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挽歌》简析

合集下载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墓园挽歌
• 格雷最著名的诗,全诗128行。1751年发表 后立即获得成功。这是一首用古典措辞的庄 严挽歌,赞扬微贱和默默无闻的纯朴农民的 坟墓。它的主题是:人不分穷富“终将进入 坟墓”,虽然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是他提出 他不仅哀悼“村中粗野的祖先”,而且哀悼 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人的死,这就使诗篇具 有普遍吸引力。这首诗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 先声,而在艺术技巧上达到古典主义诗艺的 完美境界。
斯托克波吉斯(英国英格兰白金汉郡南部村庄,据信为格雷的《墓园挽歌》 的背景地)
Stoke Poges churchyard
He toured around Europe with Horace Walpole, author of the world famous Gothic novel The Castle of Otranto《奥特兰托的 古堡》 . In 1768 he was mad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Modern Languages at Cambridge. In his lifetime, he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learned persons and a very successful poet. He was not sociable. He declined the Poet Laureateship in 1657 and led a peaceful life as a scholar.
以前前8行为例有声l子音重复了23次长母o音重复了近10遍再加上其它双元音和长元音的大量反复交叉营造出一种沉寂悲凉的气氛非常切合挽歌哀缓的主题是以令人百读不厌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迅速发展的英国工业革命对农村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状态产生巨大的冲击城市的喧嚣躁动开始弥漫诗人将视角转向农村在对农人和农村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想象中思考生命真谛也通过礼赞底层劳动人民进而呼唤远离尘嚣回归生命的本真


《 园挽歌 》中 “ 墓 农人”意象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口 薄汝倩 武汉大学 外语学院
f 摘
要l :本文主 要讨论 了十八世纪英 国诗 人托马斯・ 雷的 《 园挽 歌》 中的 “ 格 墓 农人 ”意象 ,
- ■ “ ■ ● 农人”意象详解
36 暮 归“农人 ,到 荒 冢 中 农 人 们 , 最 后 结 尾 处 在 诗 篇 的一 位 农 人 ”这 一 主 要 意象 贯 穿整 首诗 歌 , 由开 人独 白 中
出现的一个农人 。诗人 由眼前 的实景到想象 的虚 景 ,由 对 一 位 劳 作 结束 的 耕 者 的 感 触 , 发 展 到 对 一 个 阶层 的 思 考 , 从 生 到 死 , 由一 到 多 。诗 人 也 由一 个 旁 观 者 逐 渐 走 入 农人 的世界 ,使得整首诗 富于动态的变化和 思考 人生 的 张力 。
晚钟响起 一阵阵给 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 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 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把整个世界 留给 了我与黄 昏。 ( 卞之琳译 ) 开 篇第 一 节 ,诗 人就 调动 了各种 感 官体 验 ,带 给
读 者 富 有 情 感 的 景 色 体 验 。 诗 人 以 一 个 隐 形 的 旁 观 者 的 姿态 勾 勒 了一 个 远 去 的 农 人 的 背 影 。黄 昏敲 响 的 晚 钟 恰似 白昼 的丧钟 ,如风飘荡 的牛眸声中 ,疲倦 的耕 农踉 跄 地 向家 走去 ,把 世 界 留给黑 暗和 我 。在 形式 上 ,本 节 的第三 行 中作 者使用 了两 次行 内压 头韵 的手法 , T e “ h pog m nh m w r ld iw a a ” 产 生 一 种 诗 歌 luh a o e adpos s er w y , h y 音 乐上 的延绵 缓慢 的节 奏 ,刻 画 出农人 踽 踽独 行 的场 景 ;在 内容上 ,作者用 黄 昏、丧钟 、风等 带着浓郁 哀伤 的意象 ,勾勒 出静 谧黄 昏中一个 农人的孤独 。 自然 之景 触 动了诗人敏感 的神经 ,开始 “ 用想象力从 自然 界的 利 万变现象 中捕捉到人性不变的永恒 ’刘意青, 06 。 , ( 20) 先 是 黑 暗 墓 园 中 的 先 辈 们 。夜 幕 来 临 ,苍 茫 的 古 土 上 万籁俱寂 。牛铃 声、 甲壳虫嗡 嗡乱飞的声 响和 凄厉的 几 声猫叫把村庄 衬托得更加肃 静。诗人的笔触 又像 一个 在 村中游荡 的镜 头,一一掠过 夜幕 下沉睡 的村庄 中的细

一曲凄美哀婉的牧歌——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赏析

一曲凄美哀婉的牧歌——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赏析

神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 那些曾经高贵或卑微 的; 富贵或贫穷的; 声名显赫或默默无闻的, 现在已 没有了任何区别和界限, 谁也没有特权再鄙视别 人, 嘲笑别人。只有在这时— — —在坟墓里, 那些在 世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才获得了活着时得不到 的 “ 平等” 待遇, 才得以有机会发出生前不敢发出 的呐喊, 也就是说, 坟墓居然可以说是穷人的天堂, 这是对道貌岸然的权贵们的莫大的讽刺, 是对当时 黑暗世道的血泪控诉, 是穷困的人们向社会、 向权 贵发出了自己内心不平的呐喊! 为什么不向上帝倾诉?因为上帝也是势利眼, 他只知道维护富人的利益, 哪会来管穷人的疾苦? 由此可见宗教是虚伪的, 只是当权者用来欺骗和统 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因而诗人向那些生活在社会 底层的人们呼吁: 再也不要相信宗教那些鬼把戏 了; 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 上帝是靠不住的, 能挽 救 “ 我们” 的只有我们自己! 在荒凉的墓圆里, 哀怨凄婉的 《 墓园挽歌》 在 随风飘荡, 田园的景色是优美的, 但由于死亡阴影 的笼罩而变得萧索悲凉, 我们在凄美动听的挽歌声 中可以听到诗人的忧郁, 诗人的孤独, 诗人对大自 然的热爱和愤世嫉俗。 托马斯・格雷是一位非比寻常的诗人, 他的诗 饱含着他真挚的情感和正直的信念, 字字句句再现 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 天才的创作灵感和沧桑的 人生经历。 “ 2," 9&#,/ %0 71%-3 1"&5 (.# #% #," 7-&<" ” ( 荣华 何足道, 百年归丘垄。 ) 这是一首为穷人而写的挽 歌!由于其丰富的思想性、 优雅的艺术韵味以及许 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托马斯・格雷的这首 《 墓园挽 歌》 成为墓园派诗歌的最佳作品。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墓园哀歌赏析

墓园哀歌赏析

REVIEW/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白昼(象征生命)即将过去,夜幕已然降临,教堂的钟声鸣响,似在为即将逝去的白昼敲起的丧钟。

田野上,牛群哞哞叫着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前行,农夫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此时步履沉重地走在返家途中。

整个世界,除了甲虫飞行的嗡嗡声与远处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只有一片黑暗。

“我”在墓园独自喁喁而行,只偶尔听到猫头鹰的叫声,陪着“我”的只有老树下的荒冢里长眠着的村民们。

一幅悲凉、萧索、孤寂、凄美的画面与意境,而意境的营造正是由于诗人对各种意象的巧妙运用和结合。

如日暮意象:晚钟、黄昏、疲惫的农夫、昏沉的铃声;如萧索与荒凉意象:猫头鹰诉苦般凄厉的叫声、腐朽的草堆、窄狭的墓穴;诗人用丰富的感官意象来写景。

如听觉意象:长鸣的丧钟声、牛群的哞哞声、甲虫的嗡嗡声、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寂静的夜晚猫头鹰的叫声;如视觉意象:草地上蜿蜒远行的牛群、疲惫不堪的农夫、闪动微光的大地、苍茫的暮色。

如动觉意象:前行的牛群与步履沉重的农夫;如静觉意象:一片肃穆与寂然。

感官意象的反复出现与彼此对照,强化了阴郁的气氛和痛苦的情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同情这些贫穷的村民,在第五节运用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晨村民们惬意的画面:芬芳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唤,泥草窝里小燕子的细语呢喃,公鸡的啼鸣和回荡的号角声,都唤不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

短短四行诗,句句有意象。

其丰富的意象有嗅觉意象(如散发着芬芳香气的晨风)、听觉意象(如公鸡的高声啼鸣,及回荡的号角声)、视觉和动觉意象(如小燕子在屋檐下低飞,细语呢喃)……为读者营造出一幅惬意的画面:清晨公鸡长鸣叫早,村民走出屋外,闻着空气中散发的清香,看着屋檐下小燕子轻舞的身姿,听着其啾啾的叫声;远处传来呜呜的号角声,那是伙伴们在召唤他去打猎……然而他们现在长眠于地下,这一切都永远不能享受了,他们只能躺在窄狭的墓穴里。

乱草丛生,他们的坟堆破败,已成荒冢。

诗人对村民的同情不言而喻,诗歌的主题借以表达出来。

古典主义与伤感主义的完美结合——解读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

古典主义与伤感主义的完美结合——解读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2 06 期
No. Z O6 2。 O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u a g Te c e sC l g ( o ilS in e o r a fF y n a h r o l e S ca ce c ) e
流, 也是 启蒙 思想和英 国软 弱的城 乡中 小资产 者情绪 的反
映。 在创作上, 突出强调 感觉和感情 , 力渲染人物 内心的痛 着
苦和不幸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伤感 主义开辟了一种从心理感 觉为载体掺合外部现实 的投影 的叙述方式 。 劳伦斯 ・ 斯泰恩 ( 73 1 6 ) 11 - 7 8 的代表 作《 感伤 的旅行 》 1 6 ) (7 8 写敏感和 爱流 泪的主人公约里克牧师 在法 国的旅行 , 着重叙述主人公不断
中的情绪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回声 ” 。同时这种情绪 也 凝结 了十八世纪英 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 。
至l 8世纪中叶 , 英国工业革命发端 , 农村 自耕农 日益破 产, 城市贫 富分化加剧 , 启蒙运动 中的许 多诗 人和 作家开始 对社会 现实感到 不满 , 们一方面继续与封建势力抗争 , 他 一
些 贫 苦 人 的 怜 悯 之 情 和 自 己 忧 伤 的 情 感 。约 翰 逊 (a eJh s n 在评说 《 园挽歌 》 S mul no ) o 墓 时曾 指出“ 幕 园挽 歌》 《
特点之一就是对贫苦 人的 同情 , 具有一定 程度 的民主性 ; 另

特点是 沉浸于死亡 、 独的玄想之 中 这两种特 点都 统一 孤
头鹰 在布 满常春藤的塔顶底下正在向月亮抱怨 , 此情此景 无
古典主义以社会和政治为题材 、 以中产阶级为教 喻和愉悦对 象 的传统 , 而是 把 目光投 向广大农村 , 去描 写劳动人民。 整个 西欧对 唯理主义 已经 厌倦 . 向伤感主义 的闸 门已经打 开。 通

王佐良译作《墓园挽歌》批评

王佐良译作《墓园挽歌》批评
pagepage4王佐良译作墓园挽歌批评摘要王佐良译所译的诗歌墓园挽歌用的是古诗体可是连基本的格律都不懂而且遣词造句也存在各种问题
文化天地
袁湘生 :王佐 良译作 《 墓园挽歌 》中的 问题分析
王佐 良译作 《 墓 园挽歌 》中的 问题分析
袁 湘生
( 广 东科 技 学 院 广 东 东莞 5 2 3 0 8 3)
又是何 意? “ 逐渐”的缩写?或者说 ,竟是将 “ 逐渐 ”分成
两 半 ,上一 句 用 “ 逐 ” ,一 下 旬 用 “ 渐”? “ 暝 灭 ”又 是 生
“ 鞠 伏 ” ,生 造词 语 。 大 概 又 是 “ 鞠 躬” “ 俯 伏 ” 的缩 写 。 “ 务”是去声 , “ 伏 ” 是 入 声 ,不 押 韵 。 “ 妄 者 莫 嘲讽 , 劳 碌 终 有 功 。微 面 对 其 一 一 进 行 分 析 。 绝句 中 才 能偶 尔 见 到 这 样 用 。 姑 且 当 作是 出 于 异化 翻译 的需 “ 白 昼 将 残 尽 ,晚钟 促 落 晖 。黄 犊 鸣 草 原 , 逶 迤缓缓归 。 要。 “ 茅 庐”即是 “ 草 堂 ” 。 两 个 词 连 用 ,便 成 累 句 。 田 夫荷 锄走 ,赴 家 意 沉 昏。 玄 冥 盈 天 地 ,孤 影 立 乾 坤 。 ” “ 炉膛 火 烁 烁 , 主 妇 忙 夜 活 。烧饭 兼 添火 , 此 景 已不 复 。 评: “ 残尽” 、 “ 沉 昏” ,生 造 词 语 。古 人 的诗 词 中 , 娇儿 尚 学 语 , 哑 哑 迎 父 归 。 爬 膝 争 宠 爱 ,斯 景 亦难 追 。 ” 从来不 曾有过。 “ 沉 昏” 或 许 要 表 达 的是 “ 昏沉 ”之 意 ,为 评: “ 膛 ”字在古诗词中极其罕见。 “ 炉膛 ”更 是 从 来 了 显得 有 “ 文 化 ” ,居 然 颠 倒 过 来 使 用 。另 外 , “ 赴 家 ”一 没有 过 。 明 明 用 “ 炉中”就可以了。 “ 夜活 “ 、 ”烧 饭 “ , 词 也是 全无 来 历 ,读 来 明 显 觉 得 生 硬 。 大 白话 。 “ 忙夜活”可以改为 “ 夜炊爨”。 “ 夕 曛 逐 黯 淡 ,晚景 渐 暝 灭 。万 化 皆偃 息 ,阴 肃 笼 四野 。 “ 昔往镰刀利 , 行 处 皆披 靡 。瘠 土 硗 薄 地 , 犁沟亦能理 。 唯 见 虫 旋 舞 ,但 闻 语 切 切 。牧 铃 声 思 睡 ,催 羊 入 圈歇 。 ” 驱 驾 于 南 亩 ,耦 耕 欢 时 务 。 千斤 挥 巨 斧 ,群林 纷鞠 伏 。 ” 评: “ 夕曛逐黯淡” , “ 夕 曛 ”就 是 “ 夕 阳 ” ,那 “ 逐” 评: “ 瘠 土 硗 薄 地 ”, 重复哕嗦 , 与前 “ 茅 庐 草 堂 ”同 病 。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教学内容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教学内容

Stoke Poges churchyard
斯托克波吉斯(英国英格兰白金汉郡南部村庄,据信为格雷的《墓园挽歌》
的背景地)
He toured around Europe with Horace Walpole, author of the world famous Gothic
novel The Castle of Otranto《奥特兰托的 古堡》 . In 1768 he was made Professor of
Comments on Gray
• Gray’s literary output was small. He wrote slowly and carefully. His po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exquisite sense of form.
• His masterpiece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once and for all
Thomas Gray
• Thomas Gray was born in London into a broker’s family. He got very good school education, first at Eton and then at Cambridge. He left Cambridge without taking a degree.
• 名作<<墓园挽歌>>的作者在所有早期的浪 漫主义诗人中,学识最为渊博,性格也最为通达. 年青时,他体质非常孱弱, 是他们家十二个孩子 中惟一幸存的一位.他的童年很不幸,父亲很粗 暴,并且后来他离开他深爱的母亲,不幸的童年 使他的一生在忧郁中度过, 在他的所有诗作中 都可看到这种伤感风格.

英美诗歌赏析(英文版)

英美诗歌赏析(英文版)

1墓园挽歌: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他最著名的诗歌是便是《墓园挽歌》,并因此同写过《夜吟死亡》(Nitht-Piece on Death,1721)的托马斯·帕达尔(Thomas Parnell, 1679-1718),写过《坟墓》(The Grave, 1743)的罗伯特·布莱尔(Robert Blair,1699-1746)和写过《夜思》(Night Thoughts,1742)的爱德华·杨格(Edward Yong,1683-1765)等人一道被称为“墓园派诗人”。

《墓园挽歌》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作,常被批评家誉为十八世纪乃至英国历来最好的诗歌。

这首诗有着这样独特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凝聚了每个时期中的某种社会情绪,用比较完美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革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写诗人流连在乡村的墓园里,望着一座座平民百姓的墓石,他思考了狠毒。

这些人默默无闻,劳作终身,死后埋葬简陋的墓地里,他们身前也有过报复,经历过悲欢离合。

回忆中,诗人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对骄奢淫逸的权贵做了温和的批评,并指出:不论身前多么荣华富贵,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既然大家殊途同归,人们就应该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这首诗共32 节,每节有四行五步抑扬格组成,以abab 押韵。

总体上来说,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主义的格式,但在内容上却显示了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特征。

诗人在晚钟时分步入墓园: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

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

农夫荷锄犁,倦倦回家门。

唯我立狂野,独自对黄昏。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s slowly o'er the lea,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开头一段描写了天黑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人们经历了一天的劳累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的景象,把恬静的乡村生活如风景画般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格雷《墓园挽歌》中的风景及其作用

格雷《墓园挽歌》中的风景及其作用

3 1
w 0 l r l d C u l t u r e { B o o k S t o r y

之后 的三个诗节 围绕着 已故农 夫的世 间生活展开。这 些诗行 中虽然包括一 些视觉细节 ,但它们 并不直接 产生画 面感。依据德 国文艺评论 家莱辛的观点 ,这些视 觉细节真 正显 示了诗人 独一无 二的力量。莱辛认 为.只有诗 人可 以 “ 通 过否定 方式作画 ,将肯定与 否定两 种方式 完美地 结合
罗马诗人、文论 家贺拉斯就在 《 诗艺》 中提 出了 “ 诗 如画” 的说 法 ,从而 奠定 了西 方传统 美学的一 块理 论基 石。进
入1 8世 纪 后 ,受 欧 洲 大 陆 兴 起 的 古典 主 义 思 潮 影 响 ,以
榆 树 和紫杉荫里,/满是 草的地 上隆 着垒垒荒 冢 ; / 埋 在 各自 狭 小墓穴里长眠的,/ 是村 中缺 文少礼的先祖先宗。 ” > >
是 黄 昏 时 的 图 景。 但 通 过 一 系 列 否 定 表 达 ,如 “ 再 难 把 沉 睡 地 下的 他 们 唤 醒 / 他 们 再 享 受 不 到 炉 火的 熊熊 / 或 辛 勤 主妇 在 衣食 上 的 关心 ; / 没 儿女 跑 来 牙牙地 欢 迎 父 亲 / 或 爬 上 膝 头 去 分 享 巴望 的 吻 ” 等 ,格 雷 重 新 勾 勒 了农 民 们 白 天 的 田 间生 活 和 夜 晚 的 家 庭 欢 乐 。 按 照 莱辛 的标 准 ,这 三 个 诗 节 在 其 他 方 面 也 是 非 图 画 式的。 比如,描绘农 夫在 清晨被 唤醒 的细节 不是 以空间 ,
自己置 人语言构筑的风景 中,对景色进行了仔 细的观察与 思 索。具体 来说 ,第一次是开篇对农 夫日常活动的描写和 之 后长篇的道 德与社 会性评论 ; 第 二次包括对农 夫墓前 简 陋碑文的 简短 描写和对 死亡之痛及 必要 安慰的短 暂思 索; 第 三次 则是诗歌 结 尾部 分对乡间诗人 生与死 的描 写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

墓园挽歌英美诗歌欣赏

Comments on Gray
• Gray’s literary output was small. He wrote slowly and carefully. His po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exquisite sense of form.
• His masterpiece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once and for all
• Thomas Gray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is scholar and poet was the most famous for his poem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Thomas Gray was born on December 26, 1716 in Cornhill section of London, England. He was the only child in his family.
established his fame as the leader of sentimentalist poetry and the spokesman of the Graveyard School.
What is an elegy?
• A lyric poem lamenting the death of an individual. It is usually formal in language and structure, and solemn or even melancholy in tone.

墓园挽歌的解读论文

墓园挽歌的解读论文

墓园挽歌的解读论文(摘要)托马斯?格雷是十八世纪英国感伤主义诗歌中的最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墓园挽歌》是格雷历经了八年时间创造的经典之作,一经发表,展现出了无穷的诗美。

阅读这首诗就会看到“忧郁文学”的开始和完善。

作为一篇被世人传诵的经典之作,其对逝者的缅怀不仅仅限于某一人身上;其内容已经明显超越了对某个具体人物的哀思。

《墓园挽歌》兼具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挽歌之一。

(关键词)解读;伤感文学;《墓园挽歌》一、《墓园挽歌》的创作特点《墓园挽歌》一经发表,展现出无穷的诗美。

其凄美生动,韵律流畅,在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同时,向世人展现出宁静优雅的古典美和音韵和谐的诗歌美。

这首诗歌以其“凄楚悲切的气氛”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阅读这首诗就会看到“忧郁文学”的开始和完善。

作为一篇被世人传诵的经典之作,其对逝者的缅怀不仅仅限于某一人身上;其内容已经明显超越了对某个具体人物的哀思,而是通过对乡村一处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下层默默无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在这首诗中,格雷联系个人的情感和亲身经历,对生命的悲哀和生命的奥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诗中诗人流连于黄昏中的乡村墓园,所见的是一座座平民的墓穴。

他把平民百姓和大人物加以比较,分析了在机遇相等的情况下,他们所能作出的成就。

赞扬他们纯朴善良品质,为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和才华而惋惜;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人间虚荣的蔑视和嘲讽,对大人物傲慢奢侈生活的谴责。

他同情穷人和小人物,而嘲讽那些瞧不起穷人、欺负穷人的所谓“大人物”。

在诗中,诗人想要去缅怀的不是显赫的权贵,而是对权贵、虚荣、奢华的蔑视和对那些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平民的同情和赞扬,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格雷的民主思想。

二、《墓园挽歌》的文学特点感伤主义文学起源于英国。

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更加显著,资产阶级中下层深感社会上贫富悬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由此而产生感伤情绪,其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感伤主义。

墓园挽歌感伤主义分析

墓园挽歌感伤主义分析

墓园挽歌感伤主义分析
《墓园挽歌》是一首感伤的抒情诗,作者把自己的悲伤和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写了一个悲惨的场景,一个孤独的人在墓园里悲叹,他的爱人已经离开他,他只能在墓园里悲叹,悲叹自己的悲惨命运。

诗中的悲伤情绪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悲伤和痛苦。

诗中的每一句都在表达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悲伤,他的痛苦和孤独,他的悲叹和悲伤,他的无助和无奈。

这首诗把作者的悲伤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悲伤和痛苦。

墓园挽歌修辞分析 4班张熔芳

墓园挽歌修辞分析  4班张熔芳

Stanza 3 Save that from yonder ivy-mantled tower The moping owl does to the moon complain Of such as, wandering near her secret bower, Molest her ancient solitary reign.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拟声、移位修饰语、明喻、暗喻、双 关、委婉。 第一句的"morn" (It calls and breathes.) ,这里用了拟人。 "incense-breathing Morn"香气四溢的晨风,这里用了移位修饰。 单词"twittering燕子呢喃"和"clarion公鸡如喇叭报晓"都用了拟声。 "The cock's shrill clarion"这里把公鸡的鸣叫声比作如喇叭一样尖刺 ,用了明喻。 第四句的"bed"用了委婉的手法,其实是指坟墓。同时,这里也用 了暗喻,暗指那些死去的人。用lowly修饰bed,这里的lowly其实 也可以说是暗指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下。 "bed'有床的意思,在这里指坟墓,有双重含义,所以这里用了双 关。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Thomas Gray
修辞分析
张熔芳 0433
《墓园挽歌》为四行体诗,由128诗行32诗节组成,每 诗节为一个四行诗句,每句都是由一个抑扬五音步组成 的,韵律为隔行押韵的"abab",结构匀称,读起来朗朗 上口,不仅在语感上,而且在听觉和视觉上都给人一种 和谐、匀称、流畅的美感享受。 《墓园挽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经个人分析和上网 查找资料等,发现的修辞有:借代metonymy、双关pun、 反语Irony、委婉euphemism、似非而是paradox、暗 喻metaphor、明喻simile、拟人personification、移位 修饰语transferred epithet、标名aptronym、用典 allusion、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等。

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作者:张静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张静文(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1150)摘要: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是英国18世纪后半期著名感伤主义诗人。

他一生只写过十几首诗,其中最受后世欣赏的是《墓畔哀歌》。

《墓畔哀歌》不仅是格雷所处古典主义时期的杰作,也是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

全诗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诗人吟诵着忧伤典雅的曲调,在表达其对平静和谐的大自然向往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平民的赞美和同情以及人文关怀的思想。

关键词:托马斯·格雷;感伤主义;挽歌;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58-02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作品一度流行。

感伤主义诗人们徘徊乡野,同情贫苦,然而所作怨而不怒,所表达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

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0)就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一、托马斯·格雷格雷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

1757年被提名为桂冠诗人,但未接受。

格雷一生隐居在剑桥大学,有教授名号而从未讲课。

他的诗作也少而精,除《墓畔哀歌》外还有别的好诗。

《英诗金库·卷三》18世纪诗歌部分就选收了格雷的8首诗作。

然所作之中,以《墓畔哀歌》最为著名。

全诗128行,一般认为用8年写成。

格雷的心思没有白费,《墓畔哀歌》是历来英国文学中常被引用的名篇,诗里的每一行几乎都是我们久吟不厌的名句。

二、《墓畔哀歌》浅析全诗128行,32节。

《墓园挽歌》

《墓园挽歌》

万方数据《墓园挽歌》——感伤主义的一株奇葩作者:林静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10(25)1.查看详情2.Johnson,Samuel.B.E Thomas Gray:The progress of a Poet 19973.黄源探;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 20031.林静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墓园挽歌》[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2010(9)2.赵国柱.ZHAO Guo-zhu从梦境到现实——谈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对西方传统牧歌的解构[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4)3.高清艳.GAO Qing-yan简论格雷《墓园挽歌》的间渡性[期刊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4.栾莺"墓园挽歌"的语音修辞分析[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08(16)5.李容蓉解构主义看忠实——浅析《墓园挽歌》丰华瞻译本[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9(27)6.文春梅略论中西文学中的感伤主义[期刊论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7.刘学丰.Liu Xuefeng优雅、古典的感伤——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文体特色研析[期刊论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8.张清道.ZHANG Qing-dao情感的节奏:托马斯·格雷的诗歌韵律探索[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代新黎英国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8)10.陈浩东.毕晓直哀婉宁静优雅的古典美——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赏析[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03,18(2)本文链接:/Periodical_sq-zh201025035.aspx。

挽诗 赏析

挽诗 赏析

挽诗赏析
挽诗是一种哀悼和祭奠死者的诗歌形式,它以诗的形式哀悼死者,一般与死者的身份和生平相关,主要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下面我将为你赏析一首著名的挽诗——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

《墓园挽歌》是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创作时间长达8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

全诗128行,诗末所附的“墓志铭”便是为好友而作。

诗歌开头部分,格雷为我们描述了一副宁静绝美的黄昏乡村图景。

诗人独自站在墓地,看着夕阳下美丽的世界。

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与远处羊群发出叫声遥相呼应着,羊群身上的铃声“昏沉”作响,在草地上缓慢地移动着。

牧人在劳作了一天之后,疲惫地蹒跚在回家途中。

整个世界只留给了我与黑暗。

在黄昏的牧人图景下,诗人由此展开想象,描写了墓园中沉睡着的普通百姓。

这些农民在世时,虽然“粗鄙”、清贫,地位低下,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但和家人们过着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有孩子们热切地期望着他们的归来,享受着天伦之乐。

而如今,他们长眠于此,如他们生前一般,默默无闻。

诗人把普通百姓与伟人们相提并论,想象着普通人若有类似的机会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从而体现了格雷对穷苦人民和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讽刺了那些鄙视穷苦大众和弱势人群的伟人,无情地鞭笞他们。

总的来说,《墓园挽歌》是一首深情而又充满哲理的诗,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希望这个赏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挽诗的魅力和深度。

托马斯·格雷的墓地挽歌主题思想及艺术论

托马斯·格雷的墓地挽歌主题思想及艺术论

用诗歌唱出死亡的真谛内容摘要:墓园派诗人托马斯·格雷是18世纪的英国诗歌大家,其代表作《墓园挽歌》常被解读为“感伤主义”的代表作。

诗中描绘了一种静谧、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超然豁达的生死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其严谨的格式更展现出无穷的韵律美。

关键词:《墓地挽歌》,托马斯·格雷,伊顿版,公开版,生死,韵律美众所周知,起初这首诗是托马斯·格雷为其在伊顿公学读书时期的好友理查德·韦斯特所作的悼亡诗,这就是所谓的“伊顿版”,这一版本《墓地挽歌》偏向于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和贺拉斯(Horace)的风格,主要描述乡村生活的闲适,且认为人死后都将在天堂得到安抚,不用再承受尘世之苦,因此死亡并不可怕,而只是一个必经过程。

经过几年的修改,格雷最终完成了“公开版”的创作,此时其风格更偏向于英国诗人弥尔顿(Milton)的风格,因此主题更加庄严,敢于质疑权贵,就人生进行拷问,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伊顿版本本质上是轻松的,是对亡友的悼念,哀而不伤。

然而经过岁月打磨后的格雷洞察人生,对生死与人生抱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英国社会工业的发展使得农民生活困苦,格雷对此深表同情。

两个版本的差别正体现了格雷人生态度的转变。

我们现在重点谈一谈公开版。

“公开版”的《墓地挽歌》完全超越了个人对好友的哀思之情,上升到宏观对权贵的质疑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开篇通过描写英国普通乡村的情景,以对钟声的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忧郁压抑的黄昏气氛,第四段写的是景物和那些墓地里的已逝者,随后几段又在逝者在世时的美好场景上着墨,流露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对底层人民的不幸深切同情,并且进行对比描写,生动刻画了王公贵族的傲慢奢侈,从而体现出劳动人民简朴朴素的生活和简单单纯的心灵,这也符合格雷一直坚持的生活态度——藐视权贵,淡漠名利(曾拒绝赋予他的桂冠诗人的称号)。

格雷的人生观受基督教影响甚深,相信人死后都成为上帝的子民,在天堂里都是平等的。

试论《墓园挽歌》中的华兹华斯诗学思想

试论《墓园挽歌》中的华兹华斯诗学思想

试论《墓园挽歌》中的华兹华斯诗学思想
江玉娇;盛钰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
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

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2)超越理性的想象与情感论;(3)返璞归真的人性哲学。

这表明《墓园挽歌》在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过渡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正是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在18世纪中叶传达了后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人要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诗学思想。

【总页数】7页(P39-45)
【作者】江玉娇;盛钰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墓园挽歌》中移就修辞的认知解读 [J], 牛桂玲
2.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墓园挽歌》中的移就辞格用法 [J], 杜芳
3.论《墓园挽歌》中的隐喻分类及其陌生化功能 [J], 高海艳
4.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J], 薄汝倩
5.论《墓园挽歌》中的隐喻分类及其陌生化功能 [J], 高海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墓园挽歌》简析
[摘要] 《墓园挽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美的诗歌之一,是18世纪英国伤感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全诗共128行,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贫苦不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淳朴本质的赞扬。

本文试图从其作者、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及诗词解读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关键词] 墓园挽歌托马斯.格雷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墓园挽歌》是其作者托马斯.格雷历经了八年时间创造的经典之作。

该诗创作于1742年,其时托马斯.格雷的好友理查德&#8226;韦斯特刚去世不久。

因此,整个诗篇弥漫着伤感的愁绪,是伤感主义的代表之作。

然而,作为一篇被世人传诵的经典之作,其对逝者的缅怀不仅仅限于某一人身上。

诗中诗人流连于黄昏中的乡村墓园,所见的是一座座平民的墓穴。

让诗人想要去缅怀的不是显赫的权贵,而是对权贵、虚荣、奢华的蔑视和对那些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平民的同情和赞扬,体现了托马斯.格雷的民主情怀。

该诗以严谨的构思、精美的格式、老练且富于典故的风格、自选的措辞以及变形的词序广为传唱,堪称英国最著名的抒情诗。

被认为是英国十八世纪乃至英国文学史上最好的诗歌之一。

《墓园挽歌》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青睐,主要是因为“第一,它凝聚了一个时期中的某种社会情绪;其次,它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革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一、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墓园挽歌》的作者托马斯.格雷(1716~1771)是英国18世界重要诗人之一,也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欧掀起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浪漫主义文学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描写及歌颂大自然,体现对自然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渴望。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浪漫主义文学的这一主旨在格雷的《墓园挽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出生于伦敦一个普通经纪人家庭的格雷的一生可谓是中规中矩,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并于1768年开始在剑桥大学教授历史和当代语言。

尽管格雷是18世纪享有盛名的诗人之一,但相对其他的诗人,格雷一生的诗词并不多,仅有十余首传世。

格雷写作十分谨慎、极为斟酌用词,注重形式和诗句的完美,诗歌外观精美,诗意复杂间接,人工雕琢的迹象十分明显。

也正是因为格雷的严谨和自律成就了《墓园挽歌》在结构、措辞、语音、意象、意境等方面都的完美体现和和谐统一,使《墓园挽歌》以严谨的构思,精美的格式,老练且富于典故的风格,自选的措辞和多变的词序成为广为传唱的佳作,堪称是英国18世纪乃至整个英国文学史上最精致,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二、创作背景及文学特点
《墓园挽歌》创作于英国文学奥古斯都时代末期和浪漫主义时代初期。

其时,18世纪的英国正经历起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被称作“启蒙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仍受到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其诗歌风格非常古典,注重格式。

到了18世纪末期,伤感主义的小说及诗歌开始盛行,最终过渡到了浪漫主义文学。

这一创作背景使《墓园挽歌》同时具备这些文学时代的特征,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的转型之作。

《墓园挽歌》的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体现。

强调理性,但同时强调自由,平等及博爱,解放个人情感,尊重个人自由和尊严是启蒙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墓园挽歌》中诗人对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人的关爱、尊重及赞扬,对权贵、奢侈生活的嘲讽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此外,启蒙主义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也在该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那就是诗歌的主人公不再是贵族,而是平民。

与启蒙主义有着一定共通之处的浪漫主义则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墓园挽歌》中诗人就将自己置身于黄昏的乡村墓园之中,周围的环境宁静而肃穆,耳边响起的是报丧的晚钟……这样的环境让诗人想起了死亡,引起了诗人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真挚的缅怀和赞扬。

这种情感无疑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体现。

而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对诗歌辞藻有着很高的要求。

《墓园挽歌》语言精雕细琢,诗歌形式精美,正符合新古典主义的这一要求。

因此,可以说《墓园挽歌》在内容上和情调上是浪漫的伤感主义,形式上则属于新古典主义,语言典雅考究,音韵优美和谐,诗行匀称整齐,诗意复杂间接。

是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完美结合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挽歌之一。

除以上特点之外,颠倒的词序也是该诗歌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

三、诗词解读
《墓园挽歌》作为一首挽歌,其目的与普通挽歌一样——缅怀,哀悼逝者,对其生平予以肯定以抚慰在世的亲友。

纵观全文,《墓园挽歌》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其在内容上已经超越了对特定人物的哀思,而是通过对一处乡村墓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他们美好品质的赞扬以及对他们没有机会施展他们的才华的惋惜。

虽然是一首挽歌,作者并未一开篇就对死亡进行描述。

相反,格雷通过对黄昏的墓园,动物发出的声音以对环境的渲染把他所见的日落营造成了一个人类死亡的丧钟。

为其在第四节对“粗鄙的父老”的墓碑的引出做铺垫。

落日被格雷描绘称为了人类死亡的丧钟,与诗篇第5到7节对“The rude forefathers”描述和回忆相呼应。

这些“粗鄙的父老”永远的躺在了他们简陋的墓穴里,再没有任何的东西能够将他们唤醒。

当格雷对黄昏,对乡村朴实的父老的墓碑,对死亡的丧钟的刻画还停留在读者的脑海中时,格雷在紧接下来的章节里将描述转向了18世纪人们所普遍推崇的价值观跟这些普通的、在显赫人士眼里“粗鄙”的父老们的淳朴本质和生活之间的比
较。

引出了该诗的真正主旨,即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惋惜,对权贵,虚荣,奢侈,傲慢的嘲讽和蔑视。

《墓园挽歌》中所提到的雄心Ambition (29行), 奢华Grandeur (31行), 怀念Memory (38行)等都是这些“粗鄙的父老”所不具备的。

然而,面对权贵和奢华对这些下层人民的蔑视,格雷在《墓园挽歌》中从四个方面为这些贫苦大众进行辩护,捍卫了普通人的尊严,颂扬了他们勤劳,质朴善良的本质。

首先,不管你有多伟大,亦或是拥有着贵族的血统,最终也逃脱不了跟这些“粗鄙的父老”相同的命运——死亡。

其次,格雷在接下来的诗篇里指出是什么带来他们不同的命运呢?诗人感叹命运的不公。

然后,格雷笔锋一转,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称赞这些下层的默默无闻的人们不受诱惑,诚实劳作。

最后,即使是那些仅点缀了拙劣的韵语、凌乱的刻画的简陋的墓碑,甚至是简单到只刻有姓名和年份的墓碑也同那些恢弘的纪念堂一样都是为了请求过往人就便献一声惋叹“the passing tribute of a sigh”。

因此,也应该得到人们一样的尊重。

《墓园挽歌》之所以世代传颂,魅力不减少,堪称英国文学史上最美的诗歌之一,就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博爱之情,对他们不公的命运的惋叹。

也正是这样的民主思想和弥漫全诗的伤感情调,使《墓园挽歌》称为18世纪后期伤感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

参考文献:
[1]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海霞.远离尘嚣的生命之歌[J].名作欣赏,2007,(2).
[3]Abrams, M.H. et al.,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1979.167.
[4]Johnson, Samuel.“Gray,” in his 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17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