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报告

一、调研主题分析

本调研报告选取了自己比较熟悉的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调研分析对象,从布局、色彩、材料、肌理、自然营造、空间处理、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主要想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旨在学习如何关注建筑的地方风格与文化根源,如何在当代建筑中继承和体现东方传统建筑的精髓。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在今天的范式。校区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建筑不再突显,而是让位于境界和气象。校区中心是郁郁葱葱的象山,山脚下是一湾流水,30余座建筑像书法笔触一样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平静的沉浸在平缓的山水之间,这一群建筑就像守护的星座,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之间便勾勒出象山。整体的自然错动与内院的几何严谨形成了动静之间的生趣转换,不规则总图构成一种空间的运动关系”王澍在象山校区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中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二、调研具体过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10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使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由10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整个校园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建筑师利用这种体系,大量使用回收旧砖瓦,并充分利用这里的手工建造方式,将这一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传统和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选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形成一种有效隔热的屋顶体系,这种厚墙与厚板的结合,在这个夏季炎热冬季阴冷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空调的使用。整个校园建筑和景观共使用多达700 万片回收旧砖瓦,节约了资源,也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观念。

象山校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山北,二期在山南,呈点状分布。北区为完全新建,大开大合,大气与幽静统一。以“回”字形院房作为北区的母题,或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其间点缀了梳齿形的教学楼,并在用地的北侧用“一”字形横向展开的画廊限定边界。最后,一座细瘦的玻璃塔在校园西边建筑序列的尽端占领制高点,统摄全局。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王澍在山南有限的场地开始了他“造城”的宏大实践。

建筑物料与色彩,“4层高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三面围合着象山的三合院落,关闭时具有令人震撼的单纯性,打开时具有轻快的多样性”,四种建材原色:青瓦、钢筋、水泥、原木,体现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

让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留白,“空间留白”的处理使校区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言未尽而意已至,用空白合残缺的部分来实现完整的表达,体现了以虚写实的美学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正所谓:“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再有形处,而在无形处。”

三、浅析调研成果

王澍:“这座校园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开始了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深思熟虑的一种转变”。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或许是中国传统与现实激烈冲突中诞生的另一种“乌托邦”,30座大小不一的建筑平静的沉浸在中国南方平缓的山水之间,这里流动着5000个艺术学子的青春、激情、沉思与梦想,昭示着一条通往人们内心深处的返乡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