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史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凝结了人类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聪明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富的服饰风格。

服装是“衣裳”“衣服”的一种现代称谓,也是成衣的同义语;是指人类穿戴,装扮自己的行为,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服装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服装,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衣食住行,衣是人类生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对服装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衣服,从人类服装的发展史来看,从最原始的功能蔽体保暖到现代主流的社会时尚个性,历朝历代报装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各朝代传承和各民族融合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中国服装。

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纺织技术,兽皮作为原材料,由骨针缝投制而成的衣服是最早的制作方式。其作为蔽体保暖的工具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服装产生最根本的目的是蔽体,这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当然那时的人们也开始用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作为装饰品也体现了人类的另一种天性:对美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正是有了这种天性,服装的文化、艺术内涵才有了发展的空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的发明,布逐渐替代兽皮成为主要是的服装原材料,也就开启了服饰多样化发展之门。而中国服装样式发展的脉络也相对比较清晰。从最早的上衣下裳,到战国时期的胡服的盛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再到秦汉时期的深衣,汉时的袍服,深衣在中国服装店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深远的影响,时代的烙印,到魏晋南北朝时,大袖衫,垂髯服,女衫裙又成为该时代主要服饰,深衣渐废;到隋唐时,男子以幞头袍裳为尚,而后又引进回鹘女服。由此可见,一个繁盛的时代,对服装业的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到后期,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是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其服饰都明显融入了异域服饰特点,对原来的服装样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后来的旗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通过对中国服装史的生产力的概述,我们不难发现,服装的发展方向是沿着手实用——美观实用——美观实用地位这个方向发展的。而在其中,有多种因素在制约或影响着其发展的,有历朝历代的封建思想,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文化,不断进步的制作工艺,社会分工的不同需要,由于这些的制约,我们可以客观地说,中国服装业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而只是一定意义的文化象征和带有各个朝代政治标签。

夏朝是服饰制度的形成时期,夏朝起,王宫就有从事蚕事劳动的女奴。奴隶主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分贵贱,别等威”。

商朝是奠定服装发展的基础,商朝设有典管蚕事的女官-女蚕,并设有专门的官员,它们分别是玉府:管理王室燕居之服(常服)和玉器;司裘:管理国王的各种祭礼、射礼所穿的皮裘服装;掌皮:管理裘皮、毛毡的加工;典丝:管理丝绸的生产;内司服:管理王后的六种礼服;追师:管理王后的首饰等;掌葛:管理征收麻布、葛布等;典瑞:管理王宫服饰、玉器;司常:管理国王、诸侯、公卿的旗帜;司服:管理国王各种吉、凶礼服;弁师:管理国王不同场合戴的冕冠、弁帽;大行人:管理公、侯、伯、子、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西周是服饰制度的完备时期。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周朝设有官工作坊,从事服饰资料的生产并设有专门管理王室服饰生活资料的官吏。凡是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的分配都受奴隶主控制。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的深衣和胡服。深衣是在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便衣,平民穿的礼服,因上衣和下裳相连,袍身又深又长,所以叫做深衣。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秦汉时期的冠、巾、帻、履最为出名,冠: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长冠、武冠、法冠、梁冠。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葛巾和缣巾。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履在汉时主要为高头或歧头丝履,上绣各种花纹,或是葛麻制成的方口方头单底布履。另外还有诸多式样和详细规定。舄为官员祭祀用服。履为上朝时用服。屦为为居家燕服。屐为出门行路用,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魏晋南北朝服装。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当时的裙子也较为宽广,下长曳地,可穿内,也可穿于衫襦之外,腰以丝绸宽带系扎。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巾有幅巾、纶巾、小冠、高冠、漆纱笼冠;帽有白纱高屋帽、黑帽、大帽;履有前代丝履和木屐。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而北方民族侧穿裤褶与裲裆,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有不恭之意,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人将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果,于是,为兼顾两者又派生出一种新的服式—缚裤。缚裤:是一种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

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服饰习俗急骤变革和丰富发展的时代,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而且还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到了中晚唐时期,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