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1、流动人口的定义与重要性流动人口,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其常住户口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进行暂住、旅游、务工、经商、学习等活动的人口。
他们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活力,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流动人口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他们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流动人口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通过务工、经商等活动,促进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加速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流动人口还为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增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然而,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较为艰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不足,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流动人口在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意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人口统计信息,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我国流动人口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动态变化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
这些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了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最新吉林省人口数据,吉林省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
最新吉林省人口数据,吉林省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2023年最新吉林省人口数据,吉林省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准确】吉林省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了吉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11月1日全省常住人口为27462297人。
2023年-2023年的10年间,我省净增人口182406人,增长0.67%,年平均增长率为0.07%。
我省人口10年慢涨182406人公报显示,1990年到2023年的十年之间,我省人口净增长2277542人,年均增长0.98%,而2023年到2023年的十年之间,我省净增人口182406人,增长0.67%,年平均增长率为0.07%。
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209.51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16%下降到2.05%,下降0.11个百分点。
对此,吉林省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分析,这表明我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很好地控制。
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每个家庭平均不到3个人普查结果显示,这次人口普查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人,比2023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了0.38人。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的家庭规模小于全国0.16人。
对于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的原因,工作人员分析主要是由于我省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普查结果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67,比2023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92下降2.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3。
大学生占吉林人口总数近一成在人口性别结构微调的同时,结果显示,我省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不断提高。
与2023年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926人上升为989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5076人上升为1686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5687人上升为420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3598人下降为24059人。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8.87%,相比2000年的6.96%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程度令人担忧。
一、老龄人口数量及比重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现象就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的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11067.7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992.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也从2000年的6.96%上升到了2010年的8.87%。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老龄人口数量及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人口总量增加,二是老龄化速度加快。
1.人口总量增加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然增长率每年都在增加。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32亿,比2000年增加了2.79亿。
虽然出生率在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预计老年人口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又一个高峰。
二、老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与之前相比,老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比为42.86%,女性占比为57.14%。
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相对较高,而男性则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主要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战争、自然灾害、偏重生育男孩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加剧这种失衡的现象的是,我国男性寿命比女性普遍短。
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改善老年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
目前,多数老年女性缺乏经济保障、健康保险等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老年人口城镇化和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城镇化和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白银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标分析1
白银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标分析白银市人口委兰满夏王士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全省各市州及白银市所辖县区的普查数据都已发布,现就我市与其它市(州)的数据情况,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人口规模从“六普”公布数据看,白银市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数为170.8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71.97万人相比,十年间人口人口减少1.09万人。
一方面是群众的生育观念在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人口最多的会宁县以教育闻名,输出了很多高学历人才,把人才输出作为会宁县的品牌来抓;再者就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劳动力向外输出明显增加,反映出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产业;还有因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人口迁移。
从人口常住人口规模和十年间的增长规模看,白银市在全省中列第九位。
说明人口数量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就现有的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来讲,会宁县和靖远县两个农业人口大县因人口基数偏大,计划生育工作基层基础较差,还需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全省各市州人口规模情况二、人口性别结构从“六普”公报数据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77941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830810人,占48.62%。
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9降为105.67,在全省中位列第五位,说明我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关爱女孩、打击两非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说明群众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观。
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三、人口年龄结构白银市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29.77%降至17.16%,列全省各市州的第九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省第五位。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五普”的66%升至74.84%,列全省的第七位,总人口抚养比居第七位,除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在人口红利上有明显优势,甘南州和天水市在人口红利处于劣势外,我市与其它市州相比人口红利的优势并不大,但就目前来说我市的人口红利还是相当丰厚的。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市统计局2011年12月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719.43万人(图1)。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28.24万人,占45.62%,外来常住人口387.04万人,占53.80%,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4.15万人,占0.58%。
372.00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9.98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45.30万人。
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与2000年“五普”时的533.79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85.64万人,增长34.78%,年均增长率3.03%。
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5.9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2.89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34.78%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20.69%、全国的5.84%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2000年人口数(万人)2010年人口数(万人)增长(%)全国129533.00 133972.49 5.84广东8642.00 10430.31 20.69佛山533.78 719.43 34.78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6.90%,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42.81万人,增长13.00%,年均增长率1.23%,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165.87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89.35%。
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报告
第六次人口普查之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___学生姓名:___专业班级:学生学号:__一、实验目的“切实搞好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人口普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家底。
在哪里建设居住小区、布局工厂、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设置多少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养老院、生产多少粮食、蔬菜、肉禽,这一切的筹划,都必须掌握人口的总量和具体分布、流动状况、结构特征。
中国的发展航路正扬帆起航。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紧迫。
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基础。
而人口状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信息。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总人口数据分析(1)利用SPSS软件对该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RECODE 人口数(人) (5000001 thru 10000000=2) (10000001 thru 15000000=3) (15000001 thru 20000000=4) (20000001 thru 25000 000=5) (25000001 thru 30000000=6) (30000001 thru 35000000=7) (35000001 thru 40000000=8) (40000001 thru 45000000=9) (4 5000001 thru50000000=10) (50000001 thru 55000000=11) (55000001 thru 60000000=12) (60000001 thru 65000000=13) (6500 0001 thru 70000000=14) (70000001 thru Highest=15) (Lowest thru 5000000=1).EXECUTE.FREQUENCIES VARIABLES=人口数(人)/HISTOGRAM NORMAL/ORDER=ANALYSIS.Statistics人口数(人)N Valid33Missing1人口数(人)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138.89.19.1 238.89.118.231 2.9 3.021.241 2.9 3.024.2538.89.133.3638.89.142.471 2.9 3.045.58411.812.157.692 5.9 6.163.6102 5.9 6.169.7111 2.9 3.072.7122 5.9 6.178.8141 2.9 3.081.815617.618.2100.0Total3397.1100.0Missing System1 2.9Total34100.0注解:将数据进行分组后作出直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5组的频数最多,即70000000以上的人口数在所分组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数据分布还是比较理想,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各阶段的人数差距不是很大。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预计,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00万人。
”(即13.41亿人)可以看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与统计公报的数据基本吻合。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上说:“这个涉及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本文假定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真实、准确的,下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首先是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这是总人口的性别比。
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长寿,因此,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但这无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显然,要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娶六七十岁的老太婆为妻是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更重要的性别比数据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这个数据与中国将来出现的光棍问题密切相关。
《数据公报(第1号)》没有给出这个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说:“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
”在国际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是102-107,显然,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值。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一直偏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其次是年龄结构。
0-14岁人口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⒈引言本文档旨在对2020年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的统计结果和结论。
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将探讨人口结构、人口迁徙、人口增长等方面的情况。
⒉数据来源和方法⑴数据来源:人口普查数据来源于全国各地的调查和统计部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遵循相关统计方法和流程。
⑵数据范围:本文档的数据分析基于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数据,包括省级、市级和县级的数据。
⑶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统计,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⒊人口结构分析⑴总人口数量: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数量为万人,比上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增加了X%。
⑵性别比例:男性占总人口的%,女性占总人口的%。
⑶年龄分布: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统计,得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和比例。
⒋人口迁徙分析⑴城市人口流动:分析城市间的人口迁徙情况,包括人口流入、流出和净流入情况。
⑵农村人口迁徙:研究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情况,包括农民工流动和农村留守人口情况。
⑶城乡人口差异:比较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平均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⒌人口增长分析⑴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
⑵外来人口增长:研究外来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分布情况。
⑶城市化进程: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⒍结论根据对六普人口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⑴人口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⑵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增长,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⑶人口结构变化明显,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⑷各地区的人口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落后地区。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⒈ 2020年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⒉相关图表和数据分析图⒊其他补充材料和参考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人口普查:一种定期进行的调查,旨在了解和统计一个特定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特征及相关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⒉自然增长:人口数量的自然增加,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数据收集与处理2.1 人口普查数据采集方法2.2 数据质量控制2.3 数据清洗与整理3.人口特征分析3.1 总人口数量3.2 性别结构3.3 年龄结构3.4 婚姻状况3.5 教育水平分布3.6 职业分布4.地域分布分析4.1 区域划分4.2 人口密度分析4.3 城市建设与人口分布的关系4.4 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5.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5.1 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5.2 就业与人口增长关系5.3 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变动6.社会问题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6.1 教育问题6.2 医疗保健问题6.3 社会保障问题6.4 环境问题7.结论7.1 主要发现7.2 结果解释7.3 限制与局限性附件:- 数据收集表格- 数据清洗记录- 数据分析结果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人口普查:在规定的时间,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行全面、系统、实时的登记与统计。
2.数据质量控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查与审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3.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去重、填补缺失值、纠正错误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4.总人口数量:指某一地区内的总人口数量,用于反映人口规模。
5.性别结构:指某一地区内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6.年龄结构:指某一地区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7.婚姻状况:指某一地区内人口的婚姻情况,如已婚、未婚、离异等。
8.教育水平分布:指某一地区内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9.职业分布:指某一地区内不同职业类别的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分布情况。
10.人口密度分析:用于衡量某一地区内人口集中程度的指标,表示单位地区内人口的数量。
11.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12.城市化发展:指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农村人口比重减少的发展趋势。
13.社会保障问题:指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的各种问题,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本文将对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和。
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中国政府每十年进行一次的全国性人口普查,是了解人口状况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人口总数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4.5亿人,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5.38%。
城乡人口比例根据统计数据,城市人口数量达到8.05亿人,占总人口数的55.6%,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4.05%。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而农村人口数量为6.45亿人,占总人口数的44.4%。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减少了4.3%。
这说明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
年龄结构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的年龄结构变化。
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44%。
这反映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为养老和医疗保障等问题带来了挑战。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5%,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减少了6.3%。
这说明中国的少子化问题仍然存在,对教育和家庭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方面,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为7.49亿人,占总人口的51.4%;女性人口为7.01亿人,占总人口的48.6%。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例基本保持平衡。
教育水平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变化。
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为19.8%,较上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4.64%。
这说明中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少数民族人口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4亿人,占总人口的9.65%。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0.26%。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是中国政府一贯的方针。
城市发展,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人口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河南和山东;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和重庆。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引言六普人口数据指的是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
本文将对于该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中国的人口状况、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趋势等问题。
人口总量分析根据六普人口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92亿人。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增长了72.06万人,增长率为0.47%。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
人口性别比分析根据六普人口数据,中国大陆的性别比为105.07,即每100个女性对应105.07个男性。
这意味着男性相对于女性略多。
性别比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人口分布分析根据六普人口数据,中国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
人口数量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城镇化水平分析根据六普人口数据,中国大陆的城镇化率为63.89%。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发展,从1978年的17.92%逐渐提高至目前的63.89%。
城镇化进程对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口老龄化分析根据六普人口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70%。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
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表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人口流动分析根据六普人口数据,流动人口(指长期在常住地以外的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90%。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在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口流动对于资源配置、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结论从六普人口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总量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平南社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数据分析及应用
平南社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数据分析及应用平南社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数据分析及应用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口情况,国家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国家人口变化和分布趋势。
今年,平南社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下面是本次普查的数据分析及应用总结。
一、普查数据概述平南社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至10日进行。
本次普查共覆盖了社区内5个居委会、42个自然村(社区),共有9367户,总人口数为35678人。
其中男性18412人,女性17266人,男女比例为1.07:1。
二、普查数据分析1.人口结构本次普查数据显示,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9.4%,15至64岁人口占比为72.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5%。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0至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了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2.4个百分点,说明社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2.户籍情况本次普查数据显示,本地户籍户数为7498户,外来户籍户数为1869户,占比为79.96%和20.04%。
外来户籍人口数量为13194人,占总人口数的37.0%。
同时,本地户籍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占比近30%;外来户籍人口以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占比近50%。
户籍结构显示了社区的产业结构及居民的职业分布情况。
3.教育情况本次普查数据显示,社区内有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各级教育机构14所,教职工总人数411人。
另外,社区内还有自驾学校、培训机构等11家教育服务机构。
总体来看,社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还需进一步优化。
4.就业情况本次普查数据显示,社区内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人口占比为29.1%,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人口占比为22.2%,第三产业(服务业、商贸业和居民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为48.7%。
赣州章贡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赣州章贡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0907079092 廖菁2000年2010年地区人口数(万人)人口比重性别比人口数(万人)人口比重性别比章贡区总人口49.46 100.00% 50.95 100.00%男人总数25.43 51.42%105.8325.92 50.87%103.60 女人总数24.03 48.58% 25.02 49.11%0-14岁8.94 18.08% 8.20 16.09%15-64岁37.36 75.54% 38.46 75.49%65岁以上3.16 6.39%4.28 8.40%赣州地区总人口739.69 100.00% 836.84 100.00%男人总数378.55 51.18%104.82428.29 51.18%104.99 女人总数361.14 48.82% 407.95 48.75%0-14岁203.77 27.55% 205.29 24.53%15-64岁487.25 65.87% 565.30 67.55%65岁以上48.67 6.58% 66.257.92%小结:在十年里,章贡区的人口共增加了85455人,增长20.2%,平均每年增加854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05 %。
性别比由105.83下降到103.60,都低于赣州地区的性别比,性别结构较为平衡,属于赣州地区较为发达的综合性的城市。
少年组的人口比重为16.09%,小于赣州地区的总水平,小于30%,老年组的人口比重为8.70%,大于赣州地区的总水平,大于7%,年龄构成类型是老年型,老龄化比赣州地区额总水平要高,是赣州较为发达的地区。
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4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6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加快。
老年组的比例上升会导致抚养系数的上升,消费的下降;少年组比例的上升会导致抚养系数的上升,但是消费趋势会增加,后备劳动力也会增加;抚养系数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加重了社会的负担,但是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作者:朱子健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1年第07期【热点材料】材料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人口普查—2010”標志,以汉字书法“人”字和国画“中式民居”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
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两条环绕的彩带源于英文字母“C”,代表“CHINA”和“CENSUS”,“2010”表明普查年份,体现了“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主题概念及与国际接轨的普查理念。
材料二: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数据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知识链接】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此外,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5.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10年内,作为全国第一户籍人口大省,河南在人口数量、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既存在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积极因素,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
在新时期,通过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当前复杂的人口形势,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而且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当前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通过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当前河南人口发展呈现出如下变化趋势。
1.人口总量依然是全国第一早在2010年7月,河南省总人口就已经突破1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省份。
然而,就常住人口来说,河南增速较缓,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92558060人相比,10年间共增加1465507人,增长1.58%。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6%。
至此,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从全国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低于广东和山东(见图1)。
尽管如此,但由于常住人口中不包括长期在省外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出人口,考虑到河南省作为人口流出大省的因素,如果加上流出人口,河南人口已超过1个亿,仍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图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排前三位的省份变化2.家庭户规模日趋小型化随着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河南省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家庭户数量、规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93万户,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479万户增加4.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7人,高于全国3.10人的水平,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7人减少0.23人,全省家庭户规模日趋小型化(见图2)。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一、引言人口普查是国家为了掌握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变动趋势,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
佛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20XX年进行的一次全面普查,本文将对其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人口变动、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二、人口数量分析本次人口普查共统计佛山市总人口数量为XXX,较上次人口普查增长XX%,说明在过去几年间佛山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具体分析如下:1.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对比:根据普查数据,佛山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XX%,农村人口占XX%。
可以看出,佛山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2. 人口性别比例:在本次人口普查中,男性人口为XXX,占总人口的XX%;女性人口为XXX,占总人口的XX%。
男女性别比例差异不大,保持相对平衡。
3. 平均年龄分布: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的平均年龄为XX岁,说明佛山的人口整体较为年轻化。
具体年龄分布如下:三、人口结构特征分析1. 年龄结构:根据普查数据,佛山市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XX%,15-64岁人口占XX%,65岁及以上人口占XX%。
可以看出,佛山市的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2. 教育程度: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占比逐年增加。
具体分析如下:四、人口变动分析1. 城市人口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山市的城市人口流动较为频繁。
具体分析如下:2. 农村人口流动:在过去几年中,佛山市的农村人口流动也有所增加。
具体分析如下:五、相关政策分析1. 城市化政策:佛山市一直以城市化为发展方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来吸引人口流入城市。
具体政策如下:2. 人口发展政策: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人口发展政策,以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人口素质提升。
具体政策如下:六、附件1. 附件一: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详细数据表2. 附件二:相关法律文件及解释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 XX法:指XX颁布实施的法律,其目的是保障XX权益。
安徽省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安徽省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安徽省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及其变化图:年份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人口(万)3034.36373214.16574966.57245618.08135986.0 5950.1安徽省的省区面积(以2010年为标准)为13.96万平方公里,所以安徽省的人口密度变化为:年份(年)195319641982199020002010密度(每平方公里)271.36 230.24 355.77 402.44 428.79 426.22分析:一:人口变化:根据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人口从1953年到2000年总体上是上升的,在2000年到2010年才略有下降,而人口密度从1953年到1964年略有下降,但之后是稳定上升的,所以就安徽省人口数据分析来看是上升的。
二:影响安徽省人口变化的因素有:(1)由于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2)由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使人们的居民生存环境不断的改善;(3)我国的保障制度不断的完善,而且在安徽省实施的很好;(4)由于安徽省对外交流日益的加强。
使得安徽境内的人口流动更加的活跃;(5)国家政策的调控因素影响;(6)受惯性的影响,人口不断的增加。
三:安徽省从2000年到201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1)计划生育实施使得出生率自实施以来不断的下降,正好在近几年发挥了实质意义上的人口作用,使人口得到下降。
(2)惯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一次和第二次生育高峰已经过去。
(3)人们的教育水平正逐年的提高,使得人口素质不断的提高,一对夫妇生一个小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4)近年来安徽省不断的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人口的对外输出不断的增多,(5)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孩子们出国留学的比率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在2000年以来人口不断的下降。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1. 引言2. 全国人口总量根据六普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总人口数量为14.53亿人。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增长了约5.38%。
3. 性别比例在全国总人口中,男性人口约为6.6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45.4%;女性人口约为7.9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54.6%。
性别比例为100:120.5,即每100名女性对应120.5名男性。
4. 年龄结构在整体年龄结构上,中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7%,超过了1/6。
相反,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7.95%。
5. 城乡人口比例六普数据显示,城镇人口数量为8.0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55.7%;农村人口数量为6.4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44.3%。
城市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 人口流入与流出人口流入指的是人口迁入某一地区的数量,而人口流出则是人口迁出某一地区的数量。
根据六普数据,人口流入量最大的省份为广东,人口流出量最大的省份为河南。
7.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根据六普数据,中国的人口密度约为145人/平方千米。
在省份层面上,北京的人口密度最高,达到了1100人/平方千米。
8. 少数民族人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广泛。
根据六普数据,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9.7%。
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的省份有云南、贵州和广西等。
9.通过对六普人口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口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总人口数量的增长、性别比例的不平衡、老龄化趋势、城市化发展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这些数据为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精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3.39亿人2011年04月28日10:18本文来源于财新网订阅《新世纪》 | 注册财新网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
397亿人。
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91.51%,比2000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占8.49%,上升0.08个百分点。
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
6139亿人,比2000年增长81.03%。
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为4.08%。
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
6557亿人,占总人口49.68%,2000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漏登率为0.12%。
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人口性别比为118.04。
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人口更替水平为2.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国家人口计生委“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2009-12-2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
坚持一条道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推进两个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
促进四个转变:即人口计生工作要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促进工作机制和方法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
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当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促使了自然增长率的降低。
就目前而言,现在可劳动人口仍然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人口优势依然存在。
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逐步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所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很重要的任务。
现在我国人口呈现倒金字塔型,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呈现。
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二、男女比例
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的男女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在男性51.5%、女性48.5%左右,其中2001-2005年,男女性别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6-2010年,男女性别比则不断缩小,男女比例趋于平衡。
男女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稳定。
历年普查总人口构成
我国2001-2010年的性别比为正常略高的状态,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除生物因素外,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随着我过经济的发
展,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现象愈加少见,男女性别比趋于正常。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2010年中国城乡人口
城市化水平进展分析:
从1978至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一方面,期内受到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
再此促进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达36.2,到了2010年则为49.68了。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城乡人口迁移。
而且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势头依旧强劲。
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这表明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010年人口流动
四、流动人口问题
体现出来的问题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速巨大;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面对流动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流动人口的增多,从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另一发面,也体现出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
五、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六、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
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八、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九、人口结构与地区具体分析
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人,其中内地人口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
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0.35、天津0.18、河北0.03、上海0.40、浙江0.37、福建0.01、广东0.96、海南0.03、山西0.07、江西0.06、云南0.04、西藏0.01、青海0.01、宁夏0.03、新疆0.11。
增加最大的是广东,其次是上海、浙江、北京。
均为经济前沿省份。
次是湖北、安徽、河南、湖南、重庆。
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人口比重均下降。
四地区人口比重变化如下:
2000年区域人口比重(%)2010年区域人口比重(%)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总数的变化,一方面是本地区人口变动引起的。
本地区人口变动又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比如计划生育、死亡率、迁移等。
从数据上看,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气候温和等各种因素吸引着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人口往东部地区迁移。
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最大,除却往东部迁移的原因之外,另一个是出生人口少的问题。
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生活环境恶劣。
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主要在人口基数变化上引起比较大的变动。
东部地区37.98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7.04
东北地区8.22
东部地区35.57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8.15
东北地区, 8.44
四个经济区域划分中,东部地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结果人口却占了大部分,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人口不过四分之一,可见人口分布不均衡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加明显。
可见由于城设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
另有数据显示内地现有流动人口26139万人,10年间增长逾80%。
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人口分布不均衡,同样也引起社会不稳定,流动人口的增加无疑会给社会带来无形的压力。
总之,由于一系列的因素致使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加剧,东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厄待改善。
同样城乡人口分布变动,流动人口的增加,无不考验着国家政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