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完整)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完整)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

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的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6。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7。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8.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9。

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0。

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总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职务植物、动物、和人等)与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均没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心得、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或重铬酸钾指数。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是指饮用或解除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使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目的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共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有机氯制剂等。

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也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突然对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其实质和最大负荷之间的差值。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汇总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汇总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基本任务是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为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其中存在着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是原生环境演变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

3.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以借助于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和高毒性。

危害:急性和慢性毒性(肝肾,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内分泌干扰作用:能从多个环节上影响体内天然激素正常功能的发挥,改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还能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

举例:二噁英,DDT,多氯联苯(PCBs),呋喃(PCDF),艾氏剂,狄氏剂等。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药及含氯有机物的高温分解或不完全燃烧、火山活动、森林火灾等亦可以形成二噁英。

环境卫生学 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环卫名词解释

环卫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环 境 卫 生 学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environmental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13.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常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表示大气温度的这种垂直变化,定义为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
14.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
2.食物链(foodchain):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
10.生物圈(biosphere):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11.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12.水俣病(minamatadisease):日本水俣湾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环境卫生学。名解。

环境卫生学。名解。

A N1,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到或少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2, 次生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3,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硫酸臭氧醛类PANs4 清洁生产: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要求在产品或工艺的整个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必须考虑预防污染,或将产品或工艺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短期或长期风险降至最低5 细菌总数: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它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

6痛痛病:慢性镉中毒,是人群长期暴露于被镉污染的环境,主要是水体和土壤镉污染和由此导致的稻米和鱼贝类食物镉含量增高,造成摄入者体内镉含量的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引起的以肾脏和骨骼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环境污染性疾病7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小号的溶解需氧量,BOD520,以20度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5208环境质量指数: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或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带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这种数量指标就叫做环境质量指数9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对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体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和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10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0um的颗粒物,有液体、固体或液固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11健康city:不断建造和改善自然,社会环境,扩大社区的资源,使人们在实施生活功能和发挥他们最大潜力中互相支持,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师姐填空1大气自净作用: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2有水做媒介引起疾病分为:介水传染病,化学性污染中毒3反应水体有机污染指标: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4有害物质在空气存在状态:气态和气溶胶(大气颗粒物)5制定土壤卫生标准原则:不影响人体健康,不影响土壤自净6湿球-黑球温度:综合反映微小气候4种物理因素对机体的作用黑球温度-气温,热辐射,气流,湿球温度-气温,气湿7根据主观感觉,环境因素的评价指标:有效温度校正有效温度,风冷指数8生物标志物:暴露生物标志,效应~,易感性~9城市规划:远期20年近期5年单选:1常见地方病不包括:痛痛病和水俣病2一次污染物:so2 co 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3交通运输点线面源污染特点:点:对一座工厂或一座烟筒对周围大气影响的调查面:对整个城市或工业区的大气污染源进行调查线:调查该线路上交通工具的种类,流量,和形式状态,燃料种类和燃烧状况,废气的成分4对人有益的离子:阴离子5选点,四周布点,风向是否固定:扇形布点(捕捉烟波布点)6准病态(亚临床状态)临床表现: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程度与何有关:污染物的暴露剂量,暴露时间,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机体的反应特性8人与环境的关系:就选最长的!9光化学烟雾特点: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发生于夏秋季节,,气温高,风速低,湿度较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10黑光灯对人影响: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

376#——环境卫生学

376#——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模拟题一、名词解释次生环境 :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另一方面也对原生环境施加了影响,在不断向自然索取中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在不断向自然的排泄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酸雨 :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光化学烟雾 : 光化学烟雾又称“光化学污染(photochemical pollution)”。

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有效排出高度 :土壤环境容量 :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噪声 TSP : 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二、填空题1、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我国目前采取的固体废物控制原则是__减少生产_ _、_合理利用_ __、__无害化处理__ __。

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有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

3、涉水产品的遗传毒性试验包括: __ __和__ __。

知识点总结—环境卫生

知识点总结—环境卫生

一.名解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3.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因素,也存在一些对环境不利的因素。

4.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5.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物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影响称内分泌干扰物。

6.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通常有气液固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组成成分。

8.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流(物种流,物质流,能力流,信息流)所联合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

10.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环境污染。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做综合性,定性,定量评价过程。

1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均为发生改变13.二次污染物: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14.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4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

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5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环境污染: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7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8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

9生物半减期:化合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10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

11转化:化学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或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12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污染物随着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

13生物蓄积作用bioaccumulation: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14生物浓缩作用bioconcentration: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15高危人群high-risk group: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

环境卫生学常考名解

环境卫生学常考名解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或无机的组成成分4.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5.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7.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8.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 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 food chai n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1-4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1-4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 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 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 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 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

5.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影响到人体健康, 称为环境污染。

6.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9.有机物的腐质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 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家畜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环境应激: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

温热环境:家畜周围空气中的温暖、炎热与寒冷、它由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气流和太阳热辐射等温热环境因素综合而成,是影响家畜健康生产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

标准代谢: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量。

热增耗: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代谢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以热的形式散失。

生产产热:家畜的生殖、生长、产乳、产毛、产蛋,都在维持产热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产热量,这主要是营养成分转化为上述畜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助物理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实际是由下限临界温度和过高临界温度构成的一个温度区舒适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尚有一区域,在此区域内产热和散热正好达到平衡,不需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家畜最舒适,这一区域称为舒热区(舒适区)。

如环温高于舒适区,便开始遭受热应激,如低则遭受冷应激。

热平衡破坏:在家畜的热冷调节仍不能维持产、散热平衡时、必然引起动物提问的升高或者下降,叫做动物的热平衡的破坏。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g/cm 3.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

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率。

饱和差;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当时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愈大,表示空气愈干燥。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因为气温下降,使空气达到饱和,这是的温度为露点。

空气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物理量叫做,简称气湿。

温湿指数:气温和气湿两者结合来评价炎热程度一个指标。

等温指数:用气温、气湿、风速相结合来评定不同状态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一个指标。

有效温度:亦称作“实感温度”是在人类卫生学中根据气温、气湿、气流三个主要温热因素对人综合作用时,人的主观感觉制定出的一个指标。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健康效应谱、易感人群、高危人群、高暴露人群、环境污染。

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光化学烟雾、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慢性甲基汞中毒、溶解氧、生化需氧量、中水、介水传染病、氯化消毒副产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二次供水、集中式给水、背景值、腐殖质、土壤污染、土壤自净、慢性镉中毒、痛痛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开角、采光系数、室内小气候、不良建筑综合征、公共场所、人居环境、容积率、居住建筑密度、环境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排毒系数、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承灾体、家用化学品、化妆品第一章绪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为活动(生产、集居、战争等)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化合物等。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以人为本的,研究人的生存环境、卫生问题和卫生保障体系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人口聚集区、城市、乡村等,包括房屋、食品、水源、空气等方面。

而环境卫生则是指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卫生水平,预防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类的危害,达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稳定发展的目标。

一、环境卫生学的概念环境卫生学是以环境卫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建立和发展现代的环境卫生理论和技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环境卫生包括环境和人类卫生两个方面,是指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它主要通过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交通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建立和发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技术,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环境卫生学的基础包括环境科学、卫生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等。

其中,环境科学是环境卫生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变化规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卫生学则是环境卫生学的应用基础,主要研究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因、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和卫生教育等问题。

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是环境卫生学的补充基础,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后者则主要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环境卫生问题环境卫生问题是指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的威胁和影响。

环境卫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环境:水是人类生命必需的物质之一,但是在水源污染、水生态退化、水资源匮乏等方面,会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困扰。

2、空气环境:空气可以为人类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但当空气污染、大气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时,可以带来危害。

3、土地环境:农田、城市用地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在地质环境、土地污染等方面会造成困扰。

4、噪声环境:噪声污染可能对人类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如头疼、失眠、竖眼、耳鸣等。

总之,环境卫生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重视此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

环境卫⽣学重点整理较全环境卫⽣学第⼀章绪论1.★环境卫⽣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揭⽰环境因素对⼈群健康影响的发⽣、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体健康,提⾼整体⼈群健康⽔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于⼈类所有外界⼒量(因素)的总和。

⼈与环境既相互对⽴,⼜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统⼀关系。

3.☆环境卫⽣学以⼈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然环境和⽣活环境)⾃然环境:围绕在⼈类周围的⾃然因素(⼤⽓圈、⽔圈、⼟壤岩⽯圈和⽣物圈)。

⽣活环境:是与⼈类⽣活关系密切的各种⾃然的和⼈⼯的环境条件,如居住、⼯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类赖以⽣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壤(岩⽯)以及包括⼈体在内的所有⽣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物性。

★⼀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环境未发⽣变化的污染物。

★⼆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次污染物进⼊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物学作⽤下或与其他物质发⽣反应⽽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量对⼈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壤,充⾜的阳光和适宜的⼩⽓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的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8.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

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9.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0.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健康效应谱、易感人群、高危人群、高暴露人群、环境污染。

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光化学烟雾、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慢性甲基汞中毒、溶解氧、生化需氧量、中水、介水传染病、氯化消毒副产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二次供水、集中式给水、背景值、腐殖质、土壤污染、土壤自净、慢性镉中毒、痛痛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开角、采光系数、室内小气候、不良建筑综合征、公共场所、人居环境、容积率、居住建筑密度、环境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排毒系数、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承灾体、家用化学品、化妆品第一章绪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为活动(生产、集居、战争等)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化合物等。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健康效应谱,有“冰山现象”之称。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人群对环境异常改变(或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存在着差异,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或敏感人群。

【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人群。

【高暴露人群(high exposure population)】暴露于某种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污染物的水平较高或机会较多的人群。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进入环境中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定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环境因子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第三章大气卫生【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对流层内,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在标准大气条件下,γ=0.65℃【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空气团绝热上升单位高度,因气压变化(体积膨胀)而发生的温度变化值。

干燥空气的γd为0.986℃/100m,即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986℃。

【烟波着陆点】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主要成分是臭氧(90%以上)、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其中具有氧化作用的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剂【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任何一次短时间采样测定结果的最高容许值,主要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危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任何一天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其目的是防止大气污染物慢性、潜在性危害【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物质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足以对人的舒适感、健康,对设施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称大气污染。

【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NO、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

【二次大气污染物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大气污染物。

如:1)SO2在环境中氧化遇水形成的硫酸;2)光化学烟雾形成。

【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wind rose)】将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出现的频率按比例标在罗盘坐标上,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从而能够指示该地区某一污染源影响的主要方位。

全年污染以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区污染最严重,瞬时间污染以排污当时的下风向地区受污染最大。

第四章水体卫生【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水体受到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的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由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出现高位生物体内浓度大大高于低位生物体内浓度【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淡水中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湾时称为赤潮。

【慢性甲基汞中毒】人群长期暴露于被汞(甲基汞)污染的环境,主要是水体汞(甲基汞)污染和由此导致的鱼贝类等食物甲基汞污染,造成摄入者体内甲基汞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中毒表现的环境污染性疾病。

日本水俣病就是典型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溶解氧DO】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是评价水体受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化学耗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KMnO4、K2Cr2O7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消耗的氧量,代指水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量,是测定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

【中水回用】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非饮用,非人体直接接触,低质用水领域)重复使用。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s)】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氯化消毒副产物CDBPs】是指在氯化消毒的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起反应生成的卤化烃类化合物。

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代乙酸类、水合氯醛、甲醛、卤乙腈、卤代羟基呋喃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指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体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二次供水(secondary water supply)】又称高层建筑二次加压供水;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集中式给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水管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所供的水通常称为自来水。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氯的价数大于-1的者均为有效氯。

【需氯量】用氯消毒时,杀死细菌以及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有效氯量。

【余氯】氯化消毒时,在达到消毒效果后,水中还剩余的一些有效氯。

第六章土壤卫生【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与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超过一定限值,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自净(soil self-purification)】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慢性镉中毒(chronic cadmium poisoning)】是人群长期暴露于被镉污染的环境,主要是水体与土壤镉污染和由此导致的稻米与鱼贝类食物镉含量增高,造成摄入者体内镉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所引起的以肾脏和骨骼损伤为主要中毒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