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教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历史教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历史教学实施改革以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但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入手,从教材、教师、学生等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改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47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陆续进行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不可否认,就教学效果而言,离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
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时发现研究这些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1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问题
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获得“读史使人睿智”教学价值。
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模式一般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历史知识变成条条框
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1.2 教师的教育理念难以更新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和研究观等。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改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
所以,许多教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在教学中以本为本,生硬灌输。
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
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1.3 教学方法创新流于形式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
目前在教改中,一些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课堂上很少讲或基本不讲,只怕课堂上一讲解,就被认为是旧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新理念。
于是,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内容是否适合,盲目照搬别人的新教学法,片面追求课堂里的轰轰烈烈,整个教学设计选择随意,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师的主导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分析……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一节课下来,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而学生看似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实际真正掌握的知识量很少,也没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渐渐地,学生就会对上历史课失去兴趣,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1.4 学生的学习习惯难以改变,对探究式学习不适应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自己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的提问、质疑是求知的需求,是到达真相的捷径,同时也能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
但在许多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提问,很少有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老师向他们提出问题,而不敢、不会从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多数学生将“认真听讲”作为对自己上课的基本要求,至于听什么则由教师安排。
总之,学生已产生了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用认真听课、机械记忆的方式来掌握历史知识,没有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问题意识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还是片面的理解为背书,认为“背”是学习历史获取高分的“法宝”。
就其历史学习的方法而言,仍是以机械记忆,甚至死记硬背为主。
2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解决高校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些新问题,笔者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历史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旧的教学理念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观念转变是教改的关键。
首先,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唯一任务就是教学,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能力培养。
如今,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参与,才会释放自己的智慧能量,做课堂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
的思想,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服务。
2.2 优化教学内容,树立开放的教学意识
高校历史教改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即“教什么”的意识,其不仅牵扯到课程的设置,也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将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对教材的处理,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笔者在讲“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共中央提出的“慎重稳进”政策,加进了“少数民族婚丧风俗”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讲“大跃进运动”一节时,专门抽出了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围绕“毛泽东的大跃进发展战略思想”进行了讨论,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讲完后,以“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为题,让学生写论文。
笔者认为,教学并不等同于“教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架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结果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与教材、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另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规律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
不仅要讲通史,还可以讲一些地方史,甚至于可以引进史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增强教学效果。
2.3 注意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教学为主,一讲到底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
但教学方法不能为“革新”而“革新”,“革新”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
教学方法革新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应依时而变,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就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而不宜组织讨论,避免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相反,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思考探讨;对学生感兴趣的,甚至有所争议的问题,可以采取讨论或辩论的方式。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历史知识,提高交流技能,更能开拓学生的眼界。
同时,还可以考虑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独特优势。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
合起来,突出多媒体的配合和辅助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2.4 鼓励置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教材知识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学生的创造能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知识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听课只记老师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完全没有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置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教师应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在质疑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全体教学过程,努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和赞赏。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是
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
例如:讲授“抗美援朝战争专题”,笔者让学生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动机,多数学生都认为出兵朝鲜的原因是因为国家安全受到美国的威胁,但也有学生认为还应考虑受到前苏联威胁的因素,大胆提出“避免前苏联借美国把战火引向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东北”的观点。
由此引起学生的一番“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出兵朝鲜主要是对国家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而这个忧虑不仅来自美国,还有前苏联”。
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提问、讨论,就能激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实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对于高校历史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客观而又清楚的认识,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认真领会教改精神,贯彻新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探讨新对策,研究新方法,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让高校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庞伟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科学研究[j].2003,(z1).
[3]中国教育报[n].2003-10-9,(4).
作者简介:吴珍(196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开封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