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理论依据:
(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叶小兵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机构,分析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说教学重点: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举措。
3.说教学难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问题引领、研读史料,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1、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问题引领,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思考问题;通过研读史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首先,提出问题:“历史上我国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引出新课。
2.探究新知
(1)问题引领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
教材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这样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目中,提出的问题链: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4:目前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问题5: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解读教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2.史料研读
历史学习需要兴趣,丰富直观的视频、图片比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在初中阶段,单纯的文字表述显得生涩,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记忆不深刻。因此,在“共同繁荣发展”一目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西藏农奴制黑暗残酷》的视频和许多图片,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我们的历史考试中,每次都有材料解析题,完成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就是准确的理解材料并能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而读懂教材即是读懂材料的前提,准确解读教材则是准确解读材料的前提。
研读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点之一,“史料史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植入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