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范文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范文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范文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气象领域的管理和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项目旨在构建一套气象智慧平台,整合天气预报、气象测量、气象预警、气候变化监测等多项气象数据和信息资源,提供更加精准、及时、便捷的气象服务,为社会各界决策、应对气象灾害、开展气象科普等方面提供支撑。

二、主要功能和特点1.数据整合:整合国内外气象管理、科研机构的各类气象数据和信息,包括气象测量数据、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象灾害实时监控和预测等,并进行分类管理和分布式存储。

2.应用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和场景,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象预警、天气查询、气象数据分析等,同时提供气象预报播报和防灾减灾指导等专业服务。

3.信息管理:实时搜集、分析、管理气象相关的信息,构建完整的气象信息库,以支持用户的决策和应对。

4.技术架构: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确保平台的高效、稳定、安全、可扩展性和智能化特点。

三、建设方案1. 数据整合:构建国内外气象数据和资源库,提供数据采集、存储、整合、分析和展示等功能,包括气象测量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数值预报数据和实况监测数据等。

支持数据加密、备份、安全传输和权限控制等。

2. 应用服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应用场景,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气象服务和应用,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天气查询、气象数据分析、防灾减灾指导等。

建立相应的气象订阅、推送、反馈和评价机制,以提供更加智能和人性化的气象服务。

3. 信息管理:整合气象信息和公共信息,提供数据查询、维护、更新等功能。

建立气象检索引擎和知识图谱,以支持快速检索和自主学习。

同时开展气象环境、生态、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4. 技术架构: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高效、稳定、安全的气象智慧平台。

采用框架化的设计和开发,建立可扩展、模块化的基础设施,以应对数据规模和业务突增的挑战。

气象集约化应用平台规划建设方案

气象集约化应用平台规划建设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
气象集约化应用平台能够提供更加科学的气 候变化监测和评估服务,为政府制定应对气 候变化政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有利于应对 气候变化。
THANKS
建设原则
坚持标准化、模块化、可扩展性和可 维护性的原则,确保平台具有良好的 适应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建设内容与步骤
建设内容
包括硬件设备购置、软件系统开发、数 据资源整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
VS
建设步骤
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部署 、上线等阶段,确保平台建设的有序推进 。
建设周期与预算
应用层
提供各种气象应用服务,如气 象预报、气象监测、气象服务 等。
用户层
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气 象服务界面和交互体验。
功能模块设计
数据采集模块
负责从各种气象数据源中采集数据,并 进行预处理。
应用服务模块
提供各种气象应用服务,如气象预报、 气象监测、气象服务等。
数据处理模块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和 挖掘。
技术需求分析
数据采集
采用先进的气象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技术,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数据处理
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 大量的气象数据。
数据存储
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方案,确保数据的完整 性和安全性。
数据需求分析
数据质量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业务和技术需求 。
数据完整性
通过集约化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气象数 据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更准 确、及时的气象服务。
气象集约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可以推动气象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气象服务的商 业化和市场化。
气象集约化应用平台可以为政府和应急管 理部门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和预警服务, 提高公共安全和应急响应能力。

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和服务。

本文将介绍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实现方法等内容。

二、平台架构设计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是平台设计的基础,其合理性和稳定性对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平台架构设计的关键是要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的需求,同时保证平台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1. 数据采集与存储层数据采集与存储层是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的基础层,包括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存储。

平台需要与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数据交互,并将各种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存储。

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平台需要具备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是平台的核心层,包括对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

平台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平台还需要提供灵活的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库,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服务。

3. 服务接口与应用层服务接口与应用层是平台对外提供服务的接口层,包括平台的API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

通过这一层,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如PC、手机、平板等)访问平台的气象数据和服务。

平台需要提供丰富的API接口和开发工具,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气象数据和服务。

三、功能模块设计基于平台架构设计,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2. 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主要负责对已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保证数据的存储安全和可靠性。

该模块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式,以及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恢复性。

数据服务模块主要负责为用户提供气象数据和服务,包括查询、检索、分析、预警等功能。

智慧气象webgis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webgis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webgis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气象WebGIS系统设计方案一、引言智慧气象WebGIS系统是一种基于Web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系统,可以用于全面、准确地监测、预测和分析气象信息,为气象决策提供支持。

本文将提出一个智慧气象WebGIS系统的设计方案。

二、系统架构智慧气象WebGIS系统的架构包括前端、中间件和后端三层,具体如下:1.前端层: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可以使用地图、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展示气象数据,并可以进行查询、分析、预测等操作。

2.中间件层:主要包括服务器和数据库。

服务器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并发送响应,同时也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交互。

数据库用于存储气象数据和相关信息。

3.后端层: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数据采集通过气象仪器和传感器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并将其发送至数据库;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算法和模型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预测和分析结果。

三、功能模块智慧气象WebGIS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用户管理:实现用户注册、登录、权限管理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权限进行操作。

2.地图展示:将气象数据通过地图形式展示出来,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并可以通过时间轴进行切换。

3.数据查询:用户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等条件进行数据的查询,包括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

4.数据分析: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操作,生成图表和报告。

5.预测模型:系统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算法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未来气象情况。

6.告警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告警规则对气象数据进行监测,当数据超出规定范围时触发告警,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7.系统管理:管理员可以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模型管理等。

四、系统流程智慧气象WebGIS系统的流程如下:1.用户注册或登录系统,获取相应权限。

2.用户通过地图展示功能查看实时气象数据,并可以通过时间轴切换到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气象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气象数据不仅对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专业领域至关重要,还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众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准确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必然的需求。

一、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气象数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大规模性的特点。

它包括了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多种观测数据,以及通过数值模拟和预测生成的各类气象产品。

不同的用户群体,如气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普通公众,对气象数据的需求和使用目的也各不相同。

气象部门需要实时、准确的气象数据来进行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科研机构则更关注长时间序列的气象数据,用于气候研究和模型验证。

企业可能会根据气象数据来优化生产计划,例如农业企业根据天气情况安排种植和收获,能源企业根据气象条件调整能源供应策略。

普通公众则希望能够方便地获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气象信息,如出行时的天气状况。

因此,气象数据共享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整合与管理: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气象数据,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存储。

2、数据检索与查询:提供便捷的检索和查询功能,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数据。

3、数据处理与分析: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帮助用户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加工和解读。

4、数据可视化:以直观的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气象数据,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

5、用户权限管理:根据用户的身份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和数据使用权限。

6、数据更新与维护: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和维护。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技术1、数据库技术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构建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基础。

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Oracle 等常用于存储结构化的气象数据,而NoSQL 数据库如 MongoDB、Cassandra 等则适用于处理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过去,气象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由气象部门独立完成,而且信息的传递效率不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建设一个智慧的气象平台,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公众、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的本方案旨在建设一个气象智慧平台,提供一系列的气象数据服务,便于公众及各行业获取气象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和减灾救援工作,同时促进气象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方案硬件设施建设为了实现气象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硬件设施体系,包括气象监测仪器、数据处理器、存储器、传输器等,用于对气象数据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处理和传输。

其中,气象监测仪器应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专业设备,例如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等。

数据处理器应选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海量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存储器的选择应以安全、可靠、容量大等要求为主。

传输器的选用应以高速、稳定、安全等为主要考虑因素。

软件系统开发为了实现气象智慧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根据需求开发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

涵盖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展示等一系列环节。

包括气象数据自动获取和实时处理模块、信息展示和推送模块等。

在应用软件的实现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技术和工具,例如Python、Java、Hadoop、Kafka等,根据需要实现相应的功能模块。

至于软件系统的架构,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是气象平台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窗口,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友好的交互方式,保证用户能方便、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在设计用户界面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界面的规范性、易用性和美观性。

界面设计应以用户为中心,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用户交互方式。

例如,针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用户,需要提供更复杂和详细的信息图表和数据分析功能。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需要更加直观和易懂的信息展示方式和推送方式。

数值天气预报一体化平台构建

数值天气预报一体化平台构建

数值天气预报一体化平台构建张博尧;刘纯;陈亭;姜金荣;邓笋根【摘要】在计算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基于超级云计算技术,实现总中心为"云"、各分中心为"端"的数值天气预报一体化平台,实现低精度数值天气预报在"云"进行模拟,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在"端"进行模拟,二者异地协同计算;根据不同的环境,提出3种远程离线并行网格嵌套算法和相应的积分控制技术.结合实际平台测试与使用,对功能和易用性测试进行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系统的可行性.%In the case of limited computing resources,based on the super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an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ing with total center as cloud and the sub-centers as terminal was implemented.Lower precision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ing was simulated in the cloud,and high-precision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ing was simulated in the terminal,both collaboratively computed remotely.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three remote off-line parallel grid nes-ting algorith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tegral control technology were bined with practical platform testing and use,through functionality and usability testing,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lgorithm of the system were verified.【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年(卷),期】2016(037)012【总页数】6页(P3394-3399)【关键词】超级云计算;并行计算;数值天气预报一体化平台;资源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作者】张博尧;刘纯;陈亭;姜金荣;邓笋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92;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北京100854;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 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为有效解决计算资源地理分布分散及资源整合,本文采用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技术共同支撑的超级云计算技术[1,2]。

智慧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02
智慧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类型
分析不同类型用户(如气 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 和公众)的需求和特点, 以便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
功能。
用户需求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焦 点小组等方式,深入了解 用户对气象数据服务的需
求和期望。
用户权限管理
根据用户类型和需求,设 定不同的权限等级,确保 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
交互设计
优化交互流程,提供清晰的提示信息和操 作反馈,降低用户使用难度。
定制化
支持用户定制界面风格、布局和功能模块 ,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04
智慧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开发
系统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
选择稳定、安全的操作系统,如 Linux或Windows Server。
01
开发语言
02 使用Python、Java、C#等编程语 言进行开发。
减少污染排放
智慧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气象 服务,帮助企业优化能源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智慧气象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 持,有助于合理规划经济活动和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性能测试
测试平台在高负载下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
安全测试
检测平台的安全漏洞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
兼容性测试
确保平台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和设备 上的兼容性。
系统部署
环境准备
搭建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基础 设施。
软件安装与配置
安装平台所需软件,并进行相关 配置。
数据迁移与导入
将原有气象数据迁移至新平台, 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整合。

气象预警综合业务服务平台方案

气象预警综合业务服务平台方案

气象预警综合业务服务平台方案一、项目背景气象预警是指根据气象预报和预警标准,及时发布重大天气灾害警报,提醒公众及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气象预警综合业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成为提高气象预警效能、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

二、项目目标1.建设智能化、一体化的气象预警综合业务服务平台,提升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准确性。

2.实现与各级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和媒体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3.提供个性化的气象预警服务,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需求,推送相应的预警信息。

三、方案内容1.技术架构设计: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设智能化的气象预警综合业务服务平台。

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大量的气象数据,生成多维度的预警信息,提供更精确的预测和预警服务。

2.数据采集与共享:与各级气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时获取气象观测数据、预测模型数据和灾害监测数据。

同时,与媒体合作,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公众。

3.预警发布和传播:通过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包括短信、手机应用、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等。

针对不同地区和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预警信息推送服务。

4.应急响应与处置:平台提供灾害应急响应和处置指南,协助应急管理部门进行灾害预警、救援和防护工作。

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提供灾情快速评估和灾后重建的建议。

5.用户服务与支持:建立用户反馈和投诉机制,及时解决用户问题和需求。

为用户提供气象知识培训和应急预案编制等服务,提高公众的气象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项目实施计划1.确定项目组成员和工作分工,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2.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技术和工具,进行平台开发和测试。

3.建立数据共享和合作机制,与各级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和媒体进行合作。

4.搭建预警发布和传播系统,测试和优化系统性能。

5.完成应急响应与处置指南的编制工作,并组织培训和演练。

6.启动用户服务和支持工作,建立用户反馈和投诉机制。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1.3 预期效果 (4)二、总体设计 (5)2.1 设计目标 (6)2.2 总体架构 (7)2.3 功能模块划分 (9)三、数据采集与整合 (10)3.1 数据来源 (11)3.2 数据采集方式 (12)3.3 数据清洗与整合 (14)四、数据处理与存储 (15)4.1 数据处理流程 (16)4.2 数据存储方案 (18)4.3 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 (19)五、数据分析与服务 (20)5.1 分析工具与技术 (22)5.2 数据可视化展示 (23)5.3 数据服务接口 (24)六、平台功能与性能 (26)6.1 平台功能概述 (27)6.2 性能优化策略 (28)七、运维管理与支持 (30)7.1 运维管理体系 (31)7.2 技术支持与服务 (33)7.3 培训与推广计划 (34)八、预算与投资估算 (35)8.1 项目预算 (36)8.2 投资估算 (37)九、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8)9.1 风险识别与评估 (39)9.2 应对措施 (40)十、总结与展望 (41)10.1 项目成果总结 (42)10.2 发展前景展望 (44)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气象数据在人们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应急响应等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气象大数据资源,提高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满足社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我们提出了“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集气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高效共享和便捷服务。

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气象数据的弹性扩展和快速响应,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

本方案将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高气象服务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时效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福祉。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根据公有云部署应用的情况 分析可以考虑数据库的云化; 气象局可以考虑采购服务的 模式,避免自建,按需计费;
物理部署位置选择:最
的城市云中心(无锡、南

京等),或者上海超算中心
云化资源池。
气象公有云部署和设想
19 1 9
CIMISS平台与云平台的关系分析
1、应用拆分
CTS
2、应用/WEB上云
国家气象云参考部署架构
天气预报
气象公有云
应用1 应用2 应用3
减灾服务
气象观测
卫星遥感
科研计算
数值预报
国家气象云主中心
同城双活中心 应用2 省级分中心 异地灾备中心 应用1 应用3 省级分中心 省级分中心
国家气象云建设
1个主中心(含北京局) +1个同城灾备中心 +1个异地灾备中心 +30个省级分中心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CONTENTS
1
需求梳理及行业发展趋势 气象行业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
2
3
章节 PART
Hale Waihona Puke 01需求梳理及行业发展趋势
气象局新一代信息工程总体技术架构理解
重点解析:总体架构和云架构是衔接-演进的关系
资源整合共享是国家新一代信息工程建设的重点
实施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夯实气象云建设基础
标准体系建设
技术架构 安全标准
公众服务 公众服务 公众服务 公众服务
数据标准 服务标准
国家级相关部门
省市县相关部门
省市县相关部门
省市县相关部门
气象云计算平台网络拓扑架构
气象有私有云资源池
气象有公共服务资源池
气象云内外网数据安全传输

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方案:需求分析:智慧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是为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气象信息展示与分析、气象预报与预警、气象数据共享与应用等。

系统架构设计:整个系统分为四个模块: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气象信息展示与分析模块、气象预报与预警模块、气象数据共享与应用模块。

1. 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采集气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清洗,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气象传感器、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不同的手段实现。

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包括数据去重、数据校验、异常数据处理等。

2. 气象信息展示与分析模块:该模块用于将处理后的气象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界面查看实时的气象数据、气象趋势图、气象报告等。

此外,还可以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比如气象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气象信息。

3. 气象预报与预警模块:该模块负责实时监测气象变化,并根据气象预报模型进行气象预报与预警。

预报模型可以使用传统的数值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建立气象数据与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的气象情况。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推送、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用户。

4. 气象数据共享与应用模块:该模块用于将气象数据共享给其他系统或应用。

可以提供API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和集成气象数据。

同时,可以开发气象数据应用,比如气象数据可视化工具、气象数据分析工具等,方便用户更好地利用气象数据。

系统实施方案:1. 硬件设备方案:根据气象数据采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气象传感器和设备,并部署在合适的地理位置,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软件开发方案:开发系统所需的各个模块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展示与分析、预报与预警、数据共享与应用等。

使用合适的开发语言和技术框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 数据存储方案: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存储和管理气象数据。

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目录1引言 (1)2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3)2.1概述 (3)2.2数据基础决定平台框架 (4)2.2.1从分类大数据到选择大数据解决方案 (4)2.2.2依据大数据类型对业务问题进行分类 (7)2.2.3使用大数据类型对大数据特征进行分类 (9)2.3数据分类决定应用方案 (12)2.4大数据平台的逻辑层次 (13)2.4.1大数据集成层 (14)2.4.2大数据存储层 (15)2.4.3大数据分析层 (15)2.4.4大数据应用层 (16)3大数据平台的功能架构 (16)3.1组件构成 (16)3.1.1横向层 (16)3.1.1.1大数据集成层 (16)3.1.1.2大数据存储层 (19)3.1.1.3分析层 (20)3.1.1.4使用层 (21)3.1.2垂直层 (23)3.1.2.1信息集成 (24)3.1.2.2大数据治理 (24)3.1.2.3服务质量层 (25)3.1.2.4系统管理 (27)3.3原子模式 (28)3.3.1数据使用组件 (29)3.3.1.1可视化组件 (29)3.3.1.2即席发现组件 (30)3.3.1.3数据转储组件 (31)3.3.1.4信息推送/通知组件 (31)3.3.1.5自动响应组件 (32)3.3.2数据处理组件 (32)3.3.2.1历史数据分析组件 (32)3.3.2.2高级分析组件 (33)3.3.2.3预处理原始数据组件 (34)3.3.2.4即席分析组件 (35)3.3.3数据访问组件 (36)3.3.3.1web和社交媒体访问组件 (36)3.3.3.2物联网设备数据的访问组件 (39)3.3.3.3基础数据(观测数据和生产数据)的访问模式 (40)3.3.4数据存储组件 (41)3.3.4.1分布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组件 (41)3.3.4.2分布式结构化数据存储组件 (42)3.3.4.3传统数据存储组件 (42)3.3.4.4云存储组件 (42)3.4复合模式 (43)3.4.1存储和探索复合组件 (43)3.4.2专业分析和预测分析组件 (44)3.4.3OLAP在线分析 (45)3.4.4原子模式和符合模式的映射 (46)3.4.4.1.1图 10. 将原子模式映射到架构层 (48)3.5解决方案模式(模拟应用场景) (48)4.1概述 (49)4.2技术架构的关键问题 (49)4.2.1hadoop (49)4.2.2数据库 (49)4.2.3流计算 (50)4.3数据库功能支持 (50)4.3.1开发及应用接口 (50)4.3.2SQL语法兼容性 (52)4.3.3生命周期管理功能 (55)4.3.4热数据 (56)4.3.5冷数据 (56)4.3.6表分区功能 (57)4.3.7表压缩功能 (58)4.3.8大表索引管理 (58)4.3.9数据导入与导出 (59)4.3.10多级数据存储 (60)4.3.11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支持 (61)4.3.12全文数据处理 (61)4.3.12.1安全可靠与运维能力 (62)4.3.12.2资源管理 (62)4.3.12.3系统容错性 (65)4.3.13单点故障消除 (66)4.3.14容灾与备份 (68)4.3.15在线扩容 (69)5大数据创新平台设计 (1)5.1质控治理服务(云平台) (1)5.1.1质量规则 (3)5.1.3数据比对 (4)5.1.4数据检测 (5)5.1.5数据质量评分 (5)5.2数据资源服务(云平台和智慧城市) (6)5.2.1架构设计 (6)5.2.2服务总线 (7)5.2.2.1服务总线架构 (7)5.2.2.2服务生命周期管理 (8)5.2.2.3服务目录 (9)5.2.2.4服务授权 (10)5.2.2.5服务网关 (10)5.2.2.6服务监控 (11)5.2.2.7服务SDK (11)5.2.3数据超市 (12)5.2.3.1数据多维展示 (12)5.2.3.2数据检索 (13)5.2.3.3数据订阅 (13)5.2.3.4数据评分、评论 (13)5.2.3.5数据可视化 (14)5.2.3.6数据气象局 (14)5.2.3.7数据反馈 (15)5.3数据资源服务 (15)5.3.1数据目录创建 (15)5.3.1.1数据目录申请 (15)5.3.1.2数据集目录完善 (16)5.3.1.3数据目录初始化 (17)5.3.2标签生成 (17)5.3.3目录审批管理 (17)5.4.1数据挖掘 (18)5.4.2数据可视化 (22)5.4.2.1地图 (23)5.4.2.2图表 (24)5.5数据开放服务 (34)5.5.1数据开放目录管理 (34)5.5.1.1目录设计 (34)5.5.1.2数据开放目录的梳理 (35)5.5.2数据开放加工机制 (35)5.5.2.1数据再整理 (35)5.5.2.2数据失真 (36)5.5.3数据开放方式管理 (38)5.5.4数据开放生命周期管理 (38)5.5.4.1数据规划设计 (38)5.5.4.2数据运行维护 (39)5.5.4.2.1待发布数据集 (39)5.5.4.2.2数据集目录查询 (39)5.5.4.2.3数据集更新 (39)5.5.4.2.4数据集目录修改 (40)5.5.4.2.5数据集目录下线 (41)5.5.4.2.6数据集目录删除 (41)5.5.4.2.7数据绩效评价 (41)5.5.5数据开放授权管理 (41)5.5.6开放服务管理机制 (42)5.5.6.1数据目录申请流程 (42)5.5.6.2数据集目录完善 (43)1引言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

物联网智慧气象系统设计方案

物联网智慧气象系统设计方案

物联网智慧气象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物联网智慧气象系统1. 系统概述物联网智慧气象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种智能化气象监测和预测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并通过云平台提供气象预报和报警服务,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气象信息。

2. 系统组成系统由气象传感器、物联网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云平台和用户终端构成。

- 气象传感器:采用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气象参数,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降雨传感器等,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给物联网传输模块。

- 物联网传输模块: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将传感器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

- 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包括数据清洗、分析、计算等,同时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中。

- 云平台:为用户提供气象数据的访问和管理接口,包括数据展示、气象预报、报警服务等。

- 用户终端: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访问云平台,获取气象数据和相关服务。

3. 系统功能- 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气象参数,并及时更新数据到云平台,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当前的气象情况。

- 存储和分析:系统对气象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可以生成气象数据报表和趋势分析,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结果。

- 预测和预警: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进行气象预测,并提供相关的预警服务,帮助用户及时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安排。

- 数据展示:系统可以将气象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给用户,方便用户直观了解气象情况。

- 报警服务:当气象事件(如暴雨、台风等)发生时,系统可以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 远程访问和控制: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远程访问系统,查看气象数据和相关服务,并进行远程控制。

4. 实施方案- 部署气象传感器:根据需要的监测参数和覆盖范围,选择合适类型和数量的气象传感器,并将其布置在适当的位置上。

- 连接物联网传输模块:将气象传感器与物联网传输模块连接,确保传感器数据可以传输到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

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一、引言气象数据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数据格式的复杂性以及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分散性,气象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气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气象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开放的气象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二、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一)数据收集与整合气象数据的来源广泛,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雷达、数值模式等。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确保能够获取到各种类型的气象数据。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标准,以便于后续的存储和共享。

(二)数据存储与管理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是构建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关键。

常见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仓库等。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访问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以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访问性能。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更新、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平台架构设计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采用分层架构,将平台分为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数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服务层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处理服务,应用层则是面向用户的各种应用程序。

通过这种分层架构,能够实现系统的灵活扩展和维护。

(四)用户认证与权限管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合理使用,需要建立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机制。

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例如,科研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和更高级的分析功能,而普通公众则只能获取部分公开数据。

同时,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和审计,以便于追踪和管理。

三、气象数据共享平台的应用(一)天气预报气象数据共享平台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预报员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输出结果,结合先进的预报算法和模型,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

气象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及应用

气象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及应用

192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数据库技术• Data Base Technique【关键词】大数据平台 数据存储模型 分布式应用服务 可视化为推进气象工作稳步提升与发展,浙江气象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已经建成涵盖气象信息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环境气象气象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及应用文/陈晴 高婷 杨明 吕梁 孙晓燕服务、海洋气象服务、气象工程技术服务等气象应用开发研究的众多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气象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浙江省气象局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由于系统众多,独立部署,各系统的数据标准、业务规划、系统功能尽不相同,相互关联度不够,造成了气象工作的精确分析和预测的工作瓶颈。

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气象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研究,合理选择数据存储模型,设计云数据存储结构解决平台的大数据存储问题,采用分布式应用服务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平台的总体框架,在统一的框架下,数据、业务、应用服务分离,形成分布式应用服务框架,采用新的前端展示技术和预处理技术改善平台显示效果,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浙江省气象局自我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1 系统体系结构气象大数据平台基于SOA 架构进行设计,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IaaS )、数据层(DaaS )、平台层(PaaS ),应用层(SaaS )。

如图1所示。

1.1 基础层(IaaS)通过数据中心私有云资源平台提供统一、稳定的运行环境,为上层的各类服务提供存储、计算和调度等方面的底层支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的集中存储、数据共享。

1.2 数据层(DaaS)将来自单方、多方的数据源,通过机构前置机和业务前置机按需的配置,在数据服务总线中,通过输入队列、计算队列和输出队列的方式完成业务数据服务,同时包括调度管理、计算中心、审计管理、安全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功能。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家气象中心需要建立一个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以方便气象信息的实时获取、共享和应用。

本文将提出一个技术方案,以满足国家气象中心的需求。

二、系统架构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的核心是一个集中化的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系统架构如下:1.前端界面:支持多种方式的用户接入,包括网页访问、移动应用等,方便用户获取气象信息。

2.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负责采集气象观测数据、预报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并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转换处理。

3.数据存储和管理模块:将采集和处理后的气象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4.数据共享和发布模块:提供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发布功能,包括实时气象数据、预报产品、气候数据等。

5.数据分析和应用模块:提供气象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接口,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预测等。

6.安全保护模块:确保系统的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安全,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7.系统管理模块:提供系统的运行监控、故障处理、用户管理等功能,方便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三、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采用自动化的气象观测仪器和卫星遥感设备,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同时,还需要开发数据质量控制算法,确保采集的数据准确可靠。

2. 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Oracle、MySQL等),进行气象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开发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

3. 数据共享和发布技术:采用Web服务技术,提供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发布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或API接口,获取实时气象数据和预报产品。

4.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开发气象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接口,支持用户进行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预测等。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气象分析和应用工具,方便用户使用。

5.安全保护技术:采用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等技术,确保系统的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安全。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气象智慧平台的建设是提高气象业务处理、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气象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日常气象预报、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下面是气象智慧平台建设方案设计的内容。

一、背景分析气象智慧平台是气象部门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大数据中心,建立气象业务信息库、专家数据库、知识图谱等,实现气象数据的共享、整合、应用。

建设气象智慧平台是当前气象科技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促进气象服务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必然趋势。

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多方面挑战,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提高预报准确度,实现气象科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二、建设内容1. 建设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是气象智慧平台的核心,是整合气象数据所必需的。

旨在针对气象事件区域条件的气象数据实时监测、存储、处理和分析。

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精确数据支持。

2. 建立气象业务信息库气象业务信息库是平台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立气象服务的全业务流程和知识库,融合国家、区域、专业、基层气象监测预警等各种信息,把全国各地的气象信息汇集成一个整合性的知识库,方便数据的共享、整合和利用。

3. 专家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旨在建立气象服务的高端人才库,整合各地气象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

4. 设计知识图谱知识图谱是发布气象信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页面主要内容为气象资讯、气象预警、业务规程等信息。

可依据用户的个人需求和气象预报需要,定制不同的服务模块。

同时,知识图谱还能让客户快速获得气象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气象基础知识和气象服务与应用。

5. 建设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是智慧气象平台的重要内容。

人工智能将辅助气象人员分析、处理、预报气象数据,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误差,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三、平台优势1. 数据采集、管理、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提高应用效率,获得溯源、跟踪、决策等全方位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编号:RJ20150020气象数据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方案2016年1月南京助事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目录1概述 (3)1.1背景与预期 (3)1.2建设内容 (4)2设计方案 (5)2.1系统架构 (5)2.1.1.平台总体架构图 (5)2.1.2.数据流概览 (6)2.2分布式解析引擎 (6)2.2.1.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 (6)2.2.2.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 (7)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2)2.3.1.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 (12)2.3.2.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架构 (15)2.4气象资料云服务引擎 (17)2.4.1.应用授权机制 (17)2.4.2.授权认证机制 (17)2.4.3.服务请求基础参数体系建立 (17)2.5服务版本管理体系建立 (18)2.5.1.版本管理设计 (18)2.5.2.建立服务API帮助文档 (18)1概述1.1背景与预期针对以往基础数据库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按照“系统集成,数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思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依托江苏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数据服务能力,为本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中心在全省气象信息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几十项标准或规范,为一体化体系提供标准支撑,完善了我省气象信息的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时效性可靠性提升显著,省内区域自动站可实现60秒内、雷达数据8分钟之内、省际共享上海市区域自动站100秒内到达预报员桌面;通过“软CAST”同步机制,省市间数据实现了秒级流转;完成了自动站、土壤水份、精细化等50多类数据的解析入库,数据解析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充,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

架设全省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达到资源集约化、应用多样化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气象数据服务能力,科学准确的做好数据服务工作,结合前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使用和市县推广应用情况,在气象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方面,提出诸多改进措施和方案,旨在不断的提高气象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

1.2建设内容根据江苏气象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省基础资源配置和管理,开展智能化、个性化的基础数据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开发,继续优化各类基础资料的收集处理流程,做好统一数据环境在市县的推广应用,着手开展适合本省的实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和质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提高数据服务质量。

通过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联合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建立数据规范;完成实时/历史数据库设计、解码和入库。

2设计方案2.1系统架构2.1.1.平台总体架构图图表1平台总体架构图2.1.2.数据流概览图表2数据流概览2.2分布式解析引擎2.2.1.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气象资料的来源有多种,包括上百种类型的气象资料报文、各个业务系统产出的气象服务产品、来自于CIMISS的数据资料等等。

由于资料种类繁多、场地分散、解析入库方式及质量参差不齐等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同样为了满足集中管理、统一标准的业务目标需求,我们最终使用了气象数据分布式解析引擎来实现其各种功能。

2.2.2.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图表3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分布式解析云的核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a)解析云服务主要通过实时发布远程对象的方式为各个功能域提供分进程间信息共享平台。

共享的远程对象主要包括:报文资源文件夹监控对象、分布式解析器运行时对象、服务全局控制对象、智能化解析配置对象、全局报文解析组件适配对象等。

实质:远程对象以信道作为发布渠道,来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信道包括客户端的信道部分和服务器的信道部分。

发布的内容以消息作为载体,消息包含远程对象的信息、被调用方法的名称以及所有的参数。

图表4分布式客户端与服务间通信原理报文资源文件夹监控对象:每种资源文件都存储在一个或多个文件夹中,当有新的文件加入时解析云自动将待解析的文件加入到解析资源池(即任务队列)。

当分布式解析器中有存在空闲的解析器时,此解析器则会自动向服务申请一个解析任务。

之后,当一个任务被解析器处理完毕后,其就会从任务队列中自动删除,同时将相对应的原始数据文件自动移动到已处理文件目录下面。

分布式解析器运行时对象:每个报文解析器分别部署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器上,那么各个解析器运行状态的管理就十分的重要。

为了满足全局监控,定向管理的目标,云解析平台将分布式解析器运行时对象作为各功能域内部可见的全局对象进行发布。

即各个解析器运行后自动向云服务发送注册请求,云服务接受请求后则将此解析器加入到解析器队列中用于后期的监控及管理。

服务全局控制对象:主要负责服务的启动、暂停、重启以及重新加载配置文件等工作。

智能化解析配置对象:此对象主要为分布式解析引擎提供解析知识库,为了实现解析组件的可插拔我们将智能解析配置对象也作为全局对象进行发布。

可以从云解析管理器中对其内容进行更改,更改后云服务自动通知各个解析器接下来的解析工作使用新的解析知识库进行报文识别及智能解析。

全局报文解析组件适配对象:为了使报文的识别实现动态化扩展,我们将解析适配器对象进行全局发布,当云解析管理器对解析适配器信息进行更改后云解析服务将自动应用新的解析适配方案。

所有的分布式解析器都使用云解析服务提供的统一解析适配器进行解析适配工作,所以当云服务的适配器方案改变后各个解析器自动使用新的方案进行适配工作。

b)云解析管理器云解析管理器是云解析服务的一个客户端,主要用于辅助云解析服务工作,为云解析服务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

如云解析服务提供的各个实时对象的管理及运行时参数的维护管理等工作都在云解析器中进行操作。

如报文解析组件适配信息配置、智能化解析知识库配置、分布式客户端监控、资源池监控、解析组件配置、数据源配置、运行日志管理等。

c)分布式解析引擎分布式解析引擎是云解析服务的运算核心,所有类型的数据都通过此引擎进行解析运算。

报文解析引擎由三大支撑组件(数据类型识别组件、智能化解析组件和解析组件适配器)和解析组件池组成。

数据类型识别组件:数据类型识别组件主要对当前申请到的解析资源进行自动识别,主要通过数据文件名、数据段特殊标记以及其他特性化配置方式进行识别。

数据类型被识别后向解析引擎反馈此文件的解析适配标识。

解析组件适配器:解析组件适配器主要将数据类型识别组件反馈的解析适配标识进行适配,并从解析组件工厂中构造一个适合此适配标记的解析组件智能化解析组件:智能化解析组件主要将智能解析知识库中的信息翻译成解析器能够识别的信息结构,并将此信息结构提供给解析组件进行报文解析。

解析组件池:由一系列报文解析组件组成,如重要天气报解析组件、A文件解析组件、高空资料解析组件、自动站解析组件等等。

每个解析组件都遵从解析引擎的报文解析流程,最终完成报文的解析。

报文解析流程如下:图表5报文解析流程d)分布式解析器分布式报文解析器主要有如下几个特性:1.分布式:即此解析器可以在多台服务器上同时运行,同样也可以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实例。

2.可扩展性:解析器中搭载的是解析组件引擎,而解析组件队列可在远程服务中直接获取,所以当云解析服务更新组件配置或加入新的解析组件时各个解析器同时受益。

3.并行计算:每个解析器的都在独立的进程中进行运算,所以当多个解析器同时对解析任务池中的任务进行解析时大大缩短了解析的时间缩短,提高解析效率。

4.可管理性:每个解析组件运行后首先会注册到解析云服务,同时解析云服务会将此信息反馈给解析服务管理器,管理器收到信息后将此解析组件加入到本地的可视化解析组件管理列表中,对其进行实施监控。

当一个解析器出错或强行退出时,解析云自动注销其消息订阅事件,并通知解析云服务管理器,管理器从管理列表中将此解析器移除,或提醒管理员此解析器已下线。

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2.3.1.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从目前江苏省气象信息的数据结构及分布情况分析,我们的数据属于异构数据库。

即现有的数据使用了多个DBMS,如SQL Server,Oracle等。

由于各种气象资料较为繁杂,存储的数据结构也不尽相同。

所以我们建立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架构不但要解决分布式存储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异构数据库的问题。

本架构设计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分布式数据服务全局共享数据节点索引对象。

并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引擎来对各个数据节点进行高效的存取操作。

数据索引需要建立在一个全局共同遵守的标准之上,这个标准中规定了在不同数据分片场景下各个数据节点应共同包含或通过逻辑映射的方式包含相应的属性。

如在水平分片场景下,各个数据节点应共同拥有日期属性,日期属性可分为(年、月、旬、候、时间)等多个分类方式。

如同属于年分类的场景下,则需要共同拥有年属性。

如在垂直分片场景下,各个数据节点应共同拥有要素类型属性。

分布式存储的核心问题是对数据分片和数据分配方式,分片的方式分为水平分片、垂直分片、导出分片和混合分片。

水平分片:即按一定的条件把全局关系的所有元组划分成若干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为关系的一个片段。

根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时间节点对数据进行水平分片。

垂直分片:即把一个全局关系的属性集分成若干子集,并在这些子集上作投影运算,每个投影称为垂直分片。

如我们可以通过气象要素进行空间的垂直分片。

导出分片:又称为导出水平分片,即水平分片的条件不是本关系属性的条件,而是其他关系属性的条件。

我们一般在特殊的数据应用场景中使用此分片方式。

如对数据按站点所在的城市为条件进行数据分片,因站点所在的城市这个属性一般不在要素基本属性中存在,而是在站点信息关系表中存在,那么此种分片则称为导出分片。

混合分片:综合了以上三种分片方式进行数据分片。

数据分配方式分为:集中式、分割式、全复制式和混合式。

根据气象数据的特点我们建议采用分割式的数据分配方式,即所有数据只有一份,它被分割成若干逻辑片段,每个逻辑片段被指派在一个特定的场地上。

同时服务器的磁盘阵列使用冗余磁盘阵列(RAID)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建议使用RAID10(即RAID 0+ 1)。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是将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内存及存储等,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实体结构间的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可以比原本的组态更好的方式来应用这些资源。

这些资源的新虚拟部份是不受现有资源的架设方式,地域或物理组态所限制。

一般所指的虚拟化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和资料存储。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虚拟化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高性能的物理硬件产能过剩和老的旧的硬件产能过低的重组重用,透明化底层物理硬件,从而最大化的利用物理硬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