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的护理支持
NIV是一种更先进的非侵入性呼吸支持方法,利用正压通气来改 善肺部通气功能,适用于重度呼吸衰竭的患者。
侵入性机械通气
1
气管插管
将气管插管插入患者气管,建立人工气道。
2
连接呼吸机
将气管插管连接到呼吸机,提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压通气。
3
监测患者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参数,确保安全有效。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舒适护理
保持患者舒适,提供体位调整和清洁 护理。
家属支持
提供家属支持,包括信息沟通和情绪支持。
临终关怀
尊重患者的意愿,提供临终关怀,让患者平静安详地离开。
家庭医生在呼吸衰竭管理中的作用
1
早期识别
及时识别呼吸衰竭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预防病情恶化。
2
诊断评估
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效 率,提高患者的耐受力。
呼吸肌耐力训练
提高呼吸肌的持久性,延长患 者的活动时间,减少疲劳。
呼吸控制训练
通过呼吸技巧训练,帮助患者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改善呼吸效率。
呼吸理疗的技术
拍痰
通过拍打患者的背部,帮助松动痰液 ,利于痰液排出。
深呼吸练习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增加肺活量, 改善通气功能。
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一种将气管插管插入患者气管的紧急程序,用于建立 人工气道,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气管插管通常是暂时性的,在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拔除。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是一种在气管前壁进行切口,建立人工气道的程序。与 气管插管相比,气管切开更持久,适用于需要长期呼吸支持的患 者。
呼吸肌肉的康复训练
呼吸衰竭的分类和辅助呼吸支持
实验室检查在呼吸衰竭中的意 义
血常规
评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贫血或凝 血障碍。
生化检查
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血糖等 ,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器官功能障碍或 电解质紊乱。
血气分析
评估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 值等,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重要指标。
细菌培养
判断是否有感染,以及感染的病原体 种类,为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避免空气污染
避免接触空气污染,如雾霾、烟尘等,可以保护肺部,预防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预后影响因素
1
2
3
疾病严重程度
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决定了预后,早期诊 断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基础疾病
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会影响预后,如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等。
患者年龄
老年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的预 后相对较好。
原因
呼吸衰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 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神 经系统疾病、中毒等。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气促、呼吸急促、 呼吸费力等。其他症状包括呼吸音改变、咳嗽、咯血等。
全身症状
呼吸衰竭还会导致全身症状,如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嗜睡、 意识障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
4
分泌物潴留
患者无法有效咳出痰液,导致呼吸道阻塞,需要气管插管吸痰,清除分泌物。
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优势
ECMO 可为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有效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支持 ,为患者争取时间,等待肺功能恢复或进行其他治疗。
局限性
ECMO 是一种复杂的技术,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并且存在并 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呼吸衰竭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呼吸控制中枢
延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化学感受器监测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并向呼吸中枢发送信号。
呼吸衰竭的定义和分类
气体交换障碍
呼吸衰竭是指呼吸系统无法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或清除二氧化碳的需要。
肺功能不全
其主要特征是肺泡通气量不足,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血液循环障碍
呼吸衰竭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呼吸衰竭是指肺部无法有效地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或无法有效地从血液中排出二氧化碳。
by w k
呼吸生理学基础
肺泡气体交换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
呼吸肌
胸廓肌肉收缩,扩张胸腔,使肺脏扩张,吸入空气。放松胸廓肌肉,使肺脏回缩,呼出气体。
支持性治疗
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伴有营养不良,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心理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往往会感到焦虑、恐惧,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家庭支持
家属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2
2. 呼吸支持
当氧疗不能有效改善缺氧时,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包括非侵入性机械通气和侵入性机械通气。
3
3. 对症治疗
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药物治疗,如利尿剂、止血剂、抗生素等。
4
4. 支持性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氧疗
目的
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氧合,缓解缺氧症状。
方法
呼吸衰竭护理难点与讨论总结
呼吸衰竭护理难点与讨论总结以呼吸衰竭护理难点与讨论总结为题,本文将重点介绍呼吸衰竭护理的难点以及相关讨论的总结。
呼吸衰竭是指肺功能丧失或呼吸中枢功能受损,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无法维持机体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平衡状态。
在临床护理中,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
呼吸衰竭护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呼吸管理困难: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不稳定,呼吸节律紊乱等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调整呼吸机参数、给予氧疗等。
二、氧合不足的处理: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氧合不足的情况,导致机体组织缺氧。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氧疗措施,如鼻导管、面罩或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以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
三、危重病情监测: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常常较为危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熟悉不同指标的正常范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问题,导致营养不良。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五、情绪支持与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并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增强抗病能力。
针对以上难点,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与医生、呼吸治疗师等进行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全面的护理。
针对呼吸衰竭护理的难点,还有一些相关的讨论。
例如,呼吸机的使用,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一方面,呼吸机可以提供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护理呼吸衰竭是由于肺或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血氧降低,通常表现为急慢性呼吸困难的病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呼吸衰竭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的后果。
针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和护理,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应对,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治疗呼吸衰竭的措施在治疗呼吸衰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使用吸氧机进行氧气治疗。
对于严重的呼吸衰竭,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人工方式将氧气输送到肺部的方法,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的血氧水平。
对于一些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氧气和呼吸机治疗,以保证呼吸功能的稳定。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呼吸衰竭的症状。
对于一些肺部疾病,如肺气肿和肺炎等,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抗生素等药物来加快治疗进程。
此外,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呼吸衰竭,也可以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来治疗。
二、预防呼吸衰竭的措施除了针对呼吸衰竭开展治疗,我们也要注重呼吸系统的预防保健工作,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1.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吸烟、饮酒等有害习惯。
2.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通透。
经常打开窗户通风,避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室内空间。
3. 防止感染。
避免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接触,注重手卫生,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
4. 定期检查身体。
每年接受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的病情。
三、呼吸衰竭的护理除了治疗和预防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和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适当的通风。
在病人床旁放置足够的空气清新剂,避免床旁有阻挡空气流通的物品,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
2.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根据医生的指示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
3. 帮助病人进行助呼吸运动。
护理者可以帮助病人进行呼吸锻炼,如深呼吸、咳嗽等,以保持呼吸通畅。
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心得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逝去率较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呼吸衰竭患者护理经验,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结合我自身的护理实践,共享一些关于呼吸衰竭患者护理的心得。
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小时记录一次,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口唇颜色、皮肤黏膜颜色等。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呼吸困难等,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这些观察数据的及时准确记录对于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位呼吸衰竭患者在入院时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达到 30 次/分以上,口唇发绀明显。
通过密切观察,我们发现患者在夜间睡眠时呼吸更加困难,伴有咳嗽、咳痰增多。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及时报告医生,调整了治疗方案,给予了患者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并加强了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口唇发绀减轻,咳嗽、咳痰症状也有所改善。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是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关键。
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
翻身拍背有助于痰液的松动和排出,可每 2-3 小时进行一次,拍背时应使手掌呈空心状,由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力度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要鼓励患者咳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如深呼吸后用力咳嗽。
对于昏迷患者或无力咳痰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吸痰,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在护理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时,患者痰液黏稠且较多,咳嗽无力。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
呼吸衰竭诊疗规范各种疾病导致肺功能的严重损害,致使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或)二氧化碳分压增加,并超过正常预计范围时,即为呼吸衰竭。
【诊断标准】1.有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如呼吸道、肺组织、肺血管、胸廓或神经肌肉疾病。
2.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粘膜晦暗、唇甲发绀,精神症状如烦躁、神志淡漠甚至昏迷,抽搐等。
3.动脉血气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PaC02:正常或低于正常者,称为Ⅰ型呼衰;PaO2:低于60mmHg,PaC02:大于50rnmHg者,称为Ⅱ型呼衰。
【治疗原则】(一)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二)呼吸支持1.建立通畅的气道痰液粘稠者,可雾化吸人化痰药物稀释痰液,或用支气管解痉剂扩张支气管,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也可使用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
如经以上治疗效果不佳,则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1)急性呼衰①单纯缺氧:可吸人高浓度氧(35%以上)以纠正低氧血症,减少通气过度。
当缺氧仍不能纠正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使Pa02﹥60mmHg。
②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2)慢性呼衰①单纯缺氧:可吸人高浓度氧,但氧浓度一般不应超过50%。
②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使用低浓度(﹤35%)持续给氧。
如无效,需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
(3)慢性呼衰缓解期:长期低浓度氧疗,每日吸氧最好在15小时以上。
3.呼吸兴奋剂对中枢性呼吸抑制引起的低通气,或COPD并发Ⅱ型呼衰者,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0.375~0.75g静脉缓慢推注,随即以3~3.75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用药后观察神志及血气的变化。
若经4~6小时未见效,或出现肌肉抽搐等严重反应,应停用。
4.机械通气对经以上治疗不能纠正的呼衰,可给予机械通气。
对神志尚清,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可先试用经鼻/面罩机械通气,如效果不佳,可建立人工气道。
对病情严重、神志虽清但不合作、昏迷或有呼吸道大量分泌物者,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如经鼻(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18 3 ・
Yo j n e ia J u n 1 0 0 Vo. 8No 2 ui gM dc l o r a 1 , 13 . a 2
营 养支 持 在治 疗慢 性 阻塞 性 肺 疾病 合 并 呼吸 衰竭 中的应 用
黄 维 建
( 西 田 东 县 人 民 医 院 呼 吸 内 科 , 西 田东 5 1 0 ) 广 广 3 5 0
s r ci e p l n r ie s ( OP t u tv u mo a y d s a e C D) t e p r t r a l r a in s wi r s i o y f i e p t t.Me h d S lc 7 COPD p te t o ie h a u e to s eet8 a i n s c mb n d wi e p r t r al r n t ed p r me to e p r t r d cn , a d ml ii e t n e a n t i o r u p r n t r s ia o y f i ei h e a t n fr s ia o y me ii e r n o y d vd d i o e t r l u rt n g o p, a e — h u n i
[ src] 0betv Toe au t h feto i ee twa sn ti o u p r i h rame to h o i b Ab ta t jcie v laet eef c fdf r n y urt n s p o t n t ete t n fc r nco — f i
wih r s i a o y f iu e t e pr tr al r
HUANG eJ a W i in
( p rme t f Repia o y,h o e s t lo a do g, a d n a g i5 1 0 ) De a t n s r tr t ePe pl'Ho pi f Tin n Ti n o g Gu n x 3 5 O o s a
呼吸衰竭的鉴别和治疗
慢性呼吸衰竭
起病缓慢,通常在数月或数年内发展。症状通常比较轻微,患者可能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
常见原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病、肺气肿等。除肺部损伤外,还可能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呼吸衰竭的诊断检查
例如,肺活量下降可能提示肺实质病变或呼吸肌无力,而气体交换功能减弱可能提示肺泡通气不足或气体交换障碍。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预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鉴别呼吸衰竭的常见疾病
1
1. 支气管哮喘
哮喘发作时,气道狭窄,通气量减少,可导致呼吸衰竭。
2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气体交换效率降低,易发生呼吸衰竭。
药物治疗在呼吸衰竭中的作用
缓解症状
药物可帮助改善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
控制病情
药物可用于控制感染、炎症、气道痉挛等,防止病情加重。
改善肺功能
某些药物可以帮助改善肺部的氧气交换效率,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支持治疗
药物可以辅助其他治疗方法,例如呼吸机治疗、氧疗等。
呼吸衰竭病人的营养管理
1
1. 营养评估
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估呼吸衰竭患者氧合状态和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等参数,可以判断患者是否缺氧、是否酸中毒或碱中毒,以及呼吸功能的严重程度。
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调整呼吸机参数等。
胸部X线和胸部CT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2
适应症
非侵入性机械通气适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以及某些手术后的患者,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气管插管的风险。
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营养支持治疗过程监测与调整
营养状况监测
代谢指标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体 质指数、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 整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 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代谢性并发 症。
提供指导建议
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具 体的营养支持治疗建议,有助 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促进学科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促进了呼吸危 重症营养支持治疗领域的发展 ,为相关学科的进步提供了有 力支持。
02
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评估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
02
01
03
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如NRS-2002,用于快速识别存在营养风险的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肠功能障碍或衰竭、肠内营养无法满 足机体需要量、严重营养不良等患者 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禁忌症
肠道功能正常或适应肠内营养的患者 、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未纠 正、严重肝功能衰竭等患者应禁用或 慎用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选择
免疫功能指标
如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 等,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
营养需求与摄入量评估
01
02
03
04
能量需求评估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体重、 年龄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能 量。
蛋白质需求评估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和蛋白质 代谢情况,确定每日所需蛋白 质摄入量。
其他营养素需求评估
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等,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评 估。
对于部分危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同时 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患 者的能量和营养素需求。
中国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管饲
口服营养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呼吸危重症病人, 可以通过鼻饲或胃管等方式进行管饲, 提供营养物质。
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呼吸危重症病人, 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他们自主进食,选 择高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营养 需求。
静脉营养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或消化吸收障碍的 呼吸危重症病人,可以给予静脉营养, 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营养 物质。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提高护理人员对 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 和应用水平,促进病人康复。
中国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专 家共识概述
共识的形成与内容
形成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呼吸危重 症病人的治疗需求日益增长,营 养支持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 手段。
主要内容
该共识详细介绍了呼吸危重症病 人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方法、 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建议。
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评估
1 2 3
观察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食 欲减退等,可以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监测病人的营养指标 通过监测病人的营养指标,如体重、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等,可以了解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 持治疗的效果。
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日常生活 能力、心理状态等,可以全面评估营养支持治疗 对病人的影响。
共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临床指导意义
为医护人员在呼吸危重症病人的营养 支持治疗方面提供了明确、实用的指 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推动行业进步
该共识的发布促进了呼吸危重症病人 营养支持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推 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
共识的未来发展方向
继续研究与实践
鼓励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呼吸危重症病 人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策略。
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营养支持治疗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重要性原则
认识到营养支持治疗在呼吸危 重症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将 其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及时性原则
尽早开始营养支持治疗,以满 足患者的代谢需求,改善患者
的营养状况。
安全性原则
确保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在制定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前,应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 括体重、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等指标。
确定营养支持治疗的途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营养支持治疗途径,如肠内营养或 肠外营养。
制定能量和营养素的供给量
根据患者的代谢需求和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能量和营养素的供给 量。
营养支持治疗的目标设定
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01
通过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促进呼吸肌功能的恢复
02
通过提供适宜的营养支持,促进呼吸肌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
的呼吸功能。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03
通过优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 免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和耐药性问题。
06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专家共识总结
呼吸危重症患者存在高代谢状态,营 养支持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推荐尽早启动肠内营养,对于不能耐 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求 的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补充。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
的恢 复 , 在临床 营养 支 持 中 占有 重 要 的地 位 。① E N 液 的配制 : 所配 制 的 E N液应含 高蛋 白、 脂肪 、 碳 高 低 水 化合物 , 以及适 量 多 种维 生 素 和微 量 元 素 的 营 养
液 。为 防止污 染 ; 理人员 在 配制 前应 洗手 , 医嘱 护 按 配 成一定 量后入 5 0 m 0 L无 菌输 液瓶 内备 用 。② E N 液 的鼻饲 方 法 : 根据 病 人 胃肠 道 的 消化 功 能 采 用 间
助通气 治疗 在 急性期病 情及 感染 基 本控 制后 都 尽 早 应用 肠 内营养 ( N) E 和肠 外营养 ( W) P 支持 治疗 。
2 护 理
发生 胃肠道胀 气 、 胃肠道 出血 现象 , 出现 这 些 情况 若 应立 即通知 医生及 时处理 , 同时给予肠 外 营养支持 。
l 临床 资料
全组 3 2例 呼吸衰竭 患 者 中 , 性 阻塞 性肺 疾病 慢 ( O D) 7例 , CP 1 重症 支 气 管 哮 喘 7例 , 眠 药 中毒 4 安
入气管 , 引起 吸人性肺 炎 。在 间歇 鼻饲 法后 , 尽量 避 免吸痰 , 因吸 痰 时 病人 反 射 性 呛 咳 , 压 骤 然 升 高 、 腹
能较 好的病人 , 次给 鼻 饲 液 10—10 m , 多不 一 0 5 L 最 超过 2 0m , 0 L 每次 间 隔 2—3h 。连 续鼻 饲 法适 用 于 胃肠 功能较 差 的病 人 , 饲液 一 般 2 持 , N液 鼻 4 h维 E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引言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
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旨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维持生命。
本文将介绍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呼吸衰竭的定义与分类呼吸衰竭是指由于氧合和/或通气功能受损而导致体内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除受限的状态。
根据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急性呼吸衰竭:由急性疾病、创伤或突发事件等引起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2.慢性呼吸衰竭:由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的持续性呼吸系统功能低下。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在护理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支持呼吸支持是呼吸衰竭患者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呼吸支持方式,包括:•氧疗:通过给予高浓度氧气补充,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
•无创通气:采用面罩或鼻罩等设备,通过正压通气的方式提供支持,改善通气功能。
•机械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通过机械通气设备维持呼吸功能。
2. 病情监测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和评估病情变化。
3. 体位护理正确的体位护理可以帮助呼吸衰竭患者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负担。
对于不同类型的呼吸衰竭,采取不同的体位,例如:•默认位置: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建议采用半卧位或30度俯卧位,以提高氧合水平和呼吸机械效能。
•低位抬头床位: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建议采用低位抬头床位,有助于改善通气功能。
4. 防治感染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系统功能低下,易发生细菌感染等并发症。
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包括正确洗手和使用消毒剂。
•使用无菌物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如气管插管或切开护理。
•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物品,保持环境清洁。
慢性呼吸衰竭的肠外营养支持
还有 研究认 为 , 脂肪 乳剂 内 的不饱 和脂肪 酸为 合 成前列 腙 素
(G) 前 体 t P E P 的 而 G 和 P I 是 肺 血管 的 扩 张 剂 , 年 于 肺 循 G 有 日 环 的 改善 蛋 白 质摄 八 不足 可 影 响肺 组 织 的 謦 复 , 抗 体 、 使 免
差 异 有 显 著性 。 见袁 1 。 裹 1 两 组疗 效 和 平 均 住 院 日比较
疗 , 养 组 在 常 规 治 疗 基 础 上 给 1 脂 肪 乳 剂 50 ( 热 卡 营 0 0m]古 2 9 K )7 复 方 氨 基 酸 2O -0ml古 氨 3 3 g4 7g 、 0 3 J 、 5 m1 0 ( 5 . 5 一 0 ) 部 分维 生 素 、 电解 质与 微 量 元 素 , 上 用量 视 病 情 增 减 。采 用 周 围 以 静脉直接漓注 , 一般 营养 治 疗 1 4天 ( 日使 用 ) 隔
1 瓷 科 与 方涪 1 1 病例选择 . 4 5倒 患 者 均 为 我 院 1 9 9 8年 1 0月 至 20 0 0年
胞 ( L =淋 巴细胞 ×白细胞计 数; . T C) ⑨ 血清白蛋 白( I ) A 。 B
在 患 者 八 院 次 晨 和感 染 控 { 后 ( 证 “ 天 营 养 治疗 的 情 况 下 ) 6 I 保 各 检 测 1次 。
维普资讯
临 床肺科 杂志
20 年 2月 第 7卷第 1 02 期
7 9
慢性呼吸衰竭的肠 外营养支持
苏 琳 霍学 云 倪
莹 丁 玉
山东泰 山 医学院第 二 附属 医院 济南 第 四人 民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李善群近20年来,重症监护医学和临床营养医学得到迅猛发展,两者间密切相关。
业已显示,营养状态能显著影响危重患者的预后,营养支持已成为重症监护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营养医学、重症监护医学的研究同样渗透到呼吸系医学领域,•对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患者营养状态的研究发现,•呼吸衰竭患者不同于其它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营养问题,营养问题已成为影响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营养支持可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缓解、病程缩短及死亡率下降; 反之,•非但不能改善病情,甚至会带来许多可怕的并发症,尤其对于伴有严重肺功能障碍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有关COPD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的进展。
一、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失调营养不良常见于COPD患者,至今尚无对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大样本调查;国外学者研究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7-71%,营养不良更常见于呼吸衰竭患者,50%•的呼吸衰竭患者有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进一步提高,Leban等报道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需要机械通气患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74% & 43%);研究RICU中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Driver和•LeBrun报道26例机械通气时间达6天以上的患者有23例营养供给相对不足,Harmon等报道患者每日供给的能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分别仅占需要量的70%、26%及51%,且需要机械通气的营养不良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
二、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COPD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归因于能量供求失衡。
分析已发生体重减少、营养不良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归纳如下:1.胃肠道功能障碍呼吸衰竭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特别是当患者发生右心功能不崐全、上消化道出血时,胃肠道淤血、水肿、出血常导致食物摄入、•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
2.摄入不足①.贫血、呼吸困难、进食过程中的血氧饱合度降低及生理障碍(如咀嚼功能)、购物无能等都可导致能量摄入不足。
②.气管内留置导管或气管切开妨碍患者的正常进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3.呼吸功增加①.肺过度充气、胸肺顺应性降低导致阻力负荷增加。
②.呼吸功效率下降导致呼吸肌氧耗增加。
③.营养支持不当。
对于呼吸功能低下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供给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体内CO2产生增多,呼吸功及氧耗显著增加。
4.应激炎症、发热、低氧血症、兴奋、躁动及与呼吸机抵抗等因素可使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
5.心输出量和肺毛细血管床呼吸衰竭患者存在严重呼吸功能低下、肺毛细血管床面积减少,•活动加剧时皆可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因心输出量增加的能力降低,导致供给呼吸肌及重要脏器的氧及其它营养物质减少。
三.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水平患者每天的能量消耗(EE)指机体在24小时内消耗的热卡量。
包括静息能量消耗(REE)、食物的特殊动力学效应(DIT)及活动消耗的能量。
对营养不良的COPD稳定期患者的研究表明,REE较Harris-Benedict测量的预计值高约15-17%,COPD患者能量消耗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呼吸功的增加。
对于呼吸功能低下的呼吸衰竭患者,DIT多见于因摄入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体内CO2产生过多,•进而呼吸肌氧耗、•呼吸功增加。
COPD呼吸衰竭患者存在的炎症、发热、低氧血症、兴奋、躁动、气管内吸痰及与呼吸机抵抗等活动因素均可使能量消耗增加。
(二).能量代谢水平的测量1.基础能量消耗(BEE)BEE的测量采用来源于正常人的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BEE=66.5+13.7516×WT(Kg)+5.0033×HT(cm)-6.755×Age(Yr)------ MaleBEE=655.0955+9.5634×WT(Kg)+1.8496×HT(cm)-4.6756×Age(Yr)------ Female因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增加,应用BEE测量EE常低估患者的实际静息能量消耗值,差异可达10%以上。
2.REE能精确地测量COPDF呼吸衰竭患者的实际静息能量消耗。
使用Douglars •袋收集法、代谢率和心输出量法测量静息氧耗量(Vo2)和二氧化碳产生量(VCO2)REE的测量采用Weir公式计算REE=1.44×{3.941×VO2+1.11×VCO2}对于COPD呼吸衰竭患者,当吸入气氧浓度大于50%时,VO2的测量误差可高达10%以上,故在测量呼吸衰竭患者的Vo2时,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的氧耗时,•有必要注意吸入气氧浓度调节。
3.COPD呼吸衰竭患者实际能量消耗RICU的呼吸衰竭患者,每天的EE因代谢应激程度如睡眠、活动、发热、•气管内吸痰及与呼吸机抵抗等因素程度不同而与REE有明显的差异,同时DIT亦对EE•有较大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引入一校正系数──应激指数,以便较精确地评价COPD呼吸衰竭崐的24小时实际能量消耗,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实际EE。
EE=应激指数×REE应激指数的估计值来源于对危重外科病人间接测热法的研究结果,•应激指数的大小取决于患者的体温、活动及烦燥程度、创伤、脓毒血症及交感活动程度,•应激指数一般为1.4-2.0,对于绝大部分COPD呼吸衰竭患者,应激指数不应太高。
STPD=(当天大气压-室温下水蒸气饱和系数)×273÷{(273+室温)×760}VO2={(1-FEO2-FECO2)×FIO2÷(1-FIO2-FICO2)}×VE×STPDVCO2=FECO2)×VE×STPD四、营养支持(一).热卡供应营养支持应采取个体化原则。
依据病情轻重程度、活动程度不同,•确定应激指数大小。
每天EE=应激指数×REE(二).能量来源1.三大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是能量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脂肪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热能,同时具有节氮效应。
2.蛋白质摄入: 是维持氮平衡的决定因素,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对于蛋白质合成或防止蛋白质分解、储存瘦体群至关重要。
健康成人维持氮平衡所需的蛋白质为0.4-0.5g/Kg.d,推荐摄入量为0.7-1.0g/Kg.d,对于COPD呼吸衰竭患者,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达到氮平衡所需的蛋白质为 1.5-2.0g/Kg.d。
推荐的卡氮比为150-180Kcal:1g,危重患者可高达200-300Kcal:1g3.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作为非蛋白热能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提供大量的热能、具有节氮作用,同时两者可相互转化。
碳水化合物完全氧化可产生4Kcal/g的能量,•呼吸商为1.0,脂肪完全氧化可产生9Kcal/g的能量,呼吸商为0.7。
•碳水化合物比脂肪更能节省蛋白质的破坏,当给予患者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时,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重COPD 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负荷,导致PaCO2增高。
对于•COPD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糖利用能力下降,葡萄糖的供能、节氮作用远不如正常人,•此时脂肪氧化供能成为供能的主要的来源,有必要采用高脂、低糖膳食供能。
(三).电解质供应电解质在维持组织渗透压和离子平衡等代谢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营养不良、•营养支持的程度与电解质变化密切相关。
营养不良可使细胞内K+、Mg2+、P3-•减少、水钠潴留,营养支持则可纠正上述电解质的缺乏。
由于Ca2+、P3-、K+、Na+•、•Cl-、Mg2+需要量差异很大,须分别监测它们的血清含量并给予及时补充。
(四).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们作为辅酶或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许多方面参与调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过程,且对物质利用、•宿主免疫及创口愈合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已证明铁、锌、铜、铬、硒、碘和钴这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尤其在改善营养不良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机会方面起重要作用。
(五).营养支持的方案1.采用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或胃肠外营养液。
2.蛋白质、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热卡比分别为20%、20-30%、50%,3.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为1.5-2g/Kg,卡氮比为150-180Kcal:1g。
4.每天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依据临床情况调整电解质用量,特别注意补充影响呼吸肌功能的钾、镁、磷等元素。
(六).营养支持的途径1.营养支持的途径和方法:┏部分肠道内营养━┓┏口服┃ (PEN) ┃┃┏肠道内营养━┫┣╋鼻胃插管┃ (EN) ┃┃┃营养支持的┫┗━全肠道内营养━┛┗胃肠道造瘘途径和方法┃ (TEN)┃┏全肠道外营养┗肠道外营养━┫ (TPN)(PN) ┃┗部分肠道内和肠道外营养(PENPPN)┏外周静脉营养┃肠道外营养━┫(PN) ┃┗深静脉营养肠道内营养途径常选择对患者较易接受的鼻胃插管。
肠道外营养途径取决于营养液的剂型、成分、渗透浓度以及外周静脉条件。
最佳途径:肠道内营养。
优点: ①.符合肠道生理过程②.降低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③.避免PN液对患者肝实质的影响(肝脂肪变性)④.操作技术、护理要求相对简便⑤.可避免PN过程中易出现的可怕的并发症2.建议:建议使用PENPPN参与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理由: ①.尽管EN具有安全、易被患者接受的优点,但对于机械通气患者,EN易引起反复发生误吸、腹胀、腹泻等危险,常影响治疗效果。
②.PN要求复杂的操作技术,护理工作量大,存在许多潜在的并发症。
③.COPD呼吸衰竭患者大多年老体弱,心功能偏差,不能耐受大量的PN液。
④.EN、PN的联合应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将各自的可能并发症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营养支持的监测营养支持的监测包括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的监测及营养支持效果的监测。
(一).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的监测1.胃肠并发症表1. 管饲要素膳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类别原因防治──────────────────────────────────Ⅰ.机械性管腔堵塞缮食太稠,输毕未冲洗, 输毕以50ml水冲洗,药药品压碎不够品压碎后溶于水吸入气管吞咽反应改变,昏迷, 抬高床头30-60°,管端 (发现后立胃蠕动降低,喂养管位通过幽门,检查位置及即停止) 移胃内残留物体积Ⅱ.胃肠性腹泻血清白蛋白低于2.5g/dl 输注白蛋白适当稀释,─高渗液体,速率快, 及减慢,每日用新配液溶液污染体更换清洁容器与管道,应用止泻剂恶心呕吐速率过快,液体过冷,胃减慢,升至室温(20℃),渚留应用灭吐灵,改为小肠滴注倾倒综合浓度与速率过快降低与减慢症便秘饮水不够,大便干结, 多饮水,加用软化剂,活动不够鼓励活动Ⅲ.代谢性高糖血症应激, 糖尿病每4小时检查尿糖,应用胰岛素高钠血症尿崩症失水监测进出水量,饮水低钠血症液体超负荷,胃肠道损利用利尿剂,摄入食盐,失补钠高钾血症血清钾>5.5mEq/升更换低钾膳,血液透析低钾血症血清钾<3.0mEq/升稀应用利尿剂,摄入钾盐,释状态,应用利尿剂, 更换高钾膳,予以补钾应用高剂量胰岛素,经胃肠道损失肾前氮血高钠血症脱水降低肾脏的溶质负荷,症增加饮水━━━━━━━━━━━━━━━━━━━━━━━━━━━━━━━━━━2.胃肠外并发症与TPN有关的并发症多种多样,可导致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