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合集下载

踝关节ao分型

踝关节ao分型

踝关节ao分型
踝关节AO分型是针对踝关节骨折而分类的一种方法,常被用于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AO分型按照骨折方式、位置和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类,其中每类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共计九种。

下面将对每一种AO分型进行介绍:
AO/OTA 44-A-Type 分型(胫骨内、外侧骺端骨折)
A型:胫骨外骨皮质完整,内骨皮质断裂或陷入
A1型:胫骨内骨皮质裂缝或骨裂
A2型:胫骨内骨皮质断裂或塌陷
A3型:胫骨内、外骨皮质均破裂
AO/OTA 44-B-Type 分型(胫骨内、外侧髁上骨折)
B型:胫骨外侧髁上骨皮质完整,内髁上骨皮质断裂
B1型:胫骨内髁上骨皮质裂缝或骨裂
B2型:胫骨内髁上骨皮质断裂或塌陷
B3型:胫骨内、外髁上骨皮质均破裂
AO/OTA 44-C-Type 分型(胫腓联合骨折)
C型:胫、腓骨中至下部骨皮质完全断裂,胫、腓骨下端脱位
C1型:胫腓骨下端内旋型骨折
C2型:胫腓骨下端外翻型骨折
C3型:胫腓骨下端内外旋型骨折
针对不同的分型,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微的踝骨骨折,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止痛药物、休息和冰敷等。

对于严重的骨折,如脱位或骨折错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关节重建或植骨等。

在进行治疗之前,必须进行准确的AO分型,并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和活动水平等因素。

总之,踝关节AO分型是一种重要的骨折分类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医学诊治中,对踝关节骨折的准确判断和分类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解析: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全面解析: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全面解析: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trimalleolar fractures或cotton骨折),是指内踝、外踝和后踝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折或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它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以及稳定功能。

一概述1.损伤机制旋前-外展型骨折旋前-外旋型骨折旋后-外旋型骨折旋后-屈曲型骨折部分扭转+垂直暴力型损伤2.骨折分型三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分型中的一部分,严格地讲,并无专门分型。

Lauge-Hansen 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旋前-外旋型Ⅳ度•旋前-外展型III度(部分)•过度屈曲型Danis-Weber分型•按照腓骨骨折的位置,依据下胫腓韧带的损伤情况二影像学诊断要点1.x线检查A.正位片;B.侧位片;C.踝穴位片2.主要测量指标三术前处理1.处理方式•抬高患肢(高于心脏位置)•冰敷(伤后48小时内)•足泵促进软组织肿胀消退2.手术时机•伤后6小时内,主要依据局部皮肤肿胀情况•7-10天后皮肤出现皱褶后再手术•水疱或血疱消退,痂皮褪去四手术治疗1.手术入路无论按照“三柱理论”还是“圆环理论”,三踝骨折都是不稳定性骨折。

因此,三踝骨折手术指征明确,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合适的内固定选择一直困惑着临床医生。

传统仰卧位手术入路:取仰卧位,外踝骨折选用标准外侧纵形切口,用解剖钢板或1/3管型钢板固定;内踝骨折选用前侧或后侧弧形切口,用拉力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采用间接复位,作踝关节前侧小切口,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固定。

漂浮体位手术入路:先取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处理外踝与后踝,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放置于腓骨外侧,重建钢板或1/3管型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后踝骨折用拉力螺钉固定;然后改为仰卧位,取内踝前侧或后侧弧形切口用拉力螺钉固定内踝骨折。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取俯卧位,沿外踝与跟腱中点处作纵形切口,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从外踝后侧剥离部分腓骨短肌,显露骨折端,选取合适大小的1/3管型钢板或重建钢板置于腓骨后侧,螺钉固定;从腓骨短肌与拇长屈肌间隙显露后踝骨折,注意避免损伤胫后血管神经,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块,恢复关节面平整,根据骨折端的大小及粉碎程度选择拉力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此时不改变体位,作内踝前侧或后侧弧形切口,屈膝45°左右用拉力螺钉固定内踝骨折。

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

术后处理
术后酌情放置引流,中立位石 膏固定3-4周,6-8周部分负重
需要注意的问题---复位有重、有序
➢ 不应过分强调和机械遵循某个复位 顺序,而必须在充分熟悉解剖、分 型以及伤情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 首先恢复腓骨解剖形态和长度
M 51 100343 旋前外旋Ⅳ度(C2)
➢ 腓骨复位如遇困难则牵开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短 肌显露后踝,必要时探查内侧结构
➢ 对于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后 踝常为两部分骨折(后内和后外),而两 部分骨折线相连,于跟腱下内外同时 显露复位固定
关于下胫腓联合
❖ 是否固定一直存在争议。 ❖ Ramsey and Hamilton提出距骨在踝穴向
外侧移位1mm,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将减少 42%,此成为固定下胫腓联合最常被引用的 理论基础 ❖ 但Michelsen等证实在正常人体轴向负荷时, 距骨的侧方移位即可达2mm
维持ROM,肌肉的力量
中期阶段(术后 4~6 周)
❖ 此期骨折已基本稳定,骨折处已有纤维组织 粘连原始骨痂形成
❖ 踝关节从以 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度到以主动 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 鼓励患者做踝关节主动 屈伸活动,同时辅以 外力来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每日早、中、 晚各锻炼 100 次左右。
❖ 鼓励患者做髋及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 此期踝关节活动已基本达到正常 ❖ 呼吸训练
三踝骨折术后
No Image
三踝骨折术后
题纲:
No 一、定义
二、疾病发病的原因
三、临床表现
Image 四、分型及临床处理方式
五、康复治疗(SE、OE、主要问题、长短 期目标、治疗计划)
一、定义:
1、三踝指的是:内踝,外踝,后踝。

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
提示内侧复合体和韧带复合体均已损伤, 容易导致严重的不稳定。骨间膜从踝关 节水平向近端至少到腓骨骨折处均撕裂, 下胫腓韧带撕裂或伴有撕脱骨折。
25
骨折评估和决策
1)踝关节 3 个方位的 X 线片:包括前后位片、内旋 20 。 前后位和侧位片 。(附:内旋 20前后位即踝穴位,使内外 踝轴心线与 X 线片感光板平行) 2)评估腓骨短缩最好的方法是如胫骨远端关节面软骨下骨 和外踝的软骨下骨的连接处出现台阶,即表明腓骨有缩短。 3)距骨角为83 °± 4 ° ,其增大或减小均提示踝穴移位或 不稳定 。 4)胫距关节面的间隙应与内踝和距骨内侧的关节间相等
三踝骨折
——踝关节骨折
1
概述
1.前言 解剖与生物力学 3.损伤机制,OA分型
5.治疗方法选择 7.术前计划、体位选择
2.足踝体位
4.骨折评估和决策
6.术前计划
8.术后处理、功能锻炼
2
前言
1)踝关节的损伤可以由直接暴力引起 , 但更常见的是 间接的旋转、水平及轴向暴力所致。 2)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治疗目的为恢复关节正常 解剖结构 ,为早期活动提供可靠稳定性。稳定的无移 位骨 折可保守治疗,而不稳定 的移位骨折以切开复位 内固定为佳 ,从而得到弹剖复位与可靠稳定。 3)踝关节骨折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并不仅仅取决于骨折 的类型 ,软组织条件至关重要。 患者因素如年龄、糖 尿病及骨质疏松等可能改变该类型骨折的手术指征和固 定方法。
浅层为扇形的胫跟韧带 ; 深层为胫距前后韧带 。
10
生物力学
1)在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的各个位置上,距骨均与 整个踝穴的关节面紧密接触。这种紧密接触对于踝 关节负荷的均匀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损伤后必须加 以恢复。 2)生物力学研究显示:踝关节的平整性并非通过 铰链运动来维持,而是通过在背伸及跖屈的各个位 置上距骨的旋转加上滑动,以及腓骨的平移来维持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与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疗法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与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疗法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与治 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疗法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2
踝关节骨折的 分类
03
治疗方案选择 合适的疗法
04
治疗方案选择 合适的疗法的 原则
05
治疗方案选择 合适的疗法的 注意事项
02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
按骨折位置分类
添加 标题
内踝骨折:骨折发生在内踝部位
添加 标题
疼痛。
添加标题
定期复查:在康 复过程中,定期 复查,以便及时 调整康复计划和
训练方法。
添加标题
心理支持:给予 患者心理支持, 鼓励他们积极面 对康复过程,增
强信心。
添加标题
治疗后的复查和随访
复查时间:根据病情和治 疗方案确定
复查内容:包括X光片、 CT、MRI等影像学检查, 以及疼痛、活动度、肌力
等临床检查
随访目的:监测病情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
并处理并发症
随访频率:根据病情和治 疗方案确定,一般建议每
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治疗后的生活和工作调整
添加 标题
避免剧烈运动:在治疗后,应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添加 标题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等,有助于骨 折的愈合。
添加 标题
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关节的功能和强 度。
添加 标题
调整工作环境: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以考虑调整工作环境,以减轻对骨 折部位的压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骨折类型:不同 类型的骨折,治 疗方案也会有所

中医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对比

中医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对比

中医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效果对比
三踝骨折是指踝关节组成三块踝骨中的任意一块或多块断裂,常见于运动损伤或意外
伤害。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中医手法复位。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中医手法组和手术组各50例。

中医手法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操作是使患肢内收,外旋角度25度,然后以患肢为支点,另一手沿患肢方向旋转,同时运用另一手将患踝往下牵引,直至复位成
功。

手术组: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依据实际情况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术。

手术后采用
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

观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愈时间、并发症率、骨折稳定度、生活质量、治
疗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率、治疗费用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

而中医手法组手术时间较短(35±5分钟),骨折稳定度较高(97.5%),生活质量较好(P<0.05)。

结论:中医手法复位治疗三踝骨折疗效优于手术治疗,其手术时间短、骨折稳定度高、生活质量好等优势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三踝骨折病人的治疗护理

三踝骨折病人的治疗护理

紧急情况应对措施
紧急情况识别
患者应了解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骨折部位剧烈疼痛、肿胀、感染等。
应对措施
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受伤部位稳定,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措施
为减少紧急情况的发生,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度活动或受伤部位受到外力撞击。同时,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骨质疏松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以增加骨密度。此外, 患者还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06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支持及情绪调节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01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减轻情绪
困扰和增强自我应对能力。
放松训练
02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
CT检查
对于复杂的三踝骨折,CT检查可 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有助于 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
MRI检查
当怀疑合并韧带或软骨损伤时, 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 据。
03
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
闭合复位
在X线透视下,通过手法复位恢 复骨折端的正常解剖关系。
石膏固定
采用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固定踝关 节于中立位,以防止骨折再移位
合并症的风险。对于存在吞咽困难或消化道问题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
议采用流食或半流食等易消化的饮食方式。
合并症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等。患者需按时服药,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三踝骨折专题知识培训

三踝骨折专题知识培训

后期康复训练
总结词
后期康复训练主要关注患者重返日常生 活和工作,包括恢复高强度活动和体育 运动。
VS
详细描述
在后期阶段,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更高强 度的活动和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包括跑步 、跳跃、举重等,但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和指导。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平衡 训练和协调性训练,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 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病例五
总结词
本病例探讨了儿童与青少年三踝骨折的特点和处理方 法,强调了保守治疗的重要性和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 。
详细描述
儿童与青少年在运动或玩耍时容易发生三踝骨折,本 病例重点介绍了保守治疗的方法和优势。首先,医生 使用手法复位技术将骨折部位复位,然后使用石膏或 支具固定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同时,医生还强调 了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通过保守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的综合应用,儿童与青 少年能够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拉伸
运动前热身
在进行运动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跳绳等,以提高身体的温 度和灵活性。
运动后拉伸
在运动结束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拉伸活动,如腿部拉伸、臀部拉伸等,以放松 肌肉和韧带,预防肌肉疲劳和损伤。
避免高风险运动和活动
避免不稳定的地面运动
如滑板、滑雪等运动时,需要注意选择安全的地面和合适的装备,避免因地面不 平或装备不合适而导致踝关节受伤。
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将骨折部位 复位并使用内固定器材固定。
01
术后康复及注意事项
03
02
关节融合术:对于严重的关节损伤,可能需 要进行关节融合手术。
04
早期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功 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临床路径】内外踝骨折诊疗常规

【临床路径】内外踝骨折诊疗常规

内外踝骨折诊疗常规【概述】内外踝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临床常用AO分型:是按照外踝骨折线相对下胫腓联合的位置将踝关节骨折分为三型,A型(下胫腓联合以下损伤),B型(经下胫腓联合),C型(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

A型为简单骨折,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未损伤;B型为内外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C型为复杂骨折。

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闭合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在非手术治疗不能达到满意复位和牢靠固定的效果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2、X线片示存在典型骨折征象和移位。

【纳入标准】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

【排除标准】1、内外踝粉碎骨折,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

2、严重骨质疏松症。

3、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挫伤严重。

4、合并其它外伤或内科疾病。

5、小儿内外踝骨折(≤14岁)。

6、肿胀严重,张力性水疱形成7、术区有明显感染灶者。

【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简单骨折(AO分型中A型骨折)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无效。

(2)麻醉方式:硬外。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第一天拍DR X线片,术后第1、3、5、10天各换一次药,术后第10-14天拆线,更换石膏。

2、药物(1)术前:术前0.5-2小时至术后3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应用活血化淤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3、检查(1)术前: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电解质、血糖、血脂、全导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胸部正位及骨折部位正、侧位(DR)X 线片。

(2)术中:C臂X光机透视。

(3)术后:血常规、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骨折部位正、侧位DR X线片。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愈合。

2、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牢靠。

3、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1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诊疗策略
Part 1 病例介绍
病史摘要:
患者陈XX,女性,67岁; 主诉:“摔倒后左踝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1天”;
病史摘要:
患者2019.01.15因摔倒致左侧脚踝扭伤,即感左踝疼痛肿胀伴活 动受限; 急诊X片(2019.01.15):左踝关节骨折后,周围软组织肿胀 入院CT(2019.01.16):左侧胫腓骨下端骨折; 术前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 4.83mg/L↑,余凝血功能、血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特殊检查:EKG、心超及肺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系统回顾: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史;
踝关节韧带: 下胫腓韧带;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 外侧韧带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又叫Cotton骨折,内、外和后踝同时发生的骨折,多 伴有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严重影响 踝关节的功能,主要是负重和稳定。
骨折原因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脚踝导致该部位骨折,常伴有不同 程度软组织损伤,如车轮撞击小腿; 2.间接暴力:通过纵向传到、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导致,如内翻 或外翻时负重或着地; 3.积劳性损伤: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导致。
Lauge-Hansen分型
旋后-内收型:足部在旋后位时突遭内收暴力所致; I度:外踝骨折,或外侧副韧带断裂; II度:I度损伤+内踝骨折。
旋后-内收型
Lauge-Hansen分型
旋后-外旋型:足部在旋后位时突遭外旋暴力所致; I度: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韧带附着撕脱骨折,或同时有骨间韧 带损伤; II度:腓骨螺旋性骨折; III度:下联合后韧带的断裂或后踝的撕脱骨折; IV度:内踝的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4-65岁,平均37.5岁。

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其中4例为开放性骨折,全部合并有踝关节半脱位。

结合外伤史、体征、X线片,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形4例、旋前外展型6例、旋后外旋型6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胫腓关节分离。

1.2 治疗方法: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急诊手术治疗,其余12例因有肿胀和皮肤张力性水泡,故先根据Lauge-Hansen分型予以手法复位,并行踝关节休息位石膏固定,尤其是后踝骨折片大于关节面1/4者。

这将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和手术时的复位。

全部病例均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

拉力螺钉固定胫骨后唇及1/3管形板固定腓骨下段骨折并经腓骨远端拉力钉复位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松质骨螺钉固定内踝。

术后早期即行功能锻炼,8-10周后下地练习行走。

2 结果16例患者均骨性愈合,优良12例,解剖复位,踝背伸、跖屈受限10度以内,活动时无疼痛,X线片示下胫腓关节无明显间隙。

另4例均为腓骨粉碎性骨折或下胫腓关节严重分离不稳,功能复位者,术后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10度-20度,下胫腓关节分离小于2 mm,活动后有轻度不适或酸痛感。

本组无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及下胫腓关节不稳功能障碍者。

3 讨论3.1 手术入路选择:本组均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加内踝前内侧切口,均能得到很好的显露和操作。

通过腓骨后外侧纵切口,保护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分离腓骨长肌与足拇长屈肌间隙均能充分显露后踝与外踝。

因为后踝的骨折块最常发生于后外侧,上述切口可完全暴露,且除了腓动脉的末支,无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较内侧经踝管的切口来得更加安全和有利于复位、固定的操作。

内踝前内侧切口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和隐神经,与后内侧切口相比,优点在于可以直视关节面的复位以及清理嵌顿的骨碎片、软组织,避免进入踝管的手术操作,减少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可能。

3.2后踝骨折最先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有下胫腓后韧带牢固连接,切开后复位较容易,但此处韧带附着不可剥离,以免骨折片丧失血供。

3三踝骨折

3三踝骨折

胫腓骨远端联合在一起形成紧密又富有弹性的踝穴
下胫腓复合体
解剖
距腓前韧带
起于腓骨前缘,止于距骨外踝关节面的正前方
跟腓韧带
起于外踝尖,向后、向远端在腓骨肌腱的深面走 行,止于跟骨
距腓后韧带
起于腓骨远端的后部,在后方止于距骨
侧副韧带防止距骨在踝穴内的内、外翻。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
内侧副韧带复合体(三角韧带)
thanks
生物力学
3)踝关节跖屈时距骨内旋;背伸时距骨外旋及腓 骨向后外侧平移和外旋。腓骨在下胫腓韧带联合处 的移动对于踝关节的正常功能而言是必需的。 4)由于踝关节的关节软骨较薄,关节的匹配对于 防止应力集中和继发退行性改变非常重要。
(一旦和谐关系破坏,可降低接触面积而导 致关节软骨的超负荷)
足踝体位
足踝体位
功能锻炼
3期(4~8周)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1.踝关节负重。 2.抗阻力踝关节活动。 3.踏板练习。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4期(8~12周) 1.踝关节和下肢肌力练习:半蹲练习、提踵练习、上 下台阶练习 2.保护下完全下蹲,充分恢复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和跟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腱柔韧度。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 5期(12周) 1.行走练习,由慢到快。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2.可逐渐参加各种活动。
术前计划
手术时机
1)理想的手术时 机是骨折局部水肿 中和水泡出现以前。 初期的肿胀是由血 肿而非水肿引起。 2)手术推迟至软 组织肿胀消退后进 行,其标志是表面 水泡消退 ,擦伤 处的上皮形成,手 术部位的皮肤皱褶 出现
切口
内固定
1)标准内固定 植入物 ,包括张 力钢丝带,均应 在手术探械包内 备用 2)腓骨钢板的 长度以及拉力螺 钉的放直在术前 均应计划好 ,以 便于术中应用

三踝骨折 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踝骨折 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踝骨折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踝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指的是踝关节处的三根骨头(胫骨外踝骨、距骨和舟骨)中的至少一根或多根骨折。

踝关节是连接脚和下腿的重要关节,其稳定性对于正常行走和运动至关重要。

然而,不幸的是,三踝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通常与运动或意外事故有关。

三踝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因个体而异,取决于骨折类型、位置和骨折造成的软组织损伤程度。

一些病例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和物理治疗,而其他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由于三踝骨折可能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伤残鉴定和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伤残鉴定是通过评定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残疾程度来确定其伤残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医疗和社会援助。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踝骨折的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以及伤残鉴定方法和评定标准。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将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三踝骨折相关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在撰写长文时,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并且使文章的逻辑性更强。

下面是对文章结构的一些建议: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和展开我们的讨论:1. 回顾相关文献: 我们首先将回顾与三踝骨折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三踝骨折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对人体功能的影响等。

这将为我们后续的讨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探讨三踝骨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造成三踝骨折的病因,包括事故、运动损伤等各种情况,并分析三踝骨折的发病机制。

通过了解病因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伤残鉴定的重要性。

3. 介绍三踝骨折的伤残鉴定方法: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三踝骨折的伤残鉴定方法。

这包括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临床评估工具。

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其在伤残鉴定中的应用。

4. 解读三踝骨折的伤残评定标准: 在本节中,我们将解读并分析三踝骨折的伤残评定标准。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由踝关节扭转或承受高强度
外力而导致。

根据骨折的位置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是内踝骨折、外踝骨折和双踝骨折。

内踝骨折是踝骨内侧骨折,通常由足内翻或足背向内扭转所造成。


种骨折症状包括足踝疼痛、肿胀、瘀伤和行走受限。

治疗方法通常包
括将踝骨复位后采用石膏或外固定器进行固定。

外踝骨折则是踝骨外侧骨折,通常由足外翻或足背向外扭转所造成。

这种骨折症状也包括足踝疼痛、肿胀、瘀伤和行走受限。

治疗方法与
内踝骨折类似,也是采用复位后进行固定。

双踝骨折是指内踝和外踝同时发生骨折。

这种骨折症状比单纯的内踝
或外踝骨折更为严重,治疗难度也更大。

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进行手术
修复和固定,以保证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除了以上的三种类型外,还存在其他较为罕见的踝关节骨折类型。


如踝骨开放性骨折、踝骨压缩型骨折等。

这些骨折类型治疗难度更大,患者需要积极接受手术修复和恢复训练。

总的来说,踝关节骨折的分型主要是针对骨折的位置和类型进行分类。

正确的判断和治疗对于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遇骨折情况,应立即就医,以确保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和手术治疗ppt课件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和手术治疗ppt课件

下胫腓联合损伤 Syndesmosis injury
Tib/fib clear space Tib/fib overlap
但X线诊断可靠性差。与健侧对照。 三维CT、MR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试验
外旋应力试验:
内侧间隙增大超过2毫米提示损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ook test
在内外踝骨折固定后,用尖钩向外 拉腓骨,如腓骨向外移动大于4mm ,则表明下胫腓联合韧带完全撕裂
后外侧入路
•显露并保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
固定腓骨
显露腓骨后方,清理骨折端
利用复位钳有助于纠正腓骨长度和旋转畸形
对于延期手术及复位困难者,使用撑开器协助复 位
固定腓骨
需要对腓侧支持带作部分松解 腓骨后侧相对较为平坦,适于钢板安放 钢板远端作为抗滑钢板固定外踝
Amr A. Abdelgawad, et al.Posterolateral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of the Ankle. J Foot Ankle Surg. 2011 Sep-Oct;50(5):607-11
C:腓骨骨折位于胫距关节近端,下胫 腓关节不稳定
Danis R. Les fractures malleolaires. In: Danis R, ed. Théorie et practique de l`osteosynthése. 1949:133-165. Weber BG. Die Verletzungen des oberen Sprunggelenkes, Berne: Hans Huber, 1966. (2nd ed. 1972)

三踝骨折病人治疗护理

三踝骨折病人治疗护理
家庭康复指导
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家庭康复的适用对象
家庭康复的常见方法
家庭康复的注意事项
社会康复指导
介绍患者回归社会前的准备工作
指导患者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提醒患者注意自身安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内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4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
长期康复训练:术后8周以上进行全面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保持患肢抬高,避免下垂,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05
营养与饮食调理
营养需求分析
蛋白质需求:三踝骨折病人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促进骨骼愈合
钙质需求:骨折病人需要增加钙质的摄入,以补充骨骼所需
维生素需求:病人需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C,以促进骨骼愈合
矿物质需求:骨折病人需要摄入适量的铁、锌等矿物质,以促进骨骼愈合
饮食原则与建议
饮食原则: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易消化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三踝骨折病人治疗护理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三踝骨折概述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
04
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05
营养与饮食调理
06
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三踝骨折概述
定义与分类
三踝骨折可以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类型,开放性骨折需要紧急处理。
定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作者:王树德,齐文胜,王君,徐泽孔,赵斌【摘要】目的总结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探讨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方法 1996年9月至2007年2月,对56 例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6 例,女20 例;年龄17~70 岁,平均36 岁。

按Lauge Hansen分类,旋前型三踝骨折9 例,旋后型47 例。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根据Baird 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45 例,良9 例,可2 例,差0 例,优良率为96%。

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根据骨折分型确定手术顺序,旋后型手术顺序是外踝、下胫腓联合、内踝、后踝。

旋前型顺序是内踝、外踝、下胫腓联合、后踝。

强调外踝固定的重要性,1/3管形钢板为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三踝骨折;骨折分型;内固定三踝骨折是指除内外踝骨折外,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属于关节内骨折,整复时的解剖对位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1]。

骨折分型、手术顺序影响着关节面解剖重建的精确度与稳定性。

1996年9月至2007年2月我们手术治疗三踝骨折56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6 例,男36 例,女20 例;年龄18~70 岁,平均36 岁;左侧32 例,右侧24 例。

其中闭合性骨折48 例,开放性骨折8 例。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 例,汽车肇事伤15 例,扭伤14 例,重物碰伤6 例,其他3 例。

就诊时间伤后2 h~1个月,平均11 d。

术前均拍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片证实三踝骨折。

可疑为三踝骨折者,为清晰显示骨折情况,行CT检查。

患者受伤距手术时间为1 d~1个月,平均7 d。

1.2 根据Lauge Hansen分型法[2],旋后—外旋型31 例,旋后—内收型16 例;旋前—外展型3 例,旋前—外旋型5 例,旋前—背屈型1 例。

其中陈旧性骨折5 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作者:王树德,齐文胜,王君,徐泽孔,赵斌
【摘要】目的总结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探讨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方法 1996年9月至2007年2月,对56 例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6 例,女20 例;年龄17~70 岁,平均36 岁。

按Lauge Hansen分类,旋前型三踝骨折9 例,旋后型47 例。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根据Baird 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45 例,良9 例,可2 例,差0 例,优良率为96%。

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根据骨折分型确定手术顺序,旋后型手术顺序是外踝、下胫腓联合、内踝、后踝。

旋前型顺序是内踝、外踝、下胫腓联合、后踝。

强调外踝固定的重要性,1/3管形钢板为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三踝骨折;骨折分型;内固定
三踝骨折是指除内外踝骨折外,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属于关节内骨折,整复时的解剖对位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1]。

骨折分型、手术顺序影响着关节面解剖重建的精确度与稳定性。

1996年9月至2007年2月我们手术治疗三踝骨折56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6 例,男36 例,女20 例;年龄18~70 岁,平均36 岁;左侧32 例,右侧24 例。

其中闭合性骨折48 例,开放性骨折8 例。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 例,汽车肇事伤15 例,
扭伤14 例,重物碰伤6 例,其他3 例。

就诊时间伤后2 h~1个月,平均11 d。

术前均拍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片证实三踝骨折。

可疑为三踝骨折者,为清晰显示骨折情况,行CT检查。

患者受伤距手术时间为1 d~1个月,平均7 d。

1.2 根据Lauge Hansen分型法[2],旋后—外旋型31 例,旋后—内收型16 例;旋前—外展型3 例,旋前—外旋型5 例,旋前—背屈型1 例。

其中陈旧性骨折5 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闭合性且有明显胫距关节脱位者,术前必须尽早行手法复位;开放伤者予以彻底清创。

术前根据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片或CT检查明确骨折分型,在踝穴位片上,距骨的移位提示关节失稳。

以分型为依据,术前明确手术顺序。

手术前准备好整套的小螺丝钉骨折固定器械:(3.5 mm皮质骨螺丝钉、4.0 mm松质骨螺丝钉、加压拉力螺丝钉和1/3管型钢板)。

1.3.2 手术顺序本组旋后—外旋与内收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下胫腓联合、内踝、后踝。

旋前型骨折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内踝、外踝、下胫腓联合、后踝。

1.3.3 手术方法手术在硬膜外或腰麻下进行,先取仰卧位,再改俯卧位。

本组手术均取3个孤立的小切口。

在腓骨的远端以骨折部位为中心沿腓骨的长轴作纵行切口,用1/3管形钢板可良好固定横形、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在外踝处,可将1/3管形钢板折平,加大钢板接触面。

估计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情况,在踝关节面上方2~3 cm处用
4.5 mm拉力螺钉平行踝关节面贯穿胫腓骨固定;在内踝的前内侧沿内踝的曲线作一弯曲的“曲棍球棒”形切口,用1枚或2枚4.0 mm松质骨螺丝钉固定。

保护手术野,改为俯卧位,在跟腱内侧取纵切口,显露后踝骨折,以近端骨折线为对位点,后踝复位时,足部应先稍跖屈使距骨不致因跟腱的牵拉压迫胫骨下端关节面,然后用1枚或2枚4.0 mm松质骨螺丝钉固定。

结束手术前C型臂透视,确定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术后常规用抗生素5~7 d,术后2~3 d开始主动踝关节屈伸锻炼,至X线复查骨折线模糊始渐行负重行走。

术后维持小腿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2周。

2 结果
本组56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7个月。

根据齐氏[3]分类标准和Baird 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疗效标准,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X线征予以判定。

本组优45 例,感觉满意,功能检查及X线征无异常;良9 例,活动后可有轻度踝关节不适,但运动量及行走距离和术前无太大差异,踝关节伸展活动较健侧略受限;可2 例,长时间行走后关节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踝关节部分受限,X线片示轻度踝关节炎;差0 例,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关节畸形、骨关节炎。

有效率为96%。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5周。

皮肤愈合有44 例Ⅰ期愈合,2 例因感染延期愈合,均为浅部感染,未影响骨折愈合时间。

3 讨论
3.1 三踝骨折要求精确复位的原因分析治疗踝关节骨折,首先
要正确对位,其次是稳妥的固定,以保持骨折在整复后位置不变,达到胫骨下端的凹形关节面和距骨的鞍形关节面吻合一致。

踝关节无论在什么位置上背伸或跖屈,距骨均与踝穴内各关节面有紧密的接触,这处紧密的接触对于踝关节均匀的承重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4]。

Ramsey等[5]1976年指出,距骨向外错位1 mm,即可使胫距关节面减少42%。

单位面积承受压力增加,以后可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故外踝应作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

3.2 认识三踝骨折的分型与明确手术顺序的重要性熟练掌握三踝骨折的分型,掌握三踝骨折损伤机理的详细知识,认识和预见不稳定的程度,从而指导手术,用最好的方法整复畸形[6]。

在Lauge Hansen分型中每型有两部分,其中旋前或旋后系指损伤时足所处的位置,而内收、外展和外旋则指在踝关节内由于外力作用距骨发生移位的方向[7],在通常情况下,首先拍踝关节X线片,然后结合伤者回忆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和外力的方向,再根据X线片去比照Lauge Hansen标准去分型。

作者先将分型简化为旋后型和旋前型,采用的手术顺序是旋后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下胫腓联合、内踝、后踝。

旋前型骨折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内踝、外踝、下胫腓联合、后踝。

3.3 认识固定好外踝及腓骨远端的重要性本组56 例中旋后型47 例,占84%,外踝及腓骨远端均有不同程度的横形、螺旋形或斜形骨折,腓骨骨折越靠近端,联合韧带断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处理好联合韧带损伤,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采用1/3管形钢板及螺钉内固定外踝及腓骨远端骨折,其优点是术中可以将骨折解剖复位,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且内固定牢靠。

以往踝关节骨折内踝多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外踝用克氏针固定。

尤其是外踝部的骨折,这种内固定相对于1/3管形钢板欠牢靠。

如选用其他的钢板系列,虽可达到固定牢靠的目的,但钢板过厚影响软组织覆盖,从而影响愈合。

因此,选用1/3管型钢板是比较适合的。

且可以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踝关节的功能恢复。

在三踝骨折的治疗上,基于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且踝部骨折又均属关节内骨折,骨折治疗必须达到解剖复位,认为三踝骨折是复合性的踝关节骨折[8],应尽早手术,尽可能恢复解剖对位,保持关节面光滑,才能保证踝关节功能恢复,防止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尽可能地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Yablon IG,Heller FG.The key role of the taleral malleolus in dis placed fractures of the andle[J].J Bone Joint Surg(Am),1997,59(2):169173.
[2]马自雄.实用骨科词典[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1142.
[3]齐斌.踝部旋前类骨折脱位远期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2):100.
[4]Calhoun JH,Li F,Ledbetter BR,et al.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ankle joint with inversion and eversion[J].Foot Ankle Int,1994,15(3):125133.
[5]Ramsey PL,Hamilton W.Changes in tibiotalar area of contct caused by lateral talar shift[J].J Bone Joint Surg (Am),1976,58(3):356.
[6]过邦辅.骨折与关节损伤[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563584.
[7]荣国威.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87,7(5):395.
[8]何时.三踝骨折及其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3):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