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
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
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转向系是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转向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其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包括转向机构、转向节和转向器等部分的设计。
2. 转向系统的性能设计:包括转向阻力、转向灵敏度、转向稳定性和转向轻重等性能的设计。
3. 转向系统的材料选择: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转向系统的设计。
4. 转向系统的动态分析: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转向系统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其工作状态和性能。
5. 转向系统的试验验证:对转向系统进行试验验证,检验其设计是否合理和可行。
三、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法1. 教师讲解和指导:教师应该对转向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操作: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操作,熟悉转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和组成,掌握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
3. 计算机仿真: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转向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和模拟试验,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4.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应该编写课程设计报告,详细记录设计过程和结果,包括设计方案、分析结果、试验数据和结论等。
四、总结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转向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车辆工程转向课程设计
目录一.对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 (2)二.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 (2)1 动力缸的推力 (2)2活塞行程和壁厚 (4)三.分配阀的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5)e1 (5)1.预开隙2.滑阀总移动量 (6)∆ (6)3.局部压力降p4.油液流速的允许值[v] (6)5.滑阀直径d (7)6. 滑阀在中间位置时的油液流速v (7)∆ (7)7.分配阀的泄漏量Q四.动力转向的评价指标 (8)1.动力转向器的作用效能 (8)2.路感 (8)3.转向灵敏度 (8)4.动力转向器的静特性 (8)五.三维实体建模 (9)六小结 (12)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一.对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1.运动学上应保持转向轮转角和驾驶员转动转向盘的转角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随着转向轮阻力的增大(或减小),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必须增大(或减小),称之为“路感”。
F h≥0.025~0.190kN时,动力转向器就应开3.当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始工作。
4.转向后,转向盘应自动回正,并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
5.工作灵敏,即转向盘转动后,系统内压力能很快增长到最大值。
6.动力转向失灵时,仍能用机械系统操纵车轮转向。
7.密封性能好,内、外泄漏少。
二.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1 动力缸的推力图一动力缸的布置动力缸的推力:L L F F 11=(1)1F -作用在直拉杆上的力1L -转向摇臂长度,取160mm(由前轮距1560mm ,那么k (两主销中心线延长线到地面交点之间的距离)取1100,转向节臂长m=0.11k —0.15k ,取m=143mm ,则初选L1=160mm)L -转向摇臂轴到动力活塞缸之间的距离,取200mm推力F 与工作油液压力P 和动力缸截面积S 之间由如下关系:PS F = (2)将式(2)代入式(1)可得:PL L F S 11=(3)由于两侧的工作面积不同,应按较小一侧的工作面积来计算,即:()422p d D S -=π (4)D-动力缸直径p d -活塞杆直径,一般取D d p 35.0=,将其代入式(4)可得:pl L F D π8775.0411= (5)其中,p 一般在6~10MPa 之间取值,最高可取16.5~18MPa 本设计取10MPa 作用在直拉杆上的力:lM F R=1 (6)Pf G Mr133==296.521N.m式中,f 为轮胎和路面见的摩擦因素,一般取0.7;G 1为转向轴负荷(N )p21页前置后驱前轴负荷满载时在0.45-0.5,满载1940Kg 则取G=9312N;p 为轮胎气压(MPa )取0.5R M -转向阻力矩l -直拉杆到转向节的距离,为240mm ,将其代入式(6)可得:N lM F R12351==再代入式(5) mmpl L F D 128775.0411≈=π (7)2活塞行程和壁厚活塞移动到某一极限位置时,端面到缸盖之间,应当留有D e )6.0~5.0(=的间隙,以利于活塞导向作用,取mm D e 65.0==,活塞厚度可取为mm D B 6.33.0==动力缸的最大长度:110s B e s +++= (8)式中 1s -活塞的最大位移量 ︒=1802max 1wR s πβ式中 max β-转向摇臂由中间位置转到极限位置的转角,取︒=31max β W R -齿扇的啮合半径,取为30mm 将其代入式(8)可得: mm R s W461802max 1=︒=πβ再将其代入式(7)可得:mm s B e s 66101=+++=动力缸壳体壁厚t ,根据计算轴向平面拉应力z G 确定()n t Dt D p G z τσ≤⎥⎦⎤⎢⎣⎡+=224 (9)式中 p-油液压力,为10MPa D-动力缸直径,为10mmn-安全系数,一般在3.5~5范围内选取,本设计取n=4 τσ-壳体材料的屈服点,为350MPa 将其代入式(9)可得mm t 22.0≥ 所以,取动力缸壳体壁厚为2mm三.分配阀的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分配阀的要参数有:滑阀直径d 、预开隙e 1密封长度e 2、滑阀总移动量e 、滑阀在中间位置时的液流速度v 、局部压力降和泄漏量等。
转向系教案
课题转向系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转向系统能力目标基本上每个人都要对转向系统进行简单的认知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耐心和责任心。
重点各种转向器的结构和了解难点转向节的工作过程关键边分解边对转向器进行认知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手动变速器实物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二、导入1、师生问好2、登记人数课前提问:1、悬架的组成?由班长报告出缺席人数学生讨论回答2、常见的悬架的类型?汽车不仅仅是要能在直线的路上进行行驶,更是在不停地适应不同的弯路进行着行驶。
那么汽车是怎么样进行适应弯路的呢?大家都知道,适度的拐弯就可以了。
那么转弯的这一整套系统我们就称为转向系。
教学设计学校: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年级:金融、资产、城运授课教师:王波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三、新授一、转向系的功用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和保持汽车稳定的直线行驶。
二、类型按转向动力源的不同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液压式、电动式和电动--液压式)三、转向系常用术语1.转向中心转向时所有车轮的轴线相较于一点,这点被称为转向中心O。
2.转向半径:由转向中心O到外转向轮与地面接触点的距离R称为转向半径。
3、转向盘的自由行程(1) 定义:转向盘在空转阶段的角行程。
(2) 要求:一般为10º∽ 15º,超过25º∽ 30º时必须调整,如桑塔纳2000为7.7°机械转向系一、转向操纵机构汽车转向操纵机构主要由转向盘、转向轴及转向轴套管等组成。
1.转向盘转向盘由轮缘、轮辐和轮毅组成,一般用花键和螺母安装在转向轴的上端,其上装有喇叭的按钮。
装有安全气囊的车型,还安装有安全气囊的一些部件。
2.转向轴转向轴从转向柱套管中穿过,为转向盘和转向器的传动件。
转向轴套管安装在车身上,支撑着转向盘。
轿车转向轴要求为安全型,通常分为上、下两段。
汽车转向系统课程设计
摘要本课题的题目是转向系的设计。
以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为中心,一是汽车总体构架参数对汽车转向的影响;二是机械转向器的选择;三是齿轮和齿条的合理匹配,以满足转向器的正确传动比和强度要求;四是动力转向机构设计;五是梯形结构设计。
因此本课题在考虑上述要求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转向盘的旋转带动传动机构的齿轮齿条转向轴转向,通过万向节带动转向齿轮轴旋转,转向齿轮轴与转向齿条啮合,从而促使转向齿条直线运动,实现转向。
实现了转向器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短,且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又能增加助力,从而实现了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在本文中主要进行了转向器齿轮齿条的设计和对转向齿轮轴的校核,主要方法和理论采用汽车设计的经验参数和大学所学机械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其结果满足强度要求,安全可靠。
关键词:转向系;机械型转向器;齿轮齿条;液压式助力转向器1.绪论1.1汽车转向系统概述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它对于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转向系统已从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发展到利用现代电子和控制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线控转向系统(SBW)。
按转向力能源的不同,可将转向系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
机械转向系的能量来源是人力,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由转向操纵机构(方向盘)、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转向器是将操纵机构的旋转运动转变为传动机构的直线运动(严格讲是近似直线运动)的机构,是转向系的核心部件[2]。
动力转向系除具有以上三大部件外,其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是转向助力装置。
由于转向助力装置最常用的是一套液压系统,因此也就离不开泵、油管、阀、活塞和储油罐,它们分别相当于电路系统中的电池、导线、开关、电机和地线的作用。
第七章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
马 天
力矩反算载荷,动力缸以前零件的计算载荷应取驾驶员作用在转向
飞
盘轮缘上的最大瞬时力(700N)。
29
二、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
汽
车
模数 压力角 齿数 螺旋角 材料
设
齿轮 2~3mm 20º
5~7
9º~15º 16MnCr5
计
15CrNi6
教
齿条 保证啮 12º~35º 保证齿 保证布 45,淬火
逆效率为
马
tg(0 ) tg 0
天
飞
➢导程角必须大于摩擦角,通常0 5°~10°。
18
二、传动比的变化特性
汽
车 转向系统的传动比
设
➢力传动比ip
计
•从轮胎接地面中心作用在两个转向轮上的合力2Fw与作用在
教
转向盘上的手力Fh之比
案
➢转向系角传动比 iω0
•转向盘角速度ωw与同侧转向节偏转角速度ωk之比
21
二、传动比的变化特性
汽 转向器角传动比的变化规律
车
➢由于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近似为1,因此转向器的角传动比变化
设
规律就代表了转向系统传动比特性。
计
➢由于转向阻力矩与车轮偏转角度大致成正比变化,则
教
➢汽车低速急转弯行驶时,转向阻力矩大,应选用大些的转向器
案
角传动比;
➢汽车以较高车速转向行驶时,转向轮转角较小,转向阻力矩也
案
2.分类
➢机械转向系统
➢依靠驾驶员的手力转动转向盘
➢包括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
马
天 ➢动力转向系统
飞
➢利用动力系统减轻驾驶员的手力
2
第一节 概述
汽车设计 第九章 转向系设计
(1) 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旋转,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2) 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转弯半径小)。 (3) 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以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4) 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都不得产生自激振动,转向盘没有摆动。 (5) 悬架导向机构和转向传动机构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不协调使车轮产生的摆动应尽 可能小。 (6) 操纵轻便,转向时,施加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对乘用车不应超过150~200N,对商 用车不应超过500N。 (7) 转向后,转向盘应自动回正,并应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 (8) 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 (9) 在车祸中,当转向盘和转向轴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后移时,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 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 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转动方向一致。
cot 3 K 4L
m0.11~0.15K
23
《汽车设计》电子教案
9.6.2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初选了 和m以后,还需要校核这个梯形是否能满足 要求,可以应用作图法进行校核。具体的作法如下: (1) 首先按式(9-54)初选转向梯形臂长m;按式(9-53) 初选底角 ,画出中间位置时的转向梯形图,如图 9.26所示; (2) 再给出一系列内轮转角,通过作图求得对应的外轮 转角。 (3) 分别以A和B为原点, i 把 和 o 画在图上,如图 9.26所示。每对射线有一个交点,把这些交点连接起 来,就得到在选定的梯形底角下的实际特性曲线。
24
《汽车设计》电子教案
9.6.3 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1.双横臂独立悬架横拉杆断开点位置确定
1) 三心定理法
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
摘要本设计课题为汽车前轮转向系统的设计,课题以机械式转向系统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设计及校核、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及验算为中心。
首先对汽车转向系进行概述,二是作设计前期数据准备,三是转向器形式的选择以及初定各个参数,四是对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与数据校核,五是对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以及验算,并根据梯形数据对转向传动机构作尺寸设计。
在转向梯形机构设计方面。
运用了优化计算工具Matlab进行设计及验算。
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简单的程序语法,使设计在参数变更时得到快捷而可靠的数据分析和直观的二维曲线图。
最后设计中运用AutoCAD和CATIA作出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零件图以及装配图。
关键词:转向机构,齿轮齿条,整体式转向梯形,Matlab梯形AbstractThe title of this topic i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of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and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gear to the design as the center. Firstly make an overview of the Steering System. Secondly take a preparation of the data of the design. Thirdly, make a choice of the steering form and determine the primary parameters and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ourthly, Stress analysis and data checking of the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ifthly, design of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trapezoidal data make a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ring linkage.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the computational tools Matlab had been used to Design and Checking of the data. The powerful computing and Intuitive charts of the Matlab can give us Accurate and quickly data. In the end AutoCAD and CATIA were used to make a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parts diagrams and assembly drawingsKeywords: Steering system,Mechanical Type Steering Gear and Gear Rack,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Matlab Trapezoid目录1 绪论 11.1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11.2 汽车转向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32 机械转向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参数 52.1 机械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 52.2 转向系统的性能要求 62.3 转向系的效率 72.4 传动比特性 92.5 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 113 机械式转向器总体方案初步设计 123.1 转向器的分类及设计选择 123.2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基本设计 123.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结构选择 123.2.2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布置形式 143.2.3 设计目标参数表以及对应的转向轮偏角计算 15 3.2.4 转向器参数选取与计算 163.2.5 齿轮轴的结构设计 193.2.6 转向器材料及其他零件选择 204 齿轮齿条转向器校核 214.1 齿条的强度计算 214.1.1 齿条受力分析 214.1.2 齿条齿根弯曲强度的计算 224.2 小齿轮的强度计算 234.2.1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234.2.2 齿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264. 3 齿轮轴强度校核 275 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315.1 转向梯形机构概述 315.2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方案分析 325.3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数学模型分析 325.4 基于Matlab的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35 5.4.1 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概况 355.4.2 转向梯形机构设计思路 365.4.3 基于Matlab的转向梯形机构设计 375.5 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 435.5.1 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435.5.2 转向横拉杆及其端部 436 基于CATIA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的三维建模 45 6.1 CATIA软件简介 456.2 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的主要部件三维建模 45结论 49参考文献 50致谢 51附录基于Matlab的转向梯形机构设计程序 521 绪论1.1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需按驾驶员的意志改变其行驶方向。
轿车转向系统课程设计
轿车转向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轿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轿车转向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2)了解轿车转向系统的各种类型及其工作原理;(3)熟悉轿车转向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轿车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2)具备分析轿车转向系统故障的能力;(3)掌握轿车转向系统的维修和保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轿车转向系统重要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轿车转向系统的概述:介绍轿车转向系统的定义、作用及其在汽车中的地位;2.轿车转向系统的组成:详细讲解转向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功能和作用;3.轿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各种类型转向系统的工作过程,让学生理解其运作机制;4.轿车转向系统的性能指标:介绍转向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检测方法;5.轿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讲解转向系统故障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及维修保养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轿车转向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轿车转向系统的工作过程;4.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轿车转向系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轿车转向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汽车设计 转向系设计说明书
课程汽车设计题目电动助力转向系设计说明书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日期 2016年6月15日目录一. 轿车转向系设计方案的选择................................. - 2 -1.轿车参数的确定 (2)2.对转向系的要求 (2)3.转向系结构设计 (2)1)转向操纵机构 ......................................................................................- 2 -2)转向传动机构 ......................................................................................- 3 -3)机械转向器 ..........................................................................................- 3 -二. 转向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 4 -1.转向系的效率 (4)1)转向系的正效率...................................................................................- 4 -2)转向系的逆效率...................................................................................- 5 - 2.转向系传动比的确定. (5)1)转向系统传动比的组成........................................................................- 5 -2)转向系统的力传动比和角传动比的关系..............................................- 6 -3)传动系传动比的计算 ...........................................................................- 7 - 3.转向系传动副的啮合间隙 .. (7)1)转向器的啮合特征 ...............................................................................- 7 -2)转向盘的自由行程 ...............................................................................- 8 - 4.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和计算 (8)1)转向轮侧偏角的计算 ...........................................................................- 8 -2)转向器参数的选取 ...............................................................................- 9 -3)选择齿轮齿条材料 ............................................................................. - 10 -4)轴承的选择 ........................................................................................ - 10 -5.转向盘的转动的总圈数 (10)三.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 10 -1.转矩传感器 (10)2.减速机构 (11)3.电磁离合器 (11)4.电动机 (11)5.车速传感器 (11)6.电子控制单元 (12)四. 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 12 -1.转向梯形理论特性 (12)2.转向梯形的布置 (13)3.转向梯形机构尺寸的初步确定 (13)4.梯形校核 (14)一. 轿车转向系设计方案的选择1.轿车参数的确定本次轿车转向系设计的整车相关参数如下:表1 整车相关参数2.对转向系的要求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2)操纵轻便,作用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小于200N;3)转向系的角传动比在15~20之间,正效率在60%以上,逆效率在50%以上;4)转向灵敏;5)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6)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3.转向系结构设计1)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转向系
1.总体设计已知设计参数如下:装载质量(kg)汽车型号最大总质量(kg)最大车速(Km/h)1500 ———3000 125根据已知数据,查有关书籍得以下初步总体设计方案:1.1轴数、驱动形式、布置形式1.1.1轴数:两轴汽车可以有两轴、三轴、四轴甚至更多的轴数。
影响选轴的因素主要有汽车的总质量、道路法规对轴载质量的限制和轮胎的负荷能力以及汽车的结构等。
根据国家道路交通法规、设计规范及汽车的用途可知,包括乘用车以及汽车总质量小于19t的公路运输车辆和轴荷不受道路、桥梁限制的不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均采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的两轴方案。
由于给定的货车总质量为3000kg,则设计采用两轴方案。
1.1.2 驱动形式:4*2后轮双胎汽车的用途、总质量和对车辆通过性能的要求等,是影响选取驱动形式的主要因素。
增加驱动轮数能够提高汽车的通过能力,驱动轮数越多,汽车的结构越复杂,整备质量和制造成本也随之提高,同时也使汽车的总体布置工作变得困难。
因是货车,故采用4*2后轮双胎驱动方式。
1.1.3 布置形式:平头式发动机前置后驱动,发动机置于前轴之上,驾驶室之正下方发动机前置后桥驱动的货车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采用直列、V型或卧式发动机;发现发动机故障容易;发动机的接近性良好,维修方便;离合器、变速器等操纵机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布置;货箱地板高度低。
主要缺点是:如果采用平头式驾驶室,而且将发动机布置在前轴之上,处于驾驶员、副驾驶员座位之间时,驾驶室内部拥挤,隔绝发动机工作噪声、气味、热量和振动的工作困难,离合器、变速器等操纵机构复杂。
发动机中置后桥驱动的货车,可以采用水平对置式发动机布置在货箱下方,因发动机通过性不,需特殊设计,故维修不便;离合器、变速器等操纵机构结构复杂;因发动机距地面好近,容易被车轮带起的泥土弄脏;受发动机位置影响,货箱地板高度高。
因为这种布置形式的缺点多,并且难以克服,故已不再采用。
发动机后置后桥驱动的货车是在发动机后置后桥驱动的乘用车的底盘基础上变型而来的,所以采用已经极少了。
jiaoche转向系课程设计
jiaoche转向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轿车转向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掌握转向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了解转向系统在汽车安全行驶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正确判断转向系统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转向系统维护和保养。
3. 学生能运用工具和设备,参与转向系统的拆装和检查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转向系统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汽车专业知识的兴趣。
2.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能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提高对汽车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汽车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转向系统相关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1. 转向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转向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转向系统的基本组成(转向器、转向柱、转向机、转向助力装置等)2. 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及类型- 转向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常见转向系统类型(齿轮齿条式、蜗轮蜗杆式、电动助力式等)3. 转向系统主要部件结构与作用- 转向器的结构与作用- 转向柱的结构与作用- 转向机的结构与作用- 转向助力装置的结构与作用4. 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转向系统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 故障诊断方法与步骤- 转向系统维修工艺及注意事项5. 转向系统维护与保养- 转向系统日常检查与维护- 转向系统定期保养内容和方法- 保养周期及注意事项6. 转向系统拆装与检查- 转向系统拆装工具和设备- 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检查转向系统各部件的方法和技巧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微型客车转向系课程设计
微型客车转向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微型客车转向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掌握转向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3. 了解转向系统的维护与检修方法,以及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转向系统的基本检查和维护;2. 能够分析转向系统故障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微型客车的转向系统进行简单的调整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提高职业认识;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重视车辆安全性能;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学生特点:学生为中职二年级,具有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对实践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备一定故障诊断和处理能力的汽车维修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微型客车转向系统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转向系统的基本结构:介绍微型客车转向系统的组成,包括转向盘、转向柱、转向机、转向拉杆、转向节等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转向系统第一节 转向系统的结构及原理2. 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分析转向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助力转向和非助力转向的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转向系统第二节 转向系统工作原理3. 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护:讲解转向系统的常规检查方法,如检查转向盘的自由行程、转向机油的更换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转向系统第三节 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护4. 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介绍常见转向系统故障的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转向系统第四节 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转向系统的拆装、检查、维护及故障诊断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轿车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
轿车转向系设计此次设计的是与非独立悬架相匹配的整体式两轮转向机构.利用相关汽车设计和连杆机构运动学的知识,首先对给定的汽车总体参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转向器、转向系统进行选择,接着对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主要是转向梯形)进行设计,再对动力转向机构进行设计。
转向器在设计中选用的是循环球式齿条齿扇转向器,转向梯形的设计选用的是整体式转向梯形,通过对转向内轮实际达到的最大偏转角时与转向外轮理想最大偏转角度的差值的检验和对其最小传动角的检验,来判定转向梯形的设计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一、整车参数1、汽车总体参数的确定本设计中给定参数为:二、转向系设计概述汽车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的总称.汽车转向系统的功用是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愿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对转向系提出的要求有:1) 汽车转向行驶时,全部车轮绕瞬时转向中心转动;2)操纵轻便,方向盘手作用力小于200N;3)转向系角传动比15~20;正效率高于60%,逆效率高于50%;4)转向灵敏;5)转向器与转向传动装置有间隙调整机构;6) 配备驾驶员防伤害装置;三、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机械转向器是将司机对转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或齿条沿转向车轴轴向的移动),并按一定的角转动比和力转动比进行传递的机构。
机械转向器与动力系统相结合,构成动力转向系统。
高级轿车和重型载货汽车为了使转向轻便,多采用这种动力转向系统。
采用液力式动力转向时,由于液体的阻尼作用,吸收了路面上的冲击载荷,故可采用可逆程度大、正效率又高的转向器结构。
1、机械式转向器方案选取选取循环球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有螺杆和螺母共同形成的落选槽内装钢球构成的传动副,以及螺母上齿条与摇臂轴上齿扇构成的传动副组成,如图所示。
循环球式转向器示意图循环球式转向器的优点是:在螺杆和螺母之间因为有可以循环流动的钢球,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因而传动效率可以达到75%~85%;在结构和工艺上采取措施后,包括提高制造精度,改善工作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和螺杆、螺母上的螺旋槽经淬火和磨削加工,使之有足够的使用寿命;转向器的传动比可以变化;工作平稳可靠;齿条和齿扇之间的间隙调整工作容易进行,适合用来做整体式动力转向器。
转向系课程设计
转向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转向系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功能,理解其在汽车行驶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转向系的特点,如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等。
3. 让学生掌握转向系的检查与维护方法,了解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工具、设备对转向系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零部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转向系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会转向系的拆装与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专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养成遵守操作规程的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转向系基本概念与组成- 汽车转向系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转向系的组成及其作用2. 转向系工作原理与类型- 机械转向系工作原理及特点- 液压助力转向系工作原理及特点- 电动助力转向系工作原理及特点3. 转向系检查与维护- 转向系的常规检查方法- 转向系的维护与保养- 常见转向系故障诊断与排除4. 转向系拆装与调试- 转向系的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转向系的调试方法与技巧- 转向系拆装与调试的安全操作规范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转向系零部件的识别与拆装- 转向系故障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转向系实操考核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转向系基本概念与组成第二周:转向系工作原理与类型第三周:转向系检查与维护第四周:转向系拆装与调试第五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第一章:汽车转向系概述第二章:转向系的类型与工作原理第三章:转向系的检查与维护第四章:转向系的拆装与调试第五章:转向系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转向系相关知识。
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
转向系设计课程设计一、前言转向系设计是汽车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对于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汽车工程专业中,转向系设计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转向系设计课程的设计。
二、课程目标1.了解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掌握转向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3.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转向系统的仿真分析;4.具备独立完成小型转向系统设计任务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1. 转向系统概述1.1 转向系统定义1.2 转向系统分类1.3 转向系统发展历史2. 转向系统基础知识2.1 前轮悬挂形式及其特点2.2 前轮定位角及其调整方法2.3 前轮自动回正机构原理和作用3. 转向器件设计与计算3.1 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设计与计算3.2 摆臂式转向机构设计与计算4. 车辆稳定性分析4.1 车辆稳定性概述4.2 转向系统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4.3 转向系统仿真分析软件使用方法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1.1 讲授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1.2 分析转向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3 演示转向系统仿真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2. 实践课程2.1 学生独立完成小型转向系统设计任务;2.2 学生进行转向系统仿真分析实验。
五、教学手段1. 讲授课件:使用PPT讲解理论知识;2. 实验平台:使用汽车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3. 设计软件:使用CAD等相关软件进行设计。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践成绩:包括小型转向系统设计任务及其报告、仿真分析实验报告等;3.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转向系统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总结通过本文对于转向系设计课程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课程的目标、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该课程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需要注重软件的应用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转向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具备独立完成小型转向系统设计任务的能力。
汽车转向系教案范文
汽车转向系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其作用;3.能够正确诊断和排除汽车转向系统故障。
教学重难点:1.汽车转向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其作用;2.如何正确诊断和排除汽车转向系统故障。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汽车转向系统的图纸和示意图;3.汽车转向系统实物或模型;4.汽车转向系统的常见故障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出“汽车转向”话题,了解学生对汽车转向的基本认识和相关问题。
二、概念和原理介绍(10分钟)1.汽车转向的定义: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是通过转向系统来实现的;2.汽车转向的原理:利用转向系统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传递给车轮,通过对车轮进行控制来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三、转向系统的组成部件及其作用(30分钟)1.方向盘: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来操控汽车的行驶方向;2.轴承和传动装置:将方向盘的转动传递给车轮;3.转向机构:根据驾驶员的操纵动作将方向盘的转动放大,并传递给车轮;4.前悬挂系统:支撑车轮并减震,使转向更为平稳;5.车轮和轮胎: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
四、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排除(35分钟)1.转向阻力过大:可能的原因包括转向机构激活力过大、转向机构零件损坏等;2.方向盘异响:可能的原因包括转向机构传动装置噪音、球头松动等;3.方向盘偏斜:可能的原因包括方向机座椅损坏、传动装置松动等;4.方向盘不归位:可能的原因包括方向机传动装置松动、转向机构损坏等。
五、答疑讲解(10分钟)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汽车转向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解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汽车转向系统的组成部件和作用。
通过常见故障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诊断和排除转向系统故障的能力。
汽车转向课程设计
汽车转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类型。
2. 学生能掌握转向系统中齿轮比、转向比、转向梯形等基本概念。
3. 学生了解转向系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安全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运用比例、计算等手段,解决转向系统相关的问题。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汽车转向系统进行设计与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转向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 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汽车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4. 学生意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驾驶观念。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转向系统的定义、作用及发展历程- 转向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类型2. 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转向齿轮比、转向比、转向梯形等概念- 转向系统的力学分析- 不同类型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3. 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与部件- 转向柱、转向机、转向器、转向节等部件的作用及结构- 齿轮齿条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结构特点4. 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与改进- 转向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转向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简单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与改进实例5. 汽车转向系统与安全- 转向系统故障分析- 转向系统维护与保养- 安全驾驶与转向系统的关系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结合教材章节,确保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轿车转向系设计此次设计的是与非独立悬架相匹配的整体式两轮转向机构。
利用相关汽车设计和连杆机构运动学的知识,首先对给定的汽车总体参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转向器、转向系统进行选择,接着对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主要是转向梯形)进行设计,再对动力转向机构进行设计。
转向器在设计中选用的是循环球式齿条齿扇转向器,转向梯形的设计选用的是整体式转向梯形,通过对转向内轮实际达到的最大偏转角时与转向外轮理想最大偏转角度的差值的检验和对其最小传动角的检验,来判定转向梯形的设计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一、整车参数1、汽车总体参数的确定本设计中给定参数为:二、转向系设计概述汽车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的总称。
汽车转向系统的功用是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愿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
对转向系提出的要求有:1) 汽车转向行驶时,全部车轮绕瞬时转向中心转动;2) 操纵轻便,方向盘手作用力小于200N;3) 转向系角传动比15~20;正效率高于60%,逆效率高于50%;4) 转向灵敏;5) 转向器与转向传动装置有间隙调整机构;6) 配备驾驶员防伤害装置;三、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机械转向器是将司机对转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或齿条沿转向车轴轴向的移动),并按一定的角转动比和力转动比进行传递的机构。
机械转向器与动力系统相结合,构成动力转向系统。
高级轿车和重型载货汽车为了使转向轻便,多采用这种动力转向系统。
采用液力式动力转向时,由于液体的阻尼作用,吸收了路面上的冲击载荷,故可采用可逆程度大、正效率又高的转向器结构。
1、机械式转向器方案选取选取循环球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有螺杆和螺母共同形成的落选槽内装钢球构成的传动副,以及螺母上齿条与摇臂轴上齿扇构成的传动副组成,如图所示。
循环球式转向器示意图循环球式转向器的优点是:在螺杆和螺母之间因为有可以循环流动的钢球,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因而传动效率可以达到75%~85%;在结构和工艺上采取措施后,包括提高制造精度,改善工作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和螺杆、螺母上的螺旋槽经淬火和磨削加工,使之有足够的使用寿命;转向器的传动比可以变化;工作平稳可靠;齿条和齿扇之间的间隙调整工作容易进行,适合用来做整体式动力转向器。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间隙调整机构循环球式转向器的主要缺点是:逆效率高,结构复杂,制造困难,制造精度要求高。
2、防伤安全机构分析汽车发生正面冲撞时,轴向力达到一定值以后,塑料销钉2被剪断,套管与轴产生相对移动,存在其间的塑料能增大摩擦阻力吸收冲击能量。
此外,转向传动轴长度缩短,减小了转向盘向驾驶员一侧的移动量,起到保护驾驶员的作用。
安全联轴套管1—套管 2—塑料销钉 3—轴这种防伤机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只要合理选取销钉数量与直径,便能保证它可靠地工作和吸收冲击能量。
四、转向系性能参数1、传动比变化特性转向器角传动比可以设计成减小、增大或保持不变的。
影响选取角传动比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转向轴负荷大小和对汽车机动能力的要求。
若转向轴负荷小或采用动力转向的汽车,不存在转向沉重问题,应取较小的转向器角传动比,以提高汽车的机动能力。
若转向轴负荷大,汽车低速急转弯时的操纵轻便性问题突出,应选用大些的转向器角传动比。
转向器角传动比变化曲线应选用大致呈中间小两端大些的下凹形曲线,如图所示。
转向器角传动比变化特性曲线2、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传动间隙是指各种转向器中传动副之间的间隙。
该间隙随转向盘转角的大小不同而改变,并把这种变化关系称为转向器传动副传动间隙特性。
传动副的传动间隙在转向盘处于中间及其附近位置时要极小,最好无间隙。
若转向器传动副存在传动间隙,一旦转向轮受到侧向力作用,车轮将偏离原行驶位置,使汽车失去稳定。
传动副在中间及其附近位置因使用频繁,磨损速度要比两端快。
在中间附近位置因磨损造成的间隙过大时,必须经调整消除该处间隙。
为此,传动副传动间隙特性应当设计成下所示的逐渐加大的形状。
转向器传动副传动间隙特性转向器传动副传动间隙特性图中曲线1表明转向器在磨损前的间隙变化特性;曲线2表明使用并磨损后的间隙变化特性,并且在中间位置处已出现较大间隙;曲线3表明调整后并消除中间位置处间隙的转向器传动间隙变化特性。
五、动力转向机构设计计算1、对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1)运动学上应保持转向轮转角和驾驶员转动转向盘的转角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随着转向轮阻力的增大(或减小),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必须增大(或减小),称之为“路感”。
3)当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F h ≥0.025~0.190kN 时,动力转向器就应开始工作。
4)转向后,转向盘应自动回正,并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
5)工作灵敏,即转向盘转动后,系统内压力能很快增长到最大值。
6)动力转向失灵时,仍能用机械系统操纵车轮转向。
7)密封性能好,内、外泄漏少。
2、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1)动力缸尺寸计算动力缸的主要尺寸有动力缸内径、活塞行程、活塞杆直径和动力缸体壁厚。
动力缸产生的推力F 为LF LF 11式中,L 1为转向摇臂长度;L 为转向摇臂轴到动力缸活塞之间的距离。
推力F 与工作油液压力p 和动力缸截面面积S 之间有如下关系 pLS L F 11=因为动力缸活塞两侧的工作面积不同,应按较小一侧的工作面积来计算,即)(422d D p S -=π式中,D 为动力缸内径;d p 为活塞杆直径,初选d p =0.35D ,压力p =6.3Mpa 。
联立后得到 d L F p pLD 2114+=π=63 mm 所以d=22mm活塞行程是车轮转制最大转角时,由直拉杆的的移动量换算到活塞杆处的移动量得到的。
活塞厚度可取为B=0.3D 。
动力缸的最大长度s为s D D s 13.0)6.0~5.0(10+++==130mm动力缸壳体壁厚t,根据计算轴向平面拉应力σz 来确定,即n Dt p s z t Dσσ≤+=])(4[22式中,p 为油液压力;D 为动力缸内径;t 为动力缸壳体壁厚;n 为安全系数,n=3.5~5.0;σs 为壳体材料的屈服点。
壳体材料用铸造铝合金采用ZL105,抗拉强度为160-240MPa 。
t=5mm活塞杆用45刚制造,为提高可靠性和寿命,要求表面镀铬并磨光。
2)分配阀的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分配阀的要参数有:滑阀直径d 、预开隙e 1密封长度e 2、滑阀总移动量e 、滑阀在中间位置时的液流速度v 、局部压力降和泄漏量等。
分配阀的泄漏量Q ∆e pp Q 2312μπδ•∆•=∆ =2.261010-⨯cm/s局部压力降p ∆当汽车宜行时,滑阀处于中间位置,油液流经滑阀后再回到油箱。
油液流经滑阀时产生的局部压力降p ∆(MPa)为vvp 242108.132-⨯==∆ρξ式中 ρ—油液密度,kg/m 3 ;ξ—局部阻力系数,通常取ξ=3.0; v —油液的流速,m/s 。
p ∆的允许值为0.03~0.04MPa 。
3)动力转向的评价指标1动力转向器的作用效能 用效能指标'=FF hhs 来评价动力转向器的作用效能。
现有动力转向器的效能指标s=1~15。
2.路感驾驶员的路感来自于转动转向盘时,所要克服的液压阻力。
液压阻力等于反作用阀面积与工作液压压强的乘积。
在最大工作压力时,轿车:换算以转向盘上的力增加约30~50N 。
3.转向灵敏度转向灵敏度可以用转向盘行程与滑阀行程的比值i 来评价δϕ2Dswi =比值i 越小,则动力转向作用的灵敏度越高。
4.动力转向器的静特性动力转向器的静特性是指输入转矩与输出转矩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是用来评价动力转向器的主要特性指标。
因输出转矩等于油压压力乘以动力缸工作面积和作用力臂,对于已确定的结构,后两项是常量,所以可以用输入转矩M φ与输出油压p 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来表示动力转向的静特性,如图。
常将静特性曲线划分为四个区段。
在输入转矩不大的时候,相当于图中A 段;汽车原地转向或调头时,输入转矩进入最大区段(图中C 段);B 区段属常用快速转向行驶区段;D 区段曲线就表明是一个较宽的平滑过渡区间。
要求动力转向器向右转和向左转的静特性曲线应对称。
对称性可以评价滑阀的加工和装配质量。
要求对称性大于0.85。
静特性曲线分段示意图六、转向梯形的选择转向梯形有整体式和断开式两种,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案,都必须正确选择转向梯形参数,做到汽车转弯时,保证全部车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驶,使在不同圆周上运动的车轮,作无滑动的纯滚动运动。
同时,为达到总体布置要求的最小转弯直径值,转向轮应有足够大的转角。
本设计中由于采用的是非独立式悬架,应当选用与之配用的整体式转向梯形。
1、整体式转向梯形整体式转向梯形是由转向横拉杆1、转向梯形臂2和汽车前轴3组成,如下图所示。
其中梯形臂呈收缩状向后延伸。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调整前束容易,制造成本低;主要缺点是一侧转向轮上、下跳动时,会影响另一侧转向轮。
当汽车前悬架采用非独立式悬架时,应当采用整体式转向梯形。
整体式转向梯形的横拉杆可位于前轴后或者前轴前(称为前置梯形)。
对于发动机位置整体式转向梯形1—转向横拉杆 2—转向梯形臂 3—前轴低或前轮驱动汽车,常采用前置梯形。
前置梯形的梯形臂必须向前外侧方向延伸,因而会与车轮或制动底版发生干涉,所以在布置上有困难。
为了保护横拉杆免遭路面不平物的损伤,横拉杆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得高些,至少不低于前轴高度。
2、转向梯形优化两轴汽车在转向时,若不考虑轮胎的侧向偏离,则为了满足对转向系的要求,其内、外转向轮理想的转角关系如图所示,由下式决定:L K BD CO DO i o =-=-θθcot cot 式中:θo —外转向轮转角;θi —内转向轮转角; K —两转向主销中心线与地面交点间的距离;L —轴距内、外转向轮转角的合理匹配是由转向梯形来保证。
理想的内、外转向轮转角间的关系在忽略侧偏角影响的条件下,两转向前轮轴线的延长线交在后轴延长线上,如图4-7所示。
设θi 、θo 分别为内、外转向车轮转角,L 为汽车轴距,K 为两主销中心线延长线到地面交点之间的距离。
若要保证全部车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驶,则梯形机构应保证内、外转向车轮的转角有如下关系cot cot o i K L θθ-=若自变角为θo ,则因变角θi 的期望值为0()cot(cot /)i o f arc K L θθθ==-理想的内外轮转角关系简图现有转向梯形机构仅能近似满足上式关系。
由机械原理得知,四连杆机构的传动角δ不宜过小,通常取min 40δδ≥=°。
如图所示,转向梯形机构在汽车向右转弯至极限位置时达到最小值,故只考虑右转弯时min δδ≥即可。
利用该图所作的辅助用虚线及余弦定理,可推出最小传动角约束条件为min max min cos 2cos cos()20(cos cos )cos o m K δγγθδγγ-++-≥-式中,min δ为最小传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