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三个禅坐的方法

三个禅坐的方法

三个禅坐的方法
文、董焱
通过禅坐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通向觉悟之路。

生活中的忙碌散乱使得我们已经看不到内心深处的自性了,在禅坐的寂静中,开始内心的修行吧。

不过许多朋友在平时的禅坐中总是杂念丛生,难以进入状态,有哪些禅坐方式比较有效呢?
第一:观呼吸
禅坐时像平常一样放松的呼吸,注意力放在呼气上,呼气时就是放下和解除一切执著。

观呼吸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把我们的杂念慢慢清理掉,大脑中始终有着呼吸的意念,不过也不能紧张的执着于呼吸,要用似念非念、若村若无的感觉,主要的还是要让身体放松下来,慢慢进入状态。

第二:观圣像
禅坐时可以在前方放置一个圣像,或是大脑的脑海里有一个圣像的轮廓,比如修道可以观想太上老君等诸位神仙、修佛则可以是佛菩萨,要观想自己心中最钦敬的圣像,门派传承中多是祖师爷的圣像,这样不但可以生恭敬心,也会获得加持的力量。

第三:念咒语
咒即真言,或名陀罗尼,亦即总持法门,是诸佛菩萨修持得果之心法结晶。

咒语会对内心发生效力,因此不要以马虎的态度,而是真心真意的施行他,持咒者不必晓其意,因诵咒时,心解其意,反生分别心,而不能至炉火纯青、一心不乱之境。

当你在念诵咒语时,咒的声音散发出诸佛的法语和加持力,等于是直接锻炼了你的心灵与身体。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久远劫前,观音菩萨自己就是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名正法明如来。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的正确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干净、安静且舒适的地方来进行禅修打坐。

确保你不会被干扰。

2. 打坐姿势:选择一种合适的打坐姿势,如莲花坐、半莲花坐、双腿交叉等。

保持身体挺直、舒适,并放松肩膀和颈部。

3. 手势:将手放在膝盖上,让指尖轻轻触碰,形成一个圆形。

左手掌朝上,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让手指轻轻相接。

4. 焦点:选择一个焦点,可以是呼吸、身体感受、观察思绪的流动等。

尽量保持专注,并让杂念慢慢消失。

5. 呼吸:关注自己的呼吸,放慢呼吸的节奏,使其变得柔和而深沉。

用鼻子缓慢地吸气和呼气,保持舒缓和平稳。

6. 观察思绪:不去抗拒或追逐任何思绪,只是观察它们的出现和离去。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思维中,将注意力重新回到呼吸上。

7. 坚持时间:开始时,可以选择较短的时间,逐渐增加禅修的时间。

最初可能
感到不适应,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逐渐适应。

8. 结束打坐:当你感到时间到了,慢慢地结束禅修打坐。

先缓缓地移动身体,再缓慢地站起来。

在站立时,留意自己的感受。

以上是禅修打坐的一般正确方法,但每个人的实践可能有所不同。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保持坚持。

初级禅坐的基础训练

初级禅坐的基础训练

初级禅坐的基础训练(修行鼎然)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坐禅,就像一个医生,如果不穿白大褂,是一个道理。

当然了,坐禅的未必是修行人,犹如穿白大褂的未必就是医生。

我们所阐明的道理就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是必须经常坐禅的,就像一个一医生经常上班必须要穿白大褂。

对于一个初级修学佛陀禅定的修行人是区别于一个初级修学外道禅的修持者。

佛陀禅定的初级训练,必须是与我们本觉相应启用的。

而外道禅坐的修学,在因地就一定是有所希求的。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也是作为修行人是否真正彻底出离自心妄爱最重要最关键的因地根本。

如果地基打的不坚实,纵然建造的大厦再雄伟壮丽,逢遇无常,也必定倒塌,这是不需要争执的事实。

同样的道理,在因地进入禅修就背离本性,再怎么悟道,最终也必然堕落恶道,这也是不需要争执的事实。

煮沙成饭的道理,大家不是不明白的!鼎然写任何关于修行的文章,是比较“罗嗦”的。

这样的罗嗦是有必要的。

因为你懂了,别人未必如你一样就能懂。

还需要多绕几个弯子,才能够明白。

所以,走的快的人,不要只顾自己往前走,还有很多走不快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

这就是鼎然文章之所以“罗嗦”的原因。

鼎然最反感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却不顾别人的迟钝而肆意造作禅智来到处买弄,甚至诽谤和嘲讽鼎然写的文章怎么那么罗嗦和繁杂。

因为这样的世俗愚夫,岂是真正悟道的?岂是真正修证佛陀心密的人?充其量不就是外道最显著的特性:功高我慢,愚痴买弄吗!这些世俗杂修者,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来说鼎然?这些世俗杂修者自造业还依旧不觉。

所以,鼎然还是奉劝这些世俗杂修者,趁早打消所有不干净的想法,好好从基础学佛,不要枉费了自己浅显的智商以至用在了不该用的邪道上,实在是太浪费了。

这就像自己端着碗蹲在厕所里吃饭,还以为是两不耽误的一种自在和浪漫。

这些愚痴种,怎么能做的出来呢?真是让人怜悯。

培养佛陀禅定的初级训练,是任何修学佛陀正法的修行人一定要遵循的基础禅定。

也是不背离我佛正教《阿含经》的根本宗旨。

既然是修学佛陀正法,就一定不能自造他法,自创他门。

禅修的方法

禅修的方法

禅修的方法禅修,又称坐禅,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它起源于佛教,但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修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实践。

禅修的目的是通过专注和冥想,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平静,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解脱。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禅修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禅修。

首先,禅修的基本姿势是盘腿坐姿。

盘腿坐姿有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有利于专注和冥想。

在盘腿坐姿中,双腿交叉盘坐,双手放在膝盖上,身体保持挺直,头部微微上抬,眼睛微闭。

这样的姿势有助于身心的放松和安静,是禅修的理想姿势。

其次,禅修需要专注于呼吸。

呼吸是禅修的核心,通过专注于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下杂念,进入宁静的状态。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上,感受气息的流动,慢慢地调整呼吸的节奏,让自己的呼吸变得平稳而深沉。

通过呼吸的专注,我们可以逐渐感受到身心的平静和安宁。

另外,禅修也需要冥想。

冥想是禅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冥想,我们可以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

在冥想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对象或者主题,如爱、善、慈、悲等,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对象上,通过冥想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智慧。

此外,禅修也需要坚持。

禅修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修行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禅修,才能够逐渐感受到禅修的益处,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定的禅修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禅修,才能够收获更多的成果。

总之,禅修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式,通过盘腿坐姿、专注呼吸、冥想和坚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愿禅修之道能够成为我们修行的良师益友,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净土。

打坐禅修一天的方法

打坐禅修一天的方法

打坐禅修一天的方法
禅修是通过打坐的形式,达到心智冥想的一种修行方法。

打坐禅修一天可以分为早晚两段时间,基本方法如下:早晨禅修:1. 清早起床后,选择通风安静的房间,摆放禅坐垫和冥想物品。

2. 进行身体伸展运动,使筋骨放松,呼吸深长。

3. 坐在禅坐垫上,脊背挺直,采用半莲花坐或七分坐姿态。

4.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深呼吸到腹部,达到身心平和。

5. 进入静坐状态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观察自己的身心感受。

6. 对注意力进行引导,观察想法和情绪,但不要过分张握,让它自然流动。

7. 进入冥想状态20-40分钟后,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提高血液和氧气循环。

8. 进行简短的步行冥想,注意观察周遭一草一木。

9. 用完简单的早餐后,进行一段时间静坐,
欣赏当下的平静。

傍晚禅修:1. 傍晚时分再次选择适宜的环境,摆设好禅修物品。

2. 重复早晨的身体活动,使身心放松。

3. 坐定后,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深呼吸至安定。

4. 进入冥想状态,观察浮现的想法,但保持旁观平静的态度。

5. 专注于身体的感受,松弛每一处紧绷的肌肉。

6. 将注意力向内,探索内心深处的感受。

7. 冥想30分钟后,进行简短的反省。

8. 进行轻微伸展活动,准备就寝。

9. 保持平和心态,回顾今日禅修的感受。

10. 感恩今日的修行机会,祝愿他人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以上就是打坐禅修一天的基本方法。

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掌握冥想的技巧。

禅修可以让我们返回内心,触及生命的本源。

禅坐的正确姿势

禅坐的正确姿势

禅坐的正确姿势
禅坐,中文叫禅定,是一种心灵修行的佛家文化之一,亦是维系宗教联系的重
要方式。

我们经常看到在各种佛像前,有着正确的禅坐正确姿势的信徒们。

古人认为,正确的禅坐正确姿势,可以促进修行者身心平静,解除外界烦恼,收获内心安宁。

那么,什么是禅坐的正确姿势呢?禅坐的正确姿势要求坐姿坐直,膝部平静,
昂首挺胸,把胸部的胸脯撑得更直,以保持空荡荡的内心。

双手置于双膝,轻拂双掌,脉搏平稳,胸部不受外界影响,仅仅用来支撑肋骨,避免衣服太多,让自己穿得舒适,容易放松,心情放松。

正确的禅坐正确姿势也有一定的修行意义。

首先,正确的禅坐正确姿势可以让
修行者的身心放松,排解内心烦恼,使修行者获得宁静,激发“内心平静”的智慧。

此外,按照正确的姿势禅坐,也可以在生活中激发出正反馈的正能量来激励修行者,使其能够不断地向前完成修行。

在学前教育中,孩子们也能将这种正确的禅坐姿势学习以及引入他们的日常生
活中。

孩子们可以在休息时间,随时练习正确的禅坐正确姿势,以放松心情,在稳固身体姿态的同时,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内心安宁”意识,以此达致身心的健康。

综上所述,正确的禅坐正确姿势既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护孩子身心
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家一起维护并传承。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

禅修打坐正确方法禅修打坐是禅宗修行的一种方法,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状态的观察,从而培养内在的平静和觉知。

正确的禅修打坐方法包括正确的坐姿、呼吸调整、心灵状态调整和觉知培养等方面。

下面详细介绍禅修打坐的正确方法。

首先,正确的坐姿对于禅修打坐至关重要。

正确的坐姿能够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并且有助于内心的平静。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坐姿是莲花坐和半莲坐。

莲花坐是两腿交叉盘坐,双脚抬起,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半莲坐是一腿交叉盘坐,另一只脚放在对腿的大腿上。

在选择坐姿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灵活度和舒适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姿势。

其次,呼吸调整是禅修打坐中的重要环节。

禅宗注重观察呼吸,通过专注于呼吸的流动,来调整内心的状态。

在禅修打坐中,应以自然、深缓、舒畅的呼吸方式为主,不要强迫或刻意调整呼吸。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每一次呼吸的进出,使呼吸成为内心平静的纽带。

然后,心灵状态调整也是禅修打坐中的关键。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觉知,通过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情绪来培养内在的觉知能力。

在打坐开始时,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放松练习,松开肌肉,放松身体的紧张感。

之后,通过集中注意力,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情绪,不加评判地接纳和观察它们的流动。

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应以观察者的身份,客观地面对和观察,不要被其所累。

最后,觉知培养是禅修打坐的核心内容。

禅宗追求觉知的提升,通过观察内心的变化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来获得对真实自性的认识。

在禅修打坐中,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身体的感觉、外界的声音等方面,不被思绪所干扰,保持觉知的连续性。

当思绪浮现时,可以注意到并将其带回到观察的对象上。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培养觉知,逐渐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和外在世界,并最终超越思维和观念的束缚,达到人心和宇宙的统一。

综上所述,禅修打坐的正确方法包括正确的坐姿、呼吸调整、心灵状态调整和觉知培养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呼吸,以及调整心灵状态和培养觉知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内在的平静和觉知。

五种常用的坐禅姿势,你知道吗?

五种常用的坐禅姿势,你知道吗?

五种常用的坐禅姿势,你知道吗?颂云:双单跏趺最为优,交脚跨鹤亦无错,正襟危坐方便法,五式普为禅子修。

这首偈颂,说明古来禅修者普遍使用的五种坐禅方式──1、双跏趺坐双跏趺坐,俗称双盘──先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后再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这种双盘的坐姿,又称“吉祥坐”。

假如先将右脚掌置于左大腿上,后再将左脚掌置于右大腿上,也就是反方向,则名为“降魔坐”,或称“金刚坐”。

功能不同,所以名称有异。

2、单跏趺坐单跏趺坐,俗称单盘──只置一脚掌于另一大腿上,另一只小脚,则放在大腿下。

双盘坐姿最为理想,盘坐时身姿平稳,易于久坐,然并非人人皆具双盘善根。

若觉困难,无须勉强,不妨退而求其次,先学习单盘,待适应了再进一步学习双盘。

3、交脚坐交脚坐,俗称叉腿坐──将两只小脚交叉,放在两只大腿下,此坐式较为随性。

一般人交脚坐时大都弯腰驼背,若是坐禅人,叉腿摆好姿势,则是竖直脊椎、端身正坐的庄严道貌,如此才是交脚坐的正确坐姿。

对于单盘仍觉得疼痛难忍者,可行此法。

4、跨鹤坐跨鹤坐,又称日本坐──两膝并拢跪下,两脚大拇指上下交叠,然后将臀部坐在两脚跟上。

这种坐姿初学之时不宜久坐,才不致坐伤筋骨。

每次练习二十或三十分钟即可,待习惯再逐渐延长时间。

“交脚坐”跟“跨鹤坐”的坐姿,虽非理想,然并无不好,故说“亦无错”。

5、正襟危坐正襟危坐,又称端身正坐──练习此式,应先找一张与膝盖同高的椅凳,然后端身坐半坐──臀部坐实,腿部悬空,两小腿垂直,两脚掌平放在地。

若因腿部受过伤不能席地盘坐,或因上班工作之地不易寻得适当座位,即可以“正襟危坐”的坐姿习禅。

由于是在非常的情况下才用此式,故说是“方便法”。

以上五式坐姿,可随顺每日生活环境或生理上的变化需求不同,而做适当调整。

若初学坐禅,不妨一一尝试看看;一旦试验出适合自己的坐式,就以该坐式恒长学习,如是即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认识坐禅姿势,谨慎选择,极为重要!正确的坐禅姿势“坐禅”姿势的要领,古来各宗派贤哲发明不辍,此段论述的重点是:坐时,“身姿”须注意的相关要点。

禅坐姿势及要点

禅坐姿势及要点

禅坐姿势及要点编辑:管理员来源:南普陀在线时间:2012-2-29 9:26:17 浏览次数:5356禅坐的基本坐姿称为“七支坐法”,指的是禅坐的七个重点:1.结跏趺坐.双足跏趺坐(双盘)将双腿分别盘在另一条腿上。

双足跏趺坐又分为两种坐姿:吉祥坐:先以左脚盘压右股上,后以右脚盘压于左股上(即以右压左),如图左一、左二。

最后,双手的掌心向上交迭(右手在上)。

降魔坐:先以右脚盘压左股上,后以左脚盘压于右股上(即以左压右),双手的掌心向上交迭(左手在上)。

吉祥坐的相反动作即为降魔坐,如图右一。

.单足跏趺坐(单盘)是指将一脚弯曲,放在另一脚大腿上即可,双脚上下交迭。

.散盘双脚向下交叉,置于大腿下方。

初学者若无法做到单盘或双盘,则可采散盘及以下几种坐姿。

.缅甸坐双脚平置于坐垫之上,不交叉,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脚平行,如此能保持身体平衡。

.跪坐双腿长跪,臀部坐在脚掌上,上身挺直,双手置于膝上。

跪坐适合用于餐后,可帮助消化。

2.背脊挺直坐禅时全身筋骨不要用力,要完全放松。

脊椎必须挺直,与地面约呈九十度;若感觉身体左右歪斜,便要调整。

因为背直则身体正直,心力便于集中,较容易入定。

3.手结定印双手放松垂下,左右手掌交迭,两手掌心向上,以一掌迭置于另一掌上。

两手大拇指指尖轻轻相触,自然形成椭圆形,放松轻置于大腿之上。

这是种安定的姿势,使心里产生宁静的感觉。

两手大拇指微接,能使身体左右气脉自行周流、气血畅通。

4.两肩宜平两肩肌肉放松。

若无法确认肩膀是否放松,可耸肩后再放下,即可感觉肩膀呈放松的情形。

禅坐姿势及要点5.舌抵上颚闭口,舌尖自然轻抵上牙龈(不可用力)。

若分泌口水,则缓缓顺势咽下。

6.下颚微缩头务必摆正但不可低头,颈要直,下颚向内收。

7.双目微张眼睛微张,视线自然下垂,投注于身前一、二尺处,对一切物视而不见。

不可专注于某一点,看成一片;心不跟随念头跑,也不压抑念头。

眼睛是极为敏感的器官,容易被外界吸引而影响心灵,所以不宜全开;但闭上眼睛则易于感到昏沉,甚至产生虚无幻象,因此最好双目微张。

初学坐禅的入门方法

初学坐禅的入门方法

初学坐禅的入门方法坐禅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修行方法,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佛教,被视为一种达到安定、平静和觉察的方法。

坐禅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内心的活动,培养专注和冷静的能力,从而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初学坐禅的入门方法,帮助大家开始这一修行之旅。

1. 创建一个安静的环境:坐禅需要一个安静、宁静的环境,远离噪音和干扰。

选择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并确保周围没有干扰和杂念。

准备一个舒适的坐垫或坐垫来支撑你的身体。

2. 找到一个合适的坐姿:坐姿是坐禅修行的基础。

可以选择莲花坐、半莲花坐、坐在椅子上或坐在坐垫上等坐姿。

不论选择何种坐姿,都要保持身体挺直但不僵硬,让身体自然放松。

头部略微上提,下颚收紧,眼睛微闭,让身体放松自然。

3. 注意呼吸:坐下后,开始注意你的呼吸。

不要强迫改变它,只是关注它的自然流动。

将注意力集中在呼气和吸气的感觉上,感受气息在鼻孔进出的过程。

不要评判或分析你的呼吸,只是观察它的流动。

4. 静观思维:坐禅的目标是观察和觉察内心的思维和感受。

当你的思维开始游荡或涌现杂念时,不要试图抗拒或控制它们。

相反,保持观察的状态,注意你的思维如何起伏和变化。

认识到思维只是一个无常的流动,它们会来和去,不要让它们干扰你的坐禅。

5. 扩展觉知:随着坐禅的深入,你可以尝试将觉知扩展到身体的其他部分。

注意身体的感觉、气流、温度和触觉。

逐渐觉察身体的每个细节,将你的专注力从呼吸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分。

6. 坐禅的持续时间:初学者可以选择开始时较短的坐禅时间,例如5分钟或10分钟。

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延长坐禅的时间。

要记住,坐禅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要强迫自己超出自己的极限。

7. 找到坐禅的意义:在坐禅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宁静。

通过觉察和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感受,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坐禅不仅可以帮助你减少压力和焦虑,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培养善良心地和同情心。

最重要的是,坐禅需要持续的实践和意识。

真律法师讲坐禅(整理稿)

真律法师讲坐禅(整理稿)

真律法师讲解禅修(记录整理稿)
基本要求:所有动作缓慢、柔顺;不能抱有所求的心态
注意:光亮不强、不暗;通风柔和,不凉,背部最好不要有风;双腿搭上毛巾或毛毯。

步骤:
1、盘好腿:可双盘、单盘或散盘,双手放膝盖。

2、调整坐姿:前倾向左旋转三圈、向右旋转三圈,坐正。

3、双手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形成心形,放于腹部。

4、调整呼吸:自然吸气——呼气,配合身体前倾至前额触地,心想浊气排出。

做三次。

5、调整颈部:头水平左转,回中位,水平右转,回中。

头向下,回中,抬起向后,回中。

做三次。

各做三次。

6、调整呼吸至均匀。

如前4方法,可多次。

7、观想全身放松:从头、发、眼、耳、鼻、口、面部、颈部、。

一直到脚趾。

包括毛孔。

告诉自己完全放松,无挂碍。

8、观注呼吸:因呼吸而数,非为数呼吸。

每次呼出时心里计数一次,计数范围从1——5,或从1——10。

可反复进行。

9、出静(定):快出静时,告诉自己“我准备出静了”,由数呼气转到关注自己的身体、环境的存在。

10、慢慢的搓手,发热后,轻轻按(抚)摸眼睛,眼睛在手掌下睁、闭三次;
11、接着搓(揉)脸、头、耳朵、颈、肩、手臂、胸、腹、腰、背、
腿、膝。

12、双手放膝盖,调整坐姿,如前2方法。

13、根据恢复情况,慢慢穿鞋、起身。

仅为听讲记录整理,还请慎重,必要时再问问师傅。

阿弥陀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

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而非放松,为什么会紧张呢?例如:恐惧、忧虑、动脑,或用脑过度、兴奋、得意。

若能心平气和,就不会紧张。

③头不紧张,特别是前额。

脑门要放轻松,不用头脑想或注意,而是以轻轻松松的态度数呼吸。

2、身上肌肉、关节、神经、骨骼,要全部放松,除了臂部有重量的感觉以外,没有其他地方觉得有重量,任何地方都是非常地轻松。

3、腰挺直以后,小腹放松,腰也没有紧张或有重量的感觉。

二、用方法的目的
用功打坐是能将心中的妄想杂念沉淀下来,一心一意地用方法。

什么是方法呢?就是能使我们身心放松、安定,妄念渐渐减少。

什么是妄念?就是胡思乱想或是杂念。

例如:不要想的事情偏偏在想;不希望出现的念头又不听使唤地出现;念头混乱不统一,这就是妄想。

要达到没有妄想杂念确实不易,因此必须使用方法,第一、注意鼻孔呼吸的出入;第二、从一到十,数呼吸出入。

如此用方法,心才有所寄托,杂念才会越来越少。

三、数息的方法
1、注意呼吸:仅注意呼吸从鼻端出入的感觉而不数数目。

这种注意呼吸的出入,尚会打妄想,因此须数呼吸的出入。

2、数呼吸的出入:
①先感觉呼吸是从鼻孔出入。

②气从鼻孔出来时,就数一个数字,吸气时不管。

③当数目出来时,心念就贴在数目上,一直跟随到第二口气出去时,再数第二个数目;如此一口气一口气地数,数到十再从一数起
④数呼吸时不要经常去注意呼吸,仅仅是在呼吸时,知道鼻孔有气息的出入,然后就不注意鼻孔,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数目上,将心念贴在数目上。

⑤数数目时,可以有声音的想像,不可有数目“字”的形象。

⑥不用头脑很紧张地数数目,而是用“有心无心”的心去数。

四、数息易犯的毛病
1、不易数好。

2、有些人数不到几个数字,数目就数乱了,甚至数忘了。

3、有些人数超过十还不知道已经数过头了。

——凡是数似以上情况者,须从“一”再数起。

4、数呼吸时,产生胸闷、头痛,其主要原因是:
①用头脑想。

②呼吸忽长忽短。

③控制呼吸的速度(快、慢)以防杂念出现。

④闭气。

⑤腹部肌肉紧张。

五、数息的益处
1、数息安心。

2、数息去妄念。

3、数息能逐渐将杂念、妄想、散心很快去平静、安定、稳定下来。

4、数息能使心一片清净、明朗。

六、对初学者的忠告
1、不可好高鹜远、起贪心,不可希望一下子就没有妄想、杂念。

2、必须付出耐心练习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混乱的心安定下来。

七、数数念佛
1、念佛时不注意呼吸及其他任何事物,只注意自己在念佛。

2、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南无阿弥陀佛一,南无阿弥陀佛二,南无阿弥陀佛三……南无阿弥陀佛十,再从南无阿弥陀佛一念起、数起。

3、数数念佛时,会依然伴随着妄念,没有关系,需知有妄想是正常,不跟妄想跑就好。

4、心不要急躁,一发觉有妄念,赶快将注意力放在念佛的数目上。

5、头脑里不要出现数目“字”的形象,但可以有默念佛号及数数目的声音。

八、何以要数数念佛
1、佛号单纯易念,不似数息复杂。

2、数息时,若控制呼吸,则会产生胸闷、头痛的现象,数数念佛不注意呼吸,所以没有这种问题。

3、一般人的心较混乱,可以一方面念佛,另一方面胡思乱想,易于养成散乱心念佛,若数数念佛则较易发现妄念,但是如果和数息比较,则数息又数数念佛,更易于察觉到妄想杂念的浮动。

所以不会数息,又感觉到数息数得很痛苦的人,可以改用数数念佛的方式;否则,还是以数息方法较好。

如何处理打坐引起的身心反应
打坐时,身体上一定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能不注意它是最好的办法。

背痛或许是感冒引起,腿痛、腿麻、腿酸,乃练习不足之故。

腰酸、颚痛等,都是正常的现象,最好不要管它,如果没有办法不管时,可以轻轻地动一下,但不可有太大的动作,更不能时常移动身体,否则是越动越痛,造成心里不安。

因此,要随时练习着注意方法,而不管身体上的感觉。

方法就是上面所提的:放松身体、放松头部、数呼吸或数数念佛。

这些方法用上力,就没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来扰乱你打坐了。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

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他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他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子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他的念头。

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带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想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他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

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

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

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臵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

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
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在念而非妄念。

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

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说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的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

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像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

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

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鎯头西一鎚,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慧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

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的烦恼必然日减。

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的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

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

反之,清清楚楚的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