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合集下载

养生哲学和道家

养生哲学和道家

养生哲学和道家养生哲学一直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的保持。

本文将从养生哲学和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

养生哲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等。

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事物的发展,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养生哲学和道家的共同点是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合理的饮食对于身心的健康至关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饮食是养生的基础,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道家则强调饮食的节制,不要贪婪和暴饮暴食。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提倡素食,认为素食可以清心养性,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此外,养生哲学和道家还强调饮食的规律,要保持定时定量,不要过度饮食,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适当的运动对于身心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理状态。

道家则主张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人更加健康和长寿。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推崇太极拳和气功等传统运动方式,认为这些运动可以调节身心,达到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良好的睡眠对于身心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睡眠是调养身体的重要方式,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道家则认为,夜晚是阴气盛行的时间,是人体休息养生的最佳时机,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主张保持室内的环境舒适,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是追求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思想流派。

养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的保持;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都是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从养生哲学和道家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注重身心的平衡,追求健康和长寿的目标。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养生哲学的思想与境界

养生哲学的思想与境界

养生哲学的思想与境界养生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身心健康和生命平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健康,更关注个体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和谐与协调。

养生哲学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它在不断追求中逐渐折射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

一、养生哲学的思想1. 和谐与平衡:养生哲学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只有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境界。

这种和谐与平衡包括养生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因素。

2. 自然与环境:养生哲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如户外活动、自然疗法等,以增强身心的健康。

3. 心态与情绪:养生哲学认为,心态与情绪对健康至关重要。

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4. 养生饮食:养生哲学中的饮食观念强调营养均衡、多样化和清淡为主。

注重选择天然、有机的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5. 适度运动:养生哲学认为适度运动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二、养生哲学的境界1. 自我觉醒:养生哲学的境界首先是自我觉醒,意味着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并主动寻求养生的路径与方法。

2. 深度思考:养生哲学的境界需要个体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不仅关注生活的表面现象,更致力于探索生命的本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3. 内外调和:养生哲学的境界追求内外调和,即个体内部身心的和谐与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

只有在自身与外界的和谐中,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4. 全面发展:养生哲学的境界倡导全面发展,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注重智力、情感、社交、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全面发展,个体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整体幸福感。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2014年10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14第34卷第5期(总第161期)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4(Sum No.161)DOI:10.13467/j.cnki.jbuss.2014.05.004中国传统养生观———兼谈养身、养心与养气*傅功振(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 传统养生观;三观;三养[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4)05-018-04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其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自然可以实现。

“养生”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产物,它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待生命、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手段。

其实质就是一门提高人类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中华养生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之中,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历代圣贤不乏专门论述养生文化的典籍,《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颜氏家训·养生篇》、《太平御览·养生篇》等论著中有大量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岐黄典籍如《黄帝内经》、《养生延命录》、《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也是专门谈了养生问题;甚至很多文人学士也有大量关于养生的著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等;养生名家更是层出不穷,除老、庄、孔、孟外,战国的管子、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王充,晋代的陶弘景、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严用和,以及明代的李时珍、李梃、张景岳、汪绮石、龚廷贤,清代的曹慈山、汤灏、叶志先等,都在不断的丰富着养生理论;另外,养生文化在我国民间蕴藏特别丰富,这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随处可见,俗语“民间单方气死名医”,至今流传。

中国哲学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

中国哲学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

中国哲学视角下太极拳养生思想随着现代人思想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加之人们对武术的了解,几乎没有人否认武术所具有的健身、养生、技击的特性。

太极拳,作为现代中华武术向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其所具有的艺术属性是不可否认的,人们对于太极拳文化的认同性已经远远大于太极其形本身。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社会需求,作为主体的人在其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其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的满足和宁静。

太极拳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所涵养的道德期许正是现代人欠缺和追求的。

从中国哲学层面谈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体验人生智慧追求人之本我或许也正是太极拳其价值所在。

在其形的习练中,渐悟人生,使心灵由净化而渐进深化。

在嘈杂烦乱的现实世界中找寻心理的归宿,真正使身体和心理有所寄托,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养身,以及促进健康的目的。

1 太极拳中所包含的中国哲学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衍生出的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哲理命名的拳种不在少数,但能以哲理详细论述且在拳法习练中贯穿其哲学蕴含的却少之又少,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和向外传播的名片,皆以《周易》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以其易理阐释拳理,要求练拳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

太极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其包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一个模糊认识。

《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所论之“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

太极本指原始的混沌之气。

而其混沌之气处在不断的运行变化之中,运动本是太极的本质属性,从某个角度而言太极就潜藏着运动的潜能,动静互存,不离不弃,而正是太极的不断运行才有动静、阴阳。

又因太极是无形无外之体,因此其运动也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见物体位移。

“太极”一词和武术直接发生关联始自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动缓则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全文不过约五千字,但高度概括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享誉中外。

自其问世以来,各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养生学家等诸多方面社会人士均能从中得到启示。

本文仅从养生文化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和感悟,与诸贤切磋探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时代,除特殊的社会环境外,不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而且有了相当多的生活日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种历史环境中,期望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就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要使自己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除先天遗传及在母体中发育时的健康因素外,后天注重养生也必不可少。

这些因素均为健康之基础,如果基础坚实,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的愿望是可以达到的,《道德经》所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59章)就讲的是这个道理。

婴儿在母体中发育时,“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55章)人们在进入复杂纷纭的社会中生活后,如果纵欲、贪图享受,使气呈强,就可能会遭殃。

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强壮之后,就会走向衰亡,如果总是争强好胜,就不合于事物发展之道,如此以往,就会早日自取灭亡。

《道德经》第55章将其总结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懂得养生并且身体力行。

养生文化内容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良好的心态,俭朴的生活,淡泊自然地面对世界和人生,均是养生的要素,做得愈好,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作用愈大。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深厚的道德修养必不可少。

反过来,一个道德修养深厚的人,他也必然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世间复杂纷纭的人和事。

《道德经》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慈善、简朴、谦逊,均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

第8章中语重心长的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

“ 养生” 是 具 有 浓 厚 中 国文 化 特 色 的产 物 , 它

是 中 国人 数千 年 来 对 待 生 命 、 抵御疾病、 延 年 益 寿

中国 传 统 养 生 门提高 人类 自身 组织 、 自身
康 复 能力 的学 问。
1 . 天人 合 一的 宇 宙观
先 秦诸 子 主 张 “ 天人合一 ” 。 中 医认 为 , 天 人 宇宙 , 人身 是小 宇宙 , 《 内经 》 认 为人 的身 体 结 构体
中华 养生 文 化 扎 根 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深 厚 土 是 相通 的 , 人 无 时无刻 不受 天地 的影 响 。天地 是 大 壤之 中 , 极 具 研究 与开 发价 值 。历 代 圣 贤不 乏专 门 灵枢 ・ 邪客 》 说: 论述养生文化 的典籍 , 如《 道 德经》 《 庄子》 《 论语》 现 了天地 的结构 。例 如《 天 圆地 方 , 人 头 圆足 方 以应 之 。天 有 日 《 孟 子》 《 颜 氏家训 ・ 养 生篇 》 《 太 平御 览 ・ 养 生 篇》 等有 大 量关 于养 生 思 想 的论 述 ; 岐黄典籍如《 黄 帝 月, 人 有 两 目。地 有 九 州 , 人 有 九 窍 。天 有 风 雨, 人 有 喜 怒 。天 有 雷 电 , 人 有 音 声 。天 有 四 内经》 《 养生延命录》 《 抱朴子 ・ 内篇》 《 千金要方》 《 千 金翼 方》 《 本 草 纲 目》 等 等 更 是 多不 胜 数 ; 甚 至 很 多文 人学 士也 有大 量关 于养 生 的 著作 , 如 曹操 的 时, 人 有 四肢 。天 有 五 音 , 人 有 五 藏 。天 有 六 律, 人 有 六 府 。天 有 冬 夏 , 人 有 寒 热 。天 有 十 日, 人 有 手 十 指 。天 有 阴 阳 , 人 有 夫 妻 。 岁有 三 百六十 五 日, 人 有 三 百 六 十 节。 地 有 高 山, 人有 肩膝 。地 有深谷 , 人 有 腋胭 。地 有 十二 经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

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

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中国养生哲学文化

中国养生哲学文化

中国养生哲学文化中国养生哲学文化调养身心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

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行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个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知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确有相当造诣。

阴阳气化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清静无为环境养生,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

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

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所好也”。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顺应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家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宗教。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运作变化之中,道既是其基本法则。

《德道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使人长寿。

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修身养性养生者,修养身心,以保健延年益寿。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后发人们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

《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馀闻上古有真人者,提请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观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观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传统体育养生是以中国的哲学文化为指导理念,通过改变人的肢体运动方向、关节韧带的运动幅度,再配合呼吸吐纳、主张炼养心神以调身调心调息为根本的练习方式。

达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生理系统,起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本文旨在系统挖掘、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中所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辩证地分析整理,弘扬传统养生思想,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繁荣发展。

一、儒家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影响儒家是以孔子为代表,以“仁爱”为其立身的核心,以“中庸”为其行为准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主张注重现世人事,追求有为。

儒家思想的主张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内涵机制的成熟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哲学文化的形成之中更是占据着首要地位。

首先,儒家注重道德修养,指出道德修养和生命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仁者寿”的生命观,要求人们修身以“仁爱”为出发点。

仁者多寿的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孟子有言:“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且多治”,强调长寿的秘诀在于心境平和。

其次,儒家除了注重道德修养之外,还提倡中庸之道。

所谓“中”就是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庸”就是指“普通、寻常”之意。

“中庸”的观点更是一种修养、修炼之道,是调节修身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把持好不偏不倚、灵活变通的度,在修养的过程中,“太过”与“不及”二者之间要充分的认识与把控。

通过这种自我调节,调和阴阳,达到人体与所处的外界相适应,身体内在机能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儒家养生之道的根本方法。

儒家同时也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一是天与人相一致有大、小天地之分。

大的天地则是指宇宙自然、四季变化、潮起潮退,小天地而是指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共生;二是指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与自然的本质是相通的,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中医养生的学术观点及理念

中医养生的学术观点及理念
经络不通会导致疾病
如果经络系统不通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气血瘀滞会导 致疼痛、麻木等症状。
调节经络的方法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系统来治疗疾病。例如,针灸、推拿、中 药等都是调节经络的方法。
气血津液论
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部的基本物质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部的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气血是人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津液 是人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
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状
现代社会,中医养生逐渐受到越 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各种养 生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为人们
提供了更多的健康选择。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理 论,认为人体内部阴阳五行平
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 通道,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 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养生 保健的目的。
五行失调会导致疾病
调节五行平衡的方法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行平衡来治疗 疾病。例如,针灸、推拿、中药等都 是调节五行平衡的方法。
如果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被打破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肝火 旺会导致失眠、烦躁等症状。
脏腑经络论
脏腑功能与经络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和经络系统是相互关联的。脏腑是人体内 部的主要器官,经络是脏腑之间的联络通道。
03
中医养生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理念
自然界与人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应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
形神合一
中医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形神共养,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预防为主的理念
未病先防
中医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哲理养生

哲理养生

哲理养生饶家济哲理养生,人行之而浑然不觉,议之而语焉不详,浩瀚如互联网,亦乏系统、全面的论述。

鉴于哲理养生的重要性,尽管诸多问题尚未厘清,思考不成体系,亦不揣冒昧,以之就教于大方家。

卢梭说:“人类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网罗之中”。

生有涯而知无涯,生命的有限性与超越自身有限追求无限的矛盾,构成人类特有的精神渴望。

哲学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意识到并要精神地超越自身生命的终极有限性的需要与努力。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一份执著的信念和崇高的价值,在信仰缺失、喧嚣浮躁、越来越功利的社会竞争中谋取五斗米的当下,是一份难得的敬畏、一份理性的追求、一份珍贵的定力,更是日差稀缺的精神资源。

温家宝总理多次寄语青年才俊,“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习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道不远人”,高山仰止,景行行业,心向往之,尽管终不能至,但思想是愉快的。

仿佛武陵寻源,感受一路落英缤纷,感受思想的魅力,捕捉思想破空的维度。

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的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

终极关怀正是起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性的超越性本质,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思考,这是人类独有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人类之所与是人类,就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个人存在的意义(价值)总归不完全在自身中,人应当自觉地即自为的追求个人人格的伟大这也就是追求自身对于社会、文化以及更多的存在意义(价值),使个人的人格存在超越人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超越时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升华到永远。

从中医角度看待养生的哲学

从中医角度看待养生的哲学

从中医角度看待养生的哲学养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理念,旨在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式来促进健康和长寿。

而在中医传统文化中,养生更是被视为一门哲学,它涉及到人体、自然环境以及宇宙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养生的哲学。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而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天应人”,即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应。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养生的哲学就是要通过调整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首先,养生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

人体也不例外,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有阴阳之分。

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被视为养生的关键。

中医养生中的饮食调理便是根据食物的性味来调节阴阳,以达到身体的平衡。

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可以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保持体内的阳气,如姜、葱、牛肉等。

其次,养生还注重人体与四时的和谐。

中医认为,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因此养生应当顺应四时变化,适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此时人体宜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营养;夏季气温高,人们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清淡可口的食物;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可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而冬季则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热量摄入。

通过与四时的和谐相应,人体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并获得充分的营养。

另外,养生还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中医认为,身体的疾病往往与心理问题息息相关。

养生的哲学认为,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的养心之法包括调理情绪,保持心境的开阔和坦然,以及学会释放压力。

中医建议人们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在充实而紧张的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对于维持养生的效果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中医角度看待养生的哲学包括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平衡、顺应四时、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

传统保健哲学养生观

传统保健哲学养生观

传统保健哲学养生观【摘要】中国传统保健哲学可以概括为:“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阴阳和谐”的健康机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保健思想;“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法则。

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持健康的要求:首先是机体组织系统的优化结构状态,要求机体各部发展和谐统一,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和谐统一;其次是机体与生存环境的动态和谐。

要求保持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稳定恬和的心理状态;其三是保健运动的和谐,要求身心互动的平衡和练习量与机体承受力的平衡。

它对建立在西方生理学基础上的健康学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对建立新的健康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传统;保健;哲学;探讨1 “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中国传统生理学认为,“气”是人类生命体的物质元素,也是维持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

“失气则死,有气则生。

”……“气”是维持、保证生命存在与延续的基本前提。

中国传统生理学又将“气”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当男、女交媾,男子之“精气”与女子之“血气”交融而合为一气的瞬间,一个新的生命体就诞生了。

男、女精血形成的生命原生物质,称之为“精元之气”,简称为“精气”或“元气”。

因其是生命体与生俱在的物质,故称之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指从机体之外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又是从水、谷物等食物中获得,所以,又叫“水谷之气”,简称“谷气”。

人的生、老、病、死取决于“气”的营运代谢。

杨泉在其《物理论》中指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

”“后天之气”只是负责营卫机体、补充代谢,保证人正常生命运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寿诞。

“先天之气”决定着生命存在的状况,才是决定一个人生死的物质基础。

故古人称”先天之气”是“生命之本”,“后天之气”为“生命之用”。

生命衰竭的根本原因在于“先天之气”不断被耗竭的结果。

保持“先天之气”的充盈,尽可能地减少其外泻,就成为长寿的基本前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的普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肌肉能量的付出也越来越少,“文明病”的增多和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居高不下,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何发掘新的健身养生方式,使人们在追求健康和养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在对待生命态度的问题上,给了我们答案。

“道法自然”,养生思想的出发点道家养生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精神的深刻体悟: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也就是说,人体的养护应该具有一种整体协调的观念,不能孤立地看待自身的炼养。

只有保持一种“天之道”精神—即整体和谐精神,个体才会各安其任而彼此扶助,整体才能相安无事而和谐共处。

《道德经》将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基本原则定位为“法自然”。

究其实质,“法自然”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人类只有法于自然,才能保持个体生命的本真,而个体生命的'发展历程也不过是“道法自然”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自然本身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虽然养育了万物生灵,却不以造物主自居,即对待生灵之态度不是“主宰之”而是“尊重之”,是不断地赋予个体生命以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空间。

人处于这种理想的状态之下,就会表现出一种洒脱而超越的精神风貌。

“柔弱处上”,生命活力的彰显道家将“柔弱”视为一大美德,认为这是秉承生命活力的充分体现,并视其为保养生命的宗旨和信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生命的保养必须认识到“柔弱处上”这一条养生原则。

人体养护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应该围绕着如何保持生命之“柔弱”而展开。

因为,人类只有保持了生命的这份“柔弱”,才能保持住生命的那份活力。

浅论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

浅论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
三 、佛 教 思 想 是 气 功 思 想 的 基 础
五 、精气神学说是气功思想 的主线
精气神学说气功对精气神 的认识与 中医基本一致 , 并认 为这 三者对于人体而言最为宝贵 , 故将其称为人 体的 “ 三宝 ” 。 如《 性 命圭 旨》谓 : “ 精、 气 、神 ,三般原是一根生 ……以其流行 , 谓 之气 ;以其凝聚 ,谓 之精 ;以其妙用 ,谓之神。”精 气神是气功 锻炼 的对象 ,养生气功锻炼 的目的,或者说养生气功健身作用 的 基本原理 ,就在 于通 过锻炼 ,增强人体精气神功 能。这些 观点 与
自然之 天的合一 。 二 、养生思想是气 功思想 的主 要宗旨 养 生法则是养生气功理论 的根基 , 养生学历史悠久 、博大精
作 为儒 家的师祖 , 也是杰 出的养生大师 ,他对养生的真知灼见为 气 功养生 学奠定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孔子一生倡 导 “ 仁者爱人”、 “ 己所不 欲 ,勿施 于人 ”的仁爱精神 ,用儒家仁 、义 、礼 、智 、 信 、孝 、悌 的伦 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 ,培养豁 达乐 观 、积极 进 取 的生活态度 ,达到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 ,最终实现 “ 仁者 寿”的养生 目标。以为道德是否高 尚,是决定健康与疾 病
柱 。道家 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 ,顺应 自然 的文化 ,儒家的修性养德
的思想 ,佛家的哲学 ,均体现在气 功的功法 和理念之 中。

“ 天人合一”思想是 气功思想的基础 “ 天人 合一”思 想可以溯 源于商代 的占 卜 。《 礼记 ・ 表记 》

只是教人 收心养心 ,其 旨深矣 。”如易筋经 ,此套功法据传 由达 摩所 创 ,故动作 中的 “ 韦驮献杵 ”等名词及其操作带有明显的佛 学色彩 , 说明其法于僧人的寺院生活逐渐被纳入 了我 国传统的气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傅功振【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29)21【摘要】Chinese traditional health concept mainly includes“Three Views”, that is,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cosmology, healthy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concept,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ltivation concept, which are embodied as “Three Cultiva-tion”, namely harmonious and unified cultivation of the body, the heart, and the breath. As long as they have“Three Views”, ad-here to the “Three Cultivation”,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applying what they learn, the good wishes of human health and lon-gevity can be achieved naturally.%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

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总页数】4页(P9-12)【作者】傅功振【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西安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5【相关文献】1.论中国传统哲学"气"论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影响 [J], 潘峻岭2.论中国传统哲学"气"论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影响 [J], 潘峻岭3.西方哲学视角下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的结构分析 [J], 张煜4.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 [J], 赵元媛5.老子养生哲学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J], 朱平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养生理念的哲理分析

传统养生理念的哲理分析

传统养生理念的哲理分析【摘要】养生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本文就传统养生理念的哲理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养生、健身、祛病的奥秘,就此为提高现代人们养生健身的意识和掌握健身养生的基本理论方法,提供理论探究。

【关键词】养生;理念;哲理The Function of Xi Yang Mei Kongfu Fan in keeping in good health for old menZHANG Zhu-ping(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P.E.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Henan Zhengzhou 450002)【Abstract】Yangsheng theory,which is the gem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context analyses the Yangsheng philosophic theory,reveals the secrets of preserve health,keep fit,and dispel illness and designs the Yangsheng model for modern people, especially for mid-aged and old-aged people.You will have a long life by keeping use this method.【Key words】Yangsheng theory;Philosophic;Model养生术的“养”就是调养身心、调控生命活动。

“术”就是掌握调养身心的方式方法达到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纵观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有极其深奥的理论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揭示其养生原理,从哲学理论探索养生健身作用,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养生理念进行论述:1.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理念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即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而渐变成现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哲学养生观》
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从原始社会人类只有15岁,延长到如今的69.73岁;“高质量寿命”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养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养生”这个词汇我们一般会联想到中老年人,但如今社会,亚健康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

年轻人生存压力空前巨大,以至于年轻人也开始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脾虚体寒、肠胃炎等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疾病折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的“养生”了。

论述主体:
说到养生这个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养生有着深刻的研究。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 在世界文化当中, 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1、养生先养心
养生当中, 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 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 这是人的七种情志, 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 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良者寿, 量之宽宏者寿, 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 仁之端也, 故曰仁者寿”。

拿《黄帝内经》来讲,即使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其观念依
然适合我们当今时代,古人讲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如今我们提倡心平气和,少生气,情绪稳定就是对其最好的印证。

2、养生重养德
古代的养生哲学观还提出“养生重养德, 德高寿自长”,这种理念已经被医学实践所证明,养生的关键就是调整人的精神健康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卫生”,养生不仅要注重生理上的“养护”,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就像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提出的“意识对人的生理状态具有调节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德高者”呢?第一,人际关系要好,与人为善,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第二,具有个性的人格,胸怀宽广、情绪乐观、感情丰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

第三、有着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到形势,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

诚如古训所言: “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然后医其身。

”这符合我们国家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3、尊重规律,追求平衡
早在千年前,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比如, 春天的时候, 要有一种生发之气, 被发缓形, 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 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而在千年后的19世纪,马克思才提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才能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跟古代养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了传统养生哲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
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这种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如今生活的各个方面。

4、贵柔、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是道教的思想,其提出者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他通过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得出“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的结论。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无欲,强调恢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的重要性,即所谓“返朴归真”。

5、人类身体“内”“外”“经络”的整体观
马克思主义曾提出“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传统养生哲学更是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为四肢百骸,内为五脏六腑,内外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稳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联系的中介是经络,联系的主体是脏腑。

人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是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与全身各器官组织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来进行的。

结论:
养生已经越来越被世人重视,近几年国家也大力推广养生之法,但现代健身依旧是轻养生修行而重试体育锻炼。

为了探寻人体的奥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道家运用人体本身这部最精密、最完整、功能最全面而且最神奇、最玄妙的生物仪器,去探讨和研究人和宇宙的关系。

很多西方医学根治不了的疾病却能在养生调理中慢慢好转甚至康复,所以我认为,终有一天,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传统养生必将会在未来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