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实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实证分析【摘要】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贵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进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提炼产业承接和工业化进程的指标,借助1995-2011年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贵州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产业承接;工业化进程;fdi;计量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作为生产力要素空间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将提取产业承接和工业化进程指标,从计量分析角度实证分析产业承接对贵州工业化的影响。

一、贵州工业化进程水平分析

贵州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水平的度量,理论界代表性方法有霍夫曼系数分析法、钱纳里标准工业化结构模型、库兹涅茨产值结构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建立检验是基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落后的贵州省而言,模型的假设条件与具体实际无法拟合,使得研究结果对于贵州省工业化水平的度量无法反应其真实状况,并且形成较大的滞后和超前落差。为较准确地反映贵州工业化水平,我们采用国内较为综合的工业化程度系数来衡量:

二、贵州产业承接发展状况分析

贵州作为西部省份,在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政策优势的内部优势和外在环境的驱使下,加大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借助外部动力整合资源优势、合理工业布局、创新机制体制,实现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3.实际利用外资(fdi)与工业化水平系数的计量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实际利用外资即fdi对于工业化水平系数的影响程度最高,当增加1%时,工业化水平系数就提升0.10363%;次之是外来投资总额,当增加1%时,工业化水平系数就提升0.0942%;最弱的是省外境内投资的影响程度,承接省外境内投资每增加1%,工业化水平系数提升0.089%。

2.实际利用外资的工业化推动力高于省外境内投资推动力,充分说明外资对于落后的贵州省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贵州工业化进程缓慢、落后的也是由贵州省开放程度不足、外资吸引不够以及实际承接、利用外资规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极度欠缺导致而成。

3.省外境内投资的工业化推动力低于实际利用外资的工业化推动力,佐证了贵州省产业承接的实际状况,省外境内投资产业基于粗放型产业投资,而外资投资产业则集约型程度较高,侧面反应出产业承接过程中,不能无选择性、盲目性,在粗放型产业承接的同时应注重承接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贵州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效应,并结合数

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贵州整体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呈正效应,但对工业化进程推动力不足。现有的外资产业承接和内资产业承接分析比较,外资产业承接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力较内资产业承接高。在当下加速贵州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正的影响效应要求贵州应着力加大产业承接,利用省外投资的乘数效应加速贵州工业经济发展、加快贵州工业化进程趋势;产业承接中要加大力度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带动战略,拓宽产业承接视域、增强产业承接的多样性;同时要通过制定规划和目标、政策优势倾斜、完善评价指标合理选择承接产业,在承接粗放型、人口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鼓励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因地制宜地依靠产业承接推动自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自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注释:

①龚晓宽.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邵建平,苏小敏,张永等.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比较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2]刘世欣.产业转移与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研究[d].河南大学,2009.

[3]中国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1995—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本研究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规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潘飞(1986-),男,山西阳泉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兼职人员,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李锦宏(1968-),男,贵州松桃人,博士,教授,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