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八股文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而科举也有几种考试文体。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用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时文”。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固定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了后世人们对八股文的深痛恶绝。认为八股文有弊无利的不正确认识。对八股文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辨析。

关键词:八股文科举批判封建思想危害文化

一、前言

中国当前掀起了一股公务员热,虽然国家对公务员考试一再限制,但考取的比例还是居高不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在于国于民都存在各种问题。引起这些的是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受以前固定思维的影响,认为考上公务员就是抱了个“铁饭碗”,不再为生活而奔波了。古时科举考试有几种文体,八股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种,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不过我们记住的只是它对明清学子的种种荼毒,它只是让我们批判的。不过我们只是看到了坏的一面,它还是有好的一面的。

二、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朝,鼎盛过后就是衰败,清朝时期科举制度灭亡,而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就是八股文。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亦萧何。

八股文始于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师及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三月,在京师举行会试。由于所试的《四书》疑问及经义所采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于洪武六年下令停考,开始思考科举考试的文体问题。后来朱元璋用一定的形式把考试文体固定下来,到成化年间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那就是八股文。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至清,到戊戌变法废止科举时才废除。八股文就四书五经取题,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它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三、古今对八股文的批判

八股文刚出来时,由于刚刚接触,人们对八股文还没有形成什么深刻的认识,再说那时对自身的利益也没什么损失,都是为了科举高中,学习那种文体都是一样的,也许固定下来能让我们更加用心的去学习呢。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对八股文的批判就多了起来。有些人的名气非常大,在年少时就显现出非常高的才能,不过受八股文的限制,一生也就考了个秀才,更惨的连个秀才都得不到。这些人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了,他们批判八股文的言论导致后世的人对八股文没有进行客观加以讨论的分析。

八股文确实荼毒学子们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其次是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三是它形式主义严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规戒律,诸如怎样破题、承题、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字数上也限定为五百或七百字。繁琐的程文格式,驱使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闲半步,也没有什么变通,我们多用迂腐来形容读书人就是这样形成的吧。四是它命题了无新意。《四书》《五经》总共只有那么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

四、我对八股文的认识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客观科学的分析,不要带有太大的主观意识。虽然我对八股文没什么深刻的了解,但我认为八股文既然能作为明清科举考试用的一种文体,它肯定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否则的话也不会被明清时期的统治者看重。再说了,敢提出改革科举考试文体的人怎么会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啊,还有作为一个统治者不会把自己的江山来开玩笑的(当然那些少数者除外)。不过明清科举考试文体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后来渐渐的变了味,固定成了八股文。八股文前期对巩固统治者的地位有很大的作用,后来就变成了毒瘤,危害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结局,我想这也是当初的提倡者和推行者所想不到吧。再说由于用八股文来考试,考生由于考不中,为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而愤愤不平,在诗文著作中,便要发牢骚,骂科举制度、骂考试官,骂八股文了。

如果我们客观的对待八股文的话,认真的分析,它还是有很多作用的。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再说了,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啊,也为了后世提供文精意赅的典范,还有八股文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总结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不讲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用的文体,也不会因很多批判而贬低它的价值,怎么也抹不去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大关键的事实,它永久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么长久和普遍的讨伐,其主要原因还在宣扬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学,以及长久科举历史中产生的弊窦和积怨。前者带有时代的色彩,存而不论;就其后者而言,翻开历史,又有哪一种考试方法到了后来不是问题一大堆呢?我们只不过看到且我们的爷爷辈曾经感受过而让我们记忆深刻、终身难忘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