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的研究∗
庞超波1,蒋振宇2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2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广西玉林 (537000)
E-mail:pcb200705149@
摘要:元认知能力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高级认知能力。

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的三个基本维度: 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评价。

以此为基础编制原始问卷,对866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探讨了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心理结构。

本研究所编制的大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关键词:元认知能力;心理结构;问卷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目的
元认知能力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高级认知能力,是个体基本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是认知综合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根据现实情况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必要、适当的调节,以及对认知活动收获的体验等。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vaell)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元认知概念后,元认知就成为了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在教育心理方面,与实践的联系更是具为紧密,比如在教学方面,学者们关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训练的可行性;而对于学习主体,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学习焦虑、学习不良、阅读困难以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联系。

因此,如果能够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水平进行有效的测试,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自觉性。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心理结构并编制一套适合于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

1.2研究现状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含了两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布朗(Brown)则将元认知分成两大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调节,两个人的观点虽有不同之处,但也存在着相同的地方,他们都认为“元认知具有双重状态,既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实体,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

而国内学者倾向于把两人的观点结合,提出元认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国内外对元认知量表的研究,多以这三种结构基准。

在国外,有Schraw等人以Brown的元认知概念作为理论基础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问卷》,主要用于测量成人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两个分量表,前者有陈述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个维度,后者包含了计划、监控、信息管理、评估和调节五个方面,是一个国外使用得比较广泛的元认知测验量表;Sperling教授根据《元认知意识问卷》题目简化改编而成的《儿童元认知意识问卷》,问卷分低年级(三~五年级)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重点项目研究成果
和高年级(六~九年级)两个版本,用来测查儿童的元认知水平。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汪玲、郭德俊、方平等人编制修订的《元认知问卷》,问卷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为三个基本维度,经过几次修改后,保留了26个条目,其中7个属于元认知知识维度,7个属于元认知体验维度,12个属于元认知技能维度,问卷适合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使用[2];张雅明,俞国良以测量评估小学生元认知水平为目的编制的《儿童元认知问卷》,确立六个基本维度:自我认知、动机信念、策略、计划、监控、调节,适用对象为国内小学高年级学生[3];还有康中和以大学生为对象编制的《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他把元认知能力划分为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调节、元认知评价四个维度,共24个题目[4]。

然而,在现有的量表中,尚缺乏一套专门用于中国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测查工具。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不同于小学生或大学生,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操控比小学生好,却又没有大学生成熟,因此,编制一套符合中学生心理发育状况的问卷,将更有利于把握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特点。

1.3理论构想
按照Nelson等人提出的元认知模型理论,元认知模型有两个水平:元水平与客体水平,而且“元认知包含着监测和控制两个方面,监测指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控制是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 [5],信息就在两个水平之间进行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最终达到认知目标。

元认知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也遵循了这一模型:先是知觉和理解当前认知活动的特征和意义,然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监控和调节,再支配自己的认知活动,受到支配的认知活动又接受新一轮的知觉、理解、监控和调节,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元认知能力包含了三个维度: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评价。

元认知计划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特点、任务情况、策略选择、结果预测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能力;元认知监控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进展和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反馈以及根据监测到的信息调配个人的资源,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能力;元认知评价就是认知活动结束后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的回溯性思考的能力。

2研究方法
2.1问卷的初步编制:
从问卷的理论构想出发,并参考前人编制的问卷,把挑选的和自编的项目组成项目题库。

经过咨询有关专家、心理学老师、研究生及中学老师的意见,从题库中精选了30个项目组成了《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初稿。

问卷初稿的内容体现了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评价三个方面,问卷编制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不确定,“4”表示基本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问卷的所有项目采用随机排列方式。

2.2问卷的初次测试
运用已编制的《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初稿,选取广西玉林市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共发放21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其中初一学生55人(男31人,女24人),初二学生49人(男27人,女22人),高一学生51人(男23人,女28人),高二学生47人(男22人,女25人)。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首先进行项目分析,删掉与总分相关
过低的10个项目。

进一步因素分析,KMO系数为0.806,Bartlett检验p<0.0001,说明变量
之间有一定相关,适合因素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删除6个项目在所属因素上的载荷
少于0.30的项目,形成具有14个项目的《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第二稿。

正式问卷
依然采用Likert 5点式量表。

2.3问卷的正式次测试
广西玉林市另取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发放问卷共725份,剔除无效问卷61 份,有效问
卷664份,有效回收率为91.6%。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初一学生114人(男62人,女52
人),初二学生102(男52人,女50人)人,初三学生118人(男56人,女62人),高一
学生113人(男47人,女66人),高二学生112人(男51人,女61人),高三学生105人
(男40人,女65人)。

采用SPSS16.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采用Amos4.0进行验证性因素
分析。

3研究结果
3.1信度
分别采用Crobach α系数和分半信度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1:
表1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
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评价总量表
Crobach α系数0.580 0.770 0.603 0.838 分半信度0.616 0.775 0.598 0.810
如表所示,总问卷的Crobach α系数为0.838,各维度的Crobachα系数在0.580至0.770
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10,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598至0.775之间。

结果表明该问
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2效度
3.2.1内容效度
本问卷的条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研究组讨论所提出的项目。

笔者将初步拟定的题目请专家审查、修改,之后,又邀请中学老师及中学生帮助了解题目含
义能否被研究对象理解,调整不恰当的一些文字表达,反复推敲和修改某些项目,直到基本
确定题目的意思明确、通俗易懂。

通过以上措施来保证问卷的良好内容效度。

3.2.2结构效度
3.2.2.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正式问卷施测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抽取公共因素(见表2),求得初始负荷矩阵,
再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3)。

项目所属因素上的载荷介于
0.428和0.742之间,三个因素累积变异解释率为46.492%。

表2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因素特征值变异百分比累计变异百分比
19.270
19.270
1 4.469
33.006
13.737
2 1.028
13.485
46.492
3 1.013
表3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各因素的项目及其载荷
因素1 因素2 因素3
1 0.706 11 0.657 10 0.742
6 0.705 5 0.643 4 0.714
14 0.662 8 0.569 7 0.525
12 0.584 2 0.564 13 0.428
0.539
3
0.451
9
根据以上结果及相关理论构想和各因素所包括的题项内容,可以确认:因素一为元认知
监控,因素二元认知计划,因素三为元认知评价。

这三个因子基本符合之前的关于中学生元
认知能力的理论构想。

3.2.2.2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的拟合度指数见表4:
表4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
χ2 df χ2/df RMSEA GFI AGFI CFI NNFI NFI
118.232 74 1.598 0.047 0.905 0.886 0.894 0.881 0.895
从上表数据来看,χ2/df值小于3,RMSEA值小于0.05,其余指标接近或达到0.9,总
的来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

3.2.2.3维度之间的相关
各个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p<0.01),结果见
表5:
表5 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维度及总分之间的相关
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评价总 分元认知计划……
元认知监控0.574 ……
元认知评价0.460 0.580 ……
总 分0.787 0.905 0.792 ……
由表5可知,各个维度之间有中等程度相关,在0.46~0.58之间;而各维度与总分之间
有较高的相关,在0.787~0.905之间。

这说明不同维度所测的内容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反
映出了相应的归属性,问卷的结构与理论构想比较一致。

4讨论
4.1关于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心理结构及问卷的构成因素
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给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本研究认为元认知能力可分为元认知计划、元认知控制和元认知评价三个方面。

为了验证构想,本研究以该理论假设为基础,按照严格的量表编制程序,初步编制了《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

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发现《中学生元认知能力测试问卷》由3个因素组成,各项目在所属因素上的载荷介于0.428和0.742之间,因素累计变异解释率为46.492%。

因素一有6个项目,方差贡献率为19.270%,内容涉及对认知活动进展和效果的检查、评价及修正、调整等能力的认识,命名为元认知监控;因素二有4个项目,方差贡献率为13.737%,内容涉及到对自己的认知特点、任务情况等方面能力的认识,命名为元认知计划;因素三有4个项目,方差贡献率为13.485%,内容涉及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能力的认识,命名为元认知评价。

这3个因素基本符合关于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理论构想。

4.2关于中学生元认知能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使用了Cronbachα系数与分半信度考察问卷的信度,结果显示二者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

至于效度方面,本问卷的结构是通过多次因素分析验证的,分析得出的因素模式与编制者的设想基本一致。

而且分析各维度之间的相关表明,各个维度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各个维度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与预期相符合,说明关于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结构设想是合理的。

因此,本问卷有较高效度。

4.3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采集的样本容量不够大,取样范围比较狭窄;其次,问卷没有重测信度和效标效度的支持,这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

因此,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仍需要进行大样本的测试和校标验证,进一步修正项目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代表项目和量表结构,以期达到对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心理结构更深入的认识。

5结论
本研究从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评价等三个方面构想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结构,并通过研究验证了理论构想,所编制的相应问卷的各项信、效度指标基本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 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2,1,44~49.
[3] 张雅明,俞国良.《儿童元认知问卷》的编制与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5年,11(3),241~246.
[4] 康中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D].太原:山西大学,2005.
[5] 汪玲,郭德俊.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心理学报.2000,4,458-463.
A Questionaire Study on Metacognition Questionnaire for
middle school studdens
Pang Chaobo1, Jiang Zhenyu2
1.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2. 11th Middle School of Yulin City, Guangxi Yulin (537000)
Abstrac t
The metacongitive ability is a advenced congitive ability with monitored and regulated to own cognition. On the basis of earlier stage’s job, the metacongitive ability is composed of four factors,they are : metacongitive planning、metacongitive monitoring、metacongitive evaluating. According to them , primal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We investigated 866 middle school studdens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metacongitive ability. Metacognition Questionnaire for middle school studdens had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Keywords: Metacongitive ability;structure of psychology;Questionnaire
作者简介:
庞超波(1973—),男,广西玉林,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