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鸟类的知识
鸟类的知识鸟类是脊椎动物中的一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
以下是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1. 特征:鸟类一般具有羽毛、两足、前肢演化为翅膀、呼吸器官为肺、产卵等特征。
它们的身体适应了飞行,具有轻盈的骨骼和强健的胸肌。
羽毛是鸟类的独特特征,可以帮助它们飞行、保暖和营造求偶或防御的外观。
2. 分类:将鸟类分为不同的目、科、属和种。
鸟类有超过10,000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环境中,包括陆地、水域和空中。
一些著名的鸟类目包括鸡形目(如鸡、鸭、火鸡)、鹦形目(如鹦鹉、鹦鹉螺)、雀形目(如麻雀、金翅雀)、鹰形目(如鹫、鹰、隼)等。
3. 鸣声:一些鸟类通过鸣声进行沟通和交流。
它们的鸣声可以用于求偶、领地宣示、警报、警示或与同伴保持联系。
不同种类的鸟类具有特定的鸣声,它们可以通过发展独特的声音特征来在繁殖季节中进行合适的配对。
4. 繁殖行为:鸟类一般通过交配来繁殖。
雄鸟会展示它们的羽毛、舞蹈或发出声音,以吸引雌鸟。
交配后,雌鸟会产卵并进行孵化,一些鸟类还会共同照顾和喂养孵化后的幼鸟。
5. 食性:鸟类的食物选择多样,有肉食性、植物食性和杂食性鸟类。
一些鸟类以捕食小型动物为主,如鹰、鹤、猫头鹰等;一些鸟类则以植物、果实和花蜜为食,如鸽子、鸭子、啄木鸟等;还有一些鸟类可以根据食物的可得性适应不同的食性。
6. 迁徙:许多鸟类会在不同的季节之间进行长距离迁徙。
这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繁殖地、气候和食物资源。
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可以飞行数千公里。
一些迁徙鸟类的迁徙路径非常壮观,比如北美洲的雁类和欧洲的斑海雀。
7. 生态作用:鸟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传播植物的花粉,帮助授粉和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
鸟类还可以控制害虫数量,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门详解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精氨酸、肌酸肌酸精氨酸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四种类型: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棘突 露出体外。见于软骨鱼类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见于原 始硬骨鱼类
3)鱼形动物的鳞(续)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 长纹。见于硬骨鱼鲤科鱼类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 具小锯齿。见于硬骨鱼鲈科鱼类
始祖鸟 化石
始祖鸟 化石
始 祖 鸟 复原图
中华龙鸟
3)鸟纲(Aves)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重点
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 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 不中空,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 后肢及腰带似鸟类
蜥螈(P1)复原图
两栖类:颈不明显 爬行类: 躯干和尾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 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 轻巧,髓腔大,胸骨发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 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 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J-Rec.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 如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同时具有鸟类的 特点. 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中华龙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但有人认为它是恐龙。发现于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泥盆纪海洋鱼类(图)
脊椎动物讲义
脊椎动物学一、脊索动物门概述1、门特征:①脊索②背神经管③咽鳃裂2、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3、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尾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仅存在于自由生活的幼体尾部,变态发育为成体后营固着生活,尾部连同脊索消失。
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
2、代表:海鞘三、头索动物亚门1、特征: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且终生存在2、代表:文昌鱼四、脊椎动物亚门1、特征:①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脑②脊柱代替了脊索③咽鳃裂④口器完善,具上下颌⑤心脏⑥集中的肾脏⑦成对附肢五、圆口纲1、特征:①无上下颌②无成对附肢③无真正的齿④终生保留脊索⑤头骨不完整,无顶部⑥原始的肌节⑦脑发达程度低⑧具口漏斗⑨皮肤无鳞,体表粘滑富有粘液腺⑩单个嗅囊,开口头顶中线2、代表:七鳃鳗六、鱼纲1、特征:①出现上下颌②成对附肢③脊柱代替了脊索④脑和感官发达⑤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⑥梭形,体表多被鳞片⑦鳃呼吸⑧单循环2、类群软骨鱼纲硬骨鱼纲3、软骨鱼代表:鲨鱼4、硬骨鱼纲七、两栖纲1、特征①、肺呼吸②、不完全双循环③、五趾型附肢④、脊柱进一步分化⑤、表皮开始角质化⑥、大脑两半球完全分开,顶部有神经细胞⑦、出现中耳——鼓膜及听小骨2、代表:青蛙八、爬行纲1、特征①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②指(趾)端具角质爪③脊柱进一步分化④头骨具单一枕髁和颞窝⑤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出现胸廓⑥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不完全隔膜⑦变温动物⑧成体具后肾,尿以尿酸为主⑨体内受精,羊膜卵2、形态结构九、鸟纲1.特征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②完全的双循环③神经系统和感官进一步发达④具营巢、孵卵、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⑤身体流线型、体表被羽⑥前肢变为翼⑦骨骼轻、多愈合、气质骨⑧具气囊2.形态结构十、哺乳纲1.特征①胎生、哺乳②体被毛③体温恒定④异型齿、口腔腺发达⑤皮肤腺丰富⑥排尿素⑦头骨具两个枕髁2.形态结构3.分类①原兽亚纲:卵生、有泄殖腔(单孔类)②后兽亚纲:胎生,无真正胎盘,具育儿袋③真兽亚纲:具真正胎盘十一、比较脊索动物各个系统:(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鳞式进化方向: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HE染色为淡兰色)浆液腺(HE染色有红色颗粒)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角质衍生物——羽色——物理性——化学性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脊柱和脊索的区别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附肢骨——(带骨)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七鳃鳗鲟鱼、肺鱼其他脊椎动物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前凹、后凹、马鞍、双平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脊柱的比较:圆口类——脊索和椎弓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软骨变为硬骨、肋骨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胸骨、无肋骨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胸骨(蛇无)、肋骨、胸廓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椎式 C、T、L、S、Cy头骨的比较:软颅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软骨鱼类:软骨棒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锁骨的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四肢骨:陆生的模式两栖类愈合简化,从爬行类开始为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鸟类的跗间关节哺乳类:四肢的扭转对运动的适应,注意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方向(三)肌肉系统:中胚层的体节、侧板的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产生肌肉肌肉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中胚层的体节和侧板的体壁中胚层: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由脊神经支配)眼肌(由脑神经III、IV、VI支配)脏壁中胚层:与取食有关的肌肉、表情肌、心肌、内脏平滑肌(由脑神经V、VII、IX、X、XI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四)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口前端和直肠末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脊索动物学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本章主要内容: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3.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各种类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有极显著的区别,但本门动物以下共同特征:●具脊索(notoc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
●具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
●具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脊索动物现代生存的种类约有41000种,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亚门。
其中前两亚门为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大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所以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e)。
尾索动物分为3个纲:●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体小,形似蝌蚪,游泳生活,鳃裂一对,构造似海鞘的幼体。
●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被囊厚,鳃裂甚多,幼体短暂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
●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具世代交替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鳃裂多,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存在。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体表动物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人在自然界的分类
人在自然界的分类
在生物学分类上,人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猿超科、人科、人属、智人种。
智人种只有一种,没有亚种、小种等。
虽然在世界各地生活的人类中,有平均身高、肤色、发色、眼虹膜颜色等的区别,但都属于不同的体貎特征,不代表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差异。
所以都是同一个智人种。
世界各地的人类,不管是什么肤色,也不管文明程度,都没有生殖隔离现象,就说明是同一智人种。
人类的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兽亚纲灵长目简鼻猴亚目人科人属人种不同肤色的人在分类学上全部属于同一个种,即人种;男人,用生物术语的话叫雄性人,女人就叫雌性人;。
动物生物学14 脊索动物类群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椎骨:亦称“脊椎骨〞是构成脊柱的单位。根据椎骨前后,两 面的形状,又可分为:双凹〔鱼〕、前凹〔无尾两栖、爬 行〕、后凹〔有尾两栖〕、异凹〔鸟〕、双平〔兽类〕
⑶ 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和次生水生种类 用肺呼吸。
⑷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上下颌。 ⑸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⑹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更有效地排
3.头索动物的地位
1)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 先;
2)由于适应不同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两支,一支演变为 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进化之路,另一支特化 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
3)认为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 动物的姐妹群。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类群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了脊索 2.具背神经管 3.出现了咽鳃裂 4.肛后尾 5.脊索动物的心脏等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 半液态的胞质,脊索外有1-2层鞘膜组成脊索鞘。
背神经管
•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 神经腔。 •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不对称。 ⑵脊索:直达体前 ⑶背神经管:脑泡小,管上有眼点; ⑷消化、呼吸:口〔口笠、缘膜、缘膜触手〕——咽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脊椎动物(Vertebrata)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两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按照现在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个亚门、六个纲。
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简要记述。
一、无脊椎动物亚门(Invertebrata)无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庞大的一个亚门,主要包括了剑水螅纲(Cephalochordata)、甲壳纲(Tunicata)和环节动物纲(Annelida)三个纲。
1.剑水螅纲:剑水螅纲也被称为头索动物纲,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类。
剑水螅的身体呈纺锤形,约有2-7cm长,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沙泥中。
剑水螅具有一个明显的脊索(notochord),不具有头脑和眼睛,但有神经管。
剑水螅是过滤食物的动物,通过鳃裂滤去水中的有机物质。
2.甲壳纲:甲壳纲中的动物主要为海洋生物,具有外骨骼和甲壳,其身体躯干呈筒状。
甲壳纲中的动物是孤性动物,但有一些种类也可形成群体生活。
甲壳纲有两个亚纲,分别为参鞭亚纲(Ascidiacea)和海樽亚纲(Thaliacea)。
这些动物吸附在海洋底部或其他固定物上,通过鳃裂进行呼吸。
3.环节动物纲: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串相互相连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个腹足刺,用于附着和缩回时的运动。
环节动物的体内有明显的体腔,内部器官呈管状分布在体腔中。
环节动物有两个纲,分别为多毛纲(Polychaeta)和鞭毛虫纲(Hirudinea)。
多毛纲中的动物都是水生的,体长大多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寿命较短。
鞭毛虫纲中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淡水环境中,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末端有唇吻,用于吸附宿主并吸取血液。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较少、较为进化的一类。
脊椎动物的身体都具有脊椎(vertebra)结构,脊椎构成了动物的骨骼系统。
脊椎动物的分类与特征
脊椎动物的分类与特征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具备具有脊柱的特点,多数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本文将从分类和特征两方面探讨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共性。
一、分类脊椎动物根据其形态、生态以及遗传关系可分为以下五个亚门:鳃尾亚门、无颌亚门、颌骨亚门、颔骨亚门和深口亚门。
1.鳃尾亚门鳃尾亚门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亚门,包括线虫型动物和海柳型动物。
线虫型动物体表覆盖着特殊的鳃尾,它们通常居住在淡水环境中;海柳型动物则生活在海洋中,具有鳃尾和外骨骼。
2.无颌亚门无颌亚门包括海生动物蠕虫和典型的无颌动物。
蠕虫属于无脊椎动物,身体呈长条状,没有内骨骼结构。
而无颌动物则是无颌须、无鳞片、软骨鱼类等的总称。
3.颌骨亚门颌骨亚门是最大的亚门,包括了多种鱼类及其他具有颌骨的动物。
这些动物通过颌骨的一端连接到头骨上,使其能够自由地张合嘴巴。
4.颔骨亚门颔骨亚门是指现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它们具有坚硬的颔骨,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两栖动物具有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特点,而爬行动物以四肢爬行为主。
5.深口亚门深口亚门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鸟类具有咬合器官和喙舌,以及独特的骨骼结构,如喙、飞羽等。
而哺乳动物则以产奶和哺乳为特点,其体表多被毛发覆盖。
二、特征脊椎动物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脊柱脊柱是脊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它由一系列骨骼小块(脊椎骨)组成,这些小块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支撑和保护脊髓的骨架结构。
2.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发达,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
大脑负责认知、运动控制和感知等高级功能,而脊髓则传递神经信号以实现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动。
3.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因类群而异。
鱼类通过鳃呼吸,两栖动物通过肺呼吸,爬行动物通过肺部和皮肤呼吸,鸟类和哺乳动物则通过肺部呼吸。
4.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泵血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并收集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将其排出体外。
脊索动物简介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推荐脊索动物简介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
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
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
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本亚门主要的纲有: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2、海鞘纲(Ascidiacea)3、樽海鞘纲(Thaliacea)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
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1、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
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鲨鱼是哪个动物门类的?
鲨鱼是哪个动物门类的?鲨鱼,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神秘生物,王者之海中令人敬畏的存在。
那么,鲨鱼究竟属于哪个动物门类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吧。
一、鲨鱼的分类学信息鲨鱼是一类大型海洋生物,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软骨鱼纲鲨鱼目。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的鲨鱼种类有超过500种。
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洋和海域中,数量众多。
二、鲨鱼的解剖结构鲨鱼有着独特的身体结构和解剖构造。
它的身体由头部、躯干和尾巴三部分组成。
鲨鱼的头上有着一张强壮有力的颚,以及一双敏锐的眼睛。
在鲨鱼头部的两侧还有五对供它们感知周围环境的鼻孔,使它们在水中可以通过气味感知周围的物体位置。
此外,鲨鱼的身体还有一些特殊的器官,比如侧线系统和电感器官等,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海洋环境。
三、鲨鱼的食物习性鲨鱼是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以鱼类、海豹、海龟等为主,有着极高的捕食能力和嗅觉敏锐度。
鲨鱼垂直进食,可以一口将猎物吞进去,同时鲨鱼没有真正的下颌骨,在咀嚼食物的时候往往需要不停地张开嘴巴。
四、鲨鱼的繁殖方式鲨鱼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卵胎生,一种是胎生。
卵胎生的鲨鱼经过一段时间孕育后会生下鲨鱼卵,鲨鱼卵孵化出来的幼鱼由母鲨产生体内食物,无需像鱼类一样凭自己挣扎生存。
而胎生的鲨鱼则是直接由母鲨产下成年鲨鱼,这些新生儿鲨鱼已经具备完整的器官和独立运动能力。
五、结束语总的来说,鲨鱼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长环境都非常适应海洋环境。
除了鲨鱼目外,软骨鱼纲中还有其他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比如魟鱼、电鳐等。
它们潜在的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还是生物化学、医学、国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象。
尽管鲨鱼在某些情况下对人类构成威胁,但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这些生物,让它们在大海里自由地游动。
以上是关于“鲨鱼是哪个动物门类的?”的科普文章,如果您还有其他关于鲨鱼的疑问,欢迎与我们交流探讨。
脊椎动物学第三章脊椎动物亚门
第三章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概述第一节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最高级的一个亚门,与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相比较,在生活方式上和动物体的机能结构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低等脊索动物营少活动的或固着的生活方式,整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机能都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而脊椎动物却相反,是沿着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进化的,发展出来更为高级的机能结构(图3-1,图3-2)。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具有复杂结构的脑。
同时头部出现了集中的感觉器官。
脊椎动物的脑进一步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等五部分。
愈益发达和集中的神经中枢是脊椎动物重要的特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它们是“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
脊椎动物出现了嗅、视、听等集中的感觉器官。
有了脑和感官,再加上保护它们的头骨,就构成了明显的头部。
因此,本亚门又称有头类(Craniata)。
2.脊柱(vertebral column)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脊柱是由一个个的脊椎骨(vertebra)所组成的。
脊椎动物(vertebrate)就是因为具有脊椎骨而得名。
在低等脊椎动物中,脊索仍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终生保留;而在较高级的脊椎动物中,则只在胚胎时期有脊索,以后就被新的支持结构脊柱所代替,脊索本身仅留残余或完全退化。
脊柱进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增加坚固性,另一方面是增加灵活性;由分化少到分化为颈、胸、腰、荐、尾等五部分。
脊索是脊柱的前驱,脊柱是脊索的承替,在胚胎发生过程中是如此,在脊索动物的系统进化历史上也是如此。
3.咽囊与鳃裂。
脊椎动物在胚胎的早期,咽部的内胚层向两侧各突出6个咽囊(pharyn -geal pouches),与此相对,表面的外胚层也向内凹,最后与咽囊打通形成鳃裂(gill slits)(图3-3)。
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各鳃裂之间的咽壁上形成鳃的结构,作为呼吸器官;陆栖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胚胎时期也都形成咽囊,但只有少数咽囊暂时性地打通形成鳃裂,以后又复关闭,各对咽囊以后转变为其他结构。
最高等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 水流入咽部,食物颗粒留在咽内,水流 经鳃裂进入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
文昌鱼的内部解剖
海 鞘 成 体 的 内 部 结 构
• 呼吸作用在咽部完成,咽内壁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水流经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
• 心脏位于身体腹面靠近胃的围心腔内, 两端各自发出一条血管。开管式循环, 血液流动每隔几分钟周期性改变方向, 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该方式在脊索 动物中是唯一的,血液通常无色。
• 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 一团具排泄机能的细胞,排出尿酸。
• 幼体具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 尾部。幼体经变态至成体后只保留鳃裂。
• 体外有的被囊(tunic),由近似纤维素的被 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
• 成体的结构
• 海鞘外形呈长椭圆形,基部固着在海底 岩石、贝壳或船底之上。
• 身体的最外层是被囊,被囊内是一层柔 软的外套膜。
• 但是有许多原始和特化的结构:无头、 无成对附肢、无心脏、无集中肾脏、具 特化的口器等,因此被认为是前脊椎动 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结构最复 杂、进化最高等的一个亚门。脊椎动物 亚门的主要特征如下:
• 出现明显的头部。神经管前端分化出脑, 并出现了集中的嗅、视、听等感觉器官, 加上保护它们的头骨,形成明显的头部, 因此脊椎动物又称为有头类。
•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 现存四万多种,两大类群、三个亚门。
熊猫简介
友好使者
大熊猫一直被称为中国的“友好大使”,积极促进了 中国与外国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据报道,从公元685年到 1982年,中国三个朝代一共向国外赠送了约40只大熊猫。 其中,公元685年由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 猫;1936年至1945年,中国国民政府向西方国家赠送了14 只熊猫。新中国成立后,熊猫去处更是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外交政策:50年代,中国向苏联赠送了两只熊猫;60年代, 熊猫受到冷落,除了向朝鲜赠送之外,没有向任何其他国 家赠送。到了中美关系解冻的70年代,熊猫突然在西方走 红,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 继获赠大熊猫。
从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间,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 家23只大熊猫: 前苏联1957年获赠一只大熊猫平平,后又获赠一 只安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65年至1980年,相继 获赠丹丹、三星、琳琳等5只大熊猫; 美国1972年4月获赠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日本1972年10月获赠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 1980年获赠雌性大熊猫欢欢,1982年获赠雄性大熊猫 飞飞; 法国1973年获赠一对大熊猫燕燕和黎黎; 英国1974年4月获赠一对大熊猫佳佳和晶晶; 前联邦德国1974年11月获赠一对大熊猫天天和宝 宝; 墨西哥1975年9月获赠一对大熊猫迎迎和贝贝; 西班牙1978年9月获赠一对大熊猫绍绍和强强。
双胞胎大熊猫
野生大熊猫被狗撵上树
大 熊 猫 叼 着 它 的 宝 宝
大熊猫的天敌
尽管大熊猫与世无争,但在它的栖息领域里,还 是有一些与它们为敌的动物,如金猫、豹、豺、狼、 黄喉貂等,但是它们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 年老者。 豺:主要袭击少年大熊猫或病弱老年个体。捕猎绝招 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后抓肛门将肠拉出,故 称“掏狗”; 金猫:常袭击大熊猫幼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七鳃鳗的矢切面
10
三、肌肉系统
1、体肌:分节明显,肌节呈右倒的“W“形,两尖端向前, 尚无水平横隔发生。
2、脏肌:在鳃囊部位有环肌,控制其大小。
3、口漏斗有辐射状肌肉,起吸附作用。
4、舌有复杂肌肉操作,能象活塞一样上下运动。锉切食 物。
11
四、消化系统 口漏斗深处为口,无上、下颌。口内具小舌,舌上有 角质齿,称锉舌。锉舌能上下运动将口开闭。七鳃鳗靠口 漏斗吸附鱼体,借口漏斗的角质齿,锉舌前后运动锉破鱼 体,吸食血肉。有口腺,其分泌物使血不凝固。口后为咽, 咽分背腹两管,背管为食道,腹管为呼吸管,两者在咽部 相通。 食道接肠,无胃。肠为直管,内有纵走的螺旋状垂膜, 称盲沟(typhlosole)(螺旋瓣 spiral valve),伸入肠 腔,能增加吸收面积。肠前端腹面具有两叶肝脏,但无胆 囊,无胆管。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壁上。
13
幼 体
成 体
14
七 鳃 鳗
盲 鳗
15
六、循环系统 七鳃鳗出现了心脏和红细胞,使运氧的能力大大提高。心 脏由静脉窦,一心房(atrium),一心室(ventricle)组成。腹 大动脉自心室发出,即分为8对入鳃动脉,在鳃交换气体后, 由8对出鳃动脉汇入背动脉根。背动脉根向前发出二条颈动脉, 供应头部血液,向后汇合为一条背大动脉,其有分支到达内脏 和体壁。体壁的静脉血由前躯的前主静脉(2条),颈下静脉 (2条),后躯的后主静脉(1条),共同归入静脉窦,内脏的 静脉血,经肠动脉,入肠,经肠下V,肝门V,入肝,由肝V归 入静脉窦。无总主V(文昌鱼有),无肾门静脉(鱼纲以后的 动物有)。
5、脑的发达程度低,仅10对脑神经。内耳1个或2个半规 管(人类3个半规管)。
6、生殖腺单一,无生殖导管。
4
二、特化特征(独特分化的特征):
1、具吸附性而不能启闭(开关)的口漏斗。 2、嗅囊单个,单一鼻孔开口于头顶中线。 3、鳃位于鳃囊中,鳃囊位于咽部两侧,鳃囊内有来 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故又称囊鳃类(Marsipobranchii)。
《动物生物学》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第十二章 圆口纲
(Cyclostomata)
圆口纲
1
第十二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七鳃鳗的形态构造 第三节 分类概述
2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圆口纲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附肢(偶肢), 没有上下颌的低等动物。分七鳃鳗目、盲鳗目,约70种 的水栖动物。具有原始特征(主要特征),也有特化特 征。
一、原始特征(主要特征):
1、无真正上、下颌(故为无头类),无真正牙齿, 只有由表皮演化而来的角质齿。
2、无成对附肢。这在脊椎动物中是独有的特征。只 有奇鳍,无偶鳍。
3
3、骨骼全为软骨,终生保留脊索,没有脊椎骨,而仅在 脊索的背方出现一些分节排列的软骨弧片,且头骨尚不完整, 无顶部。 4、肌肉按节排列,分化少(简单)。
7
8
二、皮肤和骨骼系统
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其间分布许多单细胞粘液 腺,能分泌大量粘液,所以皮肤粘滑。
骨骼由结缔组织和软骨组成。
1、雏形软骨弧片,脊索发达,终生存在。脊索背面 的脊髓两侧出现了分节排列的软骨弧片(arcualia)。相当 于脊椎骨的椎弓(上面)。 2、头骨(颅骨):包在脑下的软骨板(多块),嗅 软骨囊,耳囊软骨(otic capsule),支持口漏斗及舌的软 骨。多包下脑部。 3、鳃笼(branchial basket):支持鳃囊的软骨由9对 垂直排列的弯曲鳃弓,和4对纵行杆状软骨相互编织而成, 称为鳃笼。形成网格状。
2、生殖:
七鳃鳗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充满体腔的大部,无 输出管。成熟时,生殖腺壁破裂,卵子或精子排入体腔, 经生殖孔(genital pore)进入泄殖突(urogenital sinus), 再经泄殖孔排出体外。
18
个体发育: 七鳃鳗在生殖季节,均需溯河洄游到江河上游,5、6月 间,产卵,排精,然后亲体死亡。过程是:雌体吸附在岩石 上(粗面部),雄体吸附在雌体的头部(背部),两者互相 卷绕,肛门彼此靠拢,急速摆动鳗尾,排出精子和卵子,在 水中受精。雌鳗每次交尾后只产出一部分卵,但在为期2-3 天的产卵期内,可多次交尾和产卵,后死亡,每尾雌鳗产卵 总数可达14.000-20.000枚。卵直径0.7mm(1mm),含卵黄少, 端黄卵,受精卵沉入水底,靠其外膜吸附在物体上(沙砾), 受精卵进行不等全裂,先发育成体长10mm-15mm幼鳗,(一个 月左右孵化),其形态、构造与成体相差甚远,此时称沙隐 幼虫(Ammocoete)。经3-7年变态为成体。再经数月性成熟。
12
五、呼吸系统 呼吸管为一盲管,因接咽部后有一缘膜(velum)(其后有 5-7个触手),起到关闭前呼吸管的作用。故为盲管。呼吸 管(respiratory tube)两侧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 囊(gill pouch),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鳃囊内壁具有许多 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七鳃鳗因适应寄生生 活,水流都通过外鳃孔进出而别于鱼类。水进入鳃囊,与鳃 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运动的动力:鳃囊周围肌肉的收缩(腔缩小),鳃囊的 弹性复位(与人呼吸相反)。 不同于鱼:因七鳃鳗经常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它的食物上 (鱼体),不能从口腔进水的缘故。
16
七鳃鳗血液循环图示
颈A
(2条)
背A根 出鳃A
(8对)
背大A
(1条)
尾A
肠A 肠 尾部 肠下A 肝门V 体壁内脏
头部
入鳃A
(8对)
颈下V
(2条)
前主V
(2条)
腹大A
心室
心耳 静脉窦
后主V
肝 肝V
(1条)
尾V
17
七、泄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 1、泌尿:
肾脏1对,长条形,以系膜连于体腔背壁。输出管沿 肾腹侧向后行走,末端开口于泄殖突上的泄殖孔。七鳃鳗 成体的肾属于中肾(以后动物肾为后肾,此与体位有关), 输尿管只有输尿作用,胚胎时期为前肾,盲鳗的前肾终生 保留。
5
6
第二节 七鳃鳗的形态构造 一、外形
七鳃鳗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分头、躯干、尾三部 分。体长随种类不同而异,小的不到20厘米,大的达1米。
皮肤光滑无鳞,无成对偶鳍。体后部的背中线上具有 两个背鳍,常和尾鳍相连接。头部腹面具有环形的口漏斗 (buccal funnel),为吸盘式构造,其周边具有小皮褶,内 壁有黄色角质齿,头两侧有眼1对,无眼脸,被覆透明皮肤。 眼后各具7个鳃孔,故名七鳃鳗(lamprey)。单鼻孔位于头 的背面中央,其后方皮下具有松果眼(pineal eye),它是 退化的感官。肛门在躯干和尾交界处的腹面,其后有泄殖 突(urgen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