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ccbbd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2.png)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15b48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8.png)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认识到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登高》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 作者情感的揣摩和体会;3.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诗的背景。
2. 朗读诗文:组织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文:(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2)讲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3)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对仗、夸张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3. 推荐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登高》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杜甫其他诗作的学习:推荐学生学习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6fb9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d.png)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登高》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通过学习《登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1.2 教学内容1. 诗文《登高》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对《登高》的诗意、诗意和诗韵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探索诗中的哲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文《登高》的阅读与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2.2 教学难点1. 对《登高》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从诗中抽象出人生哲理,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登高》的内容和情感。
2. 分析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思考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诗中的哲理。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登高》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目,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2 教学展开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登高》,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2. 分析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思考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中抽象出人生哲理。
8.2《登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4057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b.png)
《登高》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人教版必修三《登高》是高一下学段进行的教学内容,鉴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诗词文本的学习任务,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要求,《登高》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丰富并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习目标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意象,品味意境;2.体悟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吟诵,把握诗歌的节奏与基调;2.细读文本,品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难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感受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五、教学时数1个课时六、教学步骤与内容(一)新课导入——名家评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先生拜访杜甫草堂时写下的一句话,短短十六个字,呈现了一个体察民间疾苦的诗人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杜甫的《登高》,感悟诗人笔底的波澜,感受诗人伟大的形象。
(板书题目、作者)(二)走近杜甫,识其人古人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一下杜甫的为人。
同学们在课下肯定已经查阅了很多关于杜甫的资料,此刻,老师想知道: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自由发言)预设1.学生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说明杜甫是一个不以个人安危为念,而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的忧国忧民的人;预设2.学生从课本中杜甫的画像里,看出了杜甫眼神中的愤怒与无奈,说明杜甫是一个渴望改变现实的人;预设3.学生引用《望岳》的诗句,说明杜甫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引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说明杜甫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总结:刚才三位同学或用诗句或通过课本插图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心目中的杜甫,非常好。
其实说到底,杜甫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情圣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地品读这首诗歌,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e7e3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9.png)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登高》的创作背景和杜甫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 让学生讨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登高》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登高》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登高》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登高》教案(最新3篇)
![《登高》教案(最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754c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a.png)
《登高》教案(最新3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1ef79127284b73f3425026.png)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该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美读法。
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1c44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d.png)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5a68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d.png)
《登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登高》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情感表达和中心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建议在探究诗歌欣赏环节完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登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b. 掌握《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c. 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a.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b.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c.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b.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课文《登高》的课文、背景知识及注解;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登高》的朗读或演唱版本;3. 预先准备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a. 创设情境:观看一段高山攀登的视频或展示高山图片,激发学生对于登山的兴趣;b. 提问:你有没有过登山的经历?登山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导入课文a. 教师自己朗诵或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译《登高》课文;b.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诗词中的“登山”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c. 教师搜集学生的回答,展示在黑板上。
3. 阅读课文a. 教师解读《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b. 学生课外朗读和背诵《登高》;c.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4. 探究意象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如高山、云海、归雁等;b.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5. 分析情感表达a. 教师带领学生深度理解《登高》中的情感表达,如欣喜、豪迈、追求等;b. 学生自由写作:你在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6. 创作活动a.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与《登高》主题相关的诗歌;b. 学生交流讨论:彼此分享自己的创作,欣赏他人的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fe777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b.png)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1691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c.png)
《登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
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cdd73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f.png)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c3443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1a.png)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背景1.1 课程标准:本节课依据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1.2 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提高文学素养。
1.3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还需进一步引导。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文。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登高》;(2)理解诗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3)分析诗文的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
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2)学会从诗文、作者、背景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2)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三章:教学内容3.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内涵。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翻译诗文,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3)分析诗文的大意和主题。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登高》这首诗;4.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揭示诗文的深层含义;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5.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5.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
![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16b0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e.png)
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登高优秀教案5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案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个人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登高优秀教案人教版
![登高优秀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3f46a383d049649b665850.png)
登高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杜甫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爽约。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创此佳作。
学习本诗,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的解读,主义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格律诗的诵读兴趣和能力远远高于其它诗篇。
2、高中学生在思想上渐渐送优质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往往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二十个阅读与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3、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现代诗歌,对意象有了一定的认知,用过意象连接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用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本诗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风。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4、知人论世,学会通过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5、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鉴赏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掌握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2、难点:知人论世,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主题。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引导法等。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准备:学生预习、ppt八、教学过程:1、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青,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一首关于“登高”的诗——《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01ef7bc850ad02de8041d7.png)
(封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
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
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
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一、诵读感知先有情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
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c5cf8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2.png)
《登高》优秀教案《登高》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教案(最新4篇)
![登高教案(最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541a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4.png)
登高教案(最新4篇)《登高》教案篇一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登高教案一等奖
![登高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86fff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18.png)
登高教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登高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登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课文《登高》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登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能够欣赏并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课文《登高》的理解和分析,包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难点: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包括课文《登高》的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和例题。
2. 学生教材《登高》。
3. 书写工具和黑板。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
2.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课文《登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解析过程中,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4. 诗歌欣赏:通过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课文中杜甫的诗歌风格,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课文《登高》的、作者、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内容。
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登高》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作者杜甫的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目标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杜甫(712—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
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
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