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进化与系统树-分子钟与中性理论

合集下载

分子进化

分子进化

了核苷酸水平突变的4种基本类型
替代
插入
缺失
倒位
4、蛋白质进化
1、氨基酸的替换与系统发育
氨基酸替换是蛋白质进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①细胞色素 C
存在于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 胞质中,在呼吸作用中与血红蛋白共同协作,以 推动有氧呼吸的进行。
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的组成和顺 序反映了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表1 表2
由表1可以看到亲缘关系愈近的生物的 细胞色素C和人的愈相近似。
这些氨基酸的差异是由进化过程中的 碱基突变引起的,通过这些氨基酸的 差异可推算遗传密码的差异。两个物 种间氨基酸的差异所代换的核苷酸种 数称为最小突变距离(表2)。可据此 绘制成系统树。
②系统树
认为生物各种族的系统关系有如树状,可用图 来表示其状态,此称为系统树。由海克尔 (E.H.Haeckel)所提倡的。他制成了动物界和 植物界全部的系统树,给予生物学者以很大的推动。 也有的认为生物的系统关系不一定是树状的,把系 统的图解(diagram)称作系统树也是不恰当的。但 是,时至今日仍继续作出各种系统树,并且已相当 的普及,所以还不能说对树状的系统持否定意见的 已得到支配的地位。
中性学说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有两 点已得到普遍认同:
1、在考虑分子进化时,随机漂变的作用不容忽视。
2、阐明了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态性只是同一现象的 两个不同的侧面,从而使得分子生物学与群体遗 传学结合进一步加强。
二、分子进化
1、分子进化的概念 2、分子进化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3、分子进化的机制 4、蛋白质进化 5、核苷酸的进化
根据不同 物种细胞 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氨 基酸序列 的差异描 绘的系统 树

分子进化与生物系统发育

分子进化与生物系统发育

分子进化与生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和生物系统发育是生物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们通过研究分子遗传材料的演化和生物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物界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分子进化和生物系统发育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分子进化的概念和意义分子进化是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种群和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过程。

它基于遗传物质的变异和传递规律,通过比较生物体内DNA、RNA和蛋白质序列的差异和相似性,推断生物种群的演化关系和进化历史。

分子进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提供关于物种形成、进化速率、群体迁移和自然选择等方面的证据和解释。

通过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序列差异,可以推断它们的共同祖先、分化时间和进化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种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二、分子进化的研究方法1. 分子演化树的构建分子演化树是表示不同物种或类群之间进化关系的图形化工具。

构建分子演化树的基本方法包括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等。

其中,距离法基于不同序列之间的差异程度构建演化树,最大似然法则通过计算出现观察到的数据的概率来估计最合理的演化树,而贝叶斯法则则通过概率模型进行演化树的推断。

2. 分子钟模型分子钟模型是一种用于估计物种分化时间的方法。

该模型假设基因的变化速率是恒定的,从而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物种中特定基因的差异来推算它们的分化时间。

分子钟模型在分子进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更准确地估计物种的分化时间,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多个基因进行分析。

三、生物系统发育的概念和意义生物系统发育研究的是生物界中不同物种和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关系和谱系发展。

它基于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子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来揭示物种分类和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

生物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了解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可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祖先、演化路径和物种间的近亲关系。

此外,在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应用领域,生物系统发育也为物种保护、进化机制研究等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分子进化

分子进化
基因组大小的变化是由非基因的DNA含量变化引起的。
9
2.3 核酸序列 二种:简单序列:结构基因的组成部分;
重复序列:包含调节基因的顺序。 序列变化:替换、插入、缺失 在不同生物中,核酸序列的差异能反映它们之间
亲缘关系的远近。 同源基因而言,亲缘关系越近,序列差异越小。 核酸序列变化的速率在同一基因中的不同区域是有
3
经历两个阶段: 60年代,蛋白质序列分析和电泳技术的引入,对不同生物
的蛋白质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及差别性质。 发现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替换速度是基本恒定的。
分子钟;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80年代,RFLP,PCR等,对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分析比较,
并对DNA序列进行比对,找出差异,以探究不同物种在进 化上的渊源与联系。基因的进化速度是稳定的。
19
不破坏分子的现有结构和功能的突变发生的频 率较高。
例如,基因的内含子、假基因、卫星DNA等的 替换速率远高于基因的外显子;密码子第三位 碱基的替换率远高于第一、二位碱基。 —— 3 > 1 > 2
20
4.3 新基因常来源于原有基因的重复。
基因重复在生物进化和新基因产生中起创造性的 作用。同一基因存在着两个拷贝,使一个拷贝 可积累突变并最终以一个新基因的姿态出现, 而另一个拷贝则保留物种在过渡时期生存所需 的老功能。
33
建立分子钟的步骤
⑴ 选择所要比较的生物大分子种类: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 已掌握的资料,选择进化速率相对恒定、速率大小合适、 在要比较的所有物种中都存在的生物大分子。
⑵ 选择所要比较的物种,确定各个比较组合及其所代表的进 化事件。
⑶ 获得要比较的物种的生物大分子一级结构信息;从古生物 学和地质年代学资料中获得每一个比较组合所代表的进化 事件发生的地质时间的数据。

生物信息技术概述(PPT 129张)

生物信息技术概述(PPT 129张)

无根树,有根树,外围支
archaea archaea archaea eukaryote eukaryote eukaryote eukaryote
无根树
通过外围支 来确定树根
bacteria outgroup
archaea
外围支
archaea archaea
有根树
eukaryote

eukaryote eukaryote eukaryote
paralogs
orthologs
Erik L.L. Sonnhammer Orthology,paralogy and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for paralog subtypes TRENDS in Genetics Vol.18 No.12 December 2002 http://tig.trends.c om 01689525/02/$ – see front matter © 2002 Elsevier
于有利突变引起的,而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由选 择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变的随机固定造成的, 中性突变是指对当前适应度无影响的突变。”
否认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认为生物大分
子的进化的主要因素是机会和突变压力
进化及遗传模型
1、序列有指定的来源并且正确无误。
2、序列是同源的,而序列不是“paralog”的混合物。
Cladograms show branching order branch lengths are meaningless 进化分支图,只用分支 信息,无支长信息。
Phylograms show branch order and branch lengths 进化树,有分支和支长 信息

分子进化中性论

分子进化中性论

分子进化中性论
一、什么是分子进化中性论
分子进化中性论是一个提出了针对物种演化发生的概念和解释。

分子
进化中性论着重于分子水平上的演化,用来推断现代物种演化的过程。

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型,被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家所接受,并且在生
物分类学和进化学的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

二、分子进化中性论的基本概念
分子进化中性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1)所有物种使用的DNA序列是随机畸变的。

这意味着,不同物种
的DNA序列是不完全一致的,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原始物种的DNA
序列。

(2)在短期内,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与物种间进化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成
正比,而DNA漂移和交叉有助于改变物种的DNA序列。

(3)物种间的进化距离是一种相对概念,它用来表示两种物种的
DNA序列的差异性。

三、分子进化中性论的优势
(1)分子进化中性论能更好的描述物种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提取两种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2)分子进化中性论可以更全面和独立地考量演化过程中发生的DNA变异,因为它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考量现有物种及其祖先物种的表型特征。

(3)分子进化中性论更加准确,能更好客观地描述整个生物演化发展的过程,大大提高演化理论的可靠性。

四、分子进化中性论的应用
分子进化中性论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研究现代物种的进化、探究其祖先物种的形态特征等。

它还可以被应用到进化树的构建、分子分析和染色体测序等研究中,有助于全新的基因表达、基因组编程及进化研究。

它还有助于研究遗传故障和病毒的变异,以及研究地理种群的特征,分析环境与生物的进化关系等。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一、简答1、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性质、范围、体系、结构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

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

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转载)

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转载)

分⼦进化和分⼦系统学(转载)分⼦进化和分⼦系统学12.1 概念 分⼦进化⼀词有两层含义。

从⽣命历史看,在前⽣命的化学进化阶段(细胞⽣命出现之前),进化主要表现在分⼦层次上,即表现在⽣物分⼦的起源和进化上。

换⾔之,从时序上说,分⼦进化是⽣物进化的初始阶段。

但从另⼀⾓度来看,在细胞⽣命出现之后,进化发⽣在⽣物分⼦、细胞、组织、器官、⽣物个体、种群等各个组织层次上,分⼦进化是⽣物分⼦层次上的进化。

换⾔之,从组织层次上说,分⼦进化是⽣物组织的基础层次的进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分⼦进化就是指后者。

前者通常被称为前⽣命的化学(分⼦)进化。

⼀般⽽⾔,对⾃然现象的认识过程是从⼈类感官所及的层次开始,逐步向微观和宏观两个⽅向扩展。

向微观领域的探索往往出于寻找“深层原因”的动机。

对进化原因和进化机制的探索,最终必然深⼊到分⼦层次。

向宏观领域探索则是相反的过程,即⽤已知的低组织层次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组织层次现象。

如今,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层次的现象遵循不同的规律和不同的法则。

低层次的规律并不完全适⽤于⾼层次,⽤⾼层次的规律解释低层次现象也往往⾏不通。

因此,本章讨论的分⼦进化规律和分⼦进化的理论基本上只适⽤于分⼦进化。

12.2 ⽣物⼤分⼦进化的特点 在⽣物⼤分⼦的层次上来观察进化改变时,我们看到的是⼀个很不同于表型进化的过程。

根据分⼦进化研究的权威之⼀⽊村(Kimura,1989)的总结,分⼦进化有两个显著特点,即进化速率相对恒定和进化的保守性。

1.⽣物⼤分⼦进化速率相对恒定 如果以核酸和蛋⽩质的⼀级结构的改变,即分⼦序列中的核苷酸或氨基酸的替换数作为进化改变量的测度,进化时间以年为单位,那么⽣物⼤分⼦随时间的改变(即分⼦进化速率)就像“物理学的振荡现象”⼀样,⼏乎是恒定的。

通过⽐较不同物种同类(同源的)⼤分⼦的⼀级结构,可以计算出该类分⼦的进化速率。

对于某类蛋⽩质分⼦或某个基因(或核酸序列)来说,其分⼦进化速率可表⽰为氨基酸或核苷酸的每个位点每年的替换数,即 上式中的K是分⼦进化速率(每个氨基酸位点每年的替换数);d是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N是⼤分⼦结构单元(氨基酸或核苷酸)总数; t是所⽐较的⼤分⼦发⽣分异的时间, 2t代表进化时间,进化经历的时间是分异时间的2倍。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析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析

同源关系的分析
1.直系同源物的确定:Reciprocal Best Hits; 2. 旁系同源物的确定:BLAST,序列比对及数据
库搜索,至少存在一个共有的功能结构域; 3. 整体分析/蛋白质家族分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Reciprocal Best Hits
?
直系同源物:Reciprocal Best Hits
Xenolog (异同源物):由某一个水平基因转移事件而 得到的同源序列。
Convergent evolution: 通过不同的进化途径获得相似 的功能,或者,功能替代物。
paralogs orthologs
异同源物
基因的趋同进化
通过不同的进化过程获得保守的功能
趋同进化:Langur
食叶猴
RNASE: 纤维素分解、消化
A. 编码区:阳性选择 1%;中性进化:80%;阴性进 化:19%;
tRNA & Anticodon
1. 每一个密码子,对应 一个tRNA;
2. tRNA通过Anticodon 来识别codon,联系 mRNA和氨基酸序列的 合成;
3. 密码子的使用偏好: 由密码子对应的tRNA的 进化及丰度来决定。
碱基出现的频率
1. 假如:每个核苷酸位点上的替代是随机发生的, 则A,T,C,G出现的频率应该大致相等;
第一节 密码子偏好及相应分析
1. 密码子(codon): 在随机或者无自然选择的情况 下,各个密码子出现频率将大致相等。
2. 密码子偏好:各个物种中,编码同一氨基酸的不 同同义密码子的频率非常不一致;
3. 可能的原因:密码子对应的同功tRNA丰度的不 同。
标准密码子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2)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10章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演示教学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10章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演示教学

1)蛋白水平上进化速率不均衡性 (保守性)的体现
不同蛋白一般进化速率不等
按系统来说,一般认为参与免疫反应及 受精过程的蛋白进化速率较快,而参与胚胎 发育的转录因子则进化速率较慢。如脊椎动 物的gamma-interferon蛋白和海胆的精子顶体 蛋白Bindin都是目前发现的进化速率最快的 蛋白成员。
1.中性突变理论的提出
◌ 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Motoo Kimura)
在《Nature》杂志发表了“论分子水平上的进化 速率”的评述,根据不少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置换 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的事实,提出 了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的“中性理论”;
◌ 次年,美国学者金和朱克斯(J.K.King & T.H.
3.中性突变理论的主要论据
1)分子层次上的大多数变异是选择中性的; 2)蛋白质与核酸分子的进化速率高而且相对
恒定; 3)突变压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在最近的研究
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4)按群体遗传学的数学模式计算出来的自然
选择代价过高,不符合实际情况。
跳页
a. 哑突变占优势; b. 在生物基因组中,非编码的DNA占绝大部
此外,还有研究暗示脑部特异表达的基 因在人的这一支中进化速率较快。
同一蛋白不同区域进化速度不等
2)核酸水平上进化速率不均衡性(保守 性)的体现
• DNA密码子中的同义替换比变义替换发生
的频率高;
• 内含子内的碱基替换速率明显高于外显子,
一般大致等同于或高于同义替换;
• 外显子内部一般编码区的进化速度快于非
序列计算的,往往比实际的小。
• 校正方法:氨基酸和核酸的校正方法存在
一定差异,且根据不同基因的蛋白序列 (或核酸序列)校正方法也不尽相同。

分子进化简介

分子进化简介
• 化石和形态学分析 • 保守序列:
• 科间:核糖体RNA • 科内:核糖体RNA基因的ITS区
域,mtDNA,分子标记
基因树
• 根据来自各个物种的同源 基因构建的进化树
• 基因树往往不同于物种树
其他序列分析
Sequences diversity
Percentage of pairwise comparison
• Ka/ks ≈ 1:该基因受到中性选择 (neutral selection)
计算工具
• DnaSP • KaKs_calculator • PAML • MEGA
• 最好考虑物种密码子偏好性和转换/颠换 (transition/transversion)比
系统发育树 (Phylogenetic tree)的构建
• 同义突变 (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vs
非同义突变 (Non-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 不同物种中,编码同一氨基酸的不同同义密码子的频 率不一致
Ka/ks
• 用于评估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 • Ka:发生非同义突变的位点数/所有非同义位点数 • Ks:发生同义突变的位点数/所有同义位点数
• 多次重复后,原始树中每个分支得到1的次数百分比 被计算,成为bootstrap(自展置信)值。
• 多个自展树中,自展值最大的分支被组合起来,重建 成自展一致树。它不一定与原始树的拓扑结构相同
• 一般来说,bootstrap >50%的分支被认为是可信的
• 并不是说自展值低的分支就一定毫无意义 • 每种方法构建的原始树都是这个方法的最优结果
• 染色体序列比对:
• Mauve • Lastz • MUMer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ppt[兼容模式]_图文(精)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ppt[兼容模式]_图文(精)

第 6 讲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郭俣第一节进化的分子基础第二节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三节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及应用第一节进化的分子基础 1.1 物种进化树 Tree of Life重建所有生物的进化历史并以系统树的形式加以描述。

研究生物进化历史的途径Ø最确凿证据:生物化石缺点:零散、不完整大猩猩、直立人与智人头骨的比较图。

Ø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缺点:细节存很多的争议生物进化理论n 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进化:变异的遗传–自然选择:解释为何演变发生的机制生物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n 中性进化论:并非所有种群中保留下来的突变都由自然选择所形成。

大多数突变是中性或接近中性,不妨碍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n 分子进化论Ø1964年 , Linus Pauling 提出分子进化理论; Ø从物种的一些分子特性出发,从而了解物种之间的生物系统发生的关系。

Ø发生在分子层面的进化过程 :DNA, RNA和蛋白质分子。

Ø基本假设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中含有生物进化历史的全部信息。

1.2 分子进化 Molecular Evolution主要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物质 , 如蛋白质、核酸的演变过程。

n 机制基因突变n 特点1. 进化速率的相对恒定性。

2. 进化的保守性。

DNA 突变基本类型缺插入 (insertion失 (deletion倒位 (inversion替代 (substitution转换颠换(transvertion 基因突变A G T CA/GC/TDNA 突变的模式替代插入缺失倒位核苷酸替代:转换 & 颠换转换 :嘌呤替代嘌呤 ,或嘧啶替代嘧啶。

颠换 :嘌呤替代嘧啶 ,或嘧啶替代嘌呤。

Ø转换发生的频率一般比颠换高。

1.2.1 中性突变 (neutral mutation 1968, , 提出分子Kimura 进化中性学说。

06_蛋白质序列比对与分子进化分析_2014-2

06_蛋白质序列比对与分子进化分析_2014-2
a) Gap Penalty —— 缺口扣分值; b) K-Tuple Size —— 设定精确配对的片 段大小。对于较长的片段,应加大数值 以提高比对速度;
c) Top Diagonals —— 设定评分矩阵中每
一斜列上计算K-Tuple匹配的数目; d) Window Size —— 设定围绕各最佳斜 列的其他斜列的数目。
② 运行ClustalX程序。
(2) 比对模式的选择
ClustalX程序提供“Multiple Alignment Mode” 和“Profile Alignment Mode”两种比对模式。
Multiple Alignment Mode只提供一个数据输入区, 主要用于一套序列数据的多重比对。 Profile Alignment Mode提供两个数据输入区,
出格式选项):
Output Files —— 选择输出文件格式; GDE output case —— GDE输出格式中 序列的大、小写; CLUSTALW sequence numbers —— 序 列数目; Output order —— 设定输出文件中序列的 排列方式,“Aligned”或“Input”; Parameters output —— 参数输出开关。
的置换绝大部分是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并随
机固定的结果。
6.3.2 分子进化树
根据蛋白质的序列或结构 差异关系,可构建分子进 化树或种系发生树。
进化树通常用分支层次或
拓扑图形表示,可反映各
物种或蛋白质分子的分歧
时间或进化距离。
构建进化树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 通过多重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的序列进化树; ② 通过结构叠合或特征结构比对获得的结构进
Chapter 6

分子进化 ppt课件

分子进化  ppt课件

(一)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
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是指核酸或者蛋白质等生 物大分子在进化的过程中碱基或者氨基酸发生 替换的频度,它是测定生物大分子进化快慢的 尺度,时间以年为单位。
ppt课件
27
不同物种同类型(同源)的核酸和蛋白质大分 子,被认为有着相同的起源。研究这些大分子 一级结构的改变,检测出不同物种间大分子序 列中的核苷酸或氨基酸的替换数,再结合地质 学上有关化石方面的数据,就可以确定生物大 分子随时间而改变的速度,即分子进化速率。
(2)核酸的进化
就量的方面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从低级到高 级,基因的数量是逐渐增加的,因此,细胞中 的DNA含量也逐渐增加,这是总的趋势。
例外,如肺鱼和某些两栖类细胞中的DNA含量 就比鸟类和哺乳类的高出很多,主要原因是由 于出现了多倍化,或重复序列及内含子的大量 增加。
ppt课件
16
ppt课件
ppt课件
45
分子进化中性理论的意义:
分子进化中性理论揭示了分子进化的基本规律, 是解释生物大分子进化现象的重要理论。
分子进化中性理论强调遗传漂变和突变压在分子 进化中的作用,是对综合进化论的重要补充和 修正。
ppt课件
46
中性理论承认自然选择在表型进化中的作用,同 时又强调分子层次上进化现象的特殊性。
ppt课件
35
(四)有害突变的选择清除和中性突变的固定
在分子水平上,明显有害突变型的选择清除,中 性或轻微有害突变的随机固定比明显有利突变 型的正达尔文选择更频繁发生。这是表型进化 与分子进化的最大区别。
ppt课件
36
三、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
基于对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进化改变的比较研究, Kimura (1968)、King & Jukes (1969)、Kimura & Ohta (1971) 等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分子进化 中性论” 的理论,用以解释分子层次上的非 达尔文式进化现象。

进化树分析

进化树分析

二、系统发育树重建分析步骤
多序列比对(自动比对,手工校正) 确定替换模型 建立进化树 进化树评估
2.1多序列比对
序列多重比对的结果反映了序列之间的相似性, 为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为提 高模型估算的精确性,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比对 方法和参数,还需要对后续比对结果进行合理修 正,从中提取有意义的数据集用于系统发育树的 构建。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一、分子进化的基本理论
系统发育(或种系发育、系统发生,phylogeny) 是指生物形成或进化的历史。 系统发育学(phylogenetics)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 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比较物种的特征,并认为特 征相似的物种在遗传学上接近。
一、分子进化的基本理论
系统发育学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系统发育分析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已经开始。从那 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寻找物种的源头,分析物 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给各个物种分门别类。
一、分子进化的基本理论
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生物的产 生和分化就像树一样地生长、分叉,以树的形式 来表示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是非常自然的事。可 以用树中的各个分支点代表一类生物起源的相对 时间,两个分支点靠得越近,则对应的两群生物 进化关系越密切。
经典系统发育学
经典系统发育学 主要是物理或表型特征 如生物体的大小、颜色、触角个数 通过表型比较来推断生物体的基因型 (genotype),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系统发育树:三种类型
分支图
Taxon B Taxon C Taxon A Taxon D
1 1
进化树
6
时间度量树
Taxon B Taxon B Taxon C Taxon A Taxon D

进化生物名词解释

进化生物名词解释

第一讲绪论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开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开展,也包括某一物种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

〔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灾变论:认为地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发生了巨大的“灾难〞,消灭了当时的动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迁来的新的类型,所以不同地层有不同化石的类型。

〔屡次创造,每次均不同。

认为生物的改变是突然发生的,是整体地消灭和整体地重新被创造的。

反对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的思想。

〕4、中性突变:中性突变是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5、进化: 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

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开展。

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开展。

6、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7、神创论: 〔物种不变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方案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创造出来的。

并且当初创造后物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物种数也无增减,各种之间也无亲缘关系。

在18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第二讲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构造: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构造。

4、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5、类蛋白质微球体:fox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大量直径为0.5~3微米的均一球状小体,即类蛋白质微球体。

第四章 分子进化分析

第四章 分子进化分析

颠换比,能用下式估计:
ˆ ˆ P ˆ /Q R
核苷酸替代数的估计常常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 即每个序列的核苷酸频率处于平衡态,且此频率
不随时间而变化。当每个序列的核苷酸频率处于
平衡时,我们期望表5-1中的
P11 P12 、 P21 P22 、 Q11 Q12 、 Q21 Q22 、 Q31 Q32
2 2
(C)Equal-input 模型
(D)Tamura 模型 β θ -α θ β θ
2
β θ α θ -β θ
1 1
α θ β θ β θ --
1 1 1
2
2
2
1
[例4.1] 人与猕猴的细胞色素b基因间的核苷酸替代数 动物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基因是高度保守的, 因此常被用于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的进化关系。 下表表示出了人与猕猴的细胞色素b基因的10种不 同类型核苷酸对的数目,并分别以密码子第1、2和
值较大,而当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比较时(如人 和马),值较小。这说明随着两个物种的分歧时 间增大,氨基酸的替代数也将增大,但并不严格 与分歧时间成比例。
图4-2 p距离和泊松校正(PC)距离随分歧时间变化的关系
2. 泊松校正(PC) 距离 p与t的变化呈现非线性关系的原因之一是当多个氨
基酸替代出现在同一位点时,nd偏离实际氨基酸的
当r遵循分布时,就有可能估计出平均每个位点的
氨基酸替代数。为此,让我们考虑在时间t时两个 序列间某一位点上的氨基酸相同的概率,按公式
(4.4)计算。然后,对所有位点的q求均值,为
q

0
a qf (r )dr a 2rt
a
dG a[(1 p)1/ a 1]

中性理论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机制

中性理论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机制

中性理论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机制分子进化研究是生物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生物体内分子基因组的演化过程。

中性理论是一种解释分子进化中突变的模型,它认为突变的积累主要是由于中性突变的随机漂变引起的,而非自然选择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中性理论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机制。

1. 遗传性状的中性突变在分子进化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组序列,可以发现一些突变点。

中性突变是指不会对生物体的适应性产生显著改变的突变。

这些突变点可能出现在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上,也可能出现在控制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区域。

中性突变的积累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没有明显的选择压力。

2. 中性理论的基本假设中性理论首先假设大多数突变是无害的,不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造成显著影响。

其次,中性理论认为突变的积累主要是由于随机漂变的影响,而非因为突变会提供适应性优势。

这种随机漂变的结果可能导致某些突变的固定化,即在整个种群中广泛存在。

3. 中性理论的证据中性理论提出以来,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到了一些支持,在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性突变在一些基因家族中的累积速率相对较高,这与中性理论关于随机漂变的假设是一致的。

另外,对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也发现了大量的中性突变。

4. 中性理论的意义中性理论对于理解分子进化的机制和推动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中性突变在进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并提供了一种解释基因组变异的模型。

中性理论也为研究生物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以及分子进化的速率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中性理论在分子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解释分子遗传变异的产生和积累机制,帮助我们理解了分子进化的模式和过程。

对于进一步探索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物种适应性以及分子进化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较基因组与分子进化

比较基因组与分子进化

7
3. 新基因主要是通过基因重复后再突变 而产生的
8
四、PCR技术在古分子系统学中的应 用
从17-20Ma前的叶化石中分离出了叶 绿体Rubisco基因大亚基的片段。 从25Ma-1.35亿年前的琥珀中的蜂、白 蚁、象鼻虫的遗体中分离出基因片段。
9
五、分子钟
Homo sapiens Canis lupus familiaris Molecular Clock Estimates •Human-dog split ~83 MYA
10
六、系统发生树
确定生物大分子和物种 由古生物学确定各物种分岐时间 比较各物种之间该种生物大分子间的差异来自11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一切生命的真谛。
比较不同物种的整个基因组,可以深 入理解每个基因组的功能和进化关系。
12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 • • • • 1985发起 1988. 美国能源部与国家医学研究院 30亿美元 1990. 正式启动. 1998. Celera 公司宣布一项提前完成 基因组测序的3年计划 • 2001年2月同时在 Nature 和 Science 发表
a.许多已知影响功能的基因突变来自果蝇的研究
b.60% 的基因与人类同源
c.289 种人类疾病基因突变中有61%在果蝇中发 现 d.有68% 的肿瘤相关基因在果蝇中存在
20
5、小鼠
(Mus musculus)
a. “微型人”
b. 生理系统与人非常相似
c. 90%的基因与人类同源
21
基因共线性
22
2
分子进化的速率约为10-9 ,每年每个氨 基酸座位的1×10-9进化速率为分子进化速 率的单位,即1×10-9为1鲍林。 蛋白质 细胞色素C 血红蛋白α 血纤蛋白肽 溶菌酶 Kaa/10-9 0.3 1.2 8.3 2.0

分子进化整理

分子进化整理

分子进化期末复习基础一1、树形分类体系(1)林奈二界系统==>魏特克五界系统(2)以树的形式描述林奈分类体系:界门纲目科属种林奈与达尔文的贡献林奈:排序的原则就是神。

( 神创论)达尔文:排序原则是来自共同祖先的共同血统。

2、进化vs演化(1)“进化”指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而“退化”为进化的反义词。

(2)“演化”则定义为生物物种为了因应时空的嬗变,而在形态和与行为上与远祖有所差异的现象。

3、系统分类学:研究物种的进化历史,以及它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的学科。

系统发生:生物形成或进化的历史。

4、自然选择:达尔文的四个假设(进化借助于自然选择!)(1)较多后代:每一代产生较多的新个体,其数量比能够生存直至繁殖的个体数量要多(2)个体变异:群体中的个体因特征而异(3)遗传差异的基础:个体之间的一些差别基于遗传差异(4)有利特征:具有有利特征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生存和繁殖率。

5、进化的原因(1)遗传的分子基础:DNA(2)变异的分子基础:DNA突变(3)其他进化的原因:性选择、瓶颈效应6、进化的证据(1)化石记录(2)环境变化:工业黑化(白飞蛾和黑飞蛾)(3)实验室中的人工选择:果蝇刚毛的数量(4)胚胎解剖学:鱼、爬行动物、鸟、人有相似的结构(5)动物的残留特征:耳动肌、尾巴、阑尾、智齿(6)趋同现象7、早期动物进化的里程碑事件(1)两侧对称动物的进化·两侧对称动物是身体有三层组织层构成,并且具有两侧对称的身体结构的动物(2)两侧对称动物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时期的爆炸性扩散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脊索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其它大多数当今门的代表物种在寒武纪化石沉淀中首次出现*分子钟的估计和寒武纪大爆炸的不一致8、动物树(1)为什么要使用动物树·理解一个或多个动物组中发现的特征的进化和起源,有必要得到动物之间系统发生关系·可用动物树预测化石·可使用动物树来了解复杂特征的进化·可使用动物树来预测较少研究的物种·可用动物树学习进化的顺序·可使用动物树来了解多样性的进化(2)如何构建动物树·化石记录:·解剖或胚胎学等形态为基础的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DNA、RNA、和蛋白质分子序列9、主要的动物门类: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原生动物门:是动物界的1门,为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进化与系统树-分子钟与中性理论摘要: 分子钟的发现与中性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进化尤其是分子进化研究,填补了人们对分子进化即微观进化认识上的空白,推动进化论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并建立了一套依赖于核酸、蛋白质序列信息的理论方法。

分子钟的发现与中性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进化尤其是分子进化研究,填补了人们对分子进化即微观进化认识上的空白,推动进化论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并建立了一套依赖于核酸 、蛋白质序列信息的理论方法.分子进化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物种进化的分子基础,探索基因起源机制,从基因进化的角度研究基因序列与功能的关系。

一、分子钟与中性理论60年代早期“分子进化钟”的发现与60年代末期“中性理论”的提出是本世纪进化学的重大事件,是古老的进化学与新生的分子生物学两者“杂交”的产物.它们的相继问世极大地推动了进化尤其是分子进化研究,填补了人们对分子进化即微观进化认识上的空白,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随着不同生物来源的大量蛋白质序列的确定,Zucherkandl等发现:某一蛋白在不同物种间的取代数与所研究物种间的分歧时间接近正线性关系,进而将分子水平的这种恒速变异称为“分子钟”。

支持分子钟存在的证据来自哺乳动物与其它脊椎动物诸如血清蛋白与转铁蛋白等的免疫学(如微量补体固定)定量比较.人们发现多肽间的免疫距离(如抗原性)与其氨基酸取代百分数成良好的线性相关,如鸟溶菌酶、哺乳动物RNase、细胞 色素C与白蛋白、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酶等.虽然这种相关性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但这种客观存在经过反复验证后是不容置疑的.免抗血清由此成为初步估算球形单体蛋白间序列差异的有效工具,但其适用范围0~30%的氨基酸差异。

自从分子钟假设提出之后,存在许多反驳它的相反事实与异议.这些异议主要针对序列进化的恒速.分子钟的最明显的例外之一是分子序列证据与化石证据在人类起源时间上的差异.60年代中期,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在3000万年前与我们最近的亲属——非洲猿分歧.根据分子钟假设,分歧3000万年的物种氨基酸序列差异的应达4~5%、非重复序列DNA差异应约为8%,但实测值分别为0.8%与1.1%.对这种6倍左右的差别有两种解释.许多人类学家倾向于怀疑钟的存在,并认为在高等灵长类中分子进化速率下降.总之,虽然大部分分子进化学家同意序列进化与分歧时间密相关,但进化是以年限还是以代限为刻度则仍有分歧与争议;而且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分子钟相左的数据,无论是用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差异、免疫学距离,还是用DNA杂交复性等参数,均不断有所报道,其论争预计将继续下去。

自从60年代初发现分子钟——“分子进化速率在不同种系中恒定”以来,人们又陆续发现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置换是随机而非模式性的;DNA在哺乳动物种系的总变异速率远远高于形态上的变异速率并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的大于0.5核苷酸/基因组/年;蛋白质电泳表明物种内存在大量的变异即广泛的种内多态性,且这些多态性并无可见的表型效应,与环境条件亦无明显相关.以上这些都是新达尔文主义与综合进化理论所难以解释的。

面对上述问题,日本群体遗传学家木村资生(Motoo Kimura)提出:(1)进化过程中的核苷酸置换其绝大部分是中性或近似中性的突变随机固定的结果而不是正向达尔文选择的结果:(2)许多蛋白质多态性必须在选择上为中性或近中性,并在群体中由突变引入与随机灭绝间两者的平衡维持。

上述论著问世遭遇到经典进化学家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新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完全可以用新达尔文主义的原理来解释.直至现在,选择论者与中性论者的议争仍在继续.这两大学派的本质区别可通过它们各自对突变基因如何在物种内置换老基因这一进化过程的不同解释来洞悉.每一置换刚出现时在群体内均为稀有的突变等位基因,随后扩散至个群体并被固定,即频率达100%.选择论者认为:一个突变的等位基因在物种内扩散,就必需具有某些选择上的优势,如在选择上为中性,就必需与一选择上具优势的基因紧密连锁,通过“搭车”而达到较高频率.与此相反,中性论者认为:一些突变在没有任何选择优势的情况下也能自身在群体中扩散.如果一突变体在选择上等同于已存在的等位基因,其命运将取决于机会-随机,其频率存在上下起伏,因为在每代每一雌、雄个体所生的大量配子中只有很少数配子最终被“采用”以形成合子以及相应的个体,并出现在下一代中.在这种随机漂变(random drift)中,绝大部分突变等位基因随机丢失,但有一少部分在群体中被固定下来.如果中性突变在分子水平上普遍存在,且随机漂变在很长时间(如百万年)一直延续,群体的遗传组成将发生显著性改变.群体中出现的任何中性突变其最终固定的概率都等于其原始频率,其固定的平均时间四倍于有效群体的大小(它近似等于每一代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通常远小于物种的个体总数).中性理论并非认为中性基因无功能,而仅是认为不同的等位基因在促进个体的生存与生殖方面是有等同的效果.此外,还需强调个体基因突变与群体基因置换的差别,因为只有后者才与分子进化相关。

自Zuckerkandl与Pauling的早期工作以来,已经知道在蛋白质进化中结构和化学性质上相似的氨基酸间的替换比不相似间的替换更为频繁.他们认为,这种“保守的”的替换看来只造成分子功能的微小改变,因而更容易“被自然选择接受”.同时他们指出,关于氨基酸残基的最重要性质是什么,“化学家和生物学家间显然没有同样的见解”.从中性学说的立场看,保守替换的性质,只需注意到两种氨基酸间的差异越小,它们等于选择等价而不是突变有害的概率就越大,就很容易加以解释.因此,选择上呈中性的替换在得类似的氨基酸间则概率越高,而这类氨基酸的进化替换由于随机遗传漂变则出现得更为频繁。

在阐明分子进化中突变型替换的保守性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功能上较不重要的分子或某一分子较不重要的部分,其进化(以突变型替换表示)比那些较重要的要快些.中性论和选择论间的差别,在它们对快速进化的分子(如血纤蛋白肽)或分子的某部分(如胰岛素原的C肽)进行解释时,可以最清楚地看出,按中性学说解释,它们在功能上不重要,因而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突变通过随机漂变而迅速积累.另一方,选择论的解释是,快速进化的分子或分子的某部分或许有某些尚不知道的功能,并且通过积累许多由正达尔文选择产生的较微有利的突变,而经历了迅速的适应性方面的改善.这两种解释那一种更为恰当还有待积累更多数据以后才能判定.为了加深我们对分子进化机制的理解,很有必要研究突变型替换的模式与分子的三级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综上,中性学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是分子生物学与群体遗传学交融的产物.它不象传统的综合理论(或新达尔文派的观点),它明确主张:进化中大多数突变型的置换,不是由于正达尔文选择,而是由选择上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型的随机固定所致.它还断言,分子水平上大多数种内遗传多态性,象以蛋白质多态性形式展现出来的那样,是选择上呈中性或近中性的,并靠着突变输入和等位基因的随机清除或固定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而在物种中维持.应该说,这一理论对于人们所认识的分子进化众多现象与规律的阐释比新达尔文更为科学,且提出的多项预测被随后的实验研究所证实.问题是,它作为一种更基本层次-分子水平的进化理论未能给更高层次的进化提供理性阐释与描写.中性论者过多地注目于与功能无关的分子进化,而忽视了与功能相关的分子进化现象与规律的探索,这恐怕是中性理论之所以能问世,但同时又先天性地带上无视宏观进化,对宏观进化束手无策这一天然缺陷的症结所在。

二、进化树分子钟的发现对于进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用于粗略估计不同类群生物间的进化时间,亦可用于构建进化树.实际上,分子钟发现不久,蛋白质序列分析即被广泛用于生物的长时进化研究。

根据蛋白质的序列或结构差异关系可构建分子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或种系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进化树给出分支层次或拓扑图形,它是产生新的基因复制或享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体的歧异点的一种反映,树枝的长度反映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就存在的蛋白质与现在的蛋白质之间的进化距离.根据进化树不仅可以研究从单细胞有机体到多细胞有机体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可以粗略估计现存的各类种属生物的分歧时间.通过蛋白质的分子进化树分析,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物种进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可以比较精确的确定某物种的进化地位.对于物种分类问题,蛋白质的分子进化树亦可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

构建进化树的方法包括两种:一类是序列类似性比较,主要是基于氨基酸相对突变率矩阵(常用PAM250)计算不同序列差异性积分作为它们的差异性量度(序列进化树);另一类在难以通过序列比较构建序列进化树的情况下,通过蛋白质结构比较包括刚体结构叠合和多结构特征比较等方法建立结构进化树。

(一)序列进化树构建序列进化树的主要步骤是比对,建立替代模型,建立进化树以及进化树评估。

1.建立数据模型(比对)建立一个比对模型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比对程序;然后从比对结果中提取系统发育的数据集,至于如何提取有效数据,取决于所选择的建树程序如何处理容易引起歧义的比对区域和插入/删除序列(即所谓的indel状态或者空位状态)。

一个典型的比对过程包括:首先应用CLUSTALW程序,然后进行手工比对,最后提交给一个建树程序.这个过程有如下特征选项:(1)部分依赖于计算机(也就是说,需要手工调整);(2)需要一个先验的系统发育标准(即需要一个前导树);(3)使用先验评估方法和动态评估方法(推荐)对比对参数进行评估;(4)对基本结构(序列)进行比对(对于亲水氨基酸,推荐引入部分二级结构特征);(5)应用非统计数学优化.这些特征选项的取舍依赖于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2.决定替代模型替代模型既影响比对,也影响建树;因此需要采用递归方法.对于核酸数据而言,可以通过替代模型中的两个要素进行计算机评估,但是对于氨基酸和密码子数据而言,没有什么评估方案.其中一个要素是碱基之间相互替代的模型;另外一个要素是序列中不同位点的所有替代的相对速率.还没有一种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对较复杂的变量(比如,位点特异性或者系统特异性替代模型)进行评估,同样,现有的建树软件也不可能理解这些复杂变量。

3.建树方法三种主要的建树方法分别是距离、最大简约(maximum parsimony, MP)和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最大似然方法考察数据组中序列的多重比对结果,优化出拥有一定拓扑结构和树枝长度的进化树,这个进化树能够以最大的概率导致考察的多重比对结果.距离树考察数据组中所有序列的两两比对结果,通过序列两两之间的差异决定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和树枝长度.最大简约方法考察数据组中序列的多重比对结果,优化出的进化树能够利用最少的离散步骤去解释多重比对中的碱基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