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后期景观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

案例学习: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设计!作品地点:上海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后滩公园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铺江沿岸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世博后滩公园坐落于上海世博会铺东地块C片区西南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与世博公园紧邻,它北靠黄铺江,南侧为园区浦明路。

划总面积约14.2ha、岸线长约1.7km,该区城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城。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广房、码头等工业遗存。

为此,土人针对设计面临的场地文脉延续、湿地恢复和重建、会时人流等候与疏散、防洪标准与湿地的高差、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等六大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如下六大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三带一区建构提地基底、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本设计方案的主要特色是“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蓝带是指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滨江芦获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获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m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而四种文明分别是“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规划来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场地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察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城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并由它们的叠加形成总平面的总体功能布局。

395-教学案例-案例 新九州清晏景观设计

395-教学案例-案例   新九州清晏景观设计
2.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新型树木地下支撑技术, 可以用来确保苗木生长和景观风貌。
3. 雾化降温技术保障了屋顶花园中植物的健康生长。 4. 水景循环与浇灌用水采用建筑的雨水处理系统给水。 5. 精准灌溉可以节约用水至少三分之一。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 “ 田”——田亩农耕 突出的是仿庄稼作物(狼尾草及少量麦)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 “ 泽” ——淀泊沼泽 突出的是水生的荷花和行人散步的木栈桥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 “ 渔” ——河湖海水 突出的是锦鲤、红鲤及供人休息的静目竹筏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8. “ 漠” ——荒漠和掩埋在
人工地面内的覆土小品空间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五、建筑及服务 设 施
园中集中设置了四处咖啡厅、茶室及卫生间等功能的小品 建筑,其中“田”、“渔”、“壑”三洲中建筑以钢和玻璃为主要构 件,体型轻巧,外观通透。而“漠”中建筑则潜藏于山包之下,给人 不同的观览体验,人性化的结构设计届时能够给游客提供舒适的参观 感受 。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6. “ 甸” ——草原牧场 突出的是草甸和野生花卉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7. “ 壑” ——土埴地隙 突出的是三色泥土铺地和赏茎类植物
《园林规划设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四、分区设 计
1. “ 田”——田亩农耕 2. “ 泽” ——淀泊沼泽 3. “ 渔” ——河湖海水 4. “ 脊” ——山麓峰岭 5. “ 林” ——森林园圃 6. “ 甸” ——草原牧场 7. “ 壑” ——土埴地隙 8. “ 漠” ——荒漠戈壁 9. “ 雍” ——城池市镇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

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广场位于场地南部,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 ,设计保留其厂房主体结构,引入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重 新赋予了这个场地新的角色,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空中花园”保留了原厂房屋顶的支撑结构,被涂上了鲜 艳的红色,幵在屋顶之下悬挂种植了大片的植物。 •保留支撑架构,拆除辅劣结构,这片老屋顶和屋顶下新建 的玱璃房和楼梯二层空间相映成趣
• 荻台江风(货运码头改造)
• 空中花园(型钢厂三车间及厚板酸洗厂房的改造)
• 锈色长卷(钢材的再生与再用)
荻台江风
芦荻台面积约1650平方米,位于后滩公园中部的原污水处理厂 码头,长10米,宽8米,设计将整个码头及基础全部保留,改造成 一个休闲平台。 1、保留原货运码头基本格局,基础全部保留,体现工业遗存特色 ; 2、铺上竹木甲板,局部砌出种植池,植入其它元素,建立人性化 休息系统,使游人可舒适停留,眺望黄浦江原生湿地景观和对岸上 海城市天际线。 3.为阻挡江风的吹袭,平台上还竖起一片片嵌有玱璃的钢板。平台 两端以及临水一侧种植有芦苇和荻,将平台融入滨江湿地之中,尽 显野趣和自然。
净化流程:从西到东,湿地水流经过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和营养 物净化区后,迚入水质稳定调节区;期间,水流又丌断通过地下管道在 梯田迚出,迂回净化。 系统设计:净化系统考虑了黄浦江不内河湿地的水位、纵向流速,湖底生 态化设计为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同时考虑了水体的沉淀、加氧、过 滤和生物吸收。 水位西高东低;江水位高、湿地水位低,在净化循环系统内部水自然流 劢
(2)生态防洪体系 a)、 两年一遇的土坡式防洪堤和千年一遇的台地式防洪堤之间,形成了 一个黄浦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可以在遇到突发洪水时作为 城市的滞洪地。 b)、 分层建堤大大降低了对防洪堤的要求高度和强度,使原有水泥防洪 堤可以改为低强度的泥土和天然材料制作的生态化的护堤,改善了滨江 生态系统。

【景观案例】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案例】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案例】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后滩公园位于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位于园区西南角,黄浦江之东岸,延黄浦江的岸线长约1.7km,总面积约为1.42公顷。

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不仅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01.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等。

02.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

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在湿地生态景观中,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

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的方式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03.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
原文网址:/?p=758。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经典景观案例分析

经典景观案例分析

感谢观赏
奥运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北京市带给 各国代表团、运动员、奥委会官员的 一份礼物------一个充满中国情调的 山水休闲花园。
奥运会后:这片公园将向公众开放, 成为市民百姓的休闲乐土,为北京留 下一份真贵的奥运遗产-------公园对 改善北京生态环境、完善北部城市功 能、提升城市品质并加快北京向国际 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起到重要作用, 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和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
然后在此基地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
基地是大量的粗野的,他因为自然过程
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
是最少些战略
包括: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
止河道渠化工程,一个内河湿地,形成
自我感悟: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与重 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 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 一个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的游憩 地,将功能与观赏相结合发挥到淋漓尽
自我感悟: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 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 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 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4.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设计作者:胡洁
设计背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 京绿色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面向全 球招标,Sasaki公司决定参加投 标,胡洁也成为主要设计师,并在 96个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参与投标 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
设计理念:岐山公园强调两点,一是民主,二 是生态。
设计特点:岐山公园的主要矛盾是地内原有元 素如厂房,机械,树木等,和建设一个公民休 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公园的新要求的矛盾。俞孔 坚大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这些矛盾有机的结合 成了一个整体。在铺装上,采用自然石材和青 石铺地。铺砖风格形式干净利索,不做过多修 饰,这种风格也符合园区直线形的构图。如果 能够利用原厂房和宿舍的所有红砖、灰砖以作 为铺地,那么整个园区的文化意蕴则更加浓厚, 废弃的砖石也能很好的运用。岐江水位变化非 常之大。为了克服水位变化带来的景观影响, 建设者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并利用不同的 植物,根据其水生、沼生、湿生和中生的特性, 配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湖岸的生态群 落。另外,歧江一侧凿穿江岸,一方面满足水 利要求,同时也保留了江堤上的古榕树,形成 江外有江的景观效果。

荷兰尼塔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方案汇报

荷兰尼塔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方案汇报
小品雕塑的空间布局
结合景观空间和功能需求,将小品雕塑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点缀 和装饰作用。
灯光照明效果呈现
灯光照明的种类选择
选用节能环保的LED灯具,结合景观需求选择投光灯、地埋灯、 水下灯等不同类型的灯具。
灯光照明的色彩与亮度设计
结合景观主题和氛围需求,设计不同色彩和亮度的灯光照明方案, 营造浪漫、温馨、神秘等不同的氛围效果。
科技元素将融入景观设计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景观设施,将成为未 来景观设计的重要趋势。
个性化需求将得到更多关注
游客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将促使景观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定制化。
后续合作机会探讨
深化与荷兰尼塔的合作
在景观设计领域继续与荷兰尼塔 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更 多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机会。
灯光照明的智能控制
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灯光照明的定时开关、调光调色等功能, 提高景观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04
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实践
CHAPTER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在园区内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园区 提供清洁能源。
LED节能照明系统
采用高效、节能的LED照明系统,减少照明能耗,同时提高照明质 量。
面积5.28平方公里。
历史背景
作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 ,上海世博园区吸引了全球关注, 展示了各国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 果。
后续利用
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区成为上海 市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用于举办 各类活动、展览和会议。
荷兰尼塔公司介绍
公司概况
荷兰尼塔(NITA)是一家国际知名的 景观设计公司,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 特丹,拥有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全球项 目实践。

(整理)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整理)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世博园绿地系统-中式花园“亩中山水”(多图)

世博园绿地系统-中式花园“亩中山水”(多图)

世博园绿地系统-中式花园“亩中山水”(多图)上海世博园中国园“亩中山水”的设计,是对“当代中式”景观设计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在世博会这个国际大舞台上体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中国园林的重要部分。

占地面积约2.7h㎡,位于黄浦江南岸、世博会文化中心以东、浦明路北侧水门广场,在世博会期间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站。

世博会后,“亩中山水”将存留下来作为会后文化遗产,继续为上海市民服务,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性不言而喻。

如何继承发扬传统园林中的优秀理念和造园手法,成为中国园的设计关键,既要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又要求对古典园林有精深的理解,有鉴别地使其成为创新形式、新风格的源泉。

中国园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从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和大自然中抽象出可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简洁语言符号,创作出属于当代的中式景观。

“亩”作为中国最基本的土地计量单位延续了几千年,场地的规划设计将“亩”和“园”结合,用传统“亩”为单位再现传统园林的精髓,通过现代场景再现中国传统名园中9种深入人心的意境,启发小中见大的想象力,在庭院空间中畅想自然山水。

“亩中山水”系列,包括由叠翠亩、桥影亩、雨轩亩、荷香馆组成的凝翠园、叠石园、石笋园、映月园、盆景园和环秀园。

精巧的中国园林有分在合,周边以单纯的竹林围合,两者相互包容形成有机整体,提供了漫步、穿越、赏园、休憩、观江等多种活动方式和游览路线。

园内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味和当代性的整合。

“亩中山水”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是许多外宾在这里拍照留念,说明了中国园林的魅力无穷。

牌匾左上图右图:运用优美的几何形围墙,与地形巧妙结合,用传统的中国叠石手法,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叠山之势。

左下图:石笋园与凝翠园之间的白墙与竹林福安桥上和谐的家庭。

石拱桥、水质绿廊、铺地、地面文化韵味,绿树、白墙、湖水构成了典型的中国园林韵味。

荷兰尼塔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方案

荷兰尼塔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方案

Analysis of
Scenic Spot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Level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Trusswork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Workshop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Service Building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Children’s Plaything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Sports Field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Resting Space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Aquatic Plant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Pendulous
Plant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Color Gardens

荷兰尼塔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方案

荷兰尼塔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方案

Tower Crane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Tower Crane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Trusswork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Trusswork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Workshop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Service Building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Plant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Concept 1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Concept 2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Pedestrian Bridge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Children’s Playthings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Sports Field
Shanghai EXPO 2019 Central Green Area (Pudong)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理论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理论
设计成果
湿地生态景观 梯地禾田农耕文 明的回味 工业文明的记忆 生态文明的体验
湿地生态景观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原生湿地保护区 滨江芦荻景观带 内河人工净化湿地
与洪水相适应的地形设计
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 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 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 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 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 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 系统。外水滩地主要是指 原生湿地和与黄浦江直接 相邻场地的恢复湿地通过 改造,将形成抵御风暴潮 的天然屏障,降低洪水风 险。
4.漫步径道之间 体验景观 之美
1.人工湿地与更新设计
人工湿地水 体净化设计图
公园的中心地带为一块1.7千米长、5~30米宽的带状人 工内河湿地,它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水污染处理器一样净化 着黄浦江水,并努力打造一片重塑生机的江滨地带。小瀑 布和梯田的形式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水景,也增加了水中的 氧含量,同时过滤了水体营养,减少了水中沉积杂质;并 选取了各种湿地植物来吸收不同的污染物质。实地测验表 明,后滩公园每天可以将2400立方米水从劣V类水净化为 III类净水,可供世博会非饮用水使用,与传统的水治理手 法相比可节省50万美元。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如何满 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针对六大问题,六大设计对策
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设计团队简介
整体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 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项目负责人:俞孔坚 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 设计团队: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 龙翔、孔祥斌、任冬丽、张媛、唐海波、蒋伟荣、邱宇、 白绍辉、方渊、何美才、杨帆、张君迎、潘阳、张静、刘 向军、丁红霞、牛静、张媛、林少华、臧亚南、邵宗博、 刘德华、俞伏敏、陈娆、张炜、陈计伟、万向荣 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 建成时间:2009年10月 开放时间:2010年5月 所获奖项: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

亩中山水2010世博会上海世博园区景观概念设计——易兰

亩中山水2010世博会上海世博园区景观概念设计——易兰
• 得意忘形 Vs. 得形忘意
• 源于古典,高于古典。
分隔系统边界设计研究
设计构思:
提炼传统的院落巷道空间感 用路 墙 竹墙作亩与亩之间间隔
园—墙—道—墙—园
意向图片
亩与亩之间用大休息台阶承接,即提供游人休息观景平台又连接了亩与亩之间的高低错落
平面图
分隔系统宽5M, 其中包含步道、坐椅、竹林、围墙
“桥影”亩阶段总图
曲廊 大水面 入口门廊 入口观景平台 庭院灯
景墙 分隔系统
分隔系统 观景半亭 台阶 叠石 叠水 拱桥 主景树 景墙 月亮门
N
“桥影”亩模型示意
“桥影”亩尺寸研究:从古典园林中找到答案
环秀山庄——曲桥
“桥影”亩尺寸研究:从古典园林中找到答 案
狮子林——拱桥
“桥影”亩尺寸研究:从古典园林中找到答 案
屋顶 对应视角的尺度
屋顶 对应视角的尺度
屋顶 对应视角的尺度
屋顶 对应视角的尺度
屋顶 对应视角的尺度
方 向 的 判 定
方 案 推 敲


大木作
小木作
钢 骨 木 肌
• 中国味的当代建筑
• 当代建筑:当代材料和技术 • 中国味: 华夏意匠
• 建构之合理:基于木构的建筑语言。 • 物我之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形象之华美:合理建构的必然结果。
围墙位置
竹林边界围墙设计研究
竹林意向图片:
驳岸设计研究
驳岸边的大“石”块具有自己的语言
A自然石切割 B太湖石切割
屋顶 对应视角的尺度
谢谢
建筑设计概念的两条线索
• •
高顺

理 成
味章
审中 时国 度味 势, 。当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案(完整版)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案俞孔坚,凌世红,⾦圆圆引⾔: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绿地之⼀,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侧所有⽤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业和仓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地岸线长约1.7公⾥,总⾯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房、码头等⼯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地总⾯积相应扩⼤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停车场⽤地⾯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期⽤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地总⾯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处理和⽣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事记的上限也⾃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业和仓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线1#污⽔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处理⼚;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部分场地标⾼在4⽶到7⽶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约2⽶。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桩基防汛墙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作品名称: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
作品地点:上海
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

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第三大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

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
第四大问题,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

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
第五大问题,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提出以下六大设计对策:
第一大设计对策: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第二大设计对策: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

第三大设计对策: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

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造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亲切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第四大设计对策: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方案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

第五大设计对策: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第六大设计对策: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与技术等。

从效果图可以看出世博公园“中国扇”的框架
公园绿树成荫
铺展水与绿交织的缤纷画卷
野趣田园风光
生机勃勃的后滩公园
公园里种植了很多珍贵树木
园内一景
园内一景园内一景
园内一景水景一角
水景一角公园野趣横生
公园里的大片水稻公园一景
园内一景园内一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