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Aged 3 to 6 :children should be taken care of
and play in the playground. Aged 6 to 17 :student would receive primary education include reading, writing, counting, singing and physical training. Aged 17 to 20: teenager must receive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s related to military—— arithmetic(算术), geometry(几何), astronomy(天 文), and music. Aged 20 to 30: they continue to learn the four courses in depth. Aged after 30:people start to research philosophy.
Plato’s influence
• In the west ,Plato gets more attention
and respect than his student, Aristotle. Because of his works is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schools, it is hard to find no absorption of his works.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 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 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 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沉思中的 亚里士多 德(图)
(4)王子之师 ) 公元前347年,雅典受到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威胁,反马其顿情绪高 涨。由于亚里士多德家族与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亚里士多德受到 雅典人敌视,于是,他匆匆离开雅典,逃奔小亚细亚。公元前343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做儿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欣然前往。他教授亚历山大政治学、伦理学、诗歌以及 历史等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5)逍遥学派 )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次年,亚 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立学园,校址设在吕克昂。他的教学方法别 具一格,历史上称他及他的弟子们为“逍遥学派”。 (6)落寂辞世 )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灭掉波斯帝国、 征服印度河流域后病逝,雅典人又掀起反马其顿 统治的热潮。亚里士多德受到法庭指控,再次离 开雅典。公元前322年,他在卡尔基斯逝世。
• • • • • • • • • • • •
1.生平小传 生平小传 (1)御医之子 (2)学园精英 (3)吾爱吾师,但更 爱真理 (4)王子之师 (5)逍遥学派 (6)落寂辞世 2.博学家 (1)科学的研究方法: (2)影响最深远的成就 考题
1.生平小传 (1)御医之子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小城斯塔吉 拉。这座城市当时处在北部强国马其顿 王国的统治之下,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 马其顿王室御医。 (2)学园精英 17岁时,亚里士多德像许多希腊青年一 样,大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雅典求学, 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 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在当时所指的几乎所有学科内他都有超 人的见识。柏拉图曾说,他的学园有两 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灵魂, 其他学生构成学园的身体。
苏格拉底之死
(6)游历生涯 ) 公元前399年,对民主政权感到失望的柏拉图离开雅 典,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广泛考察各地政 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商讨学术问 题。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为柏拉图形成 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7)理想国的设计和实践失败 ) 柏拉图对各国政体存在的种种缺陷,苦心孤诣地设计 出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试图 付诸实际。他曾三次叙拉古, 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 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 邦,但都失败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开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奉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开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关系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开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根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奉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立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拟,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开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设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开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Company name
人物生平
成长期28年 游学12年 讲学20年 著述20年
7
Company name
公元前421年6岁,据说是《理想国》发生时间(或所托时 间)。
公元前420年7岁,进狄奥尼索斯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 作。 公元前407年20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前曾向克拉底鲁学 习赫拉克利特哲学;向赫莫根尼学习巴门尼德哲学。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惨败告终。暴露 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公元前399年28岁,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并被处死 ,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因病不在。
启示:有很多人不去真正享受婚姻的幸福,而是 图新鲜、求刺激,红杏出墙,结果不仅 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不幸。破解这一难题 的根本办法就是绝缘:不属于自己的花, 即使再美也不要去采摘。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 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 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 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 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 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 ,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 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 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 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 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 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 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 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 洞穴。
17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Plato)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
他们对西方哲学、政治、伦理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但他们在哲学观点和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篇文章将分别介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是理论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影像。
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性来获得,而不是通过感官经验。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Forms)理论,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具体表现,而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对理念的思考和探索。
他还认为理念的最高形式是善,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善的不完美表现。
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善,并通过哲学、数学和逻辑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是实证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存在于自然世界中,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可以获得。
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理论,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实体”(Substance)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其形式和物质之中,形式是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物质是事物的实体和实质。
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念的概念,而是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实际事物。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对抽象概念和智慧的追求者。
他们都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感官经验的结果,而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其次,他们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道德伦理。
柏拉图认为追求真理和善是人类的最高目标,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最后,他们都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哲王”理论,认为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统治。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关系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得关系?
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约公元前427至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年)均是卉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合称“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是两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对哲学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爱智慧”,因而,哲学家应当是“爱智慧”之人,而非“拥有智慧”之人。
苏格拉底有雄辩之才,他经常在与人辩论的过程中,纠正对方错误的思想,并灌输以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并未留下著述,他的言行多见于学生的记载,这并不妨碍他留下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
连“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如此一句浪漫无比的话,都是出自苏格拉底之口。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 “人之个性的差异,人之活动的多样性,人类事
物无休止的变化,使得人们无论拥有什么技术都 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 题的规则。”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 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 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 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 ——波普尔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 精神助产术
“其实你并不懂,还是让我来解释所请 教的学问是什么。当然,学问在你心里, 只是你无法想起来,现在我帮助你回忆, 就像帮助你生小孩。”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 苏格拉底审判
– 指控: • “苏格拉底有罪,它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
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
法理学专题五: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一、苏格拉底
•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城的一个石 • •
匠兼雕刻匠家庭,自幼随父学艺,后 来当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 进人五百人会议。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 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 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 监期间,他的朋友要帮他越狱,但他 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在 狱中服毒而死。终年70岁。
三、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 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镇,卒于希腊的
哈尔基斯。
•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家医师尼科马科
斯之子,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 的师傅。
• 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
(Lyceum)学校,形成“逍遥派”,因 边讲学边散步而得名。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古希腊。
“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
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
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因此艺术作品就是对摹仿的摹仿,距离真理性的“理念”隔了两层。
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本质观,使得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念”,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理念”相隔甚远的影像。
而且,艺术家对自然——即“理念”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
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也只是机械的临摹者,至多是“影像”的复制者。
后世的一些理论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虽然同样承认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不同于柏拉图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摹仿的艺术作品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论述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相同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
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1、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
2、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和理智、自然与超自然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
【不同点】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理论背景不同。
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道。
2、旨趣不同。
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
3、基本思路不同。
①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
柏拉图: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存在”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
亚里士多德:1)其提倡的形而上学却专以“存在”为研究对象。
实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
2)但他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
②他与柏拉图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
柏拉图:用“分有”、“摹仿”等来解释亚里士多德: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③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
柏拉图: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比较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法治论的比较杨智铭(20010248)(山东大学法学院 2001级法律硕士)提要:柏拉图从盛年力主人治到晚年乃倡议法治,但其立场仍旧是半心半意和不彻底的。
在他看来,法治乃是对不完善的现实的让步。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二元论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是向着另一个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走向了一种彻底的法治学说,法治乃是现实自身的理想,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两者在法治学说方面的差异有其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及方法论上的深刻根源。
主题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法治柏拉图青年时期亲眼目睹雅典大民主阴暗的一面,加之盛年时期面对雅曲城邦昔日鼎盛之日阳光的渐渐隐退,乃欲重整世风、再现盛况,遂以为救世的灵丹妙药乃哲学王的统治(“人治”)。
至他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挫折和个人的惨痛经历之后,乃认识到现实的治国安邦之道唯在法治。
可惜由于他二元论世界观的局限性,其法治观最终只能是半心半意和不彻底的。
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法律》中的法治学说起步,发展出了一种彻底的法治学说。
这根本上由于其实体论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理论困难(虽然实体论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认识论、人性论及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
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法治学说的同异及其深层原因予以深入的剖析,对于我们现时代建构一种彻底的法治学说尤其是其哲理维度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一、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演变轨迹(一)柏拉图从人治论到法治论的思想历程柏拉图的人治论——“哲学王统治”,直接来源于他对“成文法和习惯皆被败坏,世风急转日下”的雅典城邦现状的激愤。
他的法律学说及其思想基础——绝对理性主义,本质上都产生于伦理的需要,是一种致力于类的伦理的完美的伦理理性主义。
作为其人治学说的深层基础的理念论——伦理理性主义的核心,其形成的直接思想动因则是“对赫拉克利特所持流变学说的消极抵制和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下来的对真实知识的信仰和追求。
”在柏拉图看来,至善就在于认识理念,尤其是认识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董玉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所以,二人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1)城邦起源思想柏拉图认为城邦是人们为了各种需要而建立的聚居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
二者都认为建立城邦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邦的和谐。
所以,在城邦起源思想上,二者想法一致。
(2)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有四个原则:第一是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第二是多数人原则,第三是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原则,第四是轮流执政的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指出虽然他把城帮成员划分了等级,但是执法时是要顾及所有人的利益。
大体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前三条原则和柏拉图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最后一条,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是固定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要实行轮流执政的原则。
(3)城邦成员等级柏拉图按照人性和分工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具有智慧的统治者,十分勇敢的保卫者,节制的劳动者,这三类人分别代表人的三个品质,即理智、意志和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使社会保持稳定,就要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应该公平公正,不应该出现社会阶级的划分。
但这种理想的社会并不存在,所以为了社会稳定就要壮大中产阶级,为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防止社会冲突的十项措施。
(4)实行的制度财产:柏拉图:统治者和保卫者实行财产共有制度,劳动者有一定程度的财产私有。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婚姻:柏拉图:共妻制度子女公养制度(提倡优生)亚里士多德:一夫一妻制度(婚姻遵循优生原理,还应注意节育)教育:柏拉图:教育分两个类型,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公民,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统治者及保卫者的子女。
亚里士多德: 教育分两个方面,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总体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只有少数不同的地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比较
3、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相同的理论目的
4、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同具非现实的理论局限
不同点
哲学王和中庸
表面上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是相同
的,但实际上他们对政体本性的判定标准并不同。在柏拉图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比较
柏拉图认为《国家篇》中,五类政体,贤人政体、军阀、财阀、民主、僭主政体。五种政体之间循环流变。政体循环论的主旨是揭示国家存在的本质规定性---贤人政体。证明贤人优越性。
分类思想,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法律篇,混合政体论,汲取君主民主优点,与循环论反差大
亚里士多德
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君主政体、贤能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态
二者有本质差别也有联系,什么联系,君主政体最好
相同点
1、都是为了解决城邦问题,具有相同的理论意义
2、都坚持伦理政治观,具有相同的理论属性,都认为解决城邦问题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所以、、政体观最终目标都是达到至善,在《理
想国》中,柏拉图将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提出使道德理念和公共权力合而为一的哲学王设想,并坚持认为这一理想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伦理学和政治学分别论述并明确各自的研究领域,使二者在体系上相对分离,但他主张伦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人的德性培养,而且还要为城邦政治提供伦理价值基础,并进一步
看来,区分政体优良与否的唯一恰当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具
有能够。照料公民灵魂町1]的确切的科学知识,至于统治者
的人数多少、贫富善以及是否守法等是次要的,所以他以上
对政体的划分只是形式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在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相同点两者共同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的本能”。
柏拉图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们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柏拉图说过,摹仿成了习惯之后,就会变成天性,而当亚里士多德谈论艺术摹仿之时,所提及的天性,恰好与柏拉图的“第二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不同点1、两者对于艺术摹仿的真实与虚假认识不同。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般来讲,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摹仿自然”、“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结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并且高于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肯定就在无形之中批判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虚伪的“摹仿的摹仿”的观点。
2、两者对于艺术摹仿对象界定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对象是“理式”,但亚里士多德以“并没有什么事物之外的运动。
变化的东西,总是在实体方面的变化,或者在量、质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化。
我们说过,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为这些范畴所‘共有’”这一观点否定了“理式”的存在,他还肯定了感官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感性认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而柏拉图的摹仿说是唯心而又神秘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对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走上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多为推理性和归纳性的,他的《诗学》,是世界上最早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
具体文艺理论贡献如下:1、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自然”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 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 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 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 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 发式教学。 5.作品: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B.春秋时期
D.秦朝时期 D.物质 B.理念论 D.唯心论
2.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C ) 3.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 B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亚里士多德 • 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集中古时代知识 于一身,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 他是“最博学的人”。
⑴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⑵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2.评价
(1)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
(2)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 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三.理想国(政治思想)
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1.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2.政治: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 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3.人物:受苏格拉底的影响。 4.思想: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二.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别 之上
• 不同点: 1.思想: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 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 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 善。 2.态度: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 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课后小问题
1.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中国历史正处于( C )
A.西周时期
C.战国时期 A.道 A.先验论 C.《国家篇》 B.理 C.理念
亚里士多德思想
1、哲学思想 (1)世界本原: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 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2)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2.逻辑学: 以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自然界,创建严密的 逻辑论证系统。
柏、亚二人成才因素
• 社会环境(决定因素): 时势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 教育条件(主导作用): 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 个人因素(主体作用): 勤奋好学,科学探索,广泛游历
1.代表作:《理想国》 2.观点 ⑴理想国家:
①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 “智慧之德” ②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勇敢之德” ③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 “节制之德”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⑵国家统治者:贤人(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3.评价: 积极: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消极:想法本身有很多错误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柏拉图 他是古希腊思想史的丰碑,他是古希 腊文明魅力的焦点,他留下了古代人 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他将真理之光 带给了人类的未来。
柏拉图 (Plato)古希腊哲学 家,生于雅典,自幼受到良好而完 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 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 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正直善辩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 格拉底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 大刺激,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 习俗愈来愈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 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 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约公 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 著名学园,这是一所为系统地研究 哲学和科学而开设的高等院校。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 龄死于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