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https://img.taocdn.com/s3/m/81825c32964bcf84b9d57bff.png)
讨论
7、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8、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9、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 作灵魂! 10、课文第11节
讨论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2、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 想家。 3、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提示形形 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 理想。 4、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 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5、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 的责任。 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 岁月还多。
讨论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2、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 想家。 3、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提示形形 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 理想。 4、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 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5、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 的责任。 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 岁月还多。
讨论
• 巴尔扎克语录:
– 拿破仑以剑征服世界,我将以笔征服 世界。 – 世界上将有四个伟人——拿破仑、居 维叶、奥康尔和我……
讨论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2、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 想家。 3、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提示形形 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 理想。 4、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 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5、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 的责任。 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 岁月还多。
创 作 年 表
• 1829年3月 长篇 《朱安党人》 • 1830年1月 中篇 《高布赛克》 短篇 《刽子手》 5月 长篇 《两个梦想》 短篇 《永别》 10月 短篇 《长寿药水》 11月 短篇 《萨拉金》 12月 短篇 《沙漠里的爱情》 • 1831年5月 中篇 《流亡者》 8月 短篇 《不可知的杰作》 《红色旅馆》 随笔 《一年两遇》 长篇 《驴皮记》 12月 中篇 《戈尔涅里乌斯老板》 随笔 《罪行和善行的六个等级》
巴尔扎克葬词标准版文档
![巴尔扎克葬词标准版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ec4178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3.png)
雨果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代表作: 《人间喜剧》(91部)
有“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注定灭 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 立在金钱基础上社会关系。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是其杰 出代表
代贯反1国9表 穿 对文世作 他 暴学纪: 一 力史前、生上期以活卓积爱动越极制和的浪“创资漫恶作产主”的阶义主级文导民学思主运想作动是家的人。领道袖主,义法、 代 本代长本本代《代长特1代1有1代长真1本本1代长真 本特贯本有本1本代999999表篇表篇篇篇表高表篇点世表世“世表篇实世篇篇世表篇实篇点穿篇“篇世篇表作葬 作 小 葬 葬 作 老 作 小 :纪 作 纪 社 纪 作 小 地 纪 葬 葬 纪 作 小 地葬 :他 葬 社 葬 纪葬 作既既: 词:说词词:头:说法:前会法:说反前词词前:说反 词一词会词前 词:有有,《,,》《国期百国《映期,,期《映 ,生,百,期 ,《 《《《激激有巴有有、巴伟积科伟巴了积有有积巴了 有活有科有积 有人 人人人情情哪哪哪大极全大当极哪哪极当 哪动哪全哪极 哪黎《黎黎黎间 间间间,,些些些的浪书的时浪些些浪时 些和些书些浪 些欧圣圣圣圣喜 喜喜喜又又独独独批漫”批的漫独独漫的 独创独”独漫 独也母母母母剧 剧剧剧有有到到到判主之判社主到到主社 到作到之到主 到妮院院院院》 》》》哲哲之之之现义称现会义之之义会之的之称之义之》·》》》( (((葛理理处处处实文。实生文处处文生 处主处。处文 处、、、、9999朗1111???主学主活学??学活 ?导??学 ?《《《《,,部 部部部情情台义运义,运运, 思运悲悲悲悲) )))蕴蕴》作动作描动动描 想动惨惨惨惨于于是家的家写的的写 是的世世世世理理其,领,了领领了 人领界界界界,,杰欧袖欧贵袖袖贵 道袖》》》》理理出洲,洲族,,族 主,缘缘代批法批阶法法阶 义法情情表判国判级国国级 、国发 发现文现注文文注 反文实学实定学学定 对学主史主灭史史灭 暴史义上义亡上上亡 力上文卓文,卓卓, 、卓学越学揭越越揭 以越的的的露的的露 爱的奠资奠了资资了 制资基产基资产产资 “产人阶人产阶阶产 恶阶和级和阶级级阶 ”级杰民杰级民民级 民出主出的主主的 主代作代贪作作贪 作表家表婪家家婪 家。。。、。。、 。掠掠夺夺和和一一切切建 建立立在在金金钱钱基基础础上上社社会会关关系系。。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https://img.taocdn.com/s3/m/a586b865011ca300a6c390c7.png)
奥诺雷· 德· 巴尔扎克
Honoréde Balzac 1799-1850
罗丹作品 巴尔扎克纪念像
毕加索画的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1799-1850
巴 尔 扎 克 之 死
巴尔扎克的葬礼于八月二十一日星期三举行。这场葬礼没 有什么隆重的排场,‚盖棺的黑色旗帜上没有标志,没有
“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 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 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 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 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 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 ” ——恩格斯
对我们来说,
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蒙黑纱的鼓乐队,也没有穿花边制服的仪仗。不过,从上 午十一时起,所有‘怀念和景仰他的人’纷纷聚集到教堂 周围。那些长期同他一起,为他排字的印刷工人在人群中 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送葬的行列绵延好几条大街,几乎 看不到尽头。‛雨果自始至终参加了这场葬礼。他首先来
到博永小教堂,巴尔扎克的灵柩在此停放了两天,和巴尔扎 克的亲人们一道把灵右边,手执着灵幔的一只银球, 带领着送葬的队伍穿过巴黎的马路,走向郊外的拉雪兹神 甫公墓。墓穴在坟山的最高处,人群拥挤,山路崎岖。当 棺柩被安放进墓穴,开始填土时,太阳正在沉落,雨果站 在墓前的高地上,对肃穆的人群宣讲了《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https://img.taocdn.com/s3/m/13f99fd150e2524de5187ef7.png)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着,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无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
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巴尔扎克葬词正式版
![巴尔扎克葬词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8ddeadf524ccbff12184a4.png)
(7)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 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 提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 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 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 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 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 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 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 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归纳: 作者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 成就、影响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五、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 邃的哲理。两者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提示:思想情感:悲壮、激越和无限敬 仰之情。哲理:通过写巴尔扎克的死给人 们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提出了生死观的问 题。 本文情理的结合表现得很突出。巴尔 扎克的逝世,使雨果感到无限的悲痛,这 在本文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但我们批 文入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 一种理的启示,无论是巴尔扎克的评价, 还是作者阐述的生死观,都是一种理,正 是这种包含在“情”中的“理”,使读者 受到长久的情感震撼和理性教益。
(6)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
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 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 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 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 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 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 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 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 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5)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一个伟 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 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 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 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 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 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 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 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 批人。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https://img.taocdn.com/s3/m/41d1d9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1.png)
巴尔扎克葬词引言在文学史上,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描绘社会真实和对现实主义主题的深入研究而闻名。
然而,正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敏锐观察和精彩的文字表达能力,巴尔扎克的葬礼成为了一场庄重而又深情的仪式。
本文将以《巴尔扎克葬词》为题,探讨巴尔扎克的伟大成就以及他在文学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巴尔扎克的伟大成就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以及杂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代表作品包括《人间喜剧》系列、《委员会决议》等。
巴尔扎克以其精湛的描写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巴尔扎克的小说作品《人间喜剧》被称为世界文学一绝,这部作品集合了艺术家创作生涯的精华。
通过对巴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巴尔扎克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画卷。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巴尔扎克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的人物刻画,使得他的作品流传至今。
他的作品准确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变迁和阶级矛盾,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尔扎克不仅是法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星。
巴尔扎克的遗产巴尔扎克去世后,他的作品继续影响着世人。
他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成为了众多作家的借鉴对象。
例如,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罪与罚》中受到了巴尔扎克创作方法的启发。
同样地,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也对巴尔扎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部分地受到了巴尔扎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巴尔扎克的贡献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文学理论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追求真实和客观,致力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创作理念激励了后来的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继续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面貌。
巴尔扎克的葬词
![巴尔扎克的葬词](https://img.taocdn.com/s3/m/cf73b76f48d7c1c708a14525.png)
难度系数:★★ ★
(第5段)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 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对于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后人必 将永远推崇他,尊敬他,纪念他。
难度系数:★★
(第7段)他的一生是短促数:★★★
(第2段)就像文明发展中,出 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 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 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 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 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 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难度系数:★★☆
人格
影响
众目仰望 永垂不朽
(伟大的) 死亡
著名作家
作品
一部有生命 的光亮的书 一部既是观察 又是想象的书
成就
雄伟纪念碑
精神统治者
一部历史书
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
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
两位文学大师在同一时代,又在同一城市,对 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
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了悲痛之中。 雨果痛悼一代伟人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 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 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1850年8 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
(第3段)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
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 也没什么。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它 的现实主义精神提供了一部法国社 会的历史。
难度系数:★★ ★★ ★
(第3段)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完]巴尔扎克葬词
![[完]巴尔扎克葬词](https://img.taocdn.com/s3/m/0fea9449336c1eb91a375da1.png)
文章从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几个方 面对巴尔扎克进行了评价,深切悼念巴尔扎 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 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作者的感情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但 我们披文入情,对文章进行一种理性的分析, 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无论是作者对 雨果的评价,还是作者阐述自己的生死观, 都是一种“理”。正是这“情”与“理”的 交融,才使读者不仅受到情感的震撼更受到 理性的教益。
思路 悼念——评价——讴歌 感情 悲壮——激越——景仰
重点文句解析
第1段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 构都消失了。
虚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的逝世, 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 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二是巴 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 他在虚构小说。 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 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7,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 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 是永恒 12
作者用排比句,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他的逝 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一切 似乎消失,但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代表了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 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法国 “社会”,特别是巴黎“上 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 历史……在这幅图画的四周, 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 史……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 格、作品、成就、影响等 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 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 颂之情。
4、第五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 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 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5、第九段中说“站在这里的诸位先 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请问, 雨果认为人们应该羡慕巴尔扎克什 么?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 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巴尔扎克葬词6
![巴尔扎克葬词6](https://img.taocdn.com/s3/m/bfbad58102d276a200292e8c.png)
1.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 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 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 伟大的自由。 2.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 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 恒!
阅读第三册读本《巴尔扎克 之死》一文,或者和《在马 克思墓前的讲话》做比较阅 读,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个 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 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 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 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 和诚挚。
巴尔扎克(1799——1850)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先是学习法律, 并在法律事务所见习,随后从事写作,但是未引起 社会的注意,遂改做出版商,但又均以赔本告终, 负债累累。1828年决定重事写作。《朱安党人》是 他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迈出的第一步。后来决定创作 宏伟的《人间喜剧》,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 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人间喜剧》包括91 部小说,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 面貌,被称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代表作 《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
1.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 悼念之情。 (3——9节) 具体评价巴尔扎克的人格、 作品、成就、影响。 (10——12节)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 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1——2节)
2.本文的感情脉络和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 感情脉络: 悲壮 基本思路: 悼念 激越 评价 景仰 讴歌
雨 果
巴 尔 扎 克 葬 词
研讨重点: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归纳主旨。 二.领悟文中富含哲理性 语句的含义,鉴赏本 文情、理结合的特点。
结合课前预习,速读课文,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https://img.taocdn.com/s3/m/2e1c0de4102de2bd96058834.png)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 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 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对于伟大的心灵来说,地狱 之痛苦与天堂之极乐是相通的。
——鲁迅
重点文句解析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 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问题:雨果为何把“喜剧”比作“历史”, 这有何意义?
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 作一部书,并比喻成历史著作,使人们 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 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雨果在 这里高度评价了《人间喜剧》的现实主 义精神。
1、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2、《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 3、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现实主义大师”。
雨果
默读《同步导练》第120页文 学常识,抽取关键信息。
1、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2、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长篇小说。
文题理解
葬词也就是悼词,属于演说词的一种。是在死 者追悼会或纪念会上发表的讲话。一般内容是介绍 死者的生平、业绩、影响和世人对他的评价,寄托 人们的哀思。形式上与中国古代文体中的祭文、诔 文相似。我们学过的相关篇目有《在马克思墓前的 讲话》。本文是一篇出色的演说词,也是一篇优美 的散文 。
(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读文意,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除悲伤、怅 然之外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 激动,这是我们从雨果身上感受到的。作 者的真诚、真挚、真情,给读者以巨大的 感染力。
重点文句解析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 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https://img.taocdn.com/s3/m/316d9c17c281e53a5802ff42.png)
补充鉴赏
1、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 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2、第9段中说“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 不羡慕他吗?”请问,雨果认为人们应该鲜羡慕 巴尔扎克什么?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 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在他那勇敢的声音里,法国从酣睡过来。我 们国家的天才是多么令人钦佩啊。千百年来向 欧洲和全世界教导真理和正义的灵魂,又是多 么美丽啊!法国今天又是一个明智和仁爱的国 家,因为她的一个儿子通过伟大的著作和高尚 的行为,建立了以全人类所共有的真理和正义 为基础的新秩序。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 怜悯他。让我们嫉妒他!让我们嫉妒他,因为 他那伟大的人格为他赢得了最可骄傲的命运。 他是人类的良知!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对现 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 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 实践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 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 (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 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在 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 贝尔纳的遗传学说 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以科学实 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 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 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 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
激情朗读,发表自己的 感受,畅所欲言。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 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 思。除此而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 的内容?
明确:
初二作文议论文《巴尔扎克葬词【雨果】》1500字(总17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巴尔扎克葬词【雨果】》1500字(总1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134663e02020740be1e9b50.png)
初二作文议论文《巴尔扎克葬 词【雨果】》
人物 在最优秀的
中间,巴尔扎克
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着,至
成就 善至美,但他的
不是眼下说
作品 得尽的。他的所有
仅仅形成
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 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
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
现实 说不清楚的、同
打成一片的
惊惶与恐怖。
关键词:人物,佼佼者,成就,作品,现
作家,规律,武力,统治者,精神,人物,属 于,正如,涌现,出现,促使,显赫,伟大。 词语:先生 拼音:xiān sheng 解释:始生子,犹言头生。《诗·大 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朱熹集传:“先生,首生也。”父兄。 《仪礼·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胁 一。”郑玄注:“先生,长兄弟。”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
中。
关键词:坟墓,虚构,消失,众目,来自治者,举国,人民,天才,国家,名字,时代,光 辉业绩,葬入,哀悼,仰望,存在,震惊,长 留,流转。 词语:坟墓 拼音:fénmù 解释: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 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 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常特 指祖坟。《周礼·地官·大司徒》: “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 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 下...
初二作文议论文《巴尔扎克葬 词【雨果】》
方面 他从各
揪过来一些东西,有
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
面具。他发掘内心,解剖激
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
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
天赋 扎克由于他自由的
和强壮的
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
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
人类 是
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
《巴尔扎克葬词》疑难句段解析
![《巴尔扎克葬词》疑难句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45834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4.png)
《巴尔扎克葬词》疑难句段解析前言《巴尔扎克葬词》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
该篇散文是对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悼词,鲁迅先生在文中深刻地反思了人生和文学创作的意义,也揭示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文章语言华丽优美,但又难免有一些难懂的句段,下面将对其中的疑难句段进行分析。
正文1. “他心实在豁然开朗,好像有无限的欢欣或者无限的失望等待着他去选择。
”这句话中,“有无限的欢欣或者无限的失望”这个部分有些难以理解。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巴尔扎克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心情异常开阔和热烈,他感到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写作,不论是积极的东西还是消极的东西,他都可以表达出来。
2. “但是我以为就是这种精神,结合了巨大的悲哀,造成了贵重的文学财产。
”这个句子中,“结合了巨大的悲哀”这个部分容易误解成是指悲剧情节,其实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深深的痛苦和悲痛之中创造出来的。
只有经历重重苦难,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3. “不是平生读书作画,忽然张开了翅膀,飞在了文学史上吗?”这个句子是对那些平生没有关注文学创作,突然迸发出文学才华的人的嘲讽,其中“忽然张开了翅膀,飞在了文学史上”这个比喻非常有意思,它是指这些作者虽然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文学创作,但他们突然之间的作品却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一个独特的位置。
4.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事物和人是不断地向他袭来,他于是而坐以待毙。
”这个句子中的“于是而坐以待毙”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借用了《庄子》里的一句话,“士之不可以不虑也,夫子之养心,治其声而后行”。
它的意思是说,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只能顺势而为,等待自然的拯救,因此在做事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结语《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散文,充满了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
通过对文中的疑难句段分析,我们更能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8e0da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2. 课文出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葬词的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葬词的意义和背景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葬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的思想情感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相关练习,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葬词的背景,鼓励学生提问,增强师生互动。
2.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特点和价值。
七、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葬词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人生一世,都在时间中依次进行着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不可逆转的历程。
而亲朋好友的辞世,给遗留下来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哀戚。
在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面前,面对至亲挚友的亡故,作家产生悼亡的情感,发之于笔端,写出作品,也是文学里的一大现象。
悼亡是生者对死者产生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追思与怀念。
悼词。
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和业绩,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
“悼亡”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古代语境下的词语。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苏州城西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一棵梧桐,它的根半生半死,砍下它作琴,弹出的声音天下之至悲。
词中用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像很多中国的其它悼亡诗词一样,只是表现了一种缅怀,而缺乏理性的思考。
综观中国悼亡诗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
从中国最早的悼亡诗之祖——诗经的《绿衣》开始,到汉武帝的《李夫人歌》,再到开创了中国悼亡诗这种主题类型的西晋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以及唐代元稹的《遣悲怀》、北宋梅尧臣的《悼亡三首》、清代纳兰性德的一些悼亡词等,诗词所表达的,无一不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思念之情,绝不由死亡引发理性的思考。
周国平《人生寓言之七:孪生兄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生命肉体的存在是世上任何其它物质无法替代的。
中国人对生的倚重,还基于对死后世界以及灵魂观念的淡漠。
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论一直在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很少有人认真设想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或何去何从。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贤哲如孔、孟、老、庄都未曾设想过人离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情况发生。
在儒家观念中,甚至有“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
中国诗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人死犹如灯灭”,所以面对死亡的事实只能是置身于一个睹物伤情、企盼亡人有朝一日返生的渴望境界里。
西方悼亡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容与格调与我国反差较大。
与中国人对生命的倚重不同,西方人传统上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目的,即生而为死,生是辛苦的耕耘,死是欣喜的收获和平安的享受,因而更强调对死亡的理解和感知,他们往往臆想并描写死者离世后种种客观的情状。
在西方悼亡诗人的心目中,作为一切终结者的死亡,并没有什么可畏之处。
相反,死亡具有压倒一切的意义,因为它亘古不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也无法在人世间获得关于它的真实感受。
所以,它留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诗人们纷纷赋予其各种超验和神圣的意义,以求得某种启示,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彻底解脱。
关于死亡,我们不想仅仅哭泣,关于死亡,我们也不需感慨和叹息,所以我们要感悟的是死亡带来的震撼,那就是——对生的珍惜!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走向死亡,死亡是不可控制的,而且死法是未知的,但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却是可控的!怎么走完这段路程,如何走的坚实,甚至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在死后还常青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巴尔扎克同样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解题1.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
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
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2.本文所缺的一个就是对巴尔扎克生平和业绩的叙述,注重的是抒发对巴尔扎克的哀悼和崇敬之情,请同学们从雨果对巴尔扎克浓浓的哀悼和崇敬之情中去领会巴尔扎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吧。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这篇文章除了包含葬词的一般内容外,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明确:从第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2.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3.这篇葬词的最后三段,作者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生死观?明确: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4.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5.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和感情脉络。
除文章开头的称呼外,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2—9段),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
表达哀悼之情第三部分(10段到最后),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四、具体研习,突出重点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明确: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
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
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明确: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
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
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句子很美,闪烁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大家发现没有,“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中“饱满”这个词用得很有特色。
大家不妨说说看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呢?答:“饱满”一般是形容一个有形的物体,如“颗粒饱满”;有时也移用这个词说“精神饱满”,但一生是“饱满”的,形象是形象,但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明确:二十年时间不到,完成了90多部作品的创作。
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所体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是用岁月能够衡量的!5.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明确: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
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6.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明确: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
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
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7.“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
“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
“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8.小结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表达了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的敬意以及因他的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
这些在本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但我们披文入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作者所表达的“理”,是作者对巴尔扎克作为思想家对人类对时代乃至对未来的巨大贡献和影响的评价,并借助巴尔扎克的一生和他的逝世所引发的对生与死的思索表达出来。
作者的情不同于一般的悲痛之情,而是悲壮、深沉、激越、崇高的感情,这样的情是建立在上述理性思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样的理性思索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作者的情贯穿于对巴尔扎克的人格品质,才华成就及其整个一生的评价和思索当中!尤其是对生命价值的阐发,更是情理交融,它既产生与对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影响、生与死的理性思索,反过来又是对巴尔扎克一曲深情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