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
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我们这里讲的“18世纪”并不刻板地仅限于18世纪,实际上它有一个兴起的过程,也有一个退潮的过程,涉及到16世纪、17世纪甚至到19世纪,但18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西方是一个基督教社会,17世纪以后还是一个工业社会。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到现在文化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是那么同步,依然还是农耕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信基督教,虽然有佛教、道教,但我发现我们国家是没有真正的宗教的。
所以,这两种社会的文化形态必然不一样。
文化是关乎人类本性的东西,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纽带相联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一旦接触,能够相通、相容,但有的时候文化的交融不是那么快,甚至会发生冲突。
比如历史上发生许多次宗教战争,在欧亚非十字军东征和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都是非常厉害的宗教战争。
但从长期来看,文化还是要交流和融合的。
一般来讲,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先后会对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于中西两种文化,我把中国文化定型为农耕文化加儒释道文化,它是一个守成型的文化;把西方文化定型为一种工业文化加基督教文化。
工业文化加基督教文化有一个特点,因为有工业做背景,有物质力量做支撑,所以比较阳刚,比较有力,形成出击型文化,往外进攻。
同时,因为西方人有基督教文化背景,所以进取心也比较强。
农耕文化与之相比,相对来讲是比较封闭、比较保守的。
在这样两种文化背景之下,18世纪这次中西文化友好的碰撞,西方文化是主动的。
初潮阶段中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的接触、交流的起因就是西方的传教士。
过去,人们对西方传教士有一些不够公正的理解,好像这些人都是为侵略做准备的,从客观来讲,他们确实做了这种准备,但我觉得起初的动因不具备这种意图。
第一位来中国的传教士叫利玛窦,来自意大利,是天主教会委派的,生活在1552年一1610年,也就是十六七世纪。
他1582年来中国,经过了19年的苦心经营,上上下下结交了许多士大夫、京城的重要官员,后来见到了中国的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
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提要: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其整体实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主导力,是一个国家形象达成的最高目标。
北京奥运会开始了一个呼唤中华文明或者东方文明的价值重构的历史机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给予我们重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极好机缘。
国家名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今天,我们要谈的是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2003年——2004年,我们编写了《人文奥运的市民读本》,当时就谈到了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包括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
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对以政府等国家机器为主体的整体评价或者印象。
国民形象则是国际社会对一国国民在民族特性、文化理念、文明素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整体观照和印象。
这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的。
简单地讲,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是整体的或者讲官方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民间的普通人给世界或者这个民族给世界产生的总体印象,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融为一体的,介于中间的有城市形象、地区形象等。
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代表着两个方面,既代表了官方的方面也代表了民间的方面,因为国民形象应该是每一个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一种形象,国家形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国际各级交往的活动中,国际社会对于一个国家及其公众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印象和综合的评价。
我们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制度、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的程度、国家的竞争力、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外交表现,都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在国际交往中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它的定位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所以国际形象是当代社会各国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目标。
德国著名学者 莱布尼茨 的生平简介与学习
莱布尼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 哲学家、数学家。
涉及的领域及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40多个范畴,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外文名: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国籍:德国出生地:德国莱比锡人物简介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
他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出自他之口,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创建了微积分,并精心设计了非常巧妙简洁的微积分符号,从而使他以伟大数学家的称号闻名于世。
从幼年时代起,莱布尼茨就明显展露出一颗灿烂的思想明星的迹象。
他13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小说一样轻松地阅读经院学者的艰深的论文了。
他提出无穷小的微积分算法,并且他发表自己的成果比艾萨克·牛顿爵士将它的手稿付梓早三年,而后者宣称自己第一个做出了这项发现。
莱布尼茨是一个世故的人,取悦于宫廷并得到知名人士的庇护。
他与斯宾诺莎有私交,后者的哲学给他以深刻的印象,虽然他断然与斯宾诺莎的观念分道扬镳了。
莱布尼茨与哲学家、神学家和文人们进行着广泛的通信交往。
在他的宏大计划中曾尝试达成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一个和解以及基督教国家之间的联合,这种联合在他那个时代意味着欧洲联盟。
他还做过后来成为普鲁士科学院的柏林科学协会的第一会长。
他曾服务于汉诺威宫廷,但当乔治一世成为英格兰国王时莱布尼茨没有被邀请同去,也许是由于他与牛顿的争端。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德国有一位被世人誉为“万能大师”的通才,他就是,他在数学、逻辑学、文学、史学和法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
生于莱比锡,6岁时丧父,但作为大学伦理学教授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引起了他广泛的学习兴趣。
他11岁时自学了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因不满足对古典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对逻辑学和哲学很感兴趣。
思想活跃,不盲从,有主见,在20岁时就写出了《论组合的技巧》的论文,创立了关于“普遍特征”的“通用代数”,即数理逻辑的新思想。
还与英国数学家、大物理学家牛顿分别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学。
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的,他终生奋斗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种可以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普遍方法,他的许多数学发现就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获得的。
牛顿建立微积分学主要是从物理学、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则从哲学、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
今天的积分号∫(拉长的字母S)、微分号d都是首先使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发明了能做乘法、除法的机械式计算机(十进制),并首先系统研究了二进制记数方法,这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明至关重要。
17____年11月14日,卒于汉诺威。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对帕斯卡的加法机很感兴趣。
于是,莱布尼兹也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究。
1672年1月,莱布尼兹搞出了一个木制的机器模型,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做了演示。
但这个模型只能说明原理,不能正常运行。
此后,为了加快研制计算机的进程,莱布尼兹在巴黎定居4年。
在巴黎,他与一位著名钟表匠奥利韦合作。
他只需对奥利韦作一些简单的说明,实际的制造工作就全部由这位钟表匠独自去完成。
1974年,最后定型的那台机器,就是由奥利韦一人装配而成的。
莱布尼兹的这台乘法机长约1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
它由不动的计数器和可动的定位机构两部分组成。
整个机器由一套齿轮系统来传动,它的重要部件是阶梯形轴,便于实现简单的乘除运算。
莱布尼兹设计的样机,先后在巴黎,伦敦展出。
莱布尼兹
个人感悟
• 理想性的状态虽说是整体的和谐,人们往 往更注重的也是整体的利益,似乎认为为 了整体而牺牲个人是很合理的事情,有时 候是出于自我保护,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 个正当的行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我们 每个人的愿望很美好,现实是有很多冲突 的,我们必须去面对它们,上帝的预定和 谐是美好的,我们更应该使个人去自由的 发展他的个性,人才是最重要的。
前定和谐
• 单子之间的理念上的联系是这样规定的:上 帝在规定某一单子后来发展的内容和历程 时,还同时考虑到了周围其他单子的发展的 内容和历程,使其发展变化相互和谐一致地 进行。上帝在创世之初,就规定了各单子之 间这种理念上的联系,莱布尼茨把这种理念 上的联系称为“前定和谐”。 • 莱布尼茨认为我们现存的世界就是最好的 世界,因为上帝选择了他而不是别的,有 不同单子构成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他们 有一定的秩序,这也是上帝预先就规定好 了的,一切都是预定的和谐。
B、“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
彼此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只根据内部 原则(“力”或“欲望”)而变化。
C 、单子没有量的差别,只是质的
差别,即每个单子所具有的不同 “知觉”能力。
莱布尼兹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 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列,宇宙中没有也 不可能有飞跃。
• 1.最低一级的单子只有微直觉,这类单子根本没 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 子构成的。 • 2.较高的单子具有清晰地直觉和记忆,有感性灵 魂,一般的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 • 3.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 而且有理性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 思维活动,人类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 • 4.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皇帝朱翊钧)。最后他死在中国,生前留下了《利玛窦札记》。他的墓直到现在仍在北京。利玛窦是个很有眼光的传教
士,他的工夫并没有完全用在公关上,而用在对中国国情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上。1593年他已经 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语翻译了出来,呈送给梵蒂冈教皇。利玛
立了彼得堡科学院。欧洲人的进取精神在莱布尼茨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你看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表现出巨大的兴趣。
他从21岁起就对中国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直到老死也没有停止过。在这方面他比黑格尔更有眼光。黑格尔只拘泥于对 中国人国民素质的批评,而莱布尼茨则着眼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潜力和前途。他的《中国近事》一书相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 “中国风”
叶廷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 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留任助教后,于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
主任、学术委员;中国作协、剧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 学研究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主要著 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 他》、《美的流动》(随笔集)、《遍寻缪斯》(散文集)、《不圆的珍 珠》(随笔集)等;译著《老妇还乡》(迪伦马特喜剧选)、《变形记》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卡夫卡传》(合译)、 《溺殇》等多部以及编著《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语国家散 文选》、《外国百篇经典散文》、《世界名家随笔金库》、《现代主义文 学研究》(合编)、《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大师群像》(合编)等
放运动。客观上它为新兴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作了必要而且有效的舆论准备,直接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 命。启蒙运动席卷了欧洲所有主要国家,但他的中心在法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核心,包括狄德
世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从莱布尼茨到歌德.
世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从莱布尼茨到歌德一莱布尼茨(1646-1716),是近代德国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尽管当时的德国社会比英国、法国要落后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形成,但是由于莱布尼茨知识渊博,思想上积极进取而不保守,能够及时地接受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又对中国古代哲学怀有特殊的兴趣,吸取了不少有益的营养,使他成为当时德国的一位思想先导。
费尔巴哈曾用这样的话评价他:“在学识渊博方面无与伦比的天才,是求知欲的化身,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化中心”(《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2卷,第15页)。
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翻译成中文的有《单子论》和《人类理智新论》等。
他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哲学思想中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影响,主张现象界的背后有永恒的实在世界,思维实体和物质实体都统一于神这个唯一的实体,而神即是自然。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原理,就是把组成复合物的单子看作精神性的实体,这就使他的哲学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但单子论毕竟不是神学理论,莱布尼茨心目中的上帝也不是基督教的人格神,上帝的唯一作用是预先给世界确定下秩序,以后并不干涉世界的发展。
用莱布尼茨的话说,“神借此已一劳永逸地使一切事物都确定了,而并不损害这些创造物的自由”(《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第64页)。
在当时欧洲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发展的科学愿望。
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莱布尼茨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他的哲学思想中还未摆脱神学束缚的时候,也要看到他力图摆脱神学束缚的哲学努力及其获得的中间性成果。
莱布尼茨就是在这种哲学追求过程中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
17、18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已经把大量的中国思想、文化介绍给了欧洲。
莱布尼茨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了这些材料,并与几位传教士长期保持交谈、通信联系,使他有条件对中国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
莱布尼茨把在华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道和信函编辑成《中国近事》一书,并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和看法。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叶廷芳 2012年05月14日北京日报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国近事》,是中国文化在18世纪的欧洲传播的最重要成果,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影响。
莱布尼茨在这本著作中倡导了一种国际性多元文化互补的观点,并且首次发出了中国和欧洲可以通过交流取长补短的声音。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现的载体。
所以文化不管产生自哪个民族或地域,因为有人性这个媒介,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吸引,进而相互交流,乃至相互交融。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的一个高潮。
但这个高潮的兴起在16世纪、17世纪。
直到元代,西方人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此后传教士们开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在元代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所知甚少。
直到忽必烈的骑兵横扫欧洲大陆时,西方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
13、14世纪之交马可·波罗的历险,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但只是个别人的行为。
官方行为约两个半世纪后,即1583年才获明代万历皇帝的准许。
在这前后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都派出了传教士来中国。
其中最成功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1582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经过19年的苦心经营,上上下下结交了许多中国的士大夫(包括当时最大的学者徐光启)甚至京都要员,终于在1601年见到了中国皇帝(万历朱翊钧)。
但利玛窦的工夫并没有完全用在公关上,而用在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上。
1593年他已经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语翻译了出来。
不久他的继任者金尼阁(比利时人)也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杭州刊印出来。
这是中国古籍最早的西文译本。
初期传教士都把翻译经典作为重要任务,不过他们的译作还算不上完善的译本。
完善的译本过了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才出现,那已经是清代的早期和中期了。
清代早期的康熙皇帝和中期的乾隆皇帝都允许西方传教士继续来中国传教。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石窟属于佛教建筑,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A、B、D 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C2.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D.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张载的“元气说”,还是朱熹的主张,都有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理学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故A项错误;B、D 两项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
答案:C3.1862年,洋务派创办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A.京师大学堂B.天津机器局C.福州船政局D.京师同文馆解析:洋务运动时期,为了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的需要,洋务派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故选D项。
答案:D4.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唐制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及中央集权体制。
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A.大化改新的背景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D.大化改新的影响解析:7世纪时,孝德天皇发布改革令,实行改革,包括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等,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
故选B 项。
答案:B5.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17、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文化。
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
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西方、对西方亦步亦趋的追随过程。
因此,五四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
在晚清之前,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儒学作为道统始终是为政治(政统)服务的,也就是说,道统与政统是相互依存的。
随着清王朝的坍塌,“这种崩溃导致了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失去了信任,它使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这种感性认识:中国的传统社会和文化应该作为一个有机式整体而予以全部拒斥”。
儒学道统的危机并不仅仅是由王权的坍塌所导致的,西学对儒学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西学的引入与传播加剧人们对儒学道统的质疑。
因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与传统文化斗争的集中表现,从“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发展到了“救亡压倒启蒙”,进而启蒙成为未竟之业。
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文革等数次冲击,在亦步亦趋中逐渐的走向了舞台的后面。
可是以下的历史不能否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早很早就已经吸引了西方的传教士、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以及商人等等这些社会的精英分子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广泛的注意,并且通过他们又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文化在16到18世纪,通过有些著名的外籍人士,如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德国人汤若望(1592-1666)、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等一大批传教士的著作和他们的活动,在当时欧洲实际上掀起了一场实实在在的“中国热”。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先行者――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1582年来华的,在华10年。
在华期间,他苦心钻研儒学,并且大量地著书,向西方介绍儒家的思想。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状貌(1)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和技术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2)隋唐“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唐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马球运动等等,如同“八面来风”。
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卓越范例。
莱布尼兹和周易的故事
莱布尼兹和周易的故事1667年莱布尼茨在法国巴黎参观博物馆,看到了帕斯卡尔的一台加法机,引起他要创造一台乘法机的兴趣。
1701年秋末,正当五十四岁的莱布尼兹为创造乘法机冥思苦索、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间收到了他的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现,八卦是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
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枣”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
**十卦正是从0到63这六十四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制数形。
在数学中八卦属于八阶矩阵。
当时莱布尼兹兴奋的说:“上帝就是这样用了7天创造了世界”。
莱布尼兹在《论自由》中他指出,笛卡尔认识到“如果我们试图把上帝的预先规定与自由意志调和起来,我们将陷入无助的困难之中。
”然而,对笛卡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莱布尼兹自己显然并不满意,因为莱布尼兹相信,就上帝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理性秩序而言,它必定是可理解的。
1703年莱布尼茨在《皇家科学院纪录》杂发表了《二进位算术的解说——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用古代中国数学的意义》,论述了他的二进位制思想。
他认为,“只有0和1的二位制不但具有简洁的形式,更可以表示宇宙间所有的量。
这是上帝的语言!所有的数通过1和0的方式表达,是何等美妙!”中国人完成二进制数学考证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完成的,之前宋代的数学家们认为最大可能是在前6860年左右伊始的,莱布兹尼拿到的版本是宋朱熹修订后版的拉丁文翻译,这个史实是由他本人纪录的,不是别人附加的。
现代有的西方人和脑残的中国人想选择性失明的忽视莱布尼兹自己的记述强分他的二进制数学和周易的关系其实目的都是不希望人们认同或认识中国文化,企图掩盖历史真相,从文化上骑在中国人的脖子上。
不可否认的是,莱布兹尼提出二进制数学理论是在他看到周易以后的,如果没有关系,他早为什么没提出呢?而且在他之前也有西方数理学家提出过二进制数学的构想,可惜的当时没人承认二进制数学的存在意义,莱布尼兹也没能看到它。
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的地位
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的地位(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化,欧洲史学家早有这个观点,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他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里(索麦维尔节录,曹未风等译,上、中、下三册,1986年第5次印刷,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世界历史全局出发,共发现了二十一个或二十三个文化(汤因比称之为社会或者文明):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又可以分为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东正教)、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以、远东社会(又可分为中国和朝鲜、日本两部分)、古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印度河流域社会、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马雅社会、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以前的商代社会(2)科技方面的贡献四大发明、天文历法、中医药学、农业科学、算盘,二进制:数的一种表示法,十进制是逢十进位,二进制是逢二进位。
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记号,现代电子计算机大都用二进制。
炼丹术:中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中国炼丹术的世界意义:“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经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伊斯兰教西班牙向西推进的结果,传遍了整个欧洲。
葛洪的理论和方法,甚至他所用的术语,在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普遍地被这些国家的炼丹家所采用。
……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3)中国艺术中国神秘而又多彩的艺术,曾使几代西方哲人和艺术家为之倾倒。
18世纪欧洲启蒙大师伏尔泰把东方称为“一切艺术的摇篮”,并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它”。
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中国艺术有一种无边无涯的富饶性。
”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100年间,欧洲风靡罗科科风格,而罗科科风格的核心是崇尚、追求包括丝绸、瓷器、漆器、园艺、建筑在内的中国艺术情调。
近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想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究竟讲了什么?
近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想家,莱布尼茨的“单⼦论”,究竟讲了什么?⼤家好,这⾥是⼩播读书,今天要带⼤家了解的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近代三⼤理性主义思想家之⼀:莱布尼茨。
近代西⽅哲学思想主要分为两派: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的代表⼈物主要是英伦三岛的:洛克、贝克莱和⼤卫休谟;⽽理性主义的代表⼈物主要是欧洲⼤陆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前⾯我们分别介绍了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三⼤理性主义的最后⼀位: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数学上,他和⽜顿先后独⽴发现了微积分,⽽且他所使⽤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泛的使⽤,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范围更加⼴泛,甚⾄莱布尼茨还发明并完善了⼆进制。
关于莱布尼茨发现⼆进制,流传有两种说法:说法⼀:莱布尼茨先发现了⼆进制,后来看到了中国的先天⼋卦图,先天卦序正好体现了他刚发现的⼆进制的进位规律。
所以他认为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国古圣先贤早就发现了⼆进制。
说法⼆:莱布尼茨在看到中国的先天⼋卦卦序后,受到启发,从中领悟了⼆进制进位规律。
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化的欧洲⼈之⼀,他从⼀些曾经前往中国传教的教⼠那⾥接触到中国⽂化。
但实际上,这更可能是⼀个错误的神话。
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刘徽》⼀书中指出:“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卦,并发现⼋卦可以⽤他的⼆进制来解释。
”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卦才发明⼆进制。
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进制的中国版。
他曾断⾔:“⼆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
今天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内仍保存⼀份莱⽒的⼿稿,标题写着“1与0,⼀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其实,个⼈认为,国⼈没有必要强⾏把莱布尼茨发现的⼆进制和周易、⼋卦联系起来。
⼋卦的先天卦序、乃⾄六⼗四卦按⼆进制规律排的卦序,这个和⼆进制的吻合,这是⼀种宇宙规律的必然,也可以说是⼀种巧合。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的宗教通融主义——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桑靖宇[内容提要]:在欧洲近代思想界关于儒学与基督教是否具有通融性的争论中,莱布尼茨是持肯定性观点的少数派的代表。
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中莱布尼茨对于儒学中的“理”、“鬼神”和灵魂观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深刻的洞见与明显的误解并存。
为当今的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理、上帝、单子、鬼神、灵魂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Introduction to Leibniz’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Sang Jingyu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Abstract: Leibniz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nority who hold a positive notion on the disputation that whether Confucianism is compatible with Christianity. In hi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Leibniz provides a very interesting interpretation of Li, Genii and soul of Confucianism, where profound insight mixed with some obvious misunderstanding. 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 offers a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the cross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Key words: Li , God, Monad, Genii, Soul十七世纪到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关于中国文化是否与基督教相通融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具体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中国文字中是否有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应的概念,即“语词之争”,以及中国人所普遍实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是否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即“礼仪之争”。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西方对中国最初的了解,源于西人早期来华游记中或是荒诞夸张或是语焉不详的记载。
真正可视为信实记载的源头,始于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的书信报道和著述,他们亦是16-18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西译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所塑造的中国成为18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眼中的典范,这与19世纪欧洲文化优越视角下全然失魅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进入20世纪,中国译者与西方汉学家共同成为典籍西译主体的新局面,既为中国文化西传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导向性,亦带来诸多亟须反思的问题。
16世纪到18世纪的三百年间,中国人在典籍西译的历史上是失语的缺席者。
明清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作为当时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主力军,经由他们对中国典籍的译介,他们在书信、年报中对当时中国国情和社会民生的介绍以及来华各个修会围绕“中国礼仪之争”发给教廷的一系列专题论文和报告,他们塑造出一个拥有强大理性文明的中国,因其地大物博、国力雄厚、富庶优雅以及完善的政治管理制度而备受艳羡。
当时的主要译介成果体现为1662-1711年间的来华耶稣会士的四个“四书”拉丁语译本:1662年在江西建昌用中拉双语对照刻印的《中国的智慧》(Sapien-tia sinica),书中刊载了首部拉丁文孔子传、《大学》的全译本并节译《论语》前十章的内容。
1667、1669年,在广州、果阿合刻的《中国政治道德学说》(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是为第一个《中庸》中拉双语对照全译本。
1687年借助法王路易十四的资助,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作为对欧洲启蒙思想家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学译述,该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拉丁文译文、当时内容最为翔实的拉丁文孔子传并附孔子像、《中华君主统治历史年表》《中华帝国及其大事纪》及中国地图等内容。
该书出版后不久,随即出现多部法语、英语转译本,在当时欧洲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学者杂志》(Le Jour-nal des Scavans)、《博学通报》 (Acta Eruditorum)、《文坛新志》(Nou-velles de la republique des lettres)等学术刊物上亦涌现多篇评论性文章,充分说明了该书在欧洲的受关注程度。
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
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作者:陈猛来源:《北方论丛》2016年第06期莱布尼茨作为享誉世界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他对中国的关注持续了大半生。
他和他的学生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都是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颂华派的著名代表。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兴趣就如同他的哲学一样,不只是拘泥于一个点,而更像是一张网。
他不仅关注在中国的传教,更关注欧洲与中国的文化知识交流,他还论述了中国的哲学,褒扬了中国的皇帝。
一、莱布尼茨的中国观在《中国自然神学论》中,莱布尼茨试图证明中国人关于世界形成和世界秩序的认识,也可以“得到合乎理性的解释”,具体说来,就是他想融通中国哲学与自己的学说和基督教教义。
他认为,作为非基督徒的中国人也是具有理性的,也是可以认识到上帝的,他们具有自然神学。
政治方面,在《中国近事》中,莱布尼茨还表扬了康熙,他在中国皇帝身上看到了他心中梦想的完美帝王,而这也正是他眼中欧洲国家君王的榜样。
此外,在《中国近事》中,莱布尼茨不仅提到中国和欧洲要进行知识交换,在世界各地建立科学院从而能更好地改善大众的生活和提高人民的幸福,而且他想借此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在传教这一问题上,莱布尼茨认为,两点很重要:一是通过传播理论科学的方式促进在华传教;二是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与西方的天启神学正好互补互利。
针对第一点,莱布尼茨认为,可以借用自己的二进制与《易经》六十四卦象体系的相似性和他的“通用文字(或字符)”思想。
莱布尼茨认为,他的二进制可以为基督教的创世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证明;同时他认为,这个发明对中国也很重要,因为通过白晋他获知康熙皇帝非常热爱数学,所以,中国皇帝也会喜欢二进制及其背后的秘密,这样以后在中国传教就没有什么大障碍了。
而“通用字符”的基本设想是可以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一定数量的基本符号进行演算进而获得思想。
莱布尼茨本来的意图,是希望从中国的古老文字中能够发展出这样一套字符体系,这样就更容易证明中国人与上帝的关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莱布尼茨是较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
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他们两人一直是好朋友。
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
他曾断言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
目前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Schlossbibliothek zu Gotha)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来源请求]
事实上,说莱布尼茨看到阴阳才发明二进制完全是断章取义,相反手稿标题全文是:《1 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
[11]》,而且莱布尼茨自己写给若阿基姆·布韦的信中莱布尼茨写到的是:“第一天的伊始是1,也就是上帝。
第二天的伊始是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
所以,这最后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
因为,此时世间的一切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了。
因此它被写作…7‟,也就是…111‟(二进制中的111等于十进制的7),而且不包含0。
只有当我们仅仅用0 和1 来表达这个数字时,才能理解,为什么第七天才最完美,为什么7 是神圣的数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第七天)的特征(写作二进制的111)与三位一体的关联。
”[12]。
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
对这一错误,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兹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
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
”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
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
[13]
更进一步,二进制具有加减乘除运算,具有与其他进制的换算,而阴阳八卦根本没有加减乘除,与其他进制的换算。
因此,它们仅仅具有表面的相似,本质上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