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大班社会教案《民族大团结》
大班社会教案《民族大团结》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民族大团结”。
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好多好多不同的民族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生活,一起欢笑,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这场景,可真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啊!想象一下,咱们班上,有汉族的小朋友,穿着漂亮的小裙子,扎着高高的马尾辫;有藏族的小朋友,戴着鲜艳的哈达,眼睛里闪烁着高原上的星光;还有维吾尔族的小朋友,穿着长长的裙子,跳着欢快的舞蹈。
每个人都是那么独特,那么美丽,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香味。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不同的民族兄弟姐妹,不仅长得不一样,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语言和节日呢。
比如,春节的时候,汉族的小朋友们会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寓意着辞旧迎新,合家欢乐。
而藏族的小朋友们呢,他们会过藏历新年,穿上新衣,互相祝福,还会跳起锅庄舞,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幸福。
再比如,蒙古族的小朋友们,他们有着“马背上的民族”的美称。
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他们会赛马、摔跤、射箭,展示着他们的勇敢和力量。
而维吾尔族的小朋友们,则擅长歌舞,他们的手鼓和都塔尔琴声,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可是,尽管我们有着这么多的不同,我们却依然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因为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我们就像是五根手指,虽然长短不一,但握在一起,就能成为最有力的拳头。
记得上次,咱们班里组织了一次“民族风情展”,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服饰。
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欣赏着精美的手工艺品,还穿着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到了五彩斑斓的民族大家庭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
所以,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吧!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海龙希望学校李晗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民族团结》,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团结》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为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及因此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本课涉及的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
在讲课过程中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未来版品社五下《各族人民大团结》说课稿
未来版品社五下《各族人民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各族人民大团结》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和互助关系,强调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章节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族团结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对于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尊重民族团结的优秀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团结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悟。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民族团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尊重民族团结的意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创新优质说课稿名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本单元由《民族大团结》、《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3课教学构成。
第四单元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各民族共同繁荣;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以及海峡两岸的交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本课教学承载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课。
本课共两部分,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知道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听、读等途径的自主发挥,结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并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通过看课文插图,研读史料,对本课知识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然后在小组内讲述历史史实,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名称: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含义。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团结的定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2.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3.民族大团结的实践案例分析–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4.民族大团结的影响和意义–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民族大团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多种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内涵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重要性。
4.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事件,并让学生就当代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表现进行讨论。
5.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民族大团结。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和贡献。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概念和案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民族大团结影响和意义的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情况,以小组形式汇报并展示。
教学资源•图片或视频素材相关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案例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题是探讨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中取得团结的重要进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辨析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围绕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展开,重点讲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凤凰山抗日游击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的伟大团结精神,以及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和成果。
2. 教材特点本课的教材特点是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浓缩为4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在讲解中需要抓住重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教学思路的串联和归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够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辨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民族情感和道德观念。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思维、归纳思维等方法,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复杂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的热爱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热情,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互动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情感认知、案例分析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安排1. 自我介绍和课前预热(5分钟)通过自我介绍和简单预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前置知识展示(10分钟)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呈现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立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3. 情境教学(25分钟)通过团队活动、小组竞赛、游戏等方式,营造团结协作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形成了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对某些民族政策的误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纠正这些错误观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掌握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学会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意义。
6.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部编版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内容
部编版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过程与方法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图片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史料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1、2班历史教案
2014年11 352.3 64 369
展示史料3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71.4%。
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归纳: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史料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团结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短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重点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理论依据:(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XXX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
以建构主义研究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
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XXX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研究中,曾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构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研究中,学生逐渐构成分析问题、办理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研究,造就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识记民族地区自治的内容,各民族配合发展的政知识与策,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机构,分析归纳我国实能力行民族区域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对某些民族习俗和文化的误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纠正这些误解,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掌握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理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理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说课稿
《民族团结》说课稿第一篇:《民族团结》说课稿《民族团结》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材分析《民族团结》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好奇心强,但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尤其对文字性、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集声、色、图、像于一体,尤其是一些视频、歌曲,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从而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五、教法、学法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等。
学法:自主归纳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2、导入新课:我将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秀以此导入本课。
以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讲授新课:本课的条目非常清晰,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
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理论依据:
(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叶小兵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
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机构,分析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说教学重点: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举措。
3.说教学难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问题引领、研读史料,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1、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问题引领,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思考问题;通过研读史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首先,提出问题:“历史上我国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引出新课。
2.探究新知
(1)问题引领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
教材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目中,提出的问题链: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4:目前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问题5: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解读教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2.史料研读
历史学习需要兴趣,丰富直观的视频、图片比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在初中阶段,单纯的文字表述显得生涩,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记忆不深刻。
因此,在“共同繁荣发展”一目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西藏农奴制黑暗残酷》的视频和许多图片,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我们的历史考试中,每次都有材料解析题,完成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就是准确的理解材料并能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而读懂教材即是读懂材料的前提,准确解读教材则是准确解读材料的前提。
研读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点之一,“史料史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植入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