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行业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中,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因此,基于OBE(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必然选择。

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OBE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来实现: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和加强学生评价。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是实现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往往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新工科背景下,应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专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应该注重培养软件工程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以适应行业的需要。

其次,优化教学方法也是实现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

而新工科背景下,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和团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软件工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在实践教学方面,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新工科背景下,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人工智能+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人工智能+新工科”视域下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验
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杨陈
【期刊名称】《进展》
【年(卷),期】2024()7
【摘要】“人工智能+新工科”的改革背景下,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
践教学完成了由学位本位逻辑到能力本位逻辑的转变。

本文从“人工智能+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要素出发,围绕理念建设、体系整合、模式探索三个角度深入分析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与“两个要求”,进而结合教学经验给出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
践教学改革适应技术发展、强调能力塑造、整合优势资源、全面开拓视野四个层面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学科影响力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信息。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杨陈
【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职业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2."人工智
能+新工科"视域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3.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工
科类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4.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以平顶山学院为例5.新工科背景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豫章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3 基于CDIO理念 的软件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整套方案 设计
3.1 设计原则 培养方案设计遵
循“12345”原 则:“1” 表示 1 个教育理念—— 遵 循 CDIO 工 程 教 育 理 念;“2” 表 示 2 条 发 展 主 线 —— 软 件 工
̿͆ദ⵬
弋Ꮋ䃪䃍喋倄㏓喌
䃍ッᱦ㏰᜼࣋⤲ ̺ᣑएឬᱛ
䃍ッᱦ㑽㐈
᧹҈㈧㐋
㑂䃽࣋⤲
‫ڝژ‬ദ⵬䄪 倄㏓弋Ꮋ䃪䃍 ᪜ᢚᎿ㈧㐋࣋⤲ 䒛Т጑弋ᄨ䃦
䒛Т ㈧㐋 䃪䃍 ࣶᐬ ࣽ*
2017 年 2 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 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 “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 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 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
2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CDIO的软件工 程专业建设
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 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需求,技术创新和 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和卓越 工程技术人才为支撑。国家推行的新工科战略, 一方面需要发展大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改革创新,探索 符合工程规律和时代特征的崭新培养模式。新工
第1期 64 2020 年 1 月 10cation
文章编号:1672-5913(2020)01-0064-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CDIO 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戴宏明 1,戴宏亮 2
(1.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 2.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是指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应对新工业革命和信息化大潮为目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行业。

计算机类专业是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

创新能力不仅仅指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创新,还包括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才能等多个方面,这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硬技能,更需要具备软技能。

培养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实践实习等途径来实现。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

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二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在于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径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还需要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学生能够跨界思维,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需要加强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学习,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

应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摘要: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软件新技术与新服务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走向了新的历史时期。

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国家发展需求和业态发展方向相适应,为国家培养一批人工智能时代迫切需要的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1高校软件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1.1扎实的专业素养任何实践都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进行高校软件工程人才教学培养时就要注重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便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时遇到操作性问题,可以迅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1.2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前提是能够清晰分析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行业特征具体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发生的过程,将其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软件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具备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才能满足特殊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

1.3触类旁通的知识应用能力根据机器学习领域得出的相关经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新鲜样本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理解为对同规律的学习集合数据以外,经过训练网络也能得出适合的输出结果。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毕业后需要面临的应用工作场景,软件工程应用人才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就是指软件工程应用人才可以通过发挥其自身精通的行业技能,通过分析行业问题之间的共通之处,运用软件工程应用知识触类旁通地用来解决相关行业产生的具体问题[3]。

简单来说,软件工程应用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类推转化能力。

1.4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在过去十年时间里,软件工程的发展速度惊人。

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逻辑学等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且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技术优势带动传统行业的进步。

软件新工科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软件新工科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软件新工科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年第32期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吴中海介绍,习近平总书记2018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这为我们加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依据。

在吴中海看来,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使命是为软件产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软件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的主要特点就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要面向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人才。

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新工科的探路者,过去十七年,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教育做出了系统、全面的改革和探索。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新时代赋予软件园和软件学院新的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软件新工科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多方角色更加深入的合作。

面向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吴中海介绍,一方面,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大国崛起的时代,时代旋律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路径是引进模仿、吸收改良、自主创新。

在吴中海看来,实现创新驱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关键是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现在是新经济时代,IP、人才与资本需要高度融合。

传统经济是追求高速增长、追求GDP,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

新经济则是追求高质量发展、追求效益与生态。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要注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在这些宏观形势下,面向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适时而来。

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

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新工科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要重新诠释新时代的工程教育。

《2024年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究》范文

《2024年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究》范文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工科的崛起,汽车产业与软件工程的融合日益紧密,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从单一产品制造向全产业链服务的转变,这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究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汽车产业与软件工程新工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

在汽车产业中,软件技术已经渗透到车辆设计、制造、服务等多个环节,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汽车产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汽车产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软件开发能力,包括编程、系统设计、数据库管理等;二是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如车载系统、智能驾驶等;三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如车辆运行数据分析、故障预测等;四是创新能力,要求软件工程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四、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针对汽车产业的需求,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课程的设置。

同时,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了解汽车产业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与实习实训高校应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也应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机会,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三)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创新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对外开放的热点问题。

以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例,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推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对外开放;软件工程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和国内产业升级的紧迫挑战,我国确立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发展目标,把加快数字化建设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1]。

我国高校正致力于发展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为核心要素的“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正在改变高校教与学的行为,正在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改变学校的评价体系与资源配置方式,正在改变工科学生的人生命运,正在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2]。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就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育及办学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为例,开展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年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究》范文

《2024年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究》范文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汽车产业的不断变革,软件工程在汽车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级人才的关键领域,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对于产业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汽车产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现状、挑战及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二、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汽车产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 产业升级需求: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方向发展,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软件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亟需专业的人才支撑。

2. 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为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人才培养战略: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汽车产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及挑战1. 培养现状:目前,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校应加强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2. 挑战:(1)课程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汽车产业的特色课程和案例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缺乏具备汽车产业背景和软件工程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面向汽车产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策略1. 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应结合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设置具有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2. 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加强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新工科的倡导,计算机专业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和探索方法,并分析其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新工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计算机人才。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1. 课程设置的变革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

传统的理论课程可以通过案例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加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 实践教学的创新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结合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开设在线实验课程、远程实训等,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3.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方法1. 与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践教学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和行业动态。

2. 优化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究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其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产业的影响,以大数据为基础,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水平。

基于此,本文从现阶段的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全面开展探索,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素,针对性开展设计,提出全新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CDIO理念;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引言:现阶段我国逐渐加强对新工科战略的重视力度,全面推进新型工科专业,以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基础,针对性的优化,保证其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程规律,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

CDIO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以真实的产品为基础,合理开展构思设计,优化整体的教育设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提升教育水平。

一、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明确现阶段的实际需求,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对相关的教学加强重视力度,不断创新,但在部分环节仍旧存在明显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现有的方案未能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造成整体的发展受限,整体衔接不足,难以实现整体的同步发展。

与此同时,未能与现阶段的新工科要求相契合,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将重点放在理论教育中,实践较少,未能与新工科战略相适应,对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探索不足,造成人才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降低,难以掌握良好的工程能力,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1]。

1.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素相对来说,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点强调学生自身,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强调教师的作用,优化现有的模式,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明确其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前提,灵活进行内容优化,保证其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积极开展理论实践,优化现有的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出发,结合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特点,探讨相关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新工科教育理念将科学和工程技术结合,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强调“工科属性”,倡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够立足实际解决问题、具备跨领域协同创新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新工科”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高等教育教学走上一条有利于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道路。

二、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特点计算机大类专业是新工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育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教学内容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特点就在于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2. 跨学科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密切。

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3. 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创新性较强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新工科教育强调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大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 推动学科发展计算机大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年25期师资·人才高教学刊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郇正良,禹朴勇,朱向彩,朱笑荣,杨德运(泰山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山东泰安271000)一、概述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1983年首次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也就是说,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同时存在着8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方面的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相关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方面的智能、自知智能、人际交往型智能和认识自然智能,这八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组合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可能在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对应天赋,但在其他的方面则可能资质平庸甚而水平很低;有的各种智能可能都一般,但如果智能组合得当,会在某些领域或解决一些问题时则较为出色。

智能发展方面,环境影响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1]。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各种智能的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智能组成,有方向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每个个体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智能组合都可能从潜在的天才变成真正的天才。

而个性化培养就是发掘潜能、培养成才的有效途径。

很多高校都很重视个性化教育教学并采取很多具体方法措施,比如牛津大学的学校导师制、东京大学分阶段教育教学模式等,他们在个性化培养上,都具有国际性的示范意义,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法是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个性化教育政策和问题现状正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有差异的进行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能力突出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越来越多的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我国非常重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二条对应的“工作方针”部分讲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规划纲要文件中多次提到一定要去因材施教,一定要把全面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相互联系并统一起来[2]。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新工科建设成为大学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优秀工程人才,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方向和路径。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产业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程教育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和书本上的概念,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等模式,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和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1. 适应产业需求2. 培养创新能力新工科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

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践教学2. 项目驱动项目驱动是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IT人才的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IT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35卷 第6期 福 建 电 脑 Vol. 35 No.62019年6月Journal of Fujian ComputerJun. 2019———————————————本文是云南省2016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云南省2017年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第三批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刘渝妍,女,教授,1964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分析,软件工程。

E-mail: 454342120@ 。

陶军,男,硕士,1976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处理,计算机基础。

E-mail: 64493815@ 。

何俊,男,博士,1977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大数据,网络工程。

E-mail: 369885901@ 。

文瑾,男,教授,1963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测试,物联网工程。

E-mail: 1341649561@ 。

王亚宁,女,教授,1967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

E-mail: wynkm123@ 。

王玉见(通信作者),男,副教授,1975年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工程。

E-mail: 454918730@ 。

新工科背景下卓越IT 人才的培养模式刘渝妍 陶军 何俊 文瑾 王亚宁 王玉见(昆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昆明 650214)摘 要 学院分析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分类教学模式探索、在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3+1”教学模式探索、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进行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工科;OBE 教育理念;分类教学模式;“3+1”模式;工作室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 TP399 DOI:10.16707/ki.fjpc.2019.06.054Training Model of Excellent IT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ubjectLIU Yuyan, TAO Jun, HE Jun, WEN Jing, WANG Yaling, WANG Yujian(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214)1 背景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为解决我国在工程领域缺乏具有工程创新能力人才的问题,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旨在大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

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1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目前,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因而,搞师资队伍建设,就简化成提升学历和晋升职称两个抓手。

时至今日,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教师们普遍存在过于专注学术研究而不太注重工程经验积累,技术和实践能力不足,这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此外,由于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这就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这些都成为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瓶颈,必须加以克服。

要建设好适应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必须逐步改革工程类学科任课教师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向工程技术能力和产学合作能力转变,优先聘用有软件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且优先考虑有软件企业工作经历的优秀教师晋升;选送一线教师、青年教师到软件企业挂职工作,参与项目研发,以便掌握行业动态及最新的前沿技术;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一支能满足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的工程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

2走校企联合培养的道路笔者在近几年分管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交流较多,比较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常常会听到用人单位这样的意见:大学生到了单位之后,要经过1年左右的再培养才能真正胜任岗位的需求;而大学生本人也认为,在工作单位中1年所学的知识比大学4年学的还多,即4<1。

这样的看法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似乎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失败的。

于是,社会对高校提出了人才培养要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即学生毕业到达工作岗位后就要立刻能很好地胜任工作。

针对学生提出4<1这一论断,我们既要反思工作的不足,也要客观评价在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果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软件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2024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知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和软件工程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软件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等实际操作的技能,能够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开发高效可靠的软件产品。

3.团队协作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成员有效地合作解决软件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4.创新能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应对软件工程领域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培养环节1.课程设置:设置一系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编程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

同时,增加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项目管理等。

2.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增加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实践的比重。

通过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和实训,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软件工程项目和企业运作模式,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4.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5.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评估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培养情况。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5期Popular Science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程教育,创新工程教育的模式可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工程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会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工程教育如果不紧跟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一定的改革和调整,会阻碍产业经济的发展。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对于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重要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是目前教育中尤为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有关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情况。

1.新工科的概述1.1新工科的含义新工科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在新常态背景下,积极促进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就需要着重强调实体经济的发展。

所谓的实体经济就是在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中新工科正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工科背景中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是新型,第二是新兴,第三是新生,其中具体到实际的生产中可以将新工科中的“新”按照以下方式来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向着移动化、智能化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计算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由原来的纵向升级转变为横向渗透,如金融、制造等领域。

此外,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的产品技术转变为服务技术。

以上几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正是新工科背景下“新”的体现。

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解读新工科的含义,立足新工科的背景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下可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

1.2新工科的发展历程新工科理念的一经提出,备受教育研究学者的重视。

在教育研究领域针对新工科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新理念选题 新结构选题 新模式选题 新质量选题 新体系选题
•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 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分析 • 面我向国新工经程济教的育工改科革专的业历改程造与升经级验路分径析探索与实践 •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新理工科科衍多生方的协新同兴育工人专模业式建改设革探与索实与践实践 • 多工学科科专交业叉设融置合及的动工态程调人整才机培制养研模究式与探实索践与实践 •• 新新兴工工科科人专才业的人创才业培能养力质培量养标探准索研制 •• 新新工工科科基个础性课化程人体才系培(养或模通式识探教索育与课实程践体系) •• 面工新向科工新优科工势高科高层的校次工新人程工才实科培践建养教设模育进式体展探系和索与效与实果实践践平台构建 • 面综向合新性工高科校建新设工的科教建师设发进展与和评效价果激研励究机制探索 • 新地型方工高程校教新育工信科息建化设的进探展索和与效实果践研究 • 新工工科科专专业业类评教价学制指度导研委究员和会探分索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建设: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 研讨会,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10条)。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 研讨会,发布《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7条)。
本人在会上做了大会报告:《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计算机 +”专业《的新新工工科科建人设才行培动养路模线式“改天与与挑挑战战的的可可持持续续竞竞争争力力
全球化高等教育竞争与不平衡的形势
MOOC引发的教育方式改革与新一轮教育竞争
教育挑战
多元化/多维度大学教育的挑战
大学教育功能变化的挑战
信息化社会认知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挑战
美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情况
2001年,美国工程院发起“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分别于2004、2005 年发表了《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培养2020的工程师 :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报告。
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 2017年问6产月业9日需,求教建育专部业在,北构京建召工开科“专新业工新科结研构究与实践专家组成
立暨第问一技次术工发作展会改议内”容,,发更布新了工《程新人工才科知研识究体与系实践项目指南》 (五类问选学题生2志4个趣项变目方)法。,教创育新部工宣程布教成育立方新式工和科手研段究与实践专家 组。教问育学部校副主部体长推林改蕙革青,作探书索面新报工告科,自强主调发要展抓、好自理我念激引励领机、制结 构优化问、内模外式资创源新创、条质件量,保打障造、工分程类教发育展开等放五融方合面新重生点态工作。
智能企业与智能公共服务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刚出现或将要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 新工科教育:以新理念、新模式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信息化社会变革与可持续竞争力
信息化、网络化与认知型社会的新特征
社会变革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知识形成与信息传播途径的变化
2006年,美国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提出了未来竞争力基础在于“创新基础设施”(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推出的“工程准则2000” (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 EC2000)明确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 、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技术、技能和现代 工具的能力。
第六届全国软件工程教育年会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
徐晓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O一七年十月十四日 重庆
报告内容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特点 新工科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 新工科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及知识体系构建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 结语
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挑战
培养有可持续竞争力的 创新型人才
对于未来全球事务与国家发展 的责任心和使命意识 认知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 科学和工程技术在社会信息化 变化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全 球化的影响 认知个人在这些变化中应具备 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新一代青年学生特点的变化
个体变化
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要素的变化 个人学习方式的变化
哈工大 徐晓飞 2017.10.14
信息化与人工智能引发新产业与新工科兴起
互联网 + 现代服务业
互联网+ 互联网 + 行业/新业态/新模式
互联网 + 社会服务 + SoLoMo
工业4.0
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 服务型制造+现代物流
人工智能 新兴产业
机器人+工业物联网+务联网
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智能化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并部署设置了22种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工科专业。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 见》,全面推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 案》,“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MIT等大学联合制定的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现 代团队合作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有价值的工程体系;在具 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解决问题和批判创新等综合能力。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情况
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新途径,例如,建设国家示范 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 加入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其目 的是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人才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