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李芊孜要求背诵的课文(全篇)1.我们的民族小学9.古诗两首11.秋天的雨13.花钟19.赵州桥21.古诗两首22.富饶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1 我们的民族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bà)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dǎi)族的,有景颇(pō)族的,有阿昌(chānɡ)族和德昂(ánɡ)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jiāo)、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xiāo梧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cù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x ī)蟀(shu ài ),有的地区叫蛐(q ū)蛐。

篱落:篱笆(b ā)。

九 月 九 日 忆y ì山 东 兄 弟王 维 独在异y ì乡为异客, 每逢f éng 佳j i ā节倍b èi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c h ā茱z h ū萸y ú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切题。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诗中运用“梧叶”“秋风”写出了秋 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写出了秋天的清冷,表达了诗人 孤独、凄凉、思念亲人的感情。
“儿童挑促织”会使诗人想到什 么呢?
会使诗人想起家乡,想起自己的 童年生活。
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
“客”是指谁呢?叶绍翁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 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 感慨!
南宋诗人叶绍翁,一年秋天,独自在外, 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见》。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什么了呢?听 到什么了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shēng
七 言
江上秋风动客情。 qíng绝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押韵
夜深篱落一灯明。 míng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料想; 挑:捉;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 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 了一个人。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秋夜思念家乡,对童年生活的 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2、你知道九月九日有什么习俗吗

3、“忆”是什么意思?
你了解这些节日吗?
❖ 春节 ❖ 端午节 ❖ 中秋节 ❖ 重阳节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正月初一 九月九日
吃月饼 赏月 登高、喝菊花酒 放鞭炮、吃水饺 吃粽子、划龙舟
得泊听冷啦 一
更在着起地 个
加外 秋 来 响 一 人有
寒 冷 。
, 诗 人
风 吹 动
。 看 着
, 好 像
天 晚 上
远 在 外
一 年 秋
怎 么 都
树 叶 的
一 江 秋
秋 天 到
, 风 吹
地 。
天 , 叶
睡 不 着
声 音 ,
水 , 满
了 , 连
着 梧 桐
绍 翁 离
, 心 里
想 到 己
天 的 黑
树 叶 都
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 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 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 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小知识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 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 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 茱萸等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两首》ppt课件

老师这也有些,选择最感兴趣的诗句读一读,并 抄写下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作业
1、背诵古诗,并把古诗背给在 异乡的亲人听。
2、积累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中秋习俗 吃月饼
赏月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 字摩诘。善长山水田园诗。 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人在十几岁
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 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 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 在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2
王维
yÌ yÌ jiā bèi chā 异忆 佳 倍 插
fég
yáo
biàn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独 逢在 佳异 节乡 倍为 思异 亲客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说:兄弟们

家人说 :王维
如果你就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人 说什么?家人又会对王维说什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表带拼音(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表带拼音(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表带拼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生字表带拼音9.古诗两首促(cù) 深(shēn) 忆(yì) 异(yì) 逢(féng) 佳(jiā)倍(bèi) 遥(yáo) 遍(biàn) 插(chā)促促织促销促进促成深深山深水深处深浅深蓝忆回忆记忆忆念追忆异异常异同变异异样逢逢迎相逢难逢适逢重逢佳佳节佳肴佳人佳话佳音倍加倍倍数一倍倍数遥遥远遥望遥看路遥逍遥遍普遍遍布遍及遍地遍体插插花插入插手插座插口10.风筝精(jīng) 希(xī) 却(què) 依(yī) 拼(pīn) 命(mìng)奔(bēn) 村(cūn) 抖(dǒu) 丧(sàng) 磨(mò) 坊(fáng)精精心精神精明精细希希望稀少稀有稀奇却冷却退却了却却步忘却依依然依恋依旧依靠依据拼拼命拼音拼搏拼杀命生命命运命令使命奔奔波奔放奔向飞奔村农村村长村庄乡村抖发抖抖动抖落颤抖丧丧礼丧失奔丧丧事磨磨坊石磨磨炼磨面坊街坊作坊染坊油坊11.秋天的雨扇(shàn) 枚(méi) 邮(yóu) 爽(shuǎng) 柿(shì)仙(xiān) 梨(lí) 菠(bō) 萝(luó) 粮(liáng) 紧(jǐn) 杨(yáng)扇扇子风扇扇贝扇动枚一枚数枚枚举枚列不胜枚举邮邮票邮局邮件邮政爽凉爽爽快直爽爽口柿柿子柿饼西红柿柿霜仙神仙仙人仙女仙境梨梨树梨花雪梨鸭梨菠菠萝菠菜菠菜汤菠萝蜜萝萝卜绿萝云萝松萝粮粮食粮仓粮草干粮紧紧张紧促扎紧松紧抓紧紧追杨杨树杨柳白杨杨木杨梅杨桃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多音字组词磨mò(磨坊)坊fánɡ(磨坊)扇shān(扇风)mó(磨刀)fānɡ(牌坊)shàn(扇子)二、课文理解《9古诗两首》1、《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南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必背课文及日积月累李芊孜要求背诵的课文(全篇)1.我们的民族小学9.古诗两首11.秋天的雨13.花钟19.赵州桥21.古诗两首22.富饶的西沙群岛23.美丽的小兴安岭- - 优质资料1 我们的民族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bà)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dǎi)族的,有景颇(pō)族的,有阿昌(chānɡ)族和德昂(ánɡ)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jiāo)、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xiāo梧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cù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萧萧:风声。

- - 优质资料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xī)蟀(shuài),有的地区叫蛐(qū)蛐。

篱落:篱笆(bā)。

九月九日忆yì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yì乡为异客,每逢féng佳j iā节倍bèi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c hā茱z hū萸yú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切题。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夜書所見》】《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

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

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

詩中一個“送”字令人仿佛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

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

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淒清幽冷。

第二句方點出“秋風”。

“月寒江風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

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

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淒涼。

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

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

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淒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螢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籬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生字组词人教版
【断】
读音:duàn
巧记:半口()吃了一“斤”“米”。

字义:①长形的东西截成两段或几段②隔绝,不继续③判断,决定,判定
组词:②打断断奶③诊断
造字:会意
造句:随便打断别人谈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笔顺:左宽右窄。

“斤”竖长而直。

字歌:
丝在左边
继续相连
斤在右边
断绝相连
2 【楚】
读音:chǔ
巧记:“林”下有鸡蛋,蛋中虫爬走(疋)。

字义:①痛苦②古书上指牡荆(一种落叶灌木)③清晰,整齐
组词:①苦楚凄楚③清楚齐楚
造字:形声
造句:妈妈满腹苦楚,无处倾诉。

笔顺:两个“木”要穿插迎让;下部捺顿笔有力。

字歌:
梦境清清楚楚
禁止焚烧垃圾
3 【孤】
读音:gū
巧记:“瓜”子(孑)。

字义: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③古代君主的自称组词:①孤单孤独孤掌难鸣②孤儿③孤王孤家
造字:形声法
造句:张奶奶的儿女不在身边,她感到很孤单。

笔顺:左窄右宽。

“瓜”布局要紧凑,捺舒展。

4 【帆】
读音:fān
巧记:毛“巾”边上有“几”点(丶)。

字义: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
组词:帆船白帆帆樯征帆一帆风顺扬帆远航千帆竟发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们乘着帆船向小岛驶去。

笔顺:“巾”竖长且直;右部横折弯钩不宜过大。

字歌:不甘平凡起航扬帆梵刹林立复盐明矾。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都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店铺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萧萧】〖理解〗风声。

【促织】〖理解〗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理解〗篱笆。

【山东】〖理解〗这里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理解〗外乡,外地他乡。

【佳节】〖理解〗美好的节日。

【茱萸】〖理解〗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近义词】寒──冷异乡──他乡【反义词】明──暗寒──热、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课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学习指导1、朗读:⑴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⑵同桌互读。

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⑶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把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大家一起来正音。

2、交流:⑴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⑵全班交流,理解诗意:①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②交流不懂的地方:慢慢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这是一个关于第9课古诗两首的教案,接下来为大家推荐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生: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02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02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教学课件

着兄外兄 我弟,弟 呢们多们回 !此么一想
时遗起在 此憾登家 刻啊高时 也。,, 一想现重 定必在阳 在家独节 思乡自总 念的在和
亲每 人到 说说诗的意。思佳。 独
节自 时一 就人 更在 加他 思乡 念,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 的一座山相上传,在发东给汉每时人期一,片汝茱河萸有叶个,瘟一魔盅,菊只花要酒它,一做出好现了,降家魔家的就准有备人。病 中闻妖年倒 愈 掉宝午 到剑, 之 瘟时 阵追天 后 魔一分 阵下天 , 。场, 茱山有他恒瘟随萸来人辞景疫着奇,丧别四夺几香几命了处走声和个,心访回了怪菊这 爱 师合青叫 花就一 的 寻年, 酒把带 妻 道恒瘟 气温的 子 ,景魔 ,魔访百 和的冲 便刺遍姓 父父出 戛死各受 老汝 然母剑地尽 乡河 止,下的了 亲,, 步他名瘟 ,从但 ,自此山魔 决是 脸己九高的 心瘟 色也月士蹂 出魔 突因初,躏去刚 变病九终。访扑,差登于仙到点这高打学时山儿避恒听艺疫下丧景到,的,了手风在为突命持俗东民然。降方除病 复有一年一地座流最传古下老来的。山梁,人山吴均上在有他一的个《法续力齐无谐边记的》一仙书长里,曾恒有景此不记畏载艰。险和路途
1. 指名读。 2. 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 去掉“慢慢”,体会意思有什么 不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后面用了省略号?这里的“……脸” 说的是 什么?“身边的云”是什么意思?靠近太阳的云染成了黄色、 红色、紫色, 这景象美不美?这样的美景是谁造成的?有感情地朗读。 4. 小结。齐读 。 第四段 1. 默读。
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
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 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 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 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 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 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 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 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 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 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 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 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 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 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 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 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会认6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游戏,激情导入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 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

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生:(忆)3、师:怎样记住“忆” ?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

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三、读顺诗文, 感悟诗境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 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 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1)“异” __ “异乡”“异客”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师:什么叫“异国” ?(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2)“插” __ “遍插”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

课件出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王兄 维弟
关于九月九日,你了解多少?
•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 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 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 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 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 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 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重 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之后,每逢农 历九月初九,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 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感情? 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拓展训练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 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遥”,远;“兄弟”,哥 哥和弟弟;“登高”,民 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 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 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 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 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 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 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 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课文朗读
帮你解词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④知:知道,在这里指料想。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萧萧 梧叶 送 寒声, 江上 秋风 动 客情。 知有 儿童 呼呼的风声吹拂着梧 桐的叶子,让人感觉 到寒意的到来。
思念 想念
山东指的是哪里? 华山以东,今山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歌曲欣赏
重阳节这天,是谁思念谁?
王维思念家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帮你解词
①独:独自。
②异乡:外乡。异,另外的。 ③逢:遇到。 ④倍:加倍。 ⑤遥:远。
独在异乡为异客:
• “独”,独自一人;“异乡”,他 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 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 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逢”,遇到;“倍”,更加; “佳节”,美好的节日,本 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 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 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古诗学习方法: • 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 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了解诗意 • 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一读
促进 相逢
回忆 佳节 几倍
异乡 插花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学一学










叶绍翁简介
•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长期 隐居在钱塘西湖之滨。他的诗 以七言绝句最佳,富有生活情 趣。如《游园不值》、《夜书 所见》等非常有名。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 祁县)人。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 官亦隐,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 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 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 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辋川集》20首等。
“忆”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思乡 诗,除了这首诗外,你还 能想起哪些思念家 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静夜思》
《相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节日 里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帮你解诗意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 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想远方的弟兄们 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 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音乐欣赏
帮你解读
这首诗写了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 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 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 下跳到写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登高时,也 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 自然,又曲折有致。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 亲”这一句诗已成为表达游子思念家乡的名言, 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深深地 触动了诗人思念家 乡的情怀。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忽然看见夜晚稀疏的篱 笆旁有一盏孤灯亮着, 知道是孩子们在捉着蟋 蟀。
帮你解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 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 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