慧交通系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红绿灯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以及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设施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效率。
3. 城市规划:北京市北京市注重城市规划,通过优化道路布局和建筑设计,创造了一个高效、宜居的城市空间。
北京市还积极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古建筑,保持了城市的历史韵味。
4. 管理平台:广州市广州市建立了全面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市民可以通过方式APP获取城市管理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在线进行反馈和投诉,提高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5. 人才引进:杭州市杭州市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
杭州市还提供了优厚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为人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 产业转型:深圳市深圳市以其成功的产业转型而备受瞩目。
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深圳市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并且成为中国创业创新的中心之一。
7. 城市配套设施:成都市成都市以其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而闻名。
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井然有序,大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成都市还注重发展文化设施,建设了许多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8. 城市品质:苏州市苏州市以其高品质的城市环境而著名。
水乡古镇、园林和文化遗址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苏州市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且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9. 城市绿化:郑州市郑州市以其绿化覆盖率高而著名。
市区内有大片绿地和公园,城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加强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政策针对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城市建设不规范、城市功能分化不均、城市负面影响与城市管理滞后等等。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关系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城市设施的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同时,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服务业,以及加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牵合的发展。
2.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城镇化政策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环保等。
这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通过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城市产业从“城市服务型”向“创新型”、“知识型”、“智能型”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4.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新型城镇化,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生态城市的建设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趋势是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减少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1 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特点- 人口导向: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设。
- 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 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2.1 规划建设2.1.1 城乡规划整合2.1.2 城市品质提升2.1.3 环境保护与修复2.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2 土地流转市场建设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2.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3 农民工市民化2.3.1 农民工权益保障2.3.2 农民工社会保险2.3.3 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2.4 城乡融合发展2.4.1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2.4.2 农村公共财政改革2.4.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2.4.4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3.2 城市规划建设政策3.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3.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政策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2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和保护,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随新型城镇化步伐,由速度优先转向协调可持续经营----地方投融资平台未来转型方向初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数量与规模均呈现膨胀之势。
在三十多年快速城市化后,原有“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这必然对以服务地方建设为主要目的的投融资平台产生深刻影响。
“新型城镇化”到底有什么内涵,地方投融资平台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呢?一、中国城镇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城镇化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造成很多“空城”,占地过多。
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
“人的城镇化”滞后。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
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这些已进城和将进城的农民并未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诸多方面与城镇户籍居民相差甚远,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
我国的城乡之间严重不平衡,比如2009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3.33比1,考虑到各种福利差距,这个差距可能达到6比1或更多。
我国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同样严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
“城市病”困扰城镇化。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二、新型城镇化的涵义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不健康的问题,中央极力提倡“新型城镇化”,并于2014年3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
总结《规划》以及中央领导层在不同场合对新型城镇化的阐述,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区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本,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城镇化推进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城镇化成果充分惠及人民群众,在强调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实现质量提升。
大、中、小城市及农村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不以损害乡镇利益为代价而保城市经济。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乡统筹发展,总揽发展全局、兼顾各方利益、有序安排时空、协同推进进程。
在城乡关系上,既发挥城镇的拉力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又通过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来协调城乡关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
在城镇化推进的道路选择上,发挥不同规模城镇的优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
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发展主体更加多元。
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以“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方式为主,同时以“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方式为辅地推进城镇化。
政府主要在宏观层面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作用,而其他主体则主要承担城镇化的建设投资和产业发展等微观层面的任务。
更注重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升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注重城镇功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个性品位塑造,力求高效、可持续、协调发展。
总结来说,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新型城镇化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影响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向上,事权向下”导致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分配的不合理,地方投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背景下,对各地的城市建设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过去急速膨胀的城市建设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普遍存在“大干快上”的现象,重速度轻精细管理、重主体工程轻配套工程、重建设轻经营维护。
由于基础建设存在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也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本身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地方投融资平台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存在依赖土地经营、过于依靠政府信誉(银行借贷、发债等)等问题,再加上工程前期评估不到位、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足等因素,使得地方投融资平台普遍面临负债率高、盈利能力差,可持续经营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及中央“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地方投融资平台必须适时转变经营思路。
1、围绕城市定位,明确发展策略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
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置资源,从而最有力地提升城市竞争力。
不同城市应根据其所处城市群的状况、其自身在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产业结构特色及历史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确定其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及城市发展目标不是越大越大,也不是越时髦越领先越好,而是要结合其实际。
长三角是国内较发达、内部协调相对较好的城市群,主要的十六大城市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如上海市(长江经济带龙头及中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宁波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区域经济中心)、台州市(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舟山市(海天佛国、渔都港城、海上花园城市)。
而全国不少城市却脱离其实际一窝蜂地要建设所谓的国际大都市、或者要成为新兴产业基地,必然浪费资源且难以实现。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发展策略应与城市定位相匹配。
如定位于旅游城市,则必然需要重视景观、绿化、交通、食宿、购物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定位于工业城市,则必然需要重视热电能源、给排水、污水处理、仓储物流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发展策略还应与城市层级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匹配。
国家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也就是说,东部城市群当前的重心不是继续发展规模,而是优化;中西部城市群尚处于培育阶段,规模与质量并重;大城市应适当限制规模,而应提升与周边区域的交通通讯等互联设施;中小城市、小城镇尚可放开手脚大力发展。
根据城市定位与城市所处发展阶段,地方投融资平台应明确自身的发展策略,明确应将资金重点投入哪些领域,明确应保持怎样的发展速度等。
2、从城市拓展转向拓展与经营并重城市化速度将由快到慢。
过去2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有超过5亿中国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但由于农村适龄劳动力已经大量向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已经基本耗尽,未来不可能继续有这么多农村人口向以这么快的速度向城市转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城镇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加6.3个百分点,而在过去七年中,这一增幅是9.4个百分点。
事实上,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开始放缓,2013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增加2.7%,为1996年来最低增速,远低于2000-2010年4%的年均增速。
投资重心将由基础硬件到配套设施及民生与服务。
随着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下降,城市房地产等最基础的硬件的建设压力将大大舒缓。
城市的功能也将从让更多的人能在城市生存转变为让更多的人能在城市生活得更好。
新型城镇化要求更多地关注“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地方投融资平台也应更重视景观园林、轨道交通、医疗教育、节能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
收入来源将由过度依赖土地到以经营性收益为主。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财政性资金注入、土地收益、国有资产存量以及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对融资平台进行扶持,在地方政府承诺、地方人大同意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还本付息前提下,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的打捆贷款。
在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土地收益是这一基本融资模式最主要的基础。
土地一方面有储备抵押和贷款融资的功能,另一方面,土地的深度开发是土地资产增值的主要渠道,土地增值收益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以及城市“摊大饼”式圈地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可预期的土地收益将越来越受到限制,地方投融资平台“土地开发-增值-受益”的传统盈利模式的局限性将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不少民生与服务性项目(如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却可以产生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
未来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盈利来源将更多地倾向于项目经营本身。
3、从单一关注城市到城乡统筹发展过去,城市是地方政府发展的绝对重心,对农村发展相对忽视。
而新型城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着眼点是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
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未来广大农村区域将在政府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势必要求地方投融资平台也比以往更关注农村发展,更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要着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土地平整和大规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等。
二是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
三是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积聚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四、结语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求转变投资重心、转变盈利模式,对地方投融资平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为地方平台提供了改变盈利单一、盈利难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