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
• 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分为母语式和 非母语式 • 母语式: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 语言,如儿童学习英语 • 非母语式: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如成人学习英语
• 自然习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如与母语使用 者的交流 • 正式学习:在课堂或培训环境中 系统地学习第二语言,如学校课程 或语言培训课程
• 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等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第 二语言习得是与社会环 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的
• 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适应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点
02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 母语知识丰富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 • 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程度高的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规 律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 到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 力 • 认知心理学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 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
• 认知方式: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 影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 息加工方式 • 认知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影 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息 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干预研究的方法
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具体说来第二语言习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以及学习者习得与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联系过程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和探讨汉语教与学的过程,这对改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从7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经过达十年的探索,他于80年代初发表了《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ing)(1981)、《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
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克拉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和体系。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习得.学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1.习得.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而“学得”则是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习得”是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
2.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或“编辑”的作用。
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的区别
摘要: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都是关于习得有别于母语的另一门语言。
一方面,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另一方面,一些因素又使它们有所区别。
本文诠释了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的区别,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两者,进而提高其语言习得。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习得区别在很多研究中,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和外语习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fla))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
在这些研究中,两者指的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并不冲突。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两者在很多方面不同,例如学习重点、学习方式及学习动机等。
一、二语和外语二语即所指的目的语言在学习环境中是公认的、广泛使用的交流工具。
而外语所指的目的语言在学习环境中并不是公认的、广泛使用的交流工具。
语言教学家斯特恩(stern,1983)指出,二语具有官方的或者公认的社会地位,其重要性相当于甚至超过母语。
一般情况下,二语为应用于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官方语言。
此外,它具有很好的语言环境,人们普遍学习并使用该语言。
例如,英语在新加坡是二语。
1987年后,新加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使用英语(彦治强,1998)。
与之相对的是,外语并不是官方语言,在教育或者行政领域很少使用。
人们学习外语大多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并带有特定的目的,如出国旅行、阅读外国文献等。
因此,在香港地区是二语的英语在中国大陆却被认为是外语。
总而言之,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区别二语和外语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都是关于学习除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
由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言不同,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也不一样。
一些研究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如:学习者在英国或美国学习英语,英语在这种环境下应该称作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基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基础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出于工作需要、学术追求还是个人兴趣,学习第二语言都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
那么,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它又有哪些关键的基础知识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
简单来说,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人们在已经掌握了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之后,通过学习和使用来掌握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还包括语音、语调、语言运用的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等多个方面。
语言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机会。
比如,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国家,那么他每天都会接触到英语,听到各种不同的口音和表达方式,这对于他的英语习得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反,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学习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年龄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他们的大脑更具可塑性,能够更轻松地模仿语音和掌握语法规则。
而且,儿童在学习语言时通常不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强烈干扰,更容易形成地道的语言习惯。
然而,成年人也并非没有机会学好第二语言。
成年人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动机是推动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动力。
如果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出于强烈的内在动机,比如对目标语言的文化感兴趣、渴望与更多的人交流,那么他往往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相反,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迫于外界压力而学习,那么一旦失去了这些外部因素的驱动,学习很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也不可忽视。
好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
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电影、歌曲、书籍等)、与母语者交流等等。
同时,学习者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获取第二语言知识的途径。
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 理论与方法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馈来建立条件反射,而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境参与来实现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二. 影响因素与策略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动机、学习环境等。
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容易掌握发音和语法规则,而成年人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第一,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通过参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学习者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运用认知策略。
学习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
例如,通过语言分类、联想等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通过阅读和听力材料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三,寻求反馈和纠正。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和同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学习者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三. 应用与实践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也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
首先,教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二语习得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中介语特征理论和生成语法新范式的内在和互动机制。 同时,可以运用这两种理论来深入探究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教 学方法等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尝试将这两种理论与其它 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以产生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释。
谢谢观看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 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在语音方面,中介语特征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 在习得目标语言发音时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发出目标 语言中的某些音可能会很困难,这会导致他们在中介语阶段使用类似的音来代 替。此外,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词汇和句法方面的研究。
中介语特征理论概述
中介语特征理论主要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和语言特征。该理 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向目标语言靠近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我们称之为“中介语”。中介语是一种混合了母语和目标语言的特征的语言现 象,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例如,一个英语学习者可能会 在中介语阶段使用“主语+动词+宾语”的语法结构,这种结构既不同于母语, 也不同于目标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目录0Fra bibliotek 理论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第二语言,逐渐获得语言 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旨在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为语言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次演示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 范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理论
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语言材料后,通过各种方式学 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习得则是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学习者在课堂内 外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认知与语言习得密不可分。
认知制约语言,语言反映认知。
语言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二语习的是建立在已经掌握了的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二语习得研究被看作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功能有关,把语言习得纳入人的基本认知能力的范畴。
作为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学习从一开始就受到认知的合理性制约。
语言具有符号性,语言符号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与关系,又能反映主观世界的各种意念与思想。
二语习得研究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语言输人与输出研究,习得者内部与外部因素研究和中介语系统研究。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这3个部分更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认知语言学主要集中于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来描述英语,汉语等具体的语言习得。
最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其研究成果不断的被应用于二语习得中来。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基本观点主要是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两方面进行讨论。
主要为:习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的食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
二语习得与其他知识一样,是通过经验学会的。
学习者从输入中接触到众多的形符,通过加工后作为类符储存起来。
而后通过归纳概括出高层次的类符。
在此过程中有两类因素至关重要,主观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和注意,客观因素是语言的频率。
因此二语习得应重视在具体语境的具体用法。
儿童习得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的方式相同,都是通过一般的学习机制获得的。
儿童的语言发展依赖于人类共有的认知和社会过程,主要包括意图识别和文化学习,类比于结构映衬,结构合并。
二语习得也是如此。
二语习得本质上是与母语习得相同的,他们都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频率,提示与结果关系的关联度,多个提示之间的竞争,凸显度,但除此之外,二语习得还受到母语知识的遮蔽和阻断等因素的影响。
二语习得要充分利用语言的动因着重从相似性和语言意识方面强调,要认识到语言的动因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二语习得理论--葡萄牙语
二语习得理论--葡萄牙语概述二语得是指在非母语环境下研究一门语言的过程。
对于得葡萄牙语这门语言,有许多二语得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二语得理论,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葡萄牙语研究中。
语汇得理论语汇得理论认为,研究语言的过程中,词汇的得是非常重要的。
在研究葡萄牙语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和使用词汇来提高语言技能。
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采用词汇卡片、语境研究等方法来加强葡萄牙语的词汇得。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语言研究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实现的。
在研究葡萄牙语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语言环境中,与葡萄牙语母语者互动,提升自己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结交葡萄牙语朋友等方式来实践社会互动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能够理解一门语言的输入是研究该语言的前提。
在研究葡萄牙语时,我们应该接触到丰富而有意义的输入,例如葡萄牙语电影、音乐、新闻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研究资源,如教材、在线课程等,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葡萄牙语。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关注认知过程对语言得的影响。
研究葡萄牙语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认知技巧,如记忆术、推理、逻辑思维等,来加深对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理解。
此外,研究策略也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喜好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总结二语习得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思路和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葡萄牙语。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不同理论的观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不断练习和实践是学习葡萄牙语的关键,相信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然而,要真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即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解释,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已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使用而获得并掌握的第二种语言。
与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相似,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的发展。
对于成年人而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相比于儿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灵敏度已经相对降低。
而且,成年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导致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众多。
首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进展至关重要。
积极主动、有明确目标,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往往能更快地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其次,学习环境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身处在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多实践和沉浸式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有助于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除了个人因素和学习环境,第二语言习得还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以汉字为主体的语言,如中文,学习者可能需要额外花费精力记忆大量的汉字,而对于以拉丁字母为主的语言,如英语,音标的掌握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学习者还需要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一些特点。
这包括语言之间的礼貌用语、社交习俗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
只有通过了解并融入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第二语言。
虽然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也有许多好处。
首先,掌握第二语言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需要员工掌握多种语言,能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第二语言习得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名词解释1.Instrumental motivation,which occurs when the learners goal is functional;and integrative motivation,which occurs when the learner wishes to identify the culture of the L2 group.2.Cognitive strategies encompass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eies of identification, grouping, retention, and storage of language material, as wen as the language use strategies of tetrieval, rehearsal and somprehension or production of words,phrases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second langugue.3.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says that there is a period when language acquisition can take place naturally and effortlessly, but that after a certian age the brain is no longer able to process language input in this way.4.Positive Transfer refers to the transfer that occur when bo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he same form,thus making learning easier.prehensible input means that al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xposed to language learners is understandable.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correctly and appropriately ti accomplish communication goals. The desired outcome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competenly, not the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exactly as a native speaker 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made up of four competence areas: linguistic, sociolinguistic, discoure, and strategic.7.Cooperative learning:is a successful taeching strategy in which small teams.each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bility, use a variety of learning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Each member of a team is responsible not only for learning, an atmosphere of achievement.nguage aptitude refers to the specific ability a learner has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nd also a social product and us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9.Acquisition:is the product of a subconscious process very similar to the process children undergo when they acquire their first language.Learning:is the product of formal instruction and it comprises a conscious process which results in conscious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10.Autonomous learning means one adopts some manners that fit for him and learn by him,which is mainly outside the classroom context.简答:2.Individual differences(1)年龄:作为一种个性差异,对第二语言学得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1)习得速度方面的影响。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二语习得、语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二语习得、语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二语习得是指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
语言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帮助学习者熟练掌握目标语言,实现语言教育的有效性是语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会关注语言环境对习得的影响因素,如输入质量、输出质量、兴趣、动机等。
研究者还会尝试探究关于语言结构或语言组织的理论和假设,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有何影响。
研究者在对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会探索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制定更好的课程,写教材的方式等。
在实践中,语言教育研究者们常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循序渐进、侧重口语、沉浸式教学等,以期最大化语言习得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涉及到利用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语音识别技术等来优化教学,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学习目标语言,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些语言教育研究也关注到跨文化教学和语言贡献等问题,以期在多样化的世界中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
总而言之,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们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和沟通。
在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除了教学方法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内在的认知能力也对二语习得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加拿大的研究,语言习得与认知能力有关。
简而言之,人类脑袋的特別能力,即是心理扩容,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在思考和操作空间这方面比年纪小一些的孩子有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外语。
人类不断成长和发展,学习的语言变多,认知和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导致二语习得的效果与年龄有关。
据了解,儿童习得外语语音比成人快,成人习得外语的语法比儿童快。
在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如各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平衡发展,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技能的统一等。
此外,还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发展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如通过语言交流和互动游戏等方式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_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_漏屋_精简速览版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一、理论篇克氏理论:“二语习得”概要12岁以下的儿童到了国外环境.无论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没有一点口音。
其实掌握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是“习得(acquisition)”外语.获得过程是:猜测 > 形成条件反射 > 建立语言区 > 实现语言思维。
成人是“学得(learning)”外语.过程是:记忆 > 记忆区 > 知识。
克拉申(Stephen.D.krashen)认为: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
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
五个假说不分先后.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而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2. 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习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重要建议人克拉申以为:简略来说,说话的控制,无论是第一说话照样第二说话,都是在“可懂得的”真实语句产生(即我们前面商量的有用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前提下接收的;它不须要“有意识地”进修,练习和应用语法常识;它不克不及一夜速成,开端时会比较慢,说的才能比听的才能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以上说话实现的特色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合,下面一一解释:1.习得——学得差别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经由过程两条截然不合的门路慢慢控制第二说话才能的.第一条门路是“说话悉得”,这一进程相似于儿童母语才能成长的进程,是一种无意识地.天然而然地进修第二说话的进程.第二条门路是“说话进修”,即经由过程听教师讲授说话现象和语律例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演习.记忆等运动,达到对所学说话的懂得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控制”.悉得的成果是潜意识的说话才能;而学得的成果是对说话构造有意识的控制.该假设以为,成年人并未掉去儿童学说话的才能.克拉申甚至以为,假如赐与异常幻想的前提,成人控制说话的才能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以为,他人在旁帮你改正错误,对你的说话控制是没有什么帮忙的.这一点中国同窗值得留意.2.天然次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以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构造的悉得现实上是按可以猜测的必定次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构造先悉得,另一些语法构造后悉得.克拉申指出,天然次序假设其实不请求人们按这种次序来制订教授教养大纲.现实上,假如我们的目标是要悉得某种说话才能的话,那么就有来由不按任何语法次序来教授教养.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防止的,也是没须要太介怀的.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说话悉得是使我们措辞流畅的原因;而理性的说话进修只起监检或“编辑”的感化.换句话说,当我们启齿措辞时,话语由“悉得”体系产生,经“学得”体系监检后成为“真言”而流露出口.说话进修的这种监检功效可能在我们措辞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厥后.在口头攀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光去推敲推敲语法.语律例则假如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预备的正式谈话和写作中,语法的应用能进步说话的精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加颜色.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常识的用途做出的最大妥协.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说话悉得理论的焦点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懂得的说话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说话技巧程度的第二说话输入,而他又能把留意力分散于对意义的懂得而不是对情势的懂得时,才干产生悉得.假如你的现有程度为“i”,那么就要给你供给“i+1”程度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其实不须要人们有意地去供给,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懂得输入时,就主动地供给了.克拉申以为,懂得输入说话的编码信息是说话悉得的须要前提,不成懂得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措辞的流畅程度是天然达到的,是不克不及直接教会的.对输入假设的懂得症结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本身现有程度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恰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进步的.其实大家查找的答案,最重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剖析,许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根据.我们往后控制的最重要的技巧就是不竭本身创造这一前提.稍后我们具体解释.别的有一个异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以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控制措辞才能前,都邑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必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负时,才可能措辞.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须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才能要来得慢,同时它是天然到来的.5. 情绪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绪过滤假设以为,有了大量的合适的输入的情况其实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标语了,情绪身分起着促进或阻碍的感化,心理上的身分影响着他悉得说话的速度和质量.这些身分是:1)动力.学生的进修目标是否明白,直接影响他们的进修后果.2)性情.比较自负,性非分特别向,乐于把本身置于不熟习的进修情况,自我感到优越的学生在进修中进步较快.3)情绪状况.在第二说话或外语的进修中,焦炙较少的人轻易得到更多的说话输入.同样,心境放松和感到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光内显然学得更好.这一假设有点偏说话教授教养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疏忽.(后来人们经由过程试验发明,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炙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逝世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炙程度之高.)6. 可懂得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后来说话学家又发明假如仅有输入前提而缺少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才能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懂得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测验测验做一些凌驾他们今朝程度的演习.因为输出的进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查找合适的情势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着一些不知该若何表达其意思的艰苦时,就会去尽力测验测验,在这个进程中他们可以本身测验测验总结一些新的规矩,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填补.本身以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全了.前面这些评论辩论,一向是在进修说话办法的“计谋”层面.大家最轻易疏忽“计谋”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误差和错误可以填补和改正,计谋上的掉误解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 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细心看一下,可以觉得骄傲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计谋家孙子的名言.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构造,就可以制订战术了.愚蠢的同窗这时已经本身自力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不雅察,大家可以配合商量.对于进修者来说,可以按照制订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授教养者而言,要根据精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授教养模式.我们先谈进修者的战术制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idence)去激活。
正面数据指我们实际接触到的话语 或语言素材,是儿童语言得以发展的基本输入。
成人给儿童明确指出语言错误,即负面数据 (negative evidence),要么极少出现,要么无助于儿童习得语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是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是否还起作用。
研究者 通常从参数设定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由于一语和二语的参数值往往不一样,加上母语的 参数值已经设定,学习二语时需要重新设定参数。
运用参数设定的模式去研究二语习得,经 得起检验的发现不多,争议倒是不少。
我们来看几项这样的研究。
如上所述,普遍语法靠正面数据去激活,如果它对二语习得还发生作用的话,那么,设定 二语参数值就得依赖正面数据。
为了证明这个推理,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现举两个 有关利用正面数据习得第二语言的实验。
Trahey和White调查二语课堂上所提供的大量正面 输入是否导致参数的重新设定[1]。
受试者是本族语为法语的英语学习者。
在法语里,副 词可置于动词及其宾语之间,即可用SVAO语序。
例如,法语的语序可以是Mary takes usual ly the metro,而正确的英语句子是Mary usually takes the metro。
实验者发现:经过两 个星期的课堂训练之后,尽管受试者正确使用英语语序的情况显著增加,但英语句子出现SV AO错误语序的情况却未见减少。
第二个实验来自White的一项有关反身代词约束的二语习得研究[2]。
实验受试者包括11 名本族语为日语的英语学习者。
在日语里,对应于英语句子(1)中反身代词herself的日语代 词跟英语相同,仅指主语Mary。
在句(2)中,英语反身代词限指宾语从句中的Susan。
日语反 身代词却可超越宾语从句的范围,既可指Mary也可指Susan。
在句(3)中,英语的反身代词可 指nurse或patient,但日语只能指nurse。
实验者试图通过教学训练,了解本族语为日语的 受试者是否把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限制在宾语从句内。
经过4周的教学训练,给受试者提供 正面数据,结果发现:训练无助于改善对反身代词约束范围的理解。
(1)Mar y[,i] blamed hersel f[,i].(2)*Mar y[,i] thought that Susan blamed hersel f[,i].(3)The nurse asked the patien f[,i] about herself[,i].White的研究表明:正面数据不足以帮助二语习得者克服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误。
既然如此,White认为有必要通过负面数据去纠正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法。
她更早做的一些实验,发现基 本相同[3]。
Schwarts和Gubala-Ryzak坚持认为,从长期效果来看,负面数据无助于二语习 得[4]。
White的实验未显示正面数据的作用,那是因为实验的时间还不够长。
不管作何解释 ,实验结果说明:母语的影响十分顽固,不易清除;正面数据虽有助于习得二语结构,但要 消除母语的影响却非常困难。
换言之,正面数据虽可帮助儿童激活参数的设定,但对二语参 数设定的作用却要大打折扣。
这至少说明二语习得跟母语习得在利用正面数据方面有所不同 。
再看参数设定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
根据普遍语法理论,同一参数往 往包含一系列相关的语言特征。
表面上看,这些特征似无联系,参数一经设定,其相关特征 均受影响[5]。
在参数设定的过程中,激活同一参数中的某一特征,其余特征也被激活。
换言之,学得一个,同时学会一串。
例如,代词省略参数(the pro-drop parameter)含数个 语言特征,其中包括主语代词的省略,陈述句中主语跟动词的倒装,还包括关系代词that的 语迹效应(that-trace effect)。
一种语言里要么全有这些特征,要么全无。
意大利语和西 班牙语属于代词省略语,而英语和法语则属于非代词省略语。
White和Lakshmanan曾先后做 过代词省略的二语习得实验,发现学习者并未将上述三个语言特征视为同一参数的相关特征 [6][7]。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学习者的普遍语法不中用了,而是因为对 参数本身的真正特征尚未搞清楚。
Gass不这样看。
针对White等人的一系列实验结果并根据 自己的实验发现[8],她明确提出:学习者只能看到某些结构相同的地方,有些相同之处是 看不到的,是结构的表面相同之处使学习者把它们联系起来,学习者无法利用深层和抽象的 东西[9]。
如果Gass的观点正确,这意味着,学习第二语言,人们更多地依赖于语言的表层形式,依 赖于看得见的语言现象,并据此去抽绎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型式(patterns)。
二语中难学的部 分是那些看不见、一语和二语在深层次上差别大的地方。
即接触到的就学得到,接触不到的 就难学到,甚至学不到,学习者借助表层结构去建立语言点之间的联系。
如果这是学习二语 的基本方式,那么,二语习得跟一语习得就不大可能是相同的,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就得打个问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连接论又是如何解释二语习得的。
二、连接论与二语习得连接论,又称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式,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 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具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模拟大 脑神经网络,建立模型,解释人的行为。
连接论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模型由形似神经元的信息 加工单位组成,信息节点将其联结起来,形成网络结构,节点之间的联系因被激活而加强, 或因不被激活而弱化。
在学习某种行为时,行为样本逐渐改变网络联系中的权重(weights) 。
权重的改变会在网络结构中蔓延传播。
已经学会的行为与网络联系中的某一权重分布型式 相对应,而与网络结构本身固有的形式无关。
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改变网络联系权重的过程 ,而不是建立抽象的规则。
模拟神经网的电脑工作程序是这样的:网络通常就某一任务接受样本训练或学习,依据反 复出现的输入和输出,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或网络中的权重分布型式。
已经建立起来的型式 可对新输入做出判断。
例如,Rumelhart和McClelland开创性地运用了PDP网络模型,输入一 个英语动词的原形(walk),网络输出它的简单过去式(walked)[10]。
经过反复的匹配学习 ,网络可以记住这种匹配关系,当输入一个新动词时,能够可靠地生成动词的过去式。
网络 把每一次输入作为学习的经历储存起来,能跟后续的输入进行类比,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在这样的网络模式里,同一表征既储存学习经历又加工新输入[11],网络加工过的每一次输 入都对现存的权重分布型式起到一定的修改作用,影响对后来输入的反应。
这意味着,只要 有输入,学习就不会间断。
运用连接论开展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十来年的事。
近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这方 面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学习者会注意到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regularities),能够据此抽绎出概率型式(probabilistic patterns),即具有一定概括性 的规律。
这些概率型式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语言习得因此而发生。
用于解释语言 习得过程,连接论强调一般的学习原则,认为学语言跟学其他技能没有什么区别,勿需专门 的语言学习能力。
(注:这点跟普遍语法模式的语言习得观相悖。
)连接论试图说明语言知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更注重解释语言知识是 如何被习得和使用的。
它不强调规则的学习,那些看似受规则支配的行为未必是规则在起作 用[12]。
所谓的语言规则实则以概率的形式存在。
学习规则就是学习概括性大小不一的概率 型式。
人类大脑能够利用从多个渠道获取的概率信息(包括语用等知识)迅速综合并推理出正 确的解释[13]。
由于学习的过程始于数据的驱动,所形成的概率型式是学习过程的自 然结果,不是先前确定或内在的。
根据连接论的学习观,先前的学习经历对后续的输入产生影响,二语习得过程可以这样看 :在习得二语之前,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母语,有其固定的概率型式;母语使用的时 间越久,其概率型式被激活的机会越多,被强化的程度就越高。
学习外语,碰到跟母语相似 的成分,容易激活已经顽固存在的母语型式,导致迁移;若迁移的型式不同,会阻碍第二语 言的正确使用,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习速度。
(注:在两种语言完全相同的地方,母语迁移对学外语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有研究表明:两种 语言相同的地方多可使二语学习变得容易[14]。
)具体说来,学习者所接触的二语中有但 母语中不存在的语言成分,若在输入中反复出现,二语学习者便容易掌握,若在输入中出现 的概率小就难于掌握,若在输入中不出现就不可能掌握;对二语中无、但母语中存在的语言 成分,若出现干扰,不予纠正便难以消除。
总之,母语的影响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支持上述观点的例子不胜枚数。
前面引述过White等人围绕普遍语法开展的实验,表明母语 的影响十分顽固,间接地支持了连接论的二语习得观。
Gass关于二语学习者利用表层结构建 立联系的结论也跟上述观点基本吻合。
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初学外语时母语系统建立得越 牢固,它对外语使用的干扰性就越强,从而需要占用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去压抑干扰[15] 。
这里再举一个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实验。
tough词类结构(Tough-construction)是我国英语 学习者的难点。
Chen为此开展了一项实验[16]。
受试者是三组英语水平不同的英语本科学生 ,其中包括一组高年级学生。
受汉语的影响,受试者明显判断(4)和(5)为正确的句子。
三组 受试者的判断分值无显著意义的区别。
这意味着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多学了几年英语, 但并未掌握tough结构,他们跟低年级的学生一样,只注意到两类结构的表面相似之处(均为 “主语+系动词+形容词+动词”),无法掌握深层次上的差异,因而难以辨别(4)或(5)跟( 6)的区别,出现汉语式的英语(注:英语可以说He is easy to please,形容词easy后面跟及物动词。
)。
母语的顽固影响,可见一斑。
(4)*He is easy to get angry.(5)*Wooden houses are easy to catch fire.(6)He is likely to come.如果我们认定一语习得有别于二语习得,前者靠普遍语法,后者靠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17],那么,运用连接论研究二语习得,潜力巨大。
近年出现的有关实验便是很好的说明。
Sokolik和Smith运用连接网络模式,用电脑模拟二语学习者习得法语阴性和阳性名词的过程 ,取得成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