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

长期反复的炎症过程致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本病常与胆道结石并存在。

根据有无结石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率前者占85%~95%,仅少数为后者。

其流行病学与胆石症大体相同。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致疏泄失常。

慢性胆囊炎病程长、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结石可直接造成胆囊排空受阻、胆汁淤滞;又可通过长期压迫黏膜,造成局部损伤、溃疡、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致胆囊颈狭窄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

而这种损害与胆汁淤滞,均有助细菌的生长繁殖。

慢性胆囊炎既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也是结石形成后的结果。

其主要致病因素除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障碍等,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先表现为急性炎症,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虫邪扰胆、六淫内侵等因素,致肝胆气机郁滞不舒、湿热痰瘀或结石阻滞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胀满,及由于肝木逆脾犯胃,运化失司的症状;脾胃受损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化火相蕴,而发展成湿热证。

“久病人络”,气滞导致血瘀,以及久病伤阴,失治误治,均可致肝失营养肝阴不足、以至出现肾虚等症状。

【临床表现】一、症状(一)反复发作性上腹痛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常于晚上及饱餐后发作。

(二)胆绞痛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

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

(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粘液或结石时入胆囊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的概述
胆囊炎是指胆囊黏膜和壁发生炎症的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的症状,
促进康复。

中医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茵陈、白芷、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胆囊炎引起的
疼痛和炎症。

2. 食疗调理:建议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
免油腻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推荐食用胆囊炎调理汤,包括黄芩汤、
茵陈汤、丹参汤等。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活化胆囊经络,促进
胆汁排泄和胆囊功能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4.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胆经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
解胆囊炎引起的不适。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

5. 调理心态:胆囊炎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建议患者保持情
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情绪,可以参与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

需注意事项
1.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得自行调整
药物剂量。

2. 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3. 中医诊疗方案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取代西医治疗。

如有需要,应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以上是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导致胆囊功能异常,常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胆囊蠕动和分泌、改善局部循环等作用,缓解胆囊炎症状。

主要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中药穴位贴敷、中药行气、祛湿、活血化瘀等。

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例如,常用的传统中药膏剂治疗,如四时护胆膏、复方蒲公英消胆片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胆囊的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另外,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如足三里、神阙、肝俞、胆俞等穴位,可改善胃肠蠕动,促进胆汁分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止痛药治疗等,抗生素主要用于症状明显、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快速杀灭炎症的病原体,有效减轻患者胆绞痛的症状。

止痛药治疗则可以缓解患者腹痛和不适感。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慢性胆囊炎严重病例和胆囊结石等并发症的患者,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胆囊镜手术等。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可以综合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口服中药,并辅以西药的治疗方法。

中药穴位贴敷和口服中药可以缓解和控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调整胆囊功能。

西药可以快速控制病情,起到镇痛、消炎等作用。

例如,可以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消散肿块治疗慢性胆囊炎,如板蓝根、黄芩、连翘、青黛、菊花等能清热解毒、消散肿块的中药可以口服,用来预防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在中医上被称为胆胀病,现在医学称之为胆囊炎。

胆囊炎多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类型众多,中医要求辨证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现总结一些专家的诊疗为大家分享:一、胆囊炎早期症状:右胁下时常作痛,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溲赤少。

诊断: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宜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疼痛。

处方:柴胡60g,黄芩10g,旋覆花10g,片姜黄6g,杏仁10g,苏子梗各10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槟榔10g,鸡内金10g。

注意:治疗期间必须注意饮食调摄,减少食量,以青菜为主,忌食油腻之品,每天早晨必须走路以助消化。

二、急性发作期症状:多由慢性胆囊炎转来,临床表现为右胁剧烈疼痛拒按,发热,恶寒,呕吐,恶心,舌苔垢厚,心烦急躁,两脉洪滑而数,大便数日未通,小溲赤热诊断:急以清泻胆热,攻下利胆为治,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6g,大黄3g,枳实6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0g,杏仁10g,香附10g。

三、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诊疗:轻泻胆热,增强其消化功能,用药沿清热调肝利胆法处方:竹茹6g,陈皮6g,半夏10g,蝉衣6g,杏仁10g,莱菔子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

四、胆囊炎长期发作者症状:脉象细弦,舌红口干,又有阴伤阳亢之象者,当用养血柔肝,疏调木土法处方:当归10g,白芍10g,木瓜10g,生牡蛎20g,香附10g,片姜黄6g,旱莲草10g,女贞子10g。

五、阴伤而阳热过亢者症状:两脉细小弦滑数,心烦口干急躁,夜寐梦多,形体瘦弱,甚则午后低热,当用养血柔肝折热法处方:金铃子10g,元胡6g,香附10g,旋覆花10g,柴胡6g,夏枯草10g,郁金6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杏仁10g。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方法白术白芍治慢性胆囊炎【功能主治】敛阴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慢性胆囊炎。

【偏方组成】土炒白术12克,酒白芍、陈皮各10克,防风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8例,痊愈3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

党参合欢皮治慢性胆囊炎【功能主治】补脾运中,疏泄肝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

证见右胁疼痛,痛连右肩胛及右背,食荤及脂肪过多则疼痛加剧,经年累月不愈,体质偏虚,属脾虚肝郁症。

【偏方组成】潞党参、合欢皮各15克,炒白术、白茯苓、陈香橼、金铃子各12克,广除皮6克,甘草、广木香山5克,广郁金10克,参三七末2克分冲。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亦可以此方数倍量,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水泛为丸如莱菔子大。

每服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1个月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6例,其者痊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金钱草柴胡治慢性胆囊炎【功能主治】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证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嗳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偏方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并可随症加减。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9例,其者痊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1例。

痊愈18例中慢性胆囊炎11例,胆石症7例,追访2年,未见复发。

柴胡百合治慢性胆囊炎【功能主治】疏肝、清胃、活血。

主治慢性胆囊炎。

适用于肝郁气滞,中焦湿热之患者。

【偏方组成】柴胡、百合、郁金、丹克各15克,川楝子、黄岑各10克,金钱草30克,乌药1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若胸背痛甚者,加瓜蒌壳、薤白各15克;嗳气频愈,加陈皮、广木香各10克;泛酸者,加乌贼骨10克;若有黄疸者,加茵陈20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1例,其中痊愈14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 ,中医妙方搞定它胆囊炎作为发病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疾病与微生物感染、结石刺激、胆固醇代谢异常相关一旦发生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绞痛、钝痛,患者也会发生嗳气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西医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抗炎及解痉镇痛治疗,症状虽然能缓解,但短时间可能还会复发,病程周期较长。

若患者疾病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愈,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但术后发生胆囊综合征的概率高。

中医自整体观治疗疾病,综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中医治疗胆囊炎方法比较科学,人们可以尝试中医治疗方法,有效改变自身的症状。

一、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黄疸”、“胁痛”范围,中医将胆囊炎分成不同的类型,包括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多种症候。

通过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根据人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及体质因素,适当加减药物用量,也能降低药物毒性,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质量胆囊炎的优势已经不断凸显,但医务人员发现胆囊炎反复发作,根除胆囊炎也是中医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医的病机、病因理论不断完善,疾病理论体系随之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包括样本量不足及疗效标准不统一等,缺乏循证依据支持,且中医并未建立起诊疗框架,也无统一的诊治标准。

二、胆囊炎有什么表演急性及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表现不同,轻度疾病患者上腹部出现疼痛感,重度疾病患者全身均出现症状。

胆囊炎早期的症状是腹部右上侧疼痛,疼痛逐渐向左肩部放射,人们食用大量的脂肪食品后,上腹部疼痛加重,或者在夜间加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夜间发作率高,开始时山腹部有不适感,逐渐发生阵发性疼痛,在疼痛剧烈的情况下,逐渐对患者右肩产生影响,甚至放射到肩胛部及背部,患者在饱餐时突然发病。

一旦病情进展,会发生持续性疼痛。

按压患者上腹后,会出现明显疼痛感,部分患者出现寒战及高热症状,发生此类症状代表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经验总结慢性胆囊炎大...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经验总结慢性胆囊炎大...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经验总结慢性胆囊炎大...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慢性胆囊炎大多以胁下疼痛为主,胀痛,隐痛等。

关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多以柴胡剂为主。

如果以胁下胀痛为主,无明显寒热表现的,可用四逆散加香附、青皮、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如果胁下疼痛,口苦,咽干,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头晕,大便不干结的,可用小柴胡汤;
如果舌红,苔偏黄,大便干结的,可用大柴胡汤;
伴随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的,两方均可合用小陷胸汤,再加蒲公英、败酱草;
伴随有胆囊结石的,两方均可加海金沙,鸡内金、郁金、茵陈;
如果以胁下隐痛、胀痛为主,怕冷,大便溏稀,口干、口苦的,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疼痛反射到背部,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再加枳实;
疼痛日久,合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扶正。

患者胁下痛,大便干,气足冷,舌苔白腻的大黄附子细辛汤证。

#中医# #中药# #胆囊炎# #健康#。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黏膜所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无急性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

胆石症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和“黄疸”的范围。

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至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详见外科急腹症。

【诊断】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暧气。

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作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症同时存在。

【治疗】一、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IOg,炒黄苓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木香Iog,炒延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

加减:湿重,脱腹痞胀,口黏,苔白腻,加制厚朴5g,制半夏10g。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茵陈15g,大黄10g,龙胆草5g,桅子10g,蒲公英15g0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暧气,加黄连3g,淡吴萸1.5g。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合并胆石症,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2g,元明粉(冲)10g,虎杖30g。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胁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胆湿热为主者。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被称之为胆胀病,胆胀病始见于《内经》、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该病症有虚实之分,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治疗。

作为临床中常见的胆囊疾病,慢性胆囊炎会伴有胆结石或无结石,且根据临床研究表明,无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少之甚少。

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甚至部分患者还会感觉到右肩胛下出现隐痛,在站立或者运动之后更为明显。

在中医学上,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病的范畴,所谓的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其治疗原则是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腹为主,需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虚实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下文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针对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治疗进行简单概述。

1、慢性胆囊炎的病因1.1气滞、血瘀、湿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肝主调畅气机,假如患者情志不遂,那么会导致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出现肝郁气滞。

气为血帅,气滞日久,行血不畅,会转变为血虚,在生活当中,如果饮食不洁会对脾胃造成影响,出现湿热,这样一来则会引起肋痛。

此外还会形成结石,易于化火伤阴,脉络失养。

1.2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肝居斜下,附于胆,常有胆汁,肝经属于肝络胆,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胆汁则促进脾胃的消化,如果生活当中饮食不当或者情志所伤,那么则会形成血瘀,引发肝胆疏泄不利,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进而引发疼痛。

2、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分型与治疗2.1肝胆气郁肝胆气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右肋胀满疼痛,受情绪的影响容易生气、恶心、呕吐频繁,苔白腻,脉弦大。

临床中医治疗主要以舒肝利胆与理气通降为主,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散作为主要的药方,药方内所包含的中药材有柴胡、川穹、白芍,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疏肝利胆的作用,枳壳、香附、陈皮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大便郁结,还要添加大黄或槟榔,如果患者感到腹部胀痛,要添加草寇,如果患者平时比较烦躁需添加栀子、黄芪。

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证候:右胁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引肩背,痛处固定不移,食欲不振,口苦,胁下或有积块,面色黝黑,右上腹轻度压痛。

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阻于胁络,故见胁肋胀痛。

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痹阻脉络,则胁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

瘀结停滞,积久不散,渐成痞块,可有积块和压痛。

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故见食欲不振。

面色黝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2)肝胆湿热型:证候:右肋腹部疼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伴发热,黄疸,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

湿热中阻,脾胃失和,则纳呆、恶心、呕吐,湿热熏蒸,故见发热,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则身目发黄。

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为肝胆湿热之征。

(3)肝郁脾虚型:证候:右胁腹部隐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弱。

证候分析:肝胆失于疏泄,阻于胁络,故见胁肋隐痛。

肝气横逆,克犯脾土,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则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脾虚湿停则便溏。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弱,是肝郁脾虚之征象。

(4)肝阴亏虚型:证候:右胁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而数。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肝络,故胁肋隐痛。

阴虚生内热,则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目眩,热耗阴津,阴虚内热,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而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可与胆石病同时存在,亦可因胆汁郁积而致。

但就国内所见,非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相当常见。

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病例并无急性发做史,而就医时即为慢性。

临床上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钝痛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做的临床特点。

本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5。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胆实热、少阳病、胆气痛、黄疸等病范畴。

古人认为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同居胁下,故《证治汇补》云:“胁者,肝胆之区也。

”《灵枢.胀论》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千金方》称:“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为胆实热也。

”《伤寒论》将其列为少阳病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证治汇补》还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描述:“肝为尽阴,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别窍,喜升华而恶抑郁。

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以上对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病因病机有了明确的阐述,为我们的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目前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今后要加强有效方药的筛选、系列方药的固定化运用,以及与多种其他疗法和西医疗法的有机配合。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引发本病的原因有七情所伤、寒温不适、饮食失节及结石和蛔虫内扰等。

其病因病机特点如下。

1.肝郁气滞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利,气阻络痹,而发为本病。

2.肝胆湿热外湿内侵,或恣食肥甘厚腻、暴饮暴食,致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或饮酒过度,湿热内蕴,使肝胆失其流泄条达,而发为本病。

3.瘀血停着气郁日久,血流不畅。

瘀血停积,或湿热内阻,热灼血瘀,致胆汁瘀滞,胁络痹阻而发为本病。

、4。

脾肾两虚久病或劳欲过度,或素体脾肾阳虚,胁络失于湿煦濡养而发为本病。

1、治胆囊炎中医验方。

1、治胆囊炎中医验方。

1、治胆囊炎中医验方。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

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

当以清利肝胆、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为治。

下面介绍两则治胆囊炎中医验方,供参考:胆囊炎中医验方1.金钱草30克,海金沙20克,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30克,郁金、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4天。

本方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胆囊炎中医验方2.大黄15克,黄芩、黄连、栀子各10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0克。

本方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利胆。

治疗胆囊炎方:服用三副药就好,希望大家收藏,保存。

药方:柴胡15克、郁金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枳壳10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龙胆草10克、元胡15克、木香6克、川芎6克、香附10克,以上水煎服,再加入大黄6克(后下)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民间高手:治疗胆囊炎奇方——奇方一:冰糖白醋——已经有好多人吃过这个验方了,治疗效果都非常理想。

胆囊炎轻的一付方子就能治好的。

用法简单:把六两冰糖放进一斤白醋里面,待融化后,每天喝三次,每次喝一口即可。

如果胆囊炎较重者可多用几副。

奇方一:冰糖白醋——已经有好多人吃过这个验方了,治疗效果都非常理想。

胆囊炎轻的一付方子就能治好的。

用法简单:把六两冰糖放进一斤白醋里面,待融化后,每天喝三次,每次喝一口即可。

如果胆囊炎较重者可多用几副。

奇方二:用蒲公英治胆囊炎4剂收到痊愈效果——刘某,男,45岁。

右肋下胀痛,时寒热,在某医院确认为胆囊炎。

因家居农村,时值盛夏,医生嘱其以意味鲜品蒲公英250克余煎服,每日1次。

他遵医嘱连服10余日痛止,5年来病未再发。

百姓验证:贵州遵义市遵义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朱伟来信说:“周扣3年前在市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胆囊炎,住院治疗1个月,输液吃药共费2000多元,病情仍然时好时坏。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
刘兆瑞 柳承 业 吴 峰 0
(. 1山东省 即墨 市第二人 民医院,山东 即墨,2 6 1 ;2 6 2 0 .山东省即墨市 中医医院 ,山东 即墨 ,2 6 1 6 2 0) 中图分类号 :R6 7 5. 1 4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7-8 0( 0 2 90 5 —2 证型 :I G 6 476 2 1 )1—0 50 DB
疗 效 满 意 ,现 总 结 报 道 如 下 。
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者 。
1 . 4病例排 除标准 ①合并胆管炎、胆 管结石 、胆管肿瘤、胆囊 息肉、胆囊肿 瘤 者、胰腺 炎、胰腺肿瘤者 ;②合并心脑血 管、肝 、肾和造血
系统等 严重原发性疾 病者;③对治疗用的中西药物过敏者 ;④
a lpaint r tt r c a gii,p nc e tts a g e ,g lbldd r pe f r to l te s we e no he e hol n ts a r a ii,g n r ne a l a e r o a in,pe io ii d ot e om p ia ins rt n ts a h r c n lc to .Co l i n: ncuso
妊 娠、哺乳期妇女;⑤精 神病 患者 。 1 . 5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 中药 新 药 临床 研 究 指 导 原则 》 制定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1 临床 资料
11 一 般 资 料 .
①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 厚度、 质地 、回声均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 查提示胆囊壁厚度 、质地 、回声均 明显改善;③有效 :症状和
21 用 法 及 疗 程 .3 . 1 /, 剂煎 2次 , 水 10 ml 泡 2 , 沸 后 3 mi, 剂 d每 加 00 浸 h煎 0 n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湿热内拥、气滞血瘀的病理过程,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并镇痛和抑菌。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栀子、板蓝根、葛根、黄连、青黛、苍术、木香、茯苓、丹皮等。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谨慎,因为某些中草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2. 饮食调理:饮食在治疗胆囊炎中十分重要。

可以适当降低脂肪饮食、糖类食品、辛辣食物等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食品的比例。

此外,建议饮食要温和,不要过饱或过饥,饮食时间要规律。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起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迁延不愈时,可采用西医手段配合中医辅助治疗,如经过评估后的抗生素等西药治疗等方法。

在严重肝胆梗阻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急慢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慢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慢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导读:急、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疗效最好。

*急、*慢性胆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胆囊疗效最好。

*(一)非手术疗法:亦可作为术前准备,包括:a.卧床休息、禁食、腹胀者胃管减压;b.补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c. 解痉止痛;d.静脉联用有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等;对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二)手术疗法1.急性胆囊炎:一般主张经12~24小时积极的内科治疗,待症状缓解再择期手术。

2.慢性胆囊炎:无论有无结石,因胆囊已丧失功能,且为感染病灶,均应择期手术切除。

*(三)饮*食疗*法胆囊炎胆石症除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外,营养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在疼痛缓解和手术后健康恢复阶段更不容忽视营养治疗的要求及饮食治疗原则如下:(1) 营养治疗的总目的,是通过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预防结石的发生。

急性发作期的重症患者应禁食,可静脉补给各种营养素;当能进食时,应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

随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予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饭。

每日应少食多餐,仍须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

慢性胆囊炎应给予充足热量的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和适量限制脂肪的饮食,同时要有丰富的维生素。

(2) 要有足够热能,方能保证患者的需要。

如果患者体重过重,应给予低热能饮食,使患者体重减轻。

低热能饮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适合对胆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

一般每日供给热量7531.2~8368焦耳(1800~2000千卡)。

(3) 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增进食欲、促进胆囊收缩利于胆囊排空,应尽可能提高饮食中蛋白质比例。

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以每公斤体重l~1.2克为宜,但要避免随着蛋白质摄入过量的胆固醇。

(4) 由于脂肪能促使病变的胆囊收缩而引起剧烈疼痛,故在发作期应对其严加限制。

每日脂肪供给量应低于40克或禁食,病情好转后可适量进食。

胆囊炎手术中医治疗方案

胆囊炎手术中医治疗方案

摘要: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

然而,中医治疗胆囊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调整体质、预防复发。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胆囊炎手术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胆囊炎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

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

二、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疏肝利胆方:柴胡、白芍、郁金、川芎、枳壳、黄芩、栀子、泽泻等。

具有疏肝解郁、利胆退黄的作用。

(2)清热解毒方: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蒲公英、茵陈、大黄等。

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

(3)活血化瘀方: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等。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4)健脾益气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等。

具有健脾益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选用以上方剂加减运用。

一般建议每日一剂,煎服,连服30天。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胆俞、肝俞、期门、日月、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

采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耳针:选取胆、肝、脾、胃、肾等穴位。

采用埋针法,每周2次,每次3天。

(3)穴位注射:选取胆俞、肝俞、期门、足三里等穴位。

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等,每周2次,每次3天。

3. 推拿治疗(1)按摩法: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按摩肝、胆、脾胃等穴位,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法:采用推、拿、揉、捏等手法,重点推拿肝经、胆经、脾胃经等经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燕麦、蔬菜、水果等。

(3)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

三、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慢性胆囊炎是指由于胆囊长期存在慢性炎症或复发性急性炎症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腹胀等。

而胆结石则是指在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的实质性小结石,也是胆囊疾病中常见的一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优点是有效控制炎症、疏通胆道、减轻疼痛、消除结石及预防复发,下面就具体进行阐述。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胆囊炎治疗的思路是通过改善胆囊的生理功能,减轻炎症和消除胆结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西医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胆囊造影、胆道镜、胆囊切除术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炎症,清楚胆道。

但同时这些治疗也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易损伤胆囊功能及胆道造成术后并发症,二是忽略了人体自身的调节和愈合机制,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中医治疗主张通过调理身体整体平衡来解决病情。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中医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气血、消除湿热、增强免疫系统,从而减缓炎症、消除胆结石,在改善患者体质的同时,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关键是从调整生活作息、饮食注意、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的多个层面综合治疗患者。

针对患者,医生并不是第一时间选择手术,而是提供综合治疗方案。

具体治疗方案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1.生活习惯调整。

包括摆脱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减轻精神紧张和压力等方面,以此来缓解炎症、提高自身免疫力。

2.草药治疗。

使用中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消除胆结石,其中药方还有益于胆囊生理功能的调节,如万应胃消颗粒、肝胆正胶囊、抑仪片等中成药可以有效改善肝胆系统中的慢性炎症,调节有益于胆汁的合成和排泄的胆固醇和胆酸、保护胆囊和胆管,从而降低发病率。

3.针灸治疗。

通过九针、穴位P6、肝14、脾6等穴位进行针灸,可有效调节气血疏通,消除湿热、缓解肝胆系统的疼痛症状,激发机体自身的愈合机能。

4.手术治疗。

当患者生存中病情十分严重,不得不选择治疗时,医生会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皮穿刺胆囊穿刺治疗、胆道镜胆管结石及胆道狭窄治疗等方案,强制性的手术虽有一定风险,但对于患者身体及改善病情是有显著帮助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4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4.7%,西药组总有效率72.2%,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西医结合疗效笔者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74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74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治疗组38例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24~55岁,平均38岁,其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结石者30例,占中西医治疗组的79%。

病程1~8年,平均4年。

西医对照组36例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结石者26例,占西医治疗组的72%。

病程1.5~7年,平均3年。

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1.2.1临床症状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有不适或伴右肩胛区疼痛;有恶心、嗳气、泛酸,右上腹胀闷不适,劳累或进油腻食物后加重;病程长,在半年以上,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1.2.2体征胆囊区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阳性)。

1.2.3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肿大,胆囊收缩功能不良;胆囊外部轮廓扩大,胆囊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斑点或较大回声团;部分胆囊壁模糊,胆汁充盈差,于胆囊内扫及颗粒状高回声积层,后伴声影,随体位改变可见移动,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1.3治疗方法[2]。

1.3.1西医对照组1.3.1.1单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抗菌消炎,合并疼痛者加解痉止痛药物,同时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
取 得 了较 好 疗 效 , 报 道 如 下 。 现
1 临 床 资 料
例 , 有 效 率 为 7.% ,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总 56 两 P
002 。 .0 ) 4 讨 论
慢性胆 囊 炎 属 于 中医胁 痛 、 胀 范 畴 , 胆 病位 在 胆 , 与 肝、 、 脾 胃密 切相关 。中医认 为 , 志不遂 , 情 饮食不 节 , 过食
镇静 之作用 , 中鸡 骨 草清 热解 毒、 肝散 瘀 、 痛 , 于 方 舒 止 用
黄疸 胁肋 不舒 、 胃脘 胀 痛。现代 药理 研究 显示 : 骨 草胶 鸡
囊 所 含 药 物具 有 抗 病 原 微 生 物 ( 抑 菌 、 病 毒 ) 炎 、 能 抗 抗 解
热、 痛、 镇 护肝 、 胆提 高免 疫功 能等 作用 , 合西 药控 制 利 配 感染 , 并能增强胆囊 收缩 功能 ,促进 胆 汁分 泌与排 泄 ,从 而稀释胆汁 浓度 , 强胆囊 收缩 功 能 , 增 保护 受损 肝脏 。临 床观 察表 明 , 中西药 合用可 以优 势互补 , 既减少 了单纯 使
及胆 囊 ; ③B超检查 : 胆囊收缩功 能差 , 胆囊壁增厚 ; ④右 上
腹 部 不适 、 痛 或 右 胁 痛 , 隐 胃脘 部 灼 热 感 , 有 餐 后 饱 胀 、 常
活菌制剂又名苯丙醇 , 可促进 胆汁分 泌 , 帮助消化 , 并有 排 除结石及降低胆 固醇 等作用 ;环 丙沙 星注射 液为抗 生素 ,
用抗炎、 利胆 西药治疗; 治疗组 4 5例 , 在此基础上加用鸡骨草胶 囊。结果 : 治疗组总有效率 9 . % ; 照组为 7 . % , 56 对 5 6 两组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0 0 2 。结 论 : P= .0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慢 性 胆 囊 炎 可 明 显 提 高疗 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
• (一)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可发现胆汁内有 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沉淀、大量白细胞,特别 是被胆汁黄染的脓细胞等。胆汁细菌培养有致病 菌。 • (二)B型超声波检查:可了解胆囊的大小,有无 胆石存在。 • (三)放射诊断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阳性结 石、胆囊钙化及胆囊膨胀等。静脉胆囊造影可显 示胆石,胆囊胀大、缩小或变形等情况。
*
2、胃肠道症状
• 发作间歇期:右上腹胀闷不适, 胃灼热感, 恶心、嗳气反酸, 食欲减退, 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 可毫无症状。 • 急性发作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症状。
(二)体征……………………
• 右上腹部压痛, • 墨菲氏(Murphy)征阳性。
• 第8~10胸椎右旁压痛点及右膈神经压痛点 (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脚之间)压痛。 • 当胆囊增大时,右上腹可扪及囊性包块。
六、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根本治疗。 *胆囊造瘘术(体弱而病急危重)。 *胆总管切开术(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空肠吻合术(胆总管闭塞)
*
2、内科治疗
• 饮食:宜低脂饮食。
• 利胆:硫酸镁高渗溶液( 33% )可刺激十二指 肠粘膜,从而使胆总管末端奥狄氏括约肌松弛、 胆囊排空。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 溶石:伴有胆石者可用溶石疗法。临床可选用 熊脱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
二、病因………………………
• 慢性胆囊炎病人中合并胆囊结石者占95%。
• 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胆囊 结石致胆管梗阻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小发作形 成慢性胆囊炎。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
• 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多在右上腹,少数 胸骨后左上腹,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 疼痛常发生于夜间或饱餐后。 • 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 绞痛。
慢性胆囊炎的 中西医治疗
中医药学院
周凤华
一、概述………………
• 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为慢性胆石性 胆囊炎,少数为非胆石性胆囊炎。 • 缺乏典型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中 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无发热及 黄疸,有的可毫无症状。 • 中医无慢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囊炎病名,可参考 “胁痛”、 “肝胃气痛”等的辨证施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及上腹胀满不适、恶心 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 B超显示:胆囊结石、 胆囊壁增厚 或萎缩等征象。
(二)鉴别诊断…………………
1、原发性胆囊癌 2、慢性肝炎、 3、慢性胃炎、 4、消化性溃疡、 5、慢性胰腺炎、 6、胆囊胆固醇病、 7、胆囊息肉样变等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