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生一世,都在时间中依次进行着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不可逆转的历程。而亲朋好友的辞世,给遗留下来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哀戚。在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面前,面对至亲挚友的亡故,作家产生悼亡的情感,发之于笔端,写出作品,也是文学里的一大现象。悼亡是生者对死者产生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追思与怀念。

悼词。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和业绩,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

“悼亡”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古代语境下的词语。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苏州城西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一棵梧桐,它的根半生半死,砍下它作琴,弹出的声音天下之至悲。词中用以比拟丧偶之痛。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像很多中国的其它悼亡

诗词一样,只是表现了一种缅怀,而缺乏理性的思考。综观中国悼亡诗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从中国最早的悼亡诗之祖——诗经的《绿衣》开始,到汉武帝的《李夫人歌》,再到开创了中国悼亡诗这种主题类型的西晋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以及唐代元稹的《遣悲怀》、北宋梅尧臣的《悼亡三首》、清代纳兰性德的一些悼亡词等,诗词所表达的,无一不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思念之情,绝不由死亡引发理性的思考。

周国平《人生寓言之七:孪生兄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生命肉体的存在是世上任何其它物质无法替代的。中国人对生的倚重,还基于对死后世界以及灵魂观念的淡漠。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论一直在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很少有人认真设想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或何去何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贤哲如孔、孟、老、庄都未曾设想过人离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情况发生。在儒家观念中,甚至有“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中国诗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人死犹如灯灭”,所以面对死亡的事实只能是置身于一个睹物伤情、企盼亡人有朝一日返生的渴望境界里。

西方悼亡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容与格调与我国反差较大。与中国人对生命的倚重不同,西方人传统上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目的,即生而为死,生是辛苦的耕耘,死是欣喜的收获和平安的享受,因而更强调对死亡的理解和感知,他们往往臆想并描写死者离世后种种客观的情状。在西方悼亡诗人的心目中,作为一切终结者的死亡,并没有什么可畏之处。相反,死亡具有压倒一切的意义,因为它亘古不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也无法在人世间获得关于它的真实感受。所以,它留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诗人们纷纷赋予其各种超验和神圣的意义,以求得某种启示,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彻底解脱。

关于死亡,我们不想仅仅哭泣,关于死亡,我们也不需感慨和叹息,所以我们要感悟的是死亡带来的震撼,那就是——对生的珍惜!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走向死亡,死亡是不可控制的,而且死法是未知的,但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却是可控的!怎么走完这段路程,如何走的坚实,甚至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在死后还常青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巴尔扎克同样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解题

1.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2.本文所缺的一个就是对巴尔扎克生平和业绩的叙述,注重的是抒发对巴尔扎克的哀悼和崇敬之情,请同学们从雨果对巴尔扎克浓浓的哀悼和崇敬之情中去领会巴尔扎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吧。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除了包含葬词的一般内容外,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明确:从第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2.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3.这篇葬词的最后三段,作者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