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作者:余浏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3期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70年里,我国经济主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阶段(1949年至1956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内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奔溃的边缘。

1949年至1952年,我国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管制、征用和收购在华外资企业,整顿财政金融秩序、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体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并采取一系列支援农业的政策等措施使得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二是通过“一化三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过渡。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经济形态的过渡。

第二阶段:探索和曲折阶段(1957年到1978年)。

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对中国经济基本情况把握建设经验不足,在这一阶段经济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两次运动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一是“大跃进”,“大跃进”运动中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也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三年来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我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

二是“文化大革命”,在十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长期失调,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浅析1927—1937年农业发展状况

浅析1927—1937年农业发展状况

山西农经/ 2021年20期DOI:10.16675/14-1065/f.2021.20.039浅析1927—1937年农业发展状况□黄军摘要:抗战前10年我国在农业现代化探索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农业行政机构的设立,也体现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废除了阻碍农业发展的各种制度,并对传统农业改良做了很多努力,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趋势。

经过10年的发展,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相对缓和,国内局势较稳定,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废两改元、法币政策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趋势显著加快。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农业行政体系;农业商品化文章编号:1004-7026(2021)20-0098-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9文献标志码:A(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1农业法令与政策一般来说,在一个现代体制政府中,农业行政体系的构建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10年,中央农政机构主要有农矿部(1928—1930)、实业部(1930—1937)、农村复兴经济委员会(1933—1937)、全国经济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均有管理农业农村的职能[1]。

经过1927—1937年的努力,建立了相对完善、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农业行政体系,为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制度保障,我国农业行政的近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各机构间职责划分不明确,机构众多,略显臃肿,纰漏甚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农业行政效率的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问题的处理应谨慎,保护农民的利益。

1927年以后,我国开始关注并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比如《佃农保护法》《清理荒地保护法》《土地法》等。

这些法令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但是在租佃制制度上做了一些革新,表现为:保障农民的佃权并限制土地集中,限制田租以减轻佃农的负担。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78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03月(下)咨政论坛余浏(中共北海市委党校 广西北海 536005)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70年里,我国经济主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阶段(1949年至1956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内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奔溃的边缘。

1949年至1952年,我国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管制、征用和收购在华外资企业,整顿财政金融秩序、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体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并采取一系列支援农业的政策等措施使得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二是通过“一化三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过渡。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经济形态的过渡。

第二阶段:探索和曲折阶段(1957年到1978年)。

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对中国经济基本情况把握建设经验不足,在这一阶段经济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两次运动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一是“大跃进”,“大跃进”运动中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也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三年来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我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

二是“文化大革命”,在十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长期失调,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探索和总结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一部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步。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土地改革还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在土地改革之后,中国进入了农业集体化的阶段。

19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使农民可以集中力量,统一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业合作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部分: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中国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

1958年,我国提出了全民公社化的口号,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农田建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这一尝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带来了严重的食物短缺和经济困难。

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中国逐渐放弃了全民公社化道路,开始转向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模式。

1980年代,中国启动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允许农户自主经营土地,并获得相应的产出。

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推动农业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化发展,鼓励农民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浅析我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题目:浅析我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姓名 123学号 20180234020123院系 1234567专业 123指导教师 123二零二一年六月二日摘要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四个阶段: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如今的生态文明或信息文明。

农业文明又叫农耕文明,是人类首次掌握自己命运的尝试,也是人与自然最为和谐共生的阶段。

“男耕女织”可以视为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当今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ABSTRACTSo far, human civil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fishing and hunting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od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r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lso known as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first attempt of human beings to control their own destiny, and also the most harmonious symbiosis stag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Men farming and women weaving"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rigin of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Agriculture has been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in today's society,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eriousl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makes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Key words: Chinese agri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目录第1章引言 (1)第2章中国农业现状 (2)第3章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措施 (4)3.1注重人才 (4)3.2统筹机制 (4)3.3不断创新 (4)第4章结语 (6)第1章引言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

浅析我国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浅析我国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浅析我国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作者:窦熙博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3期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

纵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要是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重在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

这期间全国各类水利设施资产总值达到1000多亿元,建成了4 700万公顷的灌溉农田、6万多座农村小水电和4700多万千瓦的排灌装机。

农业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建成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农机生产厂。

农作物品种三次更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这个阶段建设速度很快,但走了不少弯路,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第二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注重从发展农业科技事业和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两个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而且把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国策。

这一时期的现代农业建设开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出现了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并开始影响农业稳定增长。

3.9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个阶段90年代末期,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分析1.有利条件1.1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基本成熟目前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地支持农民和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并且已经开始由“从农业索取剩余”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转变。

浅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增长方式的 重要举措 。同时, 中央推 出了很 多的惠农政策 ,大力扶植农业的发展 。在各 方面的努 力下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
全 面 实现 指 日可待 。
关键词 :现代化农业
农业经济
惠农政 策
农 业作 为一 个 古老 的行业 在 中国不 可 或缺 ,民以食 为
在现代城市进程 化很快 ,并且是 没有止境的 ,这就 使农
天 ,历朝历代都 是以农业为立 国根 本。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 村在不断的缩小 ,这种城乡的此消 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 尴尬
业 的现 代化趋 势不 可避 免 ,除 了保 留观赏 性 的田 园农业 之 的地位 。农 业很 重要 ,但是古 老的农耕 方式不适 应现 代化的 外 ,农业必定会像集 约化 方向发展 。中 国入世 l年 了 ,农 业 要求 ,所以各 国通过不 断的 改进 ,逐 步实行农 业的现 代化 , 0 的发展面 临着异常的考验 ,这也是 我们必须发展现代化农 业 用机器代替 人的操作 。无论城市化 的进程多么 的迅速 ,但是
相反 ,有 可能引导农业走 向误 区。
实现我 国农 业现代化 ,总 的思路和措施是 :用现代物质 条件装备农 业 ,用现代科学技 术改造农业 ,用现 代产业体系
农业 、农村 、农 民是 “ 三农 ” 问题 ,根 本是农业 问题 , 提升农业 ,用现 代经营形式推 进农 业 ,用现代发 展理念 引领 农 民是 这一 古老产业 中的从 事者 ,从 农业产 业这个角 度讲 , 农业 ,用培 育新型农 民发展农 业 ,提高农业 水利化 、机械化 有些想法是不切 合实际的 。首 先 ,我 们不承认农业发展 的比 和信息化水 平 ,提高土地产 出率 、资源利用率和 农业劳动生 较劣势 ,试 图通 过发展农业 来解决农民的福利 问题 。在 世界 产率 ,提高 农业素质 、效益和 竞争力 。在具 体工作中 ,尤其 经济一体化 的今天 ,我们 的农业 缺乏根本的竞争优 势。在外 要按照 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 求的那样 :按照 依法自愿有偿原 国农产 品的不 断冲击下 ,我 们的农产 品只会 收缩不会 扩大 。 则 ,健全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市场 ,使耕地 向农 村种田能手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是一部风雨兼程、辉煌壮丽的历史。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残破不堪的经济基础和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经历了艰苦奋斗的起步阶段。

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和自力更生。

在这一阶段,虽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高铁、移动支付到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创造了许多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动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弘扬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让我们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追求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经济起步阶段的艰辛奋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起步阶段经历了艰辛的奋斗。

在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物质资料严重不足,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

面对国家经济的严峻形势,我国领导人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走上正轨。

在经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注重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供应。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对于帮助提高农民收入、组建合作组织及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合作經济;组织形式一、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合作化为主的组织形式(一)第一阶段,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成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1.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互助组农业生产互助组,是我国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

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

2.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特点从建国至1953年底,主要发展互助组,特点是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收获完全归个人,在个体经营基础上实现集体劳动。

就其集体劳动这一点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因为它不改变农民土地私有制权,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分为临时互助组,一般由三五家组成,是忙时互助闲时收,还有常年互助组是比较固定,有少量公共财产。

(二)第二阶段,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农业合作化的决定性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从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浅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浅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摘要:中国农耕文明已持续数千年之久,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发展历经多个朝代,形成了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以唐、宋、元三朝为例。

从国家政策与农业生产工具两大方面剖析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悠久农业历史中找寻中国智慧。

关键词:古代农业;政策;生产工具《管子》治国篇中有言,“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此句意为告诉人们,只有生产粮食而食之不尽的国家,才能在历史上称王。

由此可见农业从古至今在我国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农业发展的研究,窥见漫长历史中农业发展的脉络,为当今社会农业发展创造现代价值。

一、农业发展与国家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性中国自古以来就属于农耕社会,直至今日,农业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从6000年前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耕种与养殖。

而历朝历代以来,重视农业几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坚持不变的国家政策导向。

农业固有的属性就是驻留性,与游牧文化不同。

农业社会的人们不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土地成为了农业社会百姓的扎根之处。

除去战乱、饥荒或国家政策导向,很少在古代历史上发现农民大量迁移的事例。

这无疑有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与国家安定。

先秦《孟子弟子录》中提到,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由此可得,人口已经成为了衡量王朝国力的标准之一。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即称王的人,百姓才是他的根本,而对百姓而言,粮食是生存的根本,形容民食的重要性。

农业有助于稳定人口与提供粮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古代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商业本身逐利而往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必然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喜,其在短时间内可以聚集大量财富的能力也为封建统治者所忌惮,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成为必然。

(二)农业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农业成为其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浅析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浅析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知 识 经 济
肛 煞 21年第 1辱 0Q 1期 §~ 0
浅 析 中国小 农 经 济 的发 展
刘 春
(四 川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以马克思、恩格斯关 于小农 经济的理论 为基础 ,从 中国的现 实条件 、人 口分布特 点分析 了中国发展小农经济的必然性
小农经济 发展 方 向
在 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下 ,土地承包 的均分制度乃是维持社 会稳定的一个基本措施。入城打工 的农 民面对 的是不公平待遇 、不稳 定的就业 ,但如果一旦失业 , 仍然可 以回到家 乡种 口粮地 、承包地糊 口。在今天的制度下 ,口粮、承包土地制度所起 的作用在没有社会保 障 的农村 中等 于是一种 替代性的社 会保障 。保证两 亿农民工 有家可
的发展 。 其 次,小农经 济需要 向信息化方 向发展 。信息封闭也是传统小农 的重要特征 。而信息 的社会化正在迅速改变农 民的生活和命运 ,农民 由信息封闭走 向信息 依赖 。信息给农 民带来巨大好处 ,小农经济相对 封闭 ,为促进小农经济 向现代小农发展 ,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 息 信 化有利于农民 掌握最新的农业政策和需求 ,避免无效生产 ,且能促进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进而提高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 。信息化有 利 于小农经济产业化 ,促进小农经济摆脱 自给 自足 、 益低的困境,同 效 时信息有可能带来 “ 厄运 ”,导致农民重新回归信息封闭状 态 。我们 需谨防这种趋势的扩大 。社会化过程正在进入 农村社会内部 , 造成 了 农村内部横向联系的扩展 。 最后 ,小农经 济还需要朝合作化方向发展。对小农经济 的成本进 行初步 分析可知 小农经 济的经 营成本包 括生产成本 和交易成 本两部 分 , 生产 成本和交易成本都要比大规模经营的高。但 小农经济可 以 且 通过各个农 户之 间的合作 、完善的法律体 系 、完善 的市场体系 以及政 府在处理 不良资产中的积极作用来降低成本 。小农经济 由于其 自身的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持续的探索和发展。

在农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二、成功经验1. 科技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不断自主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2. 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3.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通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种植技术,强化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教训总结1. 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2. 农业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仍存在地区间和农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的均衡性。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标准,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展望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未来,我国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还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丰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教训。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我国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断的奋斗,在取得一系列成功经验的也积累了不少教训。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态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人们只种植一些粮食和蔬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交换活动很少。

这个阶段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三、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入了封建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阶段。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则无地可种。

农民被迫成为地主的佃农,给地主交纳租税。

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的生产力受到了严重压制,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四、水利灌溉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利灌溉的发展。

水利灌溉的出现,使得农田的灌溉得以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田的改良和土地的开垦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如耕种工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提高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产品的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六、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种植稻米、茶叶等为主。

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差异所致。

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七、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经济依赖农业经济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农业经济则需要城市经济提供的工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八、农业税收与财政收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征收农民的租税作为财政收入。

浅谈中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

浅谈中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地位

农业现代化战略
农业现代化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质量而提出的重要战略。通过推广 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 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实现农业高质 量发展。
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 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 加值,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将继续 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更加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农业的 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和信息 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 吸收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动 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
06
结论:中国农业在中 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与作用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要点一
1.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中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耕 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对 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 量安全的要求提高,农业污染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要点二
2. 市场竞争与国际贸易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农业面临着日益激 烈的市场竞争。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也会对中国农 业产生影响。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提高中 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产效率低下等。
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与意义
农民合作社定义
农民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旨在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和销售条件,以及加强农 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作用与意义
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 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历程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历程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历程浅析本文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14年间全国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快速增长期、逐渐变慢期、停滞期、回升期、四年连降期和恢复发展期,并分析了原因。

论述了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与否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标签:改革开放;农民收入;历程一九七八年,是历史和我们都应该铭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富强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都有了新的面貌,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历史性的增长,从1978年的人均纯收入133.6元到2014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88元,增长了78.5倍,但是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经历了曲折波动。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清晰照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进程和其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1、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期从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和幅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1978年1984年,这一阶段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扭转了农产品长期供应短缺的形势。

这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它打破了原有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锅饭”的体制,把农业生产变成农民自主生产、自负盈亏的模式,农民的劳动成果,“只要确保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改变了以往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心态,发挥了他们的劳动潜力,使生产效益最大化。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土地是财富之母”,拥有土地,农民就拥有了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因此,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

其次,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市场化政策的逐步推行中,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吸取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使农民有了非农产业的收入,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历了从艰苦奋斗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困境,但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在全球的地位,体制改革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成就令人瞩目,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展望,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经济将不断朝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历程、成就、启示、引言、经济困境、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全球地位、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代表着中国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落后赶超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中国经济从原始积累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和共赢空间,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2 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和奋斗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经济困境到如今的腾飞,这其中蕴含着无数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真是波澜壮阔。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经济从古老的农业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真是个大变样的故事。

首先,咱们得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时候,西方列强一个个像潮水一样涌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条约像雨点一样落下。

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民众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传统的农业经济岌岌可危,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接着,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个阶段是个转折点。

辛亥革命之后,大家开始重视工业化。

虽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但许多人依然在探索新路。

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那些地方渐渐发展起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业。

民间的企业家们像雨后春笋,努力打拼,试图把中国经济带上正轨。

再往后,1930年代的抗战时期,经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战火连绵,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可是,大家的意志没有被击垮。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尤其是在敌占区,很多人组织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活动,体现了全民的智慧和勇气。

解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时候的口号响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

这个举措让无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集体化、合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家纷纷投身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城市里,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涌入大城市,造成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

可尽管如此,经济的腾飞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浅析中国的农村经济

浅析中国的农村经济
存在很大差异。 15 农 业 分 工 协 作 和 组 织 化 程 度 低 。 当 前 制 约 我 国农 民走 向 市 场 致 . 命 的弱 点 是 组 织 化 程 度低 。 近 几 年 ,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被 普 遍 认 为 是 发 农 展 市 场 农 业 的有 效 途 径 , 由 于农 民 组 织 化 程 度 低 , 头 企 业 难 以 有 但 龙
科技信息
0农林论坛 0
S I N E&T C N O YIF R CE C E H OL G O MATO N IN
21 0 0年
第 1 期 1
浅析 中 国的农 村经济
隋 宏 欣 ( 岭市 清河 区市 政 管理处 辽 宁 铁
【 摘
铁岭 1 2 0 ) 0 3 1
要 】 文通 过 阐述 我 国农 村 经 济 的 现 状 , 析 我 国农 村 经 济 发展 存 在 的 问题 , 就 如何 促 进 我 国农 村 经 济 发 展 提 出相 应 对 策 。 本 剖 及
【 关键 词 】 农村 经 济现 状 ; 在 问题 及 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策 存
性 循 环 。要 改 变 这 一 局 面 , 要 采 取 一 系 列 措施 , 行 强 有 力 的改 革 。 需 进 31 全 面 落 实 强 农 惠农 政 策 , 分 调 动 农 民生 产 积 极 性 。按 照 《 共 . 充 中 11 农村 经 济规 模 狭 小 。由于 受 多 年 来 重 工 轻 农 、 乡 分 割 的 发 展 格 中 央 国 务 院关 于 20 . 城 0 9年 促 进 农 业 稳 定 发 展 农 民 持 续 增 收 的 若 干 意 局 的 影 响 , 国城 ¨ 化 水 平 偏 低 , 有 2 % , 界 平 均 水 平 为 4 % , 我 市 只 9 世 2 发 见 》 神 , 方 位 加 强 监 督 检 查 , 保 政 策 落实 不 走 样 , 农 民 的 实 惠 精 全 确 给 达 国 家 达 到 了 8 %~ 0 ,所 以 ,大 量 农 村 劳 动 力 聚 集 在 有 限 的 耕 地 不 缩 水 。 据 农 村 生 产 生 活 实 际 情 况 , 时调 整 增 加 补 贴 规 模 , 动 落 O 9% 根 及 推 上 . 我 国农 户 土 地 经 营 面 积 在 世界 上 属 于超 小 型 。 使 目前 , 国农 户 平 实 好 各项 补 贴 政 策 , 实解 决 “ 农 ” 我 切 三 问题 , 筹 农 业 项 目建 设 和 资 金 统 均 耕 地 规 模 仅 04公 顷 。耕 地 资 源 的 有 限 性 , 得 劳 动 力 与 土 地 资 源 安 排 . 大 项 目审 计 和 监 管 力 度 , 决 纠 正 政 策 落 实 中 的 违 规 问 题 , . 使 加 坚 切 的 配 置 比例 失 衡 , 后 果 是 : 1农 村 产 出 水 平 低 , 人 们 不 愿 意 从 事 实 提 高 项 目建 设 效 益 , 实 保 护 农 民 利 益 。 其 () 使 切 农 业 生 产 ; 2 小 规 模 生 产 采 用 的科 学 技 术 能 力 差 , 济 效 益 不 明 显 , 32 加 快 农 村 市 场 化 建 设 步 伐 。 () 经 . 因 而 不 利 于 科 学 技 术 的推 广 普 及 ; 3 难 以有 效 吸纳 劳 动 力 。 () 农 村 市 场 化 , 指 农 村 中 的 一 切 经 济 活 动 以 市 场 为 中心 , 立 起 是 建 12 农 村 资 金 比较 短 缺 。我 国 在工 业 发 展 过 程 中 , 乡发 展 不 平 衡 , 市 场 体 系健 全 、 行 机 制 完 善 、 场 关 系规 范 、 . 城 运 市 市场 竞 争 有 序 、 观 调 宏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

以下是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纲要:
1. 远古时期: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耕和畜牧,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动物为主。

2. 古代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以农耕为主,农民种植粮食作为主要生产活动,并逐渐发展出灌溉农业、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

3. 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土地被分配给地主和农民,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利益。

农民则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 农业改良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良与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种植技术的改进、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这些改良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化,农民的土地被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6. 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
得到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7. 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农民收入增加相协调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经济史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变,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作者:吴迪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5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大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阶段,即原始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经济。

其中,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又可分为知识农业发展阶段、资本农业发展阶段和知本农业发展阶段。

基于此,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中各自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各阶段进行了阐述和梳理。

关键词农业经济;原始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F8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1 原始农业经济
1.1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背景
原始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

考古学研究表明,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距今10 000 a 左右。

当时社会生产水平极低,人类的生存能力也十分脆弱,自然界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

1.2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其一,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采用极其简单的石器、木棍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生产工具;其二,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是驯养了野生动植物为自己所用;其三,原始农业的耕种方式为粗放型,采取最为原始的刀耕火种方法;其四,农业活动的形式为简单的集体劳动,以保证维持低水平的生活。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最大的挑战即是环境灾害问题[1]。

大禹治水等诸多故事表明,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危害之大。

2 传统农业经济
2.1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传统农业经济即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采用人类劳动、畜力、铁器、手工工具等为主的劳动方式,倚靠世代相传的传统耕种技术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以封建租佃和小农生产为经营方式的相对稳定静态的经济。

传统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

2.2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特征与不足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主要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土地流转频繁,且土地经营方式长期不变。

土地流转即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我国传统农业土地产权私有化出现比较早,但是对于土地的管理却依旧不够发达。

人们根据利益要求更换地权,加之以农户家庭为主的经营方式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工商贸易交往与农业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部分人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来从事非农行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而工商业的发展为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技术提供了条件[3]。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而耕地面积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使得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化配置。

农业与工商业相互联系发展时,风险大成本高,且缺乏技术创新.
3 现代农业经济
目前,全世界的发展处于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知识经济阶段。

对我国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适用,于是我国顺应新的环境,提出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知本农业。

“知本农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知识农业,资本农业基础之上,不断总结不断发展而来的。

这里先探讨一下知识农业,资本农业的相关理论,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再介绍“知本农业”的概念。

3.1 知识农业
自人类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农业”概念被提出。

3.1.1 主要内涵
从狭义上讲,知识农业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农业,是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上的极大提高。

知识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优化。

创新发展是其重点,且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

从广义上讲,知识农业是对生产力的又一次极大发展和解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革新,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改变农业经营思路。

3.1.2 发展知识农业的途径
快速提升农业质量,发展知识农业的途径主要有:第一,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第二,加大对农业经济科研的投资;第三,建立农业经济发展实验园区、示范区;第四,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第五,进一步加强农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3.1.3 发展知识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知识农业是先进的农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旧有待改良和完善。

其中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过于重视知识农业发展的目标而忽略了中国农业现状;第二,知识农业的规划是好的,但是细节处仍旧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落实,如如何加强农民教育;第三,在落实农业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工作不到位,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市场的敏感性,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明显滞后性,无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灵活发展。

3.2 资本农业
3.2.1 主要内涵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传统农业增加农业产量主要倚靠粗放型加大对劳动力的投入,而产出的农产品又被大量劳动力所消耗。

这样剩余农产品量就非常低,从而导致了低效农业。

单单倚靠土地和劳动力这量大生产要素,无法摆脱低效农业的。

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来,从而有效提高农业产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3.2.2 知识农业与资本农业的关系
知识农业与资本农业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知识农业更加侧重于理论性的指导和目标的科学确立,而资本农业则更倾向对农业具体发展的实践性的战略思路。

知识农业是资本农业应用和发展的目标,资本农业是实现知识农业的基础,二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战略思路。

3.3 知本农业
知本农业是基于在新时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认识策略,是农业发展的新道路,是我国跻身于世界农业经济强国的必要战略思路。

现今中国知本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在国内外大量的农业研究文献中以知本农业(含知识农业和资本农业)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还很少[4]。

知本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课题,需要加强研究,应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界与农业企业界关于知本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方明.知本农业(第一辑)[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2]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张遂,马慧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