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02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的稳定性
文化通过影响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塑造个人的价值观。
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是长期而稳 定的,不易改变。
价值观的传播
文化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途径传 播,使个人接受特定的价值观念。
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行为模式的形成
文化影响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模式, 使个人表现出特定的行为特点。
认识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认识活 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方
式上存在差异。
文化影响的特点
01
02
03
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 化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 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
深远持久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 久的,一旦形成往往难以 改变。
行为的约束与规范
文化通过社会规范和习俗,约束和 引导个人的行为。
行为的创新与变革
文化也鼓励个人在传统行为模式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变革。
文化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职业选择与定位
文化背景和个人价值观影响个人 的职业选择和定位。
职业技能与培训
文化对个人职业技能和培训的需 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择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自主选 择的,人们可以自主地接 受或拒绝某种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文化对人的影 响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 家庭、学校、社区、媒体 等。
历史传统
历史传统也是文化对人的 影响的重要来源之一,包 括民族、宗教、习俗等。
地域文化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吸引力。
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 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认同正确 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 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 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课程结构的新界定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构成。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 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 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
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 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 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 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 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 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 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课程标准的设定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支持
教师评价教材是否为教学 方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教学难度与适应性
教师对教材的难度和适应 性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 适合所教学生的年龄和知 识水平。
家长反馈
内容认可度
家长对《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认可度,包括内容是否符合孩子 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等。
孩子兴趣
家长反馈孩子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教材是否能够激发孩子 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辅助学习材料
家长对教材中提供的辅助学习材料的评价,如练习册、在线资源等, 以及这些材料是否有助于孩子在家中的自主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展览,增强学 生对文化生活的直观感受。
文化活动与节日庆典
社区与民间文化
利用社区和民间文化资源,让学生了 解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文化自 信。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 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学习体验
学生对《文化生活》教材的编排 和内容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教材 的易读性、图文并茂程度、案例
教材结构与特点
• 结构: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包括“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单元下设若
干课,每课包含若干框题,以案例、问题、活动等形式呈现。
• 贴近实际:教材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文化现象。 • 注重探究: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突出中华文化:教材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标与教材解读第六章之《文化生活》
2、教材编写思路: 本教材分为四个单元:
----“文化与生活”——是什么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什么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怎么看 ----“发展先进文化”——怎么办
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图:
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图:
全书的逻辑结构
文 化 一 般
第一单元
是什么:从静态看: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 为什么:从动态看: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本单元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1.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 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在文化 交流中,应该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重 要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 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承 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 独特的重要作用。
4、《文化生活》教学策略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单元结构图如下页:
第一单元的内容结构
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从社会发展看文化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影响的特点 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 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 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 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 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要作用。
文化生活 教材分析
感受文化影响
教材分析
第五 组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地位:本框题《感受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的
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明确了 文化的内涵与作用。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感受了文 化的力量。本框说明的主题就是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是对上一课 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延伸将文化作用推及到个人,说明文化对人的 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文化与人 成长的关系,这就为下一课《文化塑造人生》打下理论基础,起到 “顺水推舟的”的作用。本框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时代 性强,是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作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交
往行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导 学生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抵御不良文化,促 进学生终身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利于 民族的长远发展。
二、内容结构分析
文 文 文 文 ,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 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 依据:文化影响不易察觉,容易被忽视。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有助于学 依据:文化影响不易察觉,容易被忽视。
生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抵御不良文化,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生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抵御不良文化,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它是 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高考易考点。 第一单元的1)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难点: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
•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依据:(1)难在思维本身的抽象性和隐蔽性。没有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那 难在思维本身的抽象性和隐蔽性。 依据: 么直观。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么直观。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反过来 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首先,学生在对三观的概念区分上就存在问题。其次, (2)首先,学生在对三观的概念区分上就存在问题。其次,还容易 误解“三观”一经形成就终身不变。 误解“三观”一经形成就终身不变。
《文化生活》教材解读++
教材使用的理念
强调教材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 生活之间的互动,在设计上为开放互动式教学与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 为改进评价方式提供条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 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的呈现方式
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单元题下面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告诉学生学习本单 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 究领域。 每个单元设有2~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 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课题下设的导言具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每一课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目题下面的内容分为正文 和辅助文两部分。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精神推动力 文化对经济强有力的渗透与促进 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民主观念的传播 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 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公共领域的扩大
《哈利· 波特》的作者是一位英国妇女,名叫J· 罗 K· 琳,《哈利· 波特》的出版使这名原本靠政府救济金 度日的单亲妈妈一夜之间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女人 之一、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哈利· 波特》第 一集到第四集累计全球销售量已突破1亿本,被翻 译成46种文字。好莱坞耗资1.25亿美元把哈利· 波 特搬上银幕。上映短短5天,北美票房已经突破1 亿美元大关,成为2001年最卖座的电影。在形形 色色经济专家策划下,《哈利· 波特》从小说出版 始,带动电影、软件、玩具、文具、服装、儿童 用品、主题公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 总量达2000多亿美元的奇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女人不经意间的小小文学构思,就像一滴水珠, 借助科技武装、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迅即 长成一座巨大的经济冰山。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主讲人: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生活》教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主持人: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何】感谢朱明光老师来给我们进行《文化生活》的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的开设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们一线教师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教材整体理念的把握上都还有不少疑问。
希望得到朱老师的解答。
首先,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专门教材。
新增《文化生活》模块,是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意义?【朱】: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需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
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其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文化生活》的课程设置,比较集中地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解决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表现在文化层面,这些都需要有人对相关问题解疑释惑。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何】:这门课程被称为《文化生活》,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文化这一概念很难把握。
那么本课程所讲的文化其含义是什么呢?【朱】:这的确是本课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不像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确实是个很复杂、很难界定的概念。
就当下比较通行的有关文化的概念而言,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课程的基本目标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 落后文化、 落后文化 、 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重要内容; 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重要内容 ; 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方向 , 在当代中国 , 发展先进文化 ,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的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主义文化。 使学生懂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使学生懂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 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
单元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结构图
“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 文化”
从社会发展看文化 文化的概念 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影响的特点 相对于经济、 相对于经济 、 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和 表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 文化 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和政治重 大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意义二: 意义二
从充实课程目标的意义来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融入课程, 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融入课程 , 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题中应有 之义。 重要性) 之义。(重要性)
意义三: 意义三
从贯彻“三贴近” 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 、 更 有效地贯彻“三贴近 ” 原则 , 以学科 有效地贯彻 “ 三贴近”原则, 课程为载体、 课程为载体 、 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 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实效性) 化生活的内容, 势在必行。 实效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讲义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继续传承。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程将探讨如何传承和发 扬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 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文化创 新。
课程目标
理解文化生活的基本 概念和特点,提高对 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 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 的兴趣和热情,提高 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 力。
掌握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方法和途径,培养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2
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不同文 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
认知和理解。
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注重平等、尊 重和包容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 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04
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途径
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个人体验
01
参加音乐会、戏剧、艺 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感 受艺术魅力,丰富个人 体验。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文化体验提供了新的 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沉浸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 造具有显著贡献。
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 创新。
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
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 就业化氛围有助于凝 聚社会共识,减少社会矛 盾和冲突。
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
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外来 文化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传承和弘 扬。
推动跨文化交流
应对文化霸权
全球化也可能带来文化霸权和文化同 质化的问题,需要警惕并努力维护文 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说课稿--------------高二政治--田德鹏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说课稿高二政治田德鹏一、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和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社文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解《文化生活》模块内容的基础,在整个模块起着中的统领和导入作用。
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影响?这些就是第一单元要探讨的问题。
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懂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从感悟文化现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巨大力量,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早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第二课从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入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第一单元分别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透视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从知识方面看: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理解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从能力方面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比如,透过纷繁的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本质,透过西方文化输出认识文化霸权主义的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辩证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生活》前言教案
《文化生活》前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化生活的概念和内涵,理解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生活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生活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生活概念:文化、生活、文化的特点2. 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3. 文化生活的内容: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等4. 文化生活的途径:学习、实践、交流、传承5. 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生活:积极参与、批判性思考、创新创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的概念、重要性及内容。
2.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生活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生活的概念、内涵、重要性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生活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现象,引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文化生活的概念、内涵、重要性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具体的文化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生活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生活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生活的意义和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如何积极参与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文化生活参与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以及对文化生活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
《文化生活》前言教案
《文化生活》前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化生活的概念和内涵,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生活的概念与内涵2. 文化对人的影响3. 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化生活的概念与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
2. 难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生活的概念、内涵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化生活的概念与内涵,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和途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文化。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加深对文化生活的直观感受。
2. 邀请文化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3. 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如诗词朗诵、戏剧表演、书法展览等,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针对问题进行调整。
2.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定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教材:《文化生活》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案例、文化遗址图片等。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一)背景 1.国际竞争模式改变的压力 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 4.文化缺失的影响
(二)课程性质
《文化生活》 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 必修课程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生活与哲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 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新开设的课程,与 初中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 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 项工作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政求---综合国力指标 2.“三贴近”原则的体现---学生现实生活 3.教育改革的趋势的落实---综合、自主 4.现行课程的完善补充---弥补、德育实效
(四)特点 1.综合性---与其他学科比较 2.衔接性---初中、大学 3.生动性---形式、内容
二、课标内容
(一)课程架构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总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 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 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意 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7 文化交流
第一,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第三,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
拿来 主义”。
2.8 文化传播
第一,文化传播的多种方式; 第二,传播与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
义; 第三,传媒技术的进步和学习方式的变
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三目
讲述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析了文化作为 一种软竞争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 对我国的启示。
12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 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 交融的意义。
课标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大精神力量的意义, 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8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9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标的基本要求10课标11
牢记尊重事实的常识。课改需要创新,创新应该建立在 不割裂现实的基础上。改革不是颠覆传统,不要在改革 中丢掉了许多好做法。
3
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及分析
4
全文的知识架构及内在逻辑
5
单元
主要内容
隐性逻辑
第一单元
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文化的内涵和文 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
文化生活说课稿
《文化生活》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今天我要说课的教材是《文化生活》,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学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分析、过程方法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1、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鉴赏、文化修养水平。
3、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懂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使学生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1、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成熟。
一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认识、分析问题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二是心理脆弱,情绪容易冲动。
三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这些都容易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怀疑,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为政治课教学增加了难度。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许多同学认为政治课平时学不学无所谓,只要在考试前搞搞突击,背几道题就可以了。
因此,平时听课不认真;心不在焉;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
再加上教师面对的学生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这些都不利于政治课的学习。
另外,学生学习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合作意识不强,注重死记硬背,不能灵活掌握,实践能力比较差。
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并大胆创新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首先从感性认识上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泽被后世.
教师:基辛格三次参观兵马俑后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光辉的未来”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我相信中华文明的千古圣火,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将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的创造力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探究: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事例逐步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学习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通过援引历史事实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也经历的曲折的过程,我们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中华文化。
教学方法
调查法、访问法、探究法、讲授法、实例教学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几点遗憾;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悟、学生理解效果明显,但在探究讨论活动中,为学生设计的讨论话题难度较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不够及时.
2.由于多媒体放映速度掌控不好的缘故,介绍中华文化光辉历程时效果不好影响了教学的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中文化生活教材分析一
教材的层次结构
单元
4
10
课
框
20
60
目
《文化生活》整体结构
是什么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为什么 第 二 单 元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怎么看 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文 化
怎么办 第 四 单 元 发 展 先 进 文 化
前两个单元讲文化一般,后两个单元 讲中国文化(特殊)。四个单元层层 推进。
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影响的特点
文文化化与与经经济济政政治治的的关关系系
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文化,是怎样通过横 向的传播和纵向的继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 子的。通过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 性以及文化的创新性进行分析,解释文化 现象在时空中的传播与继承,探索文化创 新的意义及创新的具体途径。
第二单元的内容结构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
文化传播: 文化横向发展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继承: 文化纵向发展
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创新和媒介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 针对性、更有效地贯 彻“三贴近”原则, 以学科课程为载体、 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 文化生活的内容,势 在必行。
课程目标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 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生活 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 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 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等,进而确 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特点
文化的特点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传统文化的表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民族精神的
关系是什么?
• 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吗?怎样认识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的说法对吗?
基本概念图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意义:革 命、建设、改 革时期不断丰 富民族精神的 表现
结构图
• • • • 易混点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发 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 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途径
文化影响人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基本)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 – –
原因
影响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 出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课程的基本目标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
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重要内容;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与您分享
•
•
一、教材内容解析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解析
(一)、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意义一: 从把握课程性质的要求来看
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 程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体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意义二:
从充实课程目标的意义来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融入课程,
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题中应有 之义。(重要性)
意义三:
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
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
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
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实效性)
小结
本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 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 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
化现象、认识文化功能,确认文化是一种精神力
量。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结构图
人类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继承 文化具有 继承性 继承传统文化要 “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传统文化在现实 生活中的影响和作 用。 文化的创新 社会实践与 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 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动 力。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 的要求,是文化发展的 实质。
文化创新的基 本途径 面对传统文化,要 “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要相互借鉴、交流与融 合。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学思考: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课本表述是:“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那对待外来文化呢? • 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几个?方向和倾向属于途径还是要求? • 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通 畅,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和流。对于文 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 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么文化发展的源和流分别是 什么? •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固步自封(封闭主义)、 因循守旧(守旧主义),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 “历史虚无主义”。如何理解“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 虚无主义”? •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 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那么融合到底是好事 还是坏事?融合与文化的多样性是否矛盾?
结构图
“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看文化 文化的概念 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影响的特点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和 表现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 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是潜移默 化和深远持久的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文化建建设
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 什么是人民大众 的文化 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 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 真正的大众文化,是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 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 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如何坚持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根本目标。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 化的基本要求。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的关键。 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如何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结构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 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 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 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 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丰富 中华民族精神。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 精神。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 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 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 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 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 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 发展的前列。
中华民族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思考
•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见证和原因是什么?
• 如何理解博大精深、多元一体?
• 如何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
体性的特点?
使学生懂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
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视点三
如何认识综合探究的功用
综合探究安排在每个单元之后,由呈现 基本观点的课文和以辨析素材为主体的活动
设计组成。在教材整体设计当中,被当作一
个重要的视点,除了目标设置本身的意义, 还在于它具有展现相关单元中主要知识之间 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的功用,所以它在教材的整体架构中起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具有 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主要针 对民族文化而言。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 魅力的所在。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 繁荣的前提。
文化传播的 方式和媒介 文化传播有多种 方式和途径。 文化传播有多种 媒介和手段。 现代大众传媒对 文化传播的作用。
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过程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 社会制度、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和教育,对 文化继承和发展有重要 影响。
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 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建 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怎样追求更高的思 想道德目标
怎样在文化 生活中选择
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
提高辨识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 样化。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
培育“四有”公民,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 学文化事业的建设。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 –
态度与措施
怎样提升文化竞争力? 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怎样发展先进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优秀文化、健康有益文化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基本概念图解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坚持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反对指 导思想的多元化。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 化:人民大众喜闻乐 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提倡多样化:鼓 励内容和形式上 的多样性。 根本目标和任务: 培养“四有”公 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中心环节。
在遵守公民道德规 范的基础上,不断提 高思想道德境界。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 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水平。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思考
• 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经典文化 • 人民大众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 社会主义文化 • 先进文化 • 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