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特点这一角度来讲的。

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厉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云:“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

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饮食界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菜已有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菜和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菜的区分。

各区域的饮食都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发展起来。

各个圈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没有绝对的界限,呈现出一定的辐射状和层次性。

二、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1、经济条件局限。

这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

在远古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材。

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这种习俗。

2、地理环境差异。

我国疆域范围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地形,高原、盆地、丘陵、湖泊、海域、江河、山区等等,不同地形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影响着人们饮食风格的形成。

基本上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为分界线,此线以北、以西区域的饮食结构以动物脂肪蛋白质型为主,以南以东区域以植物淀粉型为主。

积年累月,各饮食圈就以各地的食料为基础,发展起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人们的口味也各不相同。

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因此菜肴多偏咸;西部以盐碱性黄土地为主,为平衡生理酸碱度而多喜食醋;蜀湘地带湿气重,因而人多食辣。

3、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

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某些仪式演变出不少食俗。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

浅析四川饮食文化四川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肴而闻名于世。

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饮食传统和文化,其饮食以川菜为主,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深受民众喜爱。

四川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下面将从四川饮食的起源、特点、代表菜肴以及民俗饮食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四川饮食的起源四川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为四川的饮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饮食的形成得益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

四川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为四川的饮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1. 食材多样:四川地处长江流域和川西高原相连的地带,气候和地形多样,物产丰富。

四川饮食以禽、兽、水产为主,烹饪技法多样,煨、炖、炸、炒、烧、蒸等各种烹饪手法应用广泛。

四川的蔬菜、水果、家禽、家畜以及野味种类繁多,品种齐全,为四川美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 口味独特:四川饮食的口味多样化,以麻辣味、鲜香味、酸辣味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四川人喜食辣,辣椒、花椒是四川菜肴的不可或缺的调料,给四川菜肴增添了特有的香气和味道。

3. 独特烹饪手法:四川菜肴的制作注重刀工和火工,刀工精细,火工火候恰到好处,且烹饪技法独特,如“擀板烧”、“夫妻肺片”等,使菜肴味道独特,口感鲜美。

4. 重视饮食文化:四川人对待饮食有着独特的情感,不仅注重饮食的口味,更注重饮食的文化和礼仪。

四川的饮食节庆活动频繁,如年夜饭、传统节日食品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四川代表性菜肴1. 麻辣火锅:麻辣火锅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以其独特的麻辣口味和新鲜的食材而闻名于世。

麻辣火锅的调料主要由花椒、辣椒、姜片、大蒜等组成,配以牛油或菜籽油,锅底汤料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 夫妻肺片:夫妻肺片是四川川菜中的经典川味菜肴,其制作精细,口感鲜美。

对长江文化了解调研报告

对长江文化了解调研报告

对长江文化了解调研报告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的独特文化现象和遗产。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市,如上海、湖北、湖南、四川等,因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长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

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文物和遗址,如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瓷文化等。

这些文物和遗址记录了长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对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

长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长江流域地域广阔,各地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出海口,其文化与海洋文化有着紧密关系,其热情开放的风格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湖北的长江文化则与楚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楚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风貌。

四川的长江文化则与川剧和火锅等民俗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江文化还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区之一,长江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尊重自然的文化传统体现在长江流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

例如,长江流域的古老村落多采用木结构建筑,以适应江水的泛滥,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人们还注重绿色环保的饮食文化,如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为主食,健康饮食习惯为长寿提供保障。

长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流域是中国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长江文化传承了这一历史,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文化特色。

例如,长江文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创新精神,湖北的武汉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成为了中国的创新创业城市,发展了高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长江文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江流域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如浙江的鲁迅、江苏的曹雪芹、湖北的郭沫若等。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发展。

总的来说,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特点。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两大重要的流域,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带大家回溯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流域之一。

黄河被誉为“中国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众的生命。

黄河流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在这里生存或作为过境之地。

黄河流域的历史因源远流长而复杂。

在黄河流域,早期的文明就出现了,其特色就是饮食、服饰、住房、武器等方面较为落后,但在水利方面有很高的智慧,比如灌溉农田的相互调节、运河的开凿等等。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的风化作用也让黄河的水变得浑浊不堪,黄河及其支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黄河流域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文化遗址,如永乐宫遗址、壶口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

这些遗址见证了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二里头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之一,它典型地反映出了早期华夏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图景,被认为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第一大河流。

它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流经中国南方地区,周围环境鲜美,风景优美。

在这里,大量的人类历史和文化都从这里起航。

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长江流域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到了商、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就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首都南京就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周边地区也发生了许多重要文明事件,如文艺复兴和科学文化的高峰。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文化、楚文化、吴文化、湘文化等等。

其中,三国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留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文化就在江南地区得以发扬,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高考地理长江知识点

高考地理长江知识点

高考地理长江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而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与高考地理长江知识点相关的内容。

一、位置与地势特点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位于亚洲东部,是中国的重要水域之一。

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等地,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全长约6397千米,流域面积约一百八十万平方千米。

长江流域地势逐渐由高原向平原过渡,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四大地形类型。

青藏高原地势海拔高,河水源头陡峭,形成雄伟壮丽的峡谷景观;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二、流域自然资源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1. 水力资源:长江是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具有巨大的水能储备和发电潜力。

流域中的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2. 森林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拥有广泛的森林覆盖,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为环境保护和木材资源提供了支持。

3. 矿产资源:长江流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铅锌矿、煤炭和铜矿等。

这些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经济作用与人类活动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干线,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交通运输:长江流域地广人稠,沿江城市众多,长江河道畅通,为各地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方便。

长江水路成为中国主要的内河航道之一,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农业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流域内大量农田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支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3. 工业生产:长江流域地区工业发达,特别是下游城市如上海、南京等,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长江沿岸的工业区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大。

四、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水污染:长江流域面临着水污染这一严重问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放物导致水质恶化,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1、引言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可一日缺少,因而饮食向来受到普遍的注意和重视。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理的需要,而且长期历史开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今天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与以前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大有不同了,已经从讲求温饱,转向了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精工细作,讲究营养和保健。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色,性也等关于美食的说法,汉语的许多词汇都与吃有关(如脍炙人口、味同嚼蜡、吃得开、吃香等),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可谓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目前许多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1.1饮食文化的根本概念1.2饮食文化的特点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根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有诸多特征,但学者们关于饮食文化特征的表述都各不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社会层次性、公共娱乐性、审美性、传承性、交流性等特征。

也有的学者认为饮食文化最主要的特性是民族性与涵摄性。

王焰安认为中国饮食的民俗特点一般来说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由饮食事项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来的;一是饮食事项在时间、空间及开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

总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对于中国的饮食,王学泰认为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一些最外表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见而不鲜。

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饮食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而且主食高贵,副食低贱(不是指价格,而是指地位)。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当我们审视世界各地的文化,会发现它们如同色彩斑斓的画卷,各具特色,而这些差异的背后,地理环境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以一种潜移默化却又深远持久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传统。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例如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业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

人们依靠种植农作物来获取生活所需的食物和资源,这种农耕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

农民们遵循着四季的变化,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形成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他们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土地的保有,因为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根基。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重视家庭伦理、强调勤劳节俭的文化价值观。

相比之下,在草原广袤的地区,如蒙古高原,畜牧业成为了主导的生产方式。

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他们需要具备勇敢、坚韧和适应变化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豪放、勇敢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点。

而在沿海地区,渔业资源丰富,人们依靠捕鱼为生,大海的广阔和神秘也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渔民们敬畏海洋的力量,形成了冒险、开放的精神特质。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们往往分散居住在山间的村落里,形成了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社区。

在这种环境下,家族和邻里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扶持,共同应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人口容易聚集,形成了较大的城镇和城市。

城市中的人们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组织更加复杂,商业和手工业得以发展,从而催生了不同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

再者,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中的艺术和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江南水乡,风景秀丽,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激发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灵感,诞生了许多优美婉约的诗词和画作。

而在西北地区,广袤的沙漠和雄伟的山脉则赋予了艺术家们雄浑壮阔的创作风格。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首先,气候对饮食文化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可以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因此长江流域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米饭和茶文化非常重要。

而干旱地区则更适合培育小麦、玉米等作物,所以北方地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气候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炎热的气候使人们喜好清淡的食物,而寒冷的气候则更偏向于高热量的食物。

地形也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了粮食作物的种植,因此山区人民更依靠养殖业和采摘野果来满足食物需求。

山区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比如川菜的辣椒、花椒等调料在山区饮食中使用较少。

而平原地区由于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人们更偏向于种植粮食作物,饮食文化中以米饭、面食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供选择。

土壤肥力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沃的地区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丰富的农产品供应使人们在饮食中有更多的选择。

一些地区的土壤贫瘠,农产品供应有限,因此人们常常通过贸易的方式获取不同地区的食物。

这种交流促进了地区之间饮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沿线地区有了对外贸易,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水质对饮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决定了人们的饮水习惯和烹饪工艺。

例如,江河流域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水,饮用水以及烹饪用水都是使用河水,因此饮食文化中更偏向于蒸、煮等烹饪方式。

而沿海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海水,人们更偏好用海鲜来丰富饮食,同时也会使用盐水来烹饪食物,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总之,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地理环境对食物选择、烹饪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因气候、地形、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广泛地传承和发展,反过来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考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一)位置与范围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2、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①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②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3、(简答)位置的重要性:位于江海交汇之地,(1)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2)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3)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二)自然环境1、长江三角洲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2)气候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3)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2、(简答)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提供灌溉水源,利于发展农业;(2)提供便利的水路运输,利于对外联系;(3)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土壤肥沃;(4)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及水产品。

【考点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一)地位: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二)核心城市——上海特点:1、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2、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同城效应: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这种现象被称为“ 同城效应”。

(三)文化特色1、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等;2、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3、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4、(简答)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特点

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特点

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特点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由封闭走向开放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化的进程。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19世纪末期机器制面的方法行于中国后,"华人厌故喜新,面粉舶来进口日多,"面包和各种西式糕点也日益盛行。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面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汉口、无锡等地次之。

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

据1911年7月24日的《时报》记载:汉口市民对英美烟草公司的纸烟、法华康成造酒公司的洋酒,"极为欢迎,销路畅旺无与伦比。

"西方饮食及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的综合载体的西式餐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正如《清稗类钞》所云:"我国之设肆售西餐者,始于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价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

外加堂彩、烟酒之费。

当时人鲜过问,其后渐有趋之者,于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丈春、吉祥春等继起,且分堂设坐焉。

"这些西餐厅中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以及各种西式快餐,也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国人的生活节奏。

另外,西餐中做、中餐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如"铁扒牛肉"、"华洋里脊"、"西法大虾"、"西洋鸭肝"等菜,均是中菜西做,西菜中做的佳品,常出现在20世纪初叶上海、汉口等地的食单上。

可以说,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在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变革图存的过程。

扬中市地方美食

扬中市地方美食

扬中市地方美食
扬中市地方美食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交通便利,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

扬中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
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让人们流连忘返。

下面将介绍扬中市地方美食的几个代表特色。

美食之一: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是扬中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扬中市位于长江流域,水产资源丰富,
水乡特色鲜明。

这里的美食以清淡、鲜香为主,受到了周边地区的影响,口味独具特色。

特别是以蟹类、鱼类和各种野味为主要食材的菜肴,口感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美食之二:特色小吃
扬中市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比如著名的"扬中糕团",外皮酥脆、内
馅鲜美,是当地人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

此外,还有"扬中酱排骨"、"扬中盐水鸭"等
美食,口味浓厚,让人垂涎欲滴。

美食之三:地道农家菜
扬中市的农家菜以新鲜、原生态为特点,健康营养。

农家菜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
饪的独特,体现了淳朴的乡土味道。

尝一口当地农家菜,仿佛置身于田园风光中,感
受着自然的味道。

总的来说,扬中市地方美食丰富多样,融合了水乡特色、特色小吃和地道农家菜,展现出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来到扬中市,除了欣赏美丽的风景,品尝当地美食也是
一种不可错过的体验。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选题名称: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学生姓名:朱*学号:2009***本课程班级:主校区完成时间:2012 年04月20日目录1.课题分析 (3)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3)2.1选择检索工具 (3)2.2选择检索词 (3)2.3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4)2.3.1中国知网(CNKI)或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期刊论文) (4)2.3.2超星电子图书或读秀学术搜索(图书) (5)2.3.3 EBSCO或Springer或Emerald(期刊论文) (6)2.3.4其他数字资源(学位论文或事实数值型数据库等) (9)2.3.5 馆藏图书 (11)2.3.6百度或google(图书期刊以外的网络资源) (13)3.资料阅读 (15)4.文献综述 (17)5.排版格式: (20)6.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22)7.课程报告注意事项 (23)8.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23)9.学习本门课程的体会、意见或建议 (23)1.课题分析(1)选题理由: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

地理学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强调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的地理分异规律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人也更加关注饮食文化,合理膳食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地方饮食文化各具特色,研究各地饮食文化的著作越来越多。

(2)文献调研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获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最新论文、著作或信息,即关于这一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现状以及它的发展态势;了解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系统详尽的信息,包括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2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2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2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知识讲解第七章南方地区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点1: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和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注】:根据国务院2019年12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主要农作物水稻、棉花、油菜、甘蔗、茶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对内联系方便: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2)对外联系方便: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4.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③提供水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饮食。

④提供充足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⑤长江沿岸地势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

⑥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2)不利影响:长江在丰水期容易泛滥成灾,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破坏。

方法总结1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要点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

1.主要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位于南京的中华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堡。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课件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课件
长江上游地区,河流主要提供灌溉水源,有 利于区域农业的发展,同时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 富,为区域发展提供电力支持;长江下游地区, 河流为发展工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也利于水产 养殖业的发展,还提供便利的航运条件,有利于 区域的交通发展和对外联系。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 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 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状元成才路
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 区域发展的状影元成才路 响。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 利于农业的发展。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 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水产品等。
2. 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 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 市,是我国的 超大 城市,也是我国最重 要的 综合性工业 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核心城市—— 上海
名城古都 南京作为古都,名胜古
迹众多。中华门 是明朝初期 都城的正南门,是我国现存 规模最大的古城堡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状元成国才路 著名的古都_南__京___、状元成才路_杭__州___, 还有_苏__州___、_扬__州___等众多的 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 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 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 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 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

古代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地理和人文特征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要素,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古代的文化、民族、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等人文要素,则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地理环境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被自然环境分为不同的地域和气候带。

1.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平原地带,由黄河和深沟壑交错而成,从山西省、河北省到辽宁省,占据了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域之一。

2.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平原地带,自西藏高原广泛分布到沿海地区。

在那里,由于丰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有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繁盛的城市。

3.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和农业中心之一。

其河流源头在青藏高原,并穿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七个省份。

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少,但由于河水补给、农作物需要,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已演变出来:黄河地区是一系列王朝的发源地,例如夏商周等。

4.西南地区在中国西南,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与其它地区有较大的不同。

古代的西南地区,包含了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既有高山峻岭、陡峭峡谷,也有繁盛的平原和广阔的湖泊。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环境、植被等,这个地区世代耕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二、人文特征古代中国的人文特征精深博大,自其民族、文化、哲学、教育、科学技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1.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则是最为主要的民族。

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哈尼族、回族等。

这些不同民族的协调合作,反映在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饮食、宗教等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2.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人文资源之一,代表着中国的精神面貌和传统。

中国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括中医、武术、文学、音乐、绘画等。

文化交流视域下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交流视域下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文化交流视域下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历
史变迁
随着商周时期的兴起,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演变。

在商周时期,古代耕读文化开始兴盛,渣漠湿地灌溉和农耕技术迅速发展,蜀汉文化蓝图正式奠定。

在此期间,流行酱菜、米饭、粥等饮食文化形式
更加多样。

从古代就有烹饪新鲜食材的习俗,如烧鸡、蒸鲤鱼、裹淇淋、
炒熊掌等等。

当时以元谷、剑门、巫家山等地为中心的大豆饮食文化,以
及秦汉时期流行的杂粮饮食文化逐渐在长江流域推广开来,形成了不同地
区的特色,如剑江汉族的酿米酒料理、鄂豫皖地区的米酒文化等,在宋代
还出现了以麦饭为主的中原饮食文化。

随着明清时期新兴的商业文化和来自葡萄牙、荷兰等国引进的食物文化,以及墨西哥面条,做蛋糕等新鲜料理文化,促进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
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随着由上海、江苏等城市传播的淮扬菜文化,以及
随着清朝时期乌江饮食文化的发挥作用,面食饮食文化也尤为重要。

南方
饮食文化深受大米的影响,而调味品文化也越来越受欢迎,写煮法已成为
中国烹饪文化的特色。

咸鱼、腊肉等料理也传播于长江流域,这成为当时
江南文化的一大重要元素,也为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向外影响提供了益处。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商周时期的耕读文化,明清时期外来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影响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明显地表现出了从古老上古时期到现代江南文化的发展进程。

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哥伦比亚文化采纳、快餐文化盛行,以及跨文化料理的普及等等,都使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饮食与地理——精选推荐

饮食与地理——精选推荐

饮⾷与地理对于中国⼈来说,吃也就是⼀种⽂化。

中国的饮⾷⽂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今,形成了各具特⾊的地⽅菜系及相应的饮⾷习惯。

⼀个地⽅饮⾷的建⽴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个最重要因素就就是地理环境。

热播的纪录⽚《⾆尖上的中国》⾥,细腻温润的镜头、恰如其分的⽂字以及现场同期声完美地将它们糅合在⼀起,让⼤江南北的观众们享⽤它所带来精神饕餮盛宴,也领略了中国各地丰富的地理知识。

从云南的松茸到浙江的冬笋,从南⽅的⽔磨年糕到北⽅的⾯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让地理区域差异的与多样的美⾷协调地组合在⼀起,不仅让⼈们领略到不同⾷材在采集与加⼯中的独特魅⼒,也让⼈们发现了隐藏在它背后的⼈⽂关怀,也让我们了解中国⾃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在各种环境中⽣长出的美味也使各地⽅的⼈们享受到具有那个地⽅⾊彩的美⾷,可以说从⾆尖上的美⾷了解中国地理知识。

⽽烹调的地域差异⼜使得不同⾷材产⽣出不同的味道以满⾜不同区域⼈们的味觉感受,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们的⽣活环境、习俗。

⼀、⼝味中的地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中国⼈⼝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定规律可循。

有⼈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们的⼝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定的联系。

⾸先说“西酸”,⼭西⼈能吃醋,可谓“西酸”之⾸。

她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拿过来,每⼈喝三调羹醋⽤以“解馋”。

改⾰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个条⼦:“供应⽼陈醋,每户⼀⽄。

”有⼈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她家有⼏⼝酸菜缸。

”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厚。

另外,福建⼈、⼴西⼈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平。

傣族⼈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就是⼀道传统名菜。

⼭西等地的“西⽅⼈”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就是黄⼟⾼原、云贵⾼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含有⼤量的钙。

因⽽她们的⾷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

这样,通过饮⾷,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姚伟钧提 要 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出发,主要探讨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之间的关系,并拟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生动活泼的系统,全面把握和综合研究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在这个特殊地域环境中形成、发展和各个不同区域饮食文化分异的过程、联系及其规律性,继而构筑未来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地理环境 饮食文化在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环境中,河流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天然摇篮,世界著名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恒河等,都和一些民族文化的诞生、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流,自西而东全长六千三百余公里,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而流域内各地的文化也是千姿百态。

这些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为光耀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对长江流域饮食文化进行历史地、具体地考察与研究,从地域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找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同一性,这对深入了解中国地域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 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中国不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而且文化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形成,又都受地理环境所制约,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及技术系统等形式,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因此,我们在考察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生成机制时,应首先从饮食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地理背景入手,进而探讨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与饮食文化之间的联系。

考古与现代农业科学资料表明,原始农业的出现,粮食作物的品种选择与开始种植时期,在世界不同地区之所以有先后异同之别,乃是与地理环境的特性有关,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到各地区之间不同自然条件的强烈影响,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各地区的生产门类、饮食生活就有较大的区别,物质文化面貌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区域。

在我国主要就是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它以首先培育出优良的小米著称;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稻作经济文化区,它以培育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闻名。

可见,一个地区饮食文化类型的形成,是由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所处的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①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当人类在陆地上开始活动的时候,出于人类自身的本性,都是选择最优良的自然环境作为生存条件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是发展水稻的理想之地,所以,早在八千多年前,这里就产生了以稻作为特点的原始农业,并逐渐向四周延伸开去,可见,栽培稻谷在长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这一点的是距今一万至四千年间的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即:仙人洞文化遗址、玉蟾岩文化遗址、彭山头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罗家角文化遗址、马家滨文化遗址、崧泽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和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它们都是以出土了大量稻谷而著称于世的。

按照年代排列,近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迄今最早的稻谷。

经美国学者进行植硅石分析研究,初步认定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距今一万二千年的文化堆积层中发现有野生稻和栽培稻共存。

玉蟾岩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该遗址发现有距今一万二千年的稻谷实物标本,其中也包含有野生稻和栽培稻。

湖南澧县彭山头、八十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的稻谷距今八千多年。

据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考古专家和水稻专家到现场考察后认为,这里出土的水稻时代早;数量品种多;保存状况好。

出土的水稻既不像籼稻,也不像粳稻,可能是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中出现的品种。

其次是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四文化层中的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

在一个近五百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和其它谷类作物的堆积,平均厚度达四十到五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十到八十厘米。

以水稻各部分的遗物为主,局部地方几乎全是谷壳,这些稻谷都已炭化,但尚不失原形,颗粒大小接近于现代的稻谷,比野生稻的颗粒大得多。

这些稻谷经浙江农业大学鉴定,属于栽培的籼稻。

①而且同一层还出土了为数甚多的骨耜,制作较为精致,当系开辟稻田的工具,这也证实我国在七千多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就已经开始一定水平的“耜耕农业”。

同时还发现了稻穗纹陶盆,上面刻有一株稻穗,直立向上,另外二束,沉甸甸的谷粒分两边下垂。

稻子进入河姆渡人艺术生活的领域,可以想见他们对于稻谷的栽培早已超过初步认识的阶段。

另外,根据遗址附近耕土层下存在着泥炭层,这一文化层中发现的水生草本植物孢粉等情况,证明当时住地周围确有大片的沼泽地带,这就为种植水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以稻米为主食的定居饮食生活相依存的家畜饲养业,在河姆渡也有一定规模,猪、狗两种家畜遗骨在此普遍发现,尤其是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几乎到处都有。

猪骨标本有百分之五十四是一、二年的中小猪,其次是大猪,老猪仅占百分之十。

这一比例说明,河姆渡人饲养猪的目的在于宰杀,仅留下较少老猪作繁衍,同时还发现了一件陶塑小猪和二件猪纹陶器,捆扎整齐的一束稻穗纹与猪纹同刻在一件陶盆上,反映了稻谷栽培与养猪有一定联系。

河姆渡还有较多的水牛骨头,初步认为也是驯养的,说明长江下游先民的饮食生活,主要是依赖初步发展的农畜结合型的原始农业。

年代稍后的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湖北京山屈家岭最为著名,这一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左右,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屈家岭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和日常饮食生活所需要的陶器,这表明当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粮食种植正成为人们所需食物的可靠来源。

当时人类食用的水稻,在遗址中常有发现,特别是当时人类食用后的稻谷壳,广泛施用在房屋建筑之中,那些形态完好的稻谷籽粒,经专家鉴定,属粳稻品种,且是一种较大颗粒的粳稻品种,与当今栽培的品种相仿,证明我们现在食用的粳稻,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据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据,在长江流域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如湖北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江西修水跑马岭等地发现的稻谷距今都已有四、五千年,这说明我国最早的栽培水稻是在洞庭湖、鄱阳湖一带,然后逐步向长江中下游流域及江淮平原扩展,从而初步形成了接近于现今水稻分布的格局。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稻的种植与人民食用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如《周礼》就认为荆州、扬州“其谷宜稻”。

①荆、扬之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属楚、吴、越,是著名的水乡泽国,《史记》叙述这里的饮食生活状况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②《汉书》中也认为:“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③可见,稻谷一直是长江流域人民的主食,水产品则是主要副食。

商周时期,稻谷的种植在黄河流域也逐步推广开来,距今三千多年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存的甲骨文中,发现有卜丰年的“稻”和“籼”、“粳”等不同稻种的原体字,以及关于稻谷生产丰歉的记录。

另外,在《诗经》中,也有不少食用稻谷的诗句,如“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④《战国策》中也说:“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⑤这些记载说明,黄河流域的稻作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不如长江流域优越,所以稻的种植也就不如长江流域普遍。

在一定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创造与发展,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特别是在物质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

古代长江流域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是川泽山林,因此不仅创造了水田耕种、稻谷栽培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还创造了与此相适应、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类型,最终形成了重视农业,讲究饮食的生活传统。

所以说,是得天独厚的长江,滋育了流域内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 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流变流域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有着独特的文化现象。

流域文化不仅与文化地理学一样,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即探讨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文化传播的路线和走向,以及人类的生活形态,如饮食行为之类。

同时,流域文化与地域文化一样,也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文化探讨,其“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通常是十分明确的,但由于历史的发展,逐渐消融了它们地理的界限,加之景物易貌,民众迁移,只剩下大致的所在范围了。

如“巴蜀”、“荆楚”、“吴越”,①②③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周礼・夏官・职方氏》。

其疆域的划分都是比较模糊的。

岁月的流逝虽然改变了古代长江流域区域划分的精确性,但这种模糊的“地域”观念已经转化为对文化界分的标志,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且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人们仍以这种模糊的地域概念来划分长江流域各地饮食文化的风味类型。

虽然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因流域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

但大体而言,长江流域可分为三个主要饮食文化区,也就是长江上游的巴蜀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的荆楚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的吴越饮食文化区。

(一)以巴蜀为代表的长江上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上游是指长江源头至湖北宜昌这一江段。

它涉及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地。

长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地势高亢,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交通险阻,人迹罕至。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都发源于此。

这三大源流汇合在一起以后,人们称之为通天河。

通天河流经青海省玉树地区,这里日照充足,空气清新,河畔有绿茵茵的开阔草滩,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畜牧区,因此,这里人们的饮食品种主要是牛羊肉、糌粑和酥油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通天河转向南流,进入西藏和四川交界处的深山峡谷之间,称为金沙江。

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流到四川省宜宾市,就进入四川盆地。

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合之后,才称为长江。

长江从源头到此地,已经奔流了近三千五百公里,由于这些地段,地理环境恶劣,人口不多,在历史上,民众的饮食仅能维持生存,难以形成文化特色。

而宜宾以下,俗称长江的江段有两千八百多公里,人口稠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中脍炙人口的万千风味,如川菜、湘菜、鄂菜、徽菜、苏菜、沪菜等,都是在长江的滋育下发展起来。

巴蜀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第一,地理环境优越。

长江从云、贵、川结合部的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俗称川江,这一流域处于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是西部牧业民族和东部农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

它所流经的四川盆地,是我国很富庶的地区之一。

盆地四周被海拨一千到三千米的高山和高原所环绕。

盆地内平均海拔五百米左右,除成都平原外,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

虽然盆地四周,东有巫山,南有大娄山、大凉山,但这些山原不高,不至于挡住温暖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盆地后,又受阻于西南屋脊青藏高原而长期滞留,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水热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