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8d5e7ba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f.png)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成为瓷器主流的时代是宋代。
以下将从不同年代和用途的角度,详细探讨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和功能。
1. 唐代青花瓷唐代青花瓷是青花瓷发展的起源,但相对来说较少见。
这是因为在唐代,瓷器主要以白色、黑色和绿色为主,其中以白瓷最为流行。
然而,唐代青花瓷的出现仍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例如,在唐代的唐觉青花瓷中,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典型唐代特征的花纹和图案,如牡丹花、云纹等。
唐代青花瓷虽然没有像宋代那样扬名天下,但为后世的青花瓷奠定了基础。
2. 宋代青花瓷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青花瓷最为兴盛的时期。
宋代青花瓷以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蓝色颜料大量使用,因此得名“青花瓷”。
宋代青花瓷的特点是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发色艳丽。
青花瓷器制作精细,图案多样,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具象的植物、动物等。
宋代青花瓷器主要用于宫廷和上层社会,作为奉宫、贡品或收藏品使用,体现了宋朝的尊贵和文化底蕴。
3.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的特点是颜色鲜艳大胆,图案复杂多样。
元代青花瓷在装饰手法上更加精细,线条流畅,纹饰丰富,装饰着宫廷、贵族等权贵阶层所钟爱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莲花等。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花瓷的釉质更为厚重、光亮,造型也更加丰满、大气。
元代青花瓷的流行不仅推动了青花瓷的发展,还对早期的日本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明代青花瓷明代是青花瓷的重要时期,此时青花瓷的制作进一步发展,风格多样。
明代青花瓷釉色较为纯正,蓝彩发色浓郁。
明代青花瓷的图案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故事外,还加入了一些具有宗教、纪念等意义的图案。
明代青花瓷器的市场需求也趋于扩大,逐渐成为普通百姓家庭的日常器皿。
5. 清代青花瓷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后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青花瓷制作的较为成熟时期之一。
清代青花瓷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所创新,其装饰手法更加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线条更为流畅,加上釉质的改进,使青花瓷器更加光亮。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b5e2f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c.png)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青花瓷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常简称青花,也用来指代该装饰工艺。
该品种清新明快,质朴大方,不仅是工业化之前影响最广的瓷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代表。
青花瓷具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向来遭到全国际人民的喜欢,青花瓷的前史价值非常高,起源于唐代。
宋代青花瓷虽有出产,但仍归于初级阶段,开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
元代青花瓷趋向老练,尤以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最为精巧,有必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变成今日国际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
唐代青花瓷又叫蓝花白瓷,基本特点1、胎体厚重,质地粗松,有大小不均的气孔或气泡。
其色泽无法达到纯白,泛灰或泛黄;2、器物外罩满釉,器足底露胎。
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
釉色白泛黄色或灰色,有些呈乳白色,开片呈冰裂纹。
釉面较薄,最薄处仅0.1mm。
胎釉之间有化妆土,结合不够紧密;3、钴料发色呈现蓝色或蓝中含紫,晕散,有黑色结晶点。
浓重或浅淡均有出现。
部分青花纹饰有明显凸起4、常见纹饰开始摆脱唐代常见的不规则斑点块面向线描图案转化。
花草纹(宝相花,团花,四瓣小团花,蔓草莲花)如意头形卷云纹,蝴蝶纹(两翼和须清晰可辨)几何图样(菱形纹,方格纹),斑点,条形。
纹饰繁简与时代前后无关。
宋代是青花瓷的过渡时期,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喜好有关,当时的青花瓷并没有得到发展。
宋代生产透明釉下青花。
工艺方法,钴料来源和纹饰特征,与北方唐青花并无直接继承关系。
1957年3月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金沙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塔基夯土中发现四块青花瓷片;1970年在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时也发现瓷器残片。
足以证明至少在北宋初年浙江已经有青花生产。
唐有青花而宋未能盛行,不是技术限制,而是与宋人崇尚素洁的审美不符。
元代的青花瓷器开展已对比老练,青花料在当时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种,早期使用的色料来自海外,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渤泥青”,简称“苏青”。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脉络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53d632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b.png)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元青花初步形成阶段,时间大致从元朝的初创到元贞年间。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数量较少,胎质较粗糙,釉面有缩釉和窑变现象。
器型以瓶、罐、碗、盘等为主,造型厚重丰满。
第二个阶段是元青花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大致从至正年间到至正二十八年。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不仅有了较大的发展,还逐渐形成了景德镇窑系。
胎质更加细腻洁白,釉面光滑白润。
器型以青花瓶、大盘、大碗为主,也有了花卉纹的盖罐、浮雕龙纹盘等典型元青花纹样。
此外,这一时期的青花料分两种,进口料和国产料。
进口料色彩艳丽、层次分明,但晕散较严重;国产料则发灰或略显暗黑色。
第三个阶段是元青花的停烧与衰落阶段,主要指至正二十八年以后。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景德镇窑业生产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烧制数量减少,传世品不多。
综上所述,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脉络从初创到成熟,再到停烧与衰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6d7476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c.png)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又叫青花,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在晚清时期走向没落。
一、相关史书记载:
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
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清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清《在园杂志》中也说:“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
二、细说青花瓷的历史:
(1)唐青花:青花瓷创烧于唐,此时制瓷工艺还不够成熟,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主要用于外销。
(2)宋青花:宋代人崇尚朴素的审美文化,青花瓷在宋代没有得于较大的发展,宋代和唐代一样,青花瓷处于一个拙朴的状态。
(3)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发展迎来了个小高峰,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4)明青花:青花瓷在明代经历了由高峰到衰落。
其中,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正式成立,此时的青花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遗风;宣德和永乐时期受到皇帝重视,达到了一个高峰,可以说永宣时期的青花是冠绝时代的;青花在经历正统、景泰、天顺天朝
停滞后又迎来一个小高潮,用料改为平等青,发色有了较强的进步;明代中晚期,青花随着经济衰退质量也大不如前,风格也没有创新,没有较大的发展。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edaa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a.png)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明代青花瓷器是指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
不同年代的青花瓷器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
明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
洪武瓷器洪武瓷器有两种釉面,一种是青灰色釉面,青灰色釉面透明度高些,基本上保持了器物的原色。
另一种是灰白色釉面,灰白色是于釉层脱玻化(玻璃透明度退化),气泡里形成了“粥样斑”使釉面透明度降低,从而使釉面形成灰白色。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洪武青花分两个时期,早期用的是进口苏料,晚期用的是国产土青。
洪武青花也有三个时代特征:1、由于烧成温度稍低青花颜色发黑,2、浅色青花里有深色的颗粒。
3、进口青花含铁量重,青花色浓处釉面下凹并有结晶斑。
画法上洪武瓷器和元代瓷器较接近,只是稍有区别比如:蕉叶纹、莲瓣纹,扁菊纹等。
永乐瓷器:永乐民窑瓷器釉面有桔皮纹,多数瓷器有缩釉斑,釉薄处发黄。
永乐瓷器有的釉面有黄白色纵向开片,而且瓷器下部开片重于瓷器的上部。
另有浆胎青花,釉色浆白,釉面和胎体都开片,胎体厚而重量轻,重量大约只有同等大小瓷器60%左右。
瓷器底部常有削胎时留下的旋胎纹,并有乳白色的釉斑。
宣德瓷器宣德民窑瓷器胎体较厚重,釉层肥厚,釉面普遍存在桔皮纹,罐类底足较小且器里器外器底釉色都不相同,碗类多砂底,罐类碗类圈足里外斜削有乳突。
国产青花色发灰,进口苏青色闪紫,色浓处有凹陷和黑褐色锈斑,纹饰率意。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明代空白期瓷器明正统-景泰青花海水龙纹人物故事罐正统青花釉色白,釉层较薄,釉面有桔皮纹,进口青花色闪紫,浓处发黑并有铁锈斑.圈足较浅,有的是糊米底。
景泰瓷器釉层在明代瓷器里是最厚的,釉色有如湖绿水色,釉面开碎片,青花国产泛黑和偏灰有铁锈斑。
有的纹饰清晰度不高。
天顺青花瓷器釉层薄,釉色较白。
釉色有乳白和粉白2种,青花用国产和进口2种料,有些器物和成化很接近。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c1aa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7.png)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
然而,真正成为中国陶瓷瓷器的代表之一,是在元代。
在南宋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
在明朝时期,青花瓷经历了一个较为黄金发展阶段。
龙泉窑成为产青花瓷最集中的窑口,青花瓷制作技术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花瓷表面上的纹饰由于采用了蜡丝勾勒和铁线描绘的方式,纹饰线条更加细致且富有变化,使得整个瓷器更加雅致精美。
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禁止出口瓷器,青花瓷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艺和纹饰风格相对保持稳定,没有太多的新发展。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青花瓷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保护。
20世纪初,青花瓷开始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大量的青花瓷
器被运往国外,并且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藏。
这进一步推动了青花瓷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青花瓷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名,也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推崇。
许多现代陶艺家在青花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陈出新。
同时,青花瓷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更多的传承和推广,使得青花瓷在当代艺术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3dd696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8.png)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一、萌芽阶段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f提供了条件.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1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着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很可能产于巩县窑.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唐青花的色料化学成分为低锰、低铁、低铜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完全不同,而却和巩县窑唐三彩上的蓝料基本一致,因此,对唐青花产地,陶瓷界普遍认为产于河南巩县窑是没有问题的.唐青花的纹饰,常见有棕榈纹、菱形加散点纹、圆点纹、梅花点纹和不规则的斑点纹等.这些纹饰在我国传统的陶瓷器物上并不多见,而常见于伊斯兰的陶器上②.这种风格的唐青花除扬州和河南地区外,在我国其它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笔者认为这种唐青花主要不是供官府和国内群众生活所用,而与对外贸易有关,扬州当时是我国四大港口之一,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波斯商人来往于扬州,他们把波斯钴料带进,再把唐青花从这里运走,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唐青花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所需烧制的.从其产品质量讲,都比较粗糙,反映了早期青花的特点.2宋青花瓷器,过去在文物考古界鲜有人谈及,20世纪20年代吴敬仁等撰写的中国陶瓷史称“美丽绝伦的青花,其法于宋代,具体年代不可考,但大观、政和时,确有此类作品之制造”.对其产地和烧制工艺均未谈及,谁也未见到过实物,故不被人们所重视.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沙塔基下第五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拼凑起来是一件残碗.内外饰菊花和圆圈纹,青花呈黑蓝色,饰纹简单,烧成温度偏低.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又出土一块青花碗的残片,器外饰斜线纹,青花显色偏淡.③除塔基出土的宋青花外,李正中、朱裕平二先生着中国青花瓷一书中称: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广东潮州窑出土4件白釉瓷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瓷香炉.瓷像胎质洁白,卵青白釉,釉厚处为淡青葡萄色.佛像冠、须、眉、眼、发都用青花描绘而成.佛像上铭文分别为“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熙宁元年戊申五月廿四日题”.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熙宁元年为公元1068年,治平四年为公元1067年属北宋中后期.潮州窑北宋时是否烧制过青花瓷器,1949年建国以来从未听到过这方面的报导,1982年文物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也未谈及,笔者1975年曾参观过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也未发现有宋代青花瓷器.铜也能烧出蓝色,是否鉴别有误.因此,宋时潮州窑是否烧造过青花瓷是值得商榷的.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测试表明,所用钴料属浙江当地钴土矿,含钴较低,只有0.1%至0.29%左右,而含锰量很高,是含钴量的10倍,因此,青花呈灰蓝色,一般应属民间烧制的生活用品④而不被官府所重视.1973年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cm,长颈、鼓腹、砂底,显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低而含铁高的青花器.⑤据了解目前国外仅此一件,由于不在国内,很少有见到,故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宋青花在年代上虽在唐代之后,但从其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与唐青花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唐青花是以对外贸易所需而烧,属商品瓷,宋青花属民间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很难确认它就是宋青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从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200多年间确实有青花瓷的烧制,而且对过去文献上记载的宋青花也是一个印证.三、成熟阶段的元青花瓷器蒙元统一了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使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元代青花在宋代青花瓷器基础上,在地域上又有了很大扩展,先后在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建水和禄丰;四川会理等地都发现有烧制青花的窑址,这些窑址的产品,除景德镇外,多属就地取材民间烧制,胎质较粗,制作工艺简单,青花颜料多属当地出产的钴土矿,含钴量较低,青花色泽有的灰蓝,有的蓝中泛黑,有的蓝中泛黄,烧成温度普遍偏低,常出现有生烧现象,在当地虽属一种新产品,但精品极少,流传下来的完整器物不多,在各地文博单位很少见到.当前人们所见到的元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景德镇地区,唐宋以来就是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宋时在这里已经烧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为后来的元青花发展打下了基础.这里的陶瓷业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当地产的优质瓷土和丰富的燃料资源,又地处群山环抱的山区,战争频繁的年代,这里也相对安全,昌江水又正好在这里通过,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所以元政府看中了这块宝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这里就建立了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之后又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窑场,这已为近年在其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器物所证实.⑥管理机构和御窑场的建立,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策上还可世袭,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各地制瓷工匠不断从各地向景德镇聚拢⑦,这对景德镇的陶瓷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十分有利.所以到了元代,原来宋时各地发展起来的大窑场逐渐走向衰退,而景德镇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故元青花在宋青花基础上利用本省吉州窑釉下彩工艺和进口的钴颜料,很快研制成功,并在元代中后期烧制出精美成熟的青花瓷器.这种元青花在故宫博物院瓷器大库中并无发现,据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先生近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考察时亦未发现战争年代国民党带至台湾的官窑瓷器中有元代青花瓷.这些元青花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一致认为元政府通过对外贸易,将元青花输往海外,特别是中东地区较多.⑧据岛夷志略记载和考古材料表明,元青花通过对外贸易有一些也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地区,同时也和当时蒙古民族崇白习尚盛行有关.辍耕录称“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等,所以当时宫廷不收藏青花是可以理解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在欧美和一些亚非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收藏有中国元青花瓷器,大约200件左右.土耳其和伊朗是收藏中国元青花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土耳其萨莱博物馆就藏有80件,伊朗考古博物馆藏有37件,都是以进口钴颜料绘画的大型精美青花瓷器,如各种梅瓶、大盘和钵之类.1973年笔者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各博物馆和个人也收藏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元青花数十件.1949年建国后各地考古部门,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施工中也陆续有些出土,如河北保定、定兴;江西上饶、九江、景德镇、潘阳、高安、波阳、丰城和萍乡;江苏句容、南京;浙江杭州;湖南常德;四川雅安和剑川;内蒙林西县、包头、黑城和赤峰;新疆霍城;安徽青阳和北京地区均有出土,共100余件.其中以江西出土最多,达40余件,几乎占全国出土的近一半⑨,这些青花当前都收藏在全国各地博物馆里.现选择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元青花介绍如下:一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高42.3cm,口径15.2cm,底径18.5cm,白胎,釉色光润,体形饱满,制作精工,盖面塑一狮钮,钮下围以莲瓣纹和回纹,器肩四面饰如意云头纹,云头纹之间为四季花卉,花朵着红色,叶染蓝色,红蓝相映生晖,釉面中闪青,青花红蓝两色烧成要求不一致,共烧于一体难度很大,因此,它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此种器物共出土两件,此器藏于故宫,另一件藏在河北省博物馆.据笔者所知同样器物还有两件,分别收藏于英国和南韩.二青花凤纹扁壶,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轿口元大都遗址出土,高18.7cm,口径4cm.器呈扁圆形,小口,矮圈足,昂起的凤头作壶嘴,柄上卷作凤尾,以蓝色绘出全身,把壶的头尾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造型是由晋唐以来的天鸡壶发展而来,景德镇五代及宋就有天鸡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却巧妙的继承了这一传统技法,突出了青花对凤的形象彩绘装饰,显得更加生动美观.同时它还吸收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者的爱好有关,此器属国家一级珍品,国内仅此一件,由于造型美观,在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品.见文物1972年8期三青花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1950年江苏江宁将军山明墓出土,高44.1cm,小口卷唇,丰肩下敛,平底,上下饰纹五层,第一层画仰莲杂宝纹,第二层绘缠枝花,第三层为主题纹.萧何催马加鞭在月下紧追不舍,当韩信至江边正在踌躇时,附近江边正有一渔翁驾一小舟过来,显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见马希桂先生中国青花瓷一书.四青花折沿大盘,1956年湖南常德元墓出土,口径45cm,圆口,圈足,胎质洁白,釉色光润,器外饰缠枝花,器内画海水波涛纹、缠枝牡丹和双鱼荷莲纹,两条游鱼在荷莲中摇头摆尾,不停的穿游,显得十分生动逼真.此盘属湖南省博物馆重要藏品,图一,见题图这种青花大盘,国内收藏极少,国外收藏有上百件.其用途,正如明马欢所着瀛洲胜览所讲“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会时皆以大盘盛姜黄色而富于香味之饭肴,置于敷之地上席中,……以手撮而食之”.这种大盘主要是为中东有关伊斯兰教国家所需而烧制的.五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63.6cm,洗口,长径,双耳,全器上下共分饰纹七层,第一层绘缠枝花,第二层画蕉叶纹,第三层为飞凤纹,第四层画折枝菊花,第五层为云龙纹,第六层绘海水波浪纹,第七层画折枝花,第八层饰变形莲瓣纹,瓶颈部直书“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抚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师打供”.共64字见陈文平中国古陶瓷鉴赏.是当前极为少见的带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器.20世纪20年代前元代青花尚不为人所知,自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发现这件至正瓶公布于世后,才开始引起对元青花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又拿它作为标准器,凡此风格的青花都定它至正型,并着书发表,从而把人们进一步引入研究元青花的高潮.三、从鼎盛到衰退时期的明、清青花瓷器所谓鼎盛时期,也不完全是直线向上,而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钴颜料来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青花质量时好时坏,呈波浪式发展,显得很不平衡.如明前期时的永乐、宣德青花,是青花的黄金时代,质量最高.到了明晚期,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国力衰竭,使景德镇的官窑陶瓷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产品质量急剧下降.但进入清康熙朝之后,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又出现了新的振兴,产品质量空前提高,而一跃成为整个清代之冠.在官窑带动下,民窑青花亦十分兴盛,康熙之后,由于官府对各种颜色釉和彩瓷的偏爱,青花已不再是主流,而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特别是到了清代晚期,外敌入侵,国内动乱,青花瓷的质量每况愈下.。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fd78ef0aef8941ea76e05df.png)
青花瓷的发展史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釉下彩的一种。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始于唐代的艺术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已发现唐代中晚期的青花瓷是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中出土的瓷枕残片,1985年11月河南省轻工业厅科研所在河南巩义市瓷窑址采集的唐代白釉釉下蓝彩瓷壶,研究结果证明,唐代青花瓷是在巩义市白瓷的基础上采用了釉下彩绘的方法生产出的新品种。
发展于宋朝宋代统一后,社会稳定,各种生产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制瓷工艺水平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1957年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县金沙,发现了13块北宋时期青花瓷片,三件青花瓷碗残片,其中两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青灰和白中泛蓝。
火候较高,无吸水性,与浙江省江山钴土矿原矿接近,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北宋青花使用的钴料是浙江料。
1970年在浙江绍兴的环翠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无吸水性,青花色泽也较浅淡。
重庆市博物馆在该市郊一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发掘出土一件青花瓷碗。
从这些青花瓷实物来看,宋代青花器在制作、彩绘等方面都比唐代青花大有进步和提高。
元朝大量出口青花瓷经过唐宋两代3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到元代中期终于在景德镇烧制成功。
从此奠定了景德镇为中国瓷都的基础。
元代青花的釉料是进口料。
其特点是因含氧化铁较高,出现黑色铁斑疵,泛色较浓重鲜艳,其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触摸器物表面时,有凸凹不平之感。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787821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e.png)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在瓷器表面绘制蓝色图案。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起源,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简单朴素,装饰图案多为草花、莲花等。
明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有很多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以山水为主要题材,它的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清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成熟时期,它的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
清代青花瓷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钧窑”、“官窑”等,这些技法使得青花瓷的质量更加上乘,工艺更加精湛。
近现代青花瓷:近现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更加多样化、细腻化,装饰技法更加繁复,如釉上彩、立体雕刻等。
同时,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7220c0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9.png)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
![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ee39a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5.png)
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中国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的一种著名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术。
下面将以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为主题,介绍其起源、发展及影响。
中国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晚期,随着宋代的到来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青花瓷釉色蓝绿,纹饰简单而典雅,瓷胎坚韧,釉面细腻光亮,成为了当时瓷器的主流。
此时的青花瓷主要以碗、盘、瓶等日常器皿为主,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如花卉、动物、人物等,技法也更加熟练。
元代青花瓷以瓶、罐、碗等作品为主,其中以大型花瓶最为著名。
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青花瓷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期。
明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丰富多彩,以花卉、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瓷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明代青花瓷的釉色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釉面细腻光亮,纹饰线条流畅自然。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成为了当时瓷器中的精品。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精细,线条更加流畅,颜色更加鲜艳。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以花瓶、盘、碗等为主。
清代青花瓷的制作过程更加繁琐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清代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代以来,中国青花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青花瓷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多样化,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博物馆中的陈列还是在私人收藏中,中国青花瓷都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至今仍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6f13d1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3.png)
青花瓷的发展史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出色的绘图技艺、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追溯到古代,青花瓷的起源要追溯到金代。
但今天的青花瓷发展至今,由原本的技艺到现在的形式,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首先,提到青花瓷,要从金代说起。
自古以来,金朝青花瓷在传统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金代青花瓷作品使用乌黑深蓝色作为基调,搭配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色彩,它们用釉料和色料为基础,用青花工艺被涂抹上去,色彩深厚,画面栩栩如生。
此外,金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升级,如釉料的改良,新型的烧制工艺,以及新型的烧制工艺,以及更精细的绘图技术,使得青花瓷制作更加精致抓细,更加细腻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青花瓷出现了,并且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宋代靓花瓷属于青花瓷的次级类型,它的特点是釉料颜色不足以显示真实的色彩,所以施用了淡雅的绿色,为宋代青花瓷赋予了一种淡淡的清新,高雅的特色。
此外,宋代的青花瓷作品绘画不再是古朴的线条,而是表现出弯曲生动的线条,并结合创新的色彩搭配,使得作品浓缩了更多的空灵和细腻。
元代青花瓷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色彩更加明亮,形式更加丰富,青花瓷也被用来装饰宫殿和寺庙,作为重要的象征。
元代青花瓷还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画面充满了色彩和立体感,它的绘图技法和装饰技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此外,明代青花瓷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改良。
明代的青花瓷比清朝的青花瓷更加精细,釉料更加精细和富有变化。
此外,明代的青花瓷还引入了新的装饰技法和新的绘图技法,使得青花瓷更加多姿多彩。
不仅如此,画面细腻而精致,把细节和精湛的艺术完美融合,让人惊叹其中的巧夺天工。
也许,在现代,青花瓷仍然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重要代表,它受到普遍的喜爱和赞赏,被称为“中国四大瓷器”之一。
在今天,青花瓷仍然能给人以永恒的陶瓷艺术之美,让人们从中体会出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和追求完美的品质。
总之,青花瓷发展至今,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发展出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充满艺术魅力的瓷器,为传统中国文化添砖加瓦,被誉为中国四大瓷器之一,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也是我们今天拥有的重要文化遗产。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109b0d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5.png)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瓷器装饰技法,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中国唐代。
唐代(618-907年)是青花瓷的起源时期。
当时,青花瓷采用
的是用钴蓝绘制在瓷器上的图案。
宋代(960-1279年)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
宋代的青花瓷器
以北宋时期的定窑青瓷和南宋时期的官窑青瓷最为著名。
宋代的青花瓷釉面光泽细腻,钴蓝色彩浓艳,图案描绘着各种花卉、鸟兽、山水等。
元代(1271-1368年)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
元代的青花瓷主
要采用蓝底白花的手法,图案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技法上更加成熟。
明代(1368-1644年)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
明代的青花瓷以
明成化青花瓷最为著名,其釉面光亮,钴蓝色彩饱满,图案纹样线条清晰,属于明代瓷器中的精品。
清代(1644-1912年)是青花瓷的发展末期。
清代的青花瓷在
技法上继续发展,瓷器制作工艺愈加精湛,图案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青花瓷得到了更多的欣赏和研究。
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地都展开了对青花瓷的研究与收藏。
同时,现代的制瓷技
术也为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出现了更多新颖独特的青花瓷作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ab75bd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d.png)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
(完整版)青花瓷的发展史
![(完整版)青花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d2585f631b765ce050814c6.png)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一、萌芽阶段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f提供了条件。
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
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
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1关于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
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
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
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
很可能产于巩县窑。
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
简要论述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要论述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1c236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0.png)
简要论述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期(唐代):唐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较为原始,主要采用含铁较高的高岭土作为瓷土原料,釉色多为淡青色,装饰以简单的花卉、动物等图案为主。
2. 发展期(宋代):宋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有所提高,采用了含铁较低的瓷土原料,釉色更加纯净,装饰图案也更为丰富多彩,如花卉、人物、山水等。
3. 高峰期(元代):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采用了优质的瓷土和釉料,釉色更加明亮,装饰图案更为精细,如龙凤、花鸟、山水等,且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出现了大量的瓶、罐、盘、碗等器型。
4. 衰落期(明代):明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有所下降,釉色变得较为灰暗,装饰图案也较为简单,且器型也相对较少。
5. 复兴期(清代):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再次得到提升,釉色更加
纯净,装饰图案更加繁复,且器型多样,如瓶、罐、盘、碗、壶等,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所创新,如采用了釉下彩、釉上彩等技法。
总的来说,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过程,其在制作工艺、装饰图案和器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
青花的发展史
![青花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502d4d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1.png)
青花的发展史
青花是一种在瓷器上使用的蓝色图案。
它最早起源于中国,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使用。
但是,真正盛行的是在元朝和明朝时期。
在这个时候,青花瓷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生产。
随着欧洲贸易商的到来,青花逐渐传到了欧洲。
最早接触到青花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在16世纪末期开始进口中国的瓷器。
然后,青花传到了荷兰,并在荷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荷兰当时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因为他们掌握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人开始生产自己的青花瓷,并将其销售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初期,青花开始在英国变得非常流行。
英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这意味着大量的新贵阶层富有起来,并且开始购买奢侈品。
青花因其华丽的外观和高贵的历史背景而受到了英国人的青睐。
在19世纪中期,青花逐渐失去了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开始喜欢更加现代和简约的设计风格。
然而,青花瓷的传统仍然保留下来,并且在当今的市场上仍然非常受欢迎。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青花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风格。
青花瓷发展史
![青花瓷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994032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8.png)
青花瓷发展史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
青花瓷以白瓷为胎体,采用青花釉下彩绘技术,将深蓝色的铜钴料涂在白瓷器物的表面,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考验着瓷工的技能和耐心,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宋代初期,青花瓷主要采用嵌镶法,即将花卉纹饰刻划于处于未施釉的器表上,再施釉烧炼。
金元时期,青花瓷采用绘画法,即在底釉上直接绘画。
明代以后,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提升,采用钴料焠烧与料器法,使青花瓷的色彩更加鲜艳,品质更加稳定,并随着明代对青花瓷的研究和发展,青花瓷逐渐达到了极致。
清代,青花瓷制作继续开创新风格。
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瓷的制作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世界陶瓷艺术的领导者之一。
其中,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茶壶茶盏”、“璎珞胆”、“佛像”等被誉为无价之宝,极大地推动了青花瓷的艺术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生产,同时青花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3d95b7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1.png)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瓷器,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元朝时期。
但是,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是在明代和清代发展起来的。
明代青花瓷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民间的窑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而且官窑也对青花瓷进行了专门的研制。
在明代的青花瓷中,以明成化和明嘉靖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其特点是色泽高雅、纹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到了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更加成熟,制作技术更加精湛。
清代的青花瓷分为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其中,以康熙青花最为广泛流传,而乾隆青花则以场面宏大和造型精美而闻名。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釉下青花和剪纸青花等多种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在我国的制作和发展逐渐向成熟和完美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青花瓷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被列为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喜爱。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94aca3667ec102de2bd891f.png)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浅议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闫金宝青花瓷器是中国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品种,青花瓷器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着色,再施透明釉,在1280度(±80度)的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
钴料在高温作用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青花”。
青花瓷器发展史的研究还不到一百年。
20世纪50年代,有个叫约翰.阿列可塞.波普的美国教授,根据一只高63.6㎝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在一大批传世的青花瓷器中,类推出一批元代青花瓷器。
于是就有了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
1957年至1970年间,浙江龙泉金沙塔塔基出土北宋早期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青花瓷器,浙江绍兴翠塔塔基出土南宋咸淳元年(1265公年)的青花瓷器碎片。
据此,有人提出青花瓷器应该起源于宋代。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不断发现青花瓷器碎片,于是出现了青花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三种说法: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
持元代说的学者认为: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青花瓷器碎片,其实不是青花,而是唐三彩中的纯兰彩器,属于陶器。
浙江龙泉、绍兴等地发现的宋青花是孤证,并且龙泉和绍兴两地地层关系不明确,从器型文饰看应该是明代遗物。
笔者认为:美国教授约翰.阿列可塞.波普对于发现元代青花瓷器,并确立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以说功不可没,但就仅此对青花瓷器上的题记和铭文就确定并提出了“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我认为是欠妥的。
况且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水平来看,已经完全具备了瓷胎洁白、釉质透明、加工温度准确、釉下彩绘精致等特点,是一个完全进入成熟期的瓷器产品。
假如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成立的话,难道我们老祖先发明的“青花瓷”是跟着伊朗、伊拉克学的吗?笔者认为:扬州唐城发现的青花碎片,无论从胎体、釉质、彩色上来分析,都是不折不扣的瓷碎片,并且这批瓷碎片应该是唐代河南巩义黄冶窑的产品。
河南巩义黄冶窑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著名瓷窑,而唐三彩中的蓝彩,正是用钴料呈色的,这一点和青花瓷器完全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青花瓷器的发展简史、浅议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
闫金宝
青花瓷器是中国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品种,青花瓷器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着色,再施透明釉,在1280度(±80度)的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
钴料在高温作用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青花”。
青花瓷器发展史的研究还不到一百年。
20世纪50年代,有个叫约翰.阿列可塞.波普的美国教授,根据一只高63.6㎝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在一大批传世的青花瓷器中,类推出一批元代青花瓷器。
于是就有了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
1957年至1970年间,浙江龙泉金沙塔塔基出土北宋早期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青花瓷器,浙江绍兴翠塔塔基出土南宋咸淳元年(1265公年)的青花瓷器碎片。
据此,有人提出青花瓷器应该起源于宋代。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不断发现青花瓷器碎片,于是出现了青花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三种说法: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
持元代说的学者认为: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青花瓷器碎片,其实不是青花,而是唐三彩中的纯兰彩器,属于陶器。
浙江龙泉、绍兴等地发现的宋青花是孤证,并且龙泉和绍兴两地地层关系不明确,从器型文饰看应该是明代遗物。
笔者认为:美国教授约翰.阿列可塞.波普对于发现元代青花瓷器,并确立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以说功不可没,但就仅此对青花瓷器上的题记和铭文就确定并提出了“青花瓷
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我认为是欠妥的。
况且从元代青花瓷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水平来看,已经完全具备了瓷胎洁白、釉质透明、加工温度准确、釉下彩绘精致等特点,是一个完全进入成熟期的瓷器产品。
假如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说法成立的话,难道我们老祖先发明的“青花瓷”是跟着伊朗、伊拉克学的吗?
笔者认为:扬州唐城发现的青花碎片,无论从胎体、釉质、彩色上来分析,都是不折不扣的瓷碎片,并且这批瓷碎片应该是唐代河南巩义黄冶窑的产品。
河南巩义黄冶窑是唐代烧制唐三彩的著名瓷窑,而唐三彩中的蓝彩,正是用钴料呈色的,这一点和青花瓷器完全一致。
2002年至200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现场发掘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第二烧造区晚唐地层中发现的百余件白釉施蓝
彩的唐青花瓷标本,这些标本一般比三彩制品火候高,施釉工艺也与三彩不同。
其形状与文饰于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相类似。
经上海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对两地的瓷器标本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进行成分测定,证实二者成分完全相同。
考古专家门认为,唐朝晚期,扬州是主要的通商口岸,是瓷器的主要外销地。
目前全国仅有扬州出土过唐青花。
此次的考古发掘和科学测定证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器就是产自
于巩义黄冶窑,因此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义。
巩义黄冶窑的瓷胎比较细腻,釉色也有纯百、百中泛青、泛黄等几种。
巩义黄冶窑烧制唐三彩的兴盛时代是在唐开元、天宝之间,后经战乱,巩义黄冶窑逐渐没落,以致萌生了唐代的青花。
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了产自河南扒村窑的冥器“七星点彩唐青花小碟”实物标本,(如图1、2)图(1)器高1.5CM,直径6CM;图(2)器高1.7CM,直径5.5CM,两小碟表面均呈现白釉七星蓝彩点,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胎质细腻,釉色纯白,蓝彩明显存于釉下”。
有趣的是笔者在翻阅1998年“河南收藏”第三期资料时,看到赵文玺老师写的一篇为“鹤壁窑瓷器的特征”,文章中曾经提到“在鹤壁窑出土一件白釉、平底、菊花纹青花碗”这说明,唐晚期不仅巩义黄冶窑烧制青花瓷器,其它窑口也烧制青花瓷器,这充分证明了青花瓷器应该创烧于唐代。
唐代以前,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从烧制三彩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纯兰彩几近相同的“青花”烧制技术,但是由于战乱,河南巩义黄冶窑在战祸波及之下逐渐衰落,期间虽然宋代也有过少量的青花瓷器出现,但其胎、釉和青花色泽都无法与唐青花同日而语。
一直到了14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元代至制到至顺年间,河南巩义黄冶窑的“唐青花”烧制技术,突象遇到一夜春风,致使千树万树“青花”怒放。
元代的景德镇瓷窑,遍地烧起了“青花瓷器”。
这春风就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中东地区有大量的钴土矿需要寻找市场,而且该地区需要大量的青花瓷
生活用器和宗教用器。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华盛顿菲力尔博物馆藏有9-10世纪伊朗、伊拉克仿唐青花制作的青花碗。
这些仿制品说明,早在唐代、中东地区和我国已有规模较大瓷器贸易活动。
到了元代,这种贸易更加繁荣,加上青花瓷器具有幽青可爱、不易退色、无毒等优点,以及相对简化的工艺流程带来的低成本生产,青花瓷一夜勃发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到了明代,特别是明永乐朝开始,由于海禁开放,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进一步密切了于中亚、西亚两地区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带来了“苏麻沥青”的钴土矿,这种钴土矿含有高量的铁,而锰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还原气氛中呈美丽宝石蓝色,使得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呈现独有的特点。
由于钴土矿成分中含铁量较高,往往在青花瓷器中出现斑点,俗称“铁锈斑”。
铁锈斑青花瓷器由于难于仿制,反而更加珍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青花瓷器应该沿着下面的脉络发展:唐代(初创期)——宋、元代(成熟期)——明、清代(发展期)。
2006年6月6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